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五
卷六 
本作品收錄於:《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五

  大川志水利附 長安 咸寧

關內大川據天下上流而西安實爲八川所輳高源下澤

結絡其間鍾水豐物號稱陸海顧自西周而後歴代建都

鑿引諸川以便輓輸而滋苑囿遂致水道經流盡失其舊

亦猶東漢魏晉相繼作都于雒陽穿鑿滋多而西㵎東𤄊

皆非禹績也是卷首列大川其餘支派並依次以載至於

巨浸所曁卽水利所資故凡古今渠堰悉附於篇昔歐陽

文忠作唐地理志凡一渠之開一堰之立無不記於其縣

之下兹竊取其義亦欲守斯土者勤思民事知利害可資

田功宜卽所謂以百里之才而創千年之利也凡四卷

 西安府長安縣

渭水方輿紀要在府北三十里自咸陽縣流入境逕長女

咸寧二縣北書禹貢導渭東會於澧又東會於涇周禮職

方氏雍州其浸渭洪範五行傳渭水秦大川也淮南子渭

水多力宜黍關中記渭與涇洛爲關中三川又涇渭㶚滻

酆鎬潦潏爲關中八川水經注渭水逕槐里縣故城南東

合甘水又東豐水從南來注之按地說渭水與豐水㑹於短陰山豐水今自長安界

西北流逕咸陽東南三里注於渭又東北與鎬水合按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西北入渭在今

咸陽又東北逕渭城南按今咸陽東北十七里有渭城縣故城泬水注之

水入渭在今縣界又東分爲二水按水上有橋曰渭橋元和志在咸陽西南千里又東與

泬水枝津合又東逕長安城北今縣西北十三里有長安故城又東合昆

明故渠又東逕覇陵縣北覇水合滻水從縣西北流注之

按覇陵今屬咸寧北周庾信望渭水詩樹似新亭岸沙如龍尾灣猶言吟暝浦應有落帆還唐楊凝夜泊渭津詩飄

飄東去客一宿渭城邊遠處星垂岸中流月滿船凉歸夜深簟秋入雨餘天漸覺家山小殘程尚幾年金刁白渭水

詩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行人迷古道老馬識新豐烟霜滿歸鬂乾坤猶轉蓬愁來成獨酌醉袖障西風

