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51
卷五十 ◄ | 海國圖志 卷五十一 |
► 卷五十二 |
◎英吉利國廣述上〈(原無今補)〉
[编辑]《英國論略》〈(新嘉坡人所撰)〉:英吉利國,乃海中二方嶼也。其南大島曰倫墩國,北島曰蘇各蘭國,兩國共名英吉利。又有小島稱為倚耳蘭,鼎足環峙〈(道光二十二年,英夷在江寧與當事議款,其文書曰英國之以耳蘭墩云云,蓋其兵帥氵菐定渣,乃以耳蘭墩人也)〉。南及英海峽,隔佛蘭西國,北及大北海,西至大西洋海,東距荷蘭國不遠。英島延袤二十六萬一千方里,戶千有五百萬口。耳蘭島延袤九萬六千方里,戶七百萬口。本國雖褊小,而除本國外,所割據他洲之藩屬國甚多。若地中海島,則有十四萬戶口;若亞非利加、海濱新地,則有二十五萬三千戶口;若五印度各藩屬,則有八千四萬口;在北亞墨利加接花旗國地,則有百五十萬口。並其洲東群島,白黑居民,八十二萬口,別有新荷蘭島,當中國南洋萬餘里,人戶歲歲增益。此等屬國,互相離遠,無陸可通,惟以舟船聯絡。本國生齒殷繁,歲有幾萬,離家開墾新地,建邑造船,故其人散布天下。無論何埠,皆有英商貿易。
其人肌膚白髮則自黃白紅黎各色皆具,中多有紅毛,故以紅毛稱之。剪髮留短,其瞳睛或藍或綜或黑。其女美豔聞四海,男四時衣呢戴氈,內襯汗衫,外罩背心短衫,內外二褲,冬則外套長袍,足躡皮靴,女衣用綢緞及各洋布,隨風俗,依時式,百變千式,首戴大帽,面掛薄帕,身衣長衫三四重,最好潔。首飾珠寶,不計價值,歸必購各國之珍,以貽女奩。民日三餐,早飲茶加菲等暨麵包餅餌,牛乳油,午後大餐牛羊雞豚魚菜,惟荷蘭薯,甲乎各國。居宅高廣數層,堊飾精麗,牆貼華紙,板鋪花氈,戶垂帷帳,周懸山水之圖,庶民惟拜天主,盡絕道釋,不奉異神。其教有二:一曰洗禮,一曰聖餐。城邑鄉里,各派教主,每七日一禮拜,老幼男女,聚集殷堂唱詩,讚美教主耶穌之德,祈福懺罪,而後聽教,教主尊若官府。英國近北海,故甚寒,其天氣不定,今日晴霽,明日靉靆,夏暑而不熱。水果佳甚,國有良馬綿羊,其毛以造呢羽,獵大以捕野牲。國內約計馬百二十五萬隻,牛驢五百五十萬隻,田二百有七萬三千頃,有麥無米,不贍於食,必由外國運至。山多石炭錫鐵銅,百貨皆來自外國。國中無論男女,皆習文藝,能詩畫,兼工刺繡。婚姻必男女自願,然後告諸父母,不用媒妁,惟拜教主,祈上帝,婿則以戒指插新婦之指,即為夫婦。因上帝原初止造一男一女,故不能娶二婦,亦不許出妻。多有男終身不娶,女終身不嫁者。父母產業,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嫁則婿受其貲焉。倘違禁娶兩女者,其罪流國人相接,除帽示敬,尊坐卑立,惟跪拜上帝。即見國王,亦不拜也。
英人有三品:一曰五爵,二曰紳士,三曰庶民。五爵惟其長子世襲,其餘皆為紳士。不論何等人,皆可供職,其教士之長,大者等於五爵,下者如中國塾師,必學三四國語音。通經能文,精曆法,明測驗推步,然後可以教人。其醫皆有考試,考中方許治病。其訟師學法律,亦有考試。畫師畫山水林泉及塑像,皆以逼真為貴。不似中國白描寫意,虛多實少。農夫共計九十七萬八千有餘戶,田地瘠磽,故設奇器引水以溉之,圍以籬笆,有似園圃。英人最好花園果林,五爵皆有獵場。冬月則蓋暖室,內排各種蔬菜果樹及遠方異種草木,溫養發芽,故四時常有異果名花。機房織造,不用手足,其機動以火煙,可代人力。以羊毛與棉花紡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道光十八年,所製出絲綢布帛銅器百貨,計價銀三百萬兩有餘,綿布計銀萬有二千四百萬兩,綿線計銀二千七百六十萬兩,鐵條與鐵器計銀九百四十萬兩,麻布計銀九百六十萬兩,羽呢等貨計銀千有三百八十萬兩,共計一年運出之貨,價銀二萬一千六百四十萬有餘兩。而國內所用貨物,不在此數。皆務工勤商,早夜經營之效。由人煙稠密,戶口繁滋,田園不足於耕,故工匠百有三十五萬戶,多於農夫三之一。不止貿易一國一地,乃與天下萬國通商也。
