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地理略一

  ○地理略一

  水道一

  △水道一

  (臣)等謹案鄭樵志地理首列水道一門其說以為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貢分州必以山川定經界使兗州可移而濟河之兗不能移梁州可遷而華陽黑水之梁不能遷其說當矣顧所述止於四瀆未足以包括域內水道之全勢又其言四瀆也諸水參用舊名州縣間循舊號如褒文旬淯諸水止列水名而不疏證其所經之地江源河源僅仍舊說而不能加以斷制之詞是尚未足以稱綜核也恭維聖朝輿圖廣博建置精詳東瀛西濛均入版圖疆理之盛固非前代所可幾及而紀地之圖書則有欽定輿地全圖欽定大清一統志凡域內之一山一水無不斟綜辨析瞭如指掌至如灤河熱河之原委塔思哈河之對音黃河之真源濟淮之故蹟前人所靡能定說者我皇上御製詩文洞悉源流炳耀千古猗歟盛己茲謹稟承纂載用鄭氏例而增益其所未備首列京畿諸水尊宸極也次敘盛京及黑龍江諸水重肇基也次河水及入河諸水而西域回部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江南山東之水凡涉於河者以次載焉次淮水及人淮諸水次大清河諸水而河南江南山東之入淮入濟及自入海者以次載焉次運河自山東之汶水而北至京師南至江淮復踰江而迄於浙重漕渠也次大江及入江諸水而西藏四川陝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江西安微江蘇之水以次載焉次太湖浙江閩江粵江滇諸水而水之在南紀者皆悉著矣次新疆伊犂諸水著偉績也於是域內之經流巨川詳晰臚載府縣盡循今名疆域悉遵新制無敢循舊說以為假借傳會之文志慎重也謹釐為四卷列於地理疆域之後

  京畿諸水   盛京諸水   黑龍江諸水

  ·京畿諸水

  玉河   白河   永定河   玉帶河   豬龍河   滹沱河   北泊   漳河   衛河   灤河 熱河   薊運河

  玉河

  玉河源出宛平縣玉泉山匯為昆明湖東南經長春麥莊二橋過廣源閘至高梁橋分流經德勝門入西水關匯為積水潭入皇城為太液池環繞紫柰經金水橋出玉河橋達正陽門東水關至東便門東水關下注大通河東南流設五閘瀦水濟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自大通河以下亦名通惠河

  白河

  白河即古沽水源出赤城縣東邊外西南流入邊城有獨石水自赤城縣南龍門水自龍門縣南來會又東出邊外又東南入邊南流經密雲縣西有潮河來會 【 潮河見後】 西南流經懷柔縣南又經順義縣東又南至通州東北有沙河來會沙河出昌平州之居庸關即溼餘水亦曰榆河經大興縣北合清河水又東南入於白河稍南玉河水來會 【 玉河見前】 南經張家灣東有涼水河來會涼水河出右安門西南鳳泉東流經萬泉寺分為二支一自南經草橋一自北經廣恩寺皆曲折東注至永勝橋復合東南流循南苑繚垣而東至小紅門西入苑墻東南流經沙底橋折而南歷頭牐至二牐一畝泉之水自西來會又南而東至鹿卷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來會又東南流至五空橋出苑墻經馬駒橋迤東至張家灣來入白河經舊漷縣北折東北經香河縣東又東南經武清縣東南又東南至天津府西北之西沽永定河 【 永定河見後】 合拒馬易水及子牙河皆會 【 拒馬河易水子牙河並見後】 又東南運河合漳水 【 漳水見後】 滹沱河 【 滹沱河見後】 來會又東南至大沽北入海潮河即古之鮑邱水源出古北口外西北御馬廠地東南入邊在古北口之西經南臺西南至密雲縣東北又西南經縣城東又西會白河

  永定河

  永定河即桑乾河古曰溼水亦曰渾河康熙三十七年賜名永定河源出山西朔平府馬邑縣西北東南流有灰河自朔州來會東北流經山陰縣北又東北經應州北有渾河自渾源州經應州來會又東北經大同府南有武州川自左衛西南衛河自大同北邊合而來會又東北經渾源州陽高天鎮廣靈蔚州境入直隸界經懷安縣南又東北經保安州南又東北有東洋河合西洋河清水河經宣化府西南保安州東北來會經懷來縣有媯河自延慶州來會東南流入邊城經昌平州及宛平縣西境出蘆溝橋下又東南經良鄉縣東固安縣北又東南經永清縣北霸州東北東安縣南玉帶河自西南來會 【 玉帶河見後】 東流過三角淀經武清縣東子牙河自南來會又東至西沽南白河自北來會又東南運河自西南來會所謂丁字湖也東流經天津府北至大沽北入於海

  玉帶河

  玉帶河即清水河亦曰會同河西南自任邱趙北口泊東北流至保定縣北霸州南由苑口家東北經永清東安之南會永定河以入海即拒馬易水滱水諸川之委匯也 拒馬河即淶水古名桃水源出山西代州及易州廣昌縣北山經長城北東流至紫荊關入長城東北經易州山中折東南經淶水縣東北又東南經涿州城有胡良河自房山縣來會琉璃河即古聖水自良鄉縣來會又南經固安縣西南新城縣東南又南有北易水亦名白溝河有中易水並自易州合窮獨山所出之濡水來會濡水為三易上源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特加疏濬賜名安河東南流經定興縣南境又經雄縣西南至趙北口入泊 長流河即古南易水一名雹水一名鮑河源出易州西南山東南流經安肅縣北容城縣西至新安縣西南有徐河自易州西南經滿城縣北清苑縣北安州西北來會東入於泊

  豬龍河

  豬龍河即唐河古名滱水源出山西渾源州南會溫泉水嘔夷水經靈邱縣城南又東南經廣昌縣境入直隸界又東南經唐縣及曲陽縣北又經定州北祁州南有沙河滋河來會沙河即古恒水亦名泒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入長城經簞平縣東南曲陽縣西南又南經行唐縣東北新樂縣南又東經定州南無極縣北深澤縣北又東至祁州東南會滋河入於唐河滋河即古資水源出山西五臺縣東穿長城入直隸平山縣西北經靈壽縣北行唐縣南又經真定府北無極縣南東北流經晉州西北深澤縣北又東北至祁州東南合沙河會唐河為豬龍河經博野縣蠡縣南又經肅寧縣北高陽縣南至安州東南入泊

  滹沱河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縣東北曰青龍泉經代州東南崞縣城東又南經忻縣經定襄縣西北有雲中河牧馬河來會又經五臺縣南有清水河自五臺山來會又經盂縣東北入長城至直隸界有冷河即古綿蔓水自并陘縣來會又經靈壽縣南獲鹿縣北滇定府城南又經藁城縣北晉州南又東南至束鹿縣入大陸澤自澤東南流經冀州北衡水縣西北武邑縣北武強縣南又經交河縣西至獻縣南分為二泒一經滄州西與漳河會一經河間府東至天津府青縣境又北經子牙汎曰子牙河又北經靜海縣會清水河

  北泊

  北泊即大陸澤亦曰鉅鹿曰廣阿西受槐河西南受滏陽南泊水南受漳水支津北受滹沱河至冀州北東北流經衡水武強北又至獻縣南分二泒以會於直沽洵巨澤也 槐河即古泜水亦名沮水源出贊皇縣西南東經元氏縣南高邑縣北欒城縣南趙州南柏鄉縣北又東南經寧晉縣南入泊 滏陽河即滏水源出磁州西東北流經邯鄲縣東南又經廣平府城東肥鄉縣北曲周縣東南雞澤縣東平鄉縣東又北至鉅鹿縣西南有南泊水白順德府城邢臺縣來會又經鉅鹿縣西隆平縣東入北泊

  漳河

  漳河有二源曰清漳曰澤漳清漳源出山西樂平縣西經和順縣至遼州南有長城鎮水來會又東南入河南涉縣界又西南至林縣之交漳口會濁漳水濁漳源出山西長子縣東北流至潞安府北境又經屯留縣東潞城縣西有絳河潞河來會又北至襄垣縣南有沁州水合銅鞮水來會至黎城縣東北有榆社水合武鄉水來會又東入河南林縣西北界又東會清漳水東經彰德府安陽縣北入直隸廣平府磁州界經成安縣南仍與河南臨漳縣分界又經廣平縣西南分二泒一東流經魏縣元城縣又東北入山東冠縣界合衛河至臨清州八運河一東北流經廣平縣肥鄉縣入山東邱縣南又分二泒一東北流入直隸威縣南境經清河故城棗強縣東又經景州武邑簞城交河縣境又至滄州西會滹沱河一西北流至直隸界龍堂鄉經廣宗鉅鹿新河縣北流八北泊會滹沱河至天津入海

  衛河

  衛河源出山西潞安府南經澤州東南入河南懷慶府北八於沁水其分一支經溫縣北武涉縣北修武縣東南又東北經獲嘉縣北有五峪水自山西陵川縣東南八河南輝縣西來會又東北有百泉水來會又經新鄉縣北衛輝府西南至淇縣東南有淇水來會淇水源出山西平順縣南陵川縣東有浙水壅水盈盈水來會入河南林縣南境經淇縣西北有淇泉來注又東南與衛河會東流經滑縣西南濬縣西又經湯陰縣東有湯河來會又東北經安陽東南內黃縣北入大名縣南南樂縣北又經元城縣東北境入山東冠縣西界有漳河支流來會又經館陶縣臨清州八運河北至天津會白河諸水八海

  灤河 熱河

  灤河即古濡水一名難河源出獨石口外東北一百餘里名都爾本諾爾西北流入多倫諾爾廳界又北經上都河屯名上都河又東南至大河口又南經雁北灘入承德府豐寧縣界又南經西屯庫有奇勒河亦名小灤河自北來會自此名灤河至郭家屯入承德府本境東南經灤平縣界繞喀喇河屯行宮有伊遜河發源木蘭圍場自北來會東南流經承德府東南境鳳凰嶺下熱河自東北來會 【 熱河見後】 折南流有白河老牛河柳河車河皆來會又東南經喜峰口之西入邊經遷安縣界有龍井關河自遵化州邊外來會又東南至永平府西北盧龍縣界有青龍河即古盧水自邊外來會經灤州城東樂亭縣城西分二港一東南入海一南經齊家莊入海   熱河即古武列水源出承德府北境之察罕陀羅海經固都爾呼嶺名固都爾呼河西南至中關東茅溝河水自玳瑁溝西南流來會又南賽音河自霍爾霍克嶺曲折流來會沿避暑山莊行宮東北歷錘峰下行宮內有溫泉流出匯之遂名熱河南流折東南入於灤河   (臣)等謹按灤河熱河發源邊遠紀載多舛在今為秋巡駐蹕重地恭讀皇上御製熱河考灤河濡水源考證指示酈道元水經注及諸志之是非離合至詳且悉如濡水正源為都爾本諾爾道元誤云三道河當之白檀要陽為今密雲縣地道元誤云灤水經白檀北歐陽修言灤水出炭山為今邊外之黑老山明統志誤指為萬全縣之炭山金蓮川在今上都河屯為欒水所經元史誤以為灤水出金蓮川熱河三源西源先合中源次合東源道元則互紊東藏川中藏川會合之序良由未克親履其地晰其支泒故未免舛誤相踵伏承聖製昭陳燦如指掌始得稟承紀載無誤無惑云

  薊運河

  薊運河即古泃水亦曰沽河源出遵化州東北有沙河出州北邊城外合馬蘭河來會西流有淋河自邊外來會又西經薊州南有盤山東水來會又西南有平谷縣水玉田縣水來會又東南經豐潤縣西有還鄉河即古巨梁水來會又東南入海

  ·盛京諸水

  鴨綠江   佟家江   大遼河   小遼河   大淩河   小淩河

  鴨綠江

  鴨綠江一名益州江亦名靉江即古馬訾水源出長白山南麓有小白山水來注南流左受朝鮮北境諸水折西北凡長白以西諸水自十二道溝至頭道溝皆來注折東南屈曲流納諸小水佟家江自西北來會 【 佟家江見後】 又屈曲流有愛哈河亦名阿布河出愛哈邊門外合諸水自鳳凰城來會又南流分三泒而合經義州西又西有哈連河來會又西南為鴨綠口入於海

  佟家江

  佟家江亦名通吉雅江即古鹽難水源出衣爾雅哈範山之南西南流有哈兒敏河來會又西南有甲爾圖庫河來會又西南有王清河自王清邊門外來會又西南有拉哈河源出興京南柳邊外山東南流來會又東南會大沽小沽二水又東南會唐石河入鴨綠江

  大遼河

  大遼河一名句驪河亦名巨流河即潢河古稱饒樂水濫真水托紇臣水吐護真水有二源西源出古北口外宮什克騰部界內今蒙古稱曰西喇木倫東北流經巴林南有黑水河自巴林境來會經阿嚕科爾沁翁牛等境有白狼河來會白狼河亦曰狼水曰土河曰老河源出喀拉沁右翼南東北流經敖漢部西會翁牛特之英金河經翁牛特左翼南入淇河又東北至札嚕特界柰曼界又經喀爾喀左翼界經科爾沁左翼境有東源來會東源名黑爾蘇河源出吉林西南邊內西北流有鴉哈河來會有西北流出柳邊經科爾沁境轉西南流將至柳邊而會遂名遼河又東南入盛京開原縣西有哈達河來會又南經鐵嶺縣西有大清河來會又西南有養息牧河亦名楊檉木河自彰武臺門邊外經廣寧縣境來會又西南至遼陽州小遼河來會 【 小遼河見後】 經海城縣有海州河來會又西南入於海

  小遼河

  小遼河亦曰渾河源出長白山納嚕窩集名納嚕河西流入英莪門會噶桑阿河是為渾河名瑚努瑚河又經興京界有碩賓河蘇子河即蘇克蘇呼河西北流來會經薩爾滸城北營盤城南西南流經盛京城東有潘河一名萬泉河自承德縣南流來會又西南至遼陽州有塔思哈河即古大梁水源出興京西南屈曲流來會又西南合大遼河為三汊河行六百餘里人海   (臣)等謹按塔思哈河舊訛為太子河乾隆四十八年皇上東巡輿蹕所經指示改正為塔思哈河並命館臣遵旨考訂載入大清一統志中

  大淩河

  大淩河即古參柳水源出柳邊外喀拉沁左翼境東北流經土默特界入邊經義州城西至錦州府東南入海

  小淩河

  小淩河源出柳邊外土默特右翼境入邊經錦州府西南入海

  ·黑龍江諸水

  黑龍江   克魯倫河   松花江   嫩泥江   寧古塔河   烏蘇里江

  黑龍江

  黑龍江即古漠北之黑水亦曰完水曰室建河上源曰敖嫩河出喀爾喀界內之小肯忒山西流經大肯忒山北麓折東北流有河自大興安山東南流來會又東北數百里始名黑龍江有尼布楚河合諸水來會又東入內地黑龍江界經尼布楚城南又東北經界碑南克魯倫河來會 【 克魯倫河見後】 東北流經雅克薩城南折東南流有呼馬拉河東流來會又東南屈曲流有錦衣里江自俄羅斯國來會又東南流經額爾德尼城東又東南有牛滿河來會又東南行兩山中五百里出山東流松花江會嫩泥江寧古塔河來會 【 松花江嫩泥江寧古塔河見後】 東流有烏蘇里江來會 【 烏蘇里江見後】 又東北分二泒流復合有格林河來會又東北有亨滾河自松林來會又東北入於海

  克魯倫河

  克魯倫河即臚朐河源出大此忒山東南西南流經拖諾山南麓聖祖御製碑前康熙三十五年親征噶爾丹時駐蹕於此賜名飲馬河折東北流有塔拉思河來會又東北流瀦為枯倫泊即古俱倫泊亦曰闊灤海子自泊東北分二支流出復合東北流經黑龍江索倫界入於黑龍江

  松花江

  松花江名松阿哩江古粟未水源出長白山北之支峰曰松嘎里烏喇西北流有厄赫諾引河來會又有雅哈河羅庫河那爾混河來會又北會混同江節鴨子河亦曰吉林烏拉出黑山之西麓西北流有富爾虎河來會又西南曰哈屯河折西北流會松花江北流折西北有土門河出興京東北柳邊外之吉林哈達合諸水經輝發城東北流來會又北至吉林哈達城南又北分二泒而合又西北出柳條邊門之西又西北有義屯河來會又西北綀泥江水來會折東北曰松噶里烏蘇有呼輪河來會又東南有呼拉哈河自寧古塔來會 【 呼拉哈河見後】 又東北流會於黑龍江

  嫩泥江

  嫩泥江一名那河亦曰嫩江諾尼江古名難水源出黑龍江將軍境內衣克呼里山東南流有哈羅里河中科河來會又東南有東塼庫里河來會又東南有活魯里河來會又西南有納莫里河諾民河來會又西南有雅里河綽爾河來會又東南有洮兒河自科爾沁部來會又東南會於松花江

  寧古塔河

  寧古塔河一名呼拉哈河即金源也源出長白山北北流會諸水匯為澤曰必爾滕湖自東北口流出經會寧城北又東北經寧古塔城西南有漢度城水來會又東北有米占河來會又北有五河嶺河來會又西北有五思呼河來會又北入松花江

  烏蘇里江

  烏蘇里江源出西噶塔山北流經朱爾根城南又西北有胡雅河來會又北有枯勒母河來會又北有松阿產河南自新開湖匯諸水北流來會新開湖即興凱湖古曰鏡泊西北流有穆倫河來會又東北始曰烏蘇里烏喇又北有諾羅河來會又東北有活洛河來會又北水分二泒先後入於黑龍江

