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官略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皇朝通志卷六十四

  職官略一

  ○職官略一

  官制一

  △官制一

  (臣)等謹按稽古帝王建國設官分職以為民極自雲龍水火五雉五鳩其風尚矣唐虞惟百夏商官倍至於成周三百六十之名班班可考秦漢以後迄於元明代有增損備見前志我朝制度典章炳焉大備國初創建八旗設八大臣為固山額真有事與諸貝勒偕坐會議又有五大臣十六大臣凡料理國政出兵駐防各舉其治至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設六部每部命一貝勒主之各有承政參政啟心郎等員以滿洲蒙古漢人兼授十年三月設內國史秘書宏文三院掌編纂撰擬之事其都察院理藩院議政大臣蒙古漢軍八旗官員亦次第分置內外文武綱舉目張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統一方夏內官自閣部以至庶司外官藩臬守令提鎮將弁雖畧仿明制而滿漢並用大小相維創制顯庸超軼前代列聖相承凡所以綜覈名實澄敘官方者至周且備我皇上功成治定條理精詳官制間有更定皆因時以制宜至於神武布昭德威遠播伊犁回部諸地二萬里而遙盡歸版宇命大臣前往辦事建立各官復因其舊號存伯克等名目碁布星羅無殊內地是以心膂股肱之任歌喜起於朝端翼為明聽之風凜敬其於夙夜聲教所及罔不率俾臂指相維無遠弗屆嚴肅整齊三代盛時尚難媲美又啟秦漢後所能比擬於萬一也哉按鄭志原畧溯前古三代秦漢以來設官之制俱以唐六典為準故卷首別載大綱分類各有總敘而續通志則各為一編蓋以一代有一代之規模名目遞更不相沿襲變而通焉以各存其規制我國家設官分職因革咸宜自無庸更襲六典之舊勉強以求其合今謹依大清會典序次輯職官畧八卷其祿秩官品各門亦附於卷末焉   宗人府   宗令宗正宗人 【 宗另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順治九年置掌 皇族之署籍以時修輯   玉牒辨昭穆序爵祿均其惠養而布之教令凡親疏之屬胥受治焉初制宗令以親王郡王統理宗正以貝勒貝子兼攝宗人以鎮國輔國公及將軍兼攝後擇賢任使不復以封爵為限】   府丞 【 漢人一人順治九年置掌校理漢文冊籍初制有覺羅啟心郎二員漢軍啟心郎二員與府丞均為正官康熙十二年裁啟心郎惟設府丞一員】   左右司 【 理事官宗室各二人副理事官宗事各二人主事宗室各二人分掌左右翼覺羅之籍並書其子女適庶生卒婚嫁官爵名諡以備   玉牒記載凡承襲次序秩俸等差及養給貧幼優恤婚喪之事時為稽核綜理焉初設郎中六員員外郎四員主事四員康熙十二年始分隸左右兩司三十八年兩司各裁郎中一員雍正二年改郎中為理事官改員外郎為副理事官惟主事仍舊名初制皆以覺羅為之後以覺羅滿洲參用雍正二年定以宗室滿洲參用乾隆二十九年准府丞儲麟趾奏定理事官以下筆帖式以上悉以宗室為之】   經歷 【 宗室二人順治九年置掌出納文書】   堂主事 【 宗室二人漢人二人宗室主事順治九年置掌奏疏稿案漢主事雍正元年增置掌漢文冊籍】   筆帖式 【 宗室二十四人順治九年置掌繙譯文書】   師傅保加銜   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 俱為文武大臣加銜及贈銜無專職】   內閣   大學士 【 滿漢各二人均由   特簡贊理機務表率百僚補授後請   旨兼殿閣及六部尚書銜殿閣名凡六曰 保和殿 文華殿 武英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舊制殿名四閣名二乾隆十三年省 中和殿街增入 體仁閣銜為殿閣名各三 國初置文館天聰十年改為三院曰內國史院曰內秘書院曰內宏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分其事為職掌內國史院掌記注  詔令編纂書史及擬撰表章之屬內秘書院掌撰外國往來書狀及   敕諭祭文之屬內宏文院掌註釋歷代行事善惡勸講   御前侍講 皇子並教諸親王及德行制度之屬順治元年增設學士二年定為正二品衙門以翰林官分隸內三院稱內翰林國史院內翰林秘書院內翰林宏文院增設侍讀學士侍讀等官九年設典籍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其大孚士俱改殿閣銜仍分設翰林院十六年裁學士侍讀學士等官十八年復改內閣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宏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仍改為內閣另設翰林院如舊制十年仍補授學士以下等官滿漢大學士順治元年設六員不備官康熙閒率用四員雍正年以來多用至六員乾隆十三年定制滿漢各二員】   尚書協辦大學士 【 滿漢各一人以六部尚書  簡充雍正間初置與大學士同釐閣務自後定制滿漢或一員或二員因人酌派】   學士 【 兼禮部侍郎銜滿六入漢四人掌敷奏本章傳宣  綸悖初制置滿學士三員滿軍三員自順治元年以後增減不一康熙九年定滿學士二員十年增四員又定漢軍二員漢人二員十二年以漢軍併於漢缺共四員俱兼禮部侍郎銜】   侍讀學士 【 滿四人蒙古二人漢二人掌收發本章總稽繙譯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卿銜後停兼銜】   侍讀 【 滿十人蒙古漢軍漢人各二人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順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祿寺少卿銜尋停兼銜】   典籍 【 滿洲漢軍漢人各二人掌收貯圖籍出納文移內閣為典掌  絲綸之地自大學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給印以鈐往來文牒順治九年置】   中書 【 滿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漢軍八人漢人三十人貼寫中書滿四十人蒙古六人掌撰擬紀載繙譯繕書之事】   (臣)等謹按漢人中書自康熙初定制專以進士舉人注授閒以散館庶吉士及進士朝考入選者為之我皇上鑾輅時巡諸生有獻賦行在者每蒙召試拔其尤以充是職登用之途視前代益為華選矣   中書科中書舍人 【 滿二人漢四人掌書寫  誥敕】   (臣)等謹按內閣自侍讀學士以下辦理本章分為五所曰滿本房專司繕寫清字校正清文曰漢本房專司繙譯清潀文曰蒙古本房專司繙譯外藩章奏及繕寫頒行西番屬國詔敕曰滿票籤處曰漢票籤處專司繕寫清漢票籤記載諭旨及撰文之事又有稽察房稽察各部院遲延事件月終彙奏大學士酌委侍讀學士侍讀中書兼司之又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雍正八年置以滿漢大學士各部院堂官兼領其文移鈐以典籍印以上各處雖非設有專官而職所存均關綸扉典則謹附識   翰林院   掌院學士 【 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制誥文史以備  天子顧問其屬待詔滿洲漢人各二人典簿滿洲漢人各一人孔目滿洲漢人   各一人筆帖式滿洲四十人漢軍四人】   侍讀侍講學士 【 滿洲各二人漢人各三人 南書房侍直 上書房教讀自講讀學士以下皆預選派其直省主考提督學政亦預焉】   侍讀侍講 【 滿洲各二人漢人各三人侍讀   以下掌撰述編輯儤直 經幄】   修撰編修檢討 【 無定額修撰狀元授職編修  二甲授職檢討三甲授職】   庶吉士 【 無定額讀書教習庶常館以滿漢大臣各一人充教習選講讀以下官分司訓課名小教習】   (臣)等謹按翰林初隸內三院順治元年設掌院學士本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者為正三品康熙二十八年以大學士兼管掌院事其後遂有以大學士尚書侍郎兼攝者初設漢掌院學士一人漢講讀學士各一人後仍併入內三院十五年復設如元年制增滿掌院學士一人漢講讀學士各一人漢講讀各一人康熙九年增設滿漢講讀學士各三人講讀各三人乾隆五十年裁滿講讀學士各一人滿講讀各一人   經筵講官 【 滿漢各八人以大臣兼充恭還 經筵掌院按期奏請撰擬講章進呈屆期請旨簡派滿漢各二人進講】   日講起居注官 【 不專設翰詹官以原銜充之記注官滿洲八人漢人十二人主事滿洲二人漢人一人筆帖式十六人凡遇  御門聽政朝會宴饗大祭祀大典禮及常朝以滿漢 日講官各二人近前侍班凡  綸音敷奏逐一記注自順治十四年始設 日講官康熙九年置 起居注館於 太和門西廊設滿漢記注官俱以 日講官兼攝康熙五十七年裁雍正元年復設乾隆元年定滿漢員額如今制凡記注官均兼 日講繫銜】   (臣)等謹按儒學之臣以文章主撰述以筆札司紀載出入承明最稱華選其讀講學士以下及詹事諸臣屢蒙御試親定甲乙又定五年輪班引見之例造就裁成恩意優渥玉堂盛軌洵乎振古為昭矣   文淵閣閣職   領閣事 【 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總領秘書典司 冊府乾隆四十一年  詔置閣職掌所貯四庫全書授領閣事以大學士掌院學士兼充直閣事以下咸定額有差】   提舉閣事 【 一人以內務府大臣兼充掌率內務府官屬以綜理閣事】   直閣事 【 六人以科甲出身之滿洲漢人內閣學士內班出身之滿洲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漢人詹事少詹事讀講學士等官兼充掌典司釐輯之事以時與校理檢閱輪直凡春秋嚗書則董率而經理之】   校理 【 十有六人以內班出身之洲庶子以下漢人庶子以下翰詹官員及科甲出身之內閣侍讀等官兼充分掌註冊點驗之事】   檢閱 【 八人以由科甲出身之內閣中書兼充掌排次清釐之事】   內務府司員 【 辦理閣事內務府司員四人筆帖式四人掌一切數發啟閉掃除之事】   (臣)等謹按國朝定制大學士以文淵閣繫銜而閣制未建乾隆三十七年特詔直省守吏購訪海內遺書以廣石渠藏弆爰敕館臣排校繕錄彙為四庫全書凡三萬六千冊而贏命於文華殿後鼎建文淵閣以貯之四十一年詔仿麟臺故事所載刱置昅職以資典守蘭臺東觀益昭美備又於圓明園置文源閣避暑山莊置文津閣盛京建文溯閣分部珍藏而全書中採擷精詳別為薈要萬二千冊於御花園之摛藻堂圓明園之含經堂各貯一部以便省覽復命續繕三部貯揚州大觀堂之文匯閣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行宮之文瀾閣特發帑金募工抄錄俾江浙士子得以快讀秘書觀摩謄寫教思廣被藝苑歡騰文治之隆洵乎振古為昭矣謹因閣職而備載於此   詹事府   詹事 【 滿洲漢人各一人漢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街掌坊局之政事凡遇有會議朝審諸大政偕九卿科道參預焉其屬主簿二人筆帖式六人】   少詹事 【 滿洲漢人各一人漢少詹事兼翰林侍講學士街】   左春坊左庶子左中允左贊善 【 滿洲各一人漢人各一人與右春坊各官掌記注纂修之事分兼翰林讀講編檢銜】   右春坊右庶子右中允右贊善 【 滿洲各一人漢人各一人】   司經局洗馬 【 滿洲漢人各一人漢洗馬兼翰林修撰銜掌經籍典制圖書刊輯收藏之事所屬正字一人】   (臣)等謹按詹事府順治元年設少詹事一人其年十一月省歸內三院九年四月復設詹事以下等官又有滿洲左右諭德乾隆十三年裁左右春坊初設左右諭德亦先後裁省又按詹事之名始於秦漢迄于有明大率為東宮官屬我國家萬年垂統睿慮深長家法相承不事建儲皇子皆在尚書房讀書選翰林官分侍講讀日有程課特命大臣為總師傅以綜領其事凡詹事坊局之舊稱宮僚者特留以備詞臣遷轉之階法度周詳超軼前古皇上典謨垂示宸論屢頒良法昭垂洵萬世不易之隆軌也

  吏部   戶部

  ·吏部

  尚書 【 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中外文職銓敘勳階黜陟之政釐飭官常以贊邦治 國朝自天聰五年始設六部每部一貝勒主之六部置承政參政與啟心郎順治元年停貝勒總理例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五年定滿漢尚書各一人七年增設滿洲尚書一人八年仍令親王郡王兼攝部務九年停十年復裁滿洲尚書一人十五年裁啟心郎雍正元年以來常以大學士兼理部務與尚書率其屬以敘正羣吏焉】   左右侍郎 【 滿洲漢人各一人順治五年定額掌佐理銓衡以貳尚書漢名侍郎初制兼翰林院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   文選司 【 郎中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二人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二人掌班秩遷除均平銓法崇德三年六部設理事官副理事官順治元年改理事官惟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各司員額初制裁增不一後定設如今制漢缺郎中員外郎主事皆以由甲科出身者注授禮部同】   考功司 【 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一人漢人二人掌論劾考察旌別功過】   稽勳司 【 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更名改籍終養服制兼稽在京文員俸廩】   驗封司 【 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掌  封贈襲廕土司嗣職】   堂主事 【 滿洲四人漢軍一人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 【 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出納文書稽察胥吏】   筆帖式 【 滿洲五十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二人掌繙譯清漢章奏文籍】   (臣)等謹按本朝諸司衙門各置滿洲蒙古漢軍筆帖式以繙譯清漢章奏文牘蓋即金元女直令史譯史蒙古筆且齊之職而其原實沿歷代令史遺制特是唐宋用人頗輕而今筆帖式登用之廣遷擢之優固非前代僅稱雜流者所可比也

