學者之精神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學者之精神
作者:劉伯明
1922年1月
再論學者之精神
本作品收錄於《學衡

吾國近今學術界。其最顯著之表徵。曰渴慕新知。所求者多。所供者亦多。此就今日出版界可以見之。此種現象。以與西洋文藝復興相較。頗有相似之處。實改造吾國文化之權輿也。然其趨向新奇。或於新知之來。不加別擇。貿然信之。又或剽竊新知。未經同化。卽以問世。冀獲名利。其他弊端。時有所聞。凡此種種。衡以治學程準。其相懸不可以道里計。竊目擊此狀況。惄焉憂之。爰不揣俴陋。就管見所及。草擬是篇。竊願與吾國學者共商榷之。

學者之精神。究其實際。實爲一體。但若不得已而强分之。其中所涵。可分五端。

一曰學者應具自信之精神也。美國學者哀美蓀數十年前。對一學會講演。題曰美國之學者。略謂學者爲百世之師。其思想感情。超然於一時之好尚。故能亟深研幾。毅然自持。而不求同乎流俗。世人雖蔑視或非難之。而中心泰然。不爲所動。蓋其精神已有所寄托也。

二曰學者應注重自得也。吾國古代哲人。論求學之語。愚以爲最重要者。則謂吾人求學。不可急迫。而應優游浸漬於其間。所謂資深逢源。殆卽此意。自得者爲已。超然於名利之外。不自得者爲人。而以學問爲炫耀流俗之具。其汲汲然唯恐不售。直販夫而已。前者王道之學者。而後者覇道之學者也。荀卿有言。「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爲禽犢。」故眞正學者。其求學也。注意潛修。深自韜晦。以待學問之成。而無暇計及無根之榮譽。東西學者。方其於冥冥之中。潛研深究。莫不如是。此讀其傳記而可知者也。

三曰學者應具知識的貞操也。夫死而女不嫁者。通常謂之守貞。然堅强不變。亦謂之貞。所謂貞木貞石。皆涵此義。而道德上守正不阿。亦謂之貞。抱朴子云。「不改操於得失。不傾志於可欲者。貞人也。」張衡賦曰。「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貞節。」皆此意也。然尚有所謂知識的貞操者。此謂主持眞理。不趨衆好。猶女子之 貞潔者。不輕易以身許人。顧亭林自讀劉中肅「士當以器識爲先」一語。卽謝絕應酬文字。凡文之無關於經術政理之大者。槪不妄作。此其所爲。踓近於矯枉過正。而其視文學。或亦失之過狹。然其謹敕不濫。不求取悅於人。亦今人漫無標準汲汲於名者之所宜則效者也。

四曰學者應具求眞之精神也。常人之於事理。往往僅得其形似。或僅知其槪略。苟相差不多。則忽略過。以爲無關緊要。方其窮理論事。亦往往囿於成見。或爲古義所覊。而不能自拔。此皆缺乏科學精神之所致也。吾人生於科學昌明之時。苟冀爲學者。必於科學有適當之訓練而後可。所謂科學之精神。其首要者。曰唯眞是求。凡搜集事實。考核證據皆是也。科學之家。方其觀察事實。研究眞理。務求得其眞相。而不附以主觀之 見解。明辨之。愼思之。其所用種種儀器。皆所以致精確而袪成見之工具也。科學之家。不惟置重於精確辨晰。其惟事實眞理之是求。若出於自然。動乎其所不知。昔柏魯羅主世界無限之說。與當時教會所信者僢馳。嘗謂其趨向眞理。不得不爾。猶燈蛾之赴火然。此卽求眞理之熱誠也。惟其求眞心切。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哥伯尼之弟子羅梯克斯回憶其師對於往古疇人之關係。因有所感乃曰「凡研究者。必具有自由之心。」蓋所謂自由之心。實古今新理發現必要之條件也。

五曰學者必持審愼之態度也。吾人求眞。固應力求精確。不主故常。然方其有所斷定。必以審愼出之。杜威謂眞正反省。卽使吾心中懸。而不遽下斷語。卽使有所斷定。亦僅視爲臆說。姑且信之。以爲推論之所資。其與武斷。迥不相同。吾人稍知天演論者。咸知達爾文《物種由來》一書。出版於一八五九年。但據達爾文所自述。其創此說。實在二十年前。其言曰。一八三八年十月間。予偶讀麥氏《人口論》。因前已知動植物中。生存競爭。至爲劇烈。卽自忖曰。物旣爭存。則適者當存。不適者當滅。此卽新種之由來也。吾在當時惟恐爲成見所覊。不敢自信。故卽其大綱。亦不寫出以示人。至一八四二年四月。予始以鉛筆將吾說之槪要寫出。所占篇幅。計三十五頁。至一八四四年。始取此稿擴而充之。成二百三十頁。但其發表日期。則在十餘年後也。卽此觀之。眞正學者。不敢自欺欺人。必俟確有把握。而後敢以問世。此種精神。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知識的良知。此亦吾人當以自勉者也。

以上所述。皆學者精神中之犖犖大者。其他諸德。如謙虛等。愚意皆可概括其中。或可連類及之。故不贅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