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6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六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卷目錄
詩經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一百六十卷
詩經部紀事一
[编辑]《穆天子傳》:「天子西游,乃宿于祭。壬辰,祭公飲天子酒, 乃歌昊天之詩。天子命歌《南山有臺》,乃紹宴樂。」註:「《詩 頌》有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疑祭公以 此規諫也。《詩·小雅》有《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以答祭公之言。紹,繼也。
《左傳》:文公二年,晉人以公不朝來討。公如晉。夏四月, 晉人使陽處父盟公以恥之。三年冬,晉人懼其無禮 於公也,請改盟。公如晉,及晉侯盟。晉侯饗公,賦《菁菁 者莪》。莊叔以公降,拜曰:「小國受命於大國,敢不慎儀。 君貺之以大禮,何樂如之?抑小國之樂,大國之惠也。」 晉侯降,辭,登,成拜。公賦《嘉樂》。
文公四年,衛甯武子來聘,公與之宴,為賦《湛露》及《彤 弓》,不辭,又不答賦,使行人私焉。對曰:「臣以為肄業及 之也。昔諸侯朝正於王,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 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王 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今 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文公十三年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侯會公于沓,請 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 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 於此。」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 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成公九年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復命公享之。賦《韓奕》 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 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 勤。」又賦《綠衣》之卒章而入。
襄公四年,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 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 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於 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 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 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臣不敢及。」 《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 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諮於周』。臣 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 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襄公八年,晉范宣子來聘,且拜公之辱,告將用師于 鄭。公享之,宣子賦《摽有梅》。季武子曰:「誰敢哉?今譬於 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歡以承命,何時之有?」武 子賦《角弓》。賓將出,武子賦《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 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為子孫藏 丐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子以為知禮。 襄公十四年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伐秦,以報櫟之役 也。晉侯待于竟,使六卿帥諸侯之師以進,及涇,不濟。 叔向見叔孫穆子,穆子賦《匏有苦葉》,叔向退而具舟, 魯人、莒人先濟。
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 射鴻於囿,二子從之,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孫 文子如戚。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 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 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 子,以報公。公使歌之,遂誦之。
襄公十六年,晉侯與諸侯宴于溫,使諸大夫舞,曰:「歌 詩必類」,齊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志 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荀偃、 宋向戍、衛甯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 庭。」冬,穆叔如晉聘,且言齊故。晉人曰:「以寡君之未禘 祀,與民之未息,不然,不敢忘。」穆叔曰:「以齊人之朝夕」 釋憾於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 領西望,曰:「庶幾乎比執事之間,恐無及也。」見中行獻 子,賦《祈父》。獻子曰:「偃知罪矣,敢不從執事,以同恤社 稷,而使魯及此?」見范宣子賦《鴻雁》之卒章。宣子曰: 「在此,敢使魯無鳩乎?」
襄公十九年,季武子如晉拜師,晉侯享之。范宣子為 政,賦《黍苗》。季武子興,再拜稽首曰:「小國之仰大國也, 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輯睦,豈惟敝 邑?賦《六月》。」
齊及晉平,盟于大隧。故穆叔會范宣子于柯。穆叔見 叔向,賦《載馳》之四章。叔向曰:「肸!敢不承命?」
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之聘也。褚師段逆之以受享賦《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賄之歸復 命公享之賦《魚麗》之卒章公賦《南山有臺》武子去所 曰:「臣不堪也。」
襄公二十六年夏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戍、鄭良霄、 曹人于澶淵以討衛,疆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 與孫氏。趙武不書,尊公也。向戍不書,後也。鄭先宋,不 失所也,於是衛侯會之。晉人執甯喜、北宮遺,使女齊 以先歸。衛侯如晉,晉人執而囚之於士弱氏。秋七月, 齊侯、鄭伯為衛侯故如晉,晉侯兼享之。晉侯賦《嘉樂》。 國景子相齊侯賦《蓼蕭》。子展相鄭伯,賦《緇衣》。叔向命 晉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 也。敢拜鄭君之不貳也。」國子使晏平仲私于叔向曰: 「晉君宣其明德於諸侯,恤其患而補其闕,正其違而 治其煩,所以為盟主也。今為臣執,君若之何?」叔向告 趙文子,文子以告晉候。晉侯言衛侯之罪,使叔向告 二君。國子賦《轡之柔矣》,子展賦《將仲子兮》,晉侯乃許 歸衛侯。叔向曰:「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子展儉而 壹。」
襄公二十七年,齊慶封來聘,其車美。孟孫謂叔孫曰: 「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 惡終。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 知也。