  ·戶部

  尚書 【 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天下土田戶口財穀之政平準出納以均邦賦】   左右侍郎 【 滿洲漢人各一人順治元年定掌審計國用以貳尚書滿漢右侍郎兼管理錢法堂事務】   十四司 【 山東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山西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河南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江南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江西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福建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浙江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湖廣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陜西司郎中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四川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廣東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廣西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四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雲南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貴州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各掌其分省及兼領之事】   堂主事 【 滿洲四人漢軍二人直南檔房者滿洲二人掌八旗編審直北檔房者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掌酌撥餉銀校勘奏章俱順治元年定額】   司務廳司務 【 滿洲漢人各一人順治元年定額】   筆帖式 【 滿洲百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六人】   (臣)等謹按戶部自十四司外其別領者有三曰井田科掌覈八旗土田內府莊戶凡入官房宅地畝及歲租歛給之數悉以咨之雍正十二年置曰俸餉處掌覈八旗官兵俸餉庫銀丁冊視所由牒請畫一而給受之曰現審處掌至八旗戶口田房之訟會刑部以聽其成皆鑄給關防乾隆十三年置堂官遴司屬分治其政令無定員   盛京戶部 【 滿侍郎一人經會司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糧儲司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農田司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銀庫掌關防監督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司庫二人倉監督正副各一人管屯田六品官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式二十一人】   (臣)等謹按續通志職官畧載明官制南京各部附於在京各部之中今依其例以盛京五部堂司諸員依次編入雍正間有漢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乾隆八年定五部司官仍專用旗員   內倉監督 【 滿洲二人內倉本明內官監倉順治十年改今名專隸本部以供 內府奉祭祀待外藩屬國朝貢之饔餼教習官役之廩栗牧馬支豆咸貯焉監督應時而給之初屬之廣西司滿漢司官康熙三十二年定於應除小差之滿洲蒙古漢軍年久司官內次除一人管理雍正元年改定于本部滿洲司官內委用二年而代】   三庫 【 管理三庫大臣無定員於大臣內  簡用掌綜理三庫之政令稽其財用出入之數月有要歲有會皆覈寔以  聞雍正元年始置特鑄管理三庫銀印以授之銀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司庫一人大使二人皆滿洲員額掌銀貨解納收古之政令凡直省田賦及關市鹽茶諸稅課咸入焉歲有常數部覈數無闕迺移庫准部定權衡受之如啟櫝驗封有作弊及數不寔者論婽疋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司庫二人大使一人皆滿洲員額掌幣物收支之政多凡歲用縑帛紗穀咸入焉由織造官市絲民間織染輸部部移庫受之所需財用皆給公帑具冊達部以待稽覈有造作不如法者論顏料庫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司庫二人大使一人皆滿洲員額掌雜物收支之政令凡器用所需百物之良若銅錫鉛鐵丹青赭綠香楮茶蠟支屬咸入焉直省有司各以其土產歲支正賦市自民間大者疏  聞下部小者以冊達部覈其數移庫受之擇採不精良者論三庫堂主事一人滿洲員額掌三庫文案凡財賄之受藏於庫及取用於庫者皆書其數歲終廼執其總會三庫羣吏之籍而參考之以待奏銷初順治元年止設後庫置滿洲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司庫六人十三年分建三庫置理事官二人以總其事增司庫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制三庫各置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司庫二人雍正二年三庫各增員外郎一人置大使各一人省銀庫司庫一人乾隆三年增銀庫大使一人凡郎中員外郎闕各部院於所屬諸司遴選賢能者迭部引  見補用三年更選以代司庫大使亦如之雍正二年置三庫筆帖式十有五人庫使二十有六人皆滿洲員額分隸三庫各佐其長以行遣文書稽考出納筆帖式初置十人順治十二年增置二人康熙二十五年定置二十四人雍正二年省九人庫使初置三十二人雍正二年增顏料庫一人省銀庫六人段疋庫一人】   (臣)等謹按三庫即唐宋之太府左右藏庫而特簡大臣綜理近于唐之度之使宋之三司使而月有要歲有會立法更為詳備云   錢法堂 【 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寶泉局歲鑄錢六十一卯遇閏則加鑄四卯局之政令以部之右侍郎掌之初止漢入右侍郎一人康熙十八年令滿洲右侍郎一人公同督理十九年以給事中御史稽察錢局雍正二年停遣乾隆二十六年戶部錢法堂置掌稿司官滿洲漢人各一人於各司屬中選委寶泉局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大使滿洲五人掌鑄造緡錢收納銅課以裕 國儲以利民用其監督俱無專員由六部滿漢司官遴選保舉引  見簡用二年而代】   各省錢局監鑄官 【 十有八人凡天下鼓鑄緡錢者十有四省新疆則開鑪伊犁如各省之制皆隨其地之宜作之泉布以交易流通前民利用以布政使等總其成而受法式于戶部各置兼鑄官以判局事直隸寶直局一人以保定府同知充山西寶晉局一人陜西寶陜局一人江蘇寶蘇局二人俱以佐貳官選充浙江寶浙局二人以同知通判選充福建寶福局一人亦以佐貳官選充江西寶昌局一人以南昌府同知充湖南寶南局一人以長沙府同知充湖北寶武局一人以武昌府同知充廣東寶廣局一人四川寶川局一人俱以同知通判選充廣西寶桂局一人布政使於所屬官內任便選充雲南寶雲局一人以雲南府知府充雲南東川局一人以東川府知府充貴州寶黔局一人以貴陽府知府貴筑縣知縣或通判縣丞選充伊犁寶伊局一人以伊犁同知充】   總督倉場 【 右侍郎滿漢各一人掌總稽歲漕之入以均廩祿以儲軍餉凡南北漕艘京通倉庾悉隸焉順治元年初設漢倉場侍郎一人九年設滿洲漢軍倉場侍郎各一人尋裁漢軍員額康熙八年復裁漢人員額止設滿洲侍郎一人八年定制設滿洲漢人侍郎各一人又有總理滿洲侍郎一人順治四年置與總漕同理漕務八年裁十二年復置十八年仍裁】   坐糧廳 【 滿洲漢人各一人以各部郎中員外郎掄選  簡充二年而代掌北河濬淺修築隄岸牐壩催趲漕艘抵壩回空督令經紀車戶轉運輸倉兼司通濟庫銀出納及抽收通州稅課之事所屬通濟庫大使一人通流慶豐牐官各一人順治元年通州坐糧廳止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添差戶部滿洲司官一人二十六年定制依各闕差例以各部院官員通行差遣初制給事中御史亦得選充乾隆四十九年停止又初制有坐糧廳筆帖式一人尋省】   各倉監督 【 大通橋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以各倉監督掄選調充凡石壩運到漕白二糧抽驗斛面督催車戶分運京倉及隨糧松板支收之事皆屬焉初差戶部漢人司官一人康熙二年改設滿洲漢人各一人尋省四十七年以通州大通橋會清河相隔甚遠事難兼辦仍設滿洲漢人監督各一人管理京通各倉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在京倉十有三曰祿米倉曰南新倉曰舊太倉曰海運倉曰北新倉曰富新倉曰興平倉曰太平倉曰本裕倉曰萬安倉曰儲濟倉曰裕豐倉曰豐益倉凡八旗五營兵食官軍牧馬豆貯焉通州倉二曰西倉曰中倉凡王公百官俸廩米貯焉惟豐益倉自內務府遣官主之其十四倉監督以內閣中書部院監寺屬官掄選引  見注其名於籍有闕員則戶部掣籤以授三年而代掌漕白二糧交納上倉及收貯支收之事初制差戶部滿洲漢人司官管理諸倉或一人或二人增損不一康熙五十年始定每倉置滿洲漢人監督二人五十七年令九卿各舉其屬以待  簡用雍正元年選部曹之候補者充其任二年置副監督以預監督選者於應代先一年為之稱職則如期交替不及者罷免四年復以滿洲各部院筆帖式及漢人之候補道府同知知州者掄選充補勤職者擢用之尋改定如今制又各倉原設筆帖式一人後俱省】   筆帖式 【 滿洲四人順治元年置掌受遣文書之事】   (臣)等謹按現行定制稽察倉儲京倉以都統副督統通倉以通永道通州副將專司其事若倉有滲漏米有盜竊者移倉場治之滿漢御史則每倉歲差一人通稽一歲內收漕發米釐剔弊端以重 天庾儲備蓋即唐監倉明巡倉之職而立法周詳視前代益昭嚴慎矣

  皇朝通志卷六十四

  ●皇朝通志卷六十五

  職官略二

  ○職官略二

  官制二

  △官制二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理藩院   都察院

  ·禮部

  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吉嘉軍賓凶之秩序學校貢舉之法以贊邦禮】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順治元年定掌祇若彝典以貳尚書漢人左右侍郎初制俱兼翰林學士銜其非翰林出身者不兼尋罷兼銜】   儀制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嘉禮軍禮凡 朝廷典禮具上其儀而辨其名數以頒式於諸司三歲大比天下士掌其名籍焉】   祠祭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吉禮凶禮大祀中祀羣祀以歲時辨其序事與其用等以詔執事者而揚其職喪祭之式捄卹之禮皆■〈目氏〉其數而為之制天下術數醫卜僧道則司其禁令焉】   主客司【郎中滿洲一人蒙古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賓禮凡四夷朝貢之儀館餼賜予之數高下等封冊之命悉隸焉】   精膳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主事滿洲一人蒙古漢人各一人掌五禮燕饗之儀與其牲牷   鑄印局員外郎漢人一人筆帖式署主事滿洲一人大使漢人一人掌鑄造  金寶金印及內外百司之印順治元年設鑄印局滿洲員外郎一人尋省雍正十一年定於禮部司屬內遴選一人以司局事一年而代乾隆二年復設漢員外郎一人筆帖式行主事事二年稱職者擢之大使由儒士選充五年稱職以應陞官用】   堂主事【滿洲三人漢軍一人分掌章奏文案順治元年定額】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順治元年定額】   筆帖式【滿洲三十四人蒙古二人漢軍四人滿洲漢軍員數順治元年定蒙古員數雍正十二年增定分隸各司視事之繁簡以定額】   (臣)等謹按禮部初設馬館二正副監督各一人乾隆二十七年省監督官以馬館歸理藩院經理又禮部初設滿宣表官四人後裁二人今亦省併太常寺謹附識於此   盛京禮部【滿侍郎一人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讀祝官八人贊禮郎十六人管千丁六品七品官各一人迎迭朝鮮官三人助教四人堂主事一人筆帖式十人】   樂部【總理樂部事務禮部滿洲尚書一人各部院內務府大臣無定員乾隆七年始置樂部凡   郊   廟祠祭之樂神樂署司之 殿廷朝會宴饗之樂和聲署司之 宮中慶賀宴饗之樂掌儀司司之鐃哥鼓吹前部大樂鑾儀衞司之均隸於樂部  特簡典樂大臣以治樂政考五音六律以合陰陽之聲應天地之和凡大祭祀大朝會則立于宮懸之次歲春秋仲月大合樂於掌儀司則率所屬蒞視以稽其節奏而正其律呂焉神樂署署正漢人一人署丞漢人二人協律郎漢人五人司樂漢人二十有三人掌祠祭樂章佾舞之數習其聲容辨其條理以詔樂工凡樂生一百八十人舞生三百人咸隸焉順治元年設太常寺協律郎五人司樂二十六人神樂觀提點一人左右知觀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協律郎一人司樂二人雍正二年復置如初額乾隆二年增設司樂三人八年改神樂觀為神樂斤知觀改為知所九年省司樂六人二十年改神樂所為神樂署提點改為署正知觀改為署丞和聲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署丞滿洲漢人各一人供奉供用無定員掌朝會樂律及諸隊舞儀節初順治元年沿明制設教坊司以掌宮懸大樂置奉鑾一人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樂各一人協同官十五人俳長二十人色長十七年歌工九十八人尋省協同官五人俳長無定員雍正元年始除樂戶簎更選精通音樂之人充教坊樂工七年改教坊司為和聲署除奉鑾韶舞等官名乾降七年定設署正署丞侍從待詔供奉供用官均以禮部內務府太常寺鴻臚寺官兼攝其侍從待詔無正員以為署正署丞之加銜所屬署吏百二十人】   (臣)等謹按我朝刱設樂部以領樂政而壇廟祀事亦令禮部官敬司厥職故禮部滿洲尚書兼樂部太常槷鴻臚寺事劮容臺之長始盡兼秩宗典樂之任上與周制相符矣和聲署即前代之教坊司本朝特加釐正以典朝會燕饗之樂而鐃歌鼓吹則別掌之鑾儀衛官前代大樂總章鼓吹之司存秩然咸得其條理近復命纂輯律呂正義簡要一書審定呂商角徵羽五音俾仱倫咸知肄習金石均諧同和盛軌洵與唐虞三代比隆矣   會同四譯館【提督會同四譯館禮部郎中兼鴻臚寺少卿銜一人掌四夷朝貢之國設廣廈以待貢使之至置象譯以通言語習番夷書凡貢使就館率大使庀治屋宇稽其出入互市之事視其脯資餼牽毋有不給若朝見及  賜燕  頒當皆館卿率使臣以行禮焉初制會同四譯分設兩館會同館自順治初署即隸禮部以主客司滿洲漢人主事各一人提督館事十四年設員外郎品級通事一人掌會同館印尋省雍正十年改定會同館監督由部掄選引  見  簡用一人四譯館則  國初沿明制置隸於翰林院設太常寺漢少卿一人提督館事立回回緬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邏八館以譯遠方朝貢文字乾隆十三年以四譯館閒冘無事  詔下大學士禮部定議省提濬館事太常寺少卿員額併入禮部為會同四譯館改八館為二曰西域館百夷館以禮部郎中一人兼鴻臚寺少卿銜兼攝之於滿漢郎中內掄選引  見請  旨簡任三年而代大使漢人一人序班漢人二人朝鮮通事官滿洲十有二人掌治館舍委積以接待人使通外國語言繙習文字】   (臣)等謹按國家聲教遠訖八方會同蒙古諸蕃咸備宿衞凡前代相傳譯音之訛舛者無不審核精詳特加釐正而托忒回部諸字亦皆考稽重譯勒有成書握槧提鉛共知遵守其序班通事之隸四譯館者乃以相循舊制取備官聯初不藉為象鞮之用同文盛軌洵三代以來所莫及也

  ·兵部

  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中外武職銓選簡覈軍實以贊邦政】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釐治戎政以貳尚書初制增減不一順治元年定設如今額】   武選司【郎中滿洲三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四人漢人二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武職除選封廕及征伐訓誥頒其政令】   車駕司【郎中滿洲三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驛傳郵符及牧馬之政】   職方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二人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漢人二人掌天下輿圖及敘功覈過之政】   武庫司【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蒙古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兵籍戎齒鄉會武科及編發戌軍之事】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二人滿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館所監督【滿洲漢各一人掌驛馬傳郵之政令於本部司員內遴選補充歲周而代】   筆帖式【滿洲六十有二人蒙古八人漢軍八人】   盛京兵部【滿侍郎一人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驛站監督正副各一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十二人初置 盛京 戶禮刑工四部康熙三十年增兵部各掌其事】   (臣)等謹按兵部初設督捕侍郎及理事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司獄等官後俱省其職事併入刑部督捕司又初設有會同館大使亦省又京城九門步軍及巡捕營初制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掌之後歸入步軍統領衙門前代兵權所屬俱歸之兵部易至廢弛我朝武功赫濯軍令嚴明凡掌命將出師無不恪承謨畧初置議政大臣以參承軍事籌畫自雍正初年以來復設辦理軍機事務處承旨書宣乾綱獨運所至悉迅奏膚功立法精詳實自來所未有也

