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國的食品質量安全狀況
2007年8月•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本作品收錄於《Portal: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白皮書

  食品質量安全狀況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食品安全,一直把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的位置。多年來,中國立足從源頭抓質量的工作方針,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社會的食品安全意識明顯提高。經過努力,中國食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高,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食品生產經營秩序顯著好轉。

一、食品生產和質量概況[編輯]

(一)加工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編輯]

1.食品加工業快速健康發展[編輯]

  近年來,中國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藝不同,食品分為:糧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製品,調味品,肉製品,乳製品,飲料,方便食品,餅乾,罐頭,冷凍飲品,速凍食品,薯類和膨化食品,糖果製品(含巧克力及製品),茶葉,酒類,蔬菜製品,水果製品,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蛋製品,可可及焙烤咖啡產品,食糖,水產製品,澱粉及澱粉製品,糕點,豆製品,蜂產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大類525種。目前,全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72%,產量和銷售收入占主導地位;規模以下、10人以上企業6.9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18.7%;10人以下小企業小作坊35.3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9.3%。

  據統計,2006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586.95億元人民幣(不含煙草),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8%,同比增長23.5%。其中,糧油加工、肉類加工、乳製品加工等行業的工業增加值和利潤增長率均超過20%。2006年,中國食品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分別達到:小麥粉5193萬噸、食用植物油1985.5萬噸、鮮冷藏凍肉1112.5萬噸、乳製品1459.6萬噸、啤酒3515.2萬千升、軟飲料4219.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2%、17.5%、24.0%、23.5%、14.7%和21.5%。2007年1月至6月,食品工業總產值累計1281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9%。啤酒、食用油、飲料、味精等食品的總產量位居世界前列。

  當前,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部分食品企業加工技術和裝備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肉製品、乳製品、飲料、啤酒等行業的大型企業普遍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產設備和檢驗設備,產品質量得到了保證。膜分離、物性修飾、無菌冷灌裝、濃縮、冷加工等加工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縮短了中國食品加工技術和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二是企業質量管理更加科學規範。

  共有10.7萬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質量安全市場准入資格,2675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了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

  認證。三是產品結構趨於優化,有效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需求。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體乳產量占到乳製品總量的85%以上;軟飲料製造業打破過去一直以碳酸飲料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裝飲用水、碳酸飲料、果蔬飲料、茶飲料等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糧油行業中,特製二等以上的精製小麥粉占小麥粉總產量的65%;標準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總產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達到33.9%;一級油、二級油(分別相當於原國家標準中的色拉油和高級烹調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計達到58.5%。

2.食品質量不斷提高[編輯]

  一是食品總體合格率穩步提升。2006年全國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77.9%。2007年上半年,食品專項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了85.1%。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穩定,並呈上升態勢。

  二是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質量呈共同提高的格局。2007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質量平均合格率為89.2%,其中有14個省達到90%以上。

  三是重點行業的食品質量達到較高水平。經過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專項整頓,中國28大類525種食品質量安全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日常大量消費的重點行業的食品質量提高顯著。據統計,中國消費量最大的前10類食品分別為:食用油、油脂及製品,酒類,水產製品,糧食加工品,飲料,肉製品,乳製品,調味品,澱粉及澱粉製品,食糖。2007年上半年,除水產製品抽樣合格率為85%外,其餘9類食品專項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製品抽樣合格率達到97.6%。

3.優質食品成為市場主導產品[編輯]

  隨着食品產業的發展,食品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大中型企業產品質量優良。2006年,銷售收入排名前100家的食品企業銷售總額占全行業比重達24.9% ;乳製品行業10強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54.7% ;飲料行業10強企業產量占全行業的39.5%;製糖行業10強企業產量占全行業的43.6%;肉製品50強企業的生產能力和銷售量占整個行業的70%;啤酒行業中100萬千升以上的8家企業集團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7%;葡萄酒產量前10位的企業占全國葡萄酒產量的62.1%;方便麵行業中最大的3家中國名牌企業占據中國國內市場份額的76%。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高[編輯]

