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144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十二律 五声八音名义 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五声十二律相生法 历代制造 通典
卷一百四十四
乐典四 权量 八音 乐悬
歌 杂歌曲 舞 杂舞曲 

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四

乐四 权量八音金一石二土三革四丝五木六匏七 竹八八音之外又有三乐悬

权量[编辑]

权量虞汉魏隋大唐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三代式遵斯制。秦灭学之后,纷纶莫定。 汉书曰:“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锺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子,北方。北方黑,谓黑黍也。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锺之长。黄锺,九寸。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锺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锺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圆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谓五则也。位于北方,太阴为智,为水,水曰润下,智者谋,谋而深,故为权,北方之义也。大小有准,轻重有数,各应其象,五权谨矣。”

魏初,杜夔造斛,即周礼所谓“嘉量”也。深尺,方尺,实一釜。音辅。臀一寸,实一豆。耳三寸,实一升。重一钧。声中黄锺。晋氏播迁,亡其彝量。

隋制,前代三升当今一升,三两当今一两,一尺二寸当今一尺。

大唐贞观中,张文收铸铜斛、秤、尺、升、合,咸得其数。诏以其副藏于乐署。至武延秀为太常卿,以为奇翫,以律与古玉尺、玉斗升合献焉。开元十七年,将考宗庙乐,有司请出之。敕惟以铜律付太常,而亡其九管。今正声有铜律三百五十六,铜斛二,铜秤二,铜瓯十四。斛左右耳与臀皆正方,积十而登,以至于斛。铭云:“大唐贞观十年,岁次玄枵,月旅应锺,依新令累黍尺,定律校龠,成兹嘉量,与古玉斗相符,同律度量衡。协律郎张文收奉敕修定。”秤盘铭云:“大唐贞观秤,同律度量衡。”匣上有朱漆题“秤尺”二字,尺亡,其迹犹存。以今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衡皆三之一。一斛,一秤,是文收总章年所造。斛正圆而小,与秤相符也。

八音[编辑]

[编辑]

金一钟栈钟镈𬭚于铙镯铎方响铜钹铜鼓

[编辑]

钟,世本云:“黄帝工人垂所造。”山海经云:“炎帝之孙鼓延始为钟。”又礼记云:“垂之和钟。”郑玄云:“垂,尧时钟工。”并未知孰是。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钟口两角。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此四名者,钟体也。郑众云:“于,钟唇之上袪也,鼓所击处。”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此二名者,钟柄也。甬,并音勇。钟悬谓之旋,旋虫谓之干。旋属钟柄,所以悬之也。郑众云:“旋虫者,旋以虫为饰也。”郑玄谓:“今时旋有蹲熊、盘龙、辟邪。”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带,所以介其名也。介在于鼓、钲、舞、甬、衡之间,凡四。郑众云:“枚,钟乳也。”郑玄云:“今时钟乳侠鼓与舞,每处有九,四面三十六。”于上之●谓之隧。●,所击之处●敝也。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音摩,又莫贺反。窐音乌华反。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此言钲之径,居铣径之八分,而铣间与钲之径相应。鼓间又居铣径之六,与舞修相应。舞修,舞径也。舞上下促,以横为修,从为广。舞广四分,今亦去径之二分,以为之间,则舞间之方,常居铣之四也。舞间方四,则鼓间六亦其方也。鼓六,钲六,舞四,此钟口十者,其长十六也。钟之大数,以律为度,广长与圜径假设之耳。其铸之则各随钟之制,为长短大小也。凡言间者,亦为从篆以分之。钲间亦当六,今时钟或无钲间。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并衡数也。以其甬长,为之围。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衡居甬上,又小。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今衡居一分,则参分旋,亦二在上,一在下,以旋半当甬之中央,是其正。钟已厚则石,太厚则声不发。已薄则播,太薄则声散。侈则柞,侧柏反。弇则郁,声不舒扬。长甬则振。钟掉则声不正。掉音徒吊反。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言若此则不石不播。鼓钲之间同方六,而今宜异,又十分之一,犹太厚,皆非也。若言鼓外钲外,则近之。鼓外二,钲外一。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浅则躁,躁则易竭也。闻音问。下同。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深则安,安难息。为隧,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厚,钟厚也。深,谓窐之也。其窐圜。尔雅曰:“大钟曰镛,中者曰剽,音漂。小者曰栈。”春秋左氏传曰:景王将铸无射,无射,钟名。律中无射。伶州鸠曰:“王其以心疾死乎!伶,乐官也。州鸠,其名。夫乐,天子之职也。职,所主也。夫音,乐之舆也;乐因音而行也。而钟,音之器也。音由器以发也。天子省风以作乐,省风俗,作乐以移之。器以钟之,钟,聚也。以器聚音也。舆以行之。乐须音而行也。小者不窕,窕,细不满也。窕音他刁反。下同。大者不摦,摦,横大不入也。摦音户化反。下同。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嘉乐成也。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亿,安也。窕则不感,不充满人心也。感音户暗反。下同。摦则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摦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栈钟[编辑]

