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1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十三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三

  厥門二

  李杲十書傷寒四逆厥辨

  朱震亨心法厥逆

  羅天益衛生寶鑑厥逆

  李梴醫學入門總論 蚘厥 陰厥 陽厥 外感寒暑 內傷七情 臟厥

   酒色所致 尸厥 治法

  李中梓醫宗必讀傷濕 陰證 陰毒 陰證似陽

  王肯堂證治準繩總論

  趙獻可醫貫血厥 諸厥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經義 論證 論治 陰陽二厥 蚘厥

  陳士鐸石室祕籙

藝術典第三百十三卷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三[编辑]

厥門二[编辑]

《元李杲十書》
[编辑]

《傷寒四逆厥辨》
[编辑]

成無己註:「《傷寒論》有云: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厥者,手 足冷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 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及至厥 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經曰:「少陰病,四逆,其人 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四者皆寒冷之 物,而專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虛寒之證也。四逆 與厥,相近而非。《經》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是四逆與 厥有異也。吁!斯言也,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者歟!竊 嘗考之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或曰四逆,或曰厥, 或曰厥逆,或曰厥冷,或曰厥寒,或曰手足逆冷,或曰 手足厥逆,或曰手足厥冷,或曰手足厥逆冷,細詳其 義,俱是言寒冷耳。故厥逆二字,每每互言,未嘗分逆 為不溫,厥為冷也。然四肢與手足,卻有所分,其以四 字加於「逆」字之上者,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其 以「手足」二字加於厥逆、厥冷等之上,及無手足二字 者,是獨指手足言也。既曰不溫即為冷矣,尚何異乎? 仲景所謂諸四逆厥者,不可下。蓋以四逆為四肢通 冷,厥為手足獨冷,而臂與脛以上不冷耳,不謂逆厥 有不溫與冷之別也。故又曰: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以 「逆冷」二字釋「厥」字,足見逆即厥,厥即逆也。故《字書》曰: 「厥者,逆也。」雖然逆厥雖俱為寒冷,而卻有陰陽之殊 焉。熱極而成逆厥者,陽極似陰也。寒極而成逆厥者, 獨陰無陽也。陽極似陰,固用寒藥;獨陰無陽,固用熱 藥。仲景以四逆散寒藥治四逆一條,此陽極似陰之 四逆也。其無四逆湯熱藥治四逆之條者,安知其非 本有而失之乎?且四逆湯之名,由四肢之冷而立也。 今以四逆湯治手足厥冷,豈非逆厥之不異乎?既以 四逆為四肢不溫,厥為手足獨冷,何故不名治厥之 藥為四厥湯乎?成氏於四逆散治四逆條下,謂四逆 為熱邪所為,及《方明理論》謂四逆非虛寒之證矣。至 於少陰病死證二條下,卻謂四逆為寒甚,若此者,得 不自悖其說乎?是知四逆亦猶厥之有寒有熱,固不 可謂四逆專為邪熱所作也。但四肢通冷,比之手足 獨冷,則有間爾。故仲景曰:「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死。」又曰:「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 者,死。」又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 萸湯主之。」此三條者,二為死,一為可治。雖通由諸證 兼見而然,然死者以四逆言,可治者以厥冷言,則亦 可見四逆與手足厥冷之有輕重淺深矣。夫四肢通 冷,其病為重;手足獨冷,其病為輕。雖婦人小子亦能 知之。成氏乃謂「厥甚於逆何邪?」若能知四逆厥之所 以異者,在於獨指手足言,與兼指臂脛以上言,則不 勞創為不溫與冷之曲說,而自然貫通矣。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厥逆[编辑]

厥逆,乃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因氣虛為主。有因血 虛,氣虛脈細,血虛脈大,熱厥脈數,外感脈沉實,有痰 脈弦。因痰者用白朮、竹瀝,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熱 厥用承氣,外感用雙解散,加薑汁酒。有陰厥陽厥,陰 衰於下則熱,陽衰於下則寒者。又有手足痲者,屬氣 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痲木,是胃中有濕痰 死血。

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散之方 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 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 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 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踡臥、脣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 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 尸厥飛尸卒厥,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 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 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運倒,此是卒厥。客忤, 飛尸鬼擊,弔唁入廟登塚,多有此病,以蘇合丸灌之, 候稍甦,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平「胃散。」 痰厥者。乃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薑附湯。以生附代 熟附。

蚘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蚘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 蚘蟲。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 效。蚘見椒則頭伏故也。

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 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 服之。

《羅天益衛生寶鑑》
[编辑]

厥逆[编辑]

陽厥,手足雖冷,有時或溫,手足心必煖,脈雖沉伏,按 之則滑。其證或畏熱,或渴欲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 不得眠,大便祕,小便赤,此名熱厥,古人所謂「陽極發 厥」也。治用白虎湯、大承氣湯、雙解散、涼膈散,四方詳 證輕重,選而用之。