1.安全優質的品牌農產品快速發展[編輯]

  優質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農業標準化能力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品牌農產品已成為出口農產品的主體,占到出口農產品的90%。近5年來,綠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已得到40多個貿易國的認可。截至目前,全國有無公害農產品28600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4600個,面積2107萬公頃;有5315家企業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產品14339個,實物總量7200萬噸,認證產地面積1000萬公頃;經認證的有機食品標誌使用企業600家,產品總數2647個,實物總量1956萬噸,認證面積311萬公頃;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539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場)100個,省級標準化示範區近3500個,帶動種植面積超過3333萬公頃。

2.農產品質量合格率持續上升[編輯]

  根據2007年上半年的監測結果,蔬菜中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為93.6%;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類藥物殘留監測平均合格率分別為98.8%和99.0%;水產品中氯黴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為99.6%,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污染監測合格率為91.4%,產地藥殘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

(三)進出口食品質量保持高水平[編輯]

  中國是食品進出口大國,多年來食品進出口不斷增長。2006年,食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為404.48億美元(不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農產品,下同),同比增長了21.45%。

1.出口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編輯]

  2006年,中國出口食品2417.3萬噸,貨值266.5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3.29%和16.0%;出口食品貨值列前10位的品種分別為:水產品、水產製品、蔬菜、罐頭、果汁及飲料、糧食製品、調味料、禽肉製品、酒、畜肉及雜碎。

  中國食品出口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按貿易額排序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日本、美國、韓國、香港、俄羅斯、德國、馬來西亞、荷蘭、印度尼西亞、英國。

  多年來,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據統計,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國的食品分別為9.4萬批和5.5萬批,被美國檢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別為752批和477批,合格率分別為99.2%和99.1%;出口到歐盟的食品分別為9.1萬批和6.2萬批,被歐盟檢出的不合格食品分別為91批和135批,合格率分別為99.9%和99.8%。日本是中國最大的食品進口國,2007年7月2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日本2006年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對中國食品的抽檢率最高,達15.7%,但中國輸日食品的抽檢合格率也最高,達99.42%;其次是歐盟(99.38%);第三是美國(98.69%)。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食品主要來自內地。香港特區食物環境衛生署2007年上半年兩次大規模食品抽樣檢測表明,香港地區食品整體合格率分別為99.2%和99.6%。

2.進口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穩定[編輯]

  2006年,中國進口食品2027.3萬噸,貨值133.9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7.94%和25.11%。進口食品貨值列前10位的品種分別是:植物油、水產品、穀物、食糖、乳製品、酒、煙草及製品、禽肉及雜碎、油料作物、糧食製品。

  中國的進口食品來自世界上143個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出口食品貨值列前10位的國家分別為:馬來西亞、俄羅斯、美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法國。

  多年來,中國進口食品的質量總體平穩,沒有發生過因進口食品質量安全引起的嚴重質量安全事故。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進口食品口岸檢驗檢疫合格率分別為99.29%、99.46%、99.11%和99.29%。

二、食品監管體制和監管工作[編輯]

  為保障食品安全,中國政府樹立了全程監管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源頭治理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全國統一領導,地方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監管工作格局。根據中國國情,2004年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決定》,按照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分工原則,採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進一步理順了有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職能,明確了責任。該決定將食品安全監管分為四個環節,分別由農業、質檢、工商、衛生等四個部門實施。其中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由農業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質量監督和日常衛生監管由質檢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由工商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組織查處重大事故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進出口農產品和食品監管由質檢部門負責。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分工明確,密切配合,相互銜接,形成了嚴密、完整的監管體系。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當前,規劃長遠,標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和長效機制。中國政府堅持從源頭狠抓食品質量安全,完善食品監管的各項基本制度,強化食品安全監管。

(一)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編輯]

