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五柳先生传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小弟发现这篇文章原来的版本与坊间各版有著微妙的通同与差异,因此以清代吴楚材编纂、民国谢冰莹勘订的版本暂代之。这里面有些文字看起来像是简繁转换不当所造成的别字,例如“闲靖少言”当为“”、“颇示己志”当为“”等,在此皆做修正。原文的标点应该是援中国用法转换而来,但很奇怪的事情是:这标点的断法既没有沿用清代考据的通例,也不符合中国或台湾的习惯,读起来不甚通顺,其中又以分号最为奇怪;个人先暂时援引民初的读法,有疑义者请在此讨论。其他少数文字有异于吴版者,例如近期台湾地区国民教育教材中,“黔娄有言”乃作“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乃作“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而民间各版之“衔觞赋诗”或作“”、或作“”、或作“”等,在此皆暂返清代版本,以待来者考据追订。--Kingsmile 2009年2月18日 (三) 20:17 (UTC)[回复]

在下又重复审视了一下本文各版本间的差异,发现直到 2008 年 2 月 11 日的 Hallcnt 版为止,大致上没有太大的谬误,但到了 2008 年 9 月 5 日的 Wmrwiki 版本,却换成了一个非常陌生的版本,在下可以确定这个版本并非任何一个详细考据过的版本。例如“闲靖少言”的“靖”,这并不是简繁转换所造成的错误,而是大陆地区文革后的某个修订版;研究古文必同小学一起研读,根据训诂学的资料,“靖”与“静”互训只在汉代之前才有,新莽以后以靖代静者绝少,因此〈五柳先生传〉中当作“闲静少言”而非“闲靖少言”。此外“戚戚互考”虽然各朝代都有,但民前各刻版善本〈五柳先生传〉皆作“戚”,主张“戚”的人在修改前应该要主动提出相关的考据资料。小弟建议治古文时,应当优先采用“历史考据详实、来龙去脉分明”的版本,但在中国有很多为了推行简化字而修改的通同字版,或是文革后由乡里耆老口述复原的重编版,这些版本都应该要尽量避免。关于阅读标示方面,民国以前的标点只有句读两种,民国后乃将“读”分为“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为了表示语气,又追加了“问号”与“惊叹号”;从以上沿革来看,清代善本文章里出现“读”的地方,在新编标点下断不可能出现“句号”,如果要提出其他的标法,也应该说明所主张的文意分节与考证依据,茍若随性而读则文意乱矣。最后,像是“赞曰:(断行)黔娄云云…”这样的断法,是清末民初士人常用的眉批方式,但这个“赞曰”乃是本文的一部分,用眉批的分段法就错得太离谱了。以上考据方式是中国大学以上古文相关科系所用的方式,而台湾地区自初中以上治古文也是应用相同的方法,在下建议在修改或覆盖原始内容前,应尽量从此法反复思考,否则易流于反复删改、毫无定论。--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8日 (三) 23:14 (UTC)[回复]

我现在根据《四库全书》的原版,以前的标点符号重新作了修订。--wmrwiki 2009年2月19日 (四) 11:10 (UTC)[回复]

(!)意见 看到那个“闲”字,小弟就在猜是不是《四库全书》了(文津阁版?),不过小弟猜不出您并参的是哪版译注。直录《四库全书》原文会有四个毛病:
一、《四库全书》好用通同字,这里的例子是“闲”字,“闲、闲”古来互通,但“闲静”一词并不存在。
二、《四库全书》好用异体字,这边的例子就是您改的那些,有相当的比例是清朝学者为了某些忌讳而修改。
三、《四库全书》多用讹误字,例如这里“吝”原本并不是这样写,经考证是错字;“己(已、巳)”字也是。
四、《四库全书》为了某些政治目的,会窜改古文内容以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
 直录四库古本而不使用新编本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字打不出来;其次是异体字、通字的部份需要异体字对照表才方便阅读,且如果照搬古文则〈五柳先生传〉应作〈五先生传〉,不过这样子一般人就很难检索了;其三是需要译注以标示出错误与窜改处,才不至于被误导;根据以上三点理由,在下认为“四库全书”古本比较适合收录“影印本”而非数位化版本,不过很遗憾的事情是,Wikisource 目前并不收录影印版。
 关于〈五柳先生传〉,在台湾地区小弟推荐谢冰莹等六位前辈所译注的版本,在大陆地区小弟则推荐由中华书局收纂民初学者译注的版本;其他如辽宁出版社早期刊印的版本,不仅错误庞杂,而且标点凌乱,例如您此次修改的“…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就有个大陆版常出现的错误,经考据已确定此处标点为“…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以下附上四库古本〈五柳先生传〉影本以供参考:右页左页。--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9日 (四) 16:28 (UTC)[回复]
我用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不知道是怎么错了。--wmrwiki 2009年2月19日 (四) 16:29 (UTC)[回复]
错得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二,第一是小弟上面提到的“不汲汲于富贵”的标点;第二是“颇示已志”的“己”字;这两个地方是很多前辈都考据过了的东西,您手边若有中华书局版古文观止,参阅里头译注处便有说明。老实说,小弟认为“直录古文”这做法应该要再三考量,如果您坚持收录四库版本,那么您应该将相关的译注一起附上来,不然连四库全书的错误处也一起收录了;同时,请小心版权问题,译注部份的版权与古文部份并不相同。--不笑的老K 2009年2月19日 (四) 16:40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