所運進廣州府之貨物,如海菜、沙血蠍、洋蠟、檳榔、海參、燕窩、冰片、血珀、阿魏、息香、牛黃、烏木、紅銅、珊瑚、瑪瑙、綿花、綿紗、兒茶、青石、火石、象牙、犀角、白米、魚翅、魚肚、檳榔膏、玻璃器、錫鉛鐵鋼、沒藥、乳香、胡椒、蘇木木香、紅木、檀香沙藤、自鳴鍾、時辰表、大呢、羽緞、嗶嘰、小絨、洋布、花布手巾,所有運出者,茶葉、湖絲、綢緞手巾、紫花布、夏布剪絨、縐紗、紋布、花幔、絲絹、繡絹、牙器銀器、漆器、雲母、草席、磁器、白礬、笙竹、硼砂樟腦、桂皮、桂油、桂子、硬飯頭、銅箔、雄黃、牛膠、螣黃、澄茄、紙、墨、鉛粉、麝香、大黃、白糖、冰糖、糖果、薑黃、銀朱等貨,一年間所出入之貨,價值不下銀二千二百萬員,而雅片不在此數。除大清國貿易外,尚有與花旗列國貿易之貨。在道光十六年,共價銀三千六百萬兩,其外國貨運入本國海口者相仿。所用商船,大小萬有四千五百餘隻,水手十四萬八千名,道光十七年,外國船到英國埠頭者,大小七千四百餘隻。每年所納稅餉,共計銀六千六百萬兩〈(按:此數不可信,考上文,每年貨價出入不過數千萬,稅餉不過稅其十一,安有竟與貨價銀數相埒之理?是為誇誕不情)〉。其廣推貿易之法,有火輪船,航河駛海,不待風水。又造曆轆路,用火車往來,一時可行百有八十里。虞船貨之存失不定,則又約人擔保之。設使其船平安抵岸,每銀百兩,給保價三四圓,即如擔保一船二萬銀,則預出銀八百員;船不幸沉淪,則保人給償船主銀二萬兩。其通國行寶為金,每金三兩,分作銀價二十二塊,其銀再分銅錢,兼用銀票,錢鈔楮幣,與金銀同價。
當中國漢朝時,英民猶未向化,遊獵林中,值羅馬國兵來侵,降服大半〈(按:羅馬國,亦作羅汶國,即意大裏亞也)〉,東國野族,蜂起攻擊,土人逃匿山林,英地盡為各國所據。漸奉耶穌教,始知風化。宋朝年間,有鄰部那耳曼者,渡海力據英境,強役土民,不及二百年,兩族合成一國,勤勞速興。當明之季,英百姓盡崇正教,通文字,自棄舊俗,權勢益增,民人敢作敢為。兵船出巡四海,屢拒退外國之兵。且文藝大興,博覽經典、法術、武藝,不可勝數,但其語音,與漢語大不同。其言長,切字多,正字少,隻二十六字母,是以讀書容易,數日間即可學之。故此學者無不通習文藝,如國史、天文、地理、算法,不曉者則不齒於人。目前王後主國,年尚少,聰慧英敏,眾民悅服。貴臣共十二人,為管國帑大臣,審辦大臣,持璽大臣,戶部大臣,內國務宰相,外國務宰相,管印度國務尚書,水師部大臣,貿易部大臣,兵部大臣,此外尚有議士協辦大臣等,皆理政事者也。設有大事會議,各抒己見。其國中尊貴者曰五爵,如中國之公侯伯子男,為會議之主。且城邑居民,各選忠義之士一二,赴京會議。國主若欲征稅納餉,則必紳士允從,倘紳士不允,即不得令國民納錢糧。若紳士執私見,則暫散其會而別擇賢士,如有按時變通之事,則庶民擇其要者,敬稟五爵。鄉紳之會,大眾可則可之,大眾否則否之。
每年稅餉田賦入國帑者,共銀萬一千一百萬兩。除國用外,所餘不及百萬兩,若越於此數,則減稅餉。國之欠項共銀二十三萬六千七百萬兩有餘,每年利息八千八百二十四萬有餘。施濟閭閻,每年銀二千五百萬兩〈(利息及施濟兩項銀數皆不近情,不足信)〉,其銀乃各屋主良民所捐。又教師抽國產十分之一,每年銀共四百萬兩。弁兵十九萬丁〈(此據《地理志》及新聞紙數目,原本作九十萬,非誕即訛)〉,此外另募於五印度國若千萬丁,以鎮守邊境,水師兵船大小六百有十隻,水手四萬名,中有大艦,每隻載大炮百有二十,或一百,或九十,或七十四,或六十門;其中等者或四十四,或二十八門;其小者或二十,或十,或六門也。自嘉慶十九年西方列國大臣會議結和戢兵,以後兵船惟巡海護貨而已〈(原無今補)〉。
《貿易通志》曰:英吉利本國,止產錫銅煤炭,然其國人好利爭勝,精技藝,治船械,不憚險遠,故凡他國物產皆聚於倫墩國都,百姓插英吉利商船共計二萬二千四百三十五隻,載三千九百二十七萬石,水手十有六萬,別有小船十二萬九千八百二十六隻,水手五十八萬。其最大之埠頭為倫墩、利味埔、裏胡裏新堡、牙爾木、牙臘士、莪力亞、比耳亭、伯利、木可耳奇、土比林、比利法等處。外國進口之船,四千五百四十二隻。道光十三年,貨出口者三萬二千萬員,進口者二萬一千萬員。
