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1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十五卷目錄

 經學部彙考五

  漢書藝文志

  隋書經籍志論語類 六藝總序

  唐書藝文志經解

  宋史藝文志經解

  宋鄭樵通志經解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解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經解

  焦竑經籍志經解

  陳氏續書目經解

經籍典第三百十五卷

經學部彙考五

[编辑]

《漢書》

[编辑]

《藝文志》按漢志無經總類今只載此序

[编辑]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编辑]

《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 《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 《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蘇林曰:「不能見《易》意,則乾坤近於滅息也,

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 更用事焉。」

師古曰:「更互也。」

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 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後世 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 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師古曰:「苟為僻碎之義以避它人之攻難者,故為便辭巧說以析破文字之形體也。」

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師古曰:「言其煩妄也。」桓譚《新論》云:「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

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安 其所習,毀所不見。」

師古曰:「己所常習則保安之,未嘗所見者,則妄毀誹。」

「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

《隋書經籍志》

[编辑]

《論語類》按隋志附論語類今探入經學部

[编辑]

《五經音》十卷。徐邈撰。

《五經正名》十二卷。劉炫撰。

《白虎通》六卷。

《五經異義》十卷。後漢太尉祭酒許慎撰。

《五經然否論》五卷。晉散騎常侍譙周撰。

《五經鉤沈》十卷。晉高涼太守楊方撰。

《五經大義》三卷。戴逵撰。梁有《通五經》五卷,王氏撰; 《五經咨疑》八卷,周揚撰;《五經異同評》一卷,賀瑒撰;《五 經祕表要》三卷。亡。

《五經大義》十卷。後周縣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經典大義》十二卷。《沈文阿》撰。

《五經大義》五卷。何妥撰。

《五經通義》八卷。梁九卷。

《五經義》六卷。梁七卷梁又有《五經義略》一卷,亡 《五經要義》五卷。《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邯鄲綽撰。

《五經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撰。

《五經雜義》六卷。孫暢之撰。

《長春義記》一百卷。梁簡文帝撰。

《大義》九卷。

《遊元桂林》九卷。《張機》撰。

《六經通數》十卷。梁舍人鮑泉撰。

《七經義綱》二十九卷。樊文深撰。

《七經論》三卷。樊文深撰。

《質疑》五卷。樊文深撰。

《經典元儒大義序錄》二卷。《沈文阿》撰。

《元義問答》二卷。

《六藝論》一卷。鄭元撰。

《聖證論》十二卷。王肅撰。

《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撰。

《鄭記》六卷。《鄭元弟子》撰。

《諡法》三卷。劉熙撰《諡法》十卷。特進、中軍將軍沈約撰。

《諡法》五卷。梁太府賀瑒撰。

《江都集禮》一百二十六卷。

《六藝總序》

[编辑]

傳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識 而不窮,畜疑以待問。學不踰等,教不陵節,言約而易 曉,師逸而功倍。且耕且養,三年而成一藝。」自孔子沒 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學者離群索居,各為 異說。至於戰國,典文遺棄,六經之儒不能究其宗旨, 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致令學者難曉,虛誦問 「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設教,以防人欲,必本 於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罕言,方外之理,固 所未說。」至後漢好圖讖,晉世重元言,穿鑿妄作,日以 滋生。先王正典,雜之以祅妄,《大雅》之論,汨之以放誕。 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疏,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 專以浮華相尚,豫造雜難,擬為讎對,遂有「芟角」、「反對」、 「互從」等諸翻競之說,馳騁煩言,以紊彝敘,譊譊成俗, 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 緯書解經,合為十種。

《唐書藝文志》

[编辑]

《經解》

[编辑]

劉向《五經雜義》七卷。

又「《五經通義》九卷。」

《五經要義》五卷。

許慎「《五經異義》十卷。」鄭元駮。

譙周《五經然否論》五卷。

楊方《五經鉤沈》十卷。

楊思「《五經咨疑》八卷。」按隋書作周楊此作楊思未知孰是 元延明《五經宗略》四十卷。

劉炫《五經正名》十二卷。

沈文阿《經典元儒大義序錄》十卷。

班固等《白虎通義》六卷。

鄭元《六藝論》一卷。

《鄭志》九卷。

《鄭記》六卷。

王肅《聖證論》十一卷。

梁武帝《孔子正言》二十卷。

簡文帝《長春義記》一百卷。

樊文深《七經義綱略論》三十卷。

又「《質疑》五卷。」

張譏游《元桂林》二十卷。

《諡法》三卷。荀顗《演》,劉熙注。

沈約「《諡例》十卷。」

賀琛《諡法》三卷。

《集天名稱》三卷。

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

顏師古「《匡謬正俗》八卷。」

趙英《五經對訣》四卷。英,龍朔中汲令。

劉迅《六說》五卷。

劉貺「《六經外傳》三十七卷。」

張鎰「《五經微旨》十四卷。」

韋表微《九經師授譜》一卷。

裴僑卿《微言注集》二卷。開元中,鄭縣尉。

高重「《經傳要略》十卷。」

王彥威《續古今諡法》十四卷。

慕容宗本《五經類語》十卷。字泰初,幽州人。大中時 《劉氏經典集音》三十卷。鎔字正範,絳州正平人。咸 通晉州長史。

右「《經解》類」 十九家,二十六部,三百八十一卷。失姓名二家,趙英以下不著錄十家,一百二十七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經解》