  皇朝通志卷二十四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地理略二

  ○地理略二

  水道二

  △水道二

  黃河   淮水   山東諸水   運河

  ·黃河

  黃河源出崑崙山在今回部極西境有三源一為喀什噶爾河出喀什噶爾城極西之哈喇庫勒迤北兩水合流南注東會支河經城東流計千餘里一為葉爾羌河出葉爾羌城西南山內紆折出山分流經城左右復合亦千餘里會喀什噶爾河一為和闐河出南山二源分流名玉隴哈什河哈喇哈什河夾額里齊城而北合流數百里與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會東流有阿克蘇河源出北山名托什干河經烏什城北迤南至阿克蘇城南又南流來會遂名塔里木河東流有木素爾河源出北山西南流又東過拜城又東過賽喇木城合庫車之赫色勒河過沙雅爾城北來會又東流有海都河源出北山之裕勒都斯經哈喇沙爾城西匯為博斯騰淖爾自淖爾流出經庫隴勒境來會又東匯於羅布淖爾而伏即古所謂鹽澤蒲昌海也河水伏流千餘里有南有孔道斜直青海之西境重發於巴顏宮喇山噶達素齊老之上涌為天池水色獨黃流為阿勒坦河三百餘里入於鄂郭淖爾即元史所謂星宿海也東南流出注於札楞淖爾又東南注於鄂楞淖爾又折東南流始名黃河又東南流經阿木柰瑪勒占木遜山之南亦名大雪山即禹貢導河之積石也其南有三昆都倫河一曰得特昆都倫一曰多木達都昆都倫一曰道喇昆都倫三河先後來注之折而轉西北流繞大雪山之北又折東流經庫庫淖爾之南庫庫淖爾即青海也有恰克圖河魁屯西里河碩爾渾河來會又東北入甘肅河州歸德所邊   (臣)等謹按古言河出崑崙莫詳其地史記漢書言張騫窮河源河出葱嶺一源出于闐伏於鹽澤重出於積石酈道元水經注因之但言之未能詳盡論者疑為荒邈不經完篤什窮源得之於星宿海反以今大雪山為崑崙而以河源為在崑崙之西仍訛踵謬習傳不察乾隆四十七年皇上命使告祭河神務窮真源始知河之重源在星宿海西三百餘里噶達素齊老之上天池濆涌水色獨黃流為阿勒坦河為黃河重發之明證而崑崙則在回部極西在今實為版圖之內故喀什噶爾葉爾羌之西巨嶺綿亙千有餘里即古之葱嶺二源交發所謂河出葱嶺也和闐即于闐所謂一源出于闐也葱嶺及和闐南山岡巒橫接實崑崙之支體即爾雅所云河出崑崙墟也羅布淖爾之伏阿勒坦河之重見稽圖勘蹟瞭如指掌元人誤以大雪山為崑崙者以河經其地有三昆都倫河來入葢因字音之近而妄指之其舛甚矣伏讀聖製河源詩讀宋史河渠志文河源簡明語切指前古相傳之誤並命儒臣纂輯河源紀畧諭旨煌煌原委秩然大河靈蹟至聖代而始論定謹稟承載述一洗從前各志之舛畧云黃河入河州有青海南境諸水來會過小積石山經蘭州府西有大夏河即古灕水來會又東有洮河來會 【 洮河見後】 又東有湟水來會 【 湟水見後】 又東有莊浪河來會又東循長城經金縣境有浩尾河來會又北有會寧安定二縣水來會出長城又東南流入折東北有清水河自固原州來會又經靈州北東北經寧夏府境又東北出邊經河套鄂爾多斯部地分流復合折東南經烏喇特部境又東南有黑河自歸化城境來會南流入山西平魯縣邊界自此而南出河套東岸為山西境西岸為陝西境經河曲縣西府谷縣東又經保德州東岢嵐州西又經神木縣東興縣西有蔚汾水自嵐縣經興縣來會又經葭州東臨縣西過孟門鎮又經永寧州西吳堡縣東有白泉河即古離石水自永寧州合寧鄉縣諸水來會折西南經清澗縣東有榆木水合米脂縣綏德州諸水及奢延川來會又經石樓縣西延川縣東又經永和縣西延長縣東末延水自延安府來會又南經大寧縣西有昕州合隰州蒲縣大寧縣諸水來會又南經宜川縣東吉州西其南為壺口山又南有汾川水合銀川丹陽諸水來會又東南經鄉寧縣西韓城縣東其東岸為河津縣之龍門山西南流有汾水來會 【 汾水見後】 又經郃陽縣東臨晉縣西又經朝邑縣東蒲州永濟縣西有涑水自絳縣聞喜縣合安邑解州猗氏縣臨晉諸水來會又南經朝邑縣南有洛河來會 【 洛水見後】 又經華陰縣東有渭水來會 【 渭水見後】 折東流至潼關南岸入河南閿鄉縣境又東經芮城縣南又經靈寶縣北有宏農河來會又經陝州北平陸縣南又東過底柱山經澠池縣北垣曲縣南有清水出絳縣沇水出王匡山來會又東北岸亦入河南界經新安縣北濟源縣南又經孟津縣北孟縣南又經鞏縣北有濟水自北來會 【 濟水見後】 又經溫縣南鞏縣北又經氾水縣北有洛水來會 【 洛水見後】 又東北有豬龍河來會 【 豬龍河見後】 又東南有沁水來會 【 沁水見後】 又經滎陽縣北又東經滎澤縣北原武縣南鄭州北又經陽武縣南中牟縣北又經延津縣南祥符縣北封邱縣南陳留縣北又東南經蘭陽考城縣北又東入山東界經曹縣南又東經單縣南又東南流入江南界經碭山縣北豊縣南蕭縣北沛縣南又東南經徐州府城北又經邳州南睢寧縣北又東經宿遷縣南桃源縣北又東南至清河縣南即清口淮水洪澤湖水來會 【 淮水見後】 東北流經山陽縣之清江浦北經阜寧縣北安東縣南又東北過雲梯關入於海   (臣)等謹按禹貢舊河道自積石以下至今滎澤縣與今水道並同滎澤以下自原武縣北東經陽武延津二縣北新鄉汲縣南又東北至濬縣西南大伾山在焉折北行經內黃湯陰安陽會漳水經臨漳大名成安肥鄉曲周平鄉廣宗至鉅鹿古大陸之澤在焉又北經南宮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邑武強簞城獻縣交河青縣靜海大城寶坻至天津直沽口入於渤海

  入河諸水

  入河諸水

  洮河   湟水   汾水   北洛水   渭水   涇水   洛水   濟瀆   沁水

  洮河

  洮河源出桃州廳西南邊外之西傾山東麓入邊經洮州廳南岷州西北又東北經舊臨洮府南又北有三岔河自邊外來會西北流至蘭州府西境入黃河

  湟水

  湟水即洛都水源出西寧府西北邊外當青海之東東流佖西寧邊有北川河即古破羌水南川河即古六谷水並會東南流經碾伯縣至大通縣與大通河會大通河即古浩舋水源出青海之西北境包青海而東合甘州府之滿楚客河東南流經大通縣來會又東南入黃河

  汾水

  汾水源出靜樂縣北管涔山南流合碾河又南有嵐河自嵐縣來會東南流經太原府陽曲縣西又經太原縣西有晉祠水來會又南有榆次縣水來會經徐溝縣北有洞渦水自樂平縣來會經交城縣南有祁縣水及文水來會又西經平遙縣西汾州府汾陽縣井孝義縣東又西南經介休縣北有中都水自平遙縣來會經靈石縣南又西南經汾西縣東折東南經霍州西又經趙城縣西有彘水霍水自霍山來會又經洪洞縣西又經平陽府臨汾縣西北分二泒一經襄陵縣東一經縣西屈曲復合又西南經太平縣東曲沃縣北又經絳州城南有澮河自翼城曲沃縣來會又經稷山縣南河津縣南又西南至榮河縣北入黃河

  北洛水

  北洛水即古漆沮源出慶陽府安化縣北境東南流經保安縣西南曰洛河又東南經安塞縣南甘泉縣北又南經鄜州東折西南經洛川縣西又南經中部縣東有華池河自合水縣合清水河來會又南有沮水自中部縣來會經宜君縣北又經白水縣東澄城縣西有白水大浴河來會又經蒲城縣東朝邑縣南入黃河

  渭水

  渭水源出渭源縣西烏鼠山東南流經鞏昌府隴西縣北又經寧遠縣北有漳河來會又東北有桃花山水自通渭縣來會經伏羌縣北有華川水來會經秦安縣西南秦州北有羅玉河自靜寧州來會又東南有秦州河來會經清水縣南又東經隴州南境又東經寶雞縣西又東經鳳翔府鳳翔縣南境有汧陽河即古汧水自隴州來會經岐山縣南扶風縣西又經郿縣北武功縣南又經盩厔縣北有黑水來會其北岸有鳳翔岐山扶風諸縣水來會稍東有赤水自終南山來會經興平縣南鄠縣北咸陽縣東有澧水自鄠縣合滈水潏水東北流來會經西安府長安縣北咸寧縣北高陵縣南有沍水來會 【 涇水見後】 稍東有灞水自藍田縣滻水自高陵縣來會又經臨潼縣北有湻化河清峪河自湻化縣經涇陽三原高陵諸縣合耀州之沮水宜君縣之漆水過富平縣來會又經渭南縣北又東經華州西北又東北經同州府大荔縣南華陰縣北有水自太華山來會又東北入黃河

  涇水

  涇水源出平涼府西北笄頭山經府城北又經華亭縣東北崇信縣北有汭水自隴山來會又東北有鎮原縣水來會經長武縣北有盤口河自涇州來會稍南有馬連河自慶陽府合環縣合水寧州正寧諸水來會又南有黑水河自靈臺縣來會經邠州北有溫涼河來會經永壽縣東北有大谷鎮水來會經湻化縣西又經醴泉縣東北有水自乾州來會經涇陽縣南又經高陵縣南會渭水

  洛水

  洛水即豫州川源出陝西商州雒南縣西冢領山經縣北東入河南界經盧氏縣南熊耳山北又經永寧縣南宜陽縣北又東北經河南府洛陽縣西南有澗水合穀水自澠池新安縣來會又東經府城南有瀍水自北來會又經孟津縣偃師縣南有伊水自盧氏縣經嵩縣伊陽宜陽洛陽諸境來會又東北經鞏縣氾水縣入黃河

  濟瀆

  濟瀆源出懷慶府濟源縣西北與山西垣曲陽城接界之王屋山即禹貢沇水也經濟源縣北分二泒一經鞏縣西北境入河一東流為豬龍河經府城南又經溫縣北又經武陟縣南入黃河其南岸為滎澤東為滎陽即禹貢溢為滎地自西漢末不復溢為滎也

  沁水

  沁水源出山西沁州沁源縣北之線山東南流經縣南又南經屯留縣西岳陽縣東又南經沁水縣東有海河來會又東南經澤州府城西北陽城縣東有澤河來會又南入河南界經懷慶府北境有廣濟河支津來會又北有大丹河水自潞安府經高平陵川鳳臺諸縣合諸水來會又東經溫縣北至武陟縣東入黃河

  ·淮水

  淮水出河南南陽府桐柏縣西南之桐柏山東南流經湖北隨州北界又折而北經桐柏縣東折東流經信陽州北正陽縣南羅山縣北有溮河自信陽州來會經息縣南有小黃河自羅山縣來會又東分二派合於光州西北又東經固始縣西北有南汝水來會 【 南汝水見後】 南有光山縣水來會又東北有曲河自商城縣史河自固始縣來會又東北入江南界經潁州府簞陽縣南南汝水支津來會束南流經霍邱縣北潁上縣南有灃河來會又東南有淠河自霍山縣經六安州來會折東北經壽州西有沙河合汝水潁水來會 【 沙河汝水潁水見後】 又東北有東肥河來會又東北有芍陂沿河水來會又東北有廬州府北水來會經懷遠縣南有渦河亦名西肥河自河南太康縣鹿邑縣經江南毫州分二支一經太和縣潁上縣至壽州來會一經柘城縣鹿邑縣過毫州蒙城縣懷遠縣來會又東北有北肥河自宿州來會又東有龍子河自鳳陽府鳳陽縣來會又東經鳳陽府北又經五河縣南有澮河水自河南永城縣分支經宿州來會又東有沱河自羊城湖來會分二支一東北為潼河一東流復合有池河自定遠縣來會又東經盱眙縣北泗州南東北匯為洪澤湖湖之西北有睢河自碭山蕭縣宿州靈璧睢寧來注之其西北為桃源縣境南岸迤西北為高家堰北岸為清河縣境為全湖之委北流至清口黃河自西來會東北並流入於海   (臣)等謹按淮源出桐柏其中峰曰胎簪山絕頂有大石盤陀廣十餘畝凹處成潭泉從石間出或伏或見即禹貢導淮之桐柏也詳御製淮源記謹識以見考古之精覈焉

  入淮諸水

  入淮諸水

  南汝水   沙河

  南汝水

  南汝水源出遂平縣西南境之洪山龍陂東北流經縣城南又東經上蔡縣南汝陽縣北又東南有小沙河自確山縣來會又東南有吳寨河自泌陽縣經確山正陽來會又東南經新蔡縣東有洪河自西平上蔡縣來會經固始縣西北入於淮其分一支經江南潁州府界亦入於淮

  沙河

  沙河即古滍水源出魯山縣西境東統經縣南又東經寶豐縣南葉縣北有輝河來會經舞陽縣東北有汝水來會 【 汝水見後】 又東有濃河自舞陽縣經葉縣郾城來會又東經上蔡縣北又東至商水縣西北有潁水滎陽水來會 【 潁水滎陽水見後】 折東南流至陳州府南分二支一南流為項城北沈邱南之渦河有汾河自西北經項城縣來會又東南入江南界經太和縣西潁州府北會北支一為沈邱北之沙河東北流入太和縣西北折東南至潁州府北有茨河來會又東南與渦河合又東南經潁上縣北又東南入於淮水

  汝水   潁水   滎陽水

  汝水

  汝水源出高縣西南南陽府北界山東流經縣南之伏牛山即天息山又東北經伊陽縣南又東北經汝州城南又東南經寶豐縣北郟縣南又東南經襄城縣西南又東南會沙河

  潁水

  潁水源出登封縣北少室山南流經縣西折東南經密縣南禹州北分二泒一東北流經新鄭長葛縣過許州至臨潁縣一東南流經襄城縣過許州至臨潁縣而合又東南有渚河自汝州經襄城臨潁縣來會又東流至商水縣西北會沙河

  滎陽水

  滎陽水源出鞏縣氾水縣南東北流經滎陽縣東折而東曰索河又東有京河來會經滎澤縣南鄭州北有東京河來會又東南有磨河來會名小賈魯河又東南經中牟縣北又東南經開封府西南又南經通許縣西尉氏縣東又東南至扶溝縣北有雙泊河自密縣經禹州新鄭長葛鄢陵諸境來會又東南經西華縣北又南至商水縣會沙河

  ·山東諸水

  大清河 小清河   汶水   泗水   沂河   淄水   瀰河   于河   白狼河   濰水   北膠河   南膠河

  大清河 小清河

  大清河自東平州東之戴村壖西分洩汶河之水合沙河西北流經州城西南有水自城北來會經東阿縣西東北流經平陰縣西北又東北經長清縣北又經齊河縣東南有玉符河自歷城縣來會又東至濟南府城北有趵突泉水即古濼水自府西南來會又東經濟陽縣東又東北有繡江河自章邱縣來會又東北經齊東縣西又經青城縣北又經濱州南蒲臺縣北又東北經利津縣東南入於海   小清河源出章邱縣東南北流有水自鄒平縣來會折東北經滸山泊曰小清河經新城縣西北有孝婦河自萊蕪臨淄長山縣來會又東經高苑縣南又經博興縣南有烏河即古時水自臨淄新城高茗來會又經樂安縣北又東北入於海   (臣)等謹按大清河小清河即古濟水故道濟水勁疾往往穴地伏流濆湧四出其遷徙分合亦復不定然經流大概及其迭隱迭見之性則千古未有異也今考河南濟源縣之濟瀆即濟水發源之始惟以既入於河而自漢以後不復見其溢而為滎之跡故列於入河巨川之內至今大清河所歷皆古濟水所經而小清河入海之口正禹貢入海故道世儒疑伏見之說為難信而以濟水為絕流己久不知濟水之所以別於他水者正因伏見不常故蹤跡靡定而經流所在自行入海啟蹟仍自顯然伏讀御製濟水考辨明濟瀆之本性指示禹貢之恒道四瀆之一始可證其原委今謹載二清河現在實蹟古道之離合葢可考見焉

  汶水

  汶水源出萊蕪縣東北西流經縣城西北有牟汶水來會又西有會河諸水來會又西遶泰山支麓經泰安府南有泮河水自濟南府來會折南流有汶河自新泰蒙陰經泰安縣來會經寧陽縣北又經汶上縣北有淨泉水自東平州來會又西南至汶上西南境之南旺分流南北置二閘南並蜀山湖北貫馬踏湖為運河水脊 【 運河見後】

  泗水

  泗水源出泗水縣東西流經縣城北折西南至曲阜縣東北有嶮河來會又西南至兖州府東北分二支一穿府城至濟寧州入運河一經城東有雩河出尼山下經曲簞縣城來會西南流有白馬河自鄒縣來會又西南入於運河

  沂河

  沂河源出沂水縣西北經縣城西折而西南有東汶河自蒙陰縣來會南流至沂州府東北有祊河自費縣來會又南有涑河亦至費縣來會又西南經郯城縣西又西南入江南邳州界有涑河支津來會又西南分三泒其二支先入運河一支匯為駱馬湖於湖之南入運河