栈钟,东晋初得,则尔雅所谓钟小者栈也。小而编次之,曰编钟。

[编辑]

镈,如钟而大。按前代有大钟,若周之无射,非一,皆谓之钟。

𬭚于[编辑]

𬭚于,古礼器也。𬭚音淳。圆如碓头,大上小下。周礼“以金𬭚和鼓”。宋史云“今人间犹时有其器”,则宋非庙廷所用。广汉什邡人段祖以𬭚于献始兴王鉴,其器高三尺六寸六分,围二尺四寸,圆如筒,音动。铜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铜马,以绳县马,令去地尺馀,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茎当心跪注𬭚于,以手震芒,则其声如雷,清响良久乃绝。后周平蜀得之,斛斯征观曰:“𬭚于也。”依干宝周礼注验之,如其言也。

[编辑]

铙,如编钟而无舌,有柄摇之,以止鼓。汉鼓吹曲有铙歌。释名曰:“铙声铙铙也。”

[编辑]

镯,钲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周礼“以金镯节鼓”。近代有如大铜叠,悬而击之以节鼓,呼曰钲。

[编辑]

铎,大铃也。周礼“以金铎通鼓”。三礼图云:“其匡以铜为之。木舌为木铎,金舌为金铎。”

方响[编辑]

方响,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也。方响,以铁为之,修九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人间所用者,才三四寸。

铜钹[编辑]

铜钹,亦谓之铜盘,出西戎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南蛮国大者圆数尺,或谓齐穆士素所造,非也。

铜鼓[编辑]

铜鼓,铸铜为之,虚其一面,覆而击其上。南夷扶南、天竺类皆如此。岭南豪家则有之,大者广丈馀。西戎有吹铜角者,长可二尺,形如牛角。

[编辑]

石二磬毊

[编辑]

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古史考曰:“尧时人也。”礼记曰:“叔之离磬。”周礼冬官考工记:“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必先度一矩为句,一矩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触其弦,则磬之倨句也。磬之制有大小,此假矩以定倨句,非用其度耳。其博为一,博,谓股博也。博,广也。股为二,鼓为三。参分其股博,去一以为鼓博,以其一为之厚。郑众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也。”郑玄谓:“股外面,鼓内面也。假令磬股广四寸半者,股长九寸也,鼓广三寸,长尺三寸,厚一寸。”已上则摩其旁,郑众云:“磬声太上,则摩鑢其旁。”玄谓:“太上声清也。薄而广则浊。”已下则摩其耑。”太下声浊也。短而厚则清。磬师掌教奥磬,教视了也。磬亦编。教缦乐、燕乐之钟磬。郑玄云:“缦,谓杂声之和乐者。学记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燕乐,房中之乐,所谓阴声。二乐皆教其钟磬。”

[编辑]

毊,虚娇反。尔雅注云:“形似犁錧,以玉石为之。”书云“泗滨浮磬”,言泗滨石可为磬。近代出华原也。

[编辑]

土三埙缶

[编辑]

埙,许袁反。世本云:“暴辛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宋均曰:“为埙久矣,此掌其官也。”尔雅注曰:“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似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大者曰嘂音

[编辑]

缶,说文曰:“瓦器也。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瓮扣缶,真秦之声。”

[编辑]

革四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荅鼓鸡楼鼓正鼓节鼓抚拍雅

[编辑]

