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元朝秘史
又名:侖·紐察·脱卜察安
十五卷本  
不題撰人
譯者:明四夷館譯員
13世紀蒙古國官修的史書,原文是畏兀兒體蒙古文,書後識「鼠兒年七月」「寫畢」,原文早已散失,在另一部蒙古文史書《黃金史》中還能找到三分之二左右的佚文,但已經過不少改寫,並非原貌。現存的該版本是明四夷館的漢文譯本,由明初翰林譯員出於教學蒙語的需要,用漢字音寫蒙古語原文,逐詞傍注漢譯,並分段作了節譯,題名《元朝秘史》。明初刻本分正集十卷和續集二卷,《永樂大典》收錄本則分十五卷,所以現行本有十二卷本和十五卷本。全書按明四夷館的分段節譯共有二百八十二節。 該書保存了大量的古詞和古蒙古語特有的語法現象。明翰林譯員在對每個單詞加注的傍譯中保存了蒙古語古詞義,標示了數、格、時制、人稱變位等語法形式。如「騸馬每自的行」,「每」(們)表示復數,「自的行」表示自返賓格,意思是「把自己的一些騸馬」;又如「氣力與我」,「與我」表示動詞「與」(給予)的第一人稱變位,意思是「(我)出力」「(我)效勞」。依靠這種傍譯,許多古蒙古語詞語今天才有可能得到正確解釋。音寫蒙古語的漢字準確地反映了原文的語音,形成了一套周密的音標體系。如,用匣、曉母字的聲母表示蒙古語h輔音,而傍注「中」字便表示q輔音(例:忽=hu,中忽=qu);以來母字聲母表示l輔音,而傍注「舌」字便表示r輔音(例:列=le,舌列=re);閉音節收尾輔音用小字標出(例:阿惕=at,答勒=dal)等等。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古帝国
維基大典 閲文言維基大典文:成吉思汗窩闊台大蒙古國

目錄[编辑]

十五卷本[编辑]

十二卷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