《職方外紀》: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大者曰諳厄利島〈(即英吉利)〉,曰意爾蘭大島〈(英夷屬島)〉,其外小島不下千百。意而蘭大島,經度五十三至五十八,氣候極和,夏熱不擇陰,冬寒不需火。產獸畜極多,絕無毒物,其國奉教之初,因一王宮之婢,能識認真主,遂及王後國王以訖一國〈(其地有一湖,插木於內,入土一段化成鐵,水中一段化成石,出水面方為原木也。旁一小島,島中一地洞常出怪異之形,或云煉罪地獄之口也)〉,諳厄利亞,經度五十至六十,緯度三度半至十三,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為三道,共學二所,共三十院〈(其地有怪石,能阻聲,其長七丈,高二丈,隔石發大銃人寂不聞,故名聾石。有湖長百五十里,廣五十里,中容三十小島,有三奇事:一,魚味甚佳,而皆無鬐翅。一,天靜無風,倏起大浪,舟楫遇之無不破。一,有小島無根,因風移動,人弗敢居,而草木極茂,孳息牛羊豕類極多。近有一地,死者不殮,但移其屍於山,千年不朽,子孫亦能認識。地無鼠,有從海舟來者,至此遂死,又有三湖,細流相通達,然其魚絕不相往來,此水魚誤入彼水輒死。傍有海窖,潮甚時,窖吸其水而永不盈,潮退即噴水如山高。當吸水時,人立其側,衣一沾水人即隨水吸入窖中,如不沾水,雖近立亦無害)〉。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英吉利國,乃海中兩嶼,其大者分二方,南曰英蘭,北曰蘇各蘭,兩者共名英吉利。其小島曰倚耳蘭,中隔海港,相離不遠。北極出自四十九度五十八分至五十五度四十五分,偏東自二度至四十二度,英島袤延方圓二十六萬方里,居民一千五百萬。耳蘭島九萬六千方里,居民七百萬丁,其海濱隅{奧土},港汊分歧,市埠遍布。蘇各蘭海之群島亦稠,英國距荷佛兩國不遠,一日可渡,用火輪船,僅需半日。蘇各蘭之北,山嶺不絕,與英島之西相同。其山磽沙,其坦地則豐產。至以耳蘭島,則澤渚廣延焉。英吉利島褊小,其河不大,故國都即在但士江邊,大船易入。山出石炭錫銅鐵鉛,而石炭最多,每年價銀千萬兩。產駿馬牛羊,共馬百五十萬,黃牛三百九十七萬,羊二千六百二十四萬。產大小麥穀,其穀不足食,必由外國運入。居民不織布,乃製鐵綱機關而造之。每年所造呢羽嗶嘰等物,共計銀千八百萬兩,其棉花布銀,每年一萬零二百萬兩,每年用棉花四十萬七千石以織之,皆由外國運進。其務織者,共四十九萬三千名,其機關巧細,但弱女幼子,亦可容易動之也。所用絲,由意大裏及中國運入,所織價值,每年銀三千萬兩。鐵銅造鑄機關,鳥槍大炮刀劍各項器械,價值銀五千一百萬兩。道光十八年,所運之貨,計價銀一萬四千八百萬兩,所運進者,其計銀一萬七千九百四十萬兩,故國用充裕。
英國現攝權者為女王,號捷勝,尚少年,聰慧英敏,經嫁與日耳曼之君。其大臣共十二位,謂管國帑大臣,審事大臣,持璽大臣,戶部大臣,內國務宰相,外國務宰相,管印度國務大臣,水師部大臣,貿易部大臣等,餘有議士協辦等,以治國政。又有大爵公侯,會議政事,又立紳士會以詢問政務,籌辦國餉。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隻得外徙新地,昔皆往花旗國,今亦移至亞齊南之大地矣。英吉利分南北東西之部,南方七部,蘇悉北幹地蘇利漢威利突悉等部,在此地海邊有造船之廣廠,英國兵船與商船所雲集之處稱謂港口也。各兵船回家之時,即到其口修理。其南方遍處山崗,樹林蔭,河流清,春夏萬紅千紫,其城邑乃幹得布利教師所駐,大有殿堂,又綠威,係水手受傷之後,老邁所退之院。又風素耳地,乃王室隱逸避靜之宮殿。