[编辑]

《周公諡法》一卷。即《汲冢周書·諡法》篇。

班固「《白虎通》十卷。」

沈約《諡法》十卷。

賀琛《諡法》三卷。

《晉陽方五經鉤沈》五卷。

王彥威《續古今諡法》十四卷。

劉迅《六經》五卷。

《春秋諡法》一卷。即杜預《春秋釋例法篇》。

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

馬光極《九經釋難》五卷。

章崇業《五經釋題雜問》一卷。

僧十朋《五經指歸》五卷。

《蘇鄂演義》十卷。

劉餗《六說》五卷。

兼《講書》五卷。

《授經圖》三卷。

胡旦「《演聖通論》六十卷。」

劉敞「《七經小傳》五卷。」

黃敏求《九經餘義》一百卷丘光庭《兼明書》三卷

李肇《經史釋題》二卷。

顏師古「《刊謬正俗》八卷。」

李涪《刊誤》二卷。

《九經要略》一卷。

《敘元要略》一卷。

《諡法》三卷。

《六家諡法》二十卷。范正《周沆編》

程頤《河南經說》七卷。

又《五言集解》三卷。

蘇洵《嘉祐諡法》三卷。

《皇祐諡錄》二十卷。

楊會《經解》三十三卷。

劉彝《七經中義》一百七十卷。

蔡攸《政和修定諡法》八十卷。

楊時「《三經義辨》十卷。」

王居正《辨學》七卷。

鄭樵《諡法》三卷。

李舜臣《諸經講義》七卷。

張九成《鄉黨少儀》《咸有一德論》《孟子拾遺》共一卷, 張載《經學理窟》三卷

項安世《家說》十卷。

《附錄》四卷。

黃榦《六經講義》一卷。

《六經疑難》十四卷。不知作者。

許奕《九經直音》九卷。

又「《正訛》一卷。」

《諸經正典》十卷。

《論語尚書、周禮講義》十卷

楊甲《六經圖》六卷。

《林觀過經說》一卷。

戴勛「《西齋清選》二卷。」

葉仲堪《六經圖》七卷。

俞言「《六經圖說》十二卷。」

張貴謨《泮林講義》三卷。

周士貴《經括》一卷。

《游桂經學》十二卷。

《九經經旨策義》九卷。不知作者。

姜得平《詩書遺意》一卷。

沈貴瑤「《四書要義》七篇。」

張九成「《中庸大學》《孝經說》」各一卷

又「《四書解》六十五卷。」

張綱《六經辨疑》五卷。

又《確論》十卷。

李燾《五經傳授》一卷。

王應麟《六經天文編》六卷。

陳應隆《四書輯語》四十卷。

劉元剛「《三經演義》一十一卷。」《孝經》、論、《孟》

右《經解類》五十八部,七百五十三卷。注:沈貴瑤《四書要義》以下不著錄九部,一百四十六卷

《宋鄭樵通志》

[编辑]

《經解》

[编辑]

《五經通義》九卷。劉向。

《白虎通》六卷。《班固》等:

《五經異義》十卷。許慎:

《五經然否論》五卷。晉散騎常侍譙周。

《五經鉤沉》。晉·楊方

《五經大義》三卷。戴逵。

《五經咨疑》八卷。周楊思

《五經異同評》一卷。賀瑒。

《五經大義》十卷。後周《樊文深》

《經典大義》十二卷。沈文阿:

《五經大義》五卷。何妥。

《五經通義》八卷。劉炫:

《五經要義》五卷。雷氏。

《五經正名》十二卷。劉炫: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邯鄲綽》。

《五經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

《五經雜義》六卷。孫暢之:

《長春義記》一百卷。《梁簡文帝》。

《遊元桂林》二十卷。《張機》。

《六經通數》十卷。《梁舍人鮑泉》。

《七經義綱略》三十卷。樊文《深》:

《七經論》三卷。樊文《深》:

《質疑》五卷。樊文《深》:

《經典元儒大義序錄》十卷。沈文阿:

《六藝論》一卷。鄭元。

《聖證論》十二卷。王肅:

《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

《鄭記》六卷。鄭元弟子。

《五經對訣》四卷。趙英《五經要略》。《顏真卿》:

《六說》五卷。劉迅。

《六經外傳》三十七卷。劉貺:

《五經微旨》十四卷。張鎰:

《九經師授譜》一卷。《韋表微》。

《微言集注》四卷。《袁僑卿》:

《經傳要略》十卷。高重。

《經史釋題》二卷。唐·李肇

《授經圖》三卷。

《九經餘義》一百卷。宋朝「處士《黃敏》。」

《演聖通論》三十六卷。胡旦:

《辨經正義》七卷。張沂。

《兼明書》五卷。丘光庭:

《五經要旨》五十卷。齊、唐

《九經類義》二卷。

《九經抄》二卷。

《九經要抄》一卷。

《敘元要抄》一卷。

《九經釋難》五卷。

《九經演義》十卷。

《九經旨》九卷。

《經典質疑》六卷。胡順之:

《詩樂說》三卷。

《群經索隱》三十卷。

《七經小傳》五卷。《劉敞》。

《經傳發隱》七卷。《李景陽》。

《刊謬正俗》八卷。《顏師古》:

《經典釋文序錄》一卷。《陸德明》。

右《經解》五十八部七百四十四卷。

《周公諡法》一卷。

《春秋諡法》一卷。

《諡法》三卷。劉熙。

《諡例》十卷。特進、中軍將軍沈約

《魏晉諡議》十三卷。何晏。

《諡法》五卷。《梁太府卿賀瑒》。

《續今古諡法》十四卷。唐·王彥威

《君臣諡議》一卷。虞世南:

《諡義》五卷。蘇洵。

《汝南君諡議》二卷。見《隋志》。

《諱行錄》一卷。見《唐志》。

右《諡法》十一部,五十六卷。

凡《經解》二種,六十九部,八百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經解

[编辑]

《白虎通德論》十卷。

《崇文總目》:後漢班固撰。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詔集其事,凡十四篇。陳氏曰:「章帝詔諸儒講議《五經》同異,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作《白虎議奏》。」 蓋用宣帝《石渠》故事。《石渠議奏》,今不傳矣。《班固傳》稱「撰集,凡四十四門。」

容齋洪氏《隨筆》曰:「晉唐至今,諸儒訓釋六經,否則自立佳名,蓋各以百數,其書曰傳、曰解、曰章句而已。若戰國迨漢,則其名𥳑《雅》。一曰故,故者,通指其義也。《書》有《夏侯解故》,《詩》有魯故、《后氏故》、韓故也。《毛詩故訓傳》,顏師古謂流俗改故訓傳為詁,字失真耳。小學有杜林《倉頡》故二曰微,謂釋其微指,如《春秋》有左氏微、鐸」 《氏微》《張氏微》、虞卿微。傳三曰通,如洼丹《易通論》名為《洼君通》,班固《白虎通》,應劭《風俗通》,唐劉知幾《史通》,韓滉《春秋通》,凡此諸書,唯《白虎通》《風俗通》僅存耳。又如鄭康成作《毛詩牋》,申明其義,他書無用此字者,《論語》之學,但曰《齊論》《魯論》《張侯論》,後來皆不然也。

《五經鉤沉》 卷。

《崇文總目》:「晉王芳撰。答難申暢,自謂鉤取五經之沉義」 ,篇第亡缺,今缺五篇。

《匡繆正俗》八卷。

《崇文總目》:「唐祕書監顏師古撰。采先儒及當世之言,參質訛謬而矯正之。未終篇而師古歿,其子始上之。詔錄藏祕閣。」

晁氏曰:師古以世俗之言多謬誤,故質諸經史,刊而正之。永徽中,子揚庭上之。

陳氏曰:莆田鄭樵有《刊謬正俗跋》八卷。汪玉山亦言,揚庭表以為「槁草纔半,部帙未終」 ,則是書初非定本也。今前後乖刺極多,玉山集中所辯甚詳。

《六說》五卷。

《崇文總目》:「唐右補闕劉迅作《六書》,以繼《六經》,故標概作《書》之誼,而著其目。惟《易》闕而不敘。」

晁氏曰:此其《敘篇》也,凡五卷。

《經典釋文》三十卷。

《崇文總目》:唐陸德明撰。德明為國子博士,以「先儒」

作《經典音訓》,不列註傳,全錄文,頗乖詳略。又南北異區,音讀罕同,乃集諸家之讀《九經》《論語》《老》《莊》《爾雅》者,皆著其飜語以增損之。陳氏曰:唐陸德明撰。自五經、三傳、古禮之外,及《孝經》《論語》《爾雅》《莊》《老》,兼解文義,廣采諸家,不但音切也。或言陸吳人,多吳音,綜其實未必然。按前世《藝文志》列於經解類,《中興書目》始入之「小學」 ,非也。

《經史釋題》 卷。

《崇文總目》:唐李肇撰。起《九經》,下止唐氏實錄,列篇帙之凡,概釋其題。

《五經文字》三卷。

陳氏曰:「唐國子司業張參撰。」 大曆中刻石長安太學。

《崇文總目》:「初,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典。乃取漢蔡邕《石經》、許慎《說文》、呂忱《字林》、陸德明《釋文》,命孝廉生顏傅鈔,撮疑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緣經見者,皆略而不集。」

《經典分毫正字》一卷。

《崇文總目》:「唐太學博士歐陽融撰。辯正經典字文,使不得相亂。篇帙今闕全篇,止《春秋》中帙,餘篇悉亡。」

《九經字樣》一卷。

《崇文總目》:唐翰林待制唐元度撰。開成中,元度奉詔覆定太學石經字文以來,補張參之闕,更作《九經》字樣,為七十六。

《五經字樣》一卷。

陳氏曰:唐沔王友、翰林待制唐元度撰。補張參之所不載,開成中上之。二書卻當在《小學類》,以其專為經設,故亦附見於此。往宰南城出謁,有持故紙鬻於道右,得此書,乃古京本,五代開運丙午所刻也,遂為家藏書籍之最古者。

《授經圖》 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家,《論語》《孝經》之學,師承相第,系而為圖。」