  淄水

  淄水源出淄川縣西南東北流經臨淄城東又北經樂安縣東南又東北入清水泊有北陽河自青州府治益都縣經壽光縣西至樂安縣東南入清水泊由治東北入海

  瀰河

  瀰河即古巨洋水源出臨朐縣南北流經益都縣東南有陸康河季家河來會又東北有南洋河自青州府來會經壽光縣東南有大丹河小丹河自臨朐縣昌樂縣來會又東北入海

  于河

  于河即虞水出昌樂縣東南經濰縣西有小于河來會東北有白狼支津來會又東貫長泊而北入於海

  白狼河

  白狼河源出昌樂縣南東北流經濰縣東分二支一會于河一東流有東于河來會又東北經長泊南入於海

  濰水

  濰水俗曰東淮河源出莒州北東南流至諸城縣西又東有福山水來會折西北有大浯河小浯河來會經安邱縣東有東汶河自沂水縣來會經濰縣東至昌邑縣東南又東北入於海

  北膠河

  北膠河源出膠州西北經高密縣東入百胍湖有分水嶺北水來會北流有藥石河自平度州來會又西北至昌樂縣東又北入於海

  南膠河

  南膠河出高密縣分水嶺南東流有白沙河自平度州來會折東南經膠州北有大沽河合小沽河來會又南入於海

  ·運河

  (臣)等謹按運河以汶水南旺為上源北至天津南至黃河近地水泉無數無不引為便漕之用茲謹叙載河道經由之州縣及所引之諸水用誌大畧而江南運河亦以次類著焉   運河自山東汶上縣南旺北流經鄆城縣東北東平州西南境西北流有魏河自直隸開州經清豐縣入山東濮州經范縣壽張縣來會西北流經壽張縣東陽穀縣西北流經聊城縣南又北經東昌府城東又北經堂邑縣東北又經博平縣西北清平縣西又北經臨清州城有衛河來會河勢始盛自此以下不復置閘 【 衛河見前卷】 北流經夏津縣西直隸清河縣東東北流經武城縣西南又東北經直隸景州東境又經束光縣西又北經南皮縣西又東北經滄州西北又東北滹沱河合漳河來會 【 滹沱河漳河見前卷】 北流經青縣東靜海縣西又東北至天津府城北白河與桑乾水來會 【 白河桑乾河見前卷】 又東南至大沽入海漕舟至天津即溯白河以達於京師運河自南旺南流並蜀山湖隄經嘉祥縣東北境又南至濟寧州西南有府河即泗水支流自兗州府合汶上縣之光河來又東南泗水來會 【 泗水見前】 經魚臺縣東北並昭陽湖隄有界河自滕縣來會經滕縣西有荊溝河來會又棟南有漷河來會又東南經江南沛縣東北界又東經沛湖口有玉花河來會又東經山東嶧縣西界有盤龍河來會又東南經微山湖口北又東經嶧縣南境有巨龍河自費縣來會又東南入江南邳州西北界有泇河自費縣來會又南有沂河支津二來會又東南沂河東泒匯駱馬湖來會 【 沂河見前】 又經宿遷縣東北其東分一泒為鹽河經沭陽縣入碩項湖至海州入於海運河經桃源縣北又經清河縣北其東又分一泒經安東縣北會碩項湖入於海運河即於清河縣東南入黃河其西南即清口黃河淮水交會之處東入於海運河分淮水一支東流折東北經清江浦前東南流經淮安府城西其東岸洩水支河口為澗河為射陽湖又南流東岸為涇河為廣洋湖又南經寶應湖北口東岸有洩水支河入廣洋湖又經寶應縣西西岸濱寶應湖東岸皆有洩水支河又南經高郵湖東又南經高郵州城西又南經邵伯湖東又南東岸並有洩水支河折西南經揚州府城東分二泒一南流又分支津先後由瓜洲入江一西南流經儀徵縣東北又經城南西南流入於江   運河自鎮江府丹徒縣西北之京口經府城西南有支港入於大江又東南經練湖東經丹陽縣西北分繞城之左右而南分一支入於大江又南有南運河自溧陽金壇合長蕩湖支津及太平河來會又南有丁義河白鶴溪自金壇縣來會又東南分一支曰孟河入大江至常州府西北分二支曰橋河曰新園河入大江有長蕩湖支津自宜興縣來會分一支經江陰縣入於大江又東分一支曰曹港河通江陰常熟崑山太倉諸境運河經無錫縣西北分一支經江陰會諸水入大江又南有湖埭鎮水自溧陽宜興金壇來會經無錫縣城又南分一支為一泒通常熟崑山諸境又南經滸墅關有光福河自太湖來會又東南至蘇州府城分絡左右而南有木瀆河自太湖合石湖諸渠來會城東南北三面支港縱橫屬縣並達經吳江縣北而東貫吳淞江又東南有松江府河來會又南有溪河即湖州府運道東北流來會入浙江界經秀水縣北有水自烏鎮南通桐鄉西通沽州府來會其東有支渠達嘉善縣及松江府又南至嘉興府城北分絡左右而南有支渠通屬縣境經桐鄉縣東南有長水塘接海寧海鹽二縣又西南有桐鄉河來會經石門縣城南有河自德清縣來會又西南至長安鎮有支河通海鹽平湖嘉善達於杭州又經德清縣東境至仁和縣北而海寧德清餘杭諸水皆會過北新關至杭州府城之北

  皇朝通志卷二十五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地理略三

  ○地理略三

  水道三

  △水道三

  江水

  ·江水

  (臣)等謹按南紀大川以江水為最鉅其經由之域及包納諸水綿亙七省與河水同稱巨瀆謹考禹貢岷山導江在今四川松潘廳邊外崇山千里皆為岷江本源至其西南一源稱金沙江者則自西藏衛地發源也經喀木諸境入雲南以合於四川其未入邊之前已四五千里從來地志未能詳載恭惟我聖朝德威廣被西藏山水久入版圖伏覩欽定輿地全圖欽定大清一統志西藏江源有喀七烏蘭河有頼楚河巴楚河諸名道里曲折皆可縷述足以補從前志書敘江源者之所未及茲謹述岷山江源於前而以西藏諸川為大江之西南源者載於篇中以紀其實自是而涪江漢水洞庭湖鄱陽湖諸水之入江者均以次條載焉   大江源出四川松潘廳邊外之民山羊膊嶺有二源合流入邊界黃勝關內至漳臘營有一水來會經廳東南有茂州鐵豹嶺水來會又東南經茂州城西北又西南經保縣西北汶川縣西又東南經灌縣西北有納凹河三江口河來會又東南曰灌口曰湔江分為二派一支東流為沱江經郫縣新繁成都新都金堂南經簡州資陽資州富順至瀘州復合於江一支正南流又分二派經崇慶州而合又東南有白溫江縣分出之水來會經新津縣東北又南流有自崇慶州分出之水合大邑卭州蒲江水諸來會又東南有沱江支渠環成都府城西流來會又南經彭山縣東眉州城東又西南有仁壽縣水來會又南經青神縣東南有新磨河自丹稜縣來會又南有金牛河自夾江來會又南出於重山至嘉定府東北有尼溪自井研縣竹公溪自樂山縣來會至府西南有陽江即大渡河自灌縣大邑縣經美諾阿爾古境又南會打箭爐之瀘河又東南會越嶲廳河經峩眉縣西南會青衣江入於大江青衣江由蘆山縣經雅州府西會榮經縣水經名山縣南洪雅縣南夾江縣西峩眉縣東會三峩水至嘉定府西合陽江以入於大江大江東南流至犍為縣北又東南經敘州府北又東南有金沙江來會此禹貢之民山江源也 金沙江即古麗水亦曰繩水曰犁牛河出西藏衛地之犁石山東北流有喀七烏蘭水來會又東北有拜都河來會又東南會諸水無數行二千餘里入喀木境名布賴楚河楘田南千餘里名巴楚河又東南六百餘里入雲南麗江府西北邊界折東北始名金沙江有無量河合里楚河自永北廳來會又南有漾共江自鶴慶州來會又東經賓川州北有三道河荅旦河來會經姚州北有泡江自雲南縣來會經大姚縣北又東北有大羅河自永北廳來會又東有鴉龍江自北來會鴉龍江即古若水又名打沖河源出西番裏塘城西北山中曰雜楚河東南流合諸水無數行千三百餘里至打箭爐邊外始名鴉龍江南入四川瞻對土司界又東南有一水亦名打沖河即枯瀘水自雲南順寧府來會東流有鹽井河來會東南流經永昌府西南境有安寧河自冕寧縣合諸水來會折西南入金沙江金沙江東南流東北為四川界西南為雲南界有大姚河自姚州來會經武定州西北有龍川江自鎮南州經楚雄府定遠廣通縣合諸水來會經武定州北有武定州水四川會理州水並來會又東北有普渡河自雲南府治昆明縣之滇池匯呈貢縣晉寧州昆陽州諸水北流會安寧州富民縣及武定州祿勸縣諸水來會東北入東川府界有玉虹河會通河自會理州來會又東北有小江自尋甸州來會又東北有以禮河自東川府來會又東北有雲南貴州界上水來會經昭通府西北有馬湖水來會又東有橫江自昭通府經四川筠連慶符縣來會又東北經敘州府城東會民江此大江之西南源也 大江東北流有福溪自富順縣來會經南溪縣西南有安寧江合珙縣長寧興文諸縣水來會經江安縣北納溪縣西有納溪自永寧縣及貴州之永寧州來會經瀘州城南前自灌口分出之沱江合綿竹縣德陽縣之綿水石亭江什邡縣之白魚河漢州之雒水嶺資陽縣之楊花溪仁壽縣之珠溪寧順縣之觀音河榮縣之榮河陽昌縣之隆橋河先後合流來會東南流經合江縣北有赤水河自鎮雄州經貴州之畢節縣入四川境合桐梓縣水仁懷廳水來會又東北有大麓溪自榮昌縣來會又東北有洙溶溪自永川縣來會又東北有油溪自璧山縣江津縣來會經江津縣西北有綦江自桐梓縣綦江縣來會又北至重慶府巴縣南有涪江合白水嘉陵江渠河來會 【 涪江嘉陵江渠河並見後】 又東北有梅溪自大竹鄰水二縣來會經長壽縣東南有龍溪河自長壽墊江二縣來會又東南經涪州城東有黔江即烏江來會 【 黔江見後】 又東北有渠溪河自忠州經酆都縣來會經酆都縣南有葫蘆溪自湖南界上經石柱廳來會經忠州南有渰溪河塗并河自梁山縣來會經萬縣南有西河水小江水來會經雲陽縣南有新軍河自湖北施南府界來會東瀼河自開縣來會又東北有頭塘溪自奉節縣來會至夔州府城南經八陣磧東出為瞿唐峽經白帝城南為灧澦堆有小河鐵柱河來會至巫山縣南有大寧河自湖北竹山縣合諸水來會經巫峽有白古水河自建始縣來會折東南流入湖北界經巴東縣西北而東台諸小水經歸州城南有香溪自興山縣來會過黃陵廟經宜昌府境至彝陵南始出峽至宜都縣北有清江自施南府合諸水經長陽縣來會經枝江縣東北松滋縣西南有瑪瑙河自當陽縣來會又東經荊州府治江陵縣西南有沮河漳河自遠安縣經掌陽縣來會經公安縣東北石首縣西北至監利縣西有支津會澧水入洞庭湖經湖南華容縣東至岳州府治巴陵縣西北洞庭湖匯沅湘諸水來會 【 洞庭湖所匯諸水見後】 經臨湘縣西南有自泥湖水來會又東北有陸溪水自江西寧州西界經通城崇陽合諸水來會經嘉魚縣北沔陽州東南又東北有沔陽諸水自東南來會又東北有斧頭湖水自嘉魚縣合咸寧縣水來會又北有赤野湖會沔陽太白十四湖諸水來會經漢陽府城東南武昌府城西有東湖湯孫湖諸水來會又北漢水自西北來會 【 漢水見後】 經江夏縣北黃陂縣南折東南流有武湖水自黃安縣來會經黃岡縣西北有華家河自黃安縣來會白塔河自麻城縣經黃安縣來會南流經黃州府西北有白洋湖自咸寧縣經江夏武昌縣來會經武昌縣北又東有巴河自羅田縣經蘄水縣來會折東南經大冶縣東北蘄水縣東南有浠水自江南之英山縣來會經興國州東北有湋源湖自大冶縣來會經蘄州北有蘄水來會又南有富水自通山縣經興國州來會經廣濟縣西南折東北流南岸入江西界經瑞昌縣西北有楊林湖水即湓水來會經黃梅縣西南有縣河合廣濟縣水來會又東南至九江府治德化縣西北亦名潯陽江北岸為黃梅縣及江南之宿松縣界又東為湖口縣西之湖口鄱陽湖匯章頁諸水來會 【 鄱陽湖章貢諸水見後】 經彭澤縣西北江中有小孤山有泊湖水自彭澤來會又北入江南境經東流縣西又經望江縣東有雷水來會經縣東有前長河自潛山縣經英山縣合宿松之南泊湖水來會又東北有香口河自建德縣經東流縣來會經縣北有漳湖合上流諸湖水來會又有皖水潛水自潛山縣經皖口來會經安慶府治東南又經池州府貴池縣西北有張溪自建德縣來會又東北有樅陽河自桐城縣經懷寧縣合諸水來會又東北有池河自祁門縣來會經銅陵縣西南有大通河自青陽縣合數水來會經無為州南有荻港水自銅陵縣合繁昌縣南水來會經繁昌縣西北蕪湖縣西南有石硊河自南陵縣來會又東北有魯明江即清戈江匯旌德太平石埭沍縣諸水經宣城縣又經蕪湖城南來會經太平府治當塗縣西南有姑熟溪自寧國府經當塗縣合廣德州建平高湻諸水來會至和州南有巢湖水自廬州府合肥縣合合肥之肥水舒城之界河潛山之巴洋河及巢縣無為州諸水來會經太平府城北之采石磯經江寧縣西南江浦縣東經江寧府城西北折東北流有秦淮水自句容縣合丹徒溧水縣水經上元城縣南至府城分二派先後來會經句容縣北六合縣東南有滁河自含山縣經全椒江浦六合來會東流經儀徵縣西南運河分流自江都來會 【 見前卷】 經鎮江府丹徒縣西為京口運河自此南達於杭 【 見前卷】 江中有金山北岸經江都縣南為運河口即淮揚邗溝入於江處 【 見前卷】 又東有焦山又東經泰州南丹陽縣北有九曲河口經常州府武進縣北有連江橋河新園河口北岸為泰興縣南又東北經靖江縣南江陰縣北有黃田港口又東北經如臯縣南通州西又東北經常熟縣西北又東為福山港又南經昭文縣東北有白茅浦口北岸經餘西餘中餘東呂四諸場之南又北至蓼角嘴與海中之崇明縣相對入於海

  入江諸水

  入江諸水

  涪江   黔江   洞庭湖   漢水   鄱陽湖

  涪江

  涪江出松潘廳東北之小分水嶺東南流經龍安府治平武縣西北有白馬河來會又南經江油縣東南又經彰明縣分流經城之左右而合有小江河即廉讓水出平武縣經江油境來會又南有石板河自石泉縣合諸水來會經綿州東南有茶坪河自安縣來會又東南經潼川府三臺縣西北有巾江水自中江縣來會經射洪縣北有唐橋溪來會又東有梓橦水自鹽亭縣來會又南有郪江來會折東南有馬桒溪自蓬溪縣來會經遂寧縣東又南流有關箭溪合樂至縣水安居場水來會經合州西南有立石河自永川璧山銅梁縣來會又東嘉陵江合渠河來會東南流至重慶府治巴縣西北折東流入於大江

  嘉陵江   渠河

  嘉陵江

  嘉陵江即西漢水出秦州西南之嶓冢山山在漢源嶓冢之西北四百餘里非即禹貢之嶓冢也西漢水西南流有橫水嶺水自西和縣來會折西流至禮縣東南又西經西和縣西北有岷峩江水來會經階州東北成縣西南有潭河來會經成縣南畧陽縣西北有黑峪江自秦州來會又東南有九龍池水自微縣來會又南有嘉陵谷水自鳳縣經兩當縣合諸水來會始名嘉陵江南流經畧陽縣西又經寧羌州西北又南經四川廣元縣北界有七盤關水來會經廣元縣西昭化縣東北有白水江來會白水江即古桓水亦曰墊江出邊外洮源東南之西傾山東南流入甘肅邊武都關南有白龍江自岷州分水嶺東南流合諸水來會經階州西南又經文縣北又南入四川界經昭化縣北有黃沙江來會又東南入於嘉陵江嘉陵江西南流有劍水自劍州來會經蒼溪縣西又經保寧府西南有東河自寧羌州經廣元縣來會經南部縣西北蓬州西北有西河自劍州經閬中南部縣來會經南充縣東北有蠻子河自西充縣來會又東南有西溪自岳池縣來會經定遠縣東北折而南至合州東北有渠河來會又南流入於涪江

  渠河

  渠河為巴水渠水二源之合名巴水出陝西西鄉縣西南之大巴山西流入四川通江縣界有洪口河自陝西界來會又西南有西河來會至巴州東南有南江水自陝西界合諸水經儀隴縣來會又東南至渠縣合渠河渠河三源俱出太平縣經東鄉縣而合經達州城東有蹬子河自新寧縣來會又西南有清溪河自大竹縣來會至渠縣東北有巴江來會西南流有流江河自儀隴營山二縣來會經廣安州東北至合州之嘉渠口會喜陵江以入於涪江

  黔江

  黔江即烏江出貴州威寧州東北山東北流有則底河自雲南鎮雄州來會又東南伏而復出經畢節縣南又伏二十餘里復出曰天生橋有落腳河自大定府來會又東北經黔西州南有楊柳河以麥河自平遠州來會又東有三坌河自安順府合威寧州安平清鎮縣諸水來會經修文縣西北有雞公河自廣順州合諸水來會經開州西有以濟河自黔西州來會經遵義府南境有清水江自貴陽府治合龍里貴定縣諸田來會經壅安縣北有湘江自遵義府合綏陽縣諸田來會又東南有湄潭縣水饔安縣水來會經餘慶縣西北又經石阡府西龍泉縣南又經思南府西南有清江溪來會經印江縣西北婺川縣東北折西北入四川酉陽州西南界又北有南溪河自湖北施南府來會經彭水縣南有長溪自貴州婺川界來會又西北有中清河自湖北利川縣來會折西南有渡頭河自綏陽縣正安州合諸水來會又西北有大溪河自南川縣來會又北至涪州城東北入於大江