  2001年中國啟動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蔬菜中高毒農藥殘留和畜產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為重點,着力解決人民最為關心的高毒農藥、獸藥違規使用和殘留超標問題;以農業投入品、農產品生產、市場准入三個環節管理為關鍵點,推動從農田到市場的全程監管;以開展例行監測為抓手,推動各地增強質量安全意識,落實管理責任;以推進標準化為載體,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和管理水平。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監管能力逐步增強,農業標準化水平顯著提高,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的服務、管理、監督、處罰、應急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逐步形成。

(二)建立並嚴格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編輯]

  中國政府於2001年建立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制度。這項制度主要包括三項內容:一是生產許可制度,即要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具備原材料進廠把關、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檢驗設備與能力、環境條件、質量管理、儲存運輸、包裝標識、生產人員等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必備條件,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後,方可生產銷售食品;二是強制檢驗制度,即要求企業履行食品必須經檢驗合格方能出廠銷售的法律義務;三是市場准入標誌制度,即要求企業對合格食品加貼QS(質量安全)標誌,對食品質量安全進行承諾。按照分步實施的原則,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共向生產企業頒發了10.7萬張食品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食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同類食品的90%以上。同時,加強對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企業的監管。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共撤回、撤銷、吊銷和註銷了1276張達不到標準的食品生產許可證。根據食品生產企業取得生產許可證的進度,國家質檢總局分批公布了獲證產品的生產企業名單,分期公告了未獲證和無QS標誌食品不得進入市場銷售,警示消費者不要使用。

(三)加大食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力度[編輯]

  中國政府對食品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這項制度自1985年建立以來,不斷加大力度,突出重點,提高有效性。近年來,重點抽查了乳製品、肉製品、茶葉、飲料、糧油等日常消費的主要食品,重點對食品生產集中地的企業、小作坊進行了抽查,重點檢驗了食品的微生物、添加劑、重金屬等衛生指標,並對質量不穩定的小企業重點進行了跟蹤抽查。通過加大抽查頻次,擴大抽查覆蓋面,基本實現了抽查一類產品、整頓一個行業的目標。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共對7880家企業的11104批次食品進行了國家監督抽查。同時,對抽查中發現有問題的產品和生產企業,加大了整改、處罰的力度。一是嚴格執行公告制度。對抽查中發現質量問題嚴重的355家企業355批次產品公開曝光,同時,積極宣傳「優秀企業、優質產品、優良品牌」,240家獲得「中國名牌」和548家獲得「國家免檢」稱號的產品得到消費者的普遍讚譽。二是嚴格執行整改制度。對不合格產品的生產企業,督促嚴格整改,按時複查,複查不合格的,責令停產整頓,整頓期滿後再次複查仍不合格的,吊銷營業執照。三是嚴格實行處罰制度。對在食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責令停止生產,沒收違法生產的食品,情節嚴重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

(四)加強對食品小作坊的專項整治力度[編輯]

  中國存在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等決定了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監管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目前,10人以下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是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對從事傳統、低風險食品加工的小作坊,中國堅持「監管、規範、引導、便民」 的工作原則,一方面通過關停並轉等方式,讓小作坊儘快達到市場准入條件;另一方面強化監管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近年來對小企業小作坊重點實施了四個方面的監管:一是基本條件改造,達不到要求的不得生產;二是限制銷售範圍,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銷售範圍不得超出鄉鎮行政區域,不准進入商場、超市銷售;三是嚴格限制預包裝,小作坊生產的食品在獲得市場准入資格之前不得使用相應包裝,防止其喬裝打扮混入市場;四是公開承諾,小作坊必須向社會公開承諾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濫用添加劑,不使用回收食品作原料,產品不進入商場、超市銷售,不超出承諾區域銷售,確保食品達到最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經過整治,2006年食品小作坊的平均抽樣合格率提高到70.4%;截至2007年6月底,已取締5631家,強制停產8814家,5385家整改後達到准入要求。

(五)推行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編輯]