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太叔、二 子石從。趙孟曰:「七子從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 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 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 曰:「床笫之言不踰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 子西賦《黍苖》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產 賦《隰桑》,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子太叔賦《野有蔓草》, 趙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 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 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 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 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後亡。」叔向曰:「『然,已侈。所 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 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 而不荒。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 楚薳罷如晉涖盟,晉侯享之。將出,賦《既醉》。叔向曰:「薳 氏之有後於楚國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蕩將知 政矣。敏以事君,必能養民」,政其焉往。
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 男送葬,至于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于墓。楚郟 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 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公還,及方城,季武子取 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曰:「聞守卞者將叛,臣帥 徒以討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後 聞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祇見疏也。」公謂公冶曰:「吾 可以入乎?」對曰:「君實有國,誰敢違君?」公與公冶冕服, 固辭,強之而後受。公欲無入,榮成伯賦《式微》,乃歸。 昭公元年春正月,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 弱,宋向戌、衛、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罕虎、許 人、曹人于虢。三月,楚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 孟賦《小宛》之二章。事畢,趙孟謂叔向曰:「令尹自以為 王矣,何如?」對曰:「王弱,令尹彊其可哉?雖可不終。」趙孟 曰:「何故?」對曰:「彊以克弱而安之,彊不義也。不義而彊, 其斃必速。《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彊不義也。令尹 為王,必求諸侯。晉少懦矣,諸侯將往。若獲諸侯,其虐 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夫以《彊》取不義而克,必以 為道。道以淫虐,弗可久已矣。
夏四月,趙孟、叔孫豹,曹大夫,入于鄭。鄭伯兼享之。子 皮戒趙孟,禮終。趙孟賦《匏葉》,子皮遂戒穆叔,且告之。 穆叔曰:「趙孟欲一獻,子其從之。」子皮曰:「敢乎?」穆叔曰: 「夫人之所欲也,又何不敢?」及享,具五獻之籩豆於幕 下。趙孟辭,私於子產曰:「武請於冢宰矣。」乃用一獻。趙 孟為客,禮終乃宴。穆叔賦《鵲巢》,趙孟曰:「武不堪也。」又 賦《采蘩》,曰:「小國為蘩,大國省穡而用之,其何實非命?」 子皮賦《野有死麇》之卒章,趙孟賦《常棣》,且曰:「吾兄弟 比以安尨也,可使無吠!穆叔!」子皮及曹大夫興,拜,舉 兕爵曰:「小國賴子知免於戾矣。」飲酒樂,趙孟出曰:「吾 不復此矣。」
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 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 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 季武子賦《綿》之卒章,韓子賦《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 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賦《節》之卒章。既享, 宴於季氏,有嘉樹焉,宣子譽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 此樹,以無忘《角弓》。」遂賦《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無以 及召公。」宣子遂如齊納幣,見子雅。子雅召子旗,使見 宣子。宣子曰:「非保家之主也,不臣。」見子尾。子尾見彊, 宣子謂之如子旗。大夫多笑之,唯晏子信之,曰:「夫子, 君子也。君子有信,其有以知之矣。」自齊聘於衛,衛侯享之北宮。文子賦《淇澳》,宣子賦《木瓜》。
昭公三年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 既享,子產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
昭公十二年夏宋華定來聘通嗣君也。享之為賦《蓼 蕭》弗知。又不答賦昭子曰:「必亡宴語之不懷寵光之 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將何以在。」
《昭公十六年》,晉韓起聘于鄭。鄭六卿餞宣子于郊。宣 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賦《野有 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 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 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 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 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 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昵燕好也。二三君子,數「世之主 也,可以無懼矣。」宣子皆獻馬焉,而賦我將。子產拜,使 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
昭公十七年春小邾穆公來朝公與之燕,季平子賦 《采菽》穆公賦《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國,其能久乎!」 昭公二十五年宋公享昭子賦《新宮》昭子賦《車轄》。〈注〉 《小雅》。「周人思得賢女以配君子,昭子將為季孫迎宋 公女,故賦之。」〈疏〉正義曰:《燕禮記》云:「升歌《鹿鳴》,下管《新 宮》。」鄭元云:「《新宮》,《小雅》逸篇也。」其《詩》既逸,知是《小雅》篇 者,管即笙也。以《燕禮》及《鄉飲酒》升歌、笙歌同用《小雅》, 知《新宮》必是《小雅》,但其詩辭義皆亡,無以知其意也。 《國語晉語》:「秦伯召公子於楚。他日,秦伯將饗公子,公 子使子犯從。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乃 使子餘從。秦伯饗公子,如饗國君之禮。子餘相如賓。 卒事,秦伯謂其大夫曰:「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 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 恥門不閉,不可以封。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 乎?」明日,燕、秦伯賦《采菽》。子餘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 子餘曰:「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重耳敢有安志?敢 不降拜。」成拜。卒,登。子餘使公子賦《黍苗》。子餘曰:「重耳 之卬君也,若黍苗之卬陰雨也。若君實庇廕膏澤之, 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君若昭先君之榮, 東行濟河,整師以復彊周室,重耳之望也。重耳若獲 集德而歸載,使主晉民,成封國,其何實不從?君若恣 志以用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君命?」秦伯 嘆曰:「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秦伯賦《鳩飛》,公子 賦《河水》。秦伯賦《六月》子餘使公子降拜。秦伯降,辭。子 餘曰:「君稱所以佐天子匡王國者,以命重耳。重耳敢 有惰心,敢不從德?」〈鳩飛小雅小宛之首章也〉
