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火點雪/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痰火點雪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

六味丸方论[编辑]

六味丸,古人制以统治痰火诸证,又谓已病未病,并宜服之,此盖深得病之奥者也。何火之作,始于水亏火炽金伤,绝其生化之源乃尔。观方中君地黄,佐山药、山茱,使以茯苓、牡丹皮、泽泻者,则主益水清金敦土之意可知矣。盖地黄一味,为补肾之专品,益水之主味,孰胜此乎?夫所谓益水者,即所以清金也,惟水足则火自平而金自清,有子令母实之义也。所谓清金者,即所以敦土也,惟金气清肃,则木有所畏,而土自实,有子受母荫之义也。而山药者,则补脾之要品,以脾气实则能运化水谷之精微,输转肾脏而充精气,故有补土益水之功也。而其山茱、茯苓、丹皮,皆肾经之药力,助地黄之能。其泽泻一味,虽曰接引诸品归肾,然方意实非此也。盖茯苓、泽泻,皆取其泻膀胱之邪,古人补药,则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六味之设,何其神哉!经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论,正此谓也。谨按诸品性能,赘之分两之下,以备学人之参考焉。

六味丸[编辑]

治男子五劳七伤,精血亏损,梦遗盗汗,咳嗽失血,骨蒸潮热,虚羸瘦悴等证,又治女人伤中胞漏,下血瘀血诸候。一切痰火,已病未病,并皆治之。

怀干地黄(制,八两,即生地黄之干者,其法取怀庆者一斤,择肥者半斤,洗净,晒令微皱,听用。其性气味甘寒,无毒。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益气力,助心脾气,强筋骨,长志,安魂定魄,治心肺损,吐血衄血,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填骨髓,长肌肉,生精。元素曰∶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经之药也。又曰∶益肾水凉心血,其脉洪实者,宜之,里脉虚者则宜熟地黄,假火力蒸九数故能补肾元气。仲景六味丸,用之为诸药之首,天一生水之源也。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又曰∶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又云∶生地黄能生精血,天门冬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虞氏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火多,服之多者恐泥膈也。或云∶生地黄酒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善用地黄之精微者也。)

山茱萸肉(酒润,去核,只取肉,四两,气味咸平无毒。补肾气,壮元气,秘精气,助水脏,暖腰膝,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止老人尿多不节,益精安五脏,通九窍,久服明目,强力轻身,延年。王氏曰∶滑则气脱,涩则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气,取其味酸涩以收滑也。仲景八味丸用之为君,其性可知矣。)

干淮山药(四两,另末,气味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羸,去寒热邪气,补中益气 力, 热 健忘,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凡人体虚而羸者,加而用之。又曰∶利丈夫助阴力,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惟不宜同面食。东垣曰∶山药入于太阴,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血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润之。吴氏曰∶山药入手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肚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强阴也。又云∶食之可以避雾露。)

香牡丹皮(用真者,去骨令净,三两,微焙,忌铁,或晒干以铜刀切,加酒拌蒸,从已至未 血、补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通关腠血脉。元素曰∶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叶为阳发生也,花为阴成实也。丹者赤也,火也。故能泻阴胞中之火,四物汤加之,治妇人骨蒸。又曰∶牡丹皮入手厥阴、足少阴,治无汗骨蒸,神不足者,手少阴,志不足者,足少阴,故八味丸中用之,治神志不足也。又能治肠胃积血,吐血、衄血,必用之药,故犀角地黄汤用之。李氏曰∶牡丹皮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治相火,故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柏治相 亦罕悟,宜分别之)

云白茯苓(去皮,三两,气味甘平无毒,调脏气,伐肾邪,长阴力,保神气,开胃止呕逆,和中益气,泻膀胱益脾骨,治肾积奔豚,丹溪曰∶阴虚者,不宜用)