 按關中八水渭水最鉅漢志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至

 船司空今華陰縣入河過郡四天水扶風京兆馮翊行千八百七十里

 漢漕渠所經也元光六年鄭當時言異時關東漕粟從

 渭上度六月罷道九百餘里若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

 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可令三月罷渠下民田萬餘頃又

 得以漑上令水工徐伯穿漕渠渠成水大便利杜篤論

 都賦洪渭之流經入於河大舩萬石轉漕相過是也建

 安十六年曹操擊馬超韓遂自蒲阪渡西河超等自潼

 關退拒渭口操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爲浮橋夜

 分兵結營渭南旣而進軍悉渡渭與超等戰破之晉義

 熙十三年劉裕伐姚秦王鎭惡等至潼關請帥水軍自

 河入渭徑趨長安後魏太和二十一年自長安還洛陽

 汛渭入河隋開皇元年詔郭衍爲漕渠大監部衍鑿渠

 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名富民

 渠四年又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詔宇文愷鑿渠引渭

 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廣通渠又開縣西北

 渭水興成堰見咸陽縣初名富渠仁壽年攺永通渠唐天寶

 三載陜州刺史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

 華陰入渭名廣運潭太和元年歲旱河涸輓漕者掊沙

 而進米多耗咸陽西十八里有興成堰秦漢故漕渠也

 咸陽令韓遼請䟽之東抵潼關二百里可以罷車輓之

 勞從之天復四年朱全忠刼遷車駕於洛陽毁長安宮

 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

 邱墟而漕渠之利亦廢不講浚儀王氏曰渭川自大散

 關在鳯翔府寳 雞縣西南 以北達於岐雍夾渭南北岸沃野千里

 謂之秦川關中有事沿渭上下可渡者不一處守禦之

 宜所在皆急誠都城之襟帶畿輔之塹防也故詳著之

 又按關中巨浸首號八川上林賦云終始㶚滻出入涇

 渭灃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異態釋之者曰長安之地潏鎬經其南涇渭遶

 其後㶚滻界其左灃潦合其右此禹周之故道也西周

 而後以迄西漢隋唐建都於此歴代相承鑿引諸川以

 便輓輸資汲取漑田畆灌苑囿津梁交午離合不常渭

 南諸川盡失其舊灃水自漢鴻嘉中王商穿長安城引

 內灃水注第中其流卽徙故詩云豐水東注而漢志云

 北過上林入滑則是北流而非東注矣又鄭當時開漕

 渠及靈軹富民昆明諸渠皆橫絶灃鎬爲之唐貞觀中

 堰灃鎬入昆明池又於京城西北引灃水爲漕渠合鎬

 水北流由禁苑入渭太和以後石闥堰廢而昆明池涸

 灃鎬亦俱斷流又唐貞元四年㶚水溢縣志云自後遷

 徙無常又覇滻舊合流入渭自隋堰滻水爲渠二水亦

 翻故道澇潏舊各自入渭今澇水下流亦合潏水入渭

 是八川中惟涇渭二水尚可尋其故道至於現行水地

 經流脉絡亦俱紛錯茫如安得桑酈諸子復生相與錐

 指蠡測以㝷求禹績之舊也哉

豐水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自𨝘縣界流入又北至咸陽

入渭一作灃水書禹貢灃水攸同詩大雅灃水東注又作

酆漢地理志灃水出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漢書音

義張楫曰豐水岀南山豐谷長安志源闊十五步下闊六

十步深三尺自鄠縣界來終縣界由焉坊村入咸陽流至

宋村入渭雍勝畧豐水岀豐谷口北流其西高冠太平二

谷水入焉東則雪谷龍驘西和白石羅什諸谷水入焉爲

西交河又北有東交河水入焉唐韋應物觀灃水漲詩夏雨萬壑湊灃漲暮渾渾草

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槎梗方瀰泛濤沬亦洪翻北來注涇渭所過無安源雲嶺同昏黑觀望悸心魂舟人空斂棹

風波正自奔

 按詩曰灃水東注維禹之績渭南諸川惟灃爲大攷水

 經無灃水之目其附見渭水篇中者曰渭水自槐里故

 城南槐里縣卽今興平又東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流至鄠縣又東豐水

 從南來注之惟是關中諸水自周而後歴代建都鑿引

 諸川多失禹績之舊東樵胡氏謂禹當日灃西之澇灃

 東之鎬潏㶚滻當悉合灃川入渭是以得成其大以今

 計之則禹導渭東會於灃當在漢覇陵縣北覇滻入渭

 之處

潏水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源岀南山石鼈谷自咸寧界

流入西北入渭水括地志一名石壁谷水一作沈水許愼

云潏水在杜陵卽沈水也按潏或作泬字與沈相似因訛水經注沈水上

承皇子陂於樊川西北流注杜縣之杜京西又西北逕下

杜城按下杜城今屬咸寧又西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

于高陽原而北逕河池陂東北注沈水又北與昆明故池

會又北逕堨水陂東又北逕長安城西與昆明池水合又

北逕鳳闕東分爲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臺漸

臺北流注渭亦曰高都水前漢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

高都水入長安城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壞决

高都竟連五杜長安志潏水東自萬年界流入交水又漕

河在咸陽縣南十五里自萬年界來經咸陽界五里入渭

一名漕水寰宇記漕水卽沈水也一稱坑河遊城南記注

潏水今不至皇子坡由𤓰洲村附神禾塹上穿申店而原

愈高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謂之坑河一名皂河通志

卽漕河之譌自牛頭寺入縣境西北至八丈溝按溝在縣西南十五

里卽漕河岸最深處一分流爲通濟渠一西北流逕三橋鎭入渭又

沈水支津水經注沈水東北流逕鄧艾祠南又東分爲二

水一水東入逍遥園注藕池一水北流于渭

 按漢地理志鄠有潏水北過上林苑入渭今鄠縣無此

 水此水漢時當屬京兆尹長安

交水一統志在縣南三十二里源出咸寧縣南山西北流

至縣界入豐水長安志一作郊水水經注交水西南流與

豐水枝津合其北有漢故渠又西至石堨分爲二水一水

西流注豐一水北逕細柳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

在縣南二十七里自萬年界流逕本縣五里合交水又楩

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成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