陰厥四肢冷,身不熱,惡心,踡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 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沉微不數,或雖沉實,按之 則遲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脈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 或白通加豬膽汁湯。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 手無脈,此是將有好汗,宜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助 其汗,汗出則愈,不用藥助亦好,汗必自出。

雜病厥冷,手足冷,或身微熱,脈皆沉細微弱而煩躁 者,治用四逆湯加蔥白,或「白通加豬膽汁湯,或用人 參三白湯加竹茹,或無憂散,四方選而用之。」手足冷, 脈細微而讝語,治用四逆湯。身涼手足或冷而鄭聲 者,治用四逆湯。身冷手足或冷而吃逆者,治用四逆 湯加人參。嘔而身微熱,或厥或煩,小便利,脈弱者,治 用「四逆湯。吐而手足寒。或煩躁。治用四逆湯。」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總論》
[编辑]

《內經·氣厥篇》:「厥者,氣逆也。凡移寒移熱,或伏熱深而 振慄,或虛寒盛而發躁,皆謂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 已。宗筋,陰器也。厥陰所主,脾胃脈皆輔近宗筋。寒厥 則陰縮而四肢冷;熱厥則津乾不榮,四肢溺赤而手 足熱。」是六經之厥,皆統於肝與脾胃也。 傷寒邪在三陽,則四肢熱,半表半裡;及傳太陰,則邪 漸入內,則四肢溫;傳至少陰。厥陰則邪入深而陷伏 於內,則四肢厥冷。然先由熱而後厥者,傳經熱厥也。 輕則四逆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重則大柴胡、承氣 下之。若邪乍結胸中,心煩不食而厥者,瓜蔕散吐之。 《百問》云:「熱厥與冷厥不同,熱厥者,微厥卻發熱。若冷 厥則不發熱,四肢逆冷,脈沉細,大小便滑泄,惡寒」,指 甲青色。又有失下血不通,四肢便厥,醫者不識,疑是 陰厥,復進四逆之類,禍如反掌。大抵熱厥,脈沉伏而 滑,頭上有汗,手掌溫,指梢亦溫,便宜下,此仲景之妙 旨也。

蚘厥[编辑]

蚘,即蛔也。謂之厥者,病屬厥陰,又手足厥逆義也。其 人素有食蛔,或因病過饑,蟲逆上咽膈而出,妄發其 汗,以致胃冷,長蟲上攻咽膈,胃氣困乏,雖饑不能食。 食即吐蛔者,蟲聞食臭氣而出也。外證乍靜乍煩者, 蟲或上或止也。又或下利臟寒,則蛔亦上入於膈。然 上焦熱而中下焦寒,故雖煩熱消渴便鞕,不可遽投 涼藥,當先以烏梅丸、理中湯安蛔,然後隨證調之。或 煩熱不退,小柴胡湯。或熱甚昏憒,腹脹便閉,或蛔不 得安,從大便而出者,大柴胡湯。

陰厥[编辑]

陰厥者,未厥前無頭痛,無身熱,吐利不渴,靜踡等證, 乃陰邪獨勝而然;手足盡冷,乃厥陰所主,陰陽之氣 不相順接而然,非比傳經四逆之漸冷也。太陰厥,手 足指頭微冷者,理中湯。少陰厥,脛寒足冷,甚則手至 臂足至膝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厥陰厥,一身盡冷 者,當歸四逆湯。厥逆煩躁者,不治。《百問》云:「冷厥初得 病,四肢逆冷,脈沉細,臥多攣足,或惡寒,指甲青色,或 自引衣覆身,或下利清穀,或清便自調,小便數,外證 惺惺,此冷厥也。四逆湯、三味參萸湯選用。」凡病熱多 厥少者易愈,厥多熱少者難已。又有血厥四物湯,氣 厥四君子湯,暑厥白虎湯,水厥心下怔忡,茯苓桂甘 湯。尸厥即中惡冒犯不正之氣而然,「木香勻氣散。合 平胃散。或追魂湯。」蚘厥見前。

陽厥[编辑]

「陽厥」者,未厥前有頭疼,有身熱,潮汗閉澀,滿渴譫狂。 證具初邪深入,陷伏於內,而後發厥。微厥半日間,卻又發熱,熱氣下行則腹痛,下利後重,稠粘黃赤,必見 膿血。若不便血,熱氣上行則必喉痹。又熱厥傳經,七 日不退者,其後必便膿血。若陰厥腹痛,下利清白,不 渴,為陰厥,尤的詳前《熱厥》。

外感寒暑[编辑]

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暑耗氣發厥, 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夏月勞役犯房,以 致陽氣煩擾,目盲耳閉,《內經》謂之煎厥,言熱氣煎逼, 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 麥門冬、陳皮。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

內傷七情[编辑]