新泽泻(去根,一两五钱,原三两,今减之。气味甘寒无毒。主肾虚精自泻,治五淋,宣通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补虚损,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涩,逐膀胱三焦,停水。元素曰∶泽泻乃除湿之圣,入肾经治小便淋涩,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宗氏曰∶泽泻功长于利水。扁鹊曰∶多服病患眼诚为行去水也。丸服泽泻教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肾气安得复实?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之,八味丸用之,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本经》曰∶久服明目。扁鹊曰∶久服昏目,何也?易老曰∶去脬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泻伏水,故也。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经虚,故昏目。王履曰∶宗氏之说,王氏韪之,窃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余药佐之,非止补血兼补气也。所以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又按∶《本草正误》谓弘景曰∶仙经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轻身能步行水上。颂曰∶仙方只单服泽泻一味,捣烂筛末水调,日服六两,百日体坚,而健行。李氏曰∶《神农》书列泽泻于上品,复云∶久服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典术云∶泽泻久服能令人轻身,日行五百里,走水上,一名泽芝,陶苏皆以为是然,愚窃疑之抵六味丸用之,无乃伐肾邪而已,若以之配茯苓、丹皮各三两,恐走泻太甚,余故减半俟。后之明哲以为何如?)

上六味,各为法制,另末,用白蜜四两,炼熟,以前山药末搅成干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百一两。若相火炽盛,咽干口燥,余加黄柏、知母,各蜜炒二两。

大造丸方论[编辑]

吴球云∶紫河车即胞衣也。儿孕胎中,脐系于胞,胞系于母命门,受母之荫,父精母血,相应每每用此得效,用之女人尤妙。盖本其自出,各从其类也。若无子及多生女,并月水不调,小产难产人服之,必主多子。危疾将绝者,一二服可更活一二日,其补阴之功极重,百发百中,久服耳聪目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有夺造化之功,故名大造丸。用紫河车一具,男用女胎,女用男胎,初生者,米泔洗净,新瓦焙干研末,或以淡酒蒸热捣晒研末,气力尤全,且无火毒。败龟板年久者,童便浸三日,酥炙黄二两,或以童便浸过,石上磨净,蒸熟晒研尤妙。黄柏去皮,盐酒浸炒一两半,杜仲去皮酥炙一两半,牛膝去苗酒浸晒一两二钱,肥生地黄二两半,入砂仁六钱,白茯苓二两,绢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黄为膏听用,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人参去芦,各一两二钱,夏月加五味子七钱,各不犯铁器为末,同地黄膏入酒米糊丸如小大豆,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汤下,冬月酒下。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二两,以乳煮糊为丸。男子遗精,女人带下,并加牡蛎粉一两。世医用阳药滋补,非徒无益,为害非小。盖邪火只能动欲,不能生物。龟板、黄柏补阳补阴地黄凉血滋阴,得茯苓、砂仁同黄柏,则入少阴。白飞霞以此四味,为天一生水丸也。天门冬,能保肺气,不令火炎,使肺气下行生水,然其性有降无升,得人参则鼓动元气,有升有降,故同地黄为固本丸也。又麦门冬、人参、五味子三味,名生脉散,皆为肺经药,此方配合之意,大抵以金水二脏,为生化之源,加河车以成大造之功故也。一人病弱,阳事败痿,服此二料,身体顿异,连生四子。一妇年六十,已衰惫,服此寿至九十,犹强健。一人病后不能作声,服此气壮声出,一人病痿足不任者半年,服此后能远行。

痰火杂症补遗[编辑]

头痛眩晕[编辑]

属性:夫头为诸阳之首,左脑痛属风与血虚风,薄荷、荆芥。血虚,川芎、当归。右脑痛属痰 术、半夏。属热,酒芩为主。痛甚者属火,黄芩、玄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苦头痛,必加细辛。顶颠痛,须用 本,减川芎。如血气两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内加川芎三分,蔓荆子三分,细辛三分,其效如神。大抵痰火,头痛眩晕,因火与痰者,多宜加玄参、酒芩以清热,勿轻用川芎、蔓荆子,陈茶为引,更稳。

肩背及腰节痛[编辑]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太阳气郁而不行也,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是太阳经不通也。肢节痛,须用羌活。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汤内加羌活、防风、酒炒黄芩、黄柏,如倦怠无力,肢节痛,加