  建立並實施了以「三員四定、三進四圖、兩書一報告」為主要內容的食品安全區域監管責任制。「三員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責、定區域、定企業的方式,確定質檢部門食品安全監管員到鄉鎮(辦事處)負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具體監管工作,鄉鎮政府協管員協助開展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社會信息員收集提供各種食品質量安全違法信息。「三進四圖」即進村、進戶、進企業,調查摸底,建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檔案,制定企業變化動態圖、食品行業分布圖、監管責任落實圖、食品安全警示圖,實施動態監管。「兩書一報告」即政府簽訂責任書,企業簽訂承諾書,質檢部門定期寫出食品安全報告。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建立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區16030個,確定食品安全專職監督員25346人,聘請政府協管員72474人,聘請社會信息員106573人。2006年,各級質檢部門共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了90萬次巡查。

(六)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的監管[編輯]

  深入實施以「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闢綠色通道」為主要內容的「三綠工程」,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推進經銷企業落實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台賬和質量承諾制度,以及市場開辦者質量責任制;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銷毀、公布制度;加強畜禽屠宰行業管理;打破地方封鎖,鼓勵質量優、信譽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國流通;健全社區食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標識和包裝管理,集中力量整治食品假包裝、假標識、假商標印製品。

(七)加大餐飲等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編輯]

  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中國政府在餐飲業衛生監管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一是加大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制定並落實《餐飲業和集體用餐配送單位衛生規範》,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加強餐飲環節監管。二是推進餐飲業、食堂全面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強食品污染物監測和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建設。三是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查處大案要案,並及時向社會通報。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全年,衛生部門檢查各類餐飲單位和學校集體食堂204萬餘戶次,查處涉嫌非法生產經營食品案件4.5萬餘件,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生產經營單位2.5萬餘戶。四是加強學校衛生工作,部署開展全國學校食品衛生、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專項檢查工作,預防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五是開展食品危險性評估,科學發布食品安全預警和評估信息。

(八)全面開展食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編輯]

  為解決一些地區、一些食品的假冒偽劣問題,全面開展了食品質量安全區域整治。組織實施了「百千萬工程」,圍繞確定的重點區域、重點加工點、重點加工戶及加工的食品,採取構建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加強標準和檢測等技術力量建設、加強對企業的技術服務、推動組建食品行業協會、加大執法打假力度等措施,解決了一批區域性製售假冒偽劣問題。同時,工商、質檢部門不斷加大食品執法打假工作力度,以食品質量安全為主線,突出生產加工源頭,部署開展專項執法打假行動,嚴厲打擊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食品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證照皆無的制假制劣黑窩點。2006年,質檢部門立案查處食品違法案件4.9萬起,查獲假冒偽劣食品貨值金額4.5億元人民幣。工商部門在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中,共出動執法人員560萬人次,檢查重點食品市場1.6萬個,檢查食品經營主體1040萬戶次,取締無照經營15.18萬戶,吊銷營業執照4629戶,查處製售假冒偽劣食品案件6.8萬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案件48件,對1.55萬噸不合格食品實施了退市。

(九)強化風險預警和應急反應機制建設[編輯]

  建立了全國食品安全風險快速預警與快速反應系統,積極開展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環節風險監控,通過動態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初步實現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和早處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包括風險信息的收集、分析、預警和快速反應,做到立即報告、迅速介入、科學判斷、妥善處置。

(十)建立健全食品召回制度[編輯]

  這項制度分為主動召回和責令召回兩種形式,規定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是食品召回的責任主體,要求食品生產者如果確認其生產的食品存在安全危害,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和銷售,主動實施召回;對於故意隱瞞食品安全危害、不履行召回義務或生產者過錯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擴大或再度發生的,將責令生產者召回產品。近年來,國家質檢總局在開展食品監督抽查和執法檢查中,對發現存在致病菌、化學性污染、使用非食品原料等重大安全隱患的食品加大了召回力度,對於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了生產企業的食品生產許可證,降低了不安全食品可能帶來的危害,切實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

(十一)加強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編輯]