《九經餘義》 卷。

《崇文總目》:「皇朝處士黃敏撰。摭諸家之說是非者裁正之。」

《演聖通論》六十卷。

《崇文總目》:「皇朝祕書監致仕胡旦撰。」 以《易》《詩》《書》《論語》先儒傳註得失參糅,故作論而辯正之。

「《易》百篇,《書》五十六篇,《詩》七十八篇,《論語》十八篇,凡二百五十二篇。」 天聖中獻之。

晁氏曰:其所論《易》十六卷,《書》七卷,《詩》十卷,《禮記》十六卷,而《春秋論》別行。天聖嘗獻於朝,博辯精詳,學者宗焉。

陳氏曰:《易》十七,《書》七,《詩》十,《禮記》十六,《春秋》十。其第一卷為目錄。旦,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恃才輕躁,累坐擯斥,晚尤黷貨,持吏短長,為時論所薄。然其學亦博矣。

《群經音辯》七卷。

陳氏曰:丞相真定賈昌朝子明撰。康定中侍講天章閣所上。凡五門。

《七經小傳》三卷。

晁氏曰:皇朝劉敞原甫撰。其所謂「七經」 者,《毛詩》《尚書》《公羊》《周禮》《儀禮》《禮記》《論語》也。元祐史官謂慶曆前學者尚文詞,多守章句註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義,蓋本於敞。公武觀原甫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之類,經義多勦取之,史官之言不誣。

陳氏曰:前世經學大扺祖述註疏,其以己意言經,著書行世,自敞倡之。惟《春秋》既有成書,而《詩》《書》《三禮》《論語》見之小傳,又《公羊》《左氏》《國語》三則附焉,故曰「七經。」

《河南經說》七卷。

陳氏曰:程頤撰。《繫辭說》一,《書》一,《詩》二,《春秋》一,《論語》一。改定《大學》一。程氏之學,《易》傳為全書,餘經具此。

《龜山經說》八卷。

陳氏曰:楊時撰。《易》三,《詩》《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則經筵講義也。

《三經義辯》 卷。

《辯學》 卷。

中興藝文志三經義辯楊時撰辯學王居正撰居

[编辑]

正為舉子時,不習王氏《新經字說》,流落十餘年,時出《義辯》示之曰:「吾舉其端,子成吾志。」 居正感厲,首尾十載,為《三經辯學》。凡安石父子言不合道者,悉正之。紹興間,於上前論安石釋經無父無君處,上正色曰:「是豈不害名教?」 居正退序上語,係《辯學書》首上之,與《時義辯》並列祕府。自是天下不復言王氏學矣。

《六經圖》七卷。

陳氏曰:東嘉葉仲堪思文重編。按《館閣書目》有六。

考證

卷,昌州布衣楊甲鼎卿所撰,撫州教授毛邦翰增補之。「《易》七十,今百三十;《書》五十五,今六十三;《詩》四十七,今同;《周禮》六十五,今六十一;《禮記》四十三,今六十二;《春秋》二十九,今七十二。」 然則仲堪蓋又以舊本增損改定者耶?

《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陳氏曰:呂祖謙門人所錄平日說經之語。末三卷則為《史說》《雜說》。東萊於諸經,亦為《讀詩記》及《書說》,成書而未終也。

《畏齋經學》十二卷。

陳氏曰:宣教郎廣安游桂元發撰。凡十二卷。桂,隆興癸未進士,歷官至制司機宜。

《項氏家說》十卷,《附錄》四卷

陳氏曰:項安世撰。《九經》皆有論註,其第八卷以後雜說文史正學。附錄《孝經》《中庸》《詩》篇次、《丘乘圖》則各為一書,重見諸類。

《山堂疑問》一卷。

陳氏曰:起居郎簡池劉光祖德修撰。凡一卷。慶元中,謫居房陵,與其子講說諸經,因筆記之。以其所問於《詩》為多,遂取呂氏《讀詩記》盡觀之,而釋以己意,附疑問之後。

《六經正誤》六卷。

陳氏曰:柯山毛居正誼甫校監本《經籍》之誤,所欲刊正者,魏鶴山為之序而刻傳之,大扺多偏傍之疑似者,凡六卷。

《西山讀書記》三十九卷。

陳氏曰:真德秀景元撰。其書有「甲、乙、丙、丁。」 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處,大扺本經子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見。

《考信錄》三十卷。

賈鑄撰。後漢劉氏序略曰:「友人賈君成己,少予十三歲,未脫舉子累,且教授生徒,所至坐席常滿,而能歷年篤以成書。世之學者,於《六經》之疏能一閱焉者蓋寡,況能參稽其類,大之如天地氣形之初,微之如服食器用之末。先儒該洽兼綜,凡古書之雜出者,徵之而靡不在,分之而靡不貫也。其書曰《考信錄》,考諸古」 而信於心,又以質於余而證於後世,用意遠矣。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經解

[编辑]

《七經中義》百七十卷。

劉彝著。彝,懷安人。幼從胡瑗學,善治水。第進士,為胊山令。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其事,目曰《治範》。