東方各部,曰以邑,蘇弗,千橋,匈丁敦林君,那耳威城,廣追呢布,千橋邑,乃大英有名之書院,學儒攻書之地。中央各部,曰中悉瓦威士答弗,特未若丁翰,墨度,不敬翰,屋度,北翰敦,來悉特,北度其中係國都蘭敦,居民百有四十七萬四千名,其保羅殿堂特異,可納罕超卓,其西殿亦然。兩堂內立英傑名師之像,以旌其德。若論其通商,則遠國之船,每年進其口者,一千零五十七隻,英船進者,三千七百三十隻。所有公銀鋪,每年所稅本銀,六千萬兩。如有財而欲置之安穩,則繳於銀鋪也。其城之穹橋下路各有奇異,其屋度,乃國之古書院,其北明翰,專造刀器鐵皿。
北方各部分蘭甲、突翰、北匈、西野、君北地,與蘇國交界,其都係約古城,內建廣大之殿。新堡係石炭之大門口,曼識特係屬織造各項布之大邑。裏味池係英國第次之港口,與花旗國廣開通商,其居民二十萬丁,另有大城邑,建於其國內。
西方各部,曰織執黑<疒支>度、門口、窩悉、五悉、孫悉,有海邊,有港口,曰北多裏、曰北來口,在最深之海隅,其八邑有人,夏月集會玩賞之處。
瓦勒部之居民,係屬土蠻,言語不同,山嶺險隘,此時眾民向化,勤勞牧羊,出石炭焉。其城邑最少。蘇各蘭島,南方豐沃,北方磽瘠,居民百計經營不知辛苦,遠商外邦,故地寒而家富。其民奉拜天主,敬畏耶穌。分三十二部,其會城曰以丁堡,街舍最整,加剌我,織造布匹,運出者每年價銀千餘萬兩。綠諾邑,有海港,亞北丁,係書院。
耳蘭島之居民,寬宏慷慨,宴會豪飲,惟奉加特力教。因崇其異端,惟僧是聽,累生事端,甚激英國之怒。然其男上陳為兵,力戰從不奔北。其會城曰土北林,南有港口,民十萬七千。林勤馬頭,在耳國第三。北發乃馬頭第四。
英之海濱,多有海島,南最大者,稱為威地,山水清美,在佛海邊,額西額耳西兩島,在西方,曼島在蘇葛蘭一帶,沿海撒多海島,但天寒,麥穀難登。每年大半冰雪,其居民專務捕魚。
《地球圖說》:英吉利國,東南西北四面都界海,其二島一名必力旦,一名愛耳蘭。又南曰英蘭島,北曰蘇各蘭島。英蘭之民,約一千六百萬,都城地名倫敦,城內民百五十萬,大半耶穌教,小半天主教。國內義學不少,而極大書院有二:江一,曰坦米斯,土產羽毛布呢嗶嘰綿布羊毛布,綢緞磁器煤炭皮貨錫銅鐵鉛等物。蘇各蘭之民約二百六十二萬,統屬耶穌教。蓋二島本係二國,明朝始合為一。土產羊牛煤炭羊毛布等物。再西方有一島,名愛耳蘭,百姓約八百萬,城名特拔林。城內民三十萬,大半天主教,小半耶穌教。民食蕃薯大麥奶餅豕肉。愛耳蘭於嘉慶五年間,亦與英國並合,其民窮苦,歲徙居於花旗等國。
《地理備考》:英吉利國,在歐羅巴州之西北,北極出地五十度至六十一度止,經線自西三十五分起至十三度止,四面枕海,長約二千一百里,寬約一千零六十里。地面積方約十二萬六千三百二十里,煙戶二京二兆四億口。山陵眾多,峻峭者少。其在蘇各蘭島內之奔內維斯山,乃通國之至大山也,高僅四百三十七丈。海島甚多,四面回環,西面尤眾。河之長者十三,湖之至大者八。通國田土稼穡,適敷所需,土產銅鐵錫鉛窩元硇砂紋石火石磁器信煤等物,地氣溫和,不時更變。瞑霧陰雨,寒多暑少。王位,男女皆得臨禦,惟以長幼為序,奉者加爾諾修教,其天主公教,國中壹爾蘭大之人,奉者過千。若路得羅等各修教,亦有奉之者。技藝精巧,商舶眾多。
曩時居民皆塞爾達人分派,後有哥度國人驀占其土,驅逐其人。漢孝宣帝五鳳年間,羅馬國用兵,三十一載乃克其地,統歸一部,曆代兼攝。至四百七十五載,當羅馬國衰弱,為卑勒敦人所據,後加利多尼亞地人,頻擾其地,因求安各羅人協助,而安各羅人,反乘機占地,過半互分,七酋各霸一方。唐德宗貞元中,有豪酋平七國為一,旋有大尼國人據之。宋真宗天禧間,有給列爾美者,率舟師戰敗敵軍,遂王本國。孝宗乾道八年時,君英黎給者,攻克壹爾蘭大國,歸於一統。元世祖至元中,嗣君並兼蘇各蘭國,歸為一統。不久復分為二。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君薨無嗣,其蘇各蘭國王,因與先君姻戚,乃得臨禦本國,始合二國為一,稱曰英吉利。