  中國政府重視食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初步建立了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建立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紅黑榜制度,並充分發揮各類商會、協會的作用,促進食品行業的自律。大力實施扶優扶強措施,採取政策、行政、經濟的手段,對重信譽、講誠信的企業給予激勵,努力營造食品安全的誠信環境,創造食品安全誠信文化,增強全社會食品安全誠信意識。逐步完善食品安全誠信運行機制,全面發揮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對食品安全工作的規範、引導、督促功能。加強企業食品安全誠信檔案建設,推行食品安全誠信分類監管,重點建立食品生產經營主體登記檔案信息系統和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分類數據庫,廣泛收集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監管信息、消費者申訴舉報信息,做到掌握情況,監管有效。近年來,採用最新網絡技術,對食品質量安全實施電子監管網終端查詢,及時、方便、快捷、有效地辨別食品真偽,維護了消費者利益,打擊了假冒偽劣行為,促進了企業誠信建設。

  多年來,中國食品生產種類不斷增加,數量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保障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中國政府也清楚地看到由於受發展水平的制約,中國食品安全仍存在一些問題,今後將重點打擊生產加工中偷工減料,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發霉變質原料加工食品,不按標準生產,濫用添加劑等違法行為,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三、進出口食品的監管[編輯]

(一)進口食品的監管[編輯]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建立了一整套進口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和保障措施,確保了進口食品的安全。

  • 科學的風險管理制度。按照WTO/SPS協定及國際通行做法,中國政府對肉類、蔬菜等高風險進口食品實行基於風險管理的檢驗檢疫准入制度,包括:對出口國申請向中國出口的高風險食品開展風險分析,對風險可接受的食品與出口國主管部門簽署檢驗檢疫議定書,對國外生產企業實施衛生註冊,對動植物源性食品實施進境檢疫審批等。如果出口國發生了動植物疫情疫病或嚴重的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及時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包括暫停可能受到影響的食品進口等。
  • 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進口食品到達口岸後,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實施檢驗檢疫,只有經檢驗檢疫合格後方允許進口。入境地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入境貨物通關單辦理進口食品的驗放手續,之後在中國市場上銷售。在檢驗檢疫時如發現質量安全和衛生問題,立即對存在問題的食品依法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2006年,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在進口口岸共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2458批。2007年上半年,共檢出896批,均依法作出退貨、銷毀或改作它用處理,確保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食品質量安全。
  • 完善的質量安全監控制度。在依法對進口食品實施檢驗檢疫的同時,對風險較高的食品以及在口岸檢驗中發現問題較多的食品和項目實行重點監控。對發現嚴重問題或多次發現同一問題的進口食品及時發出風險預警,採取包括提高抽樣比例、增加檢測項目、暫停進口在內的嚴格管制措施。
  • 嚴厲的打擊非法進口制度。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與海關總署建立了關檢合作機制,聯合打擊非法進口食品行為。2006年與歐盟委員會簽署了《中歐聯合打擊非法進出口食品行為合作安排》,明確了雙方將通過開展信息通報、技術合作、專家互訪和聯合專項打擊行動措施等,共同打擊欺詐、夾帶、非法轉口、走私等非法進出口食品行為。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僅非法進口肉類就查獲12292噸。

(二)出口食品的監管[編輯]

  中國政府按照「預防為主、源頭監管、全過程控制」的原則,建立健全了以「一個模式,十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一個模式,就是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這個生產管理模式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出口食品的實際,是出口食品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企業走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主要出口食品,特別是肉類、水產、蔬菜等高風險食品基本實現了「公司+基地+標準化」。

  十項制度,包括源頭監管三項:對種植養殖基地實施檢驗檢疫備案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監測制度和農獸藥殘留監控制度;工廠監管三項:嚴格實施衛生註冊制度,全面實行企業分類管理制度,穩步推行高風險食品大型出口生產企業駐廠檢驗檢疫官制度;產品監管三項:對出口食品的法定檢驗檢疫制度、質量追溯與不合格品召回制度、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制度;誠信建設一項:對出口食品企業實施紅黑名單制度。