《魯語》:「叔孫穆子聘於晉,晉悼公饗之樂,及《鹿鳴》之三, 而後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子以君命鎮撫敝 邑,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不腆之樂以節之。吾子 舍其大而加禮於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寡君使豹 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況使臣以大禮?夫先 樂金奏《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 《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 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及之,故不敢拜。今 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況使臣,臣敢不拜 貺?夫《鹿鳴》,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 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華》,君教 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臣 聞之曰:「懷和為每懷,咨才為諏,咨事為謀,咨義為度, 咨親為詢,忠信為周君。」況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 敢不重拜。
諸侯伐秦,及涇莫濟。晉叔嚮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 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穆子曰:「豹之業 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它。」叔嚮退,召舟虞與司馬曰: 「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 將涉矣。具舟除隧,不共有法。」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 濟,諸侯從之。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饗其宗老,而為賦《綠衣》之 三章。老請守龜,卜室之族。師亥聞之曰:「善哉!男女之 饗,不及宗臣;宗室之謀,不過宗人。謀而不犯,微而昭 矣。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今詩以合室,歌以詠 之,度於法矣。」
《家語》:孔子讀《詩》于正月六章,惕焉如懼,曰:彼不達之 君子,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道廢,違上離俗則身危。 時不興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即妄也。故賢也,既不 遇天,恐不終其命焉。桀殺龍逢,紂殺比干,皆類是也。 《詩》曰:「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言 上下畏罪,無所自容也。
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困于道矣,願息于事君, 可乎?」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之難也』。 焉可息哉!」曰:「然則願息而事親。」孔子曰:「《詩》云:『孝子不 匱,永錫爾類』。事親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請 願息于妻子。」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妻子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于 朋友?」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朋友之難也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願息于耕矣。」孔子曰:「『《詩》云:『晝 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耕之難也』, 焉可以息哉!」曰:「然則賜將無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 望其廣則睪如也,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 也,此其所以息也矣。」
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問《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達于 禮樂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 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子夏曰:「敢問何謂五 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詩禮相成, 哀樂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見;傾耳而聽 之,不可得而聞;志氣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 謂五至焉。」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敢問三無, 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 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扶伏救之,無 服之喪也』。」子夏曰:「言則美矣大矣,言盡于此而已。」孔 子曰:「何謂其然?吾語汝,其義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 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 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所願必從;無體之禮, 上下和同;無服之喪,施及萬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 無私而勞天下,此之謂五起。」子夏曰:「何謂三無私?」孔 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其在《詩》曰:『帝 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 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是湯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 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退而謂南 宮敬叔曰:「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 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 述《書》,定禮理《樂》,制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為 法式,其文德著矣。」
巫馬期字子期。孔子將近行,命從者皆持蓋,已而果 雨,巫馬期問曰:「旦無雲,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 問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畢。《詩》不云乎:『月離于 畢,俾滂沱矣』。以此知之。」
《韓詩外傳》孔子燕居,子貢攝齊而前曰:「弟子事夫子 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于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 孔子曰:「賜也欲焉休乎?」曰:「賜欲休于事君。」孔子曰:「《詩》 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 其休也?」曰:「賜欲休於事父。」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 錫爾類』。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曰:「賜欲 休于事兄弟」,孔子曰:「『《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 既翕,和樂且耽』。為之若此其不易也,如之何其休也?」 曰:「賜欲休于畊田」,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穀』。為之若此其不易也,若之何其 休也?」子貢曰:「君子亦有休乎?」孔子曰:「『闔棺兮乃止播 耳,不知其時之易遷兮』,此之謂君子」所休也。故學而 不已,闔棺乃止。《詩》曰:「日就月將。」言學者也。〈按此條與家語事同