西北流至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岀南山北

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㑹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

東來㑹自此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又有龍驘谷水太和

谷水皆流合於交水遊城南記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

交水西合於豐北入於渭一名豹水寰宇記福水卽交水

也通志一作湢水

鎬水通志在縣西南詩考卜維王宅是鎬京書傳文王作

豐武王理鎬鄭康成云鎬在豐水之東相去葢二十五里

一稱滈池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

曰爲吾遺滈池君集解孟康曰長安西南有滈池徐廣曰

昆明池北有鎬陂黄圖廟記云滈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

十一里水經注鎬水上承鎬池又北流與滮池合北逕漢

靈臺西又逕磁石門西北逕於渭括地志滈水源岀長安

西北滈池今按滈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復入渭十道志

鎬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汔漢武穿昆明池

而周京故址葢無可究雍勝畧鎬水源出太乙山西谷中

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得𣾰谷磻谷鴻興竹谷桐梓

石鼈豹林諸谷水過御宿川北香積寺南西合潏水爲東

交河又西入豐水

御宿川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漢揚雄傳武帝廣開上林

東南至御宿昆吾或作籞宿漢元后傳莽欲廣樂太后令

夏游籞宿鄠杜之間顔師古注籞宿在樊川西馬志御宿

川北岸之西潏水來㑹爲東交河南岸之西爲西交河又

西爲豐水又北至定昆池爲豐鎬之間又北爲鎬入豐處

御宿之地盡矣其形逶迤自東南而西北方輿紀要唐廣

德初吐蕃入長安郭子儀自御宿川循山而東將趨商州

卽此

 按通志御宿川宿一作羞漢百官表武帝元鼎二年置

 御羞禁圃令丞如淳注御羞地名在藍田又元后傳夏

 遊籞宿顏師古注卽今長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藍田

 羞宿聲相近耳今按御羞地巳無攷不能必其果在藍

 田攷黃圖御宿苑在長安城南御宿川中漢武帝爲離

 宮别館禁御人不得岀入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

 宿其說較長又三秦記云樊川一名御宿川雍錄從之

 今攷樊川在咸寧縣南不得與御宿合而爲一

滮池通志在縣西北二十里詩小雅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傳滮流貎箋豐鎬之間水北流也魏地形志長安縣有滮