《周易洪範中庸》解

俱鄭耕老著。耕老字穀叔,興化人。紹興中進士。以道理最大,一言講述于孝宗前,親擢國子監主簿。

《經辯》四十九篇。

泰和蕭楚著。楚,紹聖時遊太學,胡銓其門人也。

《諸經講義集解》 卷。

危稹著。稹字逢吉,臨川人。淳熙十四年進士,官著作郎、知漳州。

《諸經講義》若干卷。

寧都胡埜著

《五經講義》 卷。

餘干饒魯著

《雜著經說》 卷。

姜少虞作

《嘉定講經》槁 卷。

錢時著

《諸經補蒙》 卷。

季慤著

《五經問難》 卷。

陳剛著

《經傳雜志》 卷。

陳宗儒著

《五經論》 卷。

車卿著

《六經圖》 卷。

葉仲經著

《諸經釋疑》 卷。

王士奇著。士奇字永叔,福安人,嘗書其門曰:「立行孰先惟孝弟,傳家有後是詩書。」

《六經問答》 卷。

唐懷德著

《魯經章句》 卷。

王柏著

《五經疏義》 卷。

孔維著。維,雍丘人。乾德中,以《九經》及第,為國子博士,累遷國子祭酒。

《詩書禮易直解》 卷

晉江陳研著。研,乾德中進士也。

《講義》五卷。

沙縣《羅畸著》,從彥從兄弟也。

《經說》三十篇。

楊汝南著。汝南字彥侯,龍溪人。擢紹興進士,為廣州教授。摭《詩》《禮》《中庸》《春秋》四旨,以授學者。仍表進于朝。

《六經解》 卷。

唐仲友著。仲友,金華人。登第,中宏詞科。博聞洽識,講析經史。

《六經集傳》 卷。

樂平馬廷鸞著

《易周禮說》 卷

永春黃以翼著

《九經輯義》五十卷。

分寧雷光霆著

《六經辯疑》 卷。

《晉江》《梁南》一著。

《五經解疑》 卷。

鄭君老著。君老字邦壽,長溪人。咸淳四年進士。家居孝友,學者宗師之。卒,私諡曰「靖節先生。」

《九經解》 卷。

《黃補著》。補字季全,莆田人,滔之後,官高要縣尉。

《書》《春秋周禮說》 卷

林之奇著。之奇字少穎,侯官人。力攻王安石之學,由宗正丞提舉閩舶,參帥議致仕。號《拙齋》。

《尚書詩、禮春秋關言》 卷

黃君俞著。君俞,字廷僉,莆田人。宋初以大臣論薦,召試舍人院,除國子監直講。

《詩解》《中庸》《語》、孟解 卷

《龍溪黃杶著》,樵仲弟也。

《五經講義》 卷。

徐存著

《易》《詩》《書》《論語輯說》 卷

都昌馮椅著

《易書通解》 《五經日記》 卷

德興王葵著

《易詩書雜說》 卷

吳師道著。師道,浙江人。

《春秋語孟註》 卷。

鄒補之著。《補之》,浙江人。

《易》《書》《詩解》《中庸發題》共五十卷

長溪孫龍坡著

《群經滯穗》百篇。

宋藻著。藻字去華,興化人。紹興中擢第,孝宗時召對,凡四敷陳移時,以「勁直」 褒之。後奉祠歸,講學里社。

兼《山語》解 卷。

黃永存著。永存字堅叟,邵武人。中美第四子,紹興中登第。其孫大昌隱德不仕。

《經書訓義》 卷。

薛季宣著

《詩解》 《春秋解》 《語》《孟師說》 《中庸說 卷》

沙縣羅仲素著

宋叔履《易禮記詩解》 卷。

宋叔禮字叔履,龍溪人。泰嘉中知潮州海陽縣。

《五經辯疑》 卷。

「南昌《趙德著》」 德,宋宗室也,隱居浙之東湖。

《詩》《易》《春秋》解 卷

林萬頃著。萬頃字叔度,福清人。同縣人夏良規有《六經語孟解》。

《易》《詩》《論語》《後漢曆志解》各一卷。

高元之著

《六經考》 卷。

金馬定國著。又嘗著《石鼓辯》萬餘言,大要謂以字書考之,是宇文周時所作,出入傳記,引據甚明。

《大學尚書口義》三十卷。

元熊禾著

《易、書論語說》 卷

仁壽虞剛簡著

毛方山《六經解》 卷。

毛璞著。璞,瀘州人,號《方山子》。

《五經思問》 卷。

真定詹思著。思少穎異,博極群書。泰定初,以遺逸徵召,尋辭歸,後官至江東廉訪使。

《易春秋學而述解》 《六經發明》 卷

元城潘迪著

《陳氏經解》 卷。

陳樵著

《七經補註》 卷。

《陸正著正》,浙江人。

《五經鈐鍵》 卷。

楊維楨著

《詩經演義》 卷。

王廉熙陽著

《群經類要》 卷。

洪武六年,命孔克堅、劉基、林溫等註釋

《五經四書》及《性理大全》 卷。

永樂十三年,命胡廣等于《傳》《註》外增附諸儒議論。

《經集格言》 卷。

王恕著。恕字宗實,三原人。正統戊辰進士,官吏部尚書,太子太保。卒贈左柱國太師,諡《端毅》。

《五經疑辯錄》 卷。

成化中,禮部右侍郎周洪謨著奏進。憲宗以紛更《舊錄》,不准。

《經書補註》 卷。

黃潤玉著

《易象春秋傳說》 卷

崔文敏著

《升菴經說》 卷,《經書指要》 卷,《經義模範》 卷

楊用修著

《五經集錄》 卷。