內因喜怒傷氣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 《內經》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并而成。古法:暴 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怒氣逆甚,嘔 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 陳皮、麥門冬、檳榔、薑煎服。或六鬱湯。氣實多怒,忽大 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用香附五 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又青黛、人 中白、香附為丸服。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吞當 歸龍薈丸。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 連、竹瀝、薑汁。

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 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凡厥 證為顛,為眴仆,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 痛,皆痰火鬱氣病也。

臟厥[编辑]

發熱七八日,脈微膚冷而躁,或吐或瀉,無時暫安者, 此乃厥陰真臟氣盡,故曰「臟厥。」仲景無治法,四逆湯 冷飲救之。又少陰厥而吐利發躁者,亦不治,三味參 萸湯救之。

酒色所致[编辑]

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 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 鬱湯。」

寒厥因多慾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 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 四逆湯。」

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血虛發厥者,四物湯。有 火加知母、黃蘗,虛寒加附子。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 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心移熱於腎,則為熱 厥,六經皆然。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 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但雜病多因酒色七 情痰火所致,外感者少。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 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陽極似陰。陰極似陽。與傷寒因 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

尸厥[编辑]

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塚,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 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 黑,牙關緊急,昏運卒倒,或錯言妄語,決不可作風治。 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 調之。素虛者,用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 陳酒一盞煎,覺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 五里,又進一服。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 服。外灸百會穴,如菉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身溫者 生,暴死者,追魂湯灌之。

《治法》
[编辑]

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

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痰壅口噤者,瓜蔕 散吐之,或搐鼻亦可。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傷濕[编辑]

「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 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

《陰證》
[编辑]

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漿 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刮,色青黑,或喜向壁臥,閉目 不欲見人,鼻氣自冷,脣口不紅,或白、或青、或紫,手足 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黃,大便不實,手按重,無大 熱,若陰重者,冷透手也。

陰毒[编辑]

陰毒者,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後, 變成陰毒,頭痛,腹中絞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 熱,四肢逆冷,額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虛 汗不止,鄭聲嘔逆,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 六七日不可治。

傷寒傳至三陰,四肢厥冷,腹痛吐瀉,口唾冷涎,畏寒 戰慄,面如刀刮,引衣踡臥,脈見遲軟,急宜溫之。輕者 理中湯,重者四逆湯。或初病起不發熱,便見寒證者, 名為「直中陰經」,亦以二湯主之。

===陰證似陽===陰證似陽者,煩躁面赤,身熱咽痛,煩渴,脈浮微,手足 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熱反欲得衣,口 不渴,指甲黑,此陰盛於內,真陽失守也。

厥者不可汗。

厥逆者不可吐。

厥逆,脈沉細,踡臥惡寒,引衣自覆,不飲水,下利清穀, 四逆湯。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脈遲弱,理中湯。手足 指微冷,謂之清,理中湯。厥而有熱,黃芪人參建中湯。 厥而渴者,白虎湯。厥而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厥 而惡熱不眠譫語,白虎湯。

諸陽受氣於胸,邪客則陽氣不施,故手足厥逆。脈乍 緊,心滿而煩,病在胸中。仲景用瓜蔕散吐之。

先發熱而後厥者,手揚足擲,煩躁飲水,畏熱,大便祕, 小便赤,怫鬱,大抵熱深厥亦深,脈沉滑,頭面有汗,指 甲溫,皆伏熱也,大小承氣湯。

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厥而下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名曰除中死。

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 醉飽過度,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致填塞胸中,胃氣 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若悮,作中 風中氣治之,必死。宜煎薑鹽湯探吐。風寒者,藿香正 氣散;氣滯者,八味順氣散。吐後別無他證,只以蒼朮、 白朮、陳皮、厚朴、甘草之類調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總論》
[编辑]