而辭異並存之
〉子夏讀《詩》已畢,夫子問曰:「爾亦可言於《詩》矣?」子夏對 曰:「《詩》之於事也,昭昭乎若日月之光明,燎燎乎如星 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弟子不敢 忘。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生之風,有人亦樂之, 無人亦樂之,亦可發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可以 棲遲。泌之洋洋,可以療饑』。」夫子造然變容曰:「嘻!吾子 始可以言《詩》己矣。然子以見其表,未見其裡。」顏淵曰: 「『其表已見,其裡,又何有哉』?孔子曰:『闚其門,不入其中, 安知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丘嘗悉心盡 志,已入其中,前有高岸,後有深谷,泠泠然如此,既立 而已矣,不能見其裡,蓋謂精微者也』。」
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雎》至矣 乎!夫《關雎》之人,仰則天,俯則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 紛紛沸沸,道之所行。雖神龍化,斐斐文章,大哉《關雎》 之道也!萬物之所繫,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書圖, 麟鳳翔乎郊。不由《關雎》之至,則《關雎》之事,將奚由至 矣哉!夫《六經》之策皆歸論汲汲,蓋取之乎《關雎》。《關雎》」 之事大矣哉!馮馮翊翊,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 服。子其勉強之,思服之。天地之間,生民之屬,王道之 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 也。《詩》曰:『鼓鐘樂之』。」
魏文侯有子曰擊,次曰訴。訴少而立,以嗣封。擊中山, 三年莫往來。其傅趙蒼唐曰:「父忘子,子不可忘父,何 不遣使乎?」擊曰:「願之,而未有所使也。」蒼唐曰:「臣請使。」 擊曰:「諾。」於是乃問君之所好與所嗜,曰:「君好北犬,嗜 晨鴈。」遂求北犬晨鴈賫行。蒼唐至,曰:「北蕃中山之君 有北犬《晨鴈》。」使蒼唐再拜獻之。文侯曰:「擊知吾好北 犬,嗜晨鴈也,則見使者。」文侯曰:「擊無恙乎?」蒼唐唯唯 而不對,三問而三不對。文侯曰:「不對何也?」蒼唐曰:「臣 聞諸侯不名,君既已賜弊邑,使得小國侯君問以名, 不敢對也。」文侯曰:「中山之君無恙乎?」蒼唐曰:「今者臣之來,拜送於郊。」文侯曰:「中山之君長短若何矣?」蒼唐 曰:「問諸侯,比諸侯,諸侯之朝則側者,皆人臣,無所比 之。然則所賜衣裘,幾能勝之矣。」文侯曰:「中山之君亦 何好乎?」對曰:「好《詩》。」文侯曰:「於《詩》何好?」曰:「好《黍離》與《晨 風》。」文侯曰:「《黍離》何哉?」對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 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 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文侯曰:「怨乎?」曰:「非敢怨也,時 思也。」文侯曰:「《晨風》謂何?」對曰:「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 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於是文侯大 悅,曰:「欲知其子,視其母;欲知其君,視其所使。中山君 不賢,惡能得賢?」遂廢太子,訴召中山君以為嗣。《詩》曰: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惟君 子使媚于天子。君子曰:『夫使,非直敝車罷馬而已』」,亦 將喻誠信,通氣志,明好惡,然後可使也。
《說苑》:魏文侯封太子擊於中山,三年使不往來。舍人 趙倉唐進稱曰:「為人子,三年不問父,不可謂孝;為人 父,三年不問子,不可謂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國乎?」太 子曰:「願之久矣,未得可使者。」倉唐曰:「臣願奉使。問侯 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鳧,好北犬。」於是乃遣倉唐紲 北犬,奉晨鳧獻于文侯。倉唐至,上謁曰:「孽子擊之,使 者不敢當大夫之朝,請以燕間奉晨鳧,敬獻庖廚;紲 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悅曰:「擊愛我,知吾所嗜,知吾所 好。」召《倉唐》而見之,曰:「擊無恙乎?」倉唐曰:「唯唯。」如是者 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國,君名之,非禮也。」文侯怵 然,為之變容,問曰:「子之君無恙乎?」倉唐曰:「臣來時,拜 送書於庭。」文侯顧指左右曰:「子之君長孰與是?」倉唐 曰:「禮擬人必於其倫,諸侯無偶,無所擬之。」曰:「長大孰 與寡人?」倉唐曰:「君賜之外府之裘,則能勝之;賜之斥 帶,則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業?」倉唐曰:「業《詩》。」文 侯曰:「於《詩》何好?」倉唐曰:「好《晨風》《黍離》。」文侯自讀《晨風》, 曰:「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 何?忘我實多。」文侯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倉唐曰:「不 敢時思耳。」文侯復讀《黍離》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 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文侯曰:「子之君怨乎?」倉唐 曰:「不敢時思耳。」文侯於是遣倉唐賜太子衣一襲。敕 倉唐以雞鳴時至,太子起拜受賜。發篋視衣盡顛倒。 太子曰:「趣早駕,君侯召擊也。」倉唐曰:「臣來時不受命。」 太子曰:「君侯賜擊衣,不以為寒也。欲召擊,無誰與謀, 故敕子以雞鳴時至。《詩》曰:『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 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謁。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稱曰: 『夫遠賢而近所愛,非社稷之長策也』』。」乃出少子摰,封 中山而復太子擊故曰:「欲知其子視其友」,欲知其君, 視其所使。趙倉唐一使,而文侯為慈父,而擊為孝子。 太子乃稱:《詩》曰:「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藹藹, 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舍人之謂也。〈按此條與韓詩
《外傳》事同而文多異,並存之。
〉孔子論《詩》至於《正月》之六章,矍然曰:「不逢時之君子, 豈不殆哉!從上依世則廢道,違上離俗則危身。世不 與善,己獨由之,則曰非妖則孽也。是以桀殺關龍逢, 紂殺王子比干。故賢者不遇時,常恐不終焉。《詩》曰:『謂 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此之謂也。」〈按此
條與《家語》事同而文小異,並存之。
〉《史記韋元成傳》:「韋丞相。元成者,前韋丞相子也。代父 後失列侯。其人少時好讀書,明於《詩》《論語》。為吏至衛 尉,徙為太子太傅。」
《匡衡傳》:「丞相匡衡者,東海人也。好讀書,從博士受詩。 家貧,衡傭作以給食飲,才下數,射策不中至九,乃中 丙科。其經以不中科故明習,補平原文學卒史。數年, 郡不尊敬,御史徵之,以補百石屬,薦為郎而補博士, 拜為太子少傅,而事孝元帝。孝元好詩,而遷為光祿 勳,居殿中,為師,授教左右,而縣官坐其旁聽。甚善之」, 日以尊貴。御史大夫鄭弘坐事免,而匡君為御史大 夫。歲餘,韋丞相死,匡君代為丞相,封樂安侯。
《儒林傳》:「申公者,魯人也。呂太后時,令傅其太子戊。戊 不好學。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魯,退居 家,教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 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及代趙綰亦嘗受 《詩》,申公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其治官,民皆有廉節, 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 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漢書。宣帝本紀》:「孝宣皇帝,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後 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 太子,思顧舊恩,哀曾孫,奉養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 既壯,為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曾孫,因依倚廣漢兄 弟及祖母家史氏。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 《哀帝本紀》:「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三歲嗣立為 王。」長好文辭法律。元延四年,入朝,盡從傅、相中尉。時 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來朝,獨從傅。上怪之,以問定 陶王。對曰:「令諸侯王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 國二千石,故盡從之。」上令誦《詩》,通習能說。他日,問:「中山獨從傅在何法?」令不能對。令誦《尚書》,又廢。成帝由 此以為不能,而賢定陶王。