  • 加強種植養殖源頭監管。為有效控制動植物疫情疫病風險和農獸藥殘留,從源頭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和可追溯性,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存在疫情疫病和農獸藥殘留風險的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實行檢驗檢疫備案管理。只有獲準備案的種植、養殖場的原料才可用於加工出口食品,所有獲準備案的原料基地在國家質檢總局網站上公布。截至目前獲準備案的養殖場6031個,種植基地38萬公頃。對備案基地加強疫情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實行嚴格的農獸藥殘留監控制度,使備案基地的疫情疫病問題和農獸藥殘留問題均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禽流感疫情高發,中國實施備案管理的養殖場無一發生疫情。
  • 加強食品生產企業監管。中國對所有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衛生註冊登記管理制度,只有獲准衛生註冊登記的企業方可從事出口食品生產加工。截至目前,獲准衛生註冊登記的企業共12714家,其中有3698家企業的HACCP體系通過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驗證。對獲准衛生註冊的生產加工企業,由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統一實施日常監督管理,確保原料來自備案種植、養殖基地,確保生產加工活動符合要求。對肉類等高風險食品大型出口生產企業,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根據需要派駐檢驗檢疫官,實行駐廠監督管理。出口食品的包裝上還要加貼符合要求的具有可追溯性的標籤或標識,確保產品的可追溯性和對問題產品的召回。
  • 加強食品出口前檢驗檢疫。中國法律規定,所有出口食品只有經過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合格後方可出口,出境地海關憑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出境貨物通關單辦理出口食品的驗放手續。對經檢驗檢疫合格的出口食品,如進口國有要求,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還要出具衛生證書,證明該批食品已經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合格,並註明生產企業名稱、地址、衛生註冊號、生產日期、出口日期、啟運口岸、到達口岸等追溯信息。貨物到達離境口岸後,口岸檢驗檢疫機構還要對出口貨物進行查驗,檢查貨物是否完好,貨證是否相符,確保貨物的可追溯性。
  • 加強出口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全面實行出口企業質量承諾和紅黑名單制度,着力強化企業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的意識,促進企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覺誠信經營的良好機制。對自控體系健全有效、誠信度好、產品安全風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在進口國享有良好聲譽的企業,列入「優良企業名單」,給予優惠和鼓勵政策;對於被進口國家或地區通報發生嚴重質量違規問題或逃避檢驗檢疫,以及有欺騙檢驗檢疫機構行為的出口企業,在依法處罰的同時,列入「違規企業名單」上網公布,促進出口企業增強自律意識。截至目前,列入「違規企業名單」的企業共55家。

  多年來,質檢、商務、海關、工商、稅務等部門密切協作,促進了中國出口食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以質優、味美、價廉的食品滿足了國內外眾多消費者對美食的追求。但也存在着少數企業無視中國和進口國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定,採取弄虛作假、偷梁換柱的手法,逃避檢驗檢疫監管,通過非正常渠道出口的情況,致使有些摻雜使假、假冒偽劣不合格食品流入國外市場。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大打擊的力度,堅決不讓不合格食品流出國門。

四、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技術保障體系[編輯]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完善[編輯]

  目前,中國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為保障食品安全、提升質量水平、規範進出口食品貿易秩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環境。

  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

  行政法規包括《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藥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等。

  部門規章包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實施辦法》、《食品衛生許可證管理辦法》、《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進出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進出境水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和《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註冊登記管理規定》等。