  洞庭湖

  洞庭湖所匯諸水除澧水一源出湖南桑植縣境一源出永順府西北大山一源出桑植縣之太平鎮合流經安福縣西南又東南經永定縣南東流經慈利縣西有九溪河自施南府東境宣恩縣會長樂縣之霧江經安福縣來會東流有鐵水河自長樂縣來會經石門縣南又東經澧州城南分為二派一東北流有大江支津自江陵縣西南合三岡湖諸田自公安縣來會一支東南流合石門縣之道溪水東流又分數支至安鄉縣西北群流並合有從河自常德府武陵縣來會又東分為二派一東南流入洞庭湖一東北流合公安縣東北之白蓮湖水至華容縣西南境入洞庭湖

  沅水   湘水

  沅水

  沅水一源曰潕水即鎮陽江出貴州平越府東北經施秉縣南又經鎮遠府城南而北又經思州府南有思州河來會經玉屏縣西南有戶溪江自思州府來會折東南入湖南沅州府芷江縣西南界又經黔陽縣北有清水江自貴州平越府之猪梁江都勻府之馬尾河合諸水及靖州之渠河來會既合清水江東流有竹舟江自綏寧縣合城步縣諸水來會又東北經辰谿縣東南有雙龍江即漵水自漵浦縣來會又有麻陽河即辰水自銅仁府來會經瀘溪縣東南有武溪自乾州來會北流有藍溪自辰州府沅陵縣來會至府城西南有酉水自四川酉陽州合諸水來會又東北有馬底河自沅陵縣來會又東北經桃源縣東南又經常德府武陵縣南又東分數支經龍陽縣北而合又東北入洞庭湖

  湘水

  湘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南曰海陽江北流分為二復合有六洞山水自湖南城步縣來會又東北始名湘江經全州城西南有羅江自湖南新寧縣界來會有灌水自灌陽縣來會又東北入湖南界經東安縣東南有右江來會經永州府治零陵縣西北有瀟水自道州合永明江華寧遠三縣諸水名曰尼江經府城西來會北流經祁陽縣西有盧洪江自東安縣來會經常寧縣北有春陵水合巋水自藍山嘉禾新田桂陽州來會經衡州府治衡陽縣東南有烝水來會北流有郴江自耒陽縣合桂東桂陽興寧郴州永興諸水來會經衡山縣南有洣水合攸水自郚縣茶陵州攸縣及安仁縣之小江來會又北有水自衡山來會又東北有淥江合泗汾河自醴陵瀏陽合江西之澕鄉萬載縣諸水來會經湘潭縣東南有漣水自湘鄉縣來會經長沙府治善化縣西南有瀏陽河自瀏陽縣來會稍北有黃泥江自東北來會又北有溈河自寧鄉縣來會又北有資江自益陽縣合武岡州新寧邵陽新化安化諸縣水分支經湘陰縣沅陵縣先後入洞庭湖其正支東流來會經湘陰縣西南有泊水自平江縣合諸水分流來會湘水分二派復合入洞庭湖   洞庭湖亙岳州常德荊州澧州三府一州巴陵臨湘監利沅江益陽安鄉華鄉華容八縣周圍八九百里玉岳州府西北入於大江

  漢水

  漢水即漾水源出寧羌州北之嶓冢山即禹頁導漾之嶓冢也經沔縣西南有沔水合濜水沮水來會經偯城縣南有黑龍江自郿縣合斜谷水偯城水來會經漢中府治南鄭縣西經城城固縣南有馬扈河鐵台河來會經洋縣有有潜水來會有沙河自西鄉縣來會南流有洋河合木馬河來會經石泉縣西南又經紫陽縣西有渚河自四川太平縣來會又東有香河自平利縣來會經興安府西有越河自安康縣黃羊河自平利縣來會經洵陽縣南有洵河自鄠縣經長安縣合鎮安縣水來會東流有吉水河自湖北鄖西縣來會經白河縣城北又東入湖北鄖陽府界經鄖西縣南有陡河即堵水自竹溪竹山二縣合諸水來會經鄖縣西至均州西北有曾河來會又東南有丹河自河南淅川縣合陝西商州山陽商南縣諸水來會經光化縣西南穀城縣東南有南河自房縣合保康縣水來會經襄陽府北樊城南有白河即濁水唐河即淯水自河南新野合南陽府諸縣水鄧州諸水及棗陽縣之滾河來會經宜城縣東有蠻河即鄢水自南漳縣來會經安陸府鍾祥縣北經荊門州東南又經京山縣西南潜江縣北有支津交匯為雲夢 【 見後】 漢水正派自大澤口東北流又分支津經潜江縣東北匯為沔陽北湖其正派東南流又分二派北派經天門縣南合松湖支津水南派經沔陽州北又分支津為白泥赤野諸湖又東北流與北派合過漢川縣南有松湖文津水來會又東有溠水溳水自隨州合德安府雲夢應城諸縣水來會經漢陽府治西北有赤野湖水來會又東北有三里河自應山縣經孝感縣來會折東南至大別山麓入於大江

  雲夢澤

  雲夢澤

  雲夢澤跨江南北蓋八九百里自枝江而東為松滋為公安為石首為華容濱江南岸多藪澤即所謂江南之夢也江北尤巨自荊州府江陵以東監利以北沔陽州前後左口諸湖皆受漢水支津至嘉魚縣東北漢陽府西南境分流以入於江漢水之東北岸自京山天門應城雲夢孝感東南至黃州群水瀦匯亦即古澤皆入漢之水所瀦而又分流以入於漢水

  鄱陽湖

  鄱陽湖所匯諸水 章水源出湖南郴州桂陽縣東東流入江西南安府界經崇義縣西北又經上猶縣西南又經南康縣北至贑州府治贑縣西南有池江自南安府大庾縣經南康合諸水來會至贑州府西北貢水來會

  貢水   贑江   上饒江   旴江   錦江   修水   鄱江

  貢水

  貢水即古湖漢水源出福建汀州府長汀縣西北西流入江西瑞金縣界經會昌縣東北有雁門水自長寧縣來會又西北有梅村江自安遠縣來會經雩都縣東南有梅川水自寧都州合石城雩都縣諸水來會西流有瀲河合濊江水自興國縣來會又南有桃江自信豐縣合龍南縣定南廳諸水來會經贑州府東北與章水會曰贑江

  贑江

  贑江自贑州府城東北經萬安縣東南有皂江自贑縣來會又西北有遂江自龍泉縣來會經泰和縣西南有牛吼江自永寧縣來會又東北有雲亭江自興國縣來會至吉安府廬陵縣東南有廬水自安福縣合永寧永新諸水來會經吉水縣西南有恩江自永豐縣來會經峽江縣東南新淦縣西南有象江泥江自永豊縣來會至臨江府清江縣東南有秀江即袁江自新喻縣合萍鄉宜春分宜縣諸水來會經豊城縣西又北分為二支一東北流有旴江支津 【 旴江見後】 自建昌撫州二府境來會一西北流會瑞州府之錦江水 【 錦江水見後】 至南昌府西南合流又北支渠無數連終交錯入於鄱陽湖

  上饒江

  上饒江一名信河即玉山水有二源一源出玉山東北曰上干溪西南流至廣信府上饒縣東南一源出廣豐縣東南當浙江福建之界有江山縣水浦城縣水來會曰永豐溪至廣信府南而合曰上饒江經鉛山縣北分二派納諸水而合經興安縣南戈陽縣東南又經貴溪縣西南有須溪來會經安仁縣東南有白塔河自瀘溪縣合光澤縣金谿安仁諸縣水經龍虎山來會經餘千縣東南合諸水折西流與旴江贑江支津匯入鄱陽湖

  旴江

  旴江即古旴水亦曰臨川江源出廣昌縣有三支合流經縣南又經南豐縣西南北流經建昌府南城縣東南有新城縣之黎水來會西流有金谿縣水來會又北經撫州府城東有臨水自崇仁縣東北合宜黃縣水來會又西北分支一西流經豐城縣東至南昌府城西南一北流經進賢縣西南新建縣東北又分二派與西流一派並入鄱陽湖

  錦江

  瑞州府錦江即蜀水一名筠河又名瑞河源出萬載縣西北東流經上高縣西北有藤江自新昌縣合臨江諸水來會經高安縣西有鳳嶺水龍口水來會至南昌府新建縣西南會贑江入鄱陽湖

  修水

  修水出寧州西南與湖南界之幕簞山東北流有南樓嶺水來會又東北有武寧縣水來會經武寧縣東南又經建昌縣東南有靖安縣之長溪奉新安義縣之馮水來會分數派會贑江支渠入鄱陽湖

  鄱江

  鄱江即古番水源出安微婺源縣北西南流入江西界經德興縣北又經樂平縣東有大溪自婺源德興縣來會至饒州府治鄱陽縣東南有餘水自萬年縣來會又北有昌江自祁門黟縣經浮梁縣來會又西南有西湖水來會入鄱陽湖

  鄱陽湖

  鄱陽湖

  鄱陽湖匯章貢諸水亙南昌饒州南康九江四府南昌新建建昌德安星子德化湖口都昌鄱陽餘千十縣之境東北至湖口縣境八於大江

  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地理略四

  ○地理略四

  水道四

  △水道四

  太湖諸水   浙江諸水   閩江諸水   粵江諸水   雲南諸水   新疆伊犂諸水

  ·太湖諸水

  荊溪   金線泉河   合溪   苕溪   餘不溪   七十二漊   吳淞江   婁江

  荊溪

  荊溪在宜興縣城南其在城西者曰西溪東曰東溪凡廣德州溧陽金壇諸縣水皆來會東北流至百瀆口入太湖

  金線泉河

  金線泉河出長興縣西北境東南流至夾浦港入太湖

  合溪

  合溪即箬溪亦名若溪出長興縣西東流有南溪來會經縣北運河支渠來會至大沉灣港入太湖

  苕溪

  苕溪出孝豐縣南之天目山經縣城東北流經安吉縣東南分二支而合會諸水又分二支一經長興縣東南合運河又分二支一支仍入運河一支與正流合至湖州府城西有餘不溪來會又分二支一為小梅溪入太湖一會府城東諸水至大錢湖口入太湖

  餘不溪

  餘不溪即東苕水其上源曰北溪出臨安縣西北與孝豐界之東天目山東南流一源曰南溪出臨安縣西與於潛界之化龍鎮東流與北溪會經餘杭縣南分二支而合有武康縣水來會北流有小山河自錢塘縣北界來會經德清縣南有封溪及後溪自武康縣來會分為三派一東塘河自德清經歸安石門縣至湖州府城南一西塘河行德清縣境一正流經武康縣東至府城西南並合又分支津一經嘉興府西北境又經吳江界入運河正流會苕溪水至大錢口入太湖

  七十二漊

  七十二漊在烏程縣者三十有八在長興縣者三十有四並入太湖

  太湖即古震澤亦名具區又名笠澤五湖環二省常州蘇州湖州三府宜興荊溪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吳縣長洲吳江震澤長興烏程歸安十三縣地下流入海最大者曰吳淞江曰婁江

  吳淞江

  吳淞江自太湖分流出吳江縣東南經吳縣合龐山湖經崑山縣西又經青浦之澱山湖入松江府華亭縣境合趙屯大盈顧會崧子盤龍五浦水入上海縣西北至黃浦合嘉興平湖縣水及蘇州澱山湖匯為三泖湖東北入於海

  婁江

  婁江今曰劉家河自太湖分流經吳江縣西北至蘇州府城西入運河又東受陽城巴城諸湖水經崑山縣南又經太倉州城南諸水悉會至劉家口入于海其別支為七鴉浦自崑山合常熟諸水至太倉州北入于海

  ·浙江諸水

  浙水有南北二源 北源徽江亦曰新安江出徽州府歙縣西北與黟縣界之黃山至府城西南有東界河自綪溪縣來會又南有南港河自黟縣經休甯縣合婺源縣之率山水來會入浙江嚴州府界南流經湻安縣南又南有龍溪自遂安縣來會經建德縣西有艾溪自壽昌縣來會經嚴州府治建德縣南南源來會 南源有二一曰衢港一曰婺港衢港亦曰信安江源出開化縣北二支合流經縣東東南流經常山縣西北至衢州府城西有文溪自江山縣南仙霞嶺來會經龍游縣北有笋籜溪自壽昌縣桃溪自遂昌縣來會又東北有湯溪縣水來會又東北至蘭溪縣南婺港來會婺港亦曰東陽江出東陽縣東之大盆山西流有小溪來會經縣城北又西經義烏縣城南有荊浦溪來會又西有慈航溪來會至金華府城南有梅溪亦曰縉雲水自縉雲縣東北合好溪水經永康武義縣合諸水來會西流分二泒南支先入衢港北支至蘭溪縣南與衢港會北流至嚴州府城東南與新安江合 二江既合北流過七里瀨經桐廬縣東南有桐溪水自於潛昌化經縣界來會至富陽縣界有新城縣溪水來會又東北有湖溪自浦江縣經富陽縣界來會至縣城南有篠嶺水來會折北流東岸經簫山縣境有浦陽江即浣江自浦江義烏諸暨山陰縣境合諸水來會入錢塘縣南境折東北流至杭州府城東南南岸即蕭山縣境又東北經蕭山縣北境又東北至龕山與北岸海甯州境之赭山相對如門入於海   西湖在杭州府城西源出諸山中匯為湖周三十里其水引貫城而東出灌海寍州田   三江口在絕興府北山陰會稽蕭山三縣諸水之尾問也腹曰鑑湖其源無數在會稽東南境者曰東溪合若耶寒溪上竈諸水在山陰西南境者曰西溪合相溪餘支溪諸水在蕭山境者合運河西河塘河湘湖諸水俱匯至三江閘入于海閘稱三江從古名自山陰築臨浦壩浦陽江已入於浙會稽築■〈山豪〉壩曹娥江自入於海東西兩江俱不從此入海也

  曹娥江   甬江   靈江

  曹娥江

  曹娥江即剡溪源出天台及東陽縣境經新昌縣西北至嵊縣南有西港來會東北流有新昌甯海奉化三縣水合而來會又北流東為上虞界西為會稽界又東北有夏葢湖水來會入於海

  甬江

  甬江即鄞江有二源南源曰姚江出餘姚縣西南經上虞縣南又經慈谿縣南有藍溪文溪諸水來會有二壩分為南港東港北源曰奉化江出奉化縣西南經縣城東南有東剡溪來會北流分二支北支與慈谿二壩下流會至甯波府城南與南支台又東北與姚江之南港東港先後並會經鎮海縣南又東入於海

  靈江

  靈江亦曰澄江出天台縣西南合天台山諸水東北流經臨海縣西北有仙居溪水自仙居縣南合縉雲界之馮水師山水永康界之蒼嶺水天台界之白水來會經台州府城西有臨海東境諸水來會又東南黃巖縣之永甯江來會又東入於海   甌江亦曰永嘉江出處州府龍泉縣西南經城東又經雲和縣北有遂昌松陽二縣之大溪來會至處州府西南有虎踏溪自宣平縣來會又東有縉雲縣溪來會又東南有臘溪自青田縣來會經青田縣西北有彪溪自景甯縣來會折東南入溫州府永嘉縣境至府城南有楠溪自仙居縣來會又東有永甯河來會經樂清縣西南又東入於海

  ·閩江諸水

  閩江即建江有三源東源建溪出浦城縣北南流經縣城東南有新溪來會又南有臨江溪來會經建陽縣東至建甯府治甌甯縣西北有崇溪自崇安縣合武彝山九曲溪經建陽合邵武縣諸水來會東南流有東溪自浙江龍泉慶元經松溪政和二縣來會至延平府東北南至延津西源富屯溪出光澤縣西東流經邵武府城北又東南經順昌縣西有將溪自將樂縣會建甯泰甯二縣諸水來會東流會沙溪西南源沙溪出甯化縣西東南流有淮溪自長汀縣來會經清流縣西又東南有文川溪自連城縣來會經永安縣西東北流有坊溪沙洋溪自歸化縣來會經沙縣西南至延平府西北境與西源富屯溪會東南流至延津與東源建溪會東古流有尤溪自大田尤溪二縣合諸水來會經古田縣南又經閩清縣東北至福州府侯官縣西分二派曰南臺江曰陶江支浦相錯南臺江東流經福州府城南陶江東南流有雙溪自德化縣經永福縣來會東流二江復合有福清長樂縣水來會經長樂縣北入於海

  興化府江   晉江   九龍江   汀水   漳水

  興化府江

  興化府江出仙遊縣三溪合流至府治莆田縣西分為二派而合東南流入於海

  晉江

  晉江出永春州西北經州城南又經南安縣西北有安溪水自安溪縣來會至泉州府治晉江縣境東南流入於海

  九龍江

  九龍江出寍洋縣西北經縣南有樂溪來會經漳平縣西北有雁石溪自龍巖州合諸水經漳平縣來會經漳平縣南有感化溪永福里溪來會入漳州府治龍溪縣北南流經長泰縣西經漳州府城西南有南溪合南靖縣諸水來會經海澄縣西又東流入於海

  汀水

  汀水亦曰韓江出汀州府長汀縣南流經上杭縣北曲折流有永定縣溪水來會西南流入廣東界經太埔縣北有小靖溪自福建永定縣來會又西南有大靖溪自平和縣來會其西有大溪自福建武平合鎮平平遠長樂興甯諸縣水及嘉應州水來會西南流有土槎溪桐溪自饒平縣來會經潮州府北有揭陽江支津水來會 【 揭陽支律見下】 至澄海縣西北分二派先後入於海