《楚元王傳》:「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 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 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高祖即帝位,立 交為楚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高后 時,浮丘伯在長安,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業。文 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元王好詩,諸子皆」 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魯詩》;元王亦次之《詩》傳,號曰 《元王詩》。
《劉歆傳》:「歆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貴幸,復領五經 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 講論其義。」
《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 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 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 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 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 皆古文先秦舊書。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
《淮陽憲王欽傳》:上遣諫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詩》不 云乎?『靖恭爾位,正直是與』。王其勉之。」駿諭指曰:「禮為 諸侯制相朝聘之義,蓋以考禮壹德,尊事天子也。且 王不學《詩》乎?《詩》云:『俾侯于魯,為周室輔』。」
《薛廣德傳》:「廣德字長卿,沛郡相人也。以《魯詩》教授楚 國,龔勝舍師事焉。」
《王吉傳》:初,吉兼通五經,能為《鄒氏春秋》,以《詩》《論語》教 授。好梁丘賀說《易》,令子駿受焉。駿以孝廉為郎,左曹 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龔舍傳》,舍以龔勝薦,徵為諫大夫,病免。頃之,哀帝遣 使者即楚拜太山太守,數月,上書乞骸骨,天子使使 者拜為光祿大夫,終不肯起,迺遣歸。舍亦通五經,以 《魯詩》教授舍。勝既歸鄉里,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 至其家,如師弟子之禮。
《夏侯始昌傳》:始昌,魯人也。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教授。 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翼奉傳》:奉字少君,東海下邳人也。治《齊詩》,與蕭望之、 匡衡同師,三人,經術皆明,衡為後進,望之施之政事, 而奉惇學不仕,好律歷陰陽之占。元帝初即位,諸儒 薦之,徵待詔宦者署,數言事宴見,天子敬焉。奉上封 事曰:「詩之為學,情性而已。」
《王尊傳》:尊為東平相。是時東平王以至親,驕奢不奉 法度,傅相連坐。及尊視事,奉璽書至庭中,王未及出 受詔,尊持璽書歸舍,食已,迺還致詔後謁見王太傅 在前說《相鼠》之詩,尊曰:「毋持布鼓過雷門。」王怒,起入 後宮,尊亦直趨出就舍。
《蕭望之傳》:「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也,徙杜陵。家世 以田為業,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后倉且十年, 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京師諸儒稱 述焉。」
《馮奉世傳》:「奉世子野王,字君卿,受業博士,通《詩》。少以 父任為太子中庶子。年十八,上書願試守長安令。宣 帝奇其志。」
《匡衡傳》: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曰:「孔子論 《詩》以《關雎》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 侔乎天地,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故《詩》 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 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夫然後 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自上世以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
《師丹傳》:「丹字仲公,瑯琊東武人也。治《詩》,事匡衡,舉孝 廉為郎。哀帝即位,為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安國授都尉朝,都尉朝授 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 博士部刺史。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真,子真 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為國師,璜、 惲等皆貴顯。」
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於魯南宮。呂 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 學。元王薨,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 學,病申公。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 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 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 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 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 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為 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 言師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 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上,上問治亂之 事,即以為大中大夫。病免歸,數年卒。弟子為博士十 餘人。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韋賢治《詩》 事博士。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傳子元成,以 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元成及兄子賞以《詩》 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由是《魯詩》有韋 氏學。
