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卷0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八十四 海國圖志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火輪船圖說(歙縣 鄭復光)[编辑]

曩見傳鈔火輪圖說,不能通曉,嗣見小樣船僅五六尺,其機具在內者未拆視。又於丁君守存處見一圖,俱有在內機具,與前圖相表裏。故會通其意,為之圖說。其尺寸就小樣船約之,質多用銅。大船未必盡然,會心之士,必毋泥執。

一曰架。銅為之下檻四根,長短各二,連成長方以為底。上梁四根亦如之。四角各豎一柱,而架成矣。其近前梁處,加一橫梁,從上直穿三圓孔。中一旁二,其後檻居中,亦從上穿一圓孔。其旁兩長檻,當橫梁之下,各有圓孔,則橫穿之。架之大小,稱船之艙。

二曰輪。後輪二,命為支輪,緣其小於前輪,取其支架,令平可陸行以抵舟也。形似車輪,兩輪共軸,軸端圓而軸中豎短柱一。柱端亦圓,為直軸入後檻孔中,則兩輪可前後轉,以便左右也。輪在舟內,前輪二,命為飛輪(名見《奇器圖說》)。緣輪體重而形圓,一周之重如一,故其未動也似多一重,而其既動也,則多一力,所謂已似無用,而能以其重助人力者也。輪心孔方,軸圓而榫方,輪隨軸轉者也。軸近榫處,各作一曲拐,曲拐外貫旁檻橫孔乃安輪,輪在檻外。而舟內外輪二,命為行輪,輪舟雙環,連之以版,或八片,或十餘片,用以撥水如槳然。在舟外兩旁,轂孔亦方。

三曰柱。曲拐二,皆運之以柱。為邊柱下端各作圓孔,以受曲拐,上貫橫梁兩邊孔,另有中柱貫橫梁中孔。三柱上齊連以橫栓,所以同其下上之也。中柱稍短,其下入於氣筒。氣筒頗粗,面有蓋,蓋心有管恰套中柱下端。密而寬,寬以利柱之下上,密欲其不甚泄氣也。氣動中柱,則邊柱同動,而曲拐運轉飛輪也。(附)氣筒機,具得自丁君傳來之圖,甲乙為總管,藏在鍋內,氣從甲下,行至乙,則分而為二,上由丙入己,下由丁入庚。乙內有舌如門扇,軸安左邊(如風箱中事件),氣從乙入為舌所礙,不能兩管並進,必尋隙而行,辛為鐵條(即如申柱)入子孔內,戊為記版,以銅鐵為之(初疑太厘或夾皮如水炮中事件。丁君言在沸水熱氣中,皮難堅久,見風槍中事件,亦銅鐵也)。壬另一管,上通丁,下通癸。原稱癸為盤不類殆是筒也。內氣化水則入於此,癸外當另有盤貯冷水。癸浸其內,氣過盛使化水,不致毀裂機器也。氣尋隙行,假令隙在丙,舌必下而掩丁,氣全入己,則戊為之下矣。戊下已足,氣來不止,必尋隙入丁,舌自上而掩丙,氣全入庚,則戊為之上矣。夫己庚相等,則勢均力齊因子稍泄氣。癸能化水,自生呼吸,所以下上甚速,靈動微妙,不可思議。但曲拐之轉,因柱下上,可左可右,而飛輪一動,重助其勢,則左之必左,右之必右,自有順無逆矣。

四曰外軸。(內外)樞。軸內端方而外圓,連內方處,圓之入船幫,連外圓處,方之入輪轂。方端入內樞,圓端入外樞。內樞銅版一片,厚一分,闊七八分,長視飛輪。內徑稍殺,中作方孔,以受軸內端,版片兩端,各立短柱,入飛輪兩輻之間。輻動則撥短柱,而軸隨之轉矣。外樞略同內樞,長視外輪,徑稍盈則向內一折,使足函外軸,又向外一折,各作兩孔,用兩螺丁以固於船幫,中心作圓孔以受軸外端,所以管輪而利軸轉也。