薛蕙著

《五經》說 卷。

「禮部侍郎呂楠著。」 楠,高陵人。

《五經通旨》 卷。

國子祭酒王《敕著》。敕,歷城人。

《五經解義》 卷。

修撰張洪著。洪,常熟人。

《五經心義》 卷。

王崇慶著

黃預「《書解》 卷。」

預字機先,龍溪人。以直忤蔡京,貶卒。

《春秋精義》 《詩書直解》 《禮記解 卷》

俱晉江呂椿著

《易解》 《春秋傳》 《考工記》解 卷

林希逸著。希逸字樸翁,福清人。官終中書舍人,號獻齋。

《學易編》 誦《詩訓》, 《春秋考 禮辯》 卷

俱井研李心傳著

《孝經圖解》 《四書圖解》 卷

內丘林起宗著

《易》《春秋》二經解 卷

九江黃澤著。澤以明經學道為志,嘗為景星書院山長。

焦竑經籍志

[编辑]

經解

[编辑]

《五經通義》九卷。劉向。

《白虎通》六卷。《班固》等:

《五經異義》十卷。許慎:

《五經然否論》五卷。晉:譙周

《五經鉤沈》十卷。晉:王芳

《五經大義》三卷。戴逵。

《五經咨疑》八卷。周楊思

《五經異同評》一卷。賀瑒。

《五經大義》十卷。後周《樊文深》

《經典大義》十二卷。沈文阿:

《五經大義》五卷。何妥。

《五經通義》八卷。劉炫:

《五經要義》五卷。雷氏。

《五經正名》十二卷。劉炫:

《五經析疑》二十八卷。《邯鄲綽》。

《五經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

《五經雜義》六卷。孫暢之:

《長春義記》一百卷。《梁簡文帝》。

《五經通數》十卷。《梁·鮑泉》

《七經義綱略》三十卷。樊文《深》:

《七經論》三卷。樊文《深》:

《質疑》五卷。樊文《深》:

《經典元儒大義序錄》十卷。沈文阿:

《六藝論》一卷。鄭元。

《聖證論》十二卷。王肅:

《鄭志》十一卷。《鄭小同》。

《鄭記》六卷。鄭元弟子。

《五經對訣》四卷。趙英。

《五經要略》。卷。《顏真卿》:

《六說》五卷。劉迅。

《六經外傳》三十七卷。劉貺:

《五經微旨》十四卷。張鎰:

《九經師授譜》一卷。《韋表微》。

《微言集注》四卷。《袁僑卿》:

《經傳要略》十卷。高重「《經史釋題》二卷。」唐·李肇

《九經餘義》一百卷。宋:黃敏

《演聖通論》六十卷。胡旦:

《辨經正義》七卷。張沂。

《兼明書》十二卷。丘光庭:

《五經要旨》五十卷。齊、唐

《九經類義》二卷。

《九經抄》二卷。

《九經要抄》一卷。

《敘元要抄》一卷。

《九經釋難》五卷。

《九經演義》十卷。

《九經旨》九卷。

《經典質疑》六卷。胡順之:

《詩樂說》三卷。

《群經索隱》三十卷。

《河南經說》七卷。程頤:

《龜山經說》八卷。楊時。

《七經小傳》五卷。《劉敞》。

《經傳發隱》七卷。《李景陽》。

《九經要義類目》六卷。《魏了翁》:

《畏齋經學》十二卷。《游桂》:

《七經中義》一百七十卷。劉彝。

《項氏家說》十四卷。《項安世》:

《山堂疑問》一卷。劉光祖:

《西山讀書記》三十九卷。《真德秀》:

《考信錄》三十卷。賈鑄:

王應麟《六經去文編》六卷。

《九經治要》十卷。元·歐陽長孺

《九經要覽》十卷。

《十一經問對》十一卷。

《端本堂經訓要義》十卷。《李好文》:

《五經稽疑》六卷。「睦」,桔。

《經典稽疑》二卷。陳耀文:

《五經疑辨錄》三卷。周洪謨:

《五經異文》十一卷。陳士元:

《遺經四解》四卷。徐常吉:

《六經圖》七卷。《葉仲堪》。

《莆陽二鄭六經圖辨》四卷。

《授經圖》二十卷。「睦」,桔。

《刊謬正俗》八卷。《顏師古》:

《經典釋文序錄》一卷。《陸德明》。

《群經音辨》七卷。賈昌朝:

《五經文字》三卷。張參。

《九經字樣》一卷。唐元度

《九經三傳沿革》一卷。

《六經正誤》六卷。毛居正:

《九經韻補》一卷。楊喦:

《四書五經明音》八卷。王覺。

孔子手自刪述者,六藝而已。唐定注疏,始為十三經。 宋改《九經》。國朝罷《周官》《儀禮》《孝經》《春秋》三傳不立,而 以《四子》《五經》制詔頒行之。蓋不欲以脫遺影響之文, 疑誤來者,而令歸雅正,厥意美矣。漢《石渠白虎》大集 名儒,講議經術,時稱獨盛。我朝篤意儒雅,方駕漢代, 而不啻過之。書與《春秋》,聖祖親相指授,作為成書。書傳 會選春秋本末至永樂中,又悉為《大全》,播於黌序。念北方書 籍鮮至,時優賜之。文教彬彬,風行雷動,有不奮興於 學者,非夫也,故諸經著述日新且盛。今與前籍既部 分之,而貫穿群言難於離析者,別為總解,以附此篇。