鼓,世本云:“夷作鼓。”以桴击之曰鼓,以手摇之曰。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音声,五声合和者。教为鼓,而辨其声用:教为鼓,教击鼓者大小之数,又别其声而用事也。以雷鼓鼓神祀,雷鼓,八面鼓。神祀,祀天神也。以灵鼓鼓社祭,灵鼓,六面鼓。社祭,祭地祇也。以路鼓鼓鬼享,路鼓,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庙也。以鼖鼓鼓军事,大鼓谓之鼖鼓。鼖鼓,长八尺。鼖音扶云反。以鼛鼓鼓役事,鼛鼓,长丈二尺。鼛音古刀反。以晋鼓鼓金奏。”晋鼓,长六尺六寸。金奏,谓乐作击编钟。冬官考工记:“韗人为皋陶,郑众云:“韗,书或为●。皋陶,鼓木也。”郑玄谓:“●者,以皋陶名官。●,从革耳。”韗音运,●音陶。长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板中广头狭为穹隆。郑众云:“谓鼓木一判者,其两端广六寸,而中央广尺,如此乃得有腹。”穹者三之一,郑众云:“穹读为志无空邪之空,谓鼓木腹穹隆者居鼓三之一。”郑玄:“读如穹苍之穹。穹隆者居鼓面三分之一,则其鼓四尺者,版穹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倍之为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加鼓四尺,穹之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二,此鼓合二十版也。”上三正,郑众云:“谓两头一平,中央一平。”郑玄谓:“三读当为参,正,直也。参直者,穹上一直,两端又直,各居二尺二寸,不弧曲也。此鼓两面,以六鼓差之。贾侍中云,晋鼓大而短,近晋鼓也。以晋鼓鼓金奏。”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中围加三之一者,加于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亦合二十版,则版穹六寸三分寸之二。大鼓谓之鼖。以鼖鼓鼓军事。郑众云:“鼓四尺,谓革所蒙者广四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以皋鼓鼓役事。磬折,中曲之不参正也。中围与鼖鼓同,以磬折为异。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启蛰,孟春之中。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也。良鼓瑕如积环。革调急也。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音问。下同。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礼记云:“夏后之鼓足,殷楹鼓,周悬鼓。”足,谓四足也。楹,谓之柱贯中上出也。悬,悬之簨。诗殷颂曰:“植我鼓。”周颂曰:“应朄悬鼓。”朄,以刃反。应鼓在大鼓侧,以和大鼓。小鼓有柄曰鼗,音桃。大鼗谓之鞞,月令“仲夏修鼗、鞞”是也。然则鼗、鞞,即类也。帝王世纪曰:“帝喾命垂作鞞。”又有鼍鼓焉。近代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

齐鼓[编辑]

齐鼓,如漆桶,大一头,设齐于鼓面如麝齐,故曰齐鼓。

担鼓[编辑]

担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

羯鼓[编辑]

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

都昙鼓[编辑]

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

毛员鼓[编辑]

毛员鼓,似都昙而稍大。

荅腊鼓[编辑]

荅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

鸡楼鼓[编辑]

鸡楼鼓,正圆,而首尾可击之处,平可数寸。

正鼓[编辑]

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

正鼓[编辑]

节鼓,状如博局,中开圆孔,适容其鼓,击之以节乐也。节,不知谁所造。傅玄节赋云:“黄唱歌,九韶兴舞。口非节不咏,手非节不拊。”此则所从来亦远矣。音横。

抚拍[编辑]

抚拍,以韦为之,实之以糠,抚之以节乐也。

[编辑]

雅,周礼春官:“笙师掌教雅,以教祴乐。”教,教视了也。郑众曰:“雅状如漆筒而弇口,大二围,长五尺六寸,以羊韦鞔之,有两纽疏画之。”贾公彦云:“长疏而画之,宾醉而出奏祴夏,以此器筑地为之行节,明不失礼。”祴,鼓来反。

[编辑]

丝五琴瑟筑筝琵琶阮咸箜篌

[编辑]

琴,世本云:“神农所造。”琴操曰:“伏羲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宽和而温;小弦为臣,清廉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琴操曰:“广六寸,象六合也。”又:“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滨,言其服。前广后狭象尊卑,上圆下方象天地。”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击琴,柳恽所作。恽尝为文咏,思有所属,摇笔误中琴弦,因为此乐。以管承弦,又以片竹约而束之,使弦急而声亮,举以击之,以为节曲。杨雄琴清英曰:“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化;尧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桓谭新论曰:“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征、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说者不同。又琴之始作,或云伏羲,或云神农,诸家所说,莫能详定。尔雅曰:“大琴谓之离。”二十七弦。今无其器。齐桓公曰“号钟”,楚庄曰“绕梁”,相如曰“绿绮”,伯喈曰“焦尾”,而傅玄琴赋云非伯喈也。一云“焦尾”,蔡邕琴。 瑟,世本云:“庖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尔雅曰:“大瑟谓之洒。”礼图旧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尺八寸,二十五弦,尽用之。”易通卦验曰:“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槐取气上也。桑取气下也。