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式 為昌邑王師。昭帝崩,昌邑王嗣位,以行淫亂廢。昌邑 群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 死論。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諫書?」 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 之篇,未嘗不為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 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 亡。」《諫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 長安幼君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 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 肯復授張生、唐生、褚生皆為博士。張生論《石渠》,至淮 陽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張 生兄子遊卿為諫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瑯琊王 扶為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為博士,由是張家有許氏 學。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廣德 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
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諸齊以《詩》顯貴, 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自有傳。 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經, 蒼亦通《詩》《禮》,為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奉 為諫大夫。望之,前將軍,衡丞相,皆有傳。衡授琅琊師 丹、伏理斿君、潁川蒲昌君都君。都為詹事,理高密太 傅,家世傳業丹,大司空自有傳。由是《齊詩》有翼、匡、師、 伏之學。滿昌授九江張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眾 尤盛。
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 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 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 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 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 為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 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 深」,太傅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 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
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至丞相,自 有《傳》。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為昌邑王中尉,自 有傳。食生為博士,授泰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順 為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豐授 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皆至大官,徒眾尤盛。 毛公,趙人也,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 長卿授解延年,延年為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陳 俠,為王莽講學大夫。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詩》於魯申公,傳子至孫,為 博士。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仲舒通五經,能持論, 善屬文,江公吶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 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於是上 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太 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王 孫皓、星公二人受焉。廣盡能傳其《詩》《春秋》。
《班固序傳》:「況生三子:伯、斿、穉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 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 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 《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 同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 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絝之間,非其好也。」 《西京雜記》:匡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 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 者皆解頤懽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闕里志》:「十二代卭,字子卭,安國子,傳家學,尤善詩、禮。 十五代立,善詩、書,與劉歆友善,教授數百人。」
《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 《順烈梁皇后紀》:「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 《韓詩》,大義略舉。」
《馬援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齊 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欲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 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
援兄子嚴,字威卿。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七 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
《魯恭傳》:「恭年十五,與母及丕俱居太學,習《魯詩》,閉戶 講誦,絕人間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 恭弟丕字叔陵,性沈深好學,孳孳不倦。遂杜絕交遊, 不答候問之禮。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
兼通五經,以魯詩《尚書》教授,為當世名儒《伏湛傳》:「湛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自名學。」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 時,以父任為博士。
《馮衍傳》:「衍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而博通 群書。」
衍子豹,字仲文。長好儒學,以《詩》《春秋》教麗山下。鄉里 為之語曰:「道德彬彬馮仲文。」舉孝廉,拜尚書郎。 《郅惲傳》:「惲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年十二失母,居喪 過禮。及長,理《韓詩》《嚴氏春秋》。」
《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時 尚書僕射。元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為 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 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 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迺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 融,融門徒四百餘人。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元善算, 迺召見於樓上,元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 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凡元所注《周易》《毛詩》 《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又著《毛詩譜》,凡百餘萬言。 《鄭興傳》,侍御史杜林先與興同寓隴右,迺薦之曰:「竊 見河南鄭興,執義堅固,敦說《詩》《書》,好古博物,見疑不 惑,有公孫僑、觀射父之德,宜侍帷幄,典職機密。昔張 仲在周,燕翼宣王,而詩人悅喜。惟陛下留聽少察,以 助萬分。」迺徵為大中大夫。