乾隆四十年,所攝亞美裏加州地,始行叛亂,驅逐英官,自立為國。乾隆五十八年,本國與佛蘭西國交兵,九戰方息。未幾,佛蘭西國君,復率舟師進攻,幸本國師船雲集,擁塞河道不能進。嘉慶二十年,大敗佛蘭西於窩得爾祿,地方始安。道光十七年,給列爾美王薨後無嗣,其侄女維多裏亞者接統,即本國現在之君也。本國有英吉利,蘇各蘭,壹爾蘭大三國之分,其英吉利島,分為五十二部。東方則六,一名多倫敦,乃國都也,建於達彌塞河岸。宮室之壯麗,工商之雲集,貨物之富有,皆歐羅巴州第一。西方則十二部,南方則十部,北方則六部,中央則十八部。其斯哥西亞,即蘇各蘭島也,分為三十三小部,南方則十三部,北方則六部,中央則十四部。
其壹爾蘭大島,分為三十二部,東方則十二部,西方則五部,南方則六部,北方則九部,其國通商衝繁之地,內外不一。在海邊者大半,在內地者三分之一。兼攝各地,五州之中皆有之。在歐羅巴州者,一名西利島,大小共一百四十五座,地膏腴,豐穀果;一名漫島,長百里,寬五十里,地面積方二百五十里,鐵礦五穀,所產富庶;一名日爾塞島,長四十里,寬三十里,地面積方七十里,山峻田腴;一名給爾尼塞,長三十里,寬二十里,回環百二十里,川野沃闊,四季溫和;一名黑利科蘭島,人煙稀疏,惟多網罟;一名日巴拉爾大,在呂宋國內,延袤十餘里,三面環海,直接日巴拉爾大峽,惟一徑達塞維裏亞部,地勢嶄岩炮台,城池甚固,風景壯麗,五方輻輳;一名馬爾大島,長七十里,寬四十里,回環二百里,穀果茂盛,天氣溫和,昔屬意大裏亞國,今則歸於本國。別有各島,在亞細亞州,未裏加州,美裏加州,阿塞尼亞州之中。
《外國史略》曰:英吉利國,三洲環峙,小嶼無數,亦西北島國也。上古未通他國時,本山林土蠻,文身射獵,殺人祭鬼,惟與佛蘭西人海邊交易,有意大裏國之羅馬民,於漢宣帝十八年來踞此島。佛國出軍渡海禦之,不能勝,又率大小船八百艘進攻之,連年交戰,終為羅馬所據。延及蘇各蘭以北,越二百年,始有耶穌之徒,來此傳教化俗。宋文帝二十五年,羅馬國衰,又招日耳曼撒遜之族,來此爭戰,迄三百年,遂由歐羅巴之北海,順流下,遍肆劫掠。島民有阿裏弗者,潛探敵營,歸領軍士,突襲破之,而國基立焉。後大尼國來侵,焚掠民物,於宋英宗二年居民力戰勝之。此英國興隆之原也。英國北鄰佛蘭西,屢交戰,互相勝負。明憲宗二十年,兩國戰息,其民始自營生。從歐羅巴學火藥火器,學印書務藝術,學羅針航海,向崇克力斯頓天主教,至是始改耶穌教。然執天主教之西班亞王不信,為高大戰艦來攻,英國募水手乘小船,以攻其高艦,忽大風,敵舟觸礁,損破大半,遁回本國。自後英國振興,商船遍航四海,於明萬曆年間,始通中國。萬曆三十年,復並蘇各蘭國,南北始合為一,但北島之君欲立克力斯頓教,英人又逐之,而請荷蘭之君以為之主。佛蘭西恃強,屢與列西國交戰,獲勝,常思吞並。英人與他國連和,共為唇齒,以拒佛國。嗣後英國女王繼位,竭心治國,選將練兵,戰無不勝。佛國驕氣漸斂,女王薨無後裔,於康熙五十二年,招日耳曼所屬漢耶耳國之峨耳治為君。國益庶富,然常與佛蘭西西班亞兩國交戰。當此時,英國於四方開新埠,因本國人稠地狹,田園不足耕,是以駛到亞默利加之境,開新埠,大興貿易。既而欲增稅餉,土民不從,且佛蘭西西班亞又協助土民,於是亞默裏利加人,遂自立國,即今花旗,名曰兼攝他國,亦名合眾國,時乾隆四十七年也。
英國於大地之中,居西北隅。北極出地自四十九度五十八分,及五十度四十二分,中線偏東一度四十六分,偏西十度三十五分。國分三十部,大島曰英吉利,曰蘇各蘭。小島曰伊耳蘭,蘇各蘭,居北方,天氣甚寒,山高,少五穀,有草場,足資遊牧。土民獷悍,言語不通,日肆劫掠。蘇各蘭之南,多物產藝五穀,今亦屬於英吉利。英吉利地山平坦,水甘草肥,惟東方沙漠,無大河。南地則膏腴,饒物產,山雖不峻,而自北至南,綿亙直達國都。東北地有煤炭礦,西南地有錫鐵,西為瓦裏士部,山嶺險隘,峒峽深邃,地磽而民良。伊耳蘭島西北多湖澤瀦水,東南肥美,惜農無開墾之資。海港最闊者蘇各蘭。伊耳蘭之西濱南有威地島,崖穀奇峭,多異景,佛蘭西港內有危耳尼日耳西等島,伊耳蘭海隅有漫島,蘇各蘭西北有希白利群島,北方有阿耳加群島,最北有設蘭群島。此三島,天氣極寒,不生五穀,今不述焉。
