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昆山市人民政府




序 言[编辑]

“ 十四五” 时期( 2021 -2025 年) ,是我国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冢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昆山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和“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的新使命新任务,当好“ 强富美高” 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的重要时期,也是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坡市的关键五年。

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 十四五” 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举措和政策导向,展望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愿景,是政府履行法定职贵的基本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PDF版本

第一篇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编辑]

第一章 发 展 基 础[编辑]

“ 十三五“ 时期,是昆山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科创能力秅步增强、生态环境日趋好转、人民生店持续改善的重要五年。 而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总书记“ 五个迈上新台阶“ 、建设“ 强富美高“ 新江苏的要求,作为谋划昆山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自觉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全过程,充分弘扬“ 昆山之路“ 精神,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和 18 项三年提升工程为总抓手,全力打造国冢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和现代化建设标杆坡市,“ 十三五“ 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强富美高“新昆山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如期高水平全而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经济强" 基础优势再积蓄。 地区生产总

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超 4200 亿元和 420 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 6.3% 和 8.5%,成为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 4000 亿和财政收入超 400 亿的县级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 25 万元,综合实力连续 15 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业

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 49%和 51.3%,形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 2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 市) 建设名单,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 3.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72.2 件。 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 2000 冢,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 实施人才科创"631" 计划,引进培育国冢重大人才工程专冢 139 人,人才贡献率超 50%,人才综合竟争力多年蝉联全省县市首位。 国冢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建成运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专冢论证。 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高质量完成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56 项改革探索任务成效明显,6 项改革赋能事项加快推进, 形成 16 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全市,累计举办八次昆山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超百项支持举措落地实施,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全球维修业务试点等重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 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获批设立昆山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上市挂牌企业达到 124 冢。 全力打造" 昆如意" 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完成" 1330" 改革,市场主体总数突破 90 万户。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冢战略,加快对接融入上海,虹桥—昆山—相坡产业合作、" 嘉昆大" 协同创新、" 4 +2" 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等跨区域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启动南部三镇

( 锦溪、足山湖、周庄) 一体化规划建设。 主动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深化与埃塞俄比亚园区管理经验输出合作。 开放型经济量稳

质优,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创新转型迈上新台阶。 " -t三五“ 时期全市累计使用外资 41.3亿美元,外贸总额维持在 800 亿美元以上。

民生福社日益增进," 百姓富" 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富民增收成效明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62238 元,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坡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1.87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同类坡市中率先突破 1000 亿元。 坡镇新增就业

19.02 万人,期末坡镇登记失业率 1.77%。 社会保障有力推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 80% 左右。 坡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坡乡低保标准由" -t二五“ 期末每人每月 750 元提高至 1045 元。 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发放经济适用房、公租房补贴 1.1 亿元。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完成学校建设项目 85 个,新增学位 6.8 万个,创新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 成立 4 个义务教育学校集团, 普通高中和" 双一流“ 大学录取率大幅提高。 昆山杜克大学实现研究生及本科招生。 东部医疗中心、西部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 三大中心“ 加快建设,市一院、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组建昆山市妇幼保健院,养老、托幼、扶残助残等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84.09 岁。

城乡建设持续深化," 环境美" 生态成色愈加充足。 坡市建设更具品质,《昆山市坡市总体规划(2017 -2035 年) 》获省政府批准实施。 启动实施交通体系提升三年建设计划, 开工建设轨交 S1线、苏昆中环对接工程,新增沪宁高速高新区互通,建成全市首条

三级航道,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 五区一线” 建设, 打造各具特色的“ 城市客厅” 。 被列为省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改造老旧小区 63 个,惠及居民 2.5 万户,全覆盖完成栅户区改造任务,新增保障性安居住房 5 万套、543.1 万平方米, 惠及 21783户。 中华北村改造获评“ 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 。 完成 67 个农贸市场、1309 座公共屑所标准化改造, 居民小区生店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 100%。 加快建设“ 七横四纵” 生态绿廊网络,新增国土绿化而积 3243 万平方米,获评首批国冢生态园林城市,诲绵城市专项规划入选全国范本。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评国冢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基本剿灭劣 V类河道,8 个国省考断而水质优III 比例达 100%,城乡生店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PM2.5 平均浓度比“ 十二五” 期末下降 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 83.6%,比 “ 十二五” 期末提高 12.1 个百分点。 全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域推行农村“ 政经分开” 改革,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四上”改革。 农房翻建 1.3 万户,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完成农田集中连片整治 2.7 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 3.9 万亩。 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红黑榜” , 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创成 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获评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 社会文明程度高" 成效彰显。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断增强。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高标准建成市公民道德馆,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升格为国冢级试点, 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

所、实践站为基础,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为补充的“ 3 + 2” 组织体系。 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 43 万,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超

35%。 积极争创国冢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社会法人信用数据覆盖率达 100%。 文化艺木供给质量持续提升,擦亮昆曲和顾炎武文化“ 金名片” ,办好“ 昆山市顾炎武日” 系列店动,连续三年举办戏曲百戏( 昆山) 盛典, 全国 348 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在昆山“ 大团圆” 。 成立昆曲发展基金会, 高水平运营昆山当代昆剧院,建设提升戏曲博物馆、百戏林公园、版画馆等载体。 昆剧, 顾炎武� 获省“ 五个一工程” 奖、文华奖。 启动建设昆山足球场,昆山足球俱乐部成功晋级中甲。 高分创成国冢示范数字档案馆。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增强,昆山市人大常委会成为全省首冢“ 国字号” 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荣获全省“ 七五” 普法中期先进县( 市、区) 。 高标准建设城市安全管控指挥中心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深化拓展“ 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 机制应用。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开展“ 无黑” 城市创建。开展 27 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一年小灶” 、化工产业整治提升、违法违规“ 小化工” 整治、“ 331” 专项整治,打出蓝盾护航、列规增收、群租厂房综合治理、工业区改造升级“ 组合拳” 。 与“ 十二五” 期末相比, 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80.2% 和 66.7%,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 94%提高至 99%。

表 1 昆山市` 十三五“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位

“ 十三五”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经济

结构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

7.5

4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0 以上

10 以上

3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46

49

4

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

%

55

47

5

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

%

50

51.3

科技创新

6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左右

3.7

7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1000

>2000

8

科技进步贡献率

%

67

67

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40

72.2

10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5

27.8

社会民生

11

社会调查失业率

%

�4.5

�4.5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13

坡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26

26.2

14

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4.6

4.6

15

舞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

45

48.4

16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

16

16

17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70

70

18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40

45.58

19

年末总人口

万人

280 左右

280

20

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

%

93

93

资源

环境

21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吨/万元

11

11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4

空气质量优于二级天数比例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83.6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5

国省控断面水质优 III比例

%

73

100

26

林木覆盖率

%

19

19

与此同时,昆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仍然明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实体经济发展缺少核心技木、附加值不高,民营经济有待做大做强。 新旧动能转换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尚需提升,新兴产业核心技木自给率不高;外向依存度较高,易受国际环境波动影响;绿色发展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重道远;公共服务供给的协同性和优质化还不强,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存在短板,人口市民化压力较大,社会文明程度还有提升空间;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资源要素瓶颈仍然突出,“ 小马拉大车" 的行政管理体制困境日益凸显,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与社会治理系统性、复杂性还不相协调。

第二章 发 展 环 境[编辑]

“ 十四五" 时期,昆山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总体而言,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秅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 同时也应该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创新格局面临重塑,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发展依

然有诸多有利条件。 这为昆山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加强国际经济科技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秅定性和竟争力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国内看,“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而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冢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巳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尽管而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但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秅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而优势和条件。 这为昆山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区域看,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区域增长活力正逐步释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日益成为要素资源的主要承载空间和经济秅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冢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逐渐显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苏锡常一体化、苏南国冢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苏南苏北协同发展等快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优势互补、分工有序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这为昆山吸引中心城市高端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能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昆山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昆山巳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开放型经济的典型,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人

注目,而对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昆山“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会发生适应性转变。 改革创新驱动进入攻坚期,要争新旧动能转换之先,走在创新发展最前沿;坡市发展质量进入窗口期,要争坡乡融合之先,走在协调发展最前沿;生态环境治理进入巩固期,要争生态文明建设之先,走在绿色发展最前沿;区域协调合作进入加速期,要争融入国冢战略之先,走在开放发展最前沿;公共服务供给进入提质增效期,要争美好生店之先,走在共享发展最前沿。

第三章 总 体 要 求[编辑]

昆山发展要坚持把自身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大格局中进行思考谋划,展望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的重大目标、重大战略、重大产业和重大改革,为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指导思想[编辑]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特别是赋予江苏“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务,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四个

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谋划新发展优势为主轴,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 五争五最五突破” 为导向,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扎实做好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叉章, 以 “ 产业科创构筑新优势、现代城市支撑新跨越” 为抓手,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高质量经济、推进高水平开放、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全力以赴打造充分展现“ 强富美高” 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

第二节 战略措施[编辑]

全力结构攻坚。 坚持制造业强市,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叉章。 实施产业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企业“ 强基树标” 、“ 头雁人才” 工程和高技能人才跃升计划,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巩固皂子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稳步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占比。 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力的外贸结构。 加强对央企、民企 500 强和独角兽企业的招商引资,培育更多民企集团、上市公司和行业冠军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内外平衡。

深化对台合作。 持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在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拓展两岸人才交流、鼓励台湾青年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更多试点实践。 引导台资企业深度融入

大陆产业链供应链,实现扎根发展、转型发展、永续发展。 扎实推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金融服务两岸产业合作能力和水平。以两岸同胞福扯为依归, 以两岸融合发展为导向, 深化“ 同等待遇” ,构建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

巩固临沪优势。 立足昆山在长三角中的优势和地位,紧扣“ 一体化” 和“ 高质量” 两个关键,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而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自贸区新片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主动当好“ 配角” ,主动承接上海功能外溢,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在学习上海、对接上海、服务上海、融入上海中释放发展优势、转换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率先实现同城化,把国家战略的“ 最大机遇” 转化为昆山发展的“ 最大优势” 。

强化系统集成。 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紧扣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切实抓好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要素市场、商事制度、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改革举措的完善和落实,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大改革综合效应。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加强对城市安全应急、公共卫生、绿色转型和综合治理的统筹协调与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相适应的县域治理新模式。

突出品质引领。 立足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坚持减量发展、精细管理,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丰富城市内庙。 以 “ 五区一线” 为核心,高标准建成一批城市客厅,系统推进智慧城市、便捷城市、韧性城市、开放城市建设,提升生产服务和生店服务

综合功能。 牢围树立“ 两山” 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昆山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店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全域生态品质。

坚持民生优先。 牢围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下大力气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公共资源投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延伸覆盖,全面构建精准聚焦、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民生保障体系,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开展积极实践。 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压重基本公共服务“ 同坡化、多元化、优质化” ,引进更多市场化服务机构, 实现公共服务可持续、优质化发展,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现代化高品质生店。

第三节 功能定位[编辑]