樓全善曰:「王太僕云:『厥者,氣上逆也』。世謬傳為腳氣, 讀此始知其病,上古稱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 足寒也;熱厥者,手足熱也。」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 足弱痿無力也。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 痲腫痛也。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 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 「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今人又以忽 然昏運,不省人事為厥。或問:世以手足冷者名為厥, 何如?」曰:「非也。在張仲景論傷寒,則以手足熱者為熱 厥,手足冷者為寒厥。冷者曰逆」,謂凡厥者,陰陽不相 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也。是故於陽虛而不接 者,則溫之;於陽陷而伏深;不與陰相順者,則下之於 邪;熱入而未深者,則散其傳陰之熱,隨其淺深輕重 以為治,此乃為傷寒之邪,自表入裡,至太陰手足厥 者,獨歸於二經也。蓋自傷寒六經傳邪者論,故厥陰 是兩陰交盡之經,熱傳至此,乃極深之時,故曰厥陰。 及《內經》厥論篇之義則不然。蓋以足之三陽,起於足 五指之表,三陰起於「足五指之裡,故陽氣勝則足下 熱,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論得寒厥之由,則謂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此人質壯, 秋冬陰氣盛,陽氣衰之時也,奪於所用,下氣上爭不 能復,精氣溢下,邪氣因從之而上,陽氣衰不能滲營 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論得 熱厥之由,則謂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 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觀其微旨,殆 將為腎得先天身生之精,元氣從此而充,二臟相因, 脈道乃行,運陰陽於內外,各有所司。陽主表,其氣溫; 陰主裡,其氣寒,表裡之脈,循環相接於四肢。是故舉 此脾胃傷於酒色,致陰陽二厥之大者為例,著於篇 首。續敘十二經之厥逆者,止出本經氣逆病形,皆不 言手足之厥,亦不及受病之由,亦非一言而可足。既 設二例在前,於此便可推而及之,故不復言也。雖然, 更以諸篇有關於厥者,詳陳以明之。如《太陰陽明論》 曰:「陽明者,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今脾病不能與胃 行其津液於三陰,胃亦不「能行津液於三陽,四肢不 得禀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 以生。即此而言,脾胃有更實更虛,互相盛衰,衰者不 行,津液盛者獨行,獨行必寒,此脾胃之致厥一也。又 十二經皆禀氣於胃,受胃之寒則經氣亦寒,受胃之 熱,則經氣亦熱,因之經脈不和,比流行相接之際,必 有所遺寒」熱於四末。此脾胃之致厥二也。更有脾胃 是腎之勝臟,脾胃有邪,必乘於腎,腎乃治下,主厥者 也。腎受邪則厥,此脾胃之致厥三也。《靈樞》曰:「衝脈者, 與少陰大絡同出於腎,為五臟六腑之海,故五臟六 腑皆禀焉。其上者,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並少陰之 經,滲三陰,灌諸絡,而溫肌肉。其別絡結則腑上」不動, 不動則厥,厥則寒矣。夫衝脈者,是行腎臟,治內之陽 者,陽即火也。故陽動之以正,則為生物溫養之少火, 動之以妄,則為炎熾害物之壯火,火壯則元真之陽 亦衰。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也。如前 厥論謂下氣上爭,邪氣因從之而上者,非別有其邪, 即此火所亂,陰陽之淫氣,起而上逆者也。故經以逆 氣為衝脈之病。《病機》亦言「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厥 皆屬於下。然而在腎之陰陽,和則下治,不和則下不 治,不治則寒熱之厥生矣。」此腎主厥之道也。至於衝 脈與胃,皆以海名,故十二經禀氣而致厥病悉同。又若他篇論厥,有謂因陽氣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 使人煎厥者,有「二陽一陰發病為風厥者,有志不足 則厥者,有臟厥者,有暴不知人之厥者,有五絡俱竭 而尸厥者。」凡此諸因,上逆之邪,皆相火與五火相扇 而起,起則變亂其經氣,所以屬風寒燥濕熱之五氣, 相從而起,五氣多相兼化,風燥同熱化,濕同寒化,病 甚則手足經從其所化之寒熱以為厥。蓋所逆之氣, 自下而上者,非得之火炎之勢而能之乎?如三焦、足 少陽衝,任、督,皆自司相火在下者,然而統屬乎腎。何 則?足少陰子與手少陰午,對化者,寄於其間。如是則 腎之元氣,安於治下?若相火妄動,須當先救其腎,分 正治、從治,折其衝逆,辨五氣所從之盛衰者補瀉之。 雖然,亦有不因氣逆而遽冷者,如《原病式》謂陰水主 清淨,故病寒則四肢冷是也。乃謂陽虛而陰獨在,故 寒,即仲景所謂先厥後熱,因寒邪外中,陽氣未能勝 之,故先厥也。雖邪有內外之分,然在溫之則一耳。

《趙獻可醫貫》
[编辑]

血厥[编辑]

有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 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 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已汗過多,血少氣併於血,陽獨 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 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冐」,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 宜白薇湯、倉公散。

諸厥[编辑]

「厥無常病。陽厥補陰,壯水之主;陰厥補陽,益火之源。」 此陰厥陽厥,與《傷寒》陰陽二厥不同。傷寒陽厥,用推 陳致新,陰厥用附子理中,冰炭殊塗,死生反掌。 陽氣衰乏者,陰必湊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 寒厥,是寒逆於下也,宜六物附子湯主之。陰退則陽 進,故陰氣衰於下,則陽往湊之,故令人足下熱也。熱 甚則循三陰而上逆,謂之熱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 於上,是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也,謂之薄厥,宜 蒲黃湯主之。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 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 以遷延辟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 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宜人參固本丸主之。 五尸之氣,暴淫於人,亂人陰陽氣血,上有絕陽之絡, 下有破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故令暴厥如死, 名曰「尸厥」,宜二十四味流氣飲、蘇合香丸主之。寒痰 迷悶,四肢逆冷,名曰「痰厥」,宜薑附湯主之。胃寒即吐 蚘蟲,名曰「蚘厥」,宜烏梅散加理中湯主之。氣為人身 之陽。一有怫鬱。則陽氣不能四達。故令手足厥冷。與 中風相似。但中風身溫。中氣身冷耳。名曰氣厥。宜八 味順氣散主之。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論經義》
[编辑]