  ·刑部

  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折獄審刑簡覈法律受天下奏讞咸閱實而上其辭以肅邦憲】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理祥刑以貳書】   十八司【直隸司郎中滿洲漠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一人蒙古一人漢人二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奉天司郎中蒙古一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江蘇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安微司郎中滿洲漠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漠人各一人江西司郎中滿洲漠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福建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浙江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一人漢人二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湖廣司郎中滿洲一人漢人二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河南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山東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山西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蒙古一人漢人一人陝西司郎中滿洲一人漢人二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四川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廣東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廣西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雲南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貴州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漢人各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各掌其分省及兼領之事督捕司郎中滿洲漢人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一人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八旗及各省駐防逃人之事】   (臣)等謹按刑部初設江南等十四司康熙三十八年省兵部督捕衙門以督捕前司後司及督捕廳改隸刑部為十六司雍正元年增置左右二現審司十二年析江南司為江蘇安徽二司罷督捕前司及督捕廳併其事於後司仍省後字但曰督捕司乾隆二年改右現審司為直隸司七年復改左現番司為奉天司始定為十八司   堂主事【掌文案者滿洲二人掌章奏者滿洲三人漢軍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百有五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五人】   提牢主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稽覈罪囚於額外主事內選充歲周更代】   司獄【北所滿洲二人漢軍漢人各一人南所滿洲二人漢軍漢人各一人分掌南北監】   贓罰庫【司庫庫使滿洲二人掌收見審贓罰銀錢】   律例館【總裁無定員提調一人纂修四人收掌四人繙譯四人謄錄六人掌修明法令刊定條式總裁以本部尚書侍郎充之提調纂修以本部司員充收掌等官以本部筆帖式充】   盛京刑部【滿侍郎一人前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後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右司郎中主事各一人蒙古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二十四人司獄一人】   (臣)等謹按國初沿明制歲遣三法司堂上官至直省審決順治十四年改遣司屬後停止又按雍正十二年刑部設立總辦秋審處以諳練司員任之其職雖由堂官掄派而專司秋讞所繫綦重矣

  ·工部

  尚書【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天下工虞器用辦物庀材以飭邦事】   左右侍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綜事訓工以貳尚書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營繕司【郎中滿洲四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一人漢人二人掌繕治各工辨物飭材而司其政令】   虞衡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四人蒙古一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三人漢人二人掌山澤採捕及陶冶器用修造權衡武備之事】   都水司【郎中滿洲五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四人漢人二人掌河防海塘及直省河湖淀泊川澤陂池水利之政令】   屯田司【郎中滿洲四人漢人一人員外郎滿洲五人漢人一人主事滿洲三人漢人二人掌修   陵寢大工及王公百官墳塋之   制几大祭祀則供薪炭百司歲給亦如之】   節慎庫【郎中員外郎滿洲各一人司庫滿洲二人庫使滿洲十有一人掌出納金錢月要歲會以上其數】   製造庫【郎中滿洲二人漢人一人司匠滿洲二人司庫滿洲二人庫使滿洲二十有三人掌攻治金革料估所司員滿洲漢人各三人由本部司員遷充掌審曲面勢量丈尺權物價以授成於督工之官工竣則復覈之】   琉璃廠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由本部司員選充掌陶琉璃器具初專差漢人司官後改差滿漢各一人】   木倉監督【滿洲漢人各一人由本部司員選充凡各省歲輸木材謹其儲俯以待各工】   皇木廠監督【滿洲一人驗收運京木材】   街道廳【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本部司員一人步軍統領衙門司員一人掌平治道塗修理溝洫舊制御史一人參用滿漢乾隆五十年定制派滿洲漢人各一人】   堂主事【掌章奏者漢洲一人漢軍一人掌案牘者滿洲二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九十三人蒙古二人漢軍十有二人】   盛京工部【滿侍郎一人左右二司郎中各一人員外郎各二人主事各一人銀庫司庫一人琉璃窯官二人堂主事二人四品官五品官各一人六品官二人筆帖式十七人】   (臣)等謹按工部舊設營繕所所正一員所副一員俱順治十五年省所丞二員順治十四年置雍正四年俱省又舊沿明制有文思院廣積庫柴炭司通州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員後俱省又初設有柴薪正副監督各一人煤炭監督二人乾隆四十六年以其事併歸內務府經理焉

  ·理藩院

  尚書【一人以滿洲蒙古補授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藩部封授朝覲疆索貢獻黜陟徵發之政令控馭撫綏以固邦翰 國初設承政參政後改為尚書侍郎順治十五年以禮部尚書銜掌理藩院事以禮部侍郎銜協理理蕃院事十八年 仍為理藩院尚書侍郎又初置有啟心郎後裁侍郎一人亦滿洲蒙古額又額外侍郎一人特簡蒙古貝勒貝子之賢能者任之職任與尚書同】   旗籍司【郎中滿洲二人蒙古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主事滿洲一人掌漠南諸藩科爾沁札賴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奈曼翁牛特巴林札嚕特喀爾喀左翼阿嚕科爾沁克什克騰士默特喀喇沁鳥朱穆秦阿巴垓蒿齊忒蘇尼特阿巴喀納爾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烏喇特茂明安鄂爾多斯歸化城士默特二十五部落五十一旗之禮籍疇之封爵正其等次辨其世次三歲會盟則  遣大臣奉  敕往莅之以同好惡而頒禁令焉若歸化城土默特及索倫除授官梭則敘而正之初順治十八年理藩院設四司曰錄勳賓客柔遠理刑置滿洲蒙古郎中十一人員外郎二十七人滿洲主事四人漢人主事四人其後增減不一康熙三十八年省漢人主事員額後又析柔遠司為二曰前司後司乾隆二十二年改錄勳司為典屬賓客司為王會柔遠後司為旂籍柔遠前司仍為柔遠二十六年併旗籍柔遠為一司增設徠遠司二十七年旗籍柔遠仍分為二司二十九年復改典屬司為旗籍司其舊旗籍司即改為典屬司以各符職掌焉】   王會司【郎中滿洲一人蒙古二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主事蒙古二人掌科爾沁等諸部落每歲朝覲之儀貢獻之式】   典屬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五人蒙古四人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蒙古北部喀爾喀後路土謝圖汗喀爾喀東路轍臣汗喀爾喀西路札薩克圖汗喀爾喀賽因諾顏札薩克親王等列爵之位盟會之制其青海四部落賀蘭山厄魯特烏蘭烏蘇厄魯特推河厄魯特額齊勒土爾扈特都爾伯特等部胙封錫命亦如之諸喇嘛番橧之受號者則辨其名數授以印刮有差凡烏嚕木齊伊犁防守屯田之政庫偷恰克圖互市之事咸綜其法式以頒布焉】   柔遠司【郎中滿洲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三人主事蒙古一人掌喀爾喀等部落及喇嘛番僧朝貢祿賜之事】   徠遠司【郎中滿洲一人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嘉峪關以西回部諸城及四川諸土司之政令】   理刑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主事滿洲一人掌蒙古及番回刑罰之事】   堂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三人漢軍一人又有校正漢文官二人於內閣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讀內奏委】   司務廳司務【滿洲蒙古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三十六人蒙古五十五人漢軍六人】   銀庫【郎中員外郎各一人司庫滿洲一人筆帖式滿洲二人庫使滿洲二人掌帑金出納】   蒙古繙譯房【員外郎主事各一人】   唐古忒學【司業助教各一人筆帖式蒙古四人掌教習唐古忒字】   稽察內館外館【監督二人掌致賓於館繕完滌除以待行李】   分駐司員【烏蘭哈達三座塔駐劄司官各一人八溝駐劄司官一人筆帖式一人分掌諸蒙古部落與民人交涉之事察哈爾游牧處理事員外郎蒙古十有六人掌獄訟之事張家口喜峯口獨石口殺虎口古北口管理驛站員外郎各一人掌蒙古各處驛傳之政令】   圍場總管【一人左右翼長各一人章京八人驍騎校八人掌木蘭圍場率兵防守司譏察巡防之禁令】   (臣)等謹按我朝威德廣被無遠弗屆內札薩克藩屬暨喀爾喀青海西藏久受疆索比於內臣聖武布昭氾濛底定北踰瀚海西越流沙莫不碁布星羅咸歸版籍而綜其成於理落院仰見聖治宏敷聲教四訖奔走偕來綏懷罔外固駕漢唐而上之矣

  ·都察院

  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總理臺政整飭紀綱】   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掌察覈官常為臺長之貳 國初置承政參政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左都御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舊有滿洲漢軍啟心郎順治十五年省又有漢人左僉都御史一員乾隆十年省其右都御史為總督坐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坐銜俱無京員】   六科給事中【吏戶禮兵刑工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傳達  綸音稽考庶政順治十八年設滿洲漢人都給事中一員滿洲漢人左右給事中各一員漢人給事中二員康熙四年六科止留滿洲漢人給事中各一員餘俱省五年復增設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臣)等謹按明代給事中自為一曹稱六科都給事中凡章蔬案牘得與部院衙門平列迨其末季廷論紛囂給事中以無所隸屬益得恣情自肆我朝初沿舊制世宗憲皇帝特命改隸都察院整綱飭紀班序秩然體統益昭嚴肅洵萬世所當恪守也   十五道監察御史【京畿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五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江南道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三人山東道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京畿河南浙江山西陝西湖廣江西福建道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糾劾官邪條陳治道初設漢軍御史八員雍正初俱省歸于漢人額內補用又宗室蒙古御史向俱統于滿洲員內乾隆四十六年增置宗室二人而省滿洲二人】   (臣)等謹按舊制御史分十四道而以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為六掌道分稽在京諸司及各直省刑名河南道仍參治院事京畿道惟昭刷卷宗六掌道各以二員或一員協理依次遞遷其他則謂之坐道乾隆十四年   特詔釐正按道定額各給印信而以職事分隸之二十年復命以京畿道改列河南道之前俾互易匠掌於是敘次秩然矣   經歷【滿洲漢人各一人掌董察胥吏】   都事【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繕寫章疏】   筆帖式【滿洲三十五人蒙古二人漢軍五人六科筆帖式滿洲八十人】   科道各差【巡視京通各倉十有四人一年而代巡視淮安漕務一人巡視濟寧漕務一人巡視天津漕務一人巡視通州漕務一人掌催督糧運滿漢參用巡察 盛京吉林黑龍江各一人俱係滿洲五年拾選一次巡察臺灣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巡省風俗釐察奸弊每屆期都察院奏請應否派往候  旨以行巡視五城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彈壓地方凡中東南西北五城分蒞而治之皆布其政令而聽其獄訟大事  奏聞小事則牒刑部結正初有漢軍一人後併婦漢人班內】   (臣)等謹事國初承明制各省設巡按御史順治十八年停止又有巡江御史巡視屯田御史俱順治初停止督理茶馬御史康熙初停止又雍正三年設各省巡察以督捕盜賊由科道及小京堂官部屬各官掄遣江寧安徽共一人湖北湖南共一人山東河南共一人四年設直隸妄查御史六人又有巡視山東河南工務御史一員直隸巡農御史一員嗣俱先後停止   五城兵馬司【指揮各一人副指揮各一人吏目各一人俱漢人缺掌緝捕盜賊盤詰奸匪初以副指揮吏目分治各坊後移東西南北副指揮於郊外而城內事宜以吏目專治之惟中城如舊指揮則專掌檢驗之事】

  皇朝通志卷六十五

  ●皇朝通志卷六十六

  職官略三

  ○職官略三

  官制三

  △官制三

  通政使司   大理寺   內務府

  ·通政使司

  通政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受天下章奏校閱送閣】   副使【滿洲漢人各一人初設左右通政乾隆十三年改為副使去左右銜】   參議【滿洲漢人各一人初分左右參議乾隆十三年省左右銜】   經歷知事【滿洲各一人漢人各一人掌出納文移承受案牘】   筆帖式【滿洲六人漢軍二人登聞鼓廳筆帖式滿洲漢軍各一人登聞鼓初屬都察院衙門康熙六十一年始併入通政司】   (臣)等謹按通政使司在明代為朝廷喉舌之總匯委寄過重奸蔽百出我朝達聰明目規制周詳凡臣工封事由奏事處恭遞直達御前其陳事之疏在內各部院則徑送內昅在外督摭則送通政使司亦第校閱錯訛送閣票擬皇上躬親批答鉅細不遺銀臺閤門無不凜遵定制恪守官常諸弊肅清洵超軼前古萬萬矣

  ·大理寺

  卿【漢洲漢人各一人掌平反重辟以貳邦刑與刑部都察院為三法司】   少卿【漢洲漢人各一人初設漢人二人後裁一人】   左右寺丞【滿洲漢軍漢人各一人分掌直省讞獄之事】   左右評事【漢人各一人堂評事滿洲一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收發文移】   筆帖式【滿洲四人漢軍二人】   (臣)等謹按我朝慎重邦刑直省請讞皆令三法司核擬會疏具奏蓋以刑部核其實以都察院大理寺簡其孚而大聖人欽恤深仁務使庶獄咸歸平允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洵遠軼虞廷盛軌矣