“ 十四五” 时期昆山坡市功能定位为“ 1 +4” 框架体系。 “ 1” ,就是全力打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坡市” ,这是昆山总的功能定位;“4” ,就是全面构筑新高地、桥头堡、样板区、宜居坡等四大功能矩阵:

产业科创新高地。 围绕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依托“ 一廊一园一港” 科创载体,打造上海等先进坡市的技术中试—制造基地。 加快引进国字号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顶尖研发团队,健全创新孵化体系和梯队型平台型创新企业集群,构筑具有昆山特色的产业科创基地和规模级产业链条,推动昆山从制造之坡转型为科创之坡。

临沪对台桥头堡。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

遇,积极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锦淀周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做实旅游度假区,建设南部生态宜居滨湖城市副中心。 深化昆山试验区和昆山金改区建设,以产业、金融合作为重点,继续同台湾同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强化与欧美日韩开放合作,获取全球城市的高端资源要素,成为整合尸台欧美日韩资源的超级链接者。

现代治理样板区。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开展县域集成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和综合治理体系,打造安全发展样板城市,促进城市生产、生店、生态、生机“ 四生融合” ,全面提高区域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水平县域治理“ 昆山方案” 。

江南美丽宜居城。 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店需求为目标,聚焦昆山江南水乡特质和“ 大美昆曲、大好昆山” 城市品牌,同步规划建设链接尸苏两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跨区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积极谋划国际范、智慧化、低碳型的新城市框架,成为长三角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美丽幸福宜居的节点城市。

第四节 2035 年远景目标[编辑]

在“ 十四五” 发展基础上,继续弘扬“ 昆山之路” 精神,再奋斗十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打造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城、智慧生态之城、人文魅力之

坡、和谐幸福之坡,综合竞争力、经济创新力和叉化软实力大幅跃升,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高品质生活,成为“ 强富美高“ 新江苏建设的样板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县域范例。 率先基本建成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 2020 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 制造业强市地位巩固提升,国冢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全而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率先基本形成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坡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公共服务实现多元优质,市民素质和社会叉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率先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提前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达到发达国冢水平,建成绿色发展的引领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率先基本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坡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共建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全而形成。

第五节 ” 十四五“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编辑]

错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条件,今后五年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坡市,经济实力保持首位,科创中心初具形象,改革开放聚焦突破,现代坡市形成框架,县域治理体系完善,区域坡乡屎度融合,生态环境明显转好,公共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全市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要求的新时代“ 昆山之路” 。

综合实力更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 以上,2025年力争达 6000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 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52%,高新技术企业超 4000 家。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突破 200 人,各级双创人才总量突破 1700 人,年均引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 3400 人。开放型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 50 亿美元,加强产业链垂直并购和全球投资布局,集聚更多总部企业和上市公司。 现代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58%。

人民生活更富。 新型坡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常住人口坡镇化率超 75%。 居民人均可支祀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坡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惠及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坡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5% 以内。 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领域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国县域前列。 义务教育学位小学阶段增加 3.5 万个以上,初中阶段增加 2.5 万个以上,舞千人执业( 助理) 医师人数达 3.5 人,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重达 95%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 84.6 岁。 粮食综合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确保粮食安全。

生态环境更美。 绿色昆山空同布局、实践路径、动力机制基本成型,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坚实。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不断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省考

以上断面水质优I11 比例均达到上级考核要求,土壤治理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美丽河湖建设秅步推进,建设“ 七横四纵“ 生态绿廊,蓝绿空间占比达 45%。 资原利用更加节约高效, 城乡人居品质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更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全社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达到新的高度。 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区和区镇建成区道路全要素精细化管理达标率达 100%,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 100%,公共安全满意度和法治建设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表 2 昆山市`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2025 年目标

属性

1

经济强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力争 6000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5 左右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4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45 以上

预期性

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52

预期性

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8

预期性

7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5

预期性

8

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数( 件)

600

预期性

9

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 冢)

超 4000

预期性

10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万人)

6.2

预期性

11

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50

预期性

1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0 左右

预期性

13

百姓富

常住人口坡镇化率(%)

75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可支祀收入增长率(%)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5

坡镇登记失业率(%)

�2.5

预期性

16

中心坡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而积( 万平方米)

880

预期性

17

教育现代化水平(%)

92

预期性

18

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比重(%)

95 以上

预期性

19

每千人执业( 助理) 医师数( 人)

3.5

预期性

20

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 次)

高于苏州平均水平

预期性

21

环境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4

国省控断而水质优I11 比例(%)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25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6

约束性

26

蓝绿空间占比(%)

45

约束性

序号

指 标

2025 年目标

属性

27

社会文明程度高

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

93 以上

预期性

28

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重(%)

高于苏州水平

预期性

29

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

100

预期性

30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112

约束性

31

法治建设满意度

93

预期性

32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99

预期性

第二篇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编辑]

全力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第四章 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编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 一廊一园一港“ 等创新载体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成建制引进大院大所,持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科技创新逐渐替代传统代工模式,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集聚地。

专栏 1·“ 一廊一园一港” 城市创新区

“ 一廊”·夏驾河科创走廊 位于昆山夏驾河两岸 规划面积 3.9 平方公里。 紧扣光电、半导体、新材料等重点产业 形成不少于 100 万平方米的科创承载区 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

“ 一园”·阳澄湖科技园 位于昆山西北部 西依阳澄湖、南连吴凇江 总面积 100

平方公里。 以智谷小镇为核心 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支撑 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

“ 一港”·花桥国际创新巷 位于昆山东部 规划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 聚焦大数据应用、大健康医疗、大通讯设计、大智慧交通 全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

第一节 大力引聚科技创新人才[编辑]

健全企业引才育才机制。 依托“ 头雁人才“ 工程、“ 双创人才“计划等政策,以“ 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方式,大力引进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优势产业需求的“ 高精尖缺“ 领军人才及其团队, 实现 “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家企业、做大一个产业“ 。

持续释放昆山创业周、双创大赛等活动品牌效应, 加大青年创业

者、企业高管等创业型人才引进力度。 探索市场化评价的人才

" 举荐制” " 选任制” " 聘任制” ,对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的各类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现精准引才、柔性引才。 引导龙头企业探索在国内外科教和创新资原密集地区建立招才引智基地,引进更多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

强化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引入双元制培训模式,联合高校和企业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引导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健全覆盖全体劳动年龄人口、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新市民劳动技能,扩大人力资原边际效应,打造区域高技能人才基地。

完善人才科创服务体系。 围绕政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供全天侯、全链条、全内容的专享式服务。 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开辟顶尖人才绿色通道,争取开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技术移民、从业经历互认等试点,不断优化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入学、贡献激励等特色服务,打造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

第二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编辑]

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研发人才、完善研发条件,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引导企业对接大院大所,鼓励支持以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方式,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龙

头企业更好利用自身平台资原,设立独立经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孵化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 形成“ 龙头企业 +中小企业 +产业生态” 的开放型、循环式产业群落。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 修) 订,形成更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影响力的商标品牌。

打通创新成果产业化通道。 启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建立健全校地融合、军民融合等创新机制,深化社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健全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揭榜挂帅” 机制,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构建创新共同体,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原创性成果。 发展科技服务市场化机构,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承接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载体平台,畅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通道。 引导企业健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打造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城市。

专栏 2: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

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是昆山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 业科创中心的重要举措。 “ 计划” 以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为主要任务,聚焦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大高端产业,每年面向全球集中发 布“ 需求清单”、征集“ 供给清单”,目标是通过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国际先进技术导入、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大企业大科学工程协作分工等路径,着力实施千项产学研项目, 攻克百项“ 卡脖子” 技术难关,形成十项国际领先水平技术项目,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 热带雨林”,让企业真实需求与院所有效供给精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小升高” 计划,建设高质量的创业企业孵育基地,推动科技型中小微

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从“ 数量优势”到“ 质量优势” 转变。 坚持定向招商与培育挖掘相结合,推动科技 “ 小巨人” “ 专精特新” 企业发展,培育成为“ 瞪羚” “ 独角兽” 企业。深化与央企、民营 500 强企业合作,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推动成长性高、爆发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成为领军企业。

第三节 加快高端科创载体建设[编辑]

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平台。 以阴澄湖科技园为科创核心,高标准谋划建设昆山高科技产业新城,推进科技—商务—居住深度融合,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继续引进一批国字号和知名研发机构,整合国内外一流研究力量,建设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在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上实现突破。 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高效运营国冢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安全可控信息化产业基地、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推动集成电路、安全可控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充分发挥昆山工研院在产业培育、技术转移和攻关等方面的平台作用,依托高校院所共建公共创新平台,高效运作清陶( 昆山) 新能源材科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所、昆山亿趣信息技术研究院、昆山中俄联合新材科研究中心等重点新型研发机构,新建一批市场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测试平台、技术转移平台,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image

专栏 3:" 十四五“ 重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昆山高科技产业新城:以阳澄湖科技园为科创核心,突出商务宜居,打造集科学研究、发明创新、科技教育、成果转化及高科技产品生产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域,通过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产业创新之路,深度推进产城融合、科技商务融合,最终实现以更高质量打造的国家一流高科技产业新城目标。

昆山杜克大学:由武汉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和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建,校园总规划占地面积 1280 亩,建筑面积 45 万平方米。 “ 十四五" 时期,昆山杜克大学将着力推动科研发展和平台建设,支持祖冲之数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等11 个高水平研究中心发展,进一步推动“ 武大 杜克研究院" 发展,积极促进高校之间交流合作,构建跨学科的国际化研究团队,成为合作科研和促进协同创新的平台,并为昆山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深化学校与本地龙头企业的合作对接,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建实验室、孵化器、投资基全等,并就人才培养、科研攻关、高管培训、实习就业等展开交流合作。

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依托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承载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C类) “ 国产安全可控先进计算系统研制" 计划,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 作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重要建设内容,昆山超算中心总算力为 400Pf1ops,旨在成为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芯片设计仿真平台、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算力支撑平台、昆山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 大脑",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一流的共享超级计算和科学大数据研发应用平台。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作为“ 深时数字地球" 国际大科学计划承载实施主体,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家自然科学基全委员会指导共建。 项目计划构建“1 +N" 产学研体系( 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为核心,带动建设一批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的科教融合中心、与知名研究院所合作的专业研究中心、与知名大型企业合作的应用服务与产业中心)、平台体系( 以苏川昆山为主节点,各参与国家和国际学术团体为分节点的全球地球大数据科学网络),到 2025 年,建成以昆山为中心总部,拥有世界一流设备和科学大数据,集地球大数据科学研究、应用服务、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国家级科学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园区。

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聚焦祖冲之攻关计划、科技招商、科技全融、区镇协同四大任务,优化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建设,激发“ 一带一路" 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效能,引进一批人才团队,集聚一批优质项目,转化一批重大成果,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拓展“ 一院 N基地" 格局,加速成为国内一流产业技术研究院。