按焦竑志四書原附經學內今歸四書部

陳氏續書目

[编辑]

經解

[编辑]

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

唐陸德明撰。《自序》曰:「夫書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來既久,誠無間然。但降聖已還,不免偏尚,質文詳略,互有不同。漢魏迄今,遺文可見。或專出己意,或祖述舊音,各師成心,製作如面。加以楚、夏,聲異,南北語殊,是非信其所聞,輕重因其所習,後學鑽仰,罕逢指要。夫筌蹄所寄,唯在《文言》,差若毫釐,謬」 便千里。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無得而稱矣。然人稟二儀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氣,雖復挺生天縱,必資學以知道。故唐堯師於許由,周文學於虢叔,上聖且猶有學,而況其餘乎?至於處鮑居蘭,翫所先入,染絲斲梓,功在初變,器成采定,難復改移。一薰一蕕,十年有臭。豈可易哉!豈可易哉!余少愛墳典,留意藝文,雖志懷物外,而情存著述。粵以癸卯之歲,承乏上庠,循省舊音,苦其太簡。況微言久絕,大義愈乖,攻乎異端,競生穿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職司其憂,寧可視成而已。遂因

「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訪異同,校之蒼雅。輒撰集《五典》《孝經》《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合為三帙三十卷,號曰《經典釋文》。」 古今並錄,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義兼辯,質而不野,繁而非蕪,示傳一家之學,用貽後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墜失,與我同志,亦無隱焉。但代匠指南,固取誚於博識。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復何傷乎」 云爾。

毛居正《六經正誤》六卷。

宋毛居正撰。魏了翁序曰:「自秦政滅學,經籍道熄,迨隸書之作,又舉先王文字而併棄之,承訛襲舛,愈傳愈失。蔡伯喈書《石經》,有意正救之,旋亦焚蕩。張參所見《石經》,又不知果為蔡本與否?所引《經》文,多失字體。魏晉以來,則又厭樸拙,嗜姿媚,隨意遷改,義訓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諱。如操之為摻,昭之為佋,此」 類不可勝舉。況唐人統承西魏,尤為謬亂。陸德明、孔穎達同與登瀛之選,而《釋文》《正義》自多背馳。至開元所書《五經》,往往以俗字易舊文,如以「頗」 為陂、以平為便之類,又不可勝舉,而古書益邈。五季而後,鏤版繙印,經籍之傳雖廣,而點畫義訓,謬誤自若。本朝冑監經史,多仍周舊,今故家往往有之,而與俗本無大相遠。南渡草刱,則僅取版籍於江南諸州,與京師承平監本大有逕庭,與潭、撫、閩、蜀諸本互為異同,而監本之誤為甚。柯山毛居正誼父以其先人嘗增註《禮部韻》,奏御於阜陵,遂又校讎增益,以申明於寧考更化之日,其於經傳,亦既博攬精擇。嘉定十六年春,會朝廷命胄監刊正經籍,司成謂無以《易》,誼父馳書幣致之,盡取《六經》《三傳》諸本,參以子史字書,選粹文集,研究異同,凡字義音切,豪釐必校,儒官稱歎,莫有異詞。旬歲間刊修者凡四經,猶以工人憚煩,詭竄墨本以紿有司,而版之誤字實未嘗改者什二三也。繼欲修《禮記》《春秋》三傳,誼父以病目移告,其事中輟。或者謂縱令「盡正其誤,而諸本不同,何所取證?豈若錄其正誤之籍而刊傳之,俾後學得以參攷?」 余觀其書,念今之有功於《經》者,豈無《經典釋文》《六經文字》《九經字樣》之等?然此書後出,殆將過之無不及者,其於後生晚學祛蔽寤疑,為益不淺。因縱臾其成而序識之。書曰:「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學者其毋忽於斯。寶慶初元冬十二月丁亥朔臨卭魏了翁序。」

黃澤《六經補注》 卷。

元黃澤撰。吳澄序曰:「先聖王之教士也,以《詩》《書》《禮》《樂》為四術。《易》者,占筮之𦅸辭;《春秋》者,侯國之史記。自夫子贊《易》修《春秋》之後,學者始以《易》《春秋》合先王教士之四術而為六經。經焚於秦而《易》獨存,《經》出於漢而《樂》獨亡。幸而未亡者,若《書》、若《禮》,往往殘缺,惟《詩》與《春秋》稍完而已。漢儒專門傳授,守其師說,不為無功於」 經,而聖人之意則未大明於世也。魏晉而唐,注義漸廣,至宋諸儒,而經學為極盛矣。程子之《易》,立言幾與先聖並,然自為一書則可,非可以經注論,若論經注,則朱氏《詩集傳》之外,俱不能無遺憾也。後儒於其既精既當者,或未能嚌味其所可取,則於其未精未當者,又豈人人而能推索其所未至哉?予嘗於此重有慨焉,而可與者甚鮮也。蜀儒黃澤楚望,貧而力學,往年初識之於筠,今年再遇之於江,讀《易》《詩》《書》《春秋》及《周官》《禮記》,悉欲為之補注。《補注》之書未成,而各經先有辯釋。宏綱要義,昭揭其大而不遺其小。究竟謹審,灼有真見先儒舊說可從者。拳拳尊信,不敢輕肆臆說以相是非,用功深,用意厚。以予所見,明經之士未有能及之者也。晚年見此,寧不為之大快乎!楚望不輕以示人,而德化縣令王君乃為鋟梓以傳。予歎美之不足,因以諗於學者。蓋於諸經沉潛反覆,然後知其用功之不易,用意之不苟云。