[编辑]

筑,不知谁所造也。史籍唯云高渐离善击筑,汉高祖过沛所击。释名曰:“筑,以竹鼓之也。”似筝,细项。按今制,身长四尺三寸,项长三寸,围四寸五分;头七寸五分,上阔七寸五分,下阔六寸五分。

[编辑]

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代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能关思哉!”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馀,以代指。

琵琶[编辑]

琵琶,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俗语之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风俗通曰:“以手琵琶,因以为名。”释名曰:“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杜挚曰:“秦苦长城之役,百姓弦而鼓之。”并未详孰实。其器不列四厢。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之遗制。傅玄云:“体圆柄直,柱有十二。”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梁史称侯景之害简文也,使太乐令彭隽赍曲项琵琶就帝饮,则南朝似无曲项者。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搊琵琶者是也。风俗通所谓以手琵琶之,知乃非用拨之义,岂上代固有搊之者?手弹法,近代已废,自裴洛儿始为之。

阮咸[编辑]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蒯朗初得铜者,时莫有识之。太常少卿元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雅。

箜篌[编辑]

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声讹为空侯。侯者,因乐工人姓耳。古施郊庙雅乐,近代专用于楚声。宋孝武大明中,吴兴沈怀远被徙广州,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怀远亡,其器亦绝。或谓师延靡靡乐,非也。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竖箜篌[编辑]

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颈有轸。

[编辑]

木六柷敔舂牍拍板

柷、敔[编辑]

柷、敔,不知谁所造。乐记曰:“圣人作为椌、楬。”谓柷、敔也。椌,苦江反。楬,苦八反。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碎竹以击其首而逆戛之,以止乐。

舂牍[编辑]

舂牍,周制,春官笙师掌教舂牍,以教祴乐。郑众曰:“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髹画,以两手筑地。宾醉而出,以节之。”髹音许牛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如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或谓梁孝王筑睢阳城,击鼓为下杵之节。睢阳操用舂牍,后代因之。

拍板[编辑]

拍板,长阔如手,重十馀枚,以韦连之,击以代抃。抃,击其节也。情发于中,手抃足蹈。抃者,因其声以节舞。龟兹伎人弹指为歌舞之节,亦抃之意也。

[编辑]

匏七笙竽

[编辑]

笙,世本云:“随作笙。”未知其何代人也。礼记曰:“女娲之笙簧。”说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列管匏内,施簧管端。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旁。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相似也。“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诗传云“吹笙则簧鼓矣”,盖笙中之簧也。周礼春官大司乐:“笙师掌教竽笙。”郑众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教,教视了也。”音吹。尔雅曰:“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簧者曰和。”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后代易之以竹耳。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编辑]

竽,亦笙也。今之笙竽,以木代匏而漆,殊愈于匏。荆梁之南,尚仍古制。南蛮笙则是匏,其声甚劣。

[编辑]

竹八箫管篪七星籥笛筚篥笳角

[编辑]

箫,世本曰:“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尔雅曰:“编二十三管,长一尺四寸者曰;音言。十六管,长尺二寸者曰筊。”音交。凡箫一名籁。前代有洞箫,今无其器。蔡邕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然则邕时无洞箫矣。

[编辑]

管,尔雅曰:“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大者曰簥。音娇。中者曰篞。乃结反。小者曰篎。”音妙。古者以玉为管,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是也。月令:“均琴、瑟、管、箫。”蔡邕章句曰:“ 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说文曰:“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诗云:“嘒嘒管声。”周礼:“孤竹之管,于圆丘奏之;孙竹之管,于方丘奏之;阴竹之管,于宗庙奏之。”郑玄云:“孤竹,竹特生者也。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阴竹,生于山北者。”

[编辑]

篪,世本云:“暴新公所造。”旧志云一曰管,非也。虽不知暴新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舜时西王母献琯,则是已有此器,新公安得造篪乎?尔雅曰:“大篪谓之沂。”音银。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曰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今有胡吹,非雅器也。蔡邕月令章句云:“篪,竹也,六孔,有距,横吹之。”诗云:“仲氏吹篪。”

七星[编辑]

七星,不知谁所作。其长盈寻。

[编辑]