詳《脈解》篇之言厥者,以其內奪,謂奪其五內之精氣 也。瘖,聲不能出也。俳,肢體偏廢也。今人見此,必皆謂 之中風,而不知由於內奪,由於腎虛。蓋聲出於肺而 本乎腎,形強在血而本乎精,精氣之本,皆主於腎,故 少陰不至則為厥。又《調經論》曰:「志不足則厥。」《本神篇》 曰:「腎氣虛則厥。」觀此諸論,則非風之義可知矣。故凡 治此者。當以「非風證治第三條」等法主之。

詳《調經論》謂「氣并為血虛,血并為氣虛」,此陰陽之偏 敗也。今其氣血并走於上,則陰虛於下,而神氣無根, 是即陰陽相離之候,故致厥脫而暴死。復反者輕,不 反者甚,此正時人所謂卒倒暴仆之中風,亦即痰火 上壅之中風,而不知實由於下虛也。然上實者,假實 也,其有甚者,亦宜稍為清理。下虛者,真虛也。若無實 邪可據。則速當峻補其下。

觀《陽明脈解篇》之「連經連臟」,本以厥逆為言,何其明 顯平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 根本,故重而死。既知此為厥逆,則凡卒倒暴仆等證, 其非風也可知。而河間諸公,皆以中腑、中臟為言,則 是風非風,始混亂而莫辨矣。

詳《大奇論解》《精微論》二篇云:「脈至如喘」者,謂脈之急 促如喘,此血氣敗亂之候,故致暴厥不言,即今人所 謂中風不語之屬也。云陽并於上,陰并於下,此即上 熱下寒,水火不交之候,故為目無所見,即中風昏眩 之屬也。不語者,責在肺腎,昏眩者,責在肝脾。暫見者, 氣復則甦,陰敗者,最危之候,俱當按法如前,而救其 本。

詳「《終始篇》論厥」云:暴清即暴冷也。若裂若切,謂其懊 憹痛楚,莫可名狀,此即所謂躁擾煩亂之中風也。有 火者,多溫熱而脈洪大,宜清陰中之火。有痰者,多喘 壅而脈滑實,宜開上焦之痰。無火無痰,多寒涼而脈 濇弱,宜補其元氣。凡證有若此,而兼之昏亂不醒者, 此真連臟之甚者也,多不可治。

詳《生氣通天論》云:「煎厥者,即熱厥之類。」其因煩勞而病積於夏,亦今云暑風之屬也。若見抽搐痰涎卒倒 者,當即以前暑風之法治之。

「薄厥」者,急迫相薄之謂。因於大怒,即氣厥、血厥之屬, 治法如後。

詳《通評虛實論》云:「膏粱之疾,即酒色之傷,脾腎之病 也;暴憂之病,即悲憂傷肺之屬也;內氣暴薄,即鬱怒 傷肝之屬也。凡此皆內傷之病,其有不從內而外中 於風者,則必留著經絡,故為消瘦痛痹之病。」是可見 內傷外感之辨,其不可混言有如此。

詳逆順肥瘦篇。衝脈之義,則上自頭,下自足,後自背, 前自腹,凡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無所不禀,故稱為五 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夫海為百川之宗,凡諸經發 源之處,即皆有會合之義,其於通身血氣盛衰,皆歸 乎此可知也。然衝脈起於胞中,即其經絡之所,亦即 其聚畜之所,故稱為血海,亦稱為命門,此即所謂根 本之宅也。若素縱情慾,以致精氣之源,傷敗於此,則 厥脫暴仆等病,亦因於此。不然,則何以忽然仆倒,而 神形俱敗,表裡俱殘,全無知覺,一至於此,是豈一經 一臟之病之所致歟?於此察之,則實由衝脈崩敗,必 無疑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蔕而求其濟,吾知其必 無是理也。

詳《繆刺》論。尸厥一證,乃外邪卒中之惡候,凡四時不 正之氣,及山魔土煞、五尸魘魅之屬皆是也。犯之者, 忽然手足厥冷,肌膚寒栗,面目青黑,精神不守,或口 噤妄言,痰涎壅塞,或頭旋運倒,不省人事,即名飛尸 卒厥。宜用鍼法,具見《本經》。若用艾灸,則無如秦承祖 灸鬼法及華佗灸陽脫法為妙。凡用藥之法,當知邪 之所湊,必因氣虛。故在《本經》即以左角之血餘,用補 五絡之脫竭,其義可知。若此危急之際,非用參附回 陽等藥,何以挽回?若果邪氣壅盛,胸膈不清,則不得 不先為開通,然後調理。宜不換金、正氣散、流氣飲、蔥 薑湯、蘇合丸之類,酌而主之。