  ·內務府

  總管大臣【無定員以侍衞府屬郎中內三院卿  簡用或以王公大臣兼攝掌理內府之政令凡職員選除財用出入宴饗祭祀膳羞服御賞賚賜序刑罰工作教習訓導之事皆綜理而受其成所屬七司及三院皆考核焉 國初置內務府順治十三年改置十三衙門十八年仍改為內務府】   堂司員【堂郎中一人堂主事一人堂筆帖式三十八人內一人委署主事兼司缺筆帖式四人掌治事凡府屬文職陞補及章奏文移皆隸焉】   廣儲司【總管六庫郎中二人部員兼管六庫郎中二人郎中四人員外郎十二人部員兼庫員外郎六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司庫十二人無品級司庫十二人律帖式二十六人俱掌庫事初名御用監順治十八年分為銀庫皮庫緞庫衣庫康熙十六年改定為廣儲司四庫二十八年分設磁庫茶庫為六庫】   寧壽宮管理事務【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四人學習筆帖式四人內管領二人掌稽查  寧壽宮陳設及造具檔冊之事乾隆四十年派內務府大臣二人專管並設立郎中等官專司其事   織造監督江寧府蘇州府杭州府各一人司庫各一人筆帖式各二人庫使各二人掌供奉  上用緞疋歲終造冊呈內務府以副冊送廣儲司察核】   會計司【郎中二人員外郎六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二十六人催長五人掌核理內府帑頁出納之數及莊園地畝戶口徭役定其籍而受其要焉初名內官監順治十七年改為宣徵院康熙十六年改為會計司】   內管領【掌闕防一人協理關防事務二人內管領三十人副內管領三十人筆帖式八人掌 內廷酒掃糊餚官三倉出納酒菜器皿皆司之】   管理三旗納銀莊【郎中一人員外郎六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掌三旗各莊之糧稅徵收治其賞罰與其撫恤之事】   掌儀司【郎中二人員外郎八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二十一人司俎官五人贊禮郎十有七人掌內府祭記筵宴禮儀樂舞之事初名禮儀監順治十七年改為禮儀院康熙十六年定為掌儀司】   御茶膳房總管大臣【無定員尚膳正尚茶正頭等侍衞各一人二等侍衞各二人尚膳副尚茶副三等侍衞各二人尚膳三等侍衞四人藍翎侍衞七人尚茶三等侍衞三人藍翎侍銜四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掌敬設  上用茶品供奉  御饌及供應  賜茶筵宴之事】   中正殿管理事務【員外郎二人筆帖式四人】   雍和宮管理事務【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筆帖式三 人掌造辨佛像供應念經事務】   咸安宮官學【管理事務大臣一人協理事務大臣一人總裁滿洲二人漢人四人以翰林院官充管理事務郎中二人員外郎二人筆帖式一人滿教習十三人漢教習九人官學生一百十八人蒙古學總裁二人管理事務司官二人教習二人官學生二十四人】   景山官學【兼管事務司官五人滿教習九人漢教習十二人官學生三百八十八人掌訓迪內府三旗之俊秀教之書射以作興人材】   御藥房【兼管司官二人內管領一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副內管領二人庫當二人署庫掌二人筆帖式十二人掌詳慎供用藥料和合丸散之事】   都虞司【郎中二人員外郎五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二十六人催長八人掌府屬武職陞補及三旗禁旅訓練遣調供應畋漁之禁令初名尚膳監康熙十六年改為都虞司】   內務府武職【鑲黃正黃正白三旗護軍營護軍統領各一人護軍參領各五人副護軍參領各五人孔雀翎委署參領各三人前鋒委署參領各二人鳥鎗護軍校各二十人舊營護軍校各十三人前鍛護軍校各二人前鋒戴藍翎委署護軍校各二人舊營戴藍翎委署護軍校各二人筆帖式各十人 圓明園內務府三旗護軍營夸蘭大一人護軍參領各一人副護軍參領各一人委署參領各一人護軍校各三人副護軍校各一人筆帖式四人俱掌宿衞及訓練察班之事熱河 行宮總管二人苑副四人掌總理翊衞各處 行宮及陳設稽察之禁令千總十一人副千總二十二人喀喇河屯長山峪兩間房巴克什營中關波洛河屯濟爾哈朗圖阿穆呼朗圖張三營等處 行宮千總各一人副千總各一人王家營釣魚臺黃士坎十八理汰等處 行宮副千總各一人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普陀宗乘廟殊像寺千總各一人副千總各一人普寧寺須彌福壽廟千總各一人副千總各二人廣安寺羅漢堂把總各二人掌典守稽查之事養鷹狗處官理事務三人協辦事務兼鷹狗統領二人藍翎侍衞頭領五人六品職銜副頭領五人筆帖式五人內養狗處頭目二人副頭目二人外養狗處頭目六人副頭目 六人筆帖式三人掌飼養鷹狗以供蒐畋之事】   慎刑司【郎中二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二十人掌府屬審讞之事初名尚方司康熙十六年改慎刑司】   營造司【郎中二人員外郎八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二十六人掌繕修工作及薪炭陶冶之事初名惜薪司康熙十六年改營造司】   官房租庫【值年總管內務府大臣一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三人筆帖式七人庫掌一人掌內外城官房之租課按月徵收以供營造司之用】   御書處【管理事務大臣一人兼管郎中員外郎無定員監造一人署監造一人庫掌三人署庫掌六人筆帖式二人掌敬刊御筆裱搨之事】   武英殿修書處【管理事務王大臣一人監造二人庫掌四人署庫掌六人筆帖式四人掌繕刻裝潢各館書籍及 宮殿陳設書籍之事乾隆四十三年定設有總裁二人提謂二人纂修十二人】   養心殿造辦處【郎中三人員外郎二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庫掌六人司匠十三人筆帖式十五人掌造辦供  御物件監督工作管理儲藏之事】   慶豐司【郎中一人員外郎八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十五人廐長十人廐副十九人掌蕃息牛羊羣牧供用考成之事】   (臣)等謹按內務府之制以七司各掌府事其餘分建衙門並鑄給關防印信統轄於總管大臣而不與七司相隸屬唯是事類相近允宜依次分歸茲並遵會典成例以類序次唯內三旗護軍營圓明園護軍營暨各行宮千總會典序官著於武職篇而奉行則例仍載於都虞司卷中以府屬武職諸事均隸都虞司也茲並從類敘於其後焉   太監職制【附】   太監【總管太監十四人銜二曰宮殿監督領侍曰宮殿監正侍副總管八人銜曰宮殿監副侍首領太監一百八十九人銜二曰執守侍曰侍監副首領四十三人無品級太監無定額順治年定制不過千餘人筆帖式四人惟敬事房有之乾隆七年定宮內等處太監官職以四品為限永不加至三品以上  頒定則例七條宮殿監處分例十一條又凡例四條各處首領太監處分例十六條永遠遵守錢糧俱按現行則例內額數不許增添其職掌惟敬事房辦理宮內一切事務禮儀及承行內務府文移再收納外庫錢糧其餘專掌隨侍安護承應灑掃坐更等事】   (臣)等謹按周禮以奄序官者惟內小臣為上士注謂奄上士奄之賢者但言奄則府史之類然則成周之制於內臣未嘗不班之以爵第限以上士不使踰越而所供惟欽食門闥之事斯百代之良規矣漢唐以降人主因其職在禁近漸加委任遂干政事履霜堅冰淪胥莫救數或逾萬爵至開府逮於前明其弊尤甚欽惟我世祖章皇帝鑒古垂訓設立鐵牌裁定內官員數列聖相承無不防微杜漸訓誡周詳凡諸內臣恪恭職守無稍踰越我皇上恪遵成憲親定規條授爵以四品為限而統以內務府大臣正與周禮之領於天官者若合符節聖人治內之明度越千古茲附著太監職制於內務府之後以昭定制焉   武備院   卿【二人又  特簡大臣兼管無定員掌總理陳設  御用武備修造器械及賞賜支放之事初名鞍樓以侍衞三人員外郎等官掌理順治十一年改為兵仗局十八年改今名雍正三年侍衞三人定為卿職乾隆十四人定為卿二人】   堂司員【郎中一人主事二人委署主事二人笛帖武二十八人掌題奏事件總理四庫收發文移之事】   北鞍庫【員外郎二人庫掌二人署庫掌一人傘房掌蓋三人署掌蓋三人班領三人署庫等一人帳房處司幄三人署主事三人鞍版司匠 一人掌供奉  上用鞍轡繖蓋幄之事】   南鞍庫【員外郎二人庫掌二人署庫掌一人  熟皮作司匠一人掌官用鞍轡之事】   甲庫【員外郎二人庫掌二人署庫掌一人錣作 司匠三人掌盔甲刀仗旗纛器械之事】   氊庫【員外郎二人庫掌二人署庫掌一人司匠一人司弓三人署司弓三人司矢三人署司矢三人骲頭作司匠一人靴皮作司匠一人掌弓箭靴鞋氊片之事】   上駟院   卿【二人又  特簡大臣兼管無定員掌總理 御廐事劮初名御馬監順治十八年改為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改今名初以大臣侍衞等官管理雍正六年定為卿職乾隆十四年定為卿二人】   堂司員【堂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掌辦理揀選補放及稽查馬匹錢糧文移檔案等事】   左司右司【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一人委署主事各一人筆帖式二十二人左司當內外羣廐游牧處馬駝數目及定議賞罰之事右司當員役俸廩馬駝草豆及稽察奏銷之事又司鞍長三人廐長十七人牧長五人副牧長五人牧廐副四十五人蒙古醫生頭目三人掌謹慎出入時其芻牧以聽堂司之政令】   奉宸苑   卿【二人又  特簡大臣兼管無定員掌總理苑囿事務初 景山 瀛臺事務屬尚膳監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奉宸苑雍正六年設立卿職乾隆十四年定為卿二人】   堂司員【郎中一人員外郎四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苑丞十三人筆帖式十五人郎中主事掌題奏咨行補授職員之事員外郎掌分管各處河道園囿事務苑丞掌看守直宿陳設之事】   玉泉山稻田廠【庫掌一人筆帖式三人掌辦理稻田蒔種儲藏之事】   南苑【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掌本苑官職陞除及分管九門草甸園墻樹木牲獸之事苑丞三人苑副六人筆帖式五人掌看守直宿陳設器皿諸事初屬採捕衙門康熙二十三年歸併奉宸苑】   圓明園【管理事務大臣無定員郎中一人協理事務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苑丞六人苑副十七人筆帖式九人庫掌二人】   長春園 熙春園 綺春園 春熙院【管理事務員外郎一人苑丞三入苑副九人筆帖式四人】   暢春園【管理事務郎中一人苑丞四人苑副六人署苑副十六人筆帖式六人】   清漪園 靜明園 靜宜園【管理事務員外郎各一人苑丞九人苑副十人筆帖式四人學習筆帖式二人催長二人分掌園亭事務】   織染局【員外郎無定員司庫一人筆帖式三人庫使六人司匠二人領催二人掌織造工用緞紗染綵繡繪之事】

  皇朝通志卷六十六

  ●皇朝通志卷六十七

  職官略四

  ○職官略四

  官制四

  △官制四

  太常寺   太僕寺   光祿寺   順天府   鴻臚寺   國子監   欽天監   太醫院   聖賢後裔世職

  ·太常寺

  卿【滿洲漢人各一人或  欽派大臣兼管掌祭祀禮樂之事初隸禮部後歸本寺掌行】   少卿【滿洲漢人各一人職任與聊同】   寺丞【滿洲一人漢人二人】   典簿【滿洲漢各 人】   博士【滿洲漢軍漢人各一人司庫滿洲一人】   協律郎【漢人五人】   讀祝官【滿洲八人】   贊禮郎【滿洲二十四人漢人十四人】   司樂【漢人二十三人歸禮部統轄】   筆帖式【滿洲九人漢軍一人】   壇廟官【   天壇   地壇尉滿洲各八人祠祭署奉祀漢人各一人祀丞漢人各一人   太廟尉滿洲十人  社稷壇尉滿洲五人   堂子尉滿洲八人  日壇  月壇祠祭署奉祀各一人  先農壇祠祭署奉祀祀丞各一人  帝王廟祠祭署無專員以贊禮郎司樂內一人委理】   神樂署【署正一人左右署丞各一人歸禮部統轄】   (臣)等謹按我國家惇崇祀典樂備禮明列聖相承無不敬天尊祖肅奉明禋凡遇郊廟大典躬行祼獻固非三代以後其文從事者所克比擬於萬一至樂官祀丞之屬初沿明制率用道流乾隆七年特奉詔禁止凡充太常樂員者毋得仍習道教祀事祗承於是益加嚴潔矣   陵寢各官【   永陵掌關防官一人副關防官兼內管領一人副關防官兼尚茶正尚膳正二人筆帖式四人   永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防禦十有六人   福陵掌關防官一人副關防官二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筆帖式四人   福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防禦十有六人世襲騎都尉一人雲騎尉品級官七人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五人八品官四人   昭陵掌關防官一人副關防官二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筆帖式四人   昭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世襲一等侍衞兼二等輕車都尉一人防禦十六人世襲雲騎尉四人雲騎尉品級官二人世襲六品官七人以上俱滿洲員額掌守衞   三陵凡班直之令饗獻之禮灑掃之節咸以時分司事其事焉   永陵總管等員康熙九年置掌關防等員康熙十一年置   福陵  昭陵掌關防總管等員俱順治十三年置又   永陵有副總領司香尚膳及 國戚章京等員   福陵有副茶領副膳領尚茶尚膳司香管于丁佐領等員又 國戚章京六十五員   昭陵有副總領尚茶尚膳司香管于丁佐領等員又  恩賜國戚防禦品級三員 國戚章京二十員俱順治初年以來先後增置   東陵   泰陵管理承辦事務衙門宗室貝勒貝子公均無常員   東陵   泰陵內務府總管各一人掌帥其屬而嚴衞護時薦享以祇奉   陵寢初康熙二年始除內大臣侍衞等守護   孝陵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建   景陵   特命以王公守護別置大學士尚書侍郎領侍衞內大臣內務府總管副都統散秩大臣 乾清門侍衞 御前侍衞侍衞等員皆有闕不除乾隆二年定守護   泰陵人員貝勒二人公一人大臣官員十人侍衞十人皆奉  旨除往尋設   東陵   泰陵承辦事務衙門各鑄給印章以守   陵之貝勒貝子公及內務府總管等同領其政令焉守   陵寢總兵官馬蘭鎮泰寧鎮各一人掌督帥官兵巡防遊徼以翼衞   陵寢其內務府總管奉  命兼攝者皆由  特簡不為例   昭西陵奉祀禮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二人   孝陵奉祀禮部掌關防郎中一人兼管   孝東陵事務員外郎二人讀祀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二人   孝東陵奉祀禮部員外郎二人讀祀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奉祀禮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皇貴妃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景陵妃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泰陵奉祀禮部郎中一人兼管   泰東陵事務員外郎二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四人   泰東陵奉祀禮部員外郎二人讀祀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四人   泰陵紀園寢主事一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孝賢皇后陵寢泰祀禮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讀祝官二人贊禮郎四人筆帖式二人 純惠皇貴紀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端慧皇太子園寢讀祝官二人贊禮郎三人   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二人   西陵承辦事務衙門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筆帖式四人以上   東陵宗室郎中一員外郎一主事一   泰陵宗室員外郎一主事一餘俱滿洲員額郎中員外郎主事掌判署文案監視禮儀歲供其品物以序祀事讀祝官掌讀祝辭奉制帛贊禮郎掌讚唱導引以詔行禮之節筆帖式掌繕錄文移員額自康熙二年以來先後置乾隆二人定以   孝陵祀奉禮部郎中為掌關防郎中凡客   陵事務皆令會同辦理有關則掄選引  見請  旨簡補四十六年改置宗室郎中員外郎主事共五人   東陵工部郎中一人員外郎四人筆帖式四人   泰陵工部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筆帖式四人   泰東陵工部員外郎一人   泰陵妃園寢工部主事一人掌歲時修葺繕治之事祭祝則供其榰幣官府所須咸給其器具焉員額自康熙二年以來先後置   昭西陵內務府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孝陵內務府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內副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孝東陵內務府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內務府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膳正二人內管領一人內副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皇貴妃園寢內務府員外郎一人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委署內副管領一人   泰陵內務府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一人尚膳正二人內管領一人內副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泰東陵內務府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泰陵妃國寢內務府主事一人內副管領一人  孝賢皇后陵寢內務府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內管領一人內副管領一人筆帖式二人 純惠皇貴妃園寢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委署內副管領一人 端慧皇太子園寢內副管領一人尚茶副尚膳副各一人以上俱內務府員額郎中員外郎主事掌泰祭祝奠享之禮掃除開闈之節藝林木薙草萊皆因時經理之尚茶尚膳正副掌熟俎之具苑茹之品酏槳之用咸潔治而敬共之內管領內副管領掌餅餌飴蜜之物以時薦之筆帖式分掌文案員額自康熙二年以來先後置   昭西陵防禦十有六人驍騎校二人筆帖式二人   孝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俱兼管   昭西陵   孝東陵事務防禦十有六人輕車都尉一人雲騎尉二人驍騎校二人筆帖式二人   孝東陵防禦十有六人驍騎校二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防禦十有六人驍騎校二人筆帖式二人   景陵皇貴妃園寢防禦四人驍騎校一人   景陵妃園寢防禦八人驍騎校一人   泰陵   泰東陵總管一人翼領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五人筆帖式二人  孝賢皇后陵寢總管一人翼領二人防禦十有六人驍騎校二人 妃園寢防禦八人驍騎校一人 端慧皇太子園寢防禦委署翼領一人防禦七人委署驍騎校一人以上俱滿洲員額總管翼領掌帥八旗官兵巡視守護防禦驍騎校掌守衞門戶庫藏祭祀則共其几筵筆帖式分掌文案員額自康熙二人以來先後置】   (臣)等謹按我朝祀事加隆禮明儀備凡壇廟陵寢各官皆以敬供典禮其職掌之分見於禮部工部內務府太常寺者謹匯敘於此以昭崇重