(二)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逐步加強[編輯]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中國食品標準化工作,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食品標準化工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由各相關部門負責草擬,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統一立項、統一審查、統一編號、統一批准發布。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結構相對合理、具有一定配套性和完整性的食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食品安全標準包括了農產品產地環境,灌溉水質,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準則,動植物檢疫規程,良好農業操作規範,食品中農藥、獸藥、污染物、有害微生物等限量標準,食品添加劑及使用標準,食品包裝材料衛生標準,特殊膳食食品標準,食品標籤標識標準,食品安全生產過程管理和控制標準,以及食品檢測方法標準等方面,涉及糧食、油料、水果蔬菜及製品、乳與乳製品、肉禽蛋及製品、水產品、飲料酒、調味品、嬰幼兒食品等可食用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基本涵蓋了從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到最終消費的各個環節。目前,中國已發布涉及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1800餘項,食品行業標準2900餘項,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634項。

  為解決食品安全標準之間存在的交叉重複、層次不清等問題,共對1800餘項國家標準、2500餘項行業標準、7000餘項地方標準及14萬多項企業標準進行了清理,廢止了530多項國標和行標。與此同時,加快了標準制修訂工作,對2460餘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組織開展了修訂,新制定了200多項國家標準,下達了280餘項國家標準制定計劃。加大標準的宣傳、推行力度,促進食品生產企業嚴格執行標準。

(三)食品認證認可體系基本建立[編輯]

  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的認證認可工作,加強認證市場整頓,規範認證行為,現已基本形成了統一管理、規範運作、共同實施的食品、農產品認證認可工作局面,基本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農產品認證認可體系。認證類別包括飼料產品認證、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食品質量認證、HACCP管理體系認證、綠色市場認證等。目前,中國有機產品認證面積達203萬公頃,已進入世界前10位;與國際接軌的GAP認證已在18個試點省286家出口企業及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開展認證試點工作;2675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了HACCP認證;28600個初級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飼料產品認證、酒類產品質量等級認證、綠色市場認證等工作不斷取得進展。國家不斷加強對認證產品和企業的監管,提高認證工作的權威性、有效性。

(四)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編輯]

  在國內食品監管方面,建立了一批具有資質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初步形成了「國家級檢驗機構為龍頭,省級和部門食品檢驗機構為主體,市、縣級食品檢驗機構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檢測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滿足對產地環境、生產投入品、生產加工、儲藏、流通、消費全過程實施質量安全檢測的需要,基本能夠滿足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相關國際標準對食品安全參數的檢測要求。中國對食品實驗室實行了與國際通行做法一致的認可管理,加強國際互認、信息共享、科技攻關,保證了檢測結果的科學、公正。中國認定了一批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共有3913家食品類檢測實驗室通過了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其中食品類國家產品質檢中心48家,重點食品類實驗室35家,這些實驗室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達到了國際較先進水平。在進出口食品監管方面,形成了以35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的進出口食品安全技術支持體系,全國共有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實驗室163個,擁有各類大型精密儀器10000多台(套)。全國各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實驗室直接從事進出口食品實驗室檢測的專業技術人員有1189人,年齡結構、專業配置合理。各實驗室可檢測各類食品中的農獸藥殘留、添加劑、重金屬含量等786個安全衛生項目以及各種食源性致病菌。截至2006年,已經建設國家級(部級)農產品質檢中心323個、省地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1780個,初步形成了部、省、縣相互配套、互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撐。

五、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編輯]

  中國政府重視發展同其他國家、地區和有關國際組織在食品安全領域的友好合作關係,注重借鑑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和檢測技術,促進本國食品質量總體水平的提高。

(一)加強食品安全技術交流與合作[編輯]

  中國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專家參與各類食品安全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和水平比對等活動,並歡迎國外技術專家來訪、學習和培訓。除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活動外,自2001年以來,先後同美國、歐盟、意大利、加拿大、德國、英國、瑞士、丹麥、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泰國等國家開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 領域的技術培訓與交流項目。2006年8月,為14個南太平洋國家的專家代表舉行了食品安全培訓。為了及時了解國外食品相關法規要求,保障出口食品安全,組織編譯了美國、歐盟、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衛生法規和要求,並先後邀請美國、歐盟、日本的專家來華舉行HACCP指南及應用、貝類衛生控制計劃、殘留監控、肯定列表制度等專題培訓。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實驗室還多次參與英國食品分析能力測試(FAPAS)等國際比對實驗,定期參加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澳大利亞國家測試認可委員會(NATA)等知名認可機構組織的國際間能力驗證活動。國家級和十幾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加並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檢測能力考核。截至2006年11月,共有22家檢測機構獲得韓國「國外公認檢測機關」的認可,經過上述22家檢測機關檢測的輸韓食品,入境時韓國予以免檢。日本承認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垂直管理的35個直屬檢驗檢疫局所屬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其中許多實驗室是開放性實驗室,多次接待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瑞士、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團組訪問和考察。