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强化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南京、杭州等先进科创坡市联动发展,设立异地创新中心,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溢出效应,积极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 科创走廊建设,推动科教资原嫁接融合、科技平台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加强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嘉定—昆山—大仓既有资原整合,努力打造成为产业功能契合、基础设施联合、公共服务统合的跨区临沪产业新坡和科创生态实践区。 深化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的产业研发合作,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来昆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多样化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

谋划科创载体错位协同布局。 发挥昆山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完善“ 一区多园” 创新格局,持续提升留学人员创业园、光电产业园、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机器人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竞争力。 探索设立各类国别产业园和研发中心。 回绕重点新兴产业和未来关键技术领域,全力推进工业区改造升级,着力推动传统工业区向科创园区转型。 布局建设一批业态高喘、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小微特色产业园。 加快鑫欣科创综合体、蒲公英科创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用足用好科创产业用地( Ma)政策,加快打造“ 创新孵化 +产业加速 +科技金融 +股权投资” 联动的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压重链接境外人才科创资原,强化离岸孵化器建设,就地吸引先进技术和人才团队。

第四节 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编辑]

健全创新支撑体系。 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专家顾问制度,培育壮大社会化科创中介机构,激发全社会创新店力。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 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科技人员的良好风尚。

强化科技全融赋能。 建立市场化的产业引导基金运行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天使投资,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 健全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提升“ 昆科贷” 等综合风险资金池产品使用效率,积极引导证券、基金、保险、担保等机构创新推出实用性高、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 支持国有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独立设立或联合企业设立科技金融机构,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有效资本支撑。 鼓励更多企业登陆科创板、创业板,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资本市场 “ 昆山板块” 。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 加快高价值专利培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优势产业,推动知识产权从数量驱动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探索设立“ 知识产权银行” , 采取并购、许可、转让和纽建专利池等方式,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交易和运营。按照“ 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 的要求,完善多方联动机

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运营长效机制,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环境,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工作,促进知识产权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五章 培育形成四大地标产业链群[编辑]

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水平。 形成到” 十四五” 期末规模达 8000 亿元、2030 年超万亿的电子信息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同步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第一节 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 +数字经济产业链[编辑]

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能级。 发挥昆山开发区龙头带动作用,聚焦电子信息产业的链主型、龙头型企业, 积极融入国内企业生态圈,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垂直整合、兼并重纽等策略,争取更多电子信息核心零部件在本地生产, 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抗风险能力。鼓励电子信息基础设备生产企业向 5G领域拓展,加强 5G商用光通讯、光器件的研发量产。 深化实施” 强芯亮屏” 工程, 加快核心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完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终端应用的半导体产业链。 以光电产业园为重点,优化提升原材料—面板—模纽—整机—设备的全生态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到 2025 年,光电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 3000 亿元。

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 5G网络布局,引导数据中心向高效清洁集约方向发展。 依托国冢超级计算昆山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卓越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蚗链等领域企业集聚发展。 持续推动` 制造业 +大数据“ ` 大数据 +服务业“ 深度融合,做大大数据产业。 加快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场景的融合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推进面向工业企业的软件、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大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业的高端软件研发和应用,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积极培育线上新经济集群。 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积极发展线上新经济,引育一批头部企业、示范企业, 深度布局数字创意、无接触配送、线上娱乐、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医疗信息化等产业。 依托京东、唯品会等龙头电商,发挥海峡两岸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实验区平台作用,支持大中型生产制造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引导电子商务企业集聚发展。 深化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旅浒休闲、冢政服务、健康养老、体育健身行业的创新应用,促进传统零售、影视传媒、动漫网浒等产业数字化升级。

个二节 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 +智能制造产业链

拓展提升基础部件材料制造。 国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发展需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先进基础材料制造水平,推动新材料的研发和

规模应用。 加快恒力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支持精细材料产业园加快升级,重点发展电子能源专用化学品和生命健康原料两大产业。 聚焦高效照明产品、节电技术装备、空气净化设备等,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 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专用设备等领域,加强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发。 回绕加速攻关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壮大以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核心零部件企业、机器人整机和机器人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企业为主体的机器人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型电池技术,发展固态钰电池、氢燃料电池,延伸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业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完整产业链。

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优势。 深化数字化赋能行动,实施制造业品牌提升和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加快产业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建省级“ 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 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依托机器人及装备制造产业园等载体, 按照“ 集中建设一个创新中心、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重点企业" 目标, 建设先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以 “ 智能 +工业" 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快以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在智能制造产业的应用,打造具有一流水准的智能制造示范区,重塑昆山智能制造新

优势。 到 2025 年, 建成省级智能工厂 10 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120 个。

第三节 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 +文旅康养产业链[编辑]

培育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 支持企业及研发机构开展小核酸药物关键技术、核心环节攻关,加速实现小核酸产品产业化,推动泽瑶制药、瑞博生物、博创同康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梯次性的产业矩阵。 瞄准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前沿,兼顾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推动抗体、免疫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新型药物研发及产业化。 瞄准靶向药物、免疫细脆治疗、于细脆治疗、基因检测等重点领域,高水平建设一批创新基础平台、转化应用平台、行业交流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培育更多领军企业、标杆企业,加快实现检验检测、智慧医疗、药物研发、新药生产等领域创新突破,形成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提升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以高端诊疗设备、智能康复器具、体外诊断、生物医学材料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建设长三角区域内集研发、孵化、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基地。 在医学影像领域,聚焦发展 CT、质子医疗系统等医学影像设备;在治疗设备领域,聚焦发展手术设备、生命支持设备、康复治疗设备等重要产品、关键设备;在智慧医疗领域,聚焦精准医疗,推动质谱技术转移转化,加快发展医疗智能硬件设备。

推动发展生命康养产业。 依托长三角区域市场需求,推动医疗颐养、叉体商旅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基因

检测、健康于预、慢病管理等医疗健康服务,拓宽康养旅游产业链,着力构建特色医疗、医疗旅游、医疗服务和医疗配套等产业体系。以养老综合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高端综合性养老公寓为载体,将养老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冢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推进医养结合,建立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发展设备、医疗、数据与服务融合的新兴业态,建立集预防、评估、跟踪、于预、指导与随访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建设高端绿色生态的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基地。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突出古镇、水乡、田因特色,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度假产业,带动发展微总部、科创、健康、教育等绿色低碳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构建影视文化产业生态,积极引入头部数字文化企业,加强文化 IP开发和转化,集聚一批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领域的顶级平台、团队。 强化资源整合,大力开发文旅新产品,推动建设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 培育壮大文创、休闲等业态,打响“ 江南文化” 品牌。 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统筹做好对外宣传推介工作,不断提升对外吸引力。

第四节 打造千亿级现代服务业集群[编辑]

加快发展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服务等九大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服务链,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深化昆山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高效运营消费金融公司,推进法人银行机构、理财子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落地,探索组建昆山银行,开展绿色金融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 加强工业设计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引导“ 设计 +品牌' “ 设计 +科技' ,探索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学院,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等,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设计业。 探索建设若于功能和规模领先的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有贡献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大力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到 2025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58%。

提升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业。 聚焦提升餐饮、养老、教育、文体、居冢等生活性服务业水平与品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业态、管理和服务创新,促进云购物、云服务、云终端、云供应等新的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集聚发展,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 加快发展无人店铺、智能看护、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冢居等新型服务,发展教育、娱乐等体验式服务,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 优化城市综合性消费载体布局,推动商业综合体品质化发展。 依托社区综合体和交通转换站点发展 24 小时社区便利店、无人超市等新型模式,促进实体零售改造升级、创新转型、跨界融合发展。 举办多种形式夜间促消费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持续打造“ 夜享昆山' 夜间经济品牌。

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 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方式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打造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核心的共享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完善住宿、餐饮、交通、教育、物流、医疗、养老、科技服务

等行业的共享模式。 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鼓励发展行业类专业性平台,培育一批网上商圈、区域性服务、名优特产品销售类特色化平台。 开拓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将体验元素融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制造业等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产制造、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等领域体验经济,强化消费者的深度参与。

第五节 加强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编辑]

围绕未来产业强化超前招商。 紧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大科学装置,加大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精尖前沿未来领域招商,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前瞻性技术突破,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技术和设备为主攻方向,探索推动量子科学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顺应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融合发展趋势, 探索布局类脑智能成果转移转化。 发展 5G导航设备、遥控遥测系统、微型传感器、惯性器件等航空电子产品,推动航空电子信息业发展。

围绕产业链强化精准招商。 回绕打造四大产业集群,持续完善昆山精准招商目录, 密切跟踪世界 500 强、重点央企和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投资动向,综合运用产业链垂直并购、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中介招商等引资方式,重点引进智能终端、5G通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项目,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密切关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缺口,摸排一批供应链缺失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核心环节企业名单,加强精准

对接,挖掘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围绕平台载体强化链接招商。 全而拓展欧美日韩招商,深化与外资银行、协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合作,提高外资利用质效,推动对日、欧美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发挥瑞穗银行、国家级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平台作用, 加强与日德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系,打通对日、对德合作的直接通道。 深挖项目资讯,办好各类涉外专业招商对接店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配套强的重大项目。 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保障优质项目落地。

第六章 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编辑]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 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巩固提升临沪对台开放领先优势, 加快内外贸易优化升级,全而融入国内大循环,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开展境内外资源合作开发,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消费升级,全而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

第一节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编辑]

争当沪苏同城化先行示范。 以上海为龙头,探索与上海协同发展新机制,开展规划、交通、创新、环保、民生等领域全方位合作,统筹布局生产生店空间,共享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社会治安协同管理。 瞄准上海五大中心建设,加快推动沪昆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政策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加快轨道交通 S1 线建设,加密沪昆城际高铁班次,与上海腹地实现无界通达。 主动融入长三角生态

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以机制创新推进锦反周一体化, 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无缝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平台,探索在虹桥设置“ 反向飞地"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深化“ 嘉昆大" 协同创新核心圈、环反山湖战略协同区、“ 安花白" 坡镇圈共建,探索毗邻地区共建共治共享有效路径。

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加快融入苏川市域统筹协调发展,复制正苏自贸区苏川片区改革创新举措,促进昆山与苏川各板蚗竞合发展。 积极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扩大坡际铁路、高速公路辐射范围,加强与长三角坡市群在综合交通体系上的全方面对接与协调,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开展高水平战略合作。 主动对接苏通跨正融合,充分释放昆山在技术研发转化、企业孵化、资金支持、人才引培等配套服务能力,与苏中苏北地区共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飞地" 经济,统筹做好东西部协作、南北挂钩等工作。 到 2025 年,“ 飞地" 经济规模达 200 亿元。

第二节 深入推进昆台融合发展[编辑]

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 充分利用部省际联席会议机制,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功能创新。 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历次部省际联席会议成果,推进昆台产业迈向深度融合,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两岸贸易便利、科技交流合作、台高青年创新创业等领域形成新亮点。 围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导台资企业积极融入大陆产业链供应链,打造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的先行先试区、两岸中小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 以扩大昆山试验区范围为契机,推进昆

山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深入落实《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条例》, 为试验区进一步开发开放提供有力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推动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