五曰外輪套,徑足函外輪而止,內外兩層,外為正面,全圓之,內為背面,半圓之連合以牆,亦半圓而止,所以圍外輪,束水使上不旁傾也。半圓徑邊,安兩合頁,用螺丁固於船幫牆上。

六曰鍋灶。鍋下安灶,後開火門,鍋邊起牆,高及架,上有蓋。立兩柱夾之柱端,安橫梁,中開孔,以螺丁固其蓋。前有灶突高過於架以出煙,鍋近上口,旁有一管,橫曲上出,其端如碗以入水。碗底管旁橫一柄,命為閉氣柄,右推則開以入水,左推則閉不泄氣。稍下復次第安兩管,為出水管,皆橫曲下垂,有閉氣柄,蓋為斟酌水之多寡設也。鍋灶切近,內之後氣筒,則在架前橫梁之下,當是長管藏鍋內,從項下垂,將至鍋底,一折橫行,至氣筒處,以遠滾氣入筒也。曲拐左近,下有垂管,安閉氣柄,想與氣筒相通,蓋欲泄氣以泊舟,兼為氣化以出水也。

七曰桅。兩截參差相接,下截高過船艙,端作長方柵欄架,長約尺半,闊八寸,上可棲人,以窺遠用炮也。八曰繩梯。上結柵架,下結船邊。

九曰破風三角帆。有木如桅臥安船頭,長四五尺,突出船頭者三四尺。端係兩繩,一附木係於桅根,一斜迤而上係下截桅上,成三角形略合句四股三之度。布作三角帆斜邊及下邊,安銅圈無算,套兩繩上,逆風張之以破風,不逆則收之。然不能一捋便收必解繩方無礙,則用銅圈者為收折如扇,以省手揲之煩耳。

十曰破浪立版。舵版立舟底,高約及尺厚二三分,前齊舟底,後殺於底者寸餘。另附木片高稱之,闊約一寸為之舵。舵幹上入舟處,有木套形似碑。藏其機於內,高及胸上。端橫出一軸,軸端有加版輪(名出《奇器圖說》)。順撥則舵左,逆撥則舵右。

十一曰全圖。原傳圖說,言帆雖設而不用,逆風日行二千里。圖說甚略俱不明了,晉江丁君拱辰《演炮圖說》云:夾板船大順風,日夜行六百里。火輪船順逆風順逆流亦行六百里。以表與脈較準,一呼一吸為時一秒二。船皆行二丈一尺似屬征實,然一周八萬六千四百秒,以二丈一尺乘之,里法百八十除之,得一千八百不合,蓋所據推算尺度之殊不足異也。至原傳圖說,帆設而不用則何必設,又畫有法條,實為無用皆不足據。或謂風力可以飛石移山,並其逆風能行者亦疑之,不知飛石移山之風,順風且不可行,逆風豈真謂此。殆謂尋常逆風,他舟袖手,此可徑進。風若稍順,則熄火張帆,未嘗廢帆不用也。其巧在三角帆以破風立版以破浪,行船巧在輪運,輪巧在曲拐,若夫風浪之力,所以大者氣法也,水火之力亦氣法也。分風擘浪,則彼氣之力失勢,火熾水沸,則此氣之力得勢。彼失此得其加減此例,誠有不可擬議者則逆風能行,理有固然。雖日二千里不無誇張,或謂書夜行千二百里者近是。

火輪船式

火輪舟車圖說(西洋人)[编辑]