興子眾字仲師,年十二,從父受《左氏春秋》,精力於學, 「明《三統歷》,作《春秋難記條例》,兼通《易》《詩》,知名於世。」 《賈逵傳》:「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又 受《古文尚書》於塗惲,學《毛詩》於謝曼卿。」
《周磐傳》:磐字堅伯,汝南安成人,徵士燮之宗也。祖父 業,建武初為天水太守。磐少遊京師,學古文《尚書》《洪 範》、五行、《左氏傳》。好禮有行,非典謨不言,諸儒宗之。居 貧養母,儉薄不充,嘗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 迺解韋帶,就孝廉之舉。〈註〉《韓詩》曰:《汝墳》,辭家也。其卒 章曰:「魴魚赬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薛君 章句》:「赬,赤也。」燬,烈火也。孔,甚也。邇,近也。言魴魚勞則 尾赤,君子勞苦則顏色變,以王室政教如烈火矣。猶 觸冒而仕者,以父母甚迫近饑寒之憂,為此祿仕。 《翟酺傳》:酺字子超,廣漢雒人也。四世傳詩。酺尤善圖 緯天文歷筭。
《李恂傳》:「恂字叔英,安定臨涇人也。少習《韓詩》,教授諸 生常數百人。」
《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 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
《周燮傳》:燮生而欽頤折額,醜狀駭人,其母欲棄之,其 父不聽曰:「吾聞賢聖多有異貌,興我宗者,乃此兒也。」 於是養之,始在髫鬌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 及長專精禮《易》。
《劉陶傳》:時有上書,言人以貨輕錢薄,故致貧困。陶上 疏曰:「臣嘗誦《詩》,至於鴻鴈于野之勞,哀勤百堵之事, 每喟爾長懷,中篇而歎。」
《荀淑傳》: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 《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 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 龍,慈明無雙。」著《禮》《易》傳、《詩傳》。
《鍾皓傳》:「皓字季明,潁川長社人也。為郡著姓,世善刑 律,皓少以篤行稱,公府連辟為二兄,未仕,避隱密山, 以詩律教授,門徒千餘人。」
《杜喬傳》:「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注〉《續漢書》曰:「累祖 吏二千石。喬少好學,治《韓詩》、京氏《易》《歐陽尚書》,以孝 稱。雖二千石子,常步擔求師。」林慮,今相州縣也。 《循吏傳》:「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 於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學中號為任聖童。」 《儒林傳》《前書》:「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為作《詁訓》,是 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 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 《毛詩》,未得立。
尹敏字幼季,南陽堵陽人也。少為諸生,初習《歐陽尚 書》,後受古文,兼善《毛詩》《穀梁》《左氏春秋》。建武二年,上 疏陳《洪範》消災之術。時世祖方草創天下,未遑其事, 命敏待詔公車。
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 書》《毛詩》。
高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曾祖父嘉,㠯《魯詩》授元帝, 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間,為光祿大夫。 詡㠯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㠯信行清操知名。王莽 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 薦詡,徵為郎,除符離長,去官。後徵為博士。建武十一 年,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十三年,卒官,賜錢及冢 田。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里,於東 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餘日,咸晨夜誦經 自若,賊異而遣之。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光武即位, 迺歸鄉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 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之。舉孝廉,除郎 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 夫、右中郎將。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几杖, 入屏不趨,贊事不名經傳,有疑,輒遣小黃門就舍即 問。顯宗㠯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束 帛,奉祿增於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帝親 輦駕臨視。八年,年七十一,卒於官。子福,拜郎中,亦㠯 《論語》入授和帝。
魏應,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學。建武初,詣博士受業, 習《魯詩》,閉門誦習,不交僚黨,京師稱之。後歸為郡吏, 舉明經,除濟陰王文學,㠯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眾 常數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十三年,遷大鴻 臚,十八年,拜光祿大夫。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將,詔 入授千乘王伉。應經明行修,弟子自遠方至,著錄數 千人,肅宗甚重之,數進見,論難於前,特受賞賜。時會 京師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使應專掌難問。 侍中淳于恭奏之,帝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明年,出 為上黨太守,徵拜騎都尉,卒于官。
伏恭字叔齊,琅邪東武人,司徒湛之兄子也。湛弟黯, 字稚文,㠯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 勳。無子,㠯恭為後。恭性孝,事繼母甚謹,少傳黯學,㠯 任為郎。建武四年,除劇令。視事十三年,㠯惠政公廉 聞。青州舉為尤異。太常試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 守。敦修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永平 二年,代梁松為太僕。四年,帝臨辟雍,于行禮中拜恭 為司空,儒者㠯為榮。初,父黯章句繁多,恭迺省減浮 辭,定為二十萬言。在位九年,㠯病乞骸骨罷。詔賜千 石奉,㠯終其身。十五年,行幸琅邪,引遇如三公儀。建 初二年冬,肅宗行饗禮,㠯恭為「三老。」年九十,元和元 年卒,賜葬顯節陵下。子壽,官至東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 餘年。友人董奉德於洛陽病亡,末迺躬推鹿車,載奉 德喪,致其墓所,由是知名。為郡功曹,辭㠯病免。後奔 師喪,於道物故。臨命,敕兄子造曰:「必致我尸於師門, 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造從之。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 地。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及《詩解》 文句,兼取《河》《洛》,㠯類相從,名為「交集。」又撰《禮內外記》, 號曰《禮略》。又抄風角雜書,列其占驗,作《興道》一篇,及 作《月令章句》。凡所著述五十餘萬言。數上書陳救災 變之術。州郡辟命,不就,㠯壽終。 薛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韓詩》,父子㠯章句著名。 漢少傳父業,尤善說災異讖緯,教授常數百人。建武 初,為博士,受詔校定圖讖,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永 平中,為千乘太守,政有異跡。後坐楚事,辭相連,下獄 死。弟子犍為杜撫、會稽澹臺敬伯、鉅鹿韓伯高最知 名。
