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卷首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卷首语
作者:于贵瑞 何念鹏 陈智
2019年1月16日
本作品收錄於《中国科学数据

于贵瑞, 何念鹏, 陈智. 《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卷首语[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9-01-14). DOI: 10.11922/csdata.2018.0050.zh.

II区出版时间:2019年1月16日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核心过程,它不仅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水源涵养、养分固持等生态系统功能,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系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

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项目的资助下,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依托,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专项科学观测研究网络,持续组织开展了全国尺度的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的联网观测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ChinaFLUX的观测台站数量不断增加,空间代表性不断增强,观测内容和综合观测功能不断扩展和提升,已成为全球通量观测研究网络(FLUXNET)的重要组成部分。ChinaFLUX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的林业、农业、气象部门以及部分高校的碳水通量观测站的建设。2014年,ChinaFLUX联合国内行业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组建了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目前的ChinaFLUX已经拥有71个台站(网),其中森林站22个、草地(含荒漠)站17个、农田站17个,湿地站13个、城市站1个和湖泊观测网1个。生态系统观测站点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地带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初步形成了国家层次的生态系统碳、氮、水和能量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体系。

ChinaFLUX的观测站的建设始终以长期连续观测与控制实验研究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强调多种温室气体的交换通量–环境要素–生态过程的综合观测,以及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与循环过程的协同观测。十几年来,以Chinaflux长期定位观测为主体,结合样带调查以及区域遥感反演等多种手段,获取了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水循环关键过程参数(生产力、呼吸速率、蒸散发、氮磷酸沉降、植被碳密度、生物量等)原始观测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的综合集成对揭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制定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我国生态学研究,特别是碳、氮、水循环的生态过程、全球变化及相关领域科学数据的交流与共享,我们特此推出了《中国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及其辅助参数观测专题》。此专题共发表9篇数据论文,其中包括联网观测数据集论文2篇,文献整编数据集论文5篇,以及空间栅格数据集论文2篇。联网观测数据分别是2003–2005年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1]和2013年的典型生态系统氮磷酸沉降数据集[2]。文献整编数据集包括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呼吸和净生产力数据集[3],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4],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5],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6]以及中国东部典型森林土壤属性数据集[7]。空间栅格数据集包括基于遥感反演的1982–2015年中国北方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数据集[8]和1996–2015年中国大气氮沉降空间格局数据集[9]

科学数据共享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期待的伟大科学事业,但是推动科学数据共享事业的发展却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步履艰难。十余年来我们一直通过各种途径做出了多种多样的努力和尝试,为推动中国的数据共享做出了贡献。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制定了国内第一个《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和管理条例》,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数据共享信息系统”,还首次组织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的观测数据整编和公开出版工作,2012年出版了《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丛书,共4卷51册。ChinaFLUX自创建以来就坚持数据共享的原则,在网络成员间数据共享的基础上,于2013年向社会公开发布了8个台站的通量观测数据,2009年和2013年两次参与国际性通量网络(AsiaFlux、FLUXNET)的全球数据共享。十余年来,ChinaFLUX以离线申请的方式以及网络共享等方式为国内学者的科学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330多GB的数据服务。本次数据集论文的出版是ChinaFLUX探索数据共享模式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希望能够再次为我国野外台站观测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做出新的示范,也期望通过此专题数据产品的发布,为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学研究、生态安全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治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编辑]

  1. 张雷明, 罗艺伟, 刘敏, 等.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12-2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8.zh.
  2. 朱剑兴, 王秋凤, 于海丽, 等. 2013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大气氮、磷、酸沉降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7-30).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0.zh.
  3. 陈智, 于贵瑞, 朱先进, 等. 基于文献整合的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呼吸和净生产力数据集[J/OL].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6-29). DOI:10.11922/csdata.2018.0024.zh.
  4. 郑涵, 于贵瑞, 朱先进, 等.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6-1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4.zh.
  5. 朱先进, 于贵瑞, 何洪林, 等. 2000–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7-28).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5.zh.
  6. 徐丽, 何念鹏, 于贵瑞. 2010s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7-29).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6.zh.
  7. 徐丽, 何念鹏. 中国南北样带典型森林土壤属性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8-02).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7.zh.
  8. 焦翠翠, 于贵瑞, 陈智, 何念鹏. 基于遥感反演的1982–2015年中国北方温带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9-01-03). DOI: 10.11922/csdata.2018.0029.zh.
  9. 贾彦龙, 王秋凤, 朱剑兴, 等. 1996–2015年中国大气无机氮湿沉降空间格局数据集[J/OL]. 中国科学数据, 2019, 4(1). (2018-09-12). DOI: 10.11922/csdata.2018.0031.zh.

本作品在“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协议下发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