  漳水

  漳水出漳州府平和縣西南及漳浦縣西之靖龍山東南流經漳浦縣南又東南合二小水入於海揭陽水亦曰琴江出永安縣東東南流經普甯縣西北有揭陽山水來會又東有鯉湖溪來會經揭陽縣南分二派一支至潮州府治西南又分二派皆入於汀水正支南流有惠來會水來會至湖陽縣北入於海

  ·粵江諸水

  東江   北江   西江   潭河   陽江   竇江   南廉江   廉江   欽江

  東江

  粵江有三大源 東江即龍川水出江西安遠縣南山入廣東和平縣境有鶴子水亦自安遠縣來會又東南有尋都江自長甯縣來會又西南會和平縣左右諸溪經龍川縣城東南又經河源縣東北有新豐江自連平州合諸水又合長甯縣之羅紋水來會又西南有欖溪自永安縣來會至惠州府東北有淮水自歸善縣合諸水來會經博羅縣西南又經東莞縣東北有增城龍門縣水新安縣水並會經東莞縣城北又西經番禺縣東至廣州府城東南有北江支津合從化花縣水來會 【 北江支津見後】 又西會北江西江為三江口入於海

  北江

  北江即湞水出南雄府保昌縣北之梅嶺曰大庾河至府東北有保水合昌水來會西南流經始興縣東北有始興溪合諸水來會又西南有錦江自仁化縣來會經韶州府治曲江縣東北有樂昌縣水即溱水自湖南宜章縣合諸水來會又西南有漠溪自乳源縣來會宣溪自陽山縣來會經英德縣東南有翁江自翁源縣來會又西南有洭水自陽山縣合連山縣連州諸水來會經清遠縣西分為二派一支曰綏江經三水縣分一支與西江支津會又東北至廣州府城西會西江正支東流有花縣水從化縣水來會又分二派東派會從化水於石門南為巨浸分支津會東江正支於府城西南會西江及東江水又南入於海

  西江

  西江有桂黔鬱三源 桂江即灕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南北流至縣東南為分湘灕灑折西南有銀江自靈川縣北境來會經縣東南至府治臨桂縣北分而復合有馬溪來會西南流有相思江合永甯州永福義甯縣諸水來會經陽朔縣東北有縣溪來會經平樂府北有龍江自恭城縣來會又南有荔水自荔浦縣合修仁縣之修江來會經永安州東北又經昭平縣北有金芝巖東水來會又東南有蒼梧縣水來會至梧州府城西黔江鬱江來會東流至廣州府會湞江龍川江入於海黔江即北江右江又有三源曰柳江曰北盤江曰南盤江 柳江出貴州永從縣西生苗山中入縣西界曰福祿江入廣西懷遠縣境東南流有水自永從縣西南境來會又東南分二派至懷遠縣北而合經融縣東北曰融江經羅城縣東北至柳城縣西北有龍江自慶遠府會貴州獨山州荔波縣水及南丹州河池州思恩宜山忻城天河諸縣水來會曰柳江至柳州府馬平縣西南有洛清江自雒容縣合永福縣諸水來會經象州北而南有都泥江即兩盤江來會   北盤江出雲南霑益州北境經可渡橋受貴州威甯州水入貴州界伏流復出經安南縣北有拖長江自普安州經普安安南二縣來會始曰盤江經永甯州西境有阿黑河合拒馬河自安南縣來會又南有馬軍河自南籠府來會又東有寍谷河自安順府合鎮甯永甯二州水來會經南籠府東北又南入生苗介東南流入廣西泗城府北境又東南南盤江來會 南盤江亦名紅水江出雲南霑益州西北經州城南有磨刀溪自曲靖府南甯縣來會經南甯縣境又經陸涼州東南湖澤中西北流經宜良縣東北又經路南州西經澂江府治河陽縣東有白龍潭水自路南州來會又西囿仙湖受江川縣水來會經彌勒縣西甯州東北有小曲江合新興州嶍峨河西通海三縣及甯州水來會又東南有水自彌勒縣來會經阿迷州北有蒙樂河自臨安府建水縣合石屏州之黑龍湖水來會折西北經廣西州南境廣南府西北境又東北至廣西西隆州界有馬別河自開化府北山經廣南府境來會又西北至羅平州東南有九龍河自羅平州合師宗縣水霑益州水平彝縣水來會折東流有清水河自廣南府北境來會又東北有河自普安州普安縣來亦名馬別河經南籠府境來會經泗城府西北境北盤江來會 兩盤江既合總名曰紅水河東流經東蘭州東北又經那地州西北經東蘭州東又東南經猺山中百餘里又東南經思恩府北安定土司南有蘆江來會經忻城縣西南有那龍江刁江自那地州來會經遷江縣西北有青水江合上林縣賓州諸水來會經來賓縣西南有經象州西南柳江自州西來會自此而下總名曰都泥江經武宣縣西北至潯州府治桂平縣西北境分為二派一南流一東北流皆會西來之鬱江自此以下總名潯江經平南縣西南有白沙江自容縣來會經藤縣西有蒙江自永安州合諸水來會又有劍江合北流容縣嶺溪三縣之水來會又東北至梧州府蒼梧縣西又東桂江自召平縣來會而東入廣東界鬱江即南江左江亦有二源北源曰西洋江南源曰麗江   西洋江出廣南府治寶甯縣西北經府城西東南流入廣西西林縣界有同舍河自廣南府經西林縣合諸水來會又東南有者郎河自土富州來會經泗城府南又經鎮安府南有泗城府北山水來會經奉義州北有水自田州來會經上林縣西北有泓渰江自鎮安府合向武都康佶倫諸州水來會經隆安縣北有歸德土州水來會又東南有龍床江自萬承土州經永康州來會又經州境北有馱蒙江自思恩府經武緣縣合諸水來會又東南至南甯府治宣化縣西之合江鎮麗江來會 麗江一源出歸順州北經交阯界入下雷州西境有駮來水合流珠水來會經安平州北有龍英州水來會經太平州北有龍水自養利州合萬承州茗盈州水來會經太平府西北是為北源一源出交阯地流入廣西上下凍州西經龍州南有憑祥州水來會又東南有水自思州來會折東北至太平府西是為南源二源合東流有水自江州來會又東有水自左州忠州來會經新甯州西北有水自羅陽土縣來會又南至合江鎮西洋江來會 二江合為鬱江經南甯府西南有伶俐水自崑崙關來會經永湻縣西北又經橫州西南有橫漾江洪流江自廣東境來會經興業縣西北有武思江自貴縣來會經貴縣西南又東有橫眉江自鬱林州來會至潯州府治桂平縣西南又東黔江支津來會又東北黔江正派來會   黔鬱二江既會於潯州府曰潯江又東會桂江于梧州府入廣東界經封川縣西北又經西甯縣北有武倉水自羅定州來會經德慶州南有諯山水來會又南有連州河自羅定州來會經東安縣北至肇慶府治高要縣西南有羅銀水合新興州水來會又東北有賀江自連山縣合陽山水經賀縣富川縣開建縣合東安縣水經懷集縣廣甯縣四會縣合諸水來會稍東分二派一東流會湞江之支津經三水縣南至廣州府西一東南流經高明縣東北又分支津二于新會縣東北順德縣南先入于海正派東北流至廣州府西南會東派匯為巨澤湞江及東江龍川水並來會又南至大通灣入於海

  潭河

  潭河出恩平縣經開平縣南有龍鎮江自新甯縣來會至新會縣東南入於海

  陽江

  陽江出羅定州東南經陽春縣北又經陽江縣西北東流入於海

  竇江

  竇江出信宜縣東北經高州府治茂名縣東北又經化州東北有羅江來會又東有赤嶺水自電白縣來會經吳川縣西入於海

  南廉江

  南廉江出廣西陸川縣南流入廣東界經石城縣北又經遂溪縣西北入於海

  廉江

  廉江出廣西鬱林州境經陸川縣北有興業縣水來會經博白縣西北西南流入廣東界經廉州府治合浦縣東北有白沙江來會又西南有武利江自靈山縣合諸水來會至府城西南入於海

  欽江

  欽江出欽州東北至欽州東南有漁洪江合鳳凰江來會南流入於海

  ·雲南諸水

  河底江   李仙江   瀾滄江   漾濞江   潞江   龍川江   檳榔江

  河底江

  河底江出大理府南境一源自雲南縣西北合趙州東南水蒙化廳北水東南流一源自趙州南境經蒙化廳西而合東南流經景東廳東北有馬龍河出鎮南州經楚雄府南境南安州西南境來會至元江州北有羊溪自富民縣經羅次安甯祿豐易門新平合廣通南安諸州縣水來會東南流至元江州北東北流有新平縣水合嶍峨諸水來會又東南入安南國界

  李仙江

  李仙江即景東河出蒙化廳東南經景東廳北東南流有鎮沅州水來會又南流經威遠廳東又東南有阿墨江合諸水來會又東南入安南國界

  瀾滄江

  瀾滄江源出西藏喀木境曰拉楚河行藏地曲折數千里入雲南麗江府界分二派一曰漾備江 【 見後】 一南流經雲龍州西北有沘江來會經永平縣西永昌府東又東南經順甯府北又經雲州北境漾備江來會經景東廳西順甯府南又西南有棘蒜江合諸水來會又東南有巴景河康郎河來會又南有猛賴河自普洱府來會又東南有羅松江來會又東南入阿瓦國經老撾安南入於海

  漾濞江

  漾濞江即古葉汽水瀾滄之沱江自瀾滄分支東南流經劍川州西又東南有東劍海自麗江府合鶴慶州諸水來會經浪穹縣西又經鄧川州西南至大理府治太和縣西北又東南有洱海自府城匯浪穹鄧川趙州諸境水西南流來會南流有雲龍州水經永平縣來會經蒙化廳西至雲州北復與瀾滄江會

  潞江

  潞江源出西藏衞地曰哈喇烏蘇經喀木境共行三千餘里入怒夷界曰怒江南流入雲南麗江府界曰潞江雲南西北以此水為邊共五百餘里南流至永昌府保山縣境南流有南甸河自灣甸土司合永昌府河及鎮康土司水來會又西南經騰越州東入阿瓦國界

  龍川江

  龍川江河出西藏喀木境曰薄藏布河入雲南騰越州界東南流經龍山土司東有芒市河來會西南流會諸水入緬甸界

  檳榔江

  檳榔江出騰越州西北境■〈犭栗〉■〈犭栗〉界山東南流有大盈江自騰越州北合諸水來會又西南有盞達河來會又西南有彝送河自巨石關來會又西南有臘撒河來會又西南入緬甸界

  ·新疆伊犂諸水

  (臣)等謹按西域新疆在甘肅省之西西藏之北廣袤二萬餘里皇上聖武丕昭汜濛入化天山南北列校興屯資灌溉之饒腴控襟帶之雄勝水道所在皆一一可以指數今考自葱嶺和闐數大源及諸源匯入為大河已見河水卷中茲不重述惟山北諸水以伊犂河為最大自巴勒庫勒烏魯木齊己設鎮西府迪化州隸于甘肅省水泉濬發不一以無經統大川可指名者故不復條述今序次伊犂東西路水謹遵欽定輿地全圖欽定皇輿西域圖志所列諸水自來會西載于篇中以昭聖朝疆理無外之盛軌焉

  赫色勒巴什淖爾   烘和圖淖爾   額彬格遜淖爾   布勒哈齊淖爾   伊犂河   圖斯庫勒   塔拉斯河

  赫色勒巴什淖爾

  赫色勒巴什淖爾源出伊犂東路額爾齊斯嶺之南曰布拉干河西流有青吉勒河來會又西匯于赫色勒巴什淖爾

  烘和圖淖爾

  烘和圖淖爾源出伊犂東路額雨齊斯嶺之西北曰額爾齊斯河西北流有哈喇圖河來會又西有奇喇河來會又西有博喇濟河尼斯庫河來會北流匯于洪和圖淖爾淖爾西北有昌吉斯河柴羅爾河合北額爾齊斯河來會在塔爾巴噶台之東境

  額彬格遜淖爾

  額彬格遜淖爾源出迪化州境東泙為呼圖克拜河西源為瑪那斯河並流而匯于淖爾

  布勒哈齊淖爾

  布勒哈齊淖爾在庫爾喀喇烏蘇之西源出天山北麓曰庫爾河北流而西有濟爾噶朗河來會又西有額布圖河來會其北有綽爾河來會匯于布勒哈齊淖爾淖爾之西有昌河北流來入又西有鄂拓克賽里河會數水又會庫色木蘇克河東流來入其西有裕勒雅爾河額敏河自為經流不人淖爾又有阿拉克圖古勒淖爾合諸小水瀦蓄成澤

  伊犂河

  伊犂河出天山北之渾都賴嶺合諸水東流折而北有搭拉錫克河來會經伊犂城曰伊犂河北行有空格斯河自東南境來會有哈什河自東北境來會折而西北合察罕烏蘇阿里瑪圖河諸水又有策集河薩瑪勒河奎屯河並會北流會阿斯哈嶺以北 水折東北匯於巴勒喀什淖爾淖爾之北為哈薩克界其東有愛呼斯河合必齊于河來入東南有察林河合摩垓圖河來入

  圖斯庫勒

  圖斯庫勒在天山木素爾峯山群源競發環集而瀦于庫勒其大者曰濟爾噶郎河曰招哈河曰哈喇河並匯自西北流出為吹河受薩勒齊圖烏蘭烏蘇阿爾察克圖察罕烏蘇諸水又西北有和爾衮河合墨爾根河古爾班哈納圖河自南來會又西北匯于和什庫勒

  塔拉斯河

  塔拉斯河源出天山額得墨克嶺之北西北流有古爾班哲爾格河合諸水自北來會又有烏可克嶺水自南來會又西北有哈喇布拉河自西南來會北流有哈拉河合北山數水自東來會西北流經塔拉斯地匯為淖爾是為伊犂之極西境其西為右哈薩克界

  皇朝通志卷二十七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地理略五

  ○地理略五

  疆域一

  △疆域一

  (臣)等謹按鄭樵通志地理畧首列水道一門次載厯代封畛蓋以水道係鄭樵所創撰厯代封畛則悉仍通典原文而唐以後一與焉故其先後之序如此竊惟疆域建置為一代之定制宜列於卷首水道亘古不易其所由殊者實因州縣之異名是府州縣應列為經水道應附為緯今纂皇朝疆域四卷敘於地理畧之首而水道次之恭惟我聖朝與圖式廓疆理無外自國初定制以來省會之建設府州廳縣之創置裁併因時立法宏綱鉅維達於海宇茲謹條載現在經制凡為國初所釐定至今不改者不復加注其自康熙年間以來增建移屬之蹟逐一詳注於各州縣之下以資參考至若聖蹟龍飛興京鼎建俄朶里城為發祥重地吉林黑龍江為統轄要區則謹遵皇輿裁成式載於盛京篇中各蒙古蕃屬翊載天家也守勿替自國初附屬之內扎薩克為舊藩康熙問撫順之喀爾喀雍正間底定之青海厄魯特為新蕃既己建官分屬久隸職司我皇上聖武丕昭蕩平伊犂回部二萬餘里平定兩金川革心歸化若巴勒庫勒烏魯木齊已設鎮西府迪化州隸於甘肅省金川亦設美諾廳阿爾古廳隸於四川省其天山南北伊犂諸路回部諸城分土開屯授職制貢不異赤縣黃圖是用稽考冊籍列於直省之後並遵欽定一統志條例依次甄載大矣哉東踰瀛海西越流沙北超紹漠南迄南荒版圖燦而職守彰碁布星陳群汪翔乎德化越考黃帝方制萬國虞夏迭建州域成周列服職方未有若我朝之中外一家廣輸四達者至於鄭志所述漢十三部唐十五道又豈可提衡而並論也歟

  京師   盛京   興京   直隸省   山東省   山西省

  ·京師

  京師順天府領京縣二州五縣十有七 大興 【 京縣】 宛平 【 京縣】 通州 昌平州 涿州 霸州 薊州 良鄉 固安 永清 東安 香河 三河 武清 寶坻 順義 密雲 懷柔 房山 文安 大城 保定 平谷 甯河 【 雍正元年設】

  ·盛京

  奉天府   錦州府

  奉天府

  盛京奉天府 【 順治十四年設】 領州二縣六 承德 【 附郭康熙三年設】  遼陽州 【 天命九年建都於此號曰 東京十年由此徒都 盛京又於此設遼海衞順治十年改遼陽府附府為遼陽縣十四年罷府以縣屬奉天府康熙三年升為州】 復州 【 雍正十二年設】 海城 【 天命十年設海州順治十年改海城縣】  蓋平 【 天命十年設蓋州康熙二年改蓋平縣】  甯海 【 天命十年設金州雍正十二年改海縣】  開原 【 康熙三年設】  鐵嶺 【 天命十年設鐵領衞康熙三年設縣】

  錦州府

  錦州府 【 康熙四年設】 領州二縣二 錦縣 【 附郭天命十年設錦州康熙元年改綿縣屬奉天府四年於縣設綿州府以縣為附郭治】  甯遠州 【 康熙三年設屬廣甯府四年屬錦州府】  義州 【 雍正十二年設】  廣甯 【 康熙三年設廣甯府廣甯縣四年罷府以縣屬錦州府】

  ·興京

  興京 【 在 盛京東南三百里 國初   肇祖築城以居   太祖高皇帝龍興於此崇德八年升為 興京】   俄朶里城 【 在 興京東一千三百里 本朝   遠祖建都於此實為萬世發祥重地】   甯古塔將軍 【 駐吉林烏喇城在 盛京東北八百一十八里】   黑龍江將軍境 【 駐齊哈爾城在 盛京東北一千七百餘里】