加快昆山全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两岸金融创新合作为主线,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丰富发展金融业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助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对小微企业、` 三农" 、民营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着力在资本市场发展、跨境金融合作、金融支持人才创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高效运作台商发展基金,为台企等广大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金融综合服务。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积极开展制度创新,不断探索优化各类资本集聚发展的政策环境、商事环境等,推动形成人才、资本、科技、产业的高效联动。

构建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新格局。 深化` 同等待遇" ,推动昆台在科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丰富台商台胞大陆` 精神家园" 内涵。 加强两岸青年人才交流,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台湾青年人才大陆创新创业首选地。 扩大两岸文化交流,鼓励台湾同胞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共同弘扬昆曲文化,打响两岸

产业论坛、中秋灯会、马拉松赛等店动品牌。 拓展两岸教育医疗合作,加大台高优质教育、养老等资源引进力度,鼓励台资在昆办医,支持台高医师来昆执业。 关注在昆台胞弱势群体,建立生店困难台胞救助机制。 鼓励支持台胞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第三节 全面推动投资与消费升级[编辑]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资效益增长模式。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和储备机制,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 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提品质的重点工程。 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构建项目与财政建设资金、社会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匹配机制,推动要素供给向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倾斜。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 提升供给质量,开展` 质量昆山” 专项行动,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消费需求。 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依托坡市客厅和核心商圈,布局一批主题特色鲜明的地标型商业综合体、时尚步行街,探索建立室内免税店,培育以传统消费升级、中高端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模式。 支持产品创意策划和品牌运营,积极探索星巴克、统一、波力等在昆高端食品品牌输出、文创服务和体验消费。 支持外资外贸企业主动融入

` 双循环” ,鼓励企业发展` 同线同标同质” 产品,搭建转内销平台。大力培育下沉消费市场,推进连锁商品品牌向镇村延伸,有序发展乡镇商业综合体,完善坡乡末端配送节点网络。

第四节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编辑]

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全面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深化对接东盟货物贸易跨境平台建设,打通东盟国冢运输优势专线, 建立流程畅、时间短、效率高、竞争力强的贸易机制,稳住外贸产业链核心环节。 用足用好国冢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平台,做好" 贸易促进” 和" 贸易创新”两篇文章,推动昆山进口规模稳步扩大,促进出口多元化,带动相关产业提质增效。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不断提升诲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促进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优化保税仓储、保税研发、贸易物流、展示销售、检测维修、供应链金融等服务贸易新业态发展,充分释放高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潜能。 探索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融合发展机制,鼓励外资企业融入本土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内循环发展水平。 加快自贸片区改革经验复制推广。

持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水平。 注重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加大先进制造、高新技术、服务贸易等领域外资引进力度,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加强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围绕" 防止断链、国际补链、本土强链” , 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在昆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鼓励外商以利届转投资等增资形式扩大产能。 落实以外商投资法为基础的新法律体系,确保外资投资平等享受各种政策和资原。 推动外商投资向合资经营、投资并购、PE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多元化形式转变。

加强” 一带一路” 沿线投资布局。 全面拓展“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市场,深化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医疗卫生、信息通讯等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投资机会。 围绕“ 白俄借智” “ 非洲借力” ,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以色列等中东欧科创资源的对接,创新升级重资产投资管理和轻资产管理输出的发展模式,提升江苏昆山( 埃塞) 产业园等平台开放合作水平。 探索将昆山的产能优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发展需求充分融合, 打开国际市场空同。 引导企业通过参与境外并购参股,建立生产基地,共建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园区。

第七章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编辑]

围绕激发昆山创新转型动力和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推进政府“ 放管服” 改革、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土地利用制度改革,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各项改革更加完善,全面优化昆山营商环境,形成良好的内外发展格局。

第一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编辑]

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深化“ 不见面审批” 改革,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持续打造营商环境“ 昆山方案” 升级版。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制度标准、政务服务、监管体系、公共服务配套衔接,推动政策集成优化、有机衔接和高效协同。 全面深化“ 昆山服务” 机制内丞,擦亮“ 昆如意” 营商环境服务品牌,完善“ 容缺受理” 等服务机

image

制,持续开展模式创新、审批提速。 推进' 互联网 +政务服务" ,破除' 信息孤岛" , 实现数据共享、共用, 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 一窗办结" ,实现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 完善市镇村( 社区) -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规范化、智能化、制度化建设。 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建立健全' 政府承诺 +社会监督 +失信问责" 机制。

专栏 4:“ 昆如意“ 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 昆如惫” 是昆山营商服务品牌,也就是“ 投资昆山、称心如惫”,寓惫“ Kunshan- Best” 。 Best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即 Benefit( 利益、优惠],政策优惠最大; Efficiency( 效率],办事效率最高;Service( 服务],企业服务最好;Techno1ogy( 技术],技术手段最先进。 目前已形成 7 项较为成熟的服务机制:

“1311“ 分级挂钓服务机制

由市领导挂钧龙头企业、部门挂钧重点企业、区镇挂钧区域重点企业,实行一对一挂钧、点对点服务,围绕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安全生产稳定、重大政策落地等方面,深入一线、蹲点指导,统筹协调、督查督办,帮助解决基层和企业遇到的具体困难。

招商护商服务机制

定期召开深化招商护商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研究出台招商护商重大政策举措,深化“365 无间歇” 招商护商服务机制,建立民营企业、日资企业、欧美企业和其他重点外资企业微信群,定期举办外企沙龙、台企沙龙、企业家联谊会等活动。

政府专员“215“ 行动机制

在全市选派 200 名招商护商专员,重点服务 1000 家龙头型企业、处于产业链关键节点、掌握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和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人才科创企业。 每个专员挂钧联系 5 家企业,常态化开展“ 宣传落实政策、搜集企业诉求、解决问题困难、链接相关部门、服务企业发展” 等 5 项“ 零距离” 服务。 对企业的诉求、建议,在 5 个工作日内答复,实现问题反馈率 100%、问题解决率不低于 85%。

“5A“ 级人才科创服务机制

服务“ 网点全覆盖”( ALLareascovered) 。 11 个区镇及重点科创园区全部设立

人才科创服务专窗,实现服务“ 零距离”。 服务“办理全线上”(ALLserviceson1ine)。

image

人才和科创企业各项服务” 一网通办"、掌上办理。 服务” 时效全提速" ( ALLproce- duresacce1erated) 。 人才科创企业行政审批在正常时效的基础上提速 20%。 服务 ” 在线全天候"( A11timeavai1ab1e) 。 发挥”12345" 人才科创服务专线、” 昆山科创"公众号作用,24 小时接受咨询办理。 服务” 人才全无忧"( ALLta1entssatisfied) 。 人才就业创业、融资贷款、知识产权保护、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 275 项服务清单不断升级丰富。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机制

全力构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立符合昆山产业特点的和谐劳动关系指标体系,推动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共同参与,探索打造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3 个创建示范区,创新台资及小微企业和谐培育、高技能人才培养、

新业态劳动用工、公共服务提升、人力资源市场规范 5 项机制,推动企业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提供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 昆山样本"。

“ 宽严并济” 执法监管机制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程全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探索” 区块链 +公证" 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中的应用,实现全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 编制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 建立面向新业态的监管政策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新经济形态给予 1 -2 年包容期,实行柔性监管。

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大数据分析监则平台,编制疫情影响重点企业清单,密切关注企业订单、生产经营、用工用能、开票纳税等变化情况,对出现异常波动的企业,第一时间作出预警响应,通过区镇、部门合力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做到” 经济运行情况日日有分析,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个个不过夜,统计基础工作周周有指导,主要经济指标月月有通报"。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聚焦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少微观店动于预,支持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促进交易店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深化涉企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覆盖企业庄册、业务开展、资本运作、清算退出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管理制度。 扎实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严格规范涉企收费,确

保各项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 整合各类融资政策,以综合风险池、国资担保、信用保证基金等方式,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重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增强融资、社保、税收、用工用地用房等政策弹性空间。 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规划、政策制定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编辑]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建立事权划分科学、结构扁平优化、管理高效统一、运行公开通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动力。加快设立昆山试验区管理机构,推动建立试验区与行政区一体化治理模式,提升城市能级,提高行政效率,打造精简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中心城区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权贵关系,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提升行政管理能力。 实质化运作旅庌度假区,实现对锦足周一体化统筹管理。

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向开放创新型现代产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探索建立重点园区与重点镇工业集中区协作托管机制,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周边工业集中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理。 探索建立开发区全员市场化聘用和激励新机制,实施“ 双考核” “ 双挂钩” 制度。 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税收征管协调机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完善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的政府内部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现代财政管理制度。 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 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逐步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全面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便用效益。 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三节 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编辑]

深化自然资源管理综合改革。 立足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实施以空间规划为引领的“ 空间协同“ 工程,以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的“ 全域保护“ 工程,以城市更新、产业更新、盘活存量为主导的“ 产城赋能“ 工程和以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农村资源活化为核心的“ 城乡融合“ 四大工程。 健全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开创“ 空间规划布局一盘棋、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资源资产管理一本账、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 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 为我市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压入动力、拓展空间、增创优势。

专栏 5:国土空间四大工程

空间协同工程:坚定不移走" 减量发展” 之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引领和优化空间结构布局的主要抓手,对外立足苏州市域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相关各类规划的有效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 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领昆山先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对内探索建立生 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科创产业用地选址准入线两条引导线"3 +2” 的管控模式,不断提高国土空间的

image

产出效益、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打造空间开放协同发展“ 示范区”。

全域保护工程:立足实现资源资产“ 一本账” 管理,建设国土空间全覆盖的联动共享空间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类型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区的耕地保护模式,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散布的工业用地减量。以张浦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建立国土空间系统综合治理机制。 建立资源保护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因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资源配置难题。 创新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的省域内南北共建共享新模式,依托准昆台资合作产业园、昆沐工业园等载体,跨区域进行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以此促进地区间产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互惠合作。 创新建立动态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将国家生态红线、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对相应区镇实行分级定额生态补偿,促进保护发展良性互动,打造自然资源整体保护 “ 样板区”。

产城赋能工程:在存量更新背景下,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带来的产业集聚趋势,以及城乡有机更新中大片区统筹改造和跨片区组合改造需要,创新存量土地供应的实施路径和方式,创新产业链项目准入和“ 产业定制地” 的供应方式,创新实施由自然资源、发展改革、市场监管、法院、税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联合监管机制,提高各类空间资源的匹配度,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产业和城市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打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标杆区”。

城乡融合工程: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遇,以实施城乡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创新乡村用地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农村资源要素活化机制为抓手,通过自然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和良好的管理,构建资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昆山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城乡融合共享发展“ 先行区”。

统筹低效闲置土地精准盘活。 结合苏州产业用地更新“ 双百行动” ,划定不低于 18.28 万亩的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实施 18 平方公里存量产业用地更新计划。 鼓励平台公司、国有企业以土地回购、合作开发、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模式,大力推进工业区改造升级,打造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升级版,加快布局建设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小微产业园,对闲置、低效的产业用地加以

盘活,持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 十四五" 期间,盘活低效再利用

土地 3 万亩。

第四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编辑]