耳鸣及耳聋[编辑]

耳聋皆属于热,须用四物汤降火。

耳鸣必用龙荟丸,食后服。大抵此症,因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为当,余治耳鸣耳聋,每服还少丹一料最效。方见虚损。

方古庵曰∶左耳聋,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人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

腰痛[编辑]

经曰∶腰以下皆属肾,主湿热肾虚。瘀血,积痰,挫闪,脉大者肾虚。杜仲、龟板(酥 ) 柏、知母、枸杞、北五味之类为末,猪脊髓和丸服。脉涩者,瘀血。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脉缓者湿热,苍术、杜仲、黄柏、川芎之类。痰积者,二陈加南星、半夏。凡诸症属火,不可峻用寒凉药,腰痛必用鹿角胶。

痞胀[编辑]

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用白术、山楂、神曲、陈皮。心下须用枳实、黄连。如肥人心下痞,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乃是湿热,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挟血成窝囊而痞者,用桃仁、红花、香附、山栀子、大黄之类。

吞酸[编辑]

乃湿热积于脾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以吴茱萸炒黄连为君,用二陈加此二味,冬月倍吴茱萸,夏月倍黄连为丸,姜汤下。

嘈杂恶心呕吐[编辑]

嘈杂者,火动其痰也,宜二陈加黄芩、青黛。恶心者,无物无声,心中欲吐不吐者是,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佐诸药,能开豁胃痰也。呕吐者,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

喘及短气[编辑]

气虚短气而喘甚者,不可用苦寒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千缗汤。(见《局方》)汗,小腹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痰者,宜降心火,清肺金。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末,生姜汤调下一二钱。劫止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又法,以萝白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共为末,生姜汁炼蜜丸,每五七丸,噙化止之。气虚气短者,用人参、(蜜炙)黄柏、麦冬、地骨皮之类,治喘症,必用阿胶。

戴云∶痰喘者,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有胃气虚喘者,抬肩撷项,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抵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凡喘症,上喘下必胀,要识标本。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则喘为本,而肿为标。治当清肺不得降而生喘,此则肿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肺次之。

烦躁[编辑]

起卧不安,睡不稳,谓之烦。法宜清肺去痰,宜栀豉汤、竹叶石膏汤。(二方见伤寒门)躁者,颠狂恍惚之状,宜朱砂安神丸。(见《局方》)

诸虚百损[编辑]

头目昏花,四肢疲软无力,羸瘦,不长肌肉,少年气血两虚,色欲过度,耳鸣者,宜服补阴补心丹。老年血气虚损者,宜古庵心肾丹,还少丹。

上诸方,俱见古方括内。

诸症补遗,大都痰火症中所必有者,采择数款,亦须以主治方中,随所见症,根据经络量加一二味,以治其标可也。其间有阙略者,以俟后之君子参补焉。

痰火死症[编辑]

一痰火呕血成盆而过多者,不思饮食,肌肉渐削者,此心气已绝,死不治。

一痰火左胁痛,不能转身者,此乃肝叶已干,名为干血痛,肝经已绝,死不治。右胁痛,服清肺化痰药不止,夜不能卧者,此肺绝之候,不治。

一痰火喉痛,此胆火上炎,用治喉药不效,至生疮破皮,乃虫攻咽,此瘵疾之不可救者,死不治。

一痰火声哑,乃肺经已绝,死不治。

一痰火臀尖无肉,此脾经已绝,死不治。

一痰火咳逆吐食者,此胃火炽甚,脾气受伤,多致不救。

一痰火泄泻,饮食不化,此胃气已绝,死不治。

痰火脉[编辑]

按∶痰火之脉,以浮而芤濡虚缓,迟大无力,沉而迟涩,结代无力,皆虚而不足,外证短气喘促,或肢厥者,皆属脾肺肾三脏俱虚,脉合其证,此受补者也。若脉来弦长紧实,外证痰实气壅喘咳,或烦或热,或咽痛,或复见诸血,此为阴虚火动,脉不合证,此不受补者也。又按∶《脉经》曰∶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又曰∶劳极诸虚,浮濡微弱,土败双弦,火炎急数。又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可忧。又曰∶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难医,此皆言脉证之宜忌也。凡有干于痰火痨瘵之脉,悉详附之于后,惟不切于此证者,乃摘之。