蔣悌生「《五經蠡測》六卷。」

明蔣悌生撰。《自序》曰:「愚幼讀書,略曉文義。其或未通師友問辯,既退,猶有疑未釋者。及壯至老,其素所嘗疑,輒尋經傳本旨,反覆參究,旁摭證據,疑終未能解。所恨窮居僻處,孤陋寡聞,不能訪求良師益友,以質所疑。每欲筆而志之,以俟後之同志。又恐獲僭議先儒之罪,握筆屢投者有日。今老矣,輒復編而紀之,名」 曰《蠡測》。蓋以愚之膚識淺學,而敢輕議先儒得失,亦猶以蠡測海,多見其不知量之意,庶幾他日見者末減僭踰之罪。并以平日讀書傳義之外己意管見,作為《衍說》,類附於後。或者窮經,有知我者於中取一二焉,亦以見愚之素心,非敢妄為是言也。

閔文振序曰:「古今釋經之書,何翅數千百家?今傳世者,漢魏以來見《十三經注疏》僅十七家。本朝纂《經書大全》,所收不踰百家,蓋泯泯不傳者莫之可計矣。夫言有純駁,理有叛合,愛斯傳不,文斯傳不。」

遠,此其大凡也。然而鄉偏境僻,或知者鮮遭購訪靡逮。若楚岡之璞,雖得卞氏,且不免刖足之泣。不爾,終深山一頑石耳,安能出而寶諸世也哉?噫!斯又數存焉耳。宋季寧德陳石堂氏,派承慶源輔氏,源出朱門,其學甚正,所著書凡十數種,宦游君子,往往取讀,或輒袖之去,卒未有為之梓。傳者久漸亡逸,及予為之蒐輯,僅得十之二三耳。然而尚幸其可傳也。今江右亦已鏤板,斯非有數者存,而何其復傳於二三百載之後哉?戊戌之秋,予謬承州檄,纂修州志,旁訪舊籍,初得《五陳棣萼集》,蓋元至正間本也,為之傳。既乃蔣子宗雨出其先祖仁叔氏《五經蠡測》,讀之意見精確,論議正當,間有與儒先訓註互異,細玩殊覺有味。又或句讀讀屬上下不同,亦似有說,蓋有功經典,有裨後學者也。乃為校定,謀之篁洲諸君,屬宗雨梓之。是真可與石堂之書並為世傳者也。宗雨從事惟謹,匝月工竣,亦賢矣哉!嗚呼!自仁叔氏沒,今百五六十年而是書尚存,所遺者《禮經》耳,乃復大行於世,豈非數邪?予獨惜纂《大全》時購求無及,而其子孫又未有如宗雨者出,遂使其說不獲入采也,又非數邪?近時說者謂《大全》古註不存,與洪武初制少異,將有待於聖子神孫之善繼善述也。審若是,他日入采,庸詎舍於斯哉?宗雨業在泮,年少而行修,所為好義事不止此。

鍾惺「《六經類雋》十一卷。」

明鍾惺撰。自序曰:「聖賢之大道理,大制作,非合觀六經不備也。學宮之令,止習一經,匪曰限之,亦閔夫通慧者之寡焉而已矣。予性故迂鈍,少而學《詩》,歷數周始能記憶。既而取《尚書》讀之,見其中意義,為詩有者什一,未有者什九,更讀他經,亦復如是。始自嘆孤守一經之陋也。然終苦迂鈍,不能覽誦精熟。嘗憶東坡」 教人讀《史記》,當分類求之,一過止求一事,數過而全帙已了。然此誠讀書良法,因舉《六經》立為標目,手寫一通,將以備文字資糧也。乃抄錄未竟,而心眼漸與相習,無諷誦之疲,有該通之樂。且隨引一義,而某經有此,某經又有此,森森楚楚,有若驅而至於胸臆之間者。尢覺波翻,觀涉者鮮此捷照也。又憶東坡時,有士人謁見,問其讀何書,對以方讀《晉書》。復問書中有甚好亭子名,此士人遂無以對。夫亭子之名,固讀書者所不暇詳也。然鳥獸草木,聖人為學詩立訓矣。況既讀此書,問書中事而不能答,不免慚沮。苟能如其法為之,則大者從大,小者從小,不亦可以免掛漏之譏乎?以此益嘆東坡所說,真讀書良法,而如予之迂鈍者,固當奉為高、曾之規矩也。抄成題曰《類雋》。按《字書》「雋,肥肉也,肉肥則養生者資焉。」 斯編也,雖無當於博物君子,抑所以資予之枵腹也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