池水水經注滮池水出鎬池西而北流入於鎬一作氷池

黄圖氷池在長安西一名聖女泉長安志泉岀昆明池北

平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與牧豬泉合說文滮池一

作淲沱

布政司井通志在布政司庫內相傳卽昊天觀水又劉公

井在按察司署內扶溝劉自強蒞官時鑿巳上大川

通濟渠通志自縣西南十五里丈八溝閘北西北流過丈

八頭至南窰頭皆係地渠又北過甘家寨至外城郭俱係土隄高一丈二

三尺濶倍之又東至安定門橋凡二十六里由洞口入甕城內

南流由水門岀甕城外沿城而南過一敵樓復入城至牌

樓南又正東流入地下磚渠舊分三派一從廣濟街北流

過鐘樓折而西過永豐倉前入貢院現今流通一從縣東

流過廣濟街又東過大菜市眞武庵流岀城注於東城濠

一從廣濟街直北過麻家十字街口滙入蓮花池今並淤

明項忠通濟渠記畧陝西爲西北巨藩西安府卽宋永興軍大中祥符間知軍事陳堯咨嘗引龍首渠水自城

東入以便人用隄倚高原日見削損城中軍民争汲汰淸然後可用成化攺元予忝廵撫父老言去城西南十五里

地名丈八溝俗名交皂二河按丈入溝乃皂水立閘處今並言交河者緣碌軸堰堰潏水入皂潏水下流一名交河也若能䟽導自西入城人用之餘可泄之池

以環厥城再餘泄九龍池入於滻予聞而相視原隰具實䟽聞上可其奏用是工役雲興地之高者掘而成渠卑者

築而起堰不三旬水遽入城命名曰通濟渠余子俊通濟渠記畧通濟渠水岀咸寧大義谷正派合小義谷炭谷之

水爲潏河卽交河支派第一派爲龍首渠此派東北流二派無名三派爲胡公堰引水經流咸寧義峪里與阿谷泉合流

爲皂河經韋兆韋村杜陽高望韋曲長安縣塔坡杜城沈橋木塔諸里至丈八頭作閘引水入府西城壕爲通濟渠

王恕通濟渠記畧通濟渠乃兵部尚書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時因龍首渠水不足用訪得義峪等河水經杜曲御宿