[编辑]

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曰毛,太过则中坚旁如循鸡羽,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毛微,病在中也,《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主病:浮脉为阳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寸浮主头痛眩晕,或风痰在胃,关主土衰木旺,尺主后便不通。

[编辑]

沉脉法地,有渊泉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又为石亦曰营,太过则石,按之益坚,病在外也。不及则气来虚微,去如数者,病在中也。《脉诀》言缓度三关,状如烂绵者,非也。沉有缓数各部之沉,烂绵乃弱

主病:沉脉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沉则为气,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

[编辑]

迟为阳不胜阴,故阴至不及。《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曰隐隐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然二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而软为虚。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虚,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主病: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且主多痰,沉痼 瘕,寸迟则上焦有寒,关迟则中寒腹痛,尺迟则后便不禁,肾虚腰痛。

[编辑]

数为阴不胜阳,故脉太过,一息六至是也。浮沉迟数,脉之纲领也。数而弦为紧,流利为滑,数而有止为促,数甚为极,数见关中为动脉。

主病:数脉主腑,有力为实为热,宜泻。无力为虚火,为相火,宜补。浮数表热,沉数,气口数实,病肺痈,数虚为肺痿,寸数咽肿,口舌生疮,吐血咳嗽,或肺生痈,关数胃火肝火,尺数则肾虚,宜滋阴降火。

[编辑]

属性: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腑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故肺脉宜之。《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近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主病:滑脉为阳,主元气虚衰,痰饮宿食,吐逆蓄血,女子经调有孕。寸滑主膈痰呕吐酸舌强,或咳嗽。关滑主宿食,肝脾积热,尺滑则泻痢 淋。又曰∶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冷,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编辑]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蹇滞,而肺脉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脉经》所云,绝不相干。又曰∶细而迟短往来难,短且散,一止复来,参互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又曰∶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涩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多汗,营中寒湿,入营血痹,妇人非孕即无经。寸涩伤胸痛,关则胃虚胁胀,尺为精血俱伤,肠结溲淋,或为下血。又曰∶涩主血少伤精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氏曰∶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编辑]

脉形宽大有力为洪,大而无力为虚。

主病:大则病进,为元气之贼,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惟缓而大,则为正脉也。

[编辑]

缓脉小 于迟,一息四至,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象,如风轻沾柳梢,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主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则为有病,缓而和平,不浮不沉,不徐不疾者,即有胃气。故杜氏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先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过阴,阴土过阴当细数。

主病:缓脉主营气衰,卫气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主项强,下主痿痹,寸缓主项背,关主风晕,胃家虚弱,尺主濡泄,或风秘,脚弱无力。又曰∶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虚,缓弱风气,《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之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编辑]

属性:浮大而软,按之中空两边实。又曰∶中空外实,状若慈葱。刘氏云∶芤脉何似,绝类慈指下成窟,有边无中。戴氏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又曰∶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脉经》云∶三部芤脉,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脉诀》云∶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绝矣。又言∶主淋涩,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相反,误世不小。

主病:寸主胸中积热,关主肠内生痈,尺主下血赤淋,红痢崩中。

[编辑]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力,如水上浮沤,谓如帛浮水中,重之,随手没之象,《脉诀》按之似有,举之还无,是微脉,非濡也。又曰∶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浮细而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濡主亡血阴虚,丹田髓已亏,盗汗血崩,湿气侵脾,寸濡主阳微自汗,关主气虚,尺主伤精脱血寒甚,法宜温补,大都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编辑]

极软而沉,按之乃得,举手全无。又曰∶弱乃濡之沉者。《脉诀》言黎氏譬如浮沤,皆,非弱也。《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弱以涩,是为久病,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又曰∶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