詳《方盛衰論》言氣逆者,即為厥也。凡陰陽之氣,陽從 左而升,陰從右而降,故陽病者左為甚,陰病者右為 甚,以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而逆其升降之氣也。又人 之生氣,必自下而升,故老人之氣已衰於下,而從上 者為順。少壯之氣先盛於下,而從下者為順。若以老 人而神衰於上,其所終之氣可知;少壯而形衰於下, 「其所始之氣可知,皆逆候也。及其為病,而一上不下, 此其根本已虧,故寒厥到膝。少年以陽氣方盛,而陽 衰若此,故秋冬當死;老人以陽氣本衰而畏寒其常, 故秋冬無慮。」凡此厥逆之病,謂其陽若非陽,謂其陰 若非陰,五臟膈絕,無徵可驗。若不能終其日者,蓋甚 言其凋敝難為也。再若人之妄夢,而有至迷亂昏絕 者。此以心腎不交。而精神散越。故為厥逆。有如此。亦 總屬少陰根本之病。

「詳《厥論》之寒厥、熱厥,雖皆以手足為言,而實以陰陽 之敗亂為言也。故寒厥言奪於所用,熱厥言因於數 醉,正以陰陽之氣,無不起於手足。故凡厥之將作,則 寒熱痲痹,必先由手足而起,及其甚也,則變出百端, 或五臟六腑各有其證如此。」然則手足之厥,特其形 見之徵兆耳,而見微知著,自當因標而慮本也。 詳仲景論厥逆,頗與《內經》有異。蓋以手足言之。在《內 經》則有寒厥、熱厥之分;在仲景則單以逆冷者為厥。 再以邪正言之。在《內經》則論在元氣,故其變出百端。 而在氣在血俱有危證;在仲景則論在邪氣,故單據 手足,而所畏者,則在陰進而陽退也。觀成無己曰:「厥 為陰之盛也。」義可知矣。

《論證》
[编辑]

厥逆之證,危證也。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 亂之謂也。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云卒厥、暴厥者, 皆厥逆之總名也;如云寒厥、熱厥者,分厥逆之陰陽 也;如云連經連臟者,論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諸經臟 腑之辨,亦既詳矣。又近世猶有氣厥、血厥、痰厥、酒厥、 蛔厥等證,亦無非本之經義。觀《內經》諸論,已極顯明, 奈何後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竟 不知厥逆為何證,而通作風治,害孰甚焉?余深悲之, 故於前「非風」門悉力辨正。至於治此之法,即當以前 非風證治互相參用,正所以治厥逆也。其有未盡等 證,仍列於後條。

《論治》
[编辑]

凡寒厥者,必四肢清涼,脈沉微不數,或雖數而無力, 或畏寒喜熱,引衣自覆;或下利清穀,形證多惺惺。雖 此類皆屬寒證,然似熱非熱之證猶多。故凡以手足 見厥,而脈證俱無實熱者,悉寒厥之無疑也。熱厥者, 必先多熱證,脈沉滑而數,畏熱喜冷,揚手掉足,或煩 躁不寧,大便祕赤,形證多昏冒。凡治此二者,即當以 非風門治寒治熱之法主之。至若傷寒厥證,其陰其 陽,亦當以此法為辨。但傷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 宜溫,熱厥宜攻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 陰,寒厥當補陽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 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 宜參、芪、歸、朮、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以回陽 飲、獨參湯之類主之。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 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大怒則形氣絕 而血菀於上,即此類也。治宜以排氣飲,或四磨飲,或 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後隨其虛 實而調理之。若因怒傷氣,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 氣本不實也。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其虛 尤可知。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 血厥之證有二,以血脫血逆皆能厥也。血脫者,如大 崩大吐,或產血盡脫,則氣亦隨之而脫,故致卒仆暴 死。宜先掐人中或燒酢炭,以收其氣,急用人參一二 兩煎湯灌之,但使氣不盡脫,必漸甦矣。然後因其寒 熱,徐為調理,此所謂血脫益氣也。若不知此,而但用 血分等藥,則幾微之氣,忽而散失,陰無所主,無生機 矣。其或有用寒涼以止血者,必致敗絕陽氣,適足以 速其死耳。血逆者,即《經》所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之 謂。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也。夫血因 氣逆,必須先理其氣,氣行則血無不行也,宜「通瘀煎 或化肝煎」之類主之。俟血行氣舒,然後隨證調理。 凡一時痰涎壅塞,氣閉昏憒,藥食俱不能通,必先宜 或吐或開,以治其標,此不得不先救其急也。但覺痰 氣稍開,便當治其病本。如因火生痰者,宜清之降之。 因風寒生痰者,宜散之溫之。因濕生痰者,宜燥之、利 之。因脾虛生痰者,自宜補脾。因腎虛生痰者,自宜補 腎。此痰之不必治也。但治其所以生痰,而痰自清矣。 然猶有不可治痰者,恐愈攻愈虛,而痰必愈甚也。諸 治痰法,見前《非風門》「治痰」條中。