川等處至丈八頭入皂河乃於丈八頭造石閘穿渠引水西流至郭村轉東築隄爲渠自西關入城用磚甃砌一千

五百五十丈甃未周處亦有損壞都御史周公季麟檄西安守馬炳然相度於余公甃砌未周處以磚甃砌七百二

十丈城外土渠亦䟽濬修築二十五里

 按秦地據百川上流導引甚易明叅政劉麟謂陝西無

 地不可興舉水利故渠堰視他省爲多今統計西安等

 府州所屬四十州縣共渠一千七十一道灌田六千四

 百五十餘頃至西安府城渠道東有龍首西有通濟兩

 渠同出於大義谷苐一派之水葢大義谷水分三派苐

 一派與狗枷荆溪庫谷採谷諸水合流爲滻北行又轉

 而東由咸寧東長樂門入城爲龍首渠詳咸苐三派爲

 胡公堰與阿姑泉合流爲潏西行至沈家橋而南過丈

 八頭閘由長安西安定門入城爲通濟渠葢關中土厚

 水深宋陳堯咨謂城内井泉大半醎苦二渠分流㕓閈

 民間汲引利賴實殷固不僅爲田畆輸灌之所資也通

 濟一渠自明成化元年開通而後至明末未經䟽决

本朝康熙三年賈中丞漢復始議修濬六年重修旋復堙

 塞今中丞畢公以此渠與龍首並爲會城日用飮食所

 關利澤可資蓄洩宜備于是順水性相土宜專委觀察

 王公督辦將繞城壕溝挑挖深濶俾堙廢者漸次興

 修而流通者灌漑優渥豈非萬世永賴之利哉

太平峪水渠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自鄠縣來至南郭村

入縣界分三派又西南二十里爲草堂堰引高官峪水在

西岸開渠又東北流爲蕭家堰又東北爲新渠其在東岸

開渠者爲陳家渠按舊志諸渠各注灌田畆數核之多未凖的縣冊可稽志内無庸𤨏綴後仿此

高橋渠通志一名韓家庄渠在縣西四十里引豐河水經

流馬池頭槽房裏東西馬房至咸陽梁家庄入渭豐水又

北流一里許爲閻家古渠經流習家村張家庄馬家村又

自北而東仍入豐河渠西席家等村渠東黨家橋等處

 按閻家渠於乾隆三年堙塞中丞崔公入

告動帑增修涵洞一眼計長十二丈兩面高一丈二尺頂

 底均寬六尺

金家堰通志在縣南五十里石鼈谷水岀口北流經過咸

寧王渠鎭入縣界在西岸首爲金家堰經流曹村水寨兒

等處谷水又北流里許爲校尉渠折而西流南岸掘引灌

曰者有高渠吳家劉家孟家張家梁家等渠其北岸則首

唐家渠次田家楊家等渠谷水又西過夾肋村爲馬家渠

又西至香積寺爲頭道二道等渠又西合潏水爲東交河

碌軸堰通志在縣南二十里水磨堡潏河北岸砌碌軸爲

堰堰潏水北流復由東北轉西南七折下流入於皂河皂

河源岀大義谷苐三派水經流咸寧義谷里會阿谷泉又

西北流至木塔里會碌軸堰水又西流過杜城南沈家橋

至丈八溝立閘閘口放水南下復自西折而北流者爲皂

河正身經漢故城入渭下流今淤自閘口逼水北土爲通

濟渠

 按乾隆三年中丞崔公 奏開馬營兒渠一道石涵洞

 一眼長十四丈渠洞兩面高一丈二尺頂底均寛六尺

 又麻池頭渠一道石涵洞一眼長十二丈渠洞兩面高

 九尺六寸頂底均寛六尺合前閻家渠計動

帑一千九百二十兩有竒其故渠之在長安者一曰𣾰渠

 長安志在縣西南二十里舊自坈河分水經縣界二十

 里入漕河漢書云穿此渠通𣾰水故曰𣾰渠括地志胡

 亥築阿房宮開此渠以運南山之𣾰今攷豐河東岸普濟橋下直北十餘

 里逕漢城西渠形猶存卽𣾰渠入渭處也一曰石闥堰長安志在縣西南三

 十二里水經注交水西至石堨漢穿昆明池所造通鑑

 注武帝堰交水爲池䟽列三派按三派謂昆明故渠明渠朅水陂也城內

 外皆賴之唐太和後堰廢昆明池亦涸一曰昆明故渠

 通志在縣西南水經注渠上承昆明池東口亦曰女觀

 陂又東合沈水亦曰漕渠一曰明渠通志在縣西北一

 名王渠水經注沈水枝渠入城東爲滄池又東逕未央

 桂宮之間謂之明渠又東出城分爲二渠卽王渠也一

 曰堨水坡通志在縣西水經注昆明渠水東北流注堨

 水陂陂水北岀又東注沈水沈水又北分爲二水一水

 東北流據長安圖經此東北流者卽飛渠入城之水一水北逕漸臺注渭一

 曰漕渠通志在縣南又東入咸寧界河渠書元光中以

 鄭當時言引渭穿渠三歲而通水經注漢漕渠自昆明

 池南傍山原東至於河且田且漕大以爲便隋郭衍傳

 開皇元年徵郭衍鑿引渭水通漕名富民渠隋食貨志開皇四年

 宇文愷鑿渠引渭名廣通渠卽此渠元和志天寶三年韋堅開廣運潭㶚

 滻二水會於漕渠唐地理志天寶二年京兆尹韓朝宗

 引渭水入金光門以貯材木大歴元年㑹要作永泰二年京兆

 尹黎幹自南山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薪炭

 一曰永安渠長安志在縣南隋開皇三年引交水入城

 過芳林園又北流入苑注渭雍錄開皇開永安渠後交

 水沈水始入城入苑不與漢世流派相應葢皆有堰壩

 之𩔖壓而入之會要元和八年四月發神策軍士修城

 南交渠長安志有香積渠隋開皇三年築引交水自赤闌橋經第五橋西北入城今考其地應卽永安

 一曰淸明渠長安志自萬年縣界流入開皇初引沈

 水入城經城內諸處又北流入宫城一曰淸渠在縣西

 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十里注渭十道志其源卽太平峪水

 曰豐河渠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括地志豐水渠一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