主病:弱脉主阴气虚,阳气衰,恶寒发热,筋骨痿软,多惊多汗,精神减少,法当益气。寸主阳虚,关主胃弱脾衰,尺主阳陷阴虚。又曰∶弱主气虚之病,仲景曰∶阳陷入阴,故恶寒发热。又曰∶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气虚。

[编辑]

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崔氏曰∶形大力薄,其虚可知。《脉决》言寻之,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杨氏曰∶状似柳絮,散慢而迟。滑氏言∶散大而濡皆散脉,非虚也。又曰∶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迟浮大似慈葱。又曰∶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主脱血,虚主血虚。

主病:脉虚身热,主伤暑自汗,怔忡惊悸,阴虚发热,法当养营益卫。寸主血不营心,关主腹胀少食,尺主骨蒸痹痿,伤精脱血。经曰∶血虚脉虚,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编辑]

细脉小人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素问》谓之小,王氏言如莠蓬,柔也。《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相背又曰∶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主病:细主血弱气衰,诸虚百损,七情六极,非湿侵腰肾,则伤精汗血。寸主呕吐,关胀,胃虚,尺主丹田冷。泄痢遗精,阴血耗夺。《脉经》言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脉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编辑]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言∶或来或去,聚而却还,与结无关。仲景有累累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脉经》又有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者曰结,主死。此三脉名同实异也。又曰∶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主病:结脉主血凝气滞,老痰结滞内积,外痈肿疝。又曰∶结主阴盛之病,越人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浮结外有痛积,伏结内有积聚。

[编辑]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困而复动,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脉一息五至,肺心脾肝脏之气,皆是五十动而一息,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代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止,则三十动一止。盖一脏之气衰,而他脏之气代至也。经曰∶代则气衰。滑氏曰∶若无他病,羸瘦脉代者,危脉也。有病而气血乍损,气不能续者,只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李氏括曰∶数时一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看,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又曰∶促结之无常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根据数而止,还入天中,良久方来也。

主病:代脉先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焦病,女子怀胎三月分。《脉经》曰∶代散者死,主泄及脓血。

[编辑]

属性:促脉定息,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脉经》但言数而止为促,《脉诀》乃云并居寸口,不言时止者,谬矣。数止为促,缓止为结,何独寸口哉?李氏曰∶促脉数时来一

主病: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又曰∶促主阳盛之病,促结之因,皆有气血痰食饮,五者之别,一有留滞,则脉见止也。

[编辑]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若筝弦,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者死。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戴氏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 多怒欲叫,睛翳泪出。李氏曰∶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紧弦长沉伏间。

主病:弦为肝胆之脉,主痰饮,寒热疟疾,又主血弱劳伤,胃虚停饮,骨胁疼痛,肢体拘急,多惊,单弦病轻,双弦病急,寸弦头痛多痰,左关弦主寒热 瘕,右弦主胃寒,心腹痛,尺主阴 。脚疾拘挛。又曰∶弦为木盛之病,浮弦痰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若不食者,木来克土,病必难治。

[编辑]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指,如转索无常数,如切绳,如纫单线。又曰∶紧乃热,如为寒束 非紧状,或以浮紧为弦,沉紧为牢,亦近似耳。又曰∶举如转索如切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主病:紧主诸痛,为寒,喘咳,风痫冷痰,浮紧表寒,沉紧里寒,人迎紧盛伤寒,气口紧盛伤食,关主心腹疼痛,尺主阴冷奔豚疝病。又曰∶浮紧中恶,沉紧咳嗽。

[编辑]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 然, ,紧实貌。《脉诀》言∶如绳应指来,乃 能康。又曰∶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掣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实脉为阳火郁盛,发狂谵语,吐频频,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痛。寸实主面 实,曰脉实者,水谷为病。曰气来实强,是为大过。《脉诀》言尺实,小便不禁,与脉尺实,小腹痛,小便难之证相反。洁古不知其谬,以为虚寒用姜、附,愈误矣。

[编辑]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若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曰病。又曰∶长有三部之长 治 量,实牢弦紧,皆兼长脉。