英國無大河,最著名者為但西河,國都在焉,各國船皆泊於此。尚有得連地江,太西威鄰江,士威江,威江,烏西江,其長者祗六十里。天氣寒熱均平,多雨露,故其氣暢茂。田每畝比漢人六畝半,共一千三百七十四萬六千九百餘畝,遊牧草場二千六十五萬餘畝,未墾地一千五十萬畝,不足墾地,一千三百四十五萬四千餘畝,統計五千七百九十五萬二千餘畝。伊耳蘭耕地,一千四百六十萬三千餘畝,澤瀦五百三十四萬七百餘畝,湖四十五萬五千餘畝,統計二千三十九萬九千餘畝。物產較他國特異,因英船所至,多采奇葩,歸國種植,天寒建暖房,護以玻璃瓦。馬高大多力而馴良,最佳者價值三百兩。牛亦高大,然止供乳肉耕田耳。綿羊毛造呢,山羊取乳,豕及五穀不敷食由他國運入。每年出鐵價銀二千萬餘兩,錫價銀三十四萬餘兩,鉛銀八十三萬餘兩,煤炭最多,每年約二萬四千餘石。
英吉利分四十邑,瓦利士分十二邑,蘇各蘭分三十二邑,伊耳蘭分四部三十二邑。英都蘭墩在但西河岸,英國大邑也,長六十里,闊四十五里。街市皆眾,居民約二百萬口。禮拜堂最大者保羅,禮拜堂長五十丈,闊二十五丈,高三十四丈。康熙年間,所建費銀四百五十萬兩。其西方禮拜殿最古,國中名賢事跡,皆立碑於此,計之各商會館及銀局信局,尤他國所無。設學館以傳學術,有大橋跨但西河,泊船約萬五千隻,火輪大小九百隻。建船廠以備修理,經費銀歲計五百餘萬,火車四萬輛,載城內貨物,出入都城。蘭墩之東,有藏大炮及兵器之庫,但西河,帆檣林立,城內外街衢闐塞煙火萬家,亦海外一大都會也。其次邑曰曼食悉,居民十八萬,機房織造坊不可勝數,恒用火為機關。其三邑曰利威浦,居民十六萬,為商賈之大埠,與各國通商,泊船千餘,多火輪船,貿易最大者,花旗國為首。其四邑曰百官舍,居民十四萬,製造五金各器處也。有鳥槍局,日造萬餘枝出售,又布茂士港口,設大戰艦廠木,市肆甚繁。蘇各蘭都曰以丁布,居民十二萬,此最嘉之地,邑建山上,街路高高下下,書院中務學術者二千餘人。甲拉峨港口,在海邊,居民二十萬,英國通商第三大埠也。各製造局匠十餘萬,故產瘠而通商廣。伊耳蘭都曰突林城,居民二十萬,民不好貿易,惟務耕勤學。大港口曰哥耳其,居民十萬,每年進船三十隻,地極褊小,多城邑,無陸路,皆以舟相通。英人數萬,往墾其地,英國人矯健,鮮疾病,重信義。男女肌膚白,睛或藍或白或黑,常衣呢,冠用氈,剃髮鬚,性好潔洗浴。氣候或暖或涼,故終年穿暖衣,內著汗衫,一日數換。民多壽,常服者外背心短衫,內外二褲,冬則長袍,躡皮靴。女用綢裹手編其髮,首戴大帽,面掛薄帕,衣長衫數層,珠寶飾首,屋宇廣大,因地氣寒濕,蓋藏甚密。有層樓,地鋪花氈,窗悉玻璃,房設火爐,壁懸山水圖畫,愛灑掃,晨則飲茶食乾餱,酥油冷肉,午則小食,大餐用牛羊雞鵝餅麵,飲小酒,飽後始飲葡萄汁,以牛肉為上膳。民常食惟荷蘭薯,而伊耳蘭之小民更貧苦。
君民皆無妾媵,無鬻子女者,男二十四歲以上,自度有俯畜之業,方議娶。娶妻不用媒妁,與女子自訂可否,諾則告其父母而聘定焉。聘後往來,以知其情性,乃集兩家親朋,赴禮拜堂,請教師,祈上帝,遂為夫婦。婦將已有業產財帛,俱歸其夫,終身無貳。生子數日,攜至禮拜堂,教師浸於水內曰施浸禮。男女五歲入學,習天道聖經,及國史等書。十四五歲後,各擇士農醫匠商賈為終身之業。國人每歲遷移他國,多不回籍,而戶口加增如故。四十五年前,英吉利民一千九百十四萬。三十五年前,加增一千二百六十萬九千八百。二十五年前,共計一千四百三十九萬一千六百名。十五年前,共計一千六百五十三萬七千名。五年前,一千八百六十六萬四千七百名。是知四十五年之內,加增人戶八百萬名。女多於男,每百人中,務農者十之三,農夫二十五名內,以五名為田主,開礦者十之一,製造者十之一,為商賈者十之二,餘教師、法師、醫生、武士、水手,故英民分五等,一曰五爵,即與中國公侯伯子男無異,二曰鄉紳、文武官、法師、教師、醫生、大商等,三曰賈匠及田主,四曰雇傭水手及農民,五曰貧乏之人。