 水通志謂卽此渠恐非自鄠縣流入北合滮池俗名張王渠

本朝康熙六十年居民自陶家莊開渠引水過許村至喇

 家村合滮池水又北流二里退入𣾰渠故道又北注於

 渭渠長九里堰口高三丈寛五尺傍渠田地因勢穿漑

 頗獲其利後因豐水衝决旋廢今許村佛寺有碑記又有國草渠

 今並堙廢

 又按自古關中水利首先漕運尤重耕屯漢張良云河

 渭輓漕天下西給京師東方朔曰酆鎬之間號爲土膏

 其賈畆一金虞詡曰雍州厥田惟上水春河漕晉潘岳

 曰黃壞千里沃野彌望唐杜佑曰雍州之地厥田上上

 鄠杜之間號稱陸海唐志長安有興成五門或云在醴泉

 六門龍首涇堰卽白滋隄卽覇凡六堰皆有丞貞

 觀六年廢貞元四年京兆尹鄭叔則言涇陽有三白渠

 限口其六縣分水之處涇陽雲陽三原富平高陵櫟陽實爲利害請准

 諸堰例置監掌之十三年以昆明池俯近都城蒲魚所

 産詔韓臯光使修堰十六年以東渭橋納給使兼白渠

 漕渠昇原鳳翔寶雞縣成國等渠使自是歲常修治葢自

 秦漢以來皆因八川之流環繞畿輔用以便漕利屯隋

 建新都八川漸移其舊唐人踵之而渠堰之制備然灌

 漑之利去秦漢時遠甚宋以西夏之擾關中多故屯田

 足食之計乍修乍輟

本朝漕輓之利不復取給於兹所有大澤名川正可廣事

 耕屯取爲挹注何以古來所有渠堰日就堙淤且一廢

 而不可復舉者其故皆由於秦地高卬歲多乾暵小民

 爭尺寸之利一遇溝渠枯竭從而藝植其間爲上者或

 私其租稅之入不爲厲禁一渠堙塞則上下皆斷流而

 大川皆付之無用矣是以種植所資惟資雨澤豈知水

 日乾而土日積山澤之氣不通恒暘之咎其能免乎明

 魏呈潤云傳曰雨者水氣所化水利修乃致雨之術也

 然其故亦不自今始葢自戰國開阡陌盡地力使地無

 尺寸不耕民無尺寸不征於是陂澤盡廢爲田昔賈讓

 言內黃有澤方數十里環之有隄太守以賦民民起廬

 舍其中其後翟方進壞汝南鴻隙陂而郡人怨之謝靈

 運求會稽回踵岯崲二湖以爲田而太守不許古人之

 有識如此夫子之論政也曰無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

 不成夫廢澤以爲田而百川决溢歲數不登皆見小利

 之害也兹卷以現行水利附於大川而渠堰所在昔有

 而今廢者亦備書於後俾有心民事者知所考焉諸縣

 並仿此

 咸寧縣

渭水通志在縣北三十里自長安界流入又東逕高陵入

臨潼界水經注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東逕霸陵縣北覇

水合滻水從縣西北流注之又東會成國故渠又東與高

陵分水按霸陵故城卽 霸縣在今縣東

潏水通志在縣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長安界黄圖潏水在

杜陵從皇子陂西北流逕昆明池入渭長安志義谷水自

乾祐縣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錫谷

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長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