主病: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大都长主有余之病。

[编辑]

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复而下,应血脉来去之象,象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氏如环珠者非也。《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阳,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李氏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涌涌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又曰∶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 坚。

主病: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内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又曰∶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又曰∶大则病进。

[编辑]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素问》谓之小,气血微则脉微。∶轻诊可见,按之欲绝者,微也。往来如线而常有者,细也。仲景曰∶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萦萦如蛛丝细者,阴气衰,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胃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痹痛呻吟。又曰∶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 微恶寒,阴微发热。《脉诀》云∶崩中日久成白带,漏下多时骨木枯。

[编辑]

动乃数脉,见于上下,无头无尾如豆,厥厥动摇。仲景曰∶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 ,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抟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氏曰∶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当关之位,半阴半阳,故动由虚见。又曰∶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圆,其源本是阴阳战,虚者补之胜者安。《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两关数见,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数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主病: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编辑]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扁鹊曰∶牢而长者,肝木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 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脉诀》不言形状,但言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辨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李氏曰∶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长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牢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气 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又曰∶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软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死。《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之说。

[编辑]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涣漫不收,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多来少去,或去多来涣漫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又曰∶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戴氏曰∶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平脉也。心脉软散怔忡,肺脉软散汗出,肝脉软散溢饮,脾脉软散 肿,病脉也。若肾脉软散,诸病脉代散,死脉也。《难经》曰∶散脉独见则危。柳氏曰∶散为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产妇得之生,孕妇得之堕。李氏曰∶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散漫,右关软散 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诊寿数[编辑]

戴氏曰∶脉必满十动,出自《难经》。而《脉诀》五脏歌,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 柳氏曰∶古以动数候脉,是吃紧语,须候五十动,乃知至数缺失,今人指到脘臂,即云见了,夫曰五十动,岂弹指间事耶?故学人,当诊脉、问证、听声、观色,斯备四诊而无失。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应。十动一止一年殂,更观气色兼形证。

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无失。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编辑]

肝胆(温补凉泻,辛补酸泻) 心小肠(热补寒泻,酸补甘泻) 肺大肠(凉补温泻,辛泻) 肾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同心。

张元素曰∶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

五脏五味补泻[编辑]

肝:苦急,急食甘缓之。(甘草) 以酸泻之,(赤芍药) 实则泻其子。(甘草) 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 虚则补其母。(地黄、黄柏)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以甘泻之,(甘草、黄 ) 实则泻其子。(甘草)欲软,急食咸以软,(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 虚则补其母。(生姜)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以苦泻之,(黄连) 实则泻其子。(桑白皮) 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炙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 虚则补其母。(炒盐)

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诃子) 以辛泻之(桑白皮) 实则泻其子。(泽泻)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 以酸补之,(五味子) 虚则补其母。(五味子)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以咸泻之,(泽泻) 实泻其子。(芍药) 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 虚则补其母。(五味子)

张元素曰∶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氏曰∶甘缓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时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用也。此特洁古张氏因《素问》饮食补泻之义,举数药以为例耳,学人宜因意而充之。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编辑]

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疯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 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有余泻之[编辑]

泻子 甘草

行气 香附 芎 瞿麦 牵牛 橘皮

行血 红花 鳖甲 桃仁 莪术 京三棱 穿山甲 大黄 水蛭 虻虫 苏木 牡丹皮

镇惊 雄黄 金箔 朱砂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银箔 铅丹 龙骨 石决明

搜风 羌活 荆芥 薄荷 槐子 蔓荆 白花蛇 蝉蜕 防风 皂角 乌头 白附子 僵蚕 独活

不足补之[编辑]

补母 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黄 苦参 萆 阿胶 菟丝子

补血 当归 牛膝 续断 白芍 血竭 没药 芎

补气 天麻 柏子仁 白术 菊花 细辛 蜜蒙花 决明 谷精草 生姜

本热寒之[编辑]

泻木 芍药 乌梅 泽泻

泻火 黄连 黄芩 龙胆草 苦茶 猪胆

攻里 大黄

标热发之[编辑]