子作火爐,上開煙窗,丑為火罐,寅位開小洞,蓋以鐵版,上灣裝一卯管,與辰桶連。辰桶下裝巳戌酉三管,巳管通午桶,未竿之底,致氣推上。酉管通午桶,未竿之上,致氣推下。惟戌管獨彎,通出氣之亥管,又辰桶中裝小申桶,高低視辰桶之半,而無底板。長短約可罩住,或巳戌或酉戌二管。故丑罐水滾至極,氣從丑上卯入辰,過巳至午,則未竿必升上,未竿升而申竿必下。未申竿頭裝曲柄,各係轉輪竿,上下不止,輪即轆轤不住。舟車之利,莫便於此。又卯管當半裝機關鈕,如關之則水氣不通辰桶,而未申竿即不運動,舟車可立止不行。其寅位鐵版之輕重,約以丑罐中水氣之加減五分之一,假如水氣得五十斤,則鐵版當用四十斤,氣滿丑時,罐隨氣可升降。若無此鐵,恐罐有迸裂之憂也,昔未作此器時,牛馬之外,最捷莫如明駝,日行千里。由今視之,則瞠乎後矣,有心濟世者,曷勿仿式為之。

其丁筒內之戊號鐵片,既水氣蒸激如此,其動甚快,激上迫下,則辛號用一條鐵,連合戊號鐵片,上出筒外,合著機關,辛號鐵條就感動在外之機關,雖此條但上下感動,而因此牽製於別項活竅,則周圍輪機,無不轉動也。

又曰火輪船自英國寄信至印度,由地中海行走,二月可到。若用常船,則雖走地中海捷路,亦須三四月方到。其方便可見矣。惟此船費銀甚多,公司今要罷之,各商情願捐銀,仍照此法辦理也。此船由英國京城起程,駛入地中海。地中海東南有一地,在南海之間,如腰帶之形,相連亞西亞及亞非利加之地。海舟在此,要改般三日之陸路,過至紅海,另用炊氣船接進印度海。直至孟買後,可由陸路轉寄孟雅剌各處矣。但此等火船,隻可在外洋闊河駕駛,宜慎用於小河窄港。緣斯船中艙之底,火煮兩銅鍋沸水,待水之沸氣,蒸入機竅內,則機關自動,機動則能使船旁兩輪,棹水轉動不停,其行如飛。恐有迎面小艇,狹港相遇,則有翻傾之害,故中國可行於長江大河,難行於舟艇聚密之小港也。

火輪船說(西洋人)[编辑]

《每月統紀傳》曰:今西方各國,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氣、舟車所動之機關,其勢若大風之無可當也。或用為推船推車,至大之工,不藉風水人力,行走如飛,或用之造成布匹,妙細之業,無不能為,甚為可奇可讚,至其感動之理,卻非難明。蓋萬物之內,多被熱氣布漲成之,雖鐵條厚實之物性亦如此。近火烘熱,則必漲大一些,而水力尤甚。蓋水一分煮到極沸,則變為氣,須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載之茲。若將一罐以水斟滿,而將蓋封之,致氣不能出,則水到沸時,其罐必迸裂。是水布漲之力可見矣。今以蒸水之氣感動機關,即是此理也。讀者看上畫圖,可明此理。其甲號者乃是大鐵罐,用時必斟滿以水,在下乙號是火爐,炎火甚熾,因煮水滾,必當有變氣。罐內獨有丙號一筒,為水氣所出,氣過此筒則別至丁號大筒,此筒上下皆塞,惟有癸號小筒,水氣由之進,至壬號大盤復冷變回水也。其丙號筒至子號,則分為二,其一在己號,入丁號筒之上,其一在庚號,入丁號筒之下,在子號又有一扇小門,轉移於己號庚號兩小筒之間。此通則彼塞,又丁號筒內,有戊號一片銅或鐵,密合其筒內徑,而可在筒內上下。

水氣由丙筒至子號小門,上己筒進丁筒,其戊號鐵片則迫下,且子號小門封塞,己筒水氣,則必由庚筒下進至丁筒,其戊號鐵片,復激上至子號小門,則封塞庚筒也。戊之鐵片,恒常上下,如此致所進之氣,不復由己庚二筒而出,乃由庚後一癸筒出,至壬處復變水矣。

 卷八十四 ↑返回頂部 卷八十六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