每年賙恤銀一千二百萬兩,伊耳蘭大農夫十八萬,小農夫十六萬,傭工八十八萬,製造各物之人四十萬,商賈及各匠百一十五萬,鄉紳富戶二十一萬,工人六十萬,男仆十一萬,侍婢六十七萬,不務業者二十三萬。國學生館計三萬八千間,入學者百二十七萬,餘人用費,或自出,或捐自他人,或出自國家。小兒自二歲以上,又立赤子學,女人辦之。其大學藏書六萬本,盛膳以供養之,必藝術貫通,乃推用焉。刑名算學皆仿是,其學醫術者,除病院外,別有院藏人身骸骨支體,全身筋脈,俾入院者察之,以知病原施藥焉。
庶民務貿易,勤計算習經營,不避危難,有大興作,不惜重資捐創。農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以機關,有如驟雨,凡田一畝,每年出麥九石,豆十五石,紅白蘿卜二百餘石,以飼牲畜。荷蘭薯六十石,乃庶民所食,統計五穀田地約七百五十萬畝,草場一千七百萬畝。英人好獵,立苑囿圍場,秋月馳馬射獵,不捕野獸於山林也。
製造之匠,純用火機關,所藉以動機關者煤炭,每年出煤五萬二千五百餘萬石,礦深一百三十九丈,每年以一千二百萬石,製火炮刀劍約價銀五千一百萬兩。作工者三十萬人,綿花多運自花旗,每年約三百四十五萬石,價銀四千二百八十萬兩。道光十五年運出綿布價值銀四千六百五十萬兩,綿綢一千六百五十萬兩。古時英國綿布,皆由印度運回,獲利甚重。今物價益減,工人多有缺食者。綿羊毛每年產九十三萬石,由外運入者四十二萬石,所造呢羽售於各國者,道光十七年價值銀二千二十八萬兩,別有一百萬兩絨綿之價,其地織匠,共計四十萬名。織造綢緞,每年用絲三十萬石,前此多由歐羅巴列國買來,自道光二十三年以後,多由中國運入。道光十六年所買湖絲,共計銀六百三十九萬兩,綢緞進口價銀二百二十二萬二千兩。麻布莫妙於伊耳蘭,道光十五年運出一千七百五十萬丈,價值銀一千一百二十萬兩,隻供本國之用。每年書冊紙四十五萬五千石,納餉銀二百四十萬兩。他國運來之糖,每年約三百二千四萬石,納餉一千四百八十四萬兩,其質最粗,英人磋磨之,乃精且白。小酒稅並造酒之器,一年約銀一千二百八十二萬三千兩,火酒更廣,餉銀一千六百五十萬兩。
四面距海,民習水性,其先不出歐羅巴之外。萬曆年間,方遠駛各海以開新埠,是時西班亞國,專攬外洋貿易,英國協力攻勝之。又與荷蘭佛郎西交鋒,獲勝,沿海之國,乃皆通商。道光十八年,船共計二萬六十六百隻,別有載煤炭駛海各小船進口共計一萬九十隻。火輪船與花旗國往來,最大者長二十三丈闊三丈五尺,載一萬九千一百石。尤大者載二萬一千九百三十石,或用鐵以作船身,久存不損。道光二十二年,運出之物,價值銀一萬四千一百萬兩。二十三年一萬五千六百萬兩。二十四年,一萬七千二百萬兩。二十五年相等。各國通商之數不在此,惟論中國而已。與中國貿易,二百餘年,起於前明,其始最微,每年不過幾萬兩。近始飲茶,而茶口加增,昔設大公班衙為貿易之總,於道光十四年,散局貿易更旺。自與中國結好以後,尤有增益。於道光二十五年,粵省進口船共一百八十二隻,運貨銀一千七十一萬五千員,運出貨價,過於運進貨一倍。往往以現銀交易,所納船鈔稅項,是年共計銀一百六十六萬四千兩。廈門所進船三十三隻,運入貨價銀四十四萬二千兩,所運出貨價銀四萬六千兩,共計鈔稅銀二萬三千五百兩。福州進口船五隻,進口貨價二十萬六千兩,運出者並所不能賣者,二十萬五千兩。寧波進口船八隻,所運進貨價銀三萬一千兩,運出貨價價銀五萬三千四百兩,共約鈔稅銀八千二百七十兩。道光二十五年半載內所進上海船七十二隻,運入貨價銀一百三十二萬八千兩,所出者七十七萬二千兩,稅鈔銀一十四萬九千兩,通商之起原極微,而今日極大,利益萬萬。至於鴉片不正項之貿易,尚在其外也。
英國字母最少,翻譯中國四書五經及各著述,又刊印逐日新聞紙以論國政,如各官憲政事有失,許百姓議之,故人恐受責於清議也。禮拜堂計一萬一千六百間,伊耳蘭二千一百六十八間,每間立教師及監司。逢禮拜日集會,誦禱講道勸人修德,其中尚有崇正教之人,不設監司,惟請教師而已。此耶穌教,大半在蘇各蘭,與以耳蘭之天主教,各不相入。