酒厥之證,即《經》所云熱厥之屬也。又經云:「酒風」者,亦 此類也。凡縱飲無節之人,多有此病。方其血氣正盛, 力能勝之,不知酒害之何有。及其將衰,則酒之侮人, 斯可畏耳。酒病極多,莫知所出,其為酒厥,則全似中 風,輕者猶自知人,重者卒而運倒,忽然昏憒,或躁煩, 或不語,或痰涎如湧,或氣喘發熱,或欬嗽,或吐血。但 察其大便乾燥,脈實喜冷者,此濕熱上壅之證,宜以 抽薪飲之類,疾降其火。火之甚者,仍以梨漿飲、菉豆 飲之屬,更迭進之,以解其毒。此證大忌辛燥等物,務 使濕熱漸退,神氣稍復,然後用補陰等劑,以善其後。 其有大便不實,或無火證而脈見緩弱者,則不宜清 火,但以二陳湯、六君子湯,或金水六君煎之類主之。 若因酒傷陰,以致脾腎兩虛而為厥脫者,非速救本 源,終無濟也。凡患此者,宜終身忌酒,勿使沾脣可也。 若不知戒,再犯必難為矣。

色厥之證有二:一曰暴脫,一曰動血也。凡色厥之暴 脫者,必以其人本虛,偶因奇遇,而悉力勉為者有之, 或因相慕日久,而縱竭情慾者亦有之。故於事後,則 氣隨精去,而暴脫不返。宜急掐人中,仍令陰人摟定, 用口相對,務使煖氣噓通,以接其氣,勿令放脫,以保 其神。隨速用獨參湯灌之,或速灸氣海數十壯,以復 「陽氣,庶可挽回。」但以臨時慌張,焉知料理,故每致不 救。然此以即病者言,所見誠不多也。其有不即病而 病此者,則甚多也。又何以言之?以其精去於頻,而氣 脫於漸,故每於房慾二三日之後,方見此證。但因其 病不在即,故不以此為病。兼之人多諱此,而不知中 年之後,多有因此而病者,是皆所謂色厥也。奈時師 不能察,而每以中風斃之耳。凡治此者,單宜培補命 門,或水或火,當以非風門治法第三條者主之。 又色厥之動血者,以其血氣并走於上,亦血厥之屬 也。但與大怒血逆者不同,而治法亦有所異。蓋此因 慾火上炎,故血隨氣上,必其情慾動極,而慾不能遂 者有之,或借麴糵以強遏鬱火者亦有之。其證則忽 而暴吐,或鼻衄不能禁止,或厥逆,或汗出,或氣喘,或 欬嗽,此皆以陰火上衝而然。凡治此者,必先制火以 抑其勢,宜清化飲、四陰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 其有陰竭於下,火不歸源,別無煩熱脈證,而血厥不 止垂危者,非鎮陰煎必不能救,待其勢定,然後因證 酌治之。

陰陽二厥[编辑]

「厥有二證,陽厥、陰厥也。陽厥者,熱厥也。必其先自三 陽傳入陰分,故其初起必因頭疼發熱,自淺入深,然 後及於三陰,變為四肢逆冷,或時乍溫。其證必便結 躁煩,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有力。此以傳經 熱證所化,外雖手足厥冷,內則因於熱邪,陽證發厥, 故為陽厥,乃陽極似陰也。其證由邪熱內結,或伏陽」 失下之所致也。凡厥微則熱亦微,宜四逆散之類。厥 甚則熱亦甚,宜承氣湯之類也。陰厥者,寒厥也。初無 三陽傳經實熱等證,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 腹痛吐瀉,戰慄不渴,脈沉無力,此獨陰無陽也,故為 陰厥。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按:陽厥、陰厥,其辨如前,此先哲之大法也。然愚則有所辨,如陰厥一證,既無陽證陽脈,而病寒若此,明是 陰證。今人但曰中寒者,即其病也。然犯此者無幾,知 此者無難治,宜溫中,無待辨也。惟是陽厥一證,則有 不得不辨者,夫厥由三陽所傳,是為陽厥,此固然矣。 即以傳經者言之,又豈盡無陰證乎?故凡病真陽不 足者,即陽中之陰厥也;脈弱無神者,即陽中之陰厥 也;攻伐清涼太過者,即陽中之陰厥也;四肢為諸陽 之本,使非有熱結煩渴、脹實等證,而見厥逆者,皆由 陽氣不足也。成無己曰:「大抵厥逆為陰所主,寒者多 矣。」又曰:「厥為陰之盛也。」故凡屬挾虛傷寒,則雖自陽 經傳入者,是亦陽中之陰厥也。陰中之陰者宜溫。陽 中之陰者果宜涼乎。學者勿謂先有頭痛發熱。但自 三陽傳至者。便為陽厥。而寒因熱用之。則為害不小 矣。