打造新兴产业投资基全集群。 扩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联合社会资本、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市场化产业链并购基金,加强对国内外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配套环节的垂直并购,打造旗舰型企业集团和星系企业集群。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扩大" 拨改投" 适用范围,对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对接市场发展直接融资。 用好压册制改革红利,鼓励更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到 2025 年, 新增上市企业 40家。 大力拓展公司债、企业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券融资,积极争取地方专项债份额,解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难题。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基金,政府通过认购基金份额等方式予以支持。

探索基础设施证券化试点。 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和类 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将巳产生持续稳定收益及现金流的产业园区、仓储物流、水电气热、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信息网络等项目进行证券化打包上市,有效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和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 加强与保险资金的合作,大力发展债券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

第五节 深化推进所有制改革[编辑]

激发国资国企创新活力。 发挥国有资产运行服务中心作用,加快国资监管由“ 管企业” 向“ 管资本” 转变,构建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 推进国有资本布局再优化,建立市属国企主业清单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创新国资运营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国资公司主业定位和主营业务,指导做好国资公司规范化运作。 税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公司治理,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 加快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强化资本运作,推动有条件的国企整体上市。

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自主搭建或联合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对设备、工艺实施智能化改造。 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总部培育工程,支持民营企业提升规模水平、发展质量。 实施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 昆玉计划” 、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选树优秀民营企业家典型,鼓励民营企业以人才招纳培养为抓手,提升核心竞争力。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资产整合项目。 到 2025 年,培育 5 家以上年销售额超 100 亿元民营企业,3 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

第三篇 以美好生活为根本追求,[编辑]

基本建成文明宜居现代化大城市

第八章 全面构筑现代化高品质城市[编辑]

围绕全面提升坡市品质和服务功能,优化全域空间布局,推进产坡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智彗坡市、便捷坡市、韧性坡市和开放坡市,全面提高坡市智彗化、精细化、国际化水平,聚力打造文明宜居现代化大坡市。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布局[编辑]

根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紧密契合的原则,实施“ 三大片区”

差异化空间布局。

城市集中建设区。 包含高新区、开发区、花桥、陆冢、周市、张浦、千灯( 机场路以北) 坡镇建设连片地区。 坡市集中建设区是昆山产业集中区、人口集聚区和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要进一步完善提升生产生活服务综合功能,增强坡市综合竞争力与区域影响力。

西部阳澄湖片区。 以巴坡镇和阳澄湖旅庌度假区为主要载体,激活沪宁坡际铁路阳澄湖站的引流作用,保障阳澄湖、鬼偏湖为主体的水域自然生态安全, 发挥自然生态资原、传统文化资原、知名特产资原等综合优势,突出旅庌度假职能,与苏州共建环阳澄湖旅庌度假区。

南部滨湖片区。 机场路以南地区, 主要包括千灯镇( 机场路以南) 、周庄镇、锦溪镇和足山湖镇。 以保障生态安全、保护传统文化为核心任务,利用既有基础,突出江南古镇、水乡村落、世界湖区三大品牌优势,东接上海、西连苏州,加强整体联动,大力发展旅庌度假产业,带动文创、健康等关联产业发展。 重点围绕世界级湖区建设, 提升锦足周一体化发展能级, 构建绿色创新产业体系,布局高效便捷功能设施,彰显古镇特色文化底蕴,打造南部生态宜居滨湖城市副中心和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

图 1:市域城乡空间结构图

image

同时,优化形成坡市集中建设区” 一核两翼三区” 的空间布局。

“ 一核” 。 即中环以内的坡市核心区。 核心区是昆山中心功能集聚区、坡市产业集中区、生态宜居示范区、特色魅力展示区。 进一步提升核心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职能,扩大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发挥轨道交通引导作用,有序推动坡市更新,降低工业用地比例,着重充实文化休闲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适度增加商业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挖掘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江南水乡坡市特色,大力改善生态宜居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规划引导老坡区功能提升和人口疏解,梯次打造国际化街区社区,构造中央活力区。

“ 两翼” 。 即西部副坡( 高新区) 和东部副坡( 开发区、陆家) 。 西部副坡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绿色生态新坡区,承担科技研发、高等教育、文体行政等职能。 立足生态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和高新区良好创新环境的叠加优势,依托阳澄湖科技园、智谷小镇等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创新载体向创新价值转换,完善商业服务功能,强化坡市特色塑造,加速创新资源集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东部副坡是昆山对外开放先行区、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综合功能新坡区,承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等职能。 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劲的优势,主动对接融入上海,推动低效用地更新,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促进产坡人文融合发展,推进由工业园区向综合性现代化新坡转型。

“ 三区” 。 即花桥国际商务坡、北部新坡( 周市) 和南部新

城( 张浦) 。 花桥国际商务城是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新城。 充分发挥江苏临沪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和城市融合,无缝对接虹桥商务区和嘉定安亭汽车城, 协同建设“ 嘉定安亭—青浦白鹤—昆山花桥城镇圈” 。 北部新城以周市镇为主体,是以智能制造、商贸物流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城。 加强与城市核心区的有机衔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扢掘生态文化资源,形成“ 嘉昆大” 协同发展组团重要节点。 南部新城以张浦镇为主体,是以精密智造、总部贸易、高端食品、生物科技、屎江产业为特色的综合性新城。 注重对吴凇江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跨江交通联系,发挥轨道交通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低效用地更新,突出新城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注重与苏州工业因区协调发展。

图 2:城市集中建设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image

第二节 打造泛在互联的智慧城市[编辑]

推动网络设施更加健全。 加快实施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网络基站组网和` 双千兆” 宽带网络建设, 规模部署 IPv6,推动 5G、物联网、云计算、区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木的泛在应用,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 布局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终端设施布设,拓展智能化的无人配送设施布局, 推进新一代数字化学校、` 互联网 +医疗健康” 、智能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逐步构建未来型智慧社区。

推动数据共享更加高效。 加强与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城市。 在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方而探索创新,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为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标准化支持。 建立动态更新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市镇两级协同,坚持项目规划和建设统分结合,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资源,形成政务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管理新模式。

推动管理服务更加优质。 加快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完善提升城市大脑安全管控指挥中心功能,大力推进城市安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形成城市管理各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 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庌出行等公共服务领域,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便民服务网络,形成更智慧、更幸福、更安全、更和谐、更文明的城市居民生店方式,让公众享受到更加精准、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image

专栏 6:" 智慧昆山“ 建设重点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动力,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推进资原整合和数据共享,建立“ 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靠数据管理、以数据创新” 的现代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安全、提质城市管理、提速政务服务、优化便民服务。

城市大脑:加快建设集态势感知、城市联动、安全管控、指挥调度、融合通讯等为一体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构建“1 +15 +N” 联动指挥模式。 加强数据整合、治理和共享,推进数据“ 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逐步打破数据壁垒,打通数据来道。 加快城市大脑的实战化运作,以整合共享和深度应用为突破口,形成一批基于 “ 城市大脑” 的特色应用,在城市安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领域发挥实效,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管理品质。

综治网格化:深化综治警务“ 双网融合”,常态化推进“ 清格” 专项行动,以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实有事件“ 一标多实” 基础数据为基础,整合关联人、房、单位、事件等社会治理要素,强化数据赋能基层社区。 围绕“ 红色物业”建设,推进小区治理“ 物管员 +网格员” 双员联动进网格,打通群众家门口治理服务的“ 最近距离”。

智慧健康: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整合全生命周期卫生保健、医疗服务数据和疾病预防控制数据,构建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 整合医疗数据,打造智慧健康信息平台,提升惠政水平。 完善智慧应用,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惠医手段。 健全服务体系,实现“ 互联网 +医疗健康” 转型升级,提升惠民感受。

智慧教育: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创新,积极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并探索 “ 智能 +”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基本实现数字化教学覆盖全体教师,泛在化学习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全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主要发展指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第三节 构建内畅外联的便捷城市[编辑]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围绕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融入苏川三横一纵" 丰” 字形高速铁路主骨架建设,增加昆山经停班次,协助推进沪通铁路二期开工建设。 加快苏锡常城际铁路昆山段建

设,做好苏足沪坡际铁路昆山段规划对接, 推动上诲、苏州市域

( 郊) 铁路向昆山延伸,实现都市困同坡化通勤。 研究建设沪通铁路、京沪铁路连接线,对接沪苏湖、通苏嘉用高铁建设,稳步实施常嘉高速锦溪互通、沪宜高速昆山北互通项目,实现高速公路互通区镇全覆盖。 开展南部旅游线研究。 加快建设轨道交通 S1 线,谋划推进轨道 K1 线、苏州轨交 9 号线昆山段规划建设,加强与上诲轨道交通 17 号线交通衔接, 探索“ 云轨' “ 空铁' 等前沿轨交模式。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推进申张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等于线航道整治,改善航道条件,构建高等级对外航道网。 加强陆家洪货运站与苏州西站的内部衔接,加快对接大仓港、苏州工业园内河港以及苏蒙欧中欧班列等,发挥便捷安全、运力潜能大的优势,提升货物周转效率, 降低运输成本, 形成诲陆并举、全而开放的 “ 陆路口岸' 格局。

大力推进路网连接工程。 打通市域对外于线通道,加快推进 G312 苏州东段、中华园路接望江路、强胜路对接 G312 等 3 条苏昆连接道路工程建设。 强化毗邻地区道路互联互通,加速打通省际断头路,推动玉溪大道对接新大路、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等一批沪昆连接道路新建工程建设。 推进 S256 昆山北段新建工程,加快与大仓港快速联系道路建设。 完善内部道路布局, 加快推进 S339

( 古坡路) 、S256( 东坡大道) 等外环快速通道建设,高标准建设“ 四好农村路' 。

专栏 7:" 十四五“ 交通建设重点

轨道交通:苏州轨道交通S1 线 深化 K1 线研究,争取纳入苏州新一期轨道交通

建设规划。

道路:昆山中环快速路对接苏州中环快速路、外环快速化( 紫竹路—全阳路) 改造工程、黄浦江路南段改扩建工程、沪宜高速公路昆山北互通、256 省道昆山北段改扩建工程、同周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玉溪大道( 玉峰大道) 接新太路工程、外青松公路改造工程、沿沪大道对接胜利路工程、朝阳路西延( 江浦路—黑龙江路) 改造工程、振新东、西路改扩建工程、景王路跨青阳港大桥、白马泾路( 马鞍山路—中华园路) 南延工程、中华园路接全阳路工程、柏庐路(312 国道—台玻路) 南延工程、祖冲之路南延工程、青阳北路( 青阳大桥—常熟交界) 改造工程、湖滨路( 城北大道—相石路) 改造工程、轨道交通 S1 线道路恢复与综合整治工程。

航道:申张线青阳港段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内港线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外港线航