  ·直隸省

  直隸省兼管順天府所屬府十直隸州六

  保定府   永平府   河間府   天津府   正定府   順德府   廣平府   大名府   宣化府   承德府   遵化州   易州   冀州   趙州   深州   定州

  保定府

  保定府省會領州二縣十五 清苑 【 附郭】  祁州 安州去滿城 安肅 定興 新城 唐 博野 望都 【 初名慶都乾隆十一年改】  容城 完 蠡 雄 束鹿 高陽 新安

  永平府

  永平府領州一縣六 廬龍 【 附郭】  灤州 遷安 撫甯 昌黎 樂亭臨榆 【 初為由海衞乾隆二年置縣】

  河間府

  河間府領州一縣十 河間 【 附郭】  景州 獻 皇城 肅甯 任邱 交河 甯津 吳橋 故城 東光

  天津府

  天津府 【 初為天津衞雍正二年改直隸州九年升府】 領州一縣六 天津 【 附郭雍正九年設】  滄州 【 初屬河開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領南皮鹽山慶雲三縣九年改屬府】  青 靜海 【 二縣初屬河間府雍正二年屬州九年屬府】  南皮 鹽山 鹿雲 【 三縣初屬河間府雍正二年屬州九年屬府】

  正定府

  正定府領州一縣十三 正定 【 附郭】  晉州 【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無極藁城二縣十二年仍為屬州與二縣均屬府】  獲鹿 井陘 阜平 欒城 行唐 靈壽 平山 元氏 贊皇 無極 藁城 【 二縣雍正二年屬晉州十二年仍屬府】  新樂

  順德府

  順德府領縣九 邢臺 【 附郭】  沙河 南和 平鄉 廣宗 鉅鹿 唐山 內邱 任

  廣平府

  廣平府領州一縣九 永年 【 附郭】  磁州 【 初屬河南自雍正三年改屬府】  曲周 肥鄉 雞澤 廣平 鄞鄲 成安 威 清河

  大名府

  大名府領州一縣六 大名 元城 【 附郭】  開州 南樂 清豐 東明 長垣

  宣化府

  宣化府 【 舊為宣府鎮隸山西省康熙三十二年改府來屬】 領州三縣七 宣化 【 附郭】  蔚州 【 初屬山西省雍正四年屬府】  延慶州 保安州 赤城 萬全 龍門 懷來 西甯 懷安 【 以上三州七縣並康三十二年由衞改設】

  承德府

  承德府 【 雍正元年設熟河廳十一年改為承德州乾隆七年罷州仍設廳四十三年改設德府】 領州一縣五 平泉州 【 雍正八年設八溝廳乾隆三十三年設州】  灤平 【 乾隆七年設喀喇河屯廳四十三年設縣】  豐甯 【 乾隆元年設四旗廳四十三年設縣】  赤峯 【 乾隆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達廳四十二年設縣】  建昌 【 乾隆三年設堵子溝廳四十三年設縣】  朝陽 【 乾隆三十九年設三座塔廳四十三年設縣】

  遵化州

  遵化州 【 初為遵化縣屬縣天府康熙十五年升為州乾隆八年改直隸州】 領縣二 玉田 豐潤 【 一縣初屬順天府雍正四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屬州】

  易州

  易州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淶水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廣昌 【 初屬山西大同雍正十一年改屬州】

  冀州

  冀州 【 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 南宮 新河 棗強 武邑 衡水 【 五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趙州

  趙州 【 建設與冀州同】 領縣五 柏鄉 隆平 高邑 臨城 甯晉 【 五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深州

  深州 【 建設與冀州同】 領縣三 武強 饒陽 安平 【 三縣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定州

  定州 【 建設與冀州同】 領縣二 曲陽 【 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屬州】  深澤 【 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山東省

  山東省所屬府十州二

  濟南府   泰安府   武定府   兖州府   沂州府   曹州府   東昌府   青州府   登州府   萊州府   濟甯州   臨清州

  濟南府

  濟南府省會領州一縣十五 厯城 【 附郭】  德州 章邱 鄒平 淄川 長山 新城 齊河 齊東 濟陽 德平 禹城 臨邑 平原 陵 長清 【 初屬府雍正二年屬東平川十三年仍屬府】

  泰安府

  泰安府 【 初為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長清新泰萊蕪三縣十三年升府】 領州一縣六 泰安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東平州 【 初屬兖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隸州領東阿平陰陽穀壽張四縣十三年改屬泰安府】  東阿 平陰 【 二縣初屬兖州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屬府】  新泰 萊蕪 【 二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  肥城 【 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武定府

  武定府 【 初為武定州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陽信海豐樂陵三縣十二年升府】 領州一縣九 惠民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濱州 【 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二年改屬府】  陽信 海豐 樂陵 【 三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  利津 霑化 蒲臺 【 三縣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屬濱州十二年改屬府】  青城 商河 【 二縣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府】

  兖州府

  兖州府領縣十 滋陽 【 附郭】  曲阜 甯陽 鄒 泗水 滕 嶧 陽穀 【 初屬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府】 汶上 壽張 【 初屬府雍正八年屬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府】

  沂州府

  沂州府 【 初為沂州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二年升府】 領州一縣六 蘭山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莒州 【 初屬青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隸州領沂水蒙陰日照三縣十一年屬府】  郯城 費 【 二縣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  沂水 蒙陰 日照 【 三縣初屬青州府雍正八年屬莒州十二年屬府】

  曹州府

  曹州府 【 初為曹州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三年升府】 領州一縣十 菏澤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濮州 【 初屬東昌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范觀城朝城三縣十三年屬府】  曹 定陶 【 二縣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三年屬府】  范 觀城 朝城 【 三縣初屬東昌府雍正二年屬濮州十三年屬府】  鄆城 單 城武 【 三縣初屬兖州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鉅野 【 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屬濟甯州八年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東昌府

  東昌府領州一縣九 聊城 【 附郭】  高唐州 堂邑 博平 茌平 清平 莘 冠 館陶 恩 

  青州府

  青州府領縣十一 益都 【 附郭】  博山 【 雍正十二年設】  臨淄 博興 高苑 樂安 壽光 昌樂 臨朐 安邱 諸城

  登州府

  登州府領州一縣九 蓬萊 【 附郭】  甯海州 黃 福山 棲霞 招遠 萊陽 文登 榮城 海陽 【 二縣雍正十二年設】

  萊州府

  萊州府領州二縣五 掖 【 附郭】  平度州 膠州 濰 昌邑 高密 即墨

  濟甯州

  濟甯州 【 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鉅野嘉祥二縣八年改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仍升直隸州】 領縣三 金鄉 【 初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嘉祥 【 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屬州八年屬曹州乾隆三十九年屬府】  魚臺 【 初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臨清州

  臨清州 【 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武城 夏津 邱 【 三縣初屬東昌府乾隆三十九年屬州】

  ·山西省

  山西省所屬府九直隸州十

  太原府   平陽府   蒲州府   潞安府   汾州府   大同府   澤州府   甯武府   朔平府   沁州   遼州   平定州   忻州   代州   保德州   霍州   解州   絳州   隰州

  太原府

  太原府省會領州一縣十 陽曲 【 附郭】  岢嵐州 太原 榆次 太谷 祁 徐溝 交城 文水 嵐 興 【 雍正二年屬保德州七年仍屬太原府】

  平陽府

  平陽府領州一縣十 臨汾 【 附郭】  吉州 【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鄉甯蒲二縣乾隆三十五年仍屬府】  洪洞 浮山 岳陽 曲沃 翼城 太平 襄陵 【 三縣雍正二年屬絳州七年仍屬府】  汾西 【 雍正二年屬隰州九年仍屬府】  鄉甯 【 初屬府雍正二年屬吉州乾隆三十五年仍屬府】

  蒲州府

  蒲州府 【 初為蒲州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七年升府】 領縣六 永濟 【 附郭雍正七年設】  臨晉 榮河 萬泉 猗氏 【 四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七年屬附】  虞鄉 【 雍正七年設】

  潞安府

  潞安府領縣七 長治 【 附郭】  長子 屯留 襄垣 潞城 壺關 黎城

  汾州府

  汾州府領州一縣七 汾陽 【 附郭】  永甯州 孝義 平遙 介休 石樓 臨 甯鄉

  大同府

  大同府領州二縣七 大同 【 附郭】  渾源州 應州 懷仁 山陰 陽高 【 雍正三年設】  天鎮 【 雍正二年設】 廣靈 靈邱

  澤州府

  澤州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七年升府】 領縣五 鳳臺 【 附郭雍正七年設】  高平 陽城 陵川 沁水 【 四縣初屬州雍正七年屬府】

  甯武府

  甯武府 【 舊為甯武營雍正三年設府】 領縣四 甯武 【 附郭】  偏關 神池 五寨 【 四縣皆雍正三年由衞改設】

  朔平府

  朔平府 【 雍正三年於大同府地右玉營分設】 領州一縣四 右玉 【 附郭雍正三年設】  朔州 【 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屬府】  左雲 【 雍正二年設】  平魯 【 雍正三年設】  馬邑 【 初屬大同府雍正二年屬府】

  沁州

  沁州領縣二 沁源 武鄉

  遼州

  遼州領縣二 和順 榆社

  平定州

  平定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樂平 盂 壽陽 【 三縣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忻州

  忻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定襄 靜樂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代州

  代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五臺 崞 繁畤 【 三縣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保德州

  保德州 【 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一 河曲 【 初屬大原府雍正二年屬州】

  霍州

  霍州 【 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趙城 靈石 【 二縣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解州

  解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安邑 夏 平陸 芮城 【 四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絳州

  絳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 垣曲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解州七年屬州】  聞喜 【 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屬州】  絳 稷山 河津 【 三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隰州

  隰州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大甯 永和 【 二縣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蒲 【 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屬吉州九年屬州】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地理略六

  ○地理略六

  疆域二

  △疆域二

  河南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河南省

  河南省所屬府九直隸州四

  開封府   陳州府   歸德府   彰德府   衞輝府   懷慶府   河南府   南陽府   汝甯府   陝州   汝州   許州   光州

  開封府

  開封府省會領州二縣十四廳一 祥符 【 附郭】  鄭州 【 初屬府雍正二年升宜隸州領滎陽滎澤河陰氾水四縣十二年改屬府河陰後省】  禹州 【 初屬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領密新鄭二縣十二年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屬府】  陳留 杞 通許 尉氏 洧川 鄢陵 中牟 蘭陽 滎陽 滎澤 氾水 【 三縣初屬府雍正二年屬鄭州十二年仍屬府】  密 新鄭 【 二縣初屬府雍正二年屬禹州十二年屬許州府乾隆六年仍屬府】  儀封廳 【 初為縣乾隆四十九年改廳】

  陳州府

  陳州府 【 初為州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二年升府】 領縣七 淮甯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商水 【 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西華 項城 沈邱 太康 【 四縣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  扶溝 【 初屬 開封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歸德府

  歸德府領州一縣七 商邱 【 附郭】  睢州 甯陵 鹿邑 夏邑 永城 虞城 柘城

  彰德府

  彰德府領縣七 安陽 【 附郭】  湯陰 臨漳 林 內黃 【 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屬府】  武安 涉

  衞輝府

  衞輝府領縣十 汲 【 附郭】  新鄉 獲嘉 淇 輝 延津 【 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濬 滑 【 二縣初屬直隸大名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考城 【 初屬歸德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封邱 【 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懷慶府

  懷慶府領縣八 河內 【 附郭】  濟源 原武 【 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修武 武陟 孟 溫 陽武 【 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改屬府】

  河南府

  河南府領縣十 洛陽 【 附郭】  偃師 鞏 孟津 直陽 登封 永甯 新安 澠池 嵩

  南陽府

  南陽府領州二縣十一 南陽 【 附郭】  南召 【 附郭順治十六年裁雍正十二年復設】  鄧州 裕州 鎮平 唐 泌陽 桐柏 內鄉 新野 淅川 舞陽 葉

  汝甯府

  汝甯府領州一縣八 汝陽 【 附郭】  信陽州 正陽 上蔡 新蔡 西平 遂平 確山 羅山

  陝州

  陝州 【 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靈寶 閿鄉 【 二縣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屬州】  廬氏 【 初屬河南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汝州

  汝州領縣四 魯山 郟 寶豐 伊陽

  許州

  許州 【 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二年升府乾隆六年仍改直隸州】 領縣四 臨潁 襄城 郾城 長葛 【 四縣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二年屬府乾隆六年仍屬州】

  光州

  光州 【 初屬汝甯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光山 固始 息 商城 【 四縣初屬汝甯府雍正二年屬州】

  ·江蘇省

  江南江蘇省 【 初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設安徽巡撫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省】 所屬府八直隸州三廳一

  江甯府   蘇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鎮江府   淮安府   揚州府   徐州府   太倉州   海州   通州   海門廳

  江甯府

  江甯府省會領縣七 上元 江甯 【 附郭二縣】  句容 溧水 江浦 六合 高湻

  蘇州府

  蘇州府領縣九 吳 長州 元和 【 附郭三縣雍正二年析吳長洲地置元和】  崑山 新陽 【 與崑山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常熟 昭文 【 與常熟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吳江 震澤 【 與吳江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松江府

  松江府領縣七 華亭 【 附郭】  婁 【 附郭順治十三年設】  奉賢 金山 【 二縣雍正二年設】  上海 南匯 【 雍正二年設】  青浦 【 雍正二年分設福泉縣旋併入青浦】

  常州府

  常州府領縣八 武進 【 附郭】  陽湖 【 附郭雍正二年設】  無錫 金匱 【 與無錫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江陰 宜興 荊溪 【 與宜興同城雍正二年析置】 靖江

  鎮江府

  鎮江府領縣四 丹徒 【 附郭】  丹陽 金壇 溧陽 【 初屬江甯府雍正二年改屬府】

  淮安府

  淮安府領縣六 山陽 【 附郭】  阜甯 【 雍正九年設】  鹽城 清河 安東 桃源

  揚州府

  揚州府領州二縣六 江都 【 附郭】  甘泉 【 附郭雍正九年設】  高郵州 泰州 儀徵 興化 寶應 東臺 【 乾隆四十年設】

  徐州府

  徐州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一年升府】 領州一縣七 銅山 【 附郭雍正十一年設】  邳州 【 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一年屬府】  蕭 碭山 豐 沛 【 四縣初屬州雍正十一年屬府】  宿遷 睢甯 【 二縣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府】

  太倉州

  太倉州 【 初屬蘇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鎮洋 【 與太倉州同城分治雍正二年設】  崇明 嘉定 【 二縣初屬蘇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寶山 【 雍正二年設】

  海州

  海州 【 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贛榆 沭陽 【 二縣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屬州】

  通州

  通州 【 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如臯 泰興 【 二縣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海門廳

  海門廳 【 初為海門縣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屬通州乾隆四十年特設為廳】

  ·安徽省

  江南安徽省 【 初為江南省康熙元年分設安徽巡撫六年定為安徽省】 所屬府八直隸州六

  安慶府   徽州府   甯國府   池州府   太平府   廬州府   鳳陽府   潁州府   和州   滁州   德州   六安州   泗州

  安慶府

  安慶府省會領縣六 懷甯 【 附郭】  桐城 潛山 太湖 宿松 望江

  徽州府

  徽州府領縣六 歙 【 附郭】  休甯 婺源 祁門 黟 績溪

  甯國府

  甯國府領縣六 宣城 【 附郭】  甯國 涇 太平 旌德 南陵

  池州府

  池州府領縣六 貴池 【 附郭】  青陽 銅陵 石埭 建德 東流

  太平府

  太平府領縣三 當塗 【 附郭】  蕪湖 繁昌

  廬州府

  廬州府領州一縣四 合肥 【 附郭】  無為州 廬江 舒城 巢

  鳳陽府

  鳳陽府領州二縣五 鳳陽 【 附郭】  壽州 宿州 懷遠 定遠 鳳臺 【 雍正十一年設】  靈壁

  潁州府

  潁州府 【 初為州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三年升府】 領州一縣五 阜陽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毫州 【 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三年屬府】  潁上 霍邱 【 二縣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十三年屬府】  太和 蒙城 【 二縣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屬毫州十三年屬府】

  和州

  和州領縣一 含山

  滁州

  滁州領縣二 全椒 來安

  德州

  德州領縣一 建平

  六安州

  六安州 【 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英山 霍山 【 二縣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屬州】

  泗州

  泗州 【 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旴■〈日台〉 天長 五河 【 三縣初屬鳳陽府雍正二年屬州】

  ·江西省

  江西省所屬府十有三直隸州一

  南昌府   饒州府   廣信府   南康府   九江府   建昌府   撫州府   臨江府   吉安府   瑞州府   袁州府   贛州府   南安府   甯都州

  南昌府

  南昌府省會領州一縣七 南昌 新建 【 附郭二縣】  甯州 進賢 奉新 靖安 武甯 豐城

  饒州府

  饒州府領縣七 鄱陽 【 附郭】  餘千 樂平 浮梁 德興 安仁 萬年

  廣信府

  廣信府領縣七 上饒 【 附郭】  玉山戈陽 貴溪 鉛山 廣豐 興安

  南康府

  南康府領縣四 星子 【 附郭】  都昌 建昌 安義

  九江府

  九江府領縣五 德化 【 附郭】  德安 瑞昌 湖口 彭澤

  建昌府

  建昌府領縣五 南城 【 附郭】  新城 南豐 廣昌 瀘溪

  撫州府

  撫州府領縣六 臨川 【 附郭】  金溪 崇仁 宜黃 樂安 東鄉

  臨江府

  臨江府領縣四 清江 【 附郭】  新淦 新喻 峽江

  吉安府

  吉安府領縣九廳一 廬陵 【 附郭】  泰和 吉水 永豐 安福龍泉 萬安 永新 永甯 蓮花廳

  瑞州府

  瑞州府領縣三 高安 【 附郭】  新昌 上高

  袁州府

  袁州府領縣四 宜奉 【 附郭】  分宜 萍鄉 萬載

  贛州府

  贛州府領縣八廳一 贛 【 附郭】  雩都 信豐 興國 會昌 安遠 長甯 龍南 定南廳

  南安府

  南安府領縣四 大瘐 【 附郭】  南康 上猶 崇義

  甯都州

  甯都州 【 初為甯都縣屬贛州府乾隆二十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瑞金 石城 【 二縣初屬贛州府乾隆二十年屬州】