籥,不知谁所造。按礼记“苇籥,伊耆氏之乐”,则伊耆已有籥矣。周礼有籥师,掌教国子秋冬吹籥。历代文舞之乐所执羽籥是也。盖诗所谓“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尔雅云:“籥如笛,三孔而短小。”广雅云:“七孔。大者曰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中音丁仲反。箹音握。

[编辑]

笛,马融长笛赋“此器起于近代,出于羌中,京房备其五音”,又称“丘仲工其事”,不言所造。风俗通曰:“丘仲造笛,长尺四寸,七孔,武帝时人。后更有羌笛。”二说不同,未详孰实。今横笛去觜。其加觜者,谓之义觜笛。按横笛,小篪也。汉灵帝好胡笛。宋书云“有胡篪出于胡吹”,即谓此。梁胡吹歌云:“快马不须鞭,拗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旁儿。”此歌词元出于北国,知横笛是北名也。

筚篥[编辑]

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或云,儒者相传,胡人吹角以惊马。后乃以笳为首,竹为管。

[编辑]

笳,杜挚有笳赋云:“李伯阳入西戎所造。”晋先蚕仪注:“车驾住,吹小箛;发,吹大箛。”箛即笳也。又有胡笳。汉书筝笛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

[编辑]

角,书记所不载。或出羌胡,以惊中国马。马融又云出吴越。

八音之外[编辑]

八音之外又有三

桃皮[编辑]

一、桃皮。东夷有卷桃皮,似筚篥也。

[编辑]

二、贝。大蠡也,容可数升。并吹之以节乐。亦出南蛮。

[编辑]

三、叶。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形如笳首也。

乐悬[编辑]

乐悬周汉魏宋梁隋大唐 周礼春官:“大司乐掌凡乐事,大祭祀宿悬,遂以声展之。”叩听其声,具陈次之,以知完不。小胥“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乐悬,谓钟磬之属悬于笋者。郑众云:“宫悬四面悬,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轩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之礼。玄谓:“轩悬去南面,避王也。判悬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悬悬于东方,或于阶间而已。”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钟磬者,编悬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为之肆。半之者,谓诸侯之卿大夫士也。诸侯之卿大夫半天子之卿大夫,西悬钟,东悬磬。士亦半天子之士,悬磬而已。郑众云:“以春秋传曰歌钟二肆。”故孔子之堂,闻金石之音;魏绛之家,有钟磬之乐。 汉丞相田蚡,扶粉反。前庭罗钟磬,置曲旃。光武又赐东海恭王钟簨之乐,即汉代人臣尚有金石乐。汉乐歌云“高张四悬,神来燕飨”,谓宫悬也。汉仪云“高庙撞千石之钟十枚”,即上林赋所谓“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也。钟当十二,而此十枚,未识其义。议者皆言汉代不知用宫悬。按汉章、和代实用旋宫,汉代群儒备言其义,牛弘、祖孝孙所由准的,知汉代之乐为最备矣。后汉则亡矣。

魏杜夔修雅乐,稍备。遭晋丧乱,江左金石不具。本史云,至孝武帝太元中,破苻坚,获乐工杨蜀等,正四厢乐,金石始备。

宋文帝元嘉中,锺宗之更调金石。十四年,奚纵之又改之。晋及宋、齐,悬钟磬大准相似,皆十六架。黄锺之宫:北方,北面,编磬起西,其东编钟,衡大于镈,不知何代所作,其东镈钟。太蔟之宫:东方,西面,起北。蕤宾之宫:南方,北面,起东。姑洗之宫:西方,东面,起南。所次皆如北面。设建鼓于四隅,悬内四面,各有柷敔。诸家著晋史者,皆言太元四年,四厢金石大备。其实乐府止有黄锺、姑洗、蕤宾、太蔟四格而己。六律不具,何谓四厢?备乐之文,其义焉在?

梁去衡钟,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而应其律。每一镈钟,则设编钟磬各一,合三十六架。植建鼓于四隅。元正大会备用之。

隋参用仪礼及尚书大传,为宫悬陈布之法。北方北向,应锺起西,磬次之,黄锺次之,林锺次之,大吕次之,皆东陈。一建鼓在其东,东鼓。东方西向,太蔟起北,磬次之,夹锺次之,姑洗次之,皆南陈。一建鼓在其南,东鼓。南方北向,中吕起东,黄锺次之,蕤宾次之,磬次之,林锺次之,皆西陈。一建鼓在其西,西鼓。西方东向,夷则起南,锺次之,南吕次之,磬次之,无射次之,皆北陈。一建鼓在其北,西鼓。大射,则彻北面而加钲鼓。又准仪礼,宫悬四面设镈钟十二,各依辰位。又甲、丙、庚、壬位各设钟一,乙、丁、辛、癸位各陈磬一。共为二十。其宗庙殿庭郊丘社并同。树建鼓于四隅,以象二十四气。依月为均,四厢同作,盖取毛诗传曰“四悬皆同”之义。古者镈钟据仪礼击为节检,而无合曲之义。又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乃无成曲之理。依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声韵克谐。