國立宰輔大臣,共商事務,國家費用,先與鄉紳會議,而後征納。通行銀錢,一面印王象,一面書錢之名。國王薨,有子立子,無子立女。前世女主即位者五君,今女君立已五年,屢出巡幸,任民觀瞻,不宴處深宮也。宗室儲君,各食公爵俸祿,亦赴五爵公會議事,其儲君統諸軍士,為水師大提督,外有國帑銀庫律例國璽,國內事務,藩屬地,水師務,印度部,商部,兵部,各大臣,有要務則國王召議事百十三員會議,與中國軍機都察院無異。其下各有董事,雖官有遷調,其董事不易。政務以國帑大臣為首,與大臣籌畫,其鄉紳之會,則各邑士民所推遷者。議國大小事,每年征賦若干,大臣賢否,籌畫藩屬國事宜,斟酌鄰國和戰,變置律例,舌辯之士,盡可詳悉妥議奏聞,其五爵之會亦如之。遇國有大臣擅權,其鄉紳即禁止納餉,計鄉紳六百五十八人,自每年十二月至次年四五月皆云集焉。若鄉紳有罪,惟同僚能監禁之。英國之人自立,悉賴此鄉紳,苟或加害,則眾皆協力抗拒。
英國賦稅火酒小酒醋紙於道光十九年共計銀四千四百一十四萬六千餘兩,印遺書,印新聞,印票擔保等牌,共銀二千二十五萬二千五百兩,屋窗馬車犬騾馬隻獵務,約銀八百一十五萬四千四百兩,郵驛遞信,收銀七百三萬八千八百兩,共計銀四千六百四十七萬九千兩,計入國帑銀約一萬五千九百萬兩有奇。惟田賦鹽課兩項係貧民所納,其餘賦稅,皆富戶日用之物而征焉。所出國帑軍士錢糧,二千六十七萬八百兩,水師之費銀,一千六百七十九萬二千五百兩,國之欠項息銀,八千四百萬有奇,火炮部四百八十九萬四千兩,文官俸祿銀一百一十四萬三千兩,公使等俸祿銀五十六萬六千三百兩外,尚有雜項之費用,所入僅敷所出。若所餘者多,則減稅,所收者不足,則增稅。經鄉紳議定,每人一年收四百五十兩,每一百必納其三塊,以充國帑,共納銀一千五百萬兩有奇。
通國所行之寶,係金塊,價值銀三兩,分為二十銀塊,以此再分為十二塊,亦用銅錢,十二塊為一銀塊,以此銅錢再為四分也。但銀錢重,船難多載,況計所有多不足用積貯又阻於通商,於是國立銀局,內收稅餉,出銀票,以敷所用。道光初年所出銀票,計價五千四百萬兩有餘,六年所貯現銀三千萬兩有餘,故所最著者銀票,在國中及大邑,任商人別立票來往川流,不須動支實項。非若他國銀票濫用,致局少現銀,受害無窮。列國中惟英國銀局最信,各國之商,俱寄資取利焉。
道光二十二年,募軍士十二萬二千五百六十八名,騎兵侍衛三營,常步兵九十營,水師兵一百班,又募民壯二十萬。各項戰船,最大者十三隻,載大炮百二十門,次者十二隻,載炮一百門,又次者三十四隻,載炮八十門,又次者二十五隻,載炮六七十門。所載兵丁水手,自八百至六百不等,外有巡船及各項火輪船數百隻。
英國屬地,自歐羅巴日耳曼海口起,曰黑峨蘭。嶼西班亞南嘴頭,曰義巴塔固城,意大裏亞,曰馬他等島,在希臘西。曰以雲群島,此島為英國之門戶,保護最謹。英國公班於五印度國所攝權之地,分四大部,北曰旁葛剌,東曰馬塔剌,西曰網買,中曰亞甲所。結約各國地,曰檳榔嶼新埠頭錫蘭島,在亞非利加。英國據其浪山地,亞非利加之最南頭也。西方曰獅山旱北亞,沿海堡。曰亞加剌,此地廣袤,林密難悉。在東海邊。曰押新孫島,希利拿島,在東邊。曰貌力突島,西悉群島,在亞默利加之北方。曰下加拿他,上加拿他,新報蘇威,新蘇各蘭,蓋瓦島,新尋地。曰西北荒地,又英人所據,在默西哥海隅內之島也。安地亞巴、巴突多、米尼加、吉那他、牙買加、門悉拉尼、益吉路加、因新地、多巴峨、突多拉、安威剌、丁剌、巴哈馬群島、北毋他,在亞默利加南方所居之地。曰地米剌剌等地,含士剌在新荷蘭,奧大利亞洲,英人所據之地,在東邊曰新南瓦勒地面山島,其西方曰鵠港,南方人數未詳。又有法蘭島,新亞蘭島,英人甫居之,香港島,在亞拉百國西南之海峽。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