里合錫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爲坑河入長安界又石鼈

谷水北流十五里復西流十里入長安界又漕水由縣界

坑河分水約五里西流馬志潏水自石壁谷東得東西二

義谷水錫谷水北流西得羊谷水又西得土門太乙炭谷

水爲河西逕杜曲樊川南又西過韋曲華嚴川南又過下

杜城南神禾原至香積寺西南與鎬水合爲東交河今按

潏水自南山下分爲二一西北流會鎬水爲交河一自東

岸北流入城爲通濟渠

 按水經注以交水爲上源潏水爲下流長安志則以潏

 爲源交爲流其實二水本爲一也因酈注各有名目故

 亦兩存之

交水賈志在縣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爲二一注澧

水一入昆明池

樊川雍勝畧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後寛川一名華嚴川

卽潏水所經也十道志樊川卽杜陵之樊鄉漢高祖以樊

噲灌廢邱功賜食邑於此三秦記秦嶺額根水流爲秦川

一名樊川城南記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爲杜曲韋

曲又西爲華嚴寺寺西有雁鶩陂西北有第五橋又迤北

爲鎬池樊川之地盡矣縣志自義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

川入長安界唐釋子蘭華嚴寺望樊川詩萬木葉初紅人家樹色中疎鐘摇雨脚秋水浸雲容雪磧𢌞

寒雁村燈促夜春舊山歸未得生計欲何從宋文彦博雨後遊華嚴川馬上作雨後城南路無泥未有塵因觀曲江

樹更憶杳園春草色遥侵水山光翠逼人勸農兼訪古攬轡緩朱輪

滻水通志在縣東十五里自藍田界來合㶚水水經注長

水岀杜縣白鹿原亦謂之荆溪西北合狗枷川水又北入

覇縣疑作覇水温泉入焉水發自原下入荆溪水亂流注於㶚

俗謂之滻水括地志滻水在萬年卽荆溪狗枷之下流長

安志庫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採谷水下流入荆谷水號

滻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㶚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採谷