  ·太僕寺

  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兩翼牧為場之政令凡隨  蹕司幔城網城之事初附於兵部武庫司後析建衙署獨掌行之又初設有寺丞常盈庫漢大使主簿等官後俱裁】   少卿【滿洲漢人各一人】   左司【員外郎滿洲蒙古各一人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馱載駝隻以備  巡幸之用初不分司乾隆六年始置左右二司各分職掌】   右司【員外郎滿洲蒙古各一人主事滿洲蒙古 各一人掌察驗牧場馬匹盈虧以時印烙】   主簿【滿洲一人掌章奏文移】   筆帖式【滿洲八人蒙古八人】   兩翼牧場官【統轄兩翼總管一人以察哈爾副都統兼理兩翼總管各一人翼長各一人護軍校各四人張家口辦理牧場事務主事一人筆帖式一人俱掌張家口外兩翼牧場之事凡總管員關於察哈爾佐領世爵及牧場翼長等官內選用翼長以下於護軍校等官選用皆由寺引  見注授張家口主事於本寺主事筆帖式內選派】   (臣)等謹按秦漢以後戎馬皆養於官以太僕專司其事利害得失之由具詳史冊我朝考牧精詳斯藏誌慶即口外草肥土衍之地分置牧廠自太僕寺左右翼暨上都達布遜諾爾達里岡愛烏梁海大淩河以及蒙古部落孳牧蕃息雲錦成羣遠軼前古而哈薩克拔達克山等部競以所產上貢天閑牧豐盈標營充實按地分飼條格精詳牧政之善古今莫及也

  ·光祿寺

  卿【滿洲漢人各一人或  欽派大臣兼管掌祭饗宴勞酒醴饍饈之事初隸禮部後以精膳司所掌析歸本寺   少卿【滿洲漢人名一人】   大官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署丞滿洲二人掌內脩茹苑之屬辨其物而共之】   珍饈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署丞滿洲二人掌及時獻其禽鱻以供祭祀燕饗】   良醞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署丞滿洲二人掌共祭祀燕饗之酒醴】   良醢署【署正滿洲漢人各一人署丞滿洲二人掌共百事之鹽及果實醢醬之屬】   典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章疏文移】   司庫【滿洲二人掌庫帑出納】   筆帖式【十八人】

  ·順天府

  府尹【漢人一人掌京畿之治理雍正元年以來又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皆由  特簡其首領有經歷照磨司獄崇文門副使漢人各一人】   府丞【漢人一人掌學校之政今】   治中【漢人一人掌供文武鄉會試之饔餼】   通判【漢人一人掌京城各市牙儈之籍而榷其常稅初設推官一人康熙六年裁】   (臣)等謹按順天府初止轄大興宛平二縣康熙十五年始以昌平良鄉等州縣併隸順天府今所屬自大興宛平以外凡州縣二十有五設東西南北四路同知以分領之皆兼統於直隸總督復特簡大臣兼管府事以重其任茲專敘京尹衙門於此至順天府所屬州縣各職俱分載直省各門故不另贅奉天府倣此

  ·鴻臚寺

  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朝會賓客吉凶行禮傳贊之事諸藩入貢與夫百官之謝  恩者並鴻臚引奏初隸禮部後歸本寺以禮部滿尚書總統之】   少卿【滿洲漢人各一人職掌與卿同】   鳴贊【滿洲十六人漢人二人掌儐導及行禮唱贊之事】   序班【漢人四人掌序百官之班位】   主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文移章牘】   筆帖式【滿洲四人】   (臣)等謹按初設漢左右寺丞康熙五十二年裁

  ·國子監

  祭酒【滿洲漢人各一人又  欽派大臣兼管掌成均之法以時程課諸生每歲仲春仲秋上丁祀 先師則總其禮儀初兼太常寺少卿銜後停初隸禮部後歸本監】   司業【滿洲蒙古漢人各一人賦掌與祭酒同】   監丞【滿洲漢人各一人職掌學規以督教課均廩糈】   博士【滿洲漢人各一人掌闡明經說以助督課】   助教【六堂漢人各一人分教直省俊選之士八旗官學助教滿洲十六人蒙古八人分教八旗子弟八旗官學漢教習由本監奏請考補三年期滿候用算法館助教漢人一人分教算學生俄羅斯學助教滿洲漢人各一人分教俄羅斯子弟俱由額設內掄選二人兼司之】   學正學錄【學正漢人四人學錄漢人二人分隸六堂以掌教課】   典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簿書文移】   典籍【漢人一人掌經史以資諸生誦習】   筆帖式【滿洲四人蒙古漢軍各二人】   (臣)等謹按成均之法為教化所由興我國家崇儒重道學校風行皇上親詣太學謨誥屢申乾隆四十八年復特命刱建圜水辟雍斟今酌古度地鳩工事既蕆于五十年仲春上丁釋奠禮成躬臨講學蓋自元明五百年以來久未建置而大聖人久道化成聿昭茂典御製碑記發明復古之意槐市諸臣恭逢盛儀益掌推廣教思興起多士也

  ·欽天監

  監正【滿洲西洋各一人並  特簡大臣兼理掌察天文定氣朔占候步推之事每歲孟冬朔日呈奏明歲時憲書移禮部頒行於天下初西洋監正名曰監修雍正三人更正所屬主簿二人初有漢監正後省】   監副【滿洲漢人各一人左右監副西洋各一人】   時憲科【五官正滿洲蒙古各二人掌譯布文字秋官正漢軍一人春夏中秋冬官正漢人五人各掌推驗之事五官司書漢人一人掌刊布時憲書博士滿洲三人漢軍二人漢人十有六人歲以漢博士二掌直譙樓初設回回科後裁歸漢軍秋官正掌之】   天文科【五官靈臺郎滿洲三人漢軍一人漢人四人五官監候漢人一人博士滿洲三人漢人二人掌呧天象之垂書雲物以協歲事】   漏刻科【五官挈壺正滿洲漢人各二人五官司晨漢軍一人博士漢人六人掌調壺漏測中星審緯度相陰陽以諏時日而卜營建焉】   主簿【滿洲漢人各一人掌章奏文籍】   筆帖式【滿洲十一人蒙古四人漢軍二人】   天文生【食俸者四十八人食糧者五十六人分隸三科各掌司推算觀候之事】   陰陽生【漢人十人隸漏刻科】

  ·太醫院

  院使院判【院使漢人一人左右院判漢人各一人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供醫事】   御醫以下等官【御醫十有五人吏目三十人醫士四十人醫員三十人俱漢人員額掌九科之法以治疾分班侍直給事宮中者曰宮直給事外廷者曰六直  御醫以下初制增減不一後定設如今額】

  ·聖賢後裔世職

  衍聖公【掌奉 至聖孔子闕里廟祀順治元年題淮封爵一如前朝階正一品班列尚書上二年改   賜三臺銀印十三年依例授光祿大夫十六年依例給清漢文三臺銀印乾隆十四年改給清漢篆文一品三臺銀印   翰林院五經博士二十六人孔氏北宗一人南宗一人元聖周公復聖顏又宗聖曾子亞聖孟子先賢仲子閔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顓孫子有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張子邵子後裔各一人朱子後裔二人先儒韓子後裔一人關氏後裔三人各掌奉祀之事】   聖裔太常寺博士【一人掌奉聖澤書院祀】   聖裔國子監學錄【二人一奉尼山書院祀一奉洙泗書院祀】   聖裔國子監學正【一人掌奉儀封聖廟祀】   聖裔世襲六品官【一人掌分獻崇聖祠 國初仍前代曲阜用孔氏世職知縣乾隆六年改為世襲六品官曲阜縣缺不必拘用孔氏】   四氏學【教授一人學錄一人掌訓課孔顏曾孟四氏生徒】   聖廟執事官【四十人掌凡祭祀分獻及爵帛香祝之執事】   司樂等官【司樂一人掌樂章樂器奎文閣典籍一人掌書籍及禮生屯田管勾一人掌祝田錢穀之出八林廟守衞司百戶一人掌陵廟之戶籍知印一人掌書一人書寫一人掌公府文書印信奏差一人掌齋衍聖公章奏隨朝件官六人掌隨衍聖公朝覲辦事】   (臣)等謹按聖裔世爵始自西漢若餘官則後漢始置百石卒史然至晉時巳廢後魏孝文嘗官孔氏顏氏而亦未聞世襲也至唐末始以文宣公兼曲阜令宋時又置廟學教授自是歷代相承遞有增設更元及明置官漸備然四時將享主鬯者雖膺上公之封而駿奔者不皆服官之侶至國朝設六等執事官然後牽牲贊采章紱輝煌真足以補前朝之闕典矣

  皇朝通志卷六十七

  ●皇朝通志卷六十八

  職官略五

  ○職官略五

  官制五

  △官制五

  領侍衞府   鑾儀衞   八旗官制

  ·領侍衞府

  三旗領侍衞內大臣【六人】   掌統領侍衞親軍內大臣【六人】   散秩大臣【無定員俱掌先後  宸御左右翊衞 國初以八旗將士平定海內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   天子自將爰掄其子弟命曰侍衞用備隨侍宿直而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亦得預選統以勳戚大臣以重環衞之職焉】   侍衞【  御前侍衞 乾清門侍衞俱無定員一等侍衞三旗六十人宗室九人二等侍衞三旗一百五十人宗室十八人三等侍衞三旗二百七十人宗室六十三人藍翎侍衞三旗九十人漢人侍衞無定員掌宿衞扈從更番輪直凡六班班分兩翼  行幸駐蹕宿衞如 宮禁之制扈從則前導隨行其分司職守者有■〈米古〉杆處侍衞三十四人上駟院侍衞二十四人養鷹狗處侍衞九人善撲處武備院鑾儀衞及諳達侍衞無定員皆統於三旗員額順治初以漢廕生簡選侍衞尋罷康熙二十九年以武進士之嫺騎射者擢置侍衞附於三旗三十七年設宗室侍衞雍正三年於藍翎侍衞中選其材技為四等侍衞後扔為藍翎侍衞五年定制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衞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衞二甲得選三等侍衞三甲選藍翎侍衞七年以宗室侍衞併入三旗舊設三旗印務班領十二人班領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改印務班領為一等侍衞班領為二等侍衞凡侍衞十人則設之長三旗侍衞什長六十人宗室侍衞什長九人】   親軍校【旗黃旗二十五人正黃旗二十六人正白旗二十五人又有五旗附入三旗之親軍校鑲黃十人正黃十有一人正白九人掌率其屬隨侍衞以執事】   主事【一人署主事二人筆帖式三旗各四人貼寫筆帖式三旗各九人掌章奏文移】   (臣)等謹按自古周廬千列設戟百重環衞之官其職彌重周禮宮正宮伯實後世郎衞所由始其時皆以勳親入侍休戚一心法制盡善漢代三署郎多選經明行修者充之猶為不失遺意厥後或權移宦豎或委寄非人代多流弊我朝侍衞之職訓習有道稽覈有方出則當折衝之任入則備翊衞之班所以上應勺陳環拱宸極者其規模實為閎遠矣

