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版/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傷寒雜病論序[编辑]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足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矇矇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趨勢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癒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能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素尚方術。請事斯語。

■ 漢 長沙太守南陽張機 序

傷寒雜病論序[编辑]

  余聞吾師張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餘者或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不相類。或為叔和所纂亂。或疑為宋人所增刪。聚訟紛如。各執其說。然考晉時尚無刊本。猶是傳抄。唐末宋初始易傳抄為刊刻。遂稱易簡。以此言之。則坊間所刊者。不但非漢時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余聆訓之下。始亦疑之。及讀傷寒論一卷。見其於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法。盡載其中。於六經已具之條文並不重引。法律謹嚴。始知坊間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以及發汗吐下後各卷。蓋後人以讀書之法。錯雜其間。而未計及編書之法。固不如是也。不然孔氏之徒。問仁者眾。問政者繁。何不各類其類。而憚煩若此耶。吾師諱學正。自言為仲氏四十六世孫。自晉以後遷徙不一。其高祖復初公。自嶺南復遷原籍。寄居光州。遂聚族焉。吾師雖承家學。不以醫名。亦不輕出此書以示人。余之得受業者。殆有天焉。余宿好方術。得針灸之學於永川鄧師憲章公。後隨侍先嚴游宦嶺南。與吾師同寅。朝夕相過從。見余手持宋本傷寒論。笑問曰。亦嗜此乎。時余年僅弱冠。答曰。非敢云嗜。尚未得其要領。正尋繹耳。師曰。子既好學。復知針灸。可以讀傷寒論矣。吾有世傳抄本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向不示人。得人不傳。恐成墜緒。遂歷言此書顛末。及吾師家世滔滔不倦。先嚴促余曰。速下拜。於是即席拜之。得師事焉。今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之士。從習針灸。歷有年所。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

■ 光緒二十年歲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 序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重刊序[编辑]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東漢張仲景。以當世既無印刷之術,書籍流傳唯靠手抄,故人為疏漏及私秘方藥在所難免。更益以漢末之亂,故至東晉王叔和得是書故簡而重加編纂時,缺失及錯亂之處已不可勝言。

  幸是論原書手稿尚遞傳於仲景後人。清末仲景四十六世孫張紹祖以之傳桂林左盛德,左氏於光緒年間又以之傳同邑羅哲初。一九五六年羅氏子羅繼壽於桂林將之獻出,並有刊本行於世,謂之「桂林古本」。是書經千年汩没之後於茲重現於世。

  是書之重現也,在整個中國醫學的研究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不但令仲景博大精嚴的醫學體系由斷簡殘篇中重顯原貌,亦令中國醫學的發展由先秦足臂十一脉灸經、五十二病方的初步內容,經黃帝內經、難經的整理,而至東漢傷寒雜病論圓滿結構之發展,能理出一個過程及結論。

  本小組得此刊行之古本後,冀仲景心法之得以普被,思重為刊行。並將原刊行時所改易之處重為復原,如復簡體字為正體字,改橫排為直排。用意無他,在復其本,存其真也;原抄本無標點,在此為便閱讀,乃假句號以為斷句;卷內每段文首,加阿拉伯字以為標號,方便是論研究上之引用,如(3.16)表卷三第十六條;正文後面並附是論「專有名詞」及「藥方」之索引以便查閱。

  然整個整理過程中,以未得原抄本以為比對,深覺遺憾。故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賢達有以正之。

■ 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賴鵬擧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