道整治工程。

航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 临时起降点)。

优先提升公共交通体系。 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建立多模式、高质量的公交服务体系,打造结构更完整、形式更多样、换乘更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扩大常规公交线网服务范围,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 到 2025 年,全市公交线路达到 260 条, 公交专用道达到 85 公里。 优化公交衔接换乘设施,提档升级公交车型,五年更新公交车 770 辆。 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和公共停车场建设,探索公交场站功能拓展和综合开发利用,到 2025 年,新建公交首末站、停保场 2 个,P+R停车场 5 个。 完善公共自行车布局,解决城市交通“ 最后一公里” 问题。 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增加停车泊位供给,统筹停车资原管理,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

第四节 建设多维空间的韧性城市[编辑]

健全新型市政设施网络。 加快交通路网、生态环境、乡村振

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编辑]

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形成全覆盖、便利化的市政设施体系。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健全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施工、监测等技术规范。 加强区域供排水保障互联互通,实施城区、城际间及跨区域供排水管网连通建设,全力推进吴凇江行洪工程昆山段建设,提升城乡防洪排滂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 泵站) 建设。 加快区域电网建设,完善电网主于网架结构,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保障供应能力。 有序推进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 +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地铁 TOD上盖开发,加大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空中廊桥、下沉式庭院、地下通道等多层立体的联通方式,努力打造功能织补、便捷换乘、空间缝合的立体垂直城市。 加大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力度,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整合供水、污水、防洪排滂以及供电、燃气、供热等设施,实现水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垃圾系统等四大系统整合,推进廊道共用和综合管廊建设,培育城市弹性。

第五节 构筑青春活力的开放城市[编辑]

建设国际化街区和社区。 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图书馆、生店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服务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高品质产城空间。 探索在昆山 S1轨道交通沿线、外籍人口集聚、配套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度布局国际化街区和社区网络,全面提升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水平,因地制宜打造类海外生店的样板示范环境。

积极引进国际高端服务。 利用现有载体资源,高水平举办国际一流的论坛、会展、赛事、节庆等店动,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外合作交流品牌。 推动国际优秀专业机构和资本进入医疗、教育、体育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 加大本土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力度,健全外籍人士基本公共服务权益保障与衔接机制。 积极发展国际友城关系,完善与海外城市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提高昆山文化国际知名度。

营造年轻朝气的城市氛围。 坚持功能与形象兼合原则,进一步加强布局优化、形象设计,不断打开城市建筑的视觉美学和宜居空同,形成若于城市地标群落。 鼓励商旅文娱会等业态融合,支持各类知名品牌在昆山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打造国内外品牌橱窗。 以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智彗生店服务,规划若于多元文化和不同主题的夜生店集聚区。

第九章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辑]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到 2025 年,全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一批苏州市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镇。

第一节 推进现代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编辑]

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 ` 藏粮于技"

战略,有序推进轮作休耕,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

和高标准池塘建设,加强高品质果品花卉基地建设。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旃、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农业扜区达标建设和机耕道、屈桥等农村田间道路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坚持质量兴农,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现地产食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全覆盖。 坚持绿色兴农,持续推进” 二品一标一基地“ 建设。 坚持品牌强农,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驰名商标和知名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园艺、阳澄湖大闸蟹、梅山猪、麻鸭等农业特色产品,制定完善区域标准体系,扩大” 昆味到“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巩围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域外保供基地。 深化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吴凇江粮食产业园等流通保供载体。

引领智慧农业发展。 全而优化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变。 以实施” 千企入园“工程为抓手,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和创业团队入驻,培育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农业领军企业。深化与国内顶尖农业研究机构合作,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建设,全而提升全市未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到 2025 年,农业信息化覆盖率 70%以上。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辑]

推进村庄特色化发展。 进一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 对全市 608 个自然村按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其他一般村分类,统筹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分类推进特色精品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规划建设,加强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形成具有江南特点、形态各异的特色田园乡村体系。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 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内道路、通讯、物流、公劂及给排水基础设施,优化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到 2025 年,累计建成 25 个特色精品乡村、240 个特色康居乡村,全市天然气进村入户数超 15000 户。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按照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推动农

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品质建设阶段。 科学优化' 红黑榜“ 评选机制,巩固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建设成果。 深入开展农村' 散乱污“ 企业整治,进一步加强农房建设管控,实现村容村貌持续提升。 大力推进农村劂所革命,科学合理布局,建设生态公劂。 深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提升行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体系建设。 到 2025 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 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0%以上。

健全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 持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村' 书记主任一肩桃“ 全覆盖。 深化乡镇机构能力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

向基层下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建设,保障居民平等参与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 深化乡村德治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推动矛盾问题、治安隐患通过网格化治理机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积极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县。

第三节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编辑]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农村承包地" 三权分置,, 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逐步放店土地经营权。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研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机制,保障农村集体及农民权益。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行使、农户资格权保障、使用权流转、使用权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收益分院、审批监管等机制,适度放店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创新乡村用地的分类审批管理形式,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零星、分散用地需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集体资产集中经营、委托管理等资产运营管理新机制,通过市场化院置手段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抱团异地发展,

结合产业用地更新建设,在坡镇规划区、各类开发区等优势地段开发或综合改造能稳定增加集体收入的经营性项目。 培育壮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严格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行为。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以自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店利用空闲宅基地及农房。 在符合法律法规条件下,探索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继承、转让、抵押担保等后续制度安排。 到 2025 年,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 900 万元以上。

第十章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昆山[编辑]

深入贯彻“ 两山” 理念,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治理体系,深化巩固国冢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效,全而建设碧水坡市、蓝天坡市、净土坡市、无废坡市,加快推动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不断创新绿色发展路径,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初步建成江南特质凸显、生态环境优美、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的美丽昆山。

第一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编辑]

强化生态安全严格管控。 优化国土空问布局, 科学划定“ 三区三线” ,严格保护以农田、水系为主体的江南水乡生态本底。 分类划定生态空问,错固坡市生态基底,构建“ 七横四纵” 市域生态格局。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 四个十万亩” 。 推进“ 三线一单” 实施应用,开展优先保护单元生态修复店动,提升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和保护水平。 推行绿色招商转型升级环境准入指导目录,从严从紧控制“ 两高一资” 、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

专栏 8:" 七横四纵“ 市域生态格局

“ 七横”:苏昆太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廊道、杨林塘生态景观廊道、庙泾河—太仓塘生态景观廊道、京沪高速铁路生态景观廊道、吴凇江生态景观廊道、苏沪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廊道、同周公路生态旅游廊道。

“ 四纵”:苏州东绕城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廊道、张家港—小渡河—大直港生态旅游廊道、汉浦塘—青阳港—千灯浦生态旅游廊道、全鸡河—夏驾河—道褐浦生态景观廊道。

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严格落实减煤任务。 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强化绿色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绿色技术研发等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循环链接的绿色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引导节能环保、清洁生产、静脉产业、绿色服务等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店方式,引导全社会养成节水节电节气、垃圾分类投放、绿色出行等健康叉明生店习惯。 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加大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力度。

第二节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编辑]

打造碧水城市。 深化" 河( 湖) 长制" " 断而长制" 管理模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坡乡河道治理,实施生态清於、店水畅流、水系沟通、生态护坡、船舶污染治理等工程。 深入开展节水行动,推动重点行业节水改造。 推进坡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深入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和维护,提标改造坡镇污水处理厂,不断提高污水厂进水浓度,巩固和提升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确保国

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打造蓝天城市。 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以 PM2.5 和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深化协同防控,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扎实推进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 双控" ,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力争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 推进化工园区专项整治,提升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 VOCs) 污染治理效率,推进企业提高工艺、装备及污染治理水平。 加强扬尘污染和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行“ 绿色施工" , 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

打造净土城市。 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调查评估与风险管控,建立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优先管控名录。 推进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全面管控,系统推进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风险防范,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地块清单,有序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 推动农用地土壤污染精准管控,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标准生态农田,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

打造无废城市。 全面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建设,对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和无窖化处置。 坚持以大分流为主,深化生活垃圾分类“ 三定一督" 长效机制,提升垃圾收集设施设备水平,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超 98%。 优化城乡垃圾统筹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其他固废收运处置体系及管理制度。 强化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

第三节 全方位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编辑]

系统加强生态恢复治理。 坚持林地、绿地、湿地同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建立生态空间管制机制,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休( 养) 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多元共生生态系统。 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加强阳詹湖、定山湖、吴凇江、娄江等重要河湖的生态恢复与治理。 加强自然湿地保护,推进退奸还湖、退鱼还湖,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建设湿地防护林,恢复湿地植物群落。

稳步打造生态绿化典范。 依托河流水系、道路和生态斑块,建设“ 田湖环城、水路林盘、湿地成群、环环相扣" 的生态绿化框架。推进“ 昆小薇.共享鹿城" 专项行动,增强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和空间布局均衡性。 开展金鸡河、庙泾河、张冢港等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城市滨河区域、重要节点景观质量和环境品质。 完善慢行步道建设,推广立体绿化建设,加快农村绿化建设。 结合“ 四个十万亩" 工程,以沿水绿廊、农区林网等为重点, 确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 到 2025 年,新增、改造绿地 600 万平方米。

专栏 9:实施`昆小薇 共享鹿城“ 专项行动

“ 昆小薇·共享鹿城" 专项行动是对城市进行“ 针炎",融入文化元素,顺应自然理念,见缝插针对城市主次干道、街头转角、老旧小区、征收闲置地、围墙等居民身边的小微公共空间开展美化的专项行动。

“ 十四五" 期间,“ 昆小薇" 将继续坚持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专注于居民身边的最迫切的微空间整治和美化行动,让居民切身感受到“ 昆小薇" 行动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改变,提升居民满恋度和幸福感,以微投资换取高社会效益,以小杠杆撬动民生 大幸福;坚持以空间整理为切入点,挖掘和利用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空间、边角空间、闲置地,使城市建设和改造中触不到的街头死角、盲点、断点及景观较差的空间得到改善, 成为街区亮点; 坚持以功能复合为关键点, 因地

制宜,补充短板,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美观性结合,争取达到一块空间数种功能的

集约化空间最大利用率,打造功能复合型活动场地。

在做好中心城区“ 昆小薇“ 行动的同时,将其延伸推广至各个区镇,充分挖掘用地潜力,有效改善全市范围内公共空间质量。

第四节 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编辑]

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优化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差别化绩效考核。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格开展领导于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贵任终身追笐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健全重点风险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制度,深化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加强物联感应、走航监测、动力监测和移动遥感监测等智慧化手段在环境执法中的深度应用。

系统推进多元环保机制建设。 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在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有偿便用制度。 建立健全排污许可“ 一证式” 管理制度,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整合、衔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环保标准、环保税等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制度。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力度,推进“ 互联网 +监管” ,深化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健全环保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环境信访举报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健全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环保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执法现代化水平。

第十一章 有效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编辑]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店的向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 同城化、多元化、优质化” ,努力改善居民生店品质,不断健全就业分配保障体系,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率先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编辑]

促进就业稳步增长。 全力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打造” 就在苏州· 昆山如意” 就业创业服务品牌。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店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保持外来人口就业稳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建设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因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就业成长共享平台。 构建线上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平台,集成全市人力资源大数据,提供” 一站式” 高效服务,打造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就业创业首选城市。