水自藍田西北三十里入縣界又二十里合庫谷水爲滻

水又北流四十里入㶚水又石門谷水自藍田北流十里

入縣界合採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庫谷水爲滻水又荆

谷水一名荆溪自藍田流至康村入縣界西流二十里出

谷至平川合庫谷採谷石門水爲荆谷水一名滻水通志

城東南三十里焦戴川自東南來𤀺川自西南來相合爲

滻與樊川御宿號爲三川

㶚水長安志在縣東二十一里自藍田來合滻水北流入

渭水經注霸水逕藍田縣左合滻水歴白鹿原東又北長

水注之又北會兩川又北逕枳道左納漕渠又北入渭

八角井縣志在長樂坊趙景公寺前又二龍寺井通志在

永寧坊唐開元時剙按今在縣治北寺佛像南又曹氏井縣志在叅政

曹韓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後爲馬氏所有一夕變爲鹹

鹵人異之又水井在縣西一里許寒冽如水又湧珠泉在

白鹿原濶數丈深不見底流百步落高崖爲瀑布下有石

龕名噴雪崖下流入員莊又鳴犢泉賈志在鳴犢鎭城南

記泉在少陵東岡下滻水西岸

龍首渠賈志在府城東南長安志一名滻水渠玉海唐時

導水入城之渠有三曰龍首永安淸明縣志龍首渠隋初

堰滻水至大興城東南入城唐分爲二渠一西入通化門

入南內興慶宮景龍池又西入西内太極宮一北入東苑

在大明宮之東至龍首殿爲龍池又注凝碧積翠二池又西北入

大明宮後灌太液池五季後渠涸宋河渠志大中祥符七

年陳堯咨知府事以城內井泉鹹苦乃相度城東二里之

龍首渠淸甘可五六十丈開引入城散流㕓閈民咸賴之

按隋唐分東西二渠宋止修西渠故道東渠堙廢明王恕修龍首渠記畧龍首渠始鑿於隋初引滻水經倪家村龍

王廟滴水崖老虎窰九龍池至長樂門入城分爲三渠一從元眞觀南流轉羊市過咸寧縣總府西流轉北過馬巷

口一從眞武庵北流一從羊市分流過書院坊西入秦府成化間雖有人修濬惟總府前二十丈有磗甃砌餘皆土

渠用板木棚葢以土覆之常有損壞廵撫周公季麟檄西安守馬炳然俱用磗甃砌城外申家渠等處造橋架槽引

水入渠遂免衝激之患又將城外土渠六十里亦䟽濬深濶築岸高厚以防走泄通志滻水入縣

境合採峪庫峪荆峪及大義峪第一派之水北流至留空

村於西岸築堰西至亭子頭皆鑿原穿洞而過又西流逕

申家灣又西流十里入城分三派一經流郃陽府前至西

分一渠經流大菜市往北入臨潼府一經流京兆驛並永

興府至西轉北經馬巷口入蓮花池

 按長安志云萬年龍首渠史記曰穿渠得龍骨故名今

 攷河渠書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漑自徵引洛水

 至商顔穿渠得龍骨此渠在今同州府西三十里元和

 志共地有龍坑龍首渠之尾也又通志同州䥥山燕脂

 寨下有溝相傳爲古引洛處敏求之說葢誤又按此渠

 自明成化間修後至

本朝康熙初賈中丞漢復復加䟽濬未幾而入城舊道堙

 塞今中丞畢公與通濟渠並加修濬水勢䟽通旣濟田

 功更資汲取民間實利賴焉

田家灣渠通志滻水北流至田家灣有渠又下爲史家灣

渠又北流八㶚

宋家渠通志在縣東二十里㶚水來自藍田至新街子八

縣境引流灌漑首爲宋家渠下爲王家胡家等渠又下爲

曹家堰又下爲上堰中堰等渠

東堰渠通志在縣南五十里引石鼈谷水卽鎬一名大瓢

河岀峪口北流東岸爲東堰渠西爲西碌軸堰又下爲李

家堰河水又北流十二里至王渠鎭西岸爲連江渠下爲

西官渠東岸有大磨渠下爲水磨渠又東爲河東偏堰河

水又北至皇甫村西南岸有寨嶺堰下爲董劉堰又下爲

楊家高家等堰西流入長安界

趙家渠通志在縣南五十里大義谷水分三派第一派爲

龍首渠之源三派爲通濟渠之源第二派無名其水自東

而西兩岸皆可灌漑南岸首爲趙家渠西十里至江村爲

王家堰又西至張義村爲賈家堰至樊村爲洪夫官堰至

師家村爲師家堰至盧家堡爲王家堰至岳村爲柳巷堰

又西爲新渠至劉思村爲白沙渠至小張村爲渭渠又下

爲官堰爲楊家白家等堰西流至𤓰張村爲郭家堰其在

北岸者首爲路家堰西爲關家堰至東江坡爲姚家堰至

樊村爲李家堰又西入澧水

翁家渠通志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南山白道谷東直北流

岀口灌田復伏入地中至申店又岀下流入于潏又縣南

五十里沐峪水又縣南二十五里荆峪水俱來自藍田界

入縣境又鍾家堰在縣南六十里有泉八眼相近有白沙

泉又阿翁泉在縣南金鑾坡下又腰泉在縣南朱家坡下

又老官泉在縣南四府堡又雙猪扁泉在縣南二十五里

海子通志在縣東南六十里採庫二峪水八縣境合流聚

爲深潭居民引以灌田

年兒渠通志在城南鎬旁潏岸地勢低下隨地有水可資

灌漑其在餘兆村者爲年兒渠在余村者爲木槽堰在楊

村者爲邢家堰又在西江坡者 亦名邢家堰 在四坡底者爲馬道堰在

楊安坡者爲侯家堰相近有安家堰在徐者寨者爲徐家

堰在新村者爲連家堰在杜曲者爲過街堰稍下有余渠

堰每逢雨足則退水入潏河

 按縣東㶚滻之隈居民隨地掘水灌田但旋置旋廢名

 無一定且所灌甚微故不具載

㶚堤通志在縣東二十里滻東㶚北嘗被水患修堤數重

每山水發决渰没至數十村康熙二年縣令黃家鼎因舊

地令民間以甕貯土掘沙易石隄始完固至今安瀾

 按古渠在咸寧者爲漕渠通志在縣南又王渠在縣東

 北俱自長安流入又黃渠長安志通善坊有杏園黃渠

 又萬年縣黃渠自義谷口分水入此渠一入庫谷一入

 樊川又西入坈河雍錄唐文宗太和九年發左右神策

 軍淘曲江先是鄭注言秦中有災宜以土功厭勝之帝

 又以杜甫詩有江頭宫殿鎖千門句遂思復升平故事

 曲江在都城中固爲空𨻶然亦緣黄渠可引故遊觀者

 樂之也縣志黃渠自義谷堰水至杜陵南爲二渠一灌

 鮑陂一北流十里入曲江今韋曲高望里東南卽唐黃渠轉東投北注曲江之處

 今並堙廢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