和解 柴胡 半夏

解肌 桂枝 麻黄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 惊,或谵语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恶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肘臂。

火实泻之[编辑]

泻子 黄连 大黄

气 甘草 人参 赤茯苓 木通 黄柏

血 丹参 丹皮 玄参 生地黄

镇惊 朱砂 牛黄 紫石英

神虚补之[编辑]

补母 细辛 乌梅 酸枣仁 陈皮 生姜

气 桂心 泽泻 白茯苓 伏神 远志 石菖蒲

血 当归 乳香 没药 熟地黄

本热寒之[编辑]

泻火 黄芩 竹叶 麦冬 朱砂 炒盐

凉血 地黄 栀子 天竹黄

标热发之[编辑]

散火 甘草 独活 麻黄 柴胡 龙脑

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五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嗳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 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九窍不通。

土实泻之[编辑]

泻子 诃子 防风 葶苈 桑白皮

吐 豆豉 栀子 萝卜子 常山 瓜蒂 郁金 韭汁 藜芦 苦参 赤小豆 盐汤

苦下 大黄 芒硝 青蒙石 大戟 甘遂 续随子 芫花

土虚补之[编辑]

气 人参 黄 升麻 葛根 甘草 陈皮 藿香 葳蕤 缩砂 木香 扁豆

血 白术 苍术 白芍 胶饴 大枣 干姜 木瓜 乌梅 蜂蜜

本湿除之[编辑]

燥中宫 白术 苍术 桔皮 半夏 吴茱萸 南星 黄豆蔻 白芥子

燥净府 木通 赤茯苓 猪苓 藿香

标湿渗之[编辑]

开鬼门 葛根 苍术 麻黄 独活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愤郁,诸痿,喘呕气促,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下利清水,便数而久,遗失 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前廉痛。

气实泻之[编辑]

泻子 泽泻 葶苈 桑白皮 地骨皮

除湿 半夏 白矾 白茯苓 薏苡仁 木瓜 橘皮

泻火 粳米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诃子

通滞 枳壳 薄荷 干姜 木香 浓朴 杏仁 皂荚 桔梗 苏梗

气虚补之[编辑]

补母 甘草 人参 黄 升麻 山药

润燥 蛤蚧 阿胶 麦门冬 贝母 天门冬 百合 天花粉

敛肺 乌梅 粟壳 五味子 芍药 五倍子

本热清之[编辑]

清金 黄芩 知母 麦冬 栀子 紫菀 天冬 沙参

本寒温之[编辑]

温肺 丁香 藿香 款冬花 檀香 白豆蔻 益智 缩砂 糯米 百合

标寒散之[编辑]

解表 麻黄 葱白 紫苏

肾藏智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肿寒,小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水液澄彻,清冷不禁,消渴引饮。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水强泻之[编辑]

泻子 大戟 牵牛

泻腑 泽泻 猪苓 车前子 防己 茯苓

水弱补之[编辑]

补母 人参 山药

气 知母 玄参 补骨脂 砂仁 苦参

血 黄柏 枸杞 锁阳 熟地黄 肉苁蓉 山茱萸 阿胶 五味子

本热攻之[编辑]

下 伤寒少阴证,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编辑]

温里 附子 干姜 官桂 蜀椒 白术

解表 麻黄 细辛 独活 桂枝

标热凉之[编辑]

清热 玄参 连翘 甘草 猪肤

命门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逆,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 带漏。

火强泻之[编辑]

泻相火 黄柏 知母 牡丹皮 地骨皮 生地黄 茯苓 玄参 寒水石

火弱补之[编辑]

益阳 附子 肉桂 益智 破故纸 沉香 角回香 川乌 硫黄 天雄 乌药 阳起石 胡桃 巴戟天 丹砂 当归 蛤蚧 覆盆子

精脱固之[编辑]

涩滑 牡蛎 芡实 金樱子 五味子 远志 蛤粉 山茱萸肉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驭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瞀 ,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饮食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 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或下利。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 肿疼酸,惊骇,手小指次指