  ·福建省

  福建省所屬府十直隸州二

  福州府   泉州府   建甯府   延平府   汀州府   興化府   邵武府   漳州府   福甯府   臺灣府   永春州   龍巖州

  福州府

  福州府省會領縣十 閩 侯官 【 附郭二縣】  古田 閩清 屏南 【 雍正十二年設】  長樂 連江 羅源 永福 福清

  泉州府

  泉州府領縣五 晉江 【 附郭】 南安 惠安 安溪 同安

  建甯府

  建甯府領縣七 建安 甌甯 【 附郭二縣】  建陽 崇安 浦城 政和 松溪

  延平府

  延平府領縣六 南平 【 附郭】  將樂 沙 尤溪 順昌 永安

  汀州府

  汀州府領縣八 長汀 【 附郭】  甯化 上杭 武平 清流 連城 歸化 永定

  興化府

  興化府領縣二 莆田 【 附郭】  仙遊

  邵武府

  邵武府領縣四 邵武 【 附郭】  光澤 泰甯 建甯

  漳州府

  漳州府領縣七 龍溪 【 附郭】  漳浦 南靖 長泰 平和 詔安 海澄

  福甯府

  福甯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府】 領縣五 霞浦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福鼎 【 乾隆三年設】  福安 甯德 【 二縣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壽甯 【 初屬建甯府雍正十二年屬府】

  臺灣府

  臺灣府 【 康熙二十四年設】 領縣四 臺灣 【 附郭】  鳳山 諸羅 【 三縣康熙二十四年設】  彰化 【 雍正三年設】

  永春州

  永春州 【 初為縣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德化 【 初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大田 【 初屬延平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龍巖州

  龍巖州 【 初為縣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漳水 甯洋 【 二縣初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浙江省

  浙江省所屬府十有一

  杭州府   嘉興府   湖州府   甯波府   紹興府   台州府   金華府   衢州府   嚴州府   溫州府   處州府

  杭州府

  杭州府省會領州一縣八 錢塘 仁和 【 附郭二縣】  海甯州 【 初為縣乾隆二十八年升州】  富陽 餘杭 臨安 於潛 新城 昌化

  嘉興府

  嘉興府領縣七 嘉興 秀水 【 附郭二縣】  嘉善 海鹽 石門 【 初為嵩德縣康熙元年改】  平湖 桐鄉

  湖州府

  湖州府領縣七 烏程 歸安 【 附郭二縣】  長興 德清 武康 安吉 【 初為州乾隆三十八年改縣】  孝豊

  甯波府

  甯波府領縣六 鄞 【 附郭】  慈谿 奉化 鎮海 【 初為定海縣康熙二十六年改】  定海 【 康熙二十六年由舟山衞改設】  象山

  紹興府

  紹興府領縣八 山陰 會稽 【 附郭二縣】  蕭山 諸暨 餘姚 上虞 嵊 新昌

  台州府

  台州府領縣六 臨海 【 附郭】  黃巖 天台 仙居 甯海 太平

  金華府

  金華府領縣八 金華 【 附郭】  蘭谿 東陽 義鳥 永康 武義 浦江 湯溪

  衢州府

  衢州府領縣五 西安 【 附郭】  龍遊 江山 常山 開化

  嚴州府

  嚴州府領縣六 建德 【 附郭】  湻安 桐廬 遂安 壽昌 分水

  溫州府

  溫州府領縣五 永嘉 【 附郭】  瑞安 樂清 平陽 泰順

  處州府

  處州府領縣十 麗水 【 附郭】  青田 縉雲 松陽 遂昌 龍泉 慶元 雲和 宣平 景甯

  皇朝通志卷二十九

  ●皇朝通志卷三十

  地理略七

  ○地理略七

  疆域三

  △疆域三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四川省

  ·湖北省

  湖廣湖北省 【 初為湖廣省康熙三年分設為湖北湖南二省】 所屬府十

  武昌府   漢陽府   安陸府   襄陽府   鄖陽府   德安府   黃州府   荊州府   宜昌府   施南府

  武昌府

  武昌府省會領州一縣九 江夏 【 附郭】  興國州 武昌 嘉魚 蒲圻 咸甯 崇陽 通城 大冶 通山

  漢陽府

  漢陽府領州一縣四 漢陽 【 附郭】  沔陽州 【 初屬安陸府乾隆二十七年屬府】  漢川 孝感 【 初屬德安府雍正七年屬府】  黃陂 【 初屬黃州府雍正七年屬府】

  安陸府

  安陸府 【 舊名承天府順治二年改今名】 領州一縣五 鍾祥 【 附郭】  荊門州 京山 潛江 天門 【 初為景陵縣雍正四年改今名】  當陽

  襄陽府

  襄陽府領州一縣六 襄陽 【 附郭】  均州 宜城 南漳 棗陽 穀城 光化

  鄖陽府

  鄖陽府領縣六 鄖 【 附郭】  房 竹山 竹谿 保康 鄖西

  德安府

  德安府領州一縣四 安陸 【 附郭】  隨州 雲夢 應城 應山

  黃州府

  黃州府領州一縣七 黃岡 【 附郭】  蘄州 黃安 蘄水 羅田 麻城 廣濟 黃梅

  荊州府

  荊州府領縣八 江陵 【 附郭】  公安 石首 監利 松滋 枝江 宜都 遠安

  宜昌府

  宜昌府 【 初為彝陵州屬荊州府雍正十三年設府】 領州二縣五 東湖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歸州 【 初屬荊州府雍正六年升直隸州領長陽恩施二縣十三年屬府】  鶴峯州 【 雍正十三年以容美土司改設】  長陽 【 初屬荊州府雍正六年屬歸州十三年屬府】  興山 巴東 【 二縣初屬荊州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長樂 【 雍正十三年設】

  施南府

  施南府 【 雍正十三年設】 領縣六 恩施 【 附郭初為土司雍正六年設縣屬歸州十三年於縣置府為附郭縣】 宣恩 來鳳 咸豐 利川 【 四縣並雍正十三年以土司改設】  建始 【 初屬四川夔州府乾隆元年改屬】

  ·湖南省

  湖廣湖南省 【 初為湖廣省康熙三年分為湖北湖南二省】 所屬府九直隸州四

  長沙府   岳州府   寶慶府   衡州府   常德府   辰州府   沅州府   永州府   永順府   靖州   郴州   澧州   桂陽州

  長沙府

  長沙府省會領州一縣十一 長沙 善化 【 附郭二縣】  茶陵州 湘潭 湘陰 甯鄉 瀏陽 醴陵 益陽 湘鄉 攸 安化

  岳州府

  岳州府領縣四 巴陵 【 附郭】  臨湘 華容 平江

  寶慶府

  寶慶府領州一縣四 邵陽 【 附郭】 武岡州 新化 城步 新甯

  衡州府

  衡州府領縣七 衡陽 【 附郭】 清泉 【 附郭乾隆二十一年設】  衡山耒陽 常甯 安仁 酃

  常德府

  常德府領縣四 武陵 【 附郭】 桃源 龍陽 沅江

  辰州府

  辰州府領縣四 沅陵 【 附郭】 瀘溪 辰谿 溆浦

  沅州府

  沅州府 【 初為州屬辰州府雍正八年升直隸州領黔陽麻陽二縣乾隆二年升府】 領縣三 芷江 【 附郭乾隆元年設】  黔陽 麻陽 【 二縣初屬辰州府雍正八年屬州乾隆二年屬府】

  永州府

  永州府領州一縣七 零陵 【 附郭】  道州 祁陽東安 甯遠 永明 江華 新田

  永順府

  永順府 【 雍正七年土司改設】 領縣四 永順 【 附郭】  龍山 保靖 桑植 【 四縣皆雍正七年設】

  靖州

  靖州領縣三 會同 通道 綏甯

  郴州

  郴州領縣五 永興 宜章 興甯 桂陽 桂東

  澧州

  澧州 【 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 石門 安鄉 慈利 【 三縣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屬州】  永定 【 雍正十三年設】  安福 【 雍正七年設】

  桂陽州

  桂陽州 【 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臨武 藍山 嘉禾 【 三縣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屬州】

  ·陝西省

  陝西省 【 初合甘肅為一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司分駐鞏昌五年定為陝西甘肅二省】 所屬府七直隸州五

  西安府   同州府   鳳翔府   漢中府   延安府   興安府   榆林府   商州   乾州   邠州   鄜州   綏德州

  西安府

  西安府省會領州一縣十五 長安 咸甯 【 附郭二縣】  耀州 【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十三年仍屬府】  咸陽 興平 臨潼 高陵 鄠 藍田 涇陽 三原 盩厔 渭南 富平 醴泉 同官 【 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仍屬府】

  同州府

  同州府 【 初為州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十三年升府】 領州一縣八廳一 大荔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華州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改屬府】  朝邑 郃陽 澄城 韓城 【 四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十三年屬府】  白水 【 初屬西安府雍正二年屬耀州十三年屬府】  華陰 【 初屬華州雍正十三年屬府】  蒲城 【 初屬西安府雍正十三年屬府】  潼闊廳 【 雍正四年設潼關縣屬華州十三年屬府乾隆十二年改為廳仍屬府】

  鳳翔府

  鳳翔府領州一縣七 鳳翔 【 附郭】  隴州 岐山 寶雞 扶風 郿 麟遊 汧陽

  漢中府

  漢中府領州一縣八廳一 南鄭 【 附郭】  甯羌州 褒城 城固 洋 西鄉 鳳 沔 畧陽 留霸廳 【 乾隆十五年設】

  延安府

  延安府領縣十 膚施 【 附郭】  安塞 甘泉 保安 安定 宜川 延長 延川 定邊 靖邊 【 二縣雍正八年設屬榆林府乾隆元年改屬府】

  興安府

  興安府 【 初為直隸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府】 領縣六 安康 【 附郭乾隆四十八年以初屬州之漢陰縣改設】  平利 洵陽 白河 紫陽 石泉 【 五縣初屬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榆林府

  榆林府 【 雍正八年以衞改設】 領州一縣四 榆林 【 附郭雍正八年設】  葭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乾隆元年屬府】  神木 府谷 【 二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葭州乾隆元年屬府】  懷遠 【 雍正八年設】

  商州

  商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鎮安 雒南 山陽 商南 【 四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乾州

  乾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武功 永壽 【 二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邠州

  邠州 【 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三水 湻化 長武 【 三縣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鄜州

  鄜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洛川 中部 宜君 【 三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綏德州

  綏德州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清澗 米脂 【 二縣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州】  吳堡 【 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屬葭州乾隆元年改屬州】

  ·甘肅省

  甘肅省 【 初為陝西省康熙二年以右布政使分駐鞏昌五年移駐蘭州定為陝西甘肅二省】 所屬府九直隸州六

  蘭州府   平凉府   鞏昌府   慶陽府   甯夏府   西甯府   凉州府   甘州府   鎮西府   涇州   階州   秦州   肅州   安西州   迪化州

  蘭州府

  蘭州府省會 【 初為蘭州屬臨洮府乾隆三年裁臨洮府升州為府】 領州二縣四 臯蘭 【 附郭乾隆三年設】  狄道州 【 初為縣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升州屬府】  河州 【 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府】  金 渭源 【 二縣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府】  靖遠 【 雍正八年設屬鞏昌府乾隆三年屬府】

  平凉府

  平凉府領州二縣三 平凉 【 附郭】  固原州 靜甯州 華亭 隆德

  鞏昌府

  鞏昌府領州一縣八廳一 隴西 【 附郭】  岷州 【 雍正八年設】  安定 會甯 通渭 漳 甯遠 伏羌 西和 洮州廳 【 乾隆十三年設】

  慶陽府

  慶陽府領州一縣四 安化 【 附郭】  甯州 合水 環 正甯

  甯夏府

  甯夏府 【 雍正二年以甯夏衞改設】 領州一縣四 甯夏 【 附郭】  靈州 甯朔 平羅 中衞 【 一州四縣並雍正二年由衞改設】

  西甯府

  西甯府 【 雍正二年以西甯衞改設】 領縣三 西甯 【 附郭】  碾伯 【 二縣並雍正二年設】  大通 【 乾隆二十四年設】

  凉州府

  凉州府 【 雍正二年以凉州衞改設】 領縣五 武威 【 附郭】  鎮番 永昌 古浪 平番 【 五縣皆雍正二年設】

  甘州府

  甘州府 【 雍正二年以甘州衞改設】 領縣二 張掖 【 附郭】  山丹 【 二縣並雍正二年設】

  鎮西府

  鎮西府 【 乾隆三十八年於巴勒庫勒設】 領縣二 宜禾 【 附郭】  奇台 【 二縣並乾隆三十八年設】

  涇州

  涇州 【 初屬平凉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崇信 靈臺 鎮原 【 三縣初屬平凉府雍正三年屬府】

  階州

  階州 【 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文 成 【 二縣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屬州】

  秦州

  秦州 【 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升直隸州】 領縣五 秦安 清水 禮 徽 【 初為州屬鞏昌府雍正七年改州為縣屬州】  兩當 【 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屬州】

  肅州

  肅州 【 雍正七年設】 領縣一 高臺 【 雍正二年設屬甘州府七年屬州】

  安西州

  安西州 【 乾隆二十四年以安西鎮設府三十八年改直隸州】 領縣二 燉煌 玉門 【 二縣並乾隆二十四年設屬府三十八年屬州又有淵泉縣三十八年裁】

  迪化州

  迪化州 【 乾隆三十八年於烏魯木齊設】 領縣三 昌吉 阜康 綏來 【 三縣並乾隆三十八年於新疆設】

  ·四川省

  四川省所屬府十有一直隸州九廳六

  成都府   甯遠府   保甯府   順慶府   敘州府   重慶府   夔州府   龍安府   潼川府   嘉定府   雅州府   眉州   卭州   瀘州   資州   綿州   茂川   西陽州   忠州   達州   敘永廳   松潘廳   雜谷廳   石砫廳   阿爾古廳   美諾廳

  成都府

  成都府省會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 【 附郭】  華陽 【 附郭康熙九年裁雍正五年復置】  簡州 崇慶州 漢州 雙流 【 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復置】  溫江 新繁 金堂 新都 郫 灌 彭 【 康熙七年裁雍正六年復置】  新津 崇甯 【 康熙七年裁雍正七年復置】  什邡

  甯遠府

  甯遠府 【 雍正五年以建昌衞改設】 領州一縣三廳一 西昌 【 附郭雍正五年設】  會理州 【 康熙九年設屬會川衞雍正六年省會川衞以州屬府二】  冕甯 鹽源 【 二縣於雍正五年設】  越雋廳 【 初為衞雍正六年改廳】

  保甯府

  保甯府領州二縣七 聞中 【 附郭】  巴州 劍州 蒼溪 南部 廣元 昭化 通江 南江

  順慶府

  順慶府領州二縣八 南充 【 附郭】  蓬州 廣安州 西充 營山 儀隴 渠 大竹 鄰水 岳池 【 康熙七年裁六十年復置】

  敘州府

  敘州府領縣十一廳二 宜賓 【 附郭】  慶符 富順 南溪 長甯 高 筠連 琪 興文 隆昌 屏山 【 初屬馬湖府治雍正五年裁馬湖府以縣屬府】  馬邊應 【 初為營乾隆二十九年改廳】  雷波廳 【 初為土司雍正六年改置衞乾隆二十六年改屬】

  重慶府

  重慶府領州二縣十一 巴 【 附郭】  合州 涪州 江津 長壽 永川 營昌 綦江 南川 銅梁 【 康熙元年裁六十年復置】  大足 【 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復置】  定遠 【 康熙八年裁雍正六年復置】  璧山 【 康熙元年裁雍正六年復置】

  夔州府

  夔州府領縣六 奉節 【 附郭】  巫山 雲陽 萬開 大甯 【 康熙六年裁雍正九年復置】

  龍安府

  龍安府領縣四 平武 【 附郭】  江油 石泉 彭明 【 初屬成都府順治十六年裁雍正六年復置九年改屬府】

  潼川府

  潼川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府】 領縣八 三臺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射洪 鹽亭 中江 遂甯 蓬溪 樂至 【 六縣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安岳 【 初屬州康熙元年裁雍正七年復置仍屬州十二年改屬府】

  嘉定府

  嘉定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十二年升府】 領縣七 樂山 【 附郭雍正十二年設】  洪雅 夾江 犍為 榮 【 四縣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威遠 【 康熙六年裁雍正六年復設屬州十二年屬府】  峩眉 【 初屬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雅州府

  雅州府 【 初為直隸州雍正七年升府】 領州一縣五 雅安 【 附郭雍正七年設】  天全州 【 雍正七年設】  名山 榮經 蘆山 【 三縣本屬州雍正七年屬府】  清溪 【 雍正八年設】

  眉州

  眉州領縣三 丹稜 彭山 【 康熙元年裁併眉州雍正七年重設】  青神 【 康熙六年裁併眉州雍正七年重設】

  卭州

  卭州領縣二 大邑 蒲江

  瀘州

  瀘州領縣三 納溪 合江 江安

  資州

  資州 【 初為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國 仁壽 資陽 井研 內江 【 四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綿州

  綿州 【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德陽 安 綿竹 【 三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梓潼 【 初屬保甯府雍正五年屬州】

  茂川

  茂川 【 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汶州 保 【 二縣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屬州】