杜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也。少有高才,受業于薛漢, 定《韓詩》章句。後歸鄉里教授,沈靜樂道,舉動必㠯禮, 弟子千餘人。後為驃騎將軍、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 國,掾史悉補王官屬,未滿歲,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 不忍去。蒼聞,賜車馬財物遣之。辟太尉府。建初中,為 公車令,數月卒官。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 「《杜君法》云。」
召馴,字伯春,九江壽春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時為少 府。父建武中為卷令,俶儻不拘小節。馴少習《韓詩》,博 通《書》傳,㠯志義聞,鄉里號之曰「德行恂恂。」召伯春累 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遷騎都尉,侍講肅宗, 拜左中郎將,入授諸王。帝嘉其義學,恩寵甚崇,出拜 陳留太守,賜刀劍錢物。元和二年,入為河南尹。章和 二年代任隗為光祿勳卒於官賜冢塋陪園陵孫休 位至青州刺史。
楊仁,字文義,巴郡閬中人也。建武中,詣師習《韓詩》。數 年歸,靜居教授。仕郡為功曹,舉孝廉,除郎。太常上仁 經,中博士。仁自㠯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讓選。顯 宗特召補北宮衛士,令引見,問當世政跡。仁對以寬 和任賢,抑黜驕戚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皆當世急 務。帝嘉之,賜以縑錢。及帝崩,時諸馬貴盛,各爭欲入 宮。仁被甲持戟,嚴勒門衛,莫敢輕進者。肅宗既立,諸 馬共譖仁刻峻,帝知其忠,愈善之,拜什邡令。寬惠為 政,勸課掾史弟子,悉令就學。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 右署,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墾田千餘頃。行兄喪, 去官後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 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後為閬中令,卒於官。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人也。少嘗為縣吏,奉檄迎督 郵,曄恥于廝役,遂棄車馬去,到犍為資中,詣杜撫受 《韓詩》,究竟其術。積二十年,絕問不還家,為發喪制服 曄卒業,迺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曄著 《吳越春秋》,詩細歷神淵。蔡邕至會稽,讀詩細而歎息, 㠯為長於《論衡》。邕還京師,傳之,學者咸誦習焉。時山 陽張匡,字文通,亦習《韓詩》,作章句。後舉有道,博士徵, 不就。卒於家。
衛宏,字敬仲,東海人也。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初, 九江謝曼卿善《毛詩》,迺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 《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於今傳於世。後從大司空杜 林更受《古文尚書》,為作《訓旨》。時濟南徐巡師事宏,後 從林受學,亦㠯儒顯,由是古學大興。光武㠯為議郎。 宏作《漢舊儀》四篇,㠯載西京雜事。又著賦、頌誄七首, 皆傳於世。中興後,鄭眾、賈逵傳《毛詩》,後馬融作《毛詩 傳》,鄭元作《毛詩箋》。
《文苑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也。習《韓詩》、孟氏《易》,講 授門徒常千餘人。」
《獨行傳》:「李業字巨游,廣漢梓潼人也。少有志操介特, 習《魯詩》,師博士許晃。元始中,舉明經,除為郎。」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也。少與同郡雷義為友,俱 學《魯詩》《顏氏春秋》。太守張雲舉重孝廉。
《方術傳》:「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 書》,教授常數百人。」
唐檀字子產豫章南昌人也。少遊太學習京氏易韓 詩顏氏春秋後還鄉里教授常百餘人。
公沙穆字文乂,北海膠東人也。家貧賤,自為兒童,不 好戲弄,長習《韓詩》。居建成山中,依林阻為室,獨宿無 侶。
《三國志魏崔琰傳》:「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樸 訥,好擊劍,尚武事。年二十三,始感激讀《論語》《韓詩》。至 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元受學。」
《王肅傳》:「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 《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 列於學官。」
時安樂孫叔然授學鄭元之門,人稱「東州大儒。」徵為 祕書監,不就。肅集《聖證論》以譏短元,叔然駮而釋之, 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爾雅》諸 注,又著書十餘篇。〈注〉叔然與晉武帝同名,故稱字。 《王肅傳》:弘農董遇註:隗禧字子牙。魚豢嘗從問《左氏 傳》,禧答曰:「欲知幽微莫若《易》,人倫之紀莫若《禮》,多識 鳥獸草木之名莫若《詩》。《左氏》直相斫書耳,不足精意 也。」豢因從問《詩》。禧說《齊》、韓、魯、毛四家義,不復執文,有 如諷誦。撰作諸經,解數十萬言,未及繕寫而得聾。 《鍾會傳註》:會所生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于教訓。會 雖童稚,覲見規誨。」年四歲授《孝經》,七歲誦《論語》,八歲 誦《詩》。
《蜀志秦宓傳》:「吳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眾人皆 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 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 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 方也』?宓曰:『在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 方』。溫曰:『天有耳乎』?宓曰:有。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 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 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 之?」
《杜瓊傳》:「瓊少受學于任安,精究安術,著韓詩章句十 餘萬言。」
《許慈傳》:「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 《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 入蜀。」
《李譔傳》譔。字欽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賢,與同縣 尹默俱遊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譔具傳其業。又 從默講論義理,「《五經》諸子無不該覽。著《古文易》《尚書》 《毛詩》《三禮》《左氏傳》《太元指歸》,皆依準賈、馬,異于鄭元, 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吳志張紘傳》:「紘字子綱。」〈注〉《吳書》:「張紘入太學,事博士 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于外黃從濮陽闓受韓 詩及《禮記》《左氏春秋》。」
《紘子元》,元子尚,孫皓時為侍郎。〈注〉環氏《吳紀》曰:皓嘗 問:「《詩》云『汎彼柏舟』,惟柏中舟乎?」尚對曰:「《詩》言『檜楫松 舟』」,則松亦中舟也。
《嚴畯傳》:「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學,善《詩》《書》《三禮》,又 好《說文》。避亂江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
《呂蒙傳》註《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 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 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 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 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