实火泻之[编辑]

汗 麻黄 柴胡 葛根 荆芥 升麻 薄荷 羌活 石膏

上 瓜蒂 沧盐 韭汁

下 大黄 芒硝

虚火补之[编辑]

上 人参 天雄 桂心

中 人参 黄 丁香 木香 草果

下 附子 桂心 硫黄 人参 沉香 乌梅 破故纸

本热寒之[编辑]

上 黄芩 连翘 栀子 知母 玄参 石膏

中 黄连 连翘 石膏 生地黄

下 黄柏 知母 生姜 当归 地黄

本热平之[编辑]

降火 黄连 黄芩 芍药 连翘 甘草

镇惊 黑铅 水银

标热和之[编辑]

和解 柴胡 芍药 黄芩 半夏 甘草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走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寒热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 。

胃实泻之[编辑]

湿热 大黄 芒硝

饮食 巴豆 神曲 山楂 阿魏 砂 郁金 轻粉 三棱

胃虚补之[编辑]

湿热 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橘皮 生姜

寒湿 干姜 附子 草果 官桂 丁香 白豆蔻

本热寒之[编辑]

降火 石膏 地黄 犀角 黄连

标热解之[编辑]

解肌 升麻 葛根 豆豉

大肠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肠实泻之[编辑]

热 大黄 芒硝 槐花 牵牛 巴豆 郁李仁

气 枳壳 木香 橘皮 槟榔

肠虚补之[编辑]

气 皂荚

燥 桃仁 麻仁 杏仁 地黄 乳香 松子 当归 肉苁蓉

湿 白术 苍术 半夏 硫黄

陷 升麻 葛根

本热寒之[编辑]

清热 秦艽 槐角 地黄 黄芩

本寒温之[编辑]

温里 附子 干姜 肉豆蔻

标热散之[编辑]

解肌 石膏 白芷 升麻 葛根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实热泻之[编辑]

气 木通 猪苓 滑石 瞿麦 泽泻 灯草

血 地黄 蒲黄 赤茯苓 栀子 牡丹皮

虚寒补之[编辑]

气 白术 楝实 茴香 砂仁 神曲 扁豆

血 桂心 玄胡索

本热寒之[编辑]

降火 黄柏 黄芩 黄连 连翘 栀子

标热散之[编辑]

解肌 本 羌活 防风 蔓荆

膀胱主精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矢,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趾不用。

实热泻之[编辑]

泻火 滑石 猪苓 泽泻 茯苓

下虚补之[编辑]

热 黄柏 知母

寒 桔梗 升麻 益智 乌药 山茱萸

本热利之[编辑]

降火 地黄 栀之 茵陈 黄柏 牡丹皮 地骨皮

标寒发之[编辑]

发表 麻黄 桂枝 羌活 苍术 防己 黄 木贼

引经报使[编辑]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 本、黄柏)

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枝、细辛) 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白芷、升麻、葱白)

手阳明大肠(白芷、石膏、升麻) 足太阴脾(升麻、葛根、苍术、白芍)

足阳明胃(白芷、石膏、升麻、葛根) 手厥阴心胞络(柴胡、牡丹皮、石膏)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川芎、吴茱萸、柴胡)

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

五味宜忌[编辑]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而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清,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崇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青色宜酸,肝病 枣

五禁: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酸,宜食苦,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甘、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也。

五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 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 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 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恫心,辛动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恫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强。

五伤: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 血,甘胜咸。

五过: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伤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五味偏胜[编辑]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为味,而益其气。故各从其脏之气久则从化,故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苦化也。余味仿此气不已,则脏气偏胜必有偏绝,脏有偏绝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暂获胜,久必致夭,故绝粒服饵者,不暴亡,无五味资助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阳剂刚胜积若燎原为消狂痈疽之属,则天癸竭而营涸,阴剂柔胜积若凝水为洞泄寒中之病,则真火微而卫散,故大寒大热之药,当从权用之,气平而止有所偏助,令脏气不平,夭之由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