  西陽州

  西陽州 【 乾隆元年設】 領縣三 秀山 【 乾隆元年設】  黔山 彭水 【 二縣初屬重慶府乾隆元年屬州】

  忠州

  忠州 【 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酆都 墊江 【 二縣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梁山 【 初屬夔州府雍正十二年屬州】

  達州

  達州 【 初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三 東鄉 太平 【 二縣初屬夔州府雍正五年屬州】  新甯 【 初屬夔州府康熙七年裁雍正七年復置仍屬府十二年改屬州】

  敘永廳

  敘永廳 【 雍正七設】 領縣一 永甯 【 康熙二十六年設隸貴州威甯府雍正七年改屬廳】

  松潘廳

  松潘廳 【 雍正九年由松潘衞改設】

  雜谷廳

  雜谷廳 【 乾隆十七年曲上司改設】

  石砫廳

  石砫廳 【 乾隆二十七年由上司改設】

  阿爾古廳

  阿爾古廳 【 乾隆四十一年以金川地設】

  美諾廳

  美諾廳 【 乾隆四十一年以小金川地設】

  皇朝通志卷三十

  ●皇朝通志卷三十一

  地理略八

  ○地理略八

  疆域四

  △疆域四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舊藩蒙古   新藩蒙古   蒙古青海   西藏   新疆伊犂   回部

  ·廣東省

  廣東省所屬府十直隸州三

  廣州府   韶州府   南雄府   惠州府   潮州府   肇慶府   高州府   廉州府   雷州府   瓊州府   羅定州   連州   嘉應州

  廣州府

  廣州府省會領縣十四 南海 番禺 【 附郭二縣】  順德 東莞 從化 龍門 新甯 增城 香山 新會 三水 清遠 新安 【 康熙五年裁八年復設】  花 【 康熙二十四年設】

  韶州府

  韶州府領縣六 曲江 【 附郭】  樂昌 仁化 乳源 翁源 英德

  南雄府

  南雄府領縣二 保昌 【 附郭】  始興

  惠州府

  惠州府領州一縣九 歸善 【 附郭】  連平州 博羅 長甯 永安 海豐 陸豐 【 雍正八年設】  龍川 河源 和平

  潮州府

  潮州府領縣九 海陽 【 附郭】  豐順 【 乾隆二年設】  潮陽 揭陽 饒平 惠來 大埔 澄海 【 康熙五年裁八年復設】  普甯

  肇慶府

  肇慶府領州一縣十二 高要 【 附郭】  德慶州 四會 新興 陽興 陽奉 陽江 高明 恩平 廣甯 開平 【 順治十年設】  鶴山 【 雍正九年設】  封川 開建

  高州府

  高州府領州一縣五 茂名 【 附郭】  化州 電白 信宜 吳川 石城

  廉州府

  廉州府領州一縣二 合浦 【 附郭】  欽州 靈山

  雷州府

  雷州府領縣三 海康 【 附郭】  遂溪 徐聞

  瓊州府

  瓊州府領州三縣十 瓊山 【 附郭】  儋州 萬州 崖州 澄適 定安 文昌 會同 樂會 臨高 昌化 陵水 感恩

  羅定州

  羅定州領縣二 東安 西甯

  連州

  連州 【 初屬廣州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 領縣二 陽山 連山 【 二縣初屬廣州府雍正五年屬州】

  嘉應州

  嘉應州 【 初為程鄉縣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長樂 興甯 【 二縣初屬惠州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平遠 鎮平 【 二縣初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屬州】

  ·廣西省

  廣西省所屬府十有一直隸州一

  桂林府   柳州府   慶遠府   思恩府   泗城府   平樂府   梧州府   潯州府   南甯府   太平府   鎮安府   鬱林州

  桂林府

  桂林府省會領州二縣七 臨桂 【 附郭】  永甯州全州 興安 靈川 陽朔 永福 義甯 灌陽

  柳州府

  柳州府領州一縣七 馬平 【 附郭】  象州 雒容 羅城 柳城 懷遠 來賓 【 初屬府雍正三年屬賓州十二年仍屬府】  融

  慶遠府

  慶遠府領州四縣四 宜山 【 附郭】  河池州 東蘭州 南丹州 【 土州】  那地州 【 土州】  天河 思恩 忻城 【 土縣】

  思恩府

  思恩府領州三縣三 武緣 賓州 【 初屬柳州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領來賓遷江上林武宣四縣十二年改屬府】  田州 【 土州】  陽萬分州 【 土州】  遷江 上林 【 二縣初屬柳州府雍正三年屬寡州十二年屬府】

  泗城府

  泗城府 【 雍正五年設】  領州一縣二 凌雲 【 附郭乾隆五年設】  西隆州 【 康熙五年設屬思恩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八年屬府】  西林 【 康熙五年設屬思恩府雍正五年屬西隆州八年屬府】

  平樂府

  平樂府領州一縣七 平樂 【 附郭】  永安州 恭城 富川 賀 荔浦 修仁 昭平

  梧州府

  梧州府領縣五 蒼梧 【 附郭】  藤 容 岑溪 懷集

  潯州府

  潯州府領縣四 桂平 【 附郭】  平南 貴 武宣 【 初屬柳州府雍正三年屬賓州七年屬府】

  南甯府

  南甯府領州六縣三 宣化 【 附郭】  新甯州 橫州 上思州 歸德州 【 土州】  果化州 【 土州】  忠州 【 土州】  隆安 永湻

  太平府

  太平府領州十八縣二 崇善 【 附郭】  養利州 左州 永康州 甯明州 【 雍正十年設】  萬承州 思陵州 憑祥州 太平州 安平州 茗盈州 結安州 售倫州 龍英州 都結州 龍州 江州 思州 上下凍州 【 自萬承州以下皆土州】  羅陽 【 土縣】

  鎮安府

  鎮安府 【 雍正七年設】 領州五縣一 天保 【 附郭乾隆三年設】  奉議州 歸順州 【 二州舊係土州屬思恩府雍正十年改流屬鎮安府】  下雷州 向武州 都康州 【 三州皆土州】

  鬱林州

  鬱林州 【 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升直隸州】 領縣四 博白 北流 陸川 興業 【 四縣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屬州】

  ·雲南省

  雲南省所屬府十有四直隸州四廳三

  雲南府   大理府   臨安府   楚雄府   澂江府   順甯府   曲靖府   麗江府   普洱府   永昌府   廣南府   開化府   東川府   昭通府   廣西州   武定州   元江州   鎮沅州   蒙化廳   永化廳   景東廳

  雲南府

  雲南府省會領州四縣七 昆明 【 附郭】  嵩明州 晉甯州 安甯州 昆陽州 富民 宜良 呈貢 羅次 祿豐 易門

  大理府

  大理府領州四縣三 太和 【 附郭】  趙州 鄧川州 賓川州 雲龍州 雲南 浪穹

  臨安府

  臨安府領州三縣五 建水 【 附郭初為州乾隆三十五年改縣】  石展州 阿迷州 甯州 通海 河西 嶍峨 蒙自

  楚雄府

  楚雄府領州三縣四 楚雄 【 附郭】  南安州 鎮南州 姚州 【 初屬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屬府】  定遠 廣通 大姚 【 初屬絩安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

  澂江府

  澂江府領州二縣二 河陽 【 附郭】  新興州 路南州 江川

  順甯府

  順甯府領州一縣一 順甯 【 附郭乾隆三十五年設】  雲州

  曲靖府

  曲靖府領州六縣二 南甯 【 附郭】  霑益州 陸涼州 羅平州 馬龍州 尋甸州 【 初為府康熙八夫改州屬府】  宣威州 【 雍正五年設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  平彝 【 康熙三十四年設】

  麗江府

  麗江府領州二縣一 麗江 【 附郭乾隆三十五年設】  鶴慶州 【 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州屬府】  劍川州 【 初屬鶴慶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府】

  普洱府

  普洱府 【 雍正七年設】 領縣一 甯洱 【 附郭雍正十三年設】

  永昌府

  永昌府領州一縣二 保山 【 附郭】  騰越州 永平

  廣南府

  廣南府領縣一 寶甯 【 附郭乾隆元年設】

  開化府

  開化府 【 康熙六年設】 領縣一 文山 【 附郭雍正七年設】

  東川府

  東川府 【 康熙三十八年設東川府隸四川省雍正四年改隸雲南】 領縣一 會澤 【 附郭雍正五年設】

  昭通府

  昭通府 【 初為鳥蒙土府屬四川省雍正三年改隸雲南省九年改名昭通府】 領州一縣二 恩安 【 附郭雍正六年設】  鎮雄州 【 初為軍民府隸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州來屬】  永善 【 雍正六年設】

  廣西州

  廣西州 【 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隸州】 領縣二 師宗 彌勒 【 二縣初為州屬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武定州

  武定州 【 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隸州】 領縣二 元謀 【 初屬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祿勸 【 初為州屬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縣屬州】

  元江州

  元江州 【 初為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隸州】 領縣一 新平 【 初屬臨安府雍正十年改屬元江】

  鎮沅州

  鎮沅州 【 雍正五年以土司設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隸州】 領縣一 恩樂 【 雍正五年設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蒙化廳

  蒙化廳 【 初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廳】

  永化廳

  永化廳 【 初為永北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廳】

  景東廳

  景東廳 【 初為土府乾隆三十五年改廳】

  ·貴州省

  貴州省所屬府十有三廳一

  貴陽府   思州府   思南府   鎮遠府   石阡府   銅仁府   黎平府   安順府   南龍府   都勻府   平越府   大定府   遵義府   仁懷廳

  貴陽府

  貴陽府省會領州三縣四 貴筑 【 附郭】  開州 定番州 廣順州 龍里 【 康熙十一年設】  貴定 修文 【 康熙二十六年設】

  思州府

  思州府領縣二 玉屏 青溪 【 二縣雍正五年設】

  思南府

  思南府領縣三 安化 【 附郭】  婺川 印江

  鎮遠府

  鎮遠府領縣三 鎮遠 【 附郭】  施秉 天柱 【 初屬湖南靖州雍正五年改屬黎平府十一年屬府】

  石阡府

  石阡府領縣一 龍泉

  銅仁府

  銅仁府領縣一 銅仁 【 附郭】

  黎平府

  黎平府領縣三 開泰 【 附郭】  錦屏 【 雍正五年設】  永從

  安順府

  安順府領州二縣三 普定 【 附郭康熙十年設】  鎮甯州 永甯州 清鎮 安平 【 二縣康熙二十六年設】

  南龍府

  南龍府 【 雍正五年設】 領州二縣二 永豐州 【 雍正五年設】  普安州 普安 【 順治十八年設】  安南 【 康熙二十六年設一州二縣初屬安順府雍正五年屬府】

  都勻府

  都勻府領州二縣三 都勻 【 附郭康熙十年設】  麻哈州 獨山州 清平 【 康熙七年裁十一年復置】  荔波 【 初屬廣西慶遠府雍正十年屬府】

  平越府

  平越府領州一縣四 定越 【 附郭康熙十年設】  黃平州 甕安 湄潭 餘慶

  大定府

  大定府 【 康熙五年設二十六年改州屬威甯府雍正七年仍改府】 領州三縣一 平遠州 黔西州 【 二州初為府康熙二十二年改州屬府二十六年改屬威甯府雍正七年仍屬府】  威甯州 【 康熙五年設為府雍正七年改州屬府】  畢節 【 康熙二十六年設屬威甯府雍正七年屬府】

  遵義府

  遵義府 【 舊隸四川省雍正六年改屬】 領州一縣三 遵義 【 附郭】  正安州 桐梓 綏陽

  仁懷廳

  仁懷廳 【 乾隆四十一年由遵義府所屬之仁懷縣改設】

  ·舊藩蒙古

  舊藩蒙古內扎薩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 【 盛京黑龍江界西至賀蘭山厄魯特界南至長城北踰絕漠袤延萬餘里 國初歸附定為四十九旗後增設二旗共五十一旗】   科爾沁 【 六旗】  扎賴特 【 一旗】  都爾伯特 【 一旗】  郭爾羅斯 【 二旗】  敖漢 【 一旗】  柰曼 【 一旗】  翁牛特 【 二旗】  巴林 【 二旗】  扎嚕特 【 二旗】  喀爾喀左翼 【 一旗】  阿嚕科爾沁 【 一旗】  克什克騰 【 一旗】  土默特 【 二旗】  喀拉沁 【 二旗康熙四十四年增設一旗】  鳥珠穆親 【 二旗】  阿巴噶 【 二旗】  霍齊特 【 二旗】  蘇尼特 【 二旗】  阿巴哈那爾 【 二旗】  四子部落 【 一旗】  喀爾喀右翼 【 一旗】  鳥喇特 【 三旗】  毛明安 【 一旗】  鄂爾多斯 【 六旗雍正九年增設一旗】  歸化城土默特 【 二旗乾隆二十一年增設一旗二十三年裁】   八旗游牧察哈爾 【 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僕寺牧廠及山西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哀延千有餘里 國初定為八旗】

  ·新藩蒙古

  新藩蒙古喀爾宮四部八十二旗 【 東至黑龍江界西至阿勒坦山伊犂東北路界南至內扎薩克界北至俄儸斯界延袤八千餘里康熙二十八年歸附三十年編審旗分定為後部東部西部共三十七旗後遞增設四十五旗又設賽因諾顏部共四部合八十二旗】   後部土謝圖汗 【 初轄旗十有七康熙三十二年至雍正十年增設二十一旗尋分二十旗屬於賽因諾顏部乾隆隆元年以後復增二旗共為二十旗】   東部車臣汗 【 初轄旗十有二康熙三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二年遞增設十一旗今為二十三旗】   西部扎薩克圖汗 【 初轄旗八康熙三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遞增設九旗今為十有七旗】   賽因諾顏部 【 雍正十年於土謝圖汗部內分轄二十旗別為一部乾隆元年以後復增二旗共為二十二旗】

  ·蒙古青海

  蒙古青海四部二十九旗 【 東至甘肅河州界西至西藏界南至四川界北至甘肅安西州界延哀二千餘里康熙三十六年歸附受封雍正元年誘眾犯邊大兵討平之編審旗分定為四部二十八旗後增設一旗共四部二十九旗】   厄魯特部 【 初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增設一旗】  喀爾喀部 【 一旗】  土爾古特部 【 四旗】  回特部 【 三旗】 賀蘭山厄魯特 【 駐賀蘭山陰一旗康熙三十六年受封又有喀爾喀河厄魯特二旗達拉爾河厄魯特一旗皆康熙三十六年受封乾隆二十六年遷屬喀爾喀之賽因諾顏部管轄其駐牧即在賽因諾顏部內】

  ·西藏

  西藏 【 東至四川界西至大沙海南至雲南界北至青海及回部界延哀六千餘里其地有四曰衞曰藏曰喀木曰阿里共轄六十餘城互市在四川西徼打箭爐之地 國初崇德七年番僧遣使歸誠順治十年受封其國稱圖伯特即唐古忒最尊者曰達賴喇嘛班禪喇嘛代喇嘛理事者曰第巴又有汗則青海蒙古部長為之康熙三十二年有第巴潛通厄魯特為亂拉藏汗誅之詔遣使安撫其地五十三年準噶爾策妄阿喇布坦興師侵藏滅壞喇嘛戕拉藏汗詔遣大兵討平之此後不復設汗雍正五年噶卜倫阿爾布巴等搆亂後藏噶卜倫頗羅鼐走避以聞遣兵進勦阿爾布巴等伏誅頗羅鼐由台吉封多羅貝勒總理衞藏噶卜倫事務乾隆四年晉封多羅郡王子珠爾默特納木扎勒嗣尋陰謀叛逆駐藏都統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誅之十六年設噶卜倫四岱賁五第巴三堪布一分理藏務均受駐藏大臣及達賴喇嘛統轄】   衞地 【 居諸藏之中亦名中藏】  藏地 【 在衞西南】  喀木地 【 在衞東南】 阿里地 【 在藏地極西】

  ·新疆伊犂

  新疆伊犂 【 東至喀爾喀界西至藩部哈薩克界南至天山回部界北至俄儸斯界延袤萬餘里舊為準噶爾部乾隆二十年大兵進討二十四鄂拓克二十一昂吉九集賽爭先迎降伊犂平阿睦爾撒納尋叛二十二年分南北路進討平之伊犂復定設立伊犂將軍統轄天山南北諸路及參贊大臣辦事大臣等員設立駐防屯田兵丁分東南路西北路二境其東南之烏魯木齊巳新設迪化州隸於甘肅省】   伊犂東南路 伊犂西北路 庫爾喀喇烏蘇 塔爾巴哈台

  ·回部

  回部 【 東至甘肅省安西州界西至葱嶺南至沙海接西藏界北至天山接伊黎界延袤萬餘里- 6915-2 - 初霸屬於準噶爾乾隆二十年伊黎平始內附二十一年逆回波羅泥都霍集占以諸城叛大兵討平之二十四年回部悉定仍立回部伯克等官設駐劄大臣侍衞等官以統轄之其哈密及闢展吐魯番二城舊先歸附以俱係回人併紀於回部中】   哈密 【 康熙三十五年歸附受封】  闢展 吐魯番 【 二城雍正四年率眾內附移駐內地之肅州安西州境乾隆二十四年以西域底定仍歸故土】  喀喇沙爾 【 乾隆二十一年內附二十三年叛附道回尋討平之】  庫車 【 乾隆二十三年定】  沙雅爾 【 乾隆二十三年定】  賽喇木 拜 阿克蘇 【 三城為道回霍集古舊部地乾隆二十三年大兵進討逆回遁走庫車諸伯克以城降】  烏什 【 乾隆二十三年定】  喀什噶爾 【 為逆回波羅呢都舊部乾隆二十四年道回遁其舊伯克以城降】  葉爾羌 【 乾隆二十四年大兵進討逆回二酋由葉爾羌踰山遁旋授首共舊伯克以城降】  和闐 【 乾隆二十三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