蚘厥[编辑]

成無己曰:「臟厥者死,陽氣絕也。蚘厥,雖厥而煩,吐蚘 已則靜,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病人臟寒胃虛, 故宜與烏梅丸,溫臟安蟲。然臟厥、蚘厥二證,皆傷寒 證也,詳見《傷寒門》。」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编辑]

[编辑]

偏治法。如「厥病一時手足厥逆,痛不可忍,人以為手 足四肢之風證也,不知乃心中熱蒸,外不能洩,故四 肢手足則寒,而胸腹皮熱如火。」方用柴胡三錢當歸 二錢荊芥一錢黃連二錢炒梔子二錢半夏一錢枳 殼一錢水煎服。一劑即平,二劑即全愈。蓋厥證多是 火病,厥之甚則熱之甚也。故舒其內熱,而四肢手足 自溫矣。方中妙在用柴胡為君,用諸寒涼之藥直入 心肝之內,又不凝滯於胸膈之間。蓋柴胡能散半表 半裡之邪,又善疏洩鬱悶之氣,若止治其四肢手足 之風,而不直搗其中堅,則賊首不擒,餘黨安息,故不 治四肢手足,而專治其心胸也。

厥證,雖多是火,然亦有非火而亦厥者,乃直中陰經 也。陰寒直入於腎宮,則必挾腎水上犯心君之火,君 弱臣強,犯上自所不免。若不用大熱之藥,急救心君, 則危亡頃刻。方用人參三錢白朮一兩附子、肉桂、吳 茱萸各一錢水煎服,一劑即愈。然寒厥與熱厥大相 懸絕,不可不辨。寒厥手足必青,飲水必吐,腹必痛,喜 火熨之。若熱厥手足雖寒而不青紫。飲水不吐,熨火 則腹必加疼是也。能辨證清而用藥當。下喉即定。便 是神醫。何必用追魂之符籙哉。

開,治法如尸厥,乃中邪氣閉,必須用藥以開之,不用 瓜蔕散以探吐,即用皂角以取嚏也。方用瓜蔕七箇, 水二椀,煎湯一椀,加鹽少許灌之,即大吐濃痰,數椀 而愈。或用皂角刺碾為細末,取鵝翎管盛藥末,吹入 病人鼻中,得打噴嚏,口吐濃痰如黃物者即愈。蓋厥 證多係熱邪,然熱邪必然叫號,今黯然無語,宛似死 人。明係陰虛之人,忽中陰邪,不可以治陽厥之法治 之,而至不救。不若先以瓜蔕、皂角取吐,以去其痰涎 聲出。後以「人參五錢,白薇一錢,茯苓三錢,白朮五錢, 半夏二錢治之自安。」此乃開治之一法也。

噴嚏之法,用生半夏三錢為末,水丸如黃豆大,入鼻 孔中,則必噴嚏不已,用水飲之立止。通治中風不語, 尸厥等證,中惡中鬼俱妙,皆開治之法也。

引治法如人病厥逆之證,不敢用藥以治之,用吳茱 萸一兩為末,以麪半兩,水調成厚糊一般,以布如鍾 大,攤成膏紙,厚半分,貼在湧泉穴內,則手足不逆矣。 況上熱下寒之證,皆可用此法而治之,亦引火歸元 之法也。

「立治者,不可坐臥而立治之也。如厥證多兩手反張, 兩足轉逆,必須立而飲藥,則頃刻立定。蓋厥證原是 熱病,熱深則厥亦深,倘令其臥而服藥,則藥到胃,一 遇火氣沸騰沖擊而不相入,反致吐出也。今立而飲 藥,則斷斷無吐出之虞。」方用黃連、茯苓、白芍各三錢 柴胡、白芥子、木瓜、甘草各一錢,水煎服。此方純是平 肝之品,去火而又順火之性,自宜入口不吐。然而「火 熱炎上,吐亦常有,令人將病人抱而立之,令一人將 藥與飲,俟其下口久之,然後抱臥,則藥相順而無吐 逆之苦矣。」

人有忽然發厥,口不能言,眼閉手撒,喉中作酣聲,痰 氣甚盛,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而死者。此厥多犯 神明,然亦因素有痰氣而發也。治法自宜攻痰為要, 然徒攻痰而不開心竅,亦是徒然。方用《啟迷丹》:生半 夏、人參各五錢,菟絲子一兩,甘草三分,茯神三錢,皂 角莢、生薑名一錢,菖蒲二錢,水煎服。此方人參、半夏 各用五錢,使攻補兼施,則痰易消而氣易復。尤妙用 菟絲子為君,則正氣生而邪氣散。更妙用皂莢、菖蒲、 茯神開心竅以清心,自然氣回而厥定。倘疑厥證是 熱,而輕用寒涼之藥,則去生遠矣。半夏用生不用製 者,取其生氣以救死,且製之過熟反掣肘,效遲而不 能奏功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