大唐造蓬莱宫成,充庭七十二架。武后还东都,乃省之。皇后庭、诸后庙及郊祭并二十架,同舞八佾。先圣庙及皇太子朝庙并九架,舞六佾。悬间设柷敔各一,柷于左,敔于右。𬭚于、抚拍、顿相、铙、铎次列于路鼓南。舞人列于悬北。登歌二架,登于堂上两楹之前。编钟在东,编磬在西。登歌工人坐堂上,竹人立堂下。殿庭加设鼓吹于四隅。燕享陈清乐、西凉乐。架对列于左右厢,设舞筵于其间。旧皇后庭但设丝管,隋大业尚侈,始置钟磬,犹不设镈钟,以镈磬代。武太后称制,用钟,因而莫革。

开元中太乐曲制:凡天子宫悬,太子轩悬。宫悬之乐,镈钟十二,编钟十二,编磬十二,凡三十有六。宗庙与殿庭同。郊丘社稷则二十,面别去编钟磬各二。东方西方,磬起北,钟次之;南方北方,磬起西,钟次之。镈钟在于编悬之间,各依辰位。四隅建鼓,左柷右敔。又设笙、竽、笛、箫、篪、埙,系于编钟之下;偶歌琴、瑟、筝、筑,系于编磬之下。其在殿庭前,则加鼓吹十二案于建鼓之外,羽葆之鼓、大鼓、金𬭚、歌箫笳置于其上焉。又设登歌钟、磬、节鼓、琴、瑟、筝、筑于堂上,笙、笳、箫、篪、埙于堂下。宫悬登歌工人,皆介帻,朱连裳,革带,乌皮履。鼓人阶下工人皆武弁,朱衣,革带,乌皮履。若在殿庭,加白练裆,白布袜。鼓吹工人亦如之轩悬之乐,去其南面镈钟、编钟、编磬各三,凡九,设于辰丑申之位,三建鼓亦如之,馀如宫悬之制。凡宫悬、轩悬之作,奏二舞以为众乐之容:一曰文舞,二曰武舞。宫悬之舞八佾,轩悬之舞六佾。文舞之制,左执籥,右执翟,二人执纛以引之。文舞六十四人,供郊庙,服委貌冠,玄丝布大袖,白练领褾,白纱中单,绛领褾,绛布大口葱,革带,乌皮履,白布袜。其执纛人衣冠各同。文舞谓之九功。武舞之制,左执干,右执戚,二人执旌居前,二人执,二人执铎,四人持金𬭚,二人奏之,二人执铙以次之,二人执相在左,二人执雅在右。武舞六十四人,供郊庙,服平冕,馀同文舞。若供殿庭,服武弁,平巾帻,金支绯丝布大袖,裲裆,甲金饰,白练裆,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葱,乌布。其执旌人衣冠各同当色舞人,馀同工人也。武舞谓之七德。凡簨,饰以崇牙、旒苏、树羽。宫悬每架则金五博山,轩悬则金三博山。鼓承以花趺,覆以华盖。乐悬横曰簨,,饰簨以飞龙,饰趺以飞廉,钟簨以鸷兽,磬以鸷鸟。上列树羽,旁悬旒苏,周制也。悬以崇牙,殷制也。饰以博山,后代所加也。凡乐器之饰,天地之神尚赤,宗庙及殿庭尚彩,东宫亦赤。凡中宫之乐,则以大磬代钟鼓,馀如宫悬之制。凡磬,天地之神用石,宗庙及殿庭用玉。凡有事于天神用雷鼓、雷,地神用灵鼓、灵,宗庙及帝社用路鼓、路,皆建于宫悬之内。凡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一曰燕乐伎,有景云之舞,庆善乐之舞,破阵乐之舞,承天乐之舞;二曰清乐伎;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国伎。其十部所用工人、乐器,在清乐及四方乐篇中。每先奏乐三日,太乐令宿设悬于庭。其日,率工人入居次。协律郎举麾,乐作;仆麾,乐止。文舞退,武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