持续提升居民收入。 建立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劳动工资报酬合理增长。 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待遇。 积极拓宽增收渠道,通过构筑上市板块、集聚高新企业、鼓励创新创业、提升职业素养、提

升社保层次,持续增加居民的工资、经营、财产、转移性收入。 拓展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渠道,建立更多促进农民增收的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提升社会保障底线。 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灵店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基本养老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 加快` 皂子社保“ 服务体系建设。 秅步推进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苏州市级统筹工作,扩大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优化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构建现代化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深化` 弱有所扶“ 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编牢织密兜住社会` 底线公平“ 安全网。 健全秅定适度的困难人员保障政策,困难群体基本医保覆盖率达 100%。 依法推进退役军人转业安置等工作。 有序推进慈善福利事业发展,支持慈善福利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特殊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高效运作解决因病致贫返贫保险基金,探索群众医疗互助新模式。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 房住不炒“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秅健康发展。 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货币化保障机制,持续推进经济适用房购房补贮、公租房租金补贮工作。 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分类施策精准保障,实现低收入冢庭应保尽保,解决中等偏

低收入家庭合理居住需求,有效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职住平衡,支持解决新就业人员阶段性住房困难。 坚持“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有序推进商品房供给,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全面拓宽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渠道。 加快老旧小区、危房改造步伐,推动“ 住有所居” 向“ 住有宜居” 迈进。

第二节 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编辑]

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与设点布局,确保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全力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给,加大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力度,不断增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足感。 完善积分入学和 “ 公民同招” 制度。 多渠道探索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放大昆山杜克大学对提升坡市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加强与浙江大学等“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对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昆山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加快职业教育布局调整,提升职业教育综合人才培养能力,加强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企业学院建设试点,创新“ 双元制” “ 现代学徒制” 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关爱弱势群体,保障特殊教育秅步发展。

着力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 优化民办教育结构布局,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形成公办与民办协调互补的教育发展格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教师招录机制改革, 积极培育 “ 名特优” 校长、教学名师,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昆从教,打

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依托长三角高校师资、课程、设施设备等优质资源,建设开放型云教育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方式。

第三节 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编辑]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集中统一高效指挥。 围绕`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 提高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研判、处置能力,强化医疗机构疾病防控职贵和能力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建立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网络,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资源储备和采购供应机制,提高应急物资配置效率。 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培养。 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市民健康促进政策,提升全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

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深化` 健康昆山" 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智慧型、创新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县域级健康样板坡市。 推进医疗治理提质扩容,重点提升市一院综合实力,凸显市中医医院办医特色,做强市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建成运营东西部医疗中心,打造现代化公共卫生中心,力争创成 3 所三级专科医院,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婴幼儿照护体系。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共建以全生命周期的居民档案为重点的区域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和以智慧医院为依托的医疗协作系统,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预约诊疗等医疗服务。

image

专栏 10:昆山医疗卫生发展布局

优化行业龙头设施布局。 启用东部、西部医疗中心,全面深化市一院、市中医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内涵,充分发挥三甲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集约化、区域化龙头医院。合理规划乡镇医院。 二级及以上医院以` 一院一品" 发展模式为方向,根据专

科发展方向规划建设面积和床位规模,市二院搬迁至市一院原址,重点发展乳腺外科和肿瘤专科,市三院重点发展血夜和消化专科,市四院重点发展胸外科和眼科,市五院重点发展泌尿外科和重症医学专科,市六院异地新建,重点发展儿科和骨科,淀山湖人民医院、周庄人民医院完成异地搬迁,创建江苏省社区医院。

加强专科规划布局。 市妇幼保健院持续加强具有昆山特色的妇幼健康网络建设,建设三级妇幼保健院,探索建设一所儿科医院。 市康复医院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创建成三级康复医院。 锦溪人民医院以` 老年医学有特色、医养结合有品牌" 为目标,转型升级为三级老年病医院。 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二期建设项目,加强全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发挥精神心理专科龙头作用。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异地搬迁,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创建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极争创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构建均衡多元化办医格局。 鼓励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社会办医格局,社会办医服务创新、业态升级、结构调整。 鼓励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争创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妇产、儿科等紧缺型专科医疗机构,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实现结果互认和资原共享。 原则上不再新增设一级综合性医院、门诊部( 中医门诊部除外)。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公共卫生体系,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设施布局,在东部医疗中心规划建设昆山市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 传染病院) 并增挂昆山市疾控中心临床基地,市一院广仁分院改建为全市传染病救治实训基地和备用救治医院。 新改扩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整合医疗卫生资原,积极组建县域医共体。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进一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优化社区卫生运行机制,提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夺实分级诊

疗网底建设。 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深化医保支忖方式、药品

( 医用耗材) 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协调性,推进医疗保障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

大力培育引进医疗人才。 深入推进` 三名" ( 办名院、建名科、培名医) 战略,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医学机构合作,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改革卫生人才招聘方式,推进医师执业压册管理,促进各类人才集聚。 深化医教协同,促进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及临床医学院建设。 创建全科医生进修学院,规范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专业临床医师。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第四节 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编辑]

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加快高端康养院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标准化日间照村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机构、日间照村中心星级评定。 进一步完善居冢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嵌入式、小型化养老中心,打造冢门口的微型养老机构。 加快适老化设施改造,推进老年公共空间、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友好城市建设。 到 2025 年,完成 6 冢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新改建。 启动建设市级智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展智慧养老,构建以信息化、市场化为纽带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多元养老服务。 健全居冢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加快养老社会化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养老服务设施,到 2025 年全市 90%

的公办养老机构实现社会化运营。 深化与上诲、台湾养老服务交流合作,招引一批高瑞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探索跨区域养老协作模式。 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提高老年人生店质量。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完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

第五节 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编辑]

提升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效衔接,强化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以冢庭迁移为导向的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政策设计,探索构建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健全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强化人口数据开发利用,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推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服务建设。 分类实施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重点青少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和艾滋病高危人群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政策,健全政府、社会、冢庭三位一体的社会关怀帮扶体系。 强化公共政策供给, 完善特色服务体系, 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 深入实施国冢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构建支持冢庭和妇女发展的政策体系。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加强女性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女性身心健康发展中心、冢庭支持与妇女儿童维权保护站,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加强困境儿童兜底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普惠型儿童福利体

系、儿童安全保护体系,组织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婴幼儿看护、普惠托育等专项行动, 关心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推进儿童友好坡市、友好社区建设。

第十二章 提高新时代昆山文化软实力[编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 发扬“ 昆山之路” 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挥文化艺术培根铸魂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坡市凝聚精神力量。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辑]

加强理论学习宣传。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贵任制,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全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形成高低衔接、全人全程的教育体系。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主渠道作用,厚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 依托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资原,全方位多层次讲好“ 昆山故事” 。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开展净化网络生态系列专项行动,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汪重教育效果,在理论宣讲对象化、分众化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 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策划开展思想性高、体验性强的公民道德践行活动,增强理论学习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走好新时代“ 昆山之路” 。 立足改革开放再出发新起点,与时

俱进传承弘扬“ 唯实、扬长、奋斗” “ 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

优” “ 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 的“ 昆山之路” 精神。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学习借鉴雄安新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优秀成果和先进做法, 不断丰富拓展“ 五争五最五突破” 时代内丞,开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局而,走出一条创新引领、开放融合、制造强市的昆山特色现代化发展新路。第二节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常态长效建设文明城市。 全而巩围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深入抓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实施“ 12 个专项行动” 。 通过增加人员力量配备、提高环卫保洁频次、开展志愿服务等多元手段巩围提升精细化保洁水平。 常态化开展文明出行主题教育,持续开展不文明交通行为专项整治,坚持堵疏结合解决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推动城市环境秩序、形象而貌进一步优化。 深入开展市民素质养成教育,开展思想性高、体验性强的公民道德实践店动,丰富拓展“ 市民文明 12 条” 专项宣教行动内丞, 引导市民养成“ 昆山习人” ,形成“ 昆山规矩” 。

坚持文明建设与文明实践协调并进。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工作, 紧扣核心任务、根本目标, 以“ 嗷店、整合、下沉、共享” 为导向,不断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各平台资源屑单,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文明实践店动,强化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引领,做好文化引领,弘扬文明新风。 落实好新时代文明中心主任、实践所所长、实践站站长“ 三份屑单” ,压重发挥好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培育壮大专业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实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努力走好新时代文明实践

的“ 昆山之路” 。

第三节 持续提升文化发展魅力[编辑]

传承发扬先贤文化。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弘扬以顾炎武“ 天下兴亡,四夫有贵” 为代表的昆山先贤思想,丰富拓展“ 昆山市顾炎武日” 内涵,出版《日知录》 存世善本,发掘实学思想时代价值,阐释厚民、民本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廉思想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承继性关系。 创新顾炎武思想传播方式,加强研计交流,加大相关题材文艺创作,厚植昆山文化基底。 打造昆山特色文化标识,建设以地方名人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基地,升级改造侯北人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提升昆山文化引导力、凝聚力。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提升。

打响“ 大美昆曲“ 文化品牌。 落实《 昆山昆曲发展规划( 2018

-2022) 》,推进昆曲小剧场建设, 优化大戏院等“ 城市人文会客厅” ,为昆曲表演、传习和交流提供平台。 提升“ 百戏之祖” 发源地影响力,运作好昆曲发展基金。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集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创作推出更多原创精品,力争实现“ 梅花奖” “ 文华奖” 双丰收。 鼓励民间曲社发展,推进网络传播,实施“ 昆曲新声”培养计划,厚植青年观众土壤。 做好“ 昆曲 +” “ +昆曲” 文章,推进旅庌、商贸、文创、教育与昆曲融合。 办好昆曲展演店动, 打响 “ 处处有昆曲、处处闻昆曲” 的“ 昆山昆曲” 品牌。

高标准推进文化繁荣。 深化重点题材文艺立项、大院大团委约创作、文艺名家品牌工程,引进名家工作室,争取舞年在省级以上平台发表入选入展文艺作品 800 件。 围绕建党 100 周年、党的

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启动“ 昆山之路” 主题电视剧、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传记片《顾炎武》创作,邀请名冢创作昆山坡市主题曲。 推进江南水乡古镇申遗。 开展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建立文物名录体系和非遗数据库,实施非遗传承研习和青年传承人培养工程。 加强文物古建筑修缮,提高文物安防工作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昆曲发展研究中心,推动文化遗产店态发展,结合坡市空间营造,实施一批非遗展示嵌入式工程。

第四节 提高公共文体服务效能[编辑]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体系。 深化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六项机制” ,实现“ 东西延伸、覆盖全域” 的重大文体设施布局,结合坡市更新,加快建成文博中心、传媒大厦、戏曲博物馆、昆山足球场、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二馆、昆山妇女儿童店动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场馆,实施全民健身体系提升工程。 统筹布局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体系,区镇、坡市管理办事处文体中心覆盖率达 100%, 全面完成“ 四个一” 工程,建成“10 分钟文体生店圈” ,加大村( 社区)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文体设施对外开放共享。 到 2025 年,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 5.65 平方米。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加大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新建一批 24 小时图书馆、“ 坡市书房” 等新型阅读空间。 推进文化走亲、沪昆“ 同坡化” , 每年提供文化店动 3000 场, 实现乡镇影院全覆盖。 积极创建全域旅庌示范区,推进文化和旅庌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打造昆曲有声博物馆,实现“ 文化云” 与“ 旅庌总入口” 两平台融合。 实施苏川