(二)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編輯]

  中國政府一貫倡導並積極參加各類國際食品安全組織活動,包括派團參加各類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會議以及其他相關國際性會議,並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上正式倡導開展區域性食品安全合作,得到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南亞等國家的積極呼應,成立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論壇,由中國和澳大利亞共同主持。中國積極參與食品安全國際標準化活動,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技術管理局和合格評定委員會成員。2007年5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中國政府將在廣西南寧同東南亞國家召開「中國-東盟質檢部長會議」,會議的主題為「強化食品安全管理與合作保護消費者權益」, 目的是研究建立中國與東盟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增進中國與東盟和各成員國食品安全主管部門間的交流與合作,確保相互進出口食品的質量、安全和衛生。

(三)注重發展國際食品安全合作[編輯]

  截至目前,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挪威、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定期、不定期地舉行研討會或專家互訪。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同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蒙古國、越南、菲律賓、丹麥、法國、荷蘭、愛爾蘭、匈牙利、波蘭、意大利、挪威、瑞士、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烏拉圭、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香港、澳門等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33個涉及食品安全領域的合作協議或備忘錄,簽署了48個進出口食品檢驗檢疫衛生議定書,從而確立了中國與有關進出口食品貿易夥伴國家或地區的長效合作機制。在此基礎上,中國國家質檢總局與許多國家和地區在食品安全合作機制下建立了年會制度。其中,規格為正部級的第二次中歐食品和消費品安全合作會議將於2007年9月12日在北京召開;規格為副部級的第三次中美食品安全會議將於2007年9月11日至12日在美國召開。

(四)推動食品貿易發展[編輯]

  中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保證進出口食品安全、解決各方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中日合作機制為保證中國輸日食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出台後,中國政府一方面加強同日方的溝通與磋商,使日方接受中方的合理化建議,調整了一些項目;一方面與日方合作,舉辦了3期說明會和8期專題培訓班,幫助出口食品生產企業進一步規範農獸藥使用管理,完善質量追溯體系,有效地保證了對日本出口食品的質量安全。中美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同樣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如2005年年底以來,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不斷從美國輸華肉類產品中檢出禁用藥物殘留、環境污染物超標和致病微生物等安全衛生問題,由於中方及時向美方通報相關信息,幫助美方掌握和了解中國的食品安全法規要求,不僅有效地保護了中國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也保障了美國肉類產品輸華貿易的健康發展。2004年至2005年,中美還在該合作機制下完成了對中國出口熟制禽肉安全衛生體系的等效評估。同樣,中歐食品安全合作機制也有力地促進了雙方關注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通過及時溝通信息,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中方解決了歐盟個別成員國受二惡英問題影響的可食用豬產品輸華問題;另一方面,中方在不斷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加強疫情疫病防控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歐方的衛生體系考察和風險評估工作,幫助歐方樹立了對中國熟制禽肉產品的質量安全信心,歐方已經制定了時間表,將於2007年內恢復進口中國的熟制禽肉產品。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最直接、最重要的消費品。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政府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府,多年來為提高食品質量、確保食品安全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維護了中國人民和各國消費者的利益。但同時必須看到,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的總體水平,包括標準水平和食品生產的工業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提高食品質量任重道遠。實現食品質量安全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也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作為進出口貿易大國,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一道,加強交流與合作,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進全球食品貿易健康發展方面繼續作出不懈的努力。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