  ·鑾儀衞

  掌衞事大臣【一人王公大臣管理掌供奉  乘輿秩序鹵簿辨其名數與其班列凡祭祀朝會  時巡大閱則帥所司而散供之】   鑾儀使【三人內二人以滿洲蒙古兼授一人以漢人漢軍兼授職任與掌衞事同順治元年置錦衣衞指揮使等官二年改為鑾儀衞四年罷指揮使置鑾儀使及副使等官五年罷鑾儀副使定鑾儀使滿洲漢人員額各二康熙三十年省漢人一人所隸有軍尉旗尉民尉奉輦旗尉百六十八人民尉六十人各執事旗尉二百四十六人民尉一千八百五十六人皆分隸各所三旗蒙古布勒器三十人漢軍更夫四十人】   左所【掌所印冠軍仗滿洲一人掌鑾輿司馴馬司司卬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二人治儀正滿洲四人漢軍五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漢軍八人掌輿乘輦輅之事】   右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擎葢司弓矢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繖葢儀刀弓矢槍戟之事】   中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旌節司旛幢司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漢軍一人掌麾氅旛幢纛幟節鈱仗馬之事】   前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班劍司戈戟司司印雲麾仗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三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旗幟立瓜臥瓜吾仗之事】   後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班劍司戈戟司司印雲麾仗滿洲二人間散雲麾仗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三人漢軍三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旗幟立瓜臥瓜吾仗之事】   馴象所【掌所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東司西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閒散雲麾使滿洲一人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二人掌儀象騎駕鹵簿鐃歌前部大樂】   旗手衞【掌衞印冠軍使滿洲一人掌衞事冠軍使漢軍一人掌左司右司印雲麾使滿洲二人治儀正滿洲二人漢軍二人整儀尉滿洲三人掌金鉦鼓角鐃歌大樂及 午門司鐘 神武門鐘鼓樓直更之事乾隆七年以鼓手旗尉八十人並頭尉八人隸樂部改名署史學習音律又民尉六十人亦改用旗人並隸樂部焉】   陪祀冠軍仗等官【冠軍仗漢軍二人駕儀官理雲麾使漢軍一人治儀正漢軍三人駕庫管理整儀尉漢軍二人各以其事隸屬於衞無專領職掌】   主事經歷筆帖式【主事滿洲一人經歷漢人一人掌章奏文移筆帖式滿洲七人滿軍三人】   鳴贊【四人掌贊鳴鞭】

  ·八旗官制

  八旗都統副都統【滿洲蒙古漢軍旗各一人分掌滿洲蒙古漢軍二十四旗之政令以宣布教養整詰戎兵釐治田土稽覈戶口凡八旗次序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我 朝自龍興東土諸部以次削平歸附日衆太祖高皇帝辛丑年始編三百人為一牛彔每牛彔設額真一先是我國出儐校獵不論人數多寡各隨旗黨屯寨而行每入各取一矢十人設長一領之其長稱為牛彔額真至是遂以名官尋復定戶籍分為四旗曰黃曰白曰紅曰藍以純色為辨乙卯年以初設四旗為正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合為八旗每三百人設一牛彔額真五牛彔設一甲喇額真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每固山額真設梅勒額真二人以佐之天聰八年改梅勒額真以下為章京惟固山額真如故其隨固山額真行營馬兵定為阿禮哈超哈此為驍騎營之始九年分設蒙古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八旗同崇德二年始立漢軍二旗四年以漢軍二旗分為四旗七年定設漢軍八旗旗色官制與滿洲蒙古皆同順治十七年定制固山額真漢字稱為都統梅勒章京漢字稱為副都統】   驍騎參領【滿洲旗各五人蒙古旗各二人漢軍旗各五人副驍騎參領各如參領之數掌受都統副都統之政侈以頒於佐領而行之天聰八年制管甲喇者即為甲喇章京順治八年定甲喇章京漢字稱為參領滿字如舊康熙三十四年每甲喇增置委署參領各一人於世爵佐領等員內選用雍正元年改為副參領】   佐領【滿洲六百四十人蒙古二百有四人漢軍二百六十六人驍騎校每佐領下一人掌稽所治人戶田宅兵簎以時頒其職掌初天命元年始編置滿洲牛彔八年增編蒙古牛彔天聰四年增編漢軍牛彔八年制管牛彔者即為失彔章京順治十七年定牛彔章京漢字稱為佐領分得撥什庫漢字稱為驍騎校滿文如舊佐領所治以三百人為率丁口滋生則遞有增設佐領之制有世襲有公中世襲佐領有四等 國初各部落長率其屬來歸授之佐領以統其衆爰及苗裔曰勳舊佐領其率衆歸誠功在旂常得  賜戶口者曰優異世管佐領其僅同弟兄族里來歸因授之以職奕葉相承者曰世管佐領其戶少丁稀合編佐領兩姓三姓迭為是官者曰互管佐領皆以應襲者引  見除授公中佐領則因八旗戶口蕃衍於康熙十三年以各佐領撥出餘丁增編佐領使旗員統之有缺則以不兼部務之大臣世爵及五品以上文武官內簡選除授焉】   印務官【印務參領滿洲旗各二人蒙古旗各一人漢軍旗各二人印務章京滿洲旗各八人蒙古旗各四人漢軍旗各六人印務筆帖式滿洲旗各八人蒙古旗各四人漢軍旗各六人隨印外郎漢軍旗各一人蒙古旗各一人掌章疏文移案牘及繙繹行遣之事】   (臣)等謹按八旗之制為前古所未有我國家神武開基龍興之初建旗辨色用飭戎行厥後歸附既衆即按行軍旗色以定戶籍先立四旗尋增為八旗迨後戶口日繁乃次第編置蒙古漢軍八旗合為二十四旗制度詳備及定鼎京師分田授宅辨方正位在內則有親軍前鋒護軍驍騎步軍之分在外則有各省駐防之制而采統之以八旗設官分職教養生成蓋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乎旗者皆可以為兵非如前代有僉派召募之煩而後收兵之用故居則環衞周防出則折衝禦每臂指之使磐石之固洵可超越百代垂治億年者矣

  前鋒統領   護軍統領   嚮導   步軍統領   火器健銳虎鎗各營

  前鋒統領

  前鋒護軍統領   前鋒統領【左右翼各一人或以王公大臣兼領掌本翼四旗前鋒之政令前鍛參領前鋒侍衞左右翼各八人委署前鋒侍衞左右翼各四人前鋒校左右翼各四十八人掌督率前鋒警蹕宿衞凡  行幸止頻於  御營一二里外安設卡倫立前鋒旗以為門戶列帳守衞隨印協理事務前鋒參領侍衞左右翼各一人隨印前鋒校左右翼各二人隨印筆帖式左右翼各二人掌案牘文移】

  護軍統領

  護軍統領【每旗各一人掌護軍之政令護軍參領每旗滿洲十人蒙古四人內司鑰長署司鑰長每旗各一人副護軍參領每旗滿洲十人蒙古四人委署護軍參領每旗各七人護軍校滿洲蒙古每佐領各一人掌董率護軍守衞 宮殿門戶及 紫禁城外環列周廬番上宿直  車駕行幸則宿衞  御營守司網城堆舖及清道警蹕之政令初制以上三旗護軍參領等守衞禁門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門雍正七年始定八旗護軍均司禁衞焉隨印協理事劮護軍參領副護軍參領每旗各一人隨印護軍校每旗各二人隨印筆帖式每旗各二人門筆帖式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各十人掌案牘文移】   圓明園八旗護軍營總統【以王公大臣兼任無定員掌 園明園翊衞之政令營總護軍參領每旗各一人副護軍參領每旗各二人署副護軍參領每旗各四人護軍校每旗各八人副護軍校每旗各八人掌守衞 御園番直巡警隨印協理事務營總護軍參領各二人隨印護軍校四人隨印筆帖式八人掌案牘文移】

  嚮導

  御營嚮導總統【無定員嚮導處參領侍衞各四人前鋒校護軍梭各六人凡遇  時巡以總統一人先期率官詣  車駕經行之地周覽山川通橋梁夷險隘計程入告  駕行則佩橐前導】   (臣)等謹案歷代衞尉監門諸職雖規制具存而積久廢弛不加訓練每致軍多隱占冊籍常虛至明代流風愈下諸門管鑰甚且付諸寺人之手禁衞之事益不可問矣我朝建旗分職碁布星羅以前鋒護軍所轄專掌宿衞清蹕制度詳明規條嚴密復以時訓習操練黜陟懲勸無不感勵奮興精心簡練環衞之制洵非前代所能比擬也

  步軍統領

  步軍統領   提督九門巡捕五營步軍統領【滿洲一人掌京城內外門禁鎖鑰統內外門禁鎖鑰統帥八旗步軍五營將備以徼巡京師初制皆領於兵部職方司以漢主事一員專司政令康熙十三年始改設提督九門步軍統領一員  特簡八旗大臣綜理其事三十年以巡捕三營併隸之乾隆四十六年增為五營舊設有協理刑名事務部臣一人乾隆四十三年省如步軍統領有以都統副都統任者仍用部臣一人協理】   左右翼【步軍翼尉每翼各一人八旗步軍協尉每旗各三人步軍副尉每旗各三人捕盜校每旗滿洲三人蒙古漢軍各一人步軍校每旗滿洲二十有一人蒙古漢軍各八人委署步軍校每旗滿洲五人蒙古漢軍各二人翼尉協尉副尉掌董率守衞捕盜步軍掌緝捕盜賊步軍校掌分汛警夜翼尉本名總尉協尉本名副尉副尉本名參尉乾隆十九年改今名所屬領催二千二十八人步軍一萬八千七百二十六人捕盜步軍三百二十人又增步軍二千二十六人】   步軍統領衙門司員【員外郎滿洲二人主事滿洲二人掌句檢旗營簿青司務滿洲一人筆帖式滿洲十有二人掌簿籍文移】   城門官【城門領滿洲十八人漢軍七人城門吏滿洲十八人漢軍七人門千總漢軍三十二人掌內城九門外城七門晨昏啟閉之節以嚴出入稽詐偽城門領初名城門尉城門吏初名城門校乾隆十九年改今名其員額內城每門各二人外城每門各一人門千總初為指揮千戶順治四年改置內外城每門各二人所屬門甲三百二十人門軍六百四十人又礮手每門各二人】   信礮官【總管滿洲一人司信礮官漢軍旗各一人掌守白塔信礮順治十年設乾隆八年定歸於步軍統領管轄又 紫禁城內西筩子河舊置步軍校二人步軍四十人以備緊急差傳乾隆四十八年增置協尉一員步軍六十名移駐造辦處外圍地方焉】   巡捕五營【中營副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四人千總十人把總二十人南營參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五人千總十二人把總二十四人北營參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八人把總十六人左營參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入人把總十六人右營參將一人遊擊一人都司一人守備三人千總八人把總十六人掌分汛防守稽察巡邏初設三營乾隆四十六年增左右二營共置官一百七十一人增兵四千九百名合為一萬仍撥兵二千依建銳營制以時操演各營置有外委千總把總以司協防差操之事】   (臣)等謹案都城為四方會極民物繁故董正之司自古特加慎重我朝置步軍統領之職掌管門禁提督京營特簡親信重臣以膺斯任綱維整飭法令謹嚴近復增廣二營添設兵弁星羅碁布規條整肅立法至為詳善焉

  火器健銳虎鎗各營

  火器健銳虎鎗各營   火器營【總統六人以王公或領侍衞內大臣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康熙三十年置左右翼長各一人八旗掌關防營熜每旗各一人委署翼長二人在內鳥鎗護軍參領每旗各一人副鳥鎗護軍參領每旗各二人兼管礮信每旗各一人委署鳥鎗護軍參領每旗各四人又五品頂帶花翎委署鳥鎗參領十人由鳥鎗護軍校內放仍食原餉護軍校每旗二十八人筆帖式每旗各二人掌訓練火器較試以時初制有鳥鎗驍騎參領鳥鎗驍騎校乾隆三十五年省驍騎參領以驍騎校額併人護軍校內即以副護軍參領兼管礮信委署護軍參領如今制又有鳥鎗藍翎長每旗二十八人八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鳥鎗護軍六人驍騎校一人】   健銳營【總督無定員以公侯大臣兼任掌督率所屬以時訓練乾隆十四年於八旗前鋒護軍內簡雲梯精卒千人從征金川功成凱旋  命以其衆特立為健銳雲梯營於香山實勝寺旁建屋以居之左右翼翼長各一人八旗前鋒參領每旗各一人副前鋒參領每旗各一人委署前鋒參領每旗各二人前鋒校共五十人副前鋒校共四十人筆帖式四人前鋒演習水戰漢人侍衞十人把總十人掌帥領營卒習雲梯馬步射鳥鎗馳馬躍馬舞鞭舞刀之技又於昆明湖教水戰駕船駛風咸精於其藝焉又藍翎長共五十人前鋒千人委署前鋒千人養育兵百人水手七十二人】   三旗虎鎗營【總統一人以公侯領侍衞內大臣簡任三旗總領各二人以內大臣都統前鋒護軍統領副都統侍衞  簡用虎鎗長每旗各七人虎鎗副長每旗各七人筆帖式三人掌以虎鎗扈從凡遇  車駕蒐狩總統等日以十人前導安營後偵虎豹出入備伏弩箭康熙二十三人黑龍江將軍進精騎射善殺虎新滿洲四十人至京分隸上三旗始置虎鎗營設官以領之】   (臣)等謹案我朝法制周密軍威遠振康熙中特置火器營以練習鎗礮虎鎗營以格殪猛獸政一令專技精藝熟我皇上聖武維揚萬方震疊自歲巳巳復以雲梯勝兵刱置健銳營於香山歲時親臨簡閱號令嚴明節制有方屹為干城腹心之選仰見睿謨廣運條畫精詳儲材豫而收效遠實為前古所未有也

  皇朝通志卷六十八

  ●皇朝通志卷六十九

  職官略六

  ○職官略六

  官制六

  △官制六

  奉天府

  ·奉天府

  府尹【一人又  特簡奉天侍郎一人兼管掌一府之政令兼轄錦州府屬初名遼陽府順治十四年改今名其首領經歷一人奉天府縣各官向俱滿漢兼用乾隆十六年定制專用旗員】   府丞【一人掌府屬之學校】   治中【一人】   通判【一人】   (臣)等謹案奉天所屬錦州各官亦分載直省各門故不復敘

  直省文職   漕運各官   河道各官   鹽政   學政   關稅各差   司道   府   直隸州   州縣

  直省文職

  總督【直隸一人江南江西一人福建浙江一人湖北湖南一人四川一人陜西甘肅一人廣東廣西一人雲南貴州一人掌綜治軍民統轄文武考覈官吏修飭封疆直隸初設巡撫後加總督銜後又改為直隸總督仍管巡撫事又有三省總督兼轄山東河南又有宣大總督後俱省兩江總督初兼轄河南後改如今制湖廣總都初為川湖總督後定為湖廣總督四川初設巡撫後裁設總督陜甘總督初兼轄四川改轄山西後定為陜甘總督雲貴總督初兼轄廣西後定為雲貴總督又河南初設河東總督轄河南山東後省凡總督例兼右都御史銜其應否兼兵部尚書銜由吏部請  旨定奪】   巡撫【直隸一人總督兼山東一人山西一人河南一人江蘇一人安徽一人江西一人福建一人浙江一人湖北一人湖南一人陜西一人甘肅一人總督兼廣東一人廣西一人雲南一人貴州一人掌宣布  德意撫安齊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直隸初設順天巡撫正保巡撫宣府巡撫後併定為直隸巡撫以總督兼管江南初設盧鳳巡撫後定為安徽巡撫江西初設南贛巡撫湖北初設鄖陽巡撫後俱省湖南初設偏沅巡撫後改為湖南巡撫陜西初設延綏巡撫寧夏巡撫後俱省凡巡撫例兼右副都御史銜其應否兼兵部侍郎由吏部請  旨定奪】   (臣)等謹案督撫之設雖沿有明舊制而損益得中措置咸當封疆大吏職任崇而掄擇慎我皇上勵精圖治宵旰勤求無時不以吏治民生為念慶讓予奪至正大公無不凜肅朝章交相感勵洵為郅隆之極軌矣

  漕運各官

  總督漕運【一人掌都理漕輓以足國儲凡收糧起運過淮抵通皆以時稽核催儹而綜其政令】   巡漕御史【淮安一人齊寧一人天津一人通州一人掌稽察所巡之地以肅漕政以科道  簡充一年而代順治七年裁巡漕御史以糧道分押雍正七年復分遣御史稽察乾隆二年定制如今額】   督糧道【江南二人山東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各一人掌監察兌糧督押運艘而治其政令】   (臣)等謹案福建陜西廣東雲南貴州皆有糧道甘肅有巴里坤糧道皆非總漕所轄故別載司道篇中   同知道判【管轄同知山東武定一人江南江寧蘇州松江鳳陽各一人這江湖州一人通判山東濟南兖州東昌泰安曹州各一人河南歸德衞輝懷慶各一人江南蘇州安慶寧國池州太平廬洲揚州松江鎮江徐州淮安各一人浙江杭州嘉興各一人江西南昌吉安臨江各一人湖北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各一人湖南長沙衡州岳州各一人押運同知通判山東一人河南一人江南七人浙江三人江西二人湖北一人湖南一人齊名有管糧押運之別而所司事則一也】   漕運武職【漕標副將一人游擊一人都司二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四人把總十人掌催護糧艘領運守備五人衞守備九人守禦所千總十三人千總一百八十六人隨營效力武舉每幫一人掌領運漕糧】   (臣)等謹案明初行支運之法軍民並任其事其後變為兌運又變為長運雖免於輸將失業而軍民交兌不免需索之弊我朝改為官收官兌酌定贈貼官為支給軍民兩便實為良法列聖軫念民食湛恩時霈皇上恩及運丁曲加體恤運軍挂欠有寬免之條黎庶豐盈有倉相之積洵前古所莫能及也

  河道各官

  河道總督【江南一人山東河南一人直隸以總督兼管南河總督掌黃淮會流入海洪澤湖汕黃濟運南北運河洩水行漕及瓜州江工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東河總督掌黃河南下汶水分流運河敘洩及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順治初止設總河一人雍正二年河南設副總河一人七年分設如今額初俱兼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乾隆四十八年改給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   各道【江南合庫道一人江蘇淮陽道一人直隸永定道一人專司河務直隸清河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大明道各一人江南淮徐海道一人河南開歸陳許道河北道各一人以巡道兼司河務併見下文】   管河各員【同知二十七人通判二十五人州同十人州判二十人縣丞七十三人主簿六十九人巡檢二十五人吏目二人典史四人兼管河務知縣十八人各掌沿河隄堰壩牐歲修搶修及挑濬淤淺導引泉流井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以下為專司知縣為兼職】   牐官【四十三人掌司牐之啟閉以時蓄洩】   河道武職【江南河標副將二人遊擊一人都司三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八人把總十有六人河東河標副將一人遊擊二人都司一人守備二人管理塘務一人千總六人把總十有二人掌催護工程巡查差操之事江南河營參將一人遊擊二人守備二十人千總十有七人把總三十人葦蕩營參將一人守備二人千總二人把總二人山東黃河運河營守備一人千總五人把總二人東昌德州二衞官河守備各一人德州運河南北兩岸管河千總各一人河南豫河懷河二營守備各一人協辦守備各一人千總四人把總二人直隸永定河河營守備一人千總九人把總十有五人皆掌河工調遣及守汛防險之事】   (臣)等謹案我聖祖仁皇帝軫念河防親臨相度如以清敵黃之法浚張福口引河築歸仁隄疏人字亡稻諸河改中河運道而移仲莊閘於楊家莊凡所指畫悉為治河典則世宗憲皇帝命發帑金數百萬增築高家堰利賴貽諸奕世我皇上法祖勤民於河工重務尤為厪念六舉南巡之典閱視河隄睿裁指授如堅閉高邸三壩高堰五壩定清口水誌以時拆築開陶莊引河導黃使北加甃高堰甎工接築徐州石隄諸大興作無不條畫周詳是以弊革利興安瀾永慶自古平成之績固未有盛於今日者也

  鹽政

  鹽政長蘆【兩淮各一人由  特旨簡用福建甘肅四川兩廣以總督兼理兩浙雲貴均以巡撫管理河東以山西巡撫管理掌弊羣吏糾其徵收督催之不如法者以時審其價而酌劑之 國初承明制各省置巡鹽御史後定為鹽政其首領經歷長蘆山東河南兩淮兩浙兩廣各一人知事長蘆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巡檢兩淮二人   都專鹽運使司運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廣各一人鹽道兩浙福建陝西四川雲南各一人其餘各直省行銷地方鹽法多由駐劄省城守巡道兼理掌督察場民之生計與商之行息而平其鹽價初定兩浙福建運使各一人後改為道員分司運同長蘆山東河東兩廣各一人運副兩淮一人運判長蘆二人山東兩浙各一人兩淮三人掌佐運使鹽道之事】   監掣同知【兩淮二人掌掣鹽之政令】   提舉司提舉【雲南三人分轄鹽井之政】   大使【鹽課司大使長蘆山東各十人河東三人兩淮二十三人兩浙三十二人福建十五人陝西一人廣東十三人四川七人雲南九人掌鹽場及池井之務鹽引批驗所太使長蘆山東兩淮各二人兩浙四人兩廣一人掌批驗鹽引之出入庫大使長蘆山東河東兩淮兩浙福建兩廣四川雲南各一人掌鹽課之出納】   (臣)等謹案我朝正定鹽法特簡部院及內務府官員兼充或定制以督撫兼理以重其任因地制宜綱維整肅復以時會計其奏課酌劑其價值之輕重與夫鹽法之更革者奏聞裁定所以制海場池井之宜以資生計于編氓者規制靡不詳備焉

  學政

  提督學【順天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陝西甘肅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充奉天府一人以府丞充福建臺灣府一人以臺灣道充掌學校之事三人而代 國初各省設督學道康熙二十三年改以京員簡用雍正四年定制各省學道皆改為學院其以部屬簡任者君翰林院編修檢討銜】   儒學【各府廳等儒學教授奉天二人直十人山東十人山西十人河南九人江蘇八人安徽八人江西十有三人福建十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九人湖南九人陝甘十有六人四川十有二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五人貴州十有三人各州儒學學正泰天四人直隸二十有二人山東十有一人山西十有六人河南十人江蘇六人安徽九人江西二人福建三人浙江一人湖北七人湖南七人陝甘二十三人四川十有八人廣東十人廣西十有二人雲南三十人貴州十有四人各廳縣儒學教諭奉天一人直隸一百十有五人山東九十有一人山西六十有一人河南九十有八人江蘇四十有六人安徽四十有八人江西七十有五人福建五十有八人浙江七十有六人湖北五十有四人湖南五十有七人陝甘六十有四人四川八十有六人廣東七十有三人廣西四十有二人雲南三十有二人貴州三十有三人各府廳州縣儒學訓導奉天四人直隸一百四十人山東一百十人山西九十有五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蘇五十有九人安徽六十有四人江西九十有一人福建七十有二人浙江八十有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有七人陝西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十人廣東九十有四人廣西六十有三人雲南七十有三人貴州六十人掌訓迪之事】   (臣)等謹案我朝右文重道郅治光昌各省學政俱以京員簡任我皇上復加意整飭凡學政受事必訓諭諄至期以端士習而正文體壽考作入洵超越前古云

  關稅各差

  關稅監督【京師崇文門正監督一人以大臣  簡充副監督一人由內務府奏充左翼右翼各一人以大臣  簡充直隸天津關一人以鹽政兼管通州二人以坐糧廳兼管山海關一人以四五品京堂及部院內務府司員差充張家口殺虎口各一人以部院司員差充潘桃口一人以多倫諾爾同知管理龍泉紫荊奇峯五虎固關白石倒馬茨溝插箭嶺馬水口各一人以提督兼管委參將以下監收三座塔八溝烏蘭哈達各一人以理藩院司員充奉天失馬稅一人以部院司員差充中江一人以 盛京將軍衙門章京及五部司員差充山西武元城一人以巡撫兼管委交城縣知縣監收歸化城一人以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山東臨清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臨清州知州監收江南海關一人以江蘇巡撫管理委松太道監收滸墅關一人以織造兼管淮安宿遷關一人以內務府司員充揚關一人以巡撫管理委巡道監收龍江西新關一人以織造兼管鳳陽關一人以道員管理蕪湖關一人以安徽巡撫管理委巡道監收江西九江關一人以道員管理贛關一人以巡撫管理委巡道監收福建海關一人以將軍兼管關安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福州府同知監收浙江海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南北新關一人以織造兼管湖北武昌厥一人荊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員監收湖南辰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辰州付監數四川夔關一人以總督兼管委夔州府監收打箭鐿一人以同知兼管廣東海關一人以內務府司員簡充太平關一人以巡撫兼管委道員監收廣西梧厰潯厰各一人以巡撫管委梧州泀州各知府監收掌頒其禁令以安行旅通財賄爰繫之稅以便詗幾以佐 國家經費凡榷百貨者為戶部分司榷竹木及船鈔者為工部分司】   (臣)等謹案我朝釐正關榷寬政頻施前代無名之繁賦芟除殆盡而濬以重臣涖以封疆大吏關津則有親填循環稽考之簿海舶則有貿易外洋之照內口內河之經歷遼遠者皆給之昭以辨姦良所以體恤商賈杜絕姦欺者規制至為詳悉蓋利用通財盡革往代無藝之征而垂億萬年永久之制也

  司道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寧蘇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一省之政司錢穀之出納初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康熙六年去左右銜每省止設一人初以直隸近在畿甸不設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使銜康熙八年增設直隸守道一人總司錢穀雍正二年改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寧蘇州各一人其首領經歷掌出納文書理問掌勘核刑名都事掌受發文移照磨掌照刷卷宗庫大使掌司庫藏之出入倉大使掌檢稽倉庾】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兼理驛傳初直隸不設臬司以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銜通永天津道俱兼山東按察使銜霸昌井陘道俱兼山西按察使銜康熙八年增設直隸巡道一人總理刑名三十八年省井陘道雍正二年改直隸巡道為按察使其首領經歷掌出納文書知事掌勘察刑名照磨掌照刷卷宗司獄掌管理繫囚】   各道【直隸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道熟河道各一人山東督糧道濟東泰武臨道道登萊青道兗沂曹濟道各一人山西冀寧道河東道雁平道歸綏道一人河南開歸陳許道糧鹽道南汝光道河北道河陝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糧諸道蘇松糧儲道常鎮通道松太道鹽巡道鳳廬道寧池太廣道各一人浙江督糧道鹽袪道寧紹台道溫處道杭嘉湖道金衢嚴道各一人江西督糧道鹽法道廣饒九南道吉南贛寧道各一人福建督糧道鹽法道興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龍道臺灣道各一人湖北督糧道鹽法道荊宜施道安襄鄖道武漢黃德道各一人湖南糧儲道鹽法長寶道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陝西督糧道鹽法道潼商道漢興道延榆綏道各一人甘肅甘涼道平慶道鞏秦階道蘭州道寧夏道西寧道安肅道鎮迪道各一人四川鹽茶馬道松茂道川東道建昌道永寧道川北道各一人廣東督糧道惠潮嘉道肇羅道雷瓊道南韶連道高廉道各一人廣西蒼梧道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雲南糧儲道鹽法道迤西道迤東道迤南道各一人貴州督糧道貴西道古州道各一人皆掌佐藩泉之事 國初設布政司左右參政參護按察司副使僉事等道乾隆十八年省去參政等銜定為守巡各道職秩彌昭畫一焉其首領有庫大使倉大使等官】

  府

  知府【奉天一人直隸山東福建湖北廣東各十人陝西七人江蘇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肅湖南各九人浙江廣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貴州各十三人雲南十四人掌一府之政統轄屬縣宣理風化平其賦役聽其獄訟以教養百姓其首領有經歷知事照磨司獄宣課司大使稅課司大使倉大使檢校庫大使茶引批驗所大使長官司吏目等官因地裁設各守其職同知奉天一人直隸二十四人江蘇二十三人浙江十五人安徽貴州各七人山東十二人陝西六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河東甘肅廣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廣東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雲南十三人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清軍理事撫曲水利諸務通判奉天一人直隸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蘇十六人山東河南各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陝西三人甘肅廣西雲南貴州各六人福建廣東各七人四川九人分掌糧運督捕水利理事諸務】   (臣)等謹案同知通判及州同以下等官其有巳見漕務河務各門者並載於此以見全數

  直隸州

  直隸州知州【直隸甘肅各六人江蘇廣東各三人安徽陝西各五人山東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雲南各四人江西廣西各一人掌直隸州一州之政令其規制與知府同惟無倚郭縣其所治州事即自行之其道領有吏目巡檢驛丞閘官稅課司大使等官亦因地裁設】   直隸州州同【直隸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蘇山東陝西甘肅福建各一人河南廣東各一人如同知之職】   直隸州州判【直隸五人江蘇安徽山東陝西廣東廣西各二人山西湖南各四人河南甘肅各三人江西雲南各一人四川七人如通判之職】   (臣)等謹案我朝澄清吏治首重親民之任以府州為諸縣統率尤隆其選諸府授任之初得蒙召對訓示周詳俾守土者得以稟承而宣布之又特命書名殿扆以時省覽而察其殿最所以淬勵之者靡所不至是以吏績官方遠軼前古焉

  州縣

  知州【順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隸十二人江蘇安徽湖南各三人山東九人山西陝西谷五人河南六人甘肅湖北廣東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廣西二十六人四川十一人雲南二十七人貴州十四人掌一州之政治其佐州同州判分掌糧馬巡捕之事其屬吏目掌輔理刑禁巡檢驛丞庫大使閘官等員各因所分地而掌其職事】   知縣【順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直隸一百五人江蘇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東九十五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陝西七十三人甘肅五十二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廣東八十一人廣西四十九人四川一百十一人雲南三十九人貴州三十四人掌一縣之政令其佐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征稅戶籍巡捕之事其屬巡檢掌捕盜賊典史掌監察獄囚如無丞簿則兼領之驛丞典郵傳迎送閘官掌收洩啟閉事稅課大使典商稅之事河泊所官掌收魚稅】   (臣)等謹案州縣授任之初必先由吏部引見以簡其才否其在任者閱捧五年以上始許題陞三年以上始許題調涖任三年政績卓著者保題註冊間有因事引見書名存記特用為同知知府以示鼓勵所以激揚之者備至其有曠職者督撫劾奏立從黜退扶良鋤莠陞降至公洵乎慎重民牧之至意也

  皇朝通志卷六十九

  ●皇朝通志卷七十

  職官略七

  ○職官略七

  官制七

  △官制七

  盛京將軍等官   新疆各官   各處駐劄大臣   各省駐防   直省武職   宗室王公封爵   王府官屬   公主府屬   藩屬各官   土官

  ·盛京將軍等官

  盛京【將軍一人掌鎮撫 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副都統三人各守分地以贊其治 盛京等處駐防城守尉十人協領十人佐領一百二十四人防禦九十二人驍騎校二百有四人掌巡防譏察之事又有委官一百人皆以七品冠帶食領催前蜂錢糧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十有三人倉官六人分掌行移案牘糧儲出納之事】   吉林【將軍一人掌鎮守吉林烏喇等處地方繕固鎮戌綏和軍民秩祀山川輯寧邊境副都統五人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各處駐防總管一人協領二十有五人參領一人佐領一百十九人防禦八十有一人驍騎校一百十六人管水手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二人職掌與 盛京各駐防同吉林理事同知一人獄官一人掌獄訟之事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白都納副都統衙門委署主事一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有八人管臺站筆帖式十有八人管倉筆帖式十有二人倉官七人助教十人分掌文案郵傳倉儲教習之事】   黑龍江【將軍一人掌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均齊政刑修舉武備綏徠部旗控制東陲副都統三人各守分地以贊其治各處駐防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一人協領十有六人總管七人參領一人副總管二十有六人佐領二百三十八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百三十一人護軍校二人管水守四品官四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四人管造船四品官一人五品官一人六品官一人職掌與 盛京吉林各駐防同將軍衙門主事一人理刑主事一人銀庫主事一人筆帖式十有二人各處駐防衙門筆帖式二十人管臺站筆帖式三十有三人六品官二人臺站官二人管倉筆帖式六人管官屯七品官四人分掌刑名賦餉郵驛倉儲之事】   (臣)等謹按盛京為發祥重地分置節帥率師鎮守西自呼倫布雨爾北循興安嶺黑龍江而東南跨鴨綠江地方五六千里各因形勢險要列屯置戍以控扼之兵防周密條畫周詳皇上覲揚光烈翠華臨莅秋郊獮閱賞賚優加復屢命增置弁兵修繕甲仗鎮選親勳俾膺閫寄規模益昭閎遠矣

  ·新疆各官

  伊犁【將軍一人統掌新疆之軍政參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五人印房司官二人筆帖式二人糧餉司官二人筆帖式一人駝馬處司官一人筆帖式一人卡倫侍衞十二人總管六人副總管七人協領十有二人佐領一百有八人防禦五十有六人驍騎校一百有八人署理營務筆帖式十人總理回務伯克二十三人】   (臣)等謹按伊犁本準噶爾部在天山之北以平定之後移回人於此屯種故設伯克以總理之伯克本回部官名我皇上加意綏懷從大臣所請仍其舊號而定以品秩自三品以至七品等序有差所謂齊其俗不易其宜之至意也   烏嚕木齊【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掌烏嚕木齊之軍政滿洲綠旗官兵皆屬焉協領六人佐領二十有四人防禦二十有四人驍騎校二十有四人九品筆帖式二人卡倫侍衞二人庫爾喀喇烏蘇領隊大臣一人屬於烏嚕木齊管理糧餉官一人又有管理臺站屯政文武各員或由陜甘二省除派或田伊犁烏嚕木齊調撥無定員】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一人領隊大臣二人初駐雅爾後移今治總管一人副總管一人佐領四人驍騎校八人卡倫侍衞十二人印 房章京三人筆帖式三人管理糧餉官一人】   巴里坤【領隊大臣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印房筆帖式二人】   (臣)等謹按烏嚕木齊已設迪化州州屬各官統於甘肅省至巴里坤今為鎮西府治且原隸版圖不在新疆之數以其為新疆北路之門戶故以參贊大臣並列於此至其屬官則各見本門中   烏什等處【參贊大臣一人自烏什葉爾羌以下山南回部皆所統屬協理大臣一人阿克蘇領隊大臣一人掌烏什阿克蘇之政令兼統賽喇木拜城其阿克蘇一城舊別設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併隸烏什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式二人管理糧餉官一人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護送伯克侍衞一人卡倫侍衞十有一人軍臺委署笛帖式十人管理回民伯克五十八人】   葉爾羌【辦事大臣一人協辦大臣一人印房章京二人筆帖式三人委署笛帖式二十人管理糧餉官一人佐領二人驍騎校二人聽差坐卡侍衞十三人管理回民伯克四十八人】   和闐【辦事大臣二人委署筆帖式二八管理回民伯克四十九人】   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一人協理大臣一人印房章京一人辦理回務章京一人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軍臺委署筆帖式一人管理糧餉官一人總管一人參領二人防禦一人驍騎校三人聽差守卡侍衞十三人管理回民伯克五十四人】   庫車【辦事大臣一人兼轄沙雅爾印房章京一人筆帖式二人委署筆帖式三人辦理糧餉官一人管理回民伯克三十人】   哈喇沙爾【辦事大臣一人印房筆帖式六人管理糧餉官一人管理回民伯克二十人】   吐魯番【辦事大臣一人初駐闢展乾隆四十二年改駐吐魯番參領二人佐領十有五人驍騎校十有五人印房章京一人正八品筆帖式一人委署筆帖式六人總理回務札薩克郡王一人協理圖撒拉克齊二人伯克十人】   哈密【辦事大臣二人印房章京一人驍騎校一人筆帖式六人總理向眾郡王一人】   (臣)等謹按哈密歸附已久以其為新疆南北兩路之門戶故列於此哈密闢展吐魯番諸境並設有同知通判巡檢等官隸於甘肅省茲不備述欽惟皇上德威廣播蕩平準部戢定回疆天山南北二萬里而遙悉歸版宇建城吧置官守廣屯種轄以參贊大臣諸務秩舉鴻規鉅典條理粲如至山南回部諸官錫名仍舊品秩則悉視天朝賞罰黜陟亦與內地諸官無異威德昭宣膚功於爍伊古以來所未睹也

  ·各處駐劄大臣

  喀爾喀軍營【定邊左副將軍一人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一人科布多參贊大臣一人掌喀爾喀四部之軍政凡四部會盟參贊大臣閒歲分往會覈稽其邊防軍實之事統聽左副將軍裁決具疏以  間】   阿爾泰烏里洋海【散秩大臣二人副都統一人總管四人佐領二十七人驍騎校二十七人掌阿爾泰烏里洋海之軍政】   庫倫【辦事大臣一人司員一人掌俄羅斯之往來明其禁令司員掌庫倫貿易諸務分駐恰克圖辦事司員一人等俄羅斯貿易諸務】   (臣)等謹按乾隆四十九年奉旨增派大臣二人同辦庫倫事務係出特簡不在定制之內故不為額缺   綏遠城【兼管歸化城將軍一人協領五人佐領二十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歸化城土默特副都統一人參領十人佐領四十九人掌以時巡閱邊防右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游牧察哈爾【都統一人副都統一人八旗游牧滿洲理事官九人八旗蒙古理事官八人護理都統關防筆帖式二人護理軍站印務筆帖式一人八旗總管八人參領八人副參領八人佐領一百十一人驍騎校一百十七人護軍校一百十七人捕盜六品官三人】   西寧【辦事大臣一人掌西寧軍政司員一人筆帖式三人】   西藏【辦事大臣一人司員一人筆帖式二人掌西藏之政令凡噶下倫代責第巴堪布皆屬焉】   (臣)等謹按國初聲教旁通訖于四海蒙古北部宮爾喀三汗同時納貢厥後朔漠蕩平庇我宇下與漠南諸部相等承平以來懷柔益遠北踰瀚海西絕羌荒西藏青海諸地並入版圖諸部君長稽首偕來畫疆置吏有如內地於是統之以重臣監之以分司內外相維大小咸秩德威遠播疆宇敉寧豈漢唐以來所得比擬於萬一哉

  ·各省駐防

  直隸【保定府滄州城守尉各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各四人寶坻東安采育霸州固安雄縣良鄉防守尉各一人防禦各二人驍騎校各一人俱稽察九處駐防大臣所屬熱河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五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二十人密雲縣副都統一人協領四人佐領十六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四人昌平州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山海闕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分駐喜峯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四人冷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三人玉田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三河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順義縣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一人永平府防守尉一人防禦二人驍騎校二人羅文峪防禦一人驍騎校二人】   陝西【西安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   甘肅【寧夏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步營防禦二人驍騎校二十四人涼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入佐領六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八人莊浪城守尉一人佐領四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江蘇【江寧將軍一人副都統一入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三十二人防禦四十人驍騎校四十人分駐京口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二人佐領十四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   浙江【杭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九人佐領二十三人防禦二十人驍騎校三十二人分駐乍浦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一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   湖北【荊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十人佐領四十六人防禦五十六人驍騎校五十六人】   廣東【廣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二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三十二人驍騎校三十二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   福建【福州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八人佐領八人防禦八人驍騎校十六人水師營協領一人佐領二人防禦二人驍騎校六人】   四川【成都將軍一人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五人佐領十九人防禦二十四人驍騎校二十四人】   山東【青州副都統一人協領兼佐領四人佐領十二人防禦十六人驍騎校十六人兼轄分駐德州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   山西【太原城守尉一人防禦四人驍騎校四人歸巡撫節制】   河南【河南城守尉一人佐領十人防禦十人驍騎校十人歸巡撫節制】   (臣)等謹按戌防險要三代已然然因事而行及期而代特以為征調之役不以為設官之制也我朝設駐防之法以羽林七萃碁布星羅于天下特選重臣鎮守規制精詳磐石鞏固意至為深遠矣

  ·直省武職

  提督軍務總兵官【直隸江南浙江湖廣四川陝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福建甘肅各二人山東山西河南江西俱以各巡撫兼理掌統轄本標官兵及分防營汛節制各鎮閔軍實修武備課其殿最以聽於總督初兼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僉事等銜乾隆十八年省去兼銜】   (臣)等謹按提督一官即以節制諸鎮而仍受節制於總督大小相維紀綱咸振皇上飭伍詰戎動關宸慮邊防屯戌往往增設兵伍又以武臣俱有分猷宣力之責特命倣文臣之例各給養廉以優贍其身家規制尤為盡善云   總兵官【直隸馬蘭鎮泰寧鎮宣化鎮天津鎮正定鎮各一人山東兖州鎮登州鎮各一入山西太原鎮大同鎮各一人河南河北鎮南陽鎮各一人江南崇明鎮狠山鎮壽春鎮各一人江西南昌鎮南贛鎮各一人福建金門鎮海壇鎮南澳鎮臺灣鎮福寧鎮汀州鎮建寧鎮漳州鎮各一人浙江黃巖鎮定海鎮溫州鎮處州鎮衢州鎮各一人湖廣襄陽鎮宜昌鎮鎮筸鎮永州鎮各一入四川川北鎮重慶鎮建昌鎮松潘鎮各一人陝西延綏鎮興漢鎮河州鎮各一人甘肅西寧鎮寧夏鎮涼州鎮巴里坤鎮各一人廣東左翼鎮右翼鎮碣石鎮潮州鎮肇高鎮瓊州鎮各一人廣西左江鎮右江鎮各一人雲南臨元鎮開化鎮騰越鎮鶴麗鎮昭通鎮普洱鎮各一人貴州安籠鎮古州鎮鎮遠鎮威寧鎮各一人各掌其鎮之軍政以受成於提督】   副將【直隸督標一人三屯協河屯協山永協河間協通州協大名協張家口協獨石口協各一人山東文登協膠州協臨清協沂州協各一人山西蒲州協殺虎口協各一人江南督標一人江寧城守營京口協安慶協太湖協各一人江西九江協袁州協各一人福建督標一人閩安協臺灣協北路協水師協福州城守營興化成守