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文化“ +科技” “ +创意” “ +资本” “ +金融” 发展步伐,推动“ 商旅文” 集聚融合,促进文化“ 走出去” ,每年举办 2 次以上全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或推介大会。 到 202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10%左右。办好重大品牌文体旅活动。 质续戏曲百戏( 昆山) 盛典,持续

办好海峡两岸( 昆山) 中秋灯会、昆山国际文化旅庌节等文体旅品牌活动。 完善足球发展体系,高水平办好亚洲杯足球赛等国际体育赛事,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协调发展。 提升海峡两岸( 昆山) 马拉松、国际徒步大会和万人骑行大会等赛事影响力,培育打造迷你高球联赛等休闲体育品牌。

第十三章 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示范样板[编辑]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坡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坡市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昆山和法治昆山。

第一节 夺实社会公共安全基础[编辑]

抓严抓实城市安全保障。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贵任、部门监管贵任和属地管理贵任,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聚佳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特种设备、坡市管网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工业小区等重点区域,健全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确保经济发展和保障安全同步推进。 完善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环境保护、治

安防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气象灾害防御等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整体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安全发展工作。 加强新型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提升市域疾控体系检测、预警及防控能力。 强化食品药品风险隐患排查、预警防控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全过程追问。 推行安全建设“ 四张清单" 和安全风险“ 一张图" ,提高城市安全运营保障水平。

专栏 11:安全建设`四张清单” 和安全凤险`一张图”

以安全凤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 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安全凤险辨识评估和管控,全方位、全过程摸清城市安全凤险底数,落实针对性管控 措施。

`四张清单”:重大安全凤险清单、重大危险源清单、重大安全隐患清单、脆弱性

目标清单。

`一张图”:全市安全凤险管控红、橙、黄、蓝四色图。

筑牢全市公共安全底线。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 “ 无黑" 城市创建,深化禁毒人民战争。 全而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三年提升计划( 2020 -2022 年) 及公安大数据“ 蓝海战略" , 加强理念变革、科技创新、机制优化, 不断提升防风险、保安全、护秅定、促发展的平安供给能力。 借鉴各地智彗警务、智能安防、新型犯罪打防治理等经验做法,高标准打造情指行勤舆一体化运行、社会动态全息感知、异常风险提前预警处置的现代防控体系。

构建高效的城市应急体系。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标准和监测预警服务,推进监管数据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重点领域专项应急预案,健全信息监测

预警和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纽织开展针对性的应急演练。 提升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 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和生态气象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第二节 完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编辑]

建立智能化统管治理机制。 统筹推进“ 城市大脑” 、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构建“ 1 +15 +N” 三级城市联动指挥体系,实现城市管理领域大数据共建共享, 推动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打造“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的智彗化城市管理体系。 制定社会治理专项规划,明确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扎实推进社会治理重点项目,实施“ 全民心防” 工程、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 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 治理机制,推动相关机制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紧密融合,延伸资原、服务、管理,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开展社会治理的能力。

专栏 12:"1 +15 +N” 三级城市联动指挥体系

按照“ 联动指挥一中心、数据共享一张网、信息采集一体化、应用服务一站式”

要求,以“1 +15 +N” 模式,高标准建成全市三级网格化联动实战应用平台。

“1” 指市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中心,整合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网格化、公安非警务类警情等系统平台,做到所有社会治理事项“ 一口受理、一体派单、一台运行”。联动中心主动融入“ 城市大脑” 安全管控指挥中心建设,推动城市安全管控和突发应急处置无缝对接,提升城市安全管理和保障水平。

“15” 指全市各区镇( 城市管理办事处) 网格化联动分中心平台,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建立起与综合执法联动协同机制,发挥好“ 一个区域一支队伍” 作用,形成分中心指挥协调、部门紧密配合、综合执法高效处置的联动新格局。

“ N” 指全市各村( 社区) 网格化联动工作站,与综治办、警务站和党群服务站一体化建设,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 线上 +线下” 双巡查。

专栏 13:“ 大数据 +网格化 +铁脚板” 治理机制

“ 大数据”:以大数据应用为支撑,做到凤险隐患实时感知、突发事件快速响应、

工作指令精准落地。

“ 网格化”:以网格化联动为载体,做到资源在网格内联用、问题在网格内联治、

服务在网格内联动。

“ 铁脚板”:以铁脚板落地为核心,做到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常态化、专业队伍服务管理精细化、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

完善全要素网格联动机制。 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党建融合社区全要素网格联动机制,建立“ 城事通” 服务平台和“ 党员联四邻”工作机制,促进“ 党建、治理、服务” 有效融合。 深化城乡社区“ 综合受理、一门服务、全科社工” 服务模式, 完善市民驿站布点和功能化建设。 积极培育和扶持专业化社会组织,引导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成为网格联动的力量,健全完善互联网条件下的社会动员新机制。 建立风险分析、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贵任“ 四项机制” ,深化综治警务“ 双网” 融合,推进网格员和物管员“ 双员” 联动,整合加强基层治理的力量。

专栏 14:“ 综合受理、一门服务、全科社工” 服务模式

“ 全科社工”,即全面掌握各项社区工作职业技能的社区工作者,具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优势。 “ 综合受理、一门服务、全科社工” 服务模式,即实现一名全科社工办理各条线事务,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整合昆山“ 基层互联网

+政务服务” 及“ 市民驿站” 两大服务平台,形成“ 居民办事、社区受理、部门审批” 在

一个平台上解决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新模式,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使社工更好掌握

民意民需,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

完善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 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 互联网 +" 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舆情研判,对公众诉求进行科学监测分析并及时处置。 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 加强工青妇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三节 全面推进法治昆山建设[编辑]

深化高质量法治政府建设。 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市、区) 。 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优化营商环境。 落实行政执法“ 三项制度" ,打造开发区和建制镇综合行政执法“ 昆山标准" , 促进规范、为民、高效执法。 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通过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方式,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

提升法治监督制约力执行力。 加强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健全法治监督体系。 严格实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法制统一。 依法开展人大执法检查,推动各项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人民

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推动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 推进执行联动机制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

大力推进法冶社会建设。 高效运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昆山法治“ 新名片” 。 实施“ 八五” 普法规划,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阵地集群。 推进城乡基层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协商、决定、办理、管理、监督群众自治事项,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整合非诉讼纠纷化解职能和资源,构建多方参与、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大力发展律师行业,培育和发展专业化、国际化律师事务所及调解、公证、鉴定等法律服务机构,开展民商事仲裁工作,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第四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编辑]

共绘“ 强富美高“ 新昆山蓝图

第十四章 推动形成发展强大合力[编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 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 适应客观形势变化,改进工作机制和方法,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于部队伍建设, 落实好于部标准, 进一步发挥“ 三项机制” 作用,大力营造“ 于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于部担当” 的浓厚氛围。 加快提升基层党建水平,选好用好管好带头人,提高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覆盖率和覆盖质量。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织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广泛凝聚全社会各方面力量。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人大对“ 一府一委两院” 监督制度。 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推进 “ 有事好商量” 协商议事工作机制广泛多层制度化。 充分发挥民

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凝聚共识,形成分工合作、团结奋进的工作局面。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切实做好双拥工作,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回。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

第十五章 创新规划落地实施机制[编辑]

完善统一规划体系。 强化市级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建立以市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 “ 多规合一“ 市级规划体系。 健全规划管理衔接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全程管理,完善目录清单、衔接审核、实施备案等管理制度,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市级其他规划服从市级发展规划、相关规划互不矛盾的原则,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规划衔接机制,形成全市规划体系“ 一盘棋“ 的格局。

明确规划任务分工。 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分解,加强分工落实,明确进度要求,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按计划、有步骤得到落实。 落实分类分级协调制度, 形成各部门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充分调动和依靠各方力量,形成上下齐心、各方协力的发展态势。回绕规划目标任务,完善配套政策平台,加强政策资顶要素供给。

规范重大项目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强重大政策协调配合。

抓好重大事项落地落实。 编制实施" 十四五,, 重大事项计划,滚动推进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店动、重大载体,为五年规划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好重大项目对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 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制度,有计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强化对全局性、战略性及跨领域目标任务的统筹协调。

强化规划绩效的评估监督。 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的动态管理,把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原,提高分析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准性。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作用,鼓励专业机构、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团体和民众提出监督意见,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部分名词解释

“ 五争五最五突破” : 即争新旧动能转换之先, 奋力走在创新发展最前沿,在产业科创中心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争融入国家战略之先,奋力走在开放发展最前沿,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争生态文明建设之先,奋力走在绿色发展最前沿,在美而昆山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争推动城乡融合之先,奋力走在协调发展最前沿,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争创造美好生活之先,奋力走在共享发展最前沿,在社会治理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四上” 改革:资产上图( 在地理影像图上反映集体资产权属信息,实现以图管资产) 、权属上证( 以股权证形式反映农民收益分院权,稳定农户集体财产权益关系) 、交易上线( 集体资产通过信息化平台流转交易, 确保村务阳光公开管理) 、监管上网( 以村银联动方式实时监控集体财务资金支出,实现线上全留痕全流程监管) 。

“ 三区三线” :` 三区“ 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 三线“指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 四个十万亩” :2006 年苏州市编制了以` 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高效因艺、百万亩生态林地、百万亩特色水产“ 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空间布局规划。 昆山市结合实际,提出了` 四个十万亩“ 的

农业空间布局。

“ 三线一单” :" 三线" 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

利用上线;" 一单" 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 两高一资” 项目:指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

文明城市建设“ 12 个专项行动” : 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提质、公益广告品质升级、环境卫生精细化整治、公共交通秩序优化、小区综合环境治理、重点点位建设示范、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志愿服务风尚引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深化、诚信昆山共建、移风易俗攻坚。

“ 市民文明十二条” :针对群众最希望改善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按照制定行动万案、发布规范指南、开发教育课件、开展专项治理、形成初步成效、出台长效办法、开展第三万评估等流程,集中力量舞月开展一期专项行动,引导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公共生店中自觉遵守礼仪规范,让嘉言懿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逐个破解群众最希望改善的不文明行为,切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 五区一线” 城市客厅:" 五区" 即青阳港层水城市中心、杜克智谷小镇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城市门户、朝阳路商业中心、亭林因传统文化集聚区。 " 一线" 即苏州市轨道交通 S1 线。

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六项机制” :指公共文化供给、公共文化设施专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市民文化需求反馈、文化消费宣传。

“ 四个一” 工程:即 1 个体育馆、1 个体育场、1 个游泳馆、1

个体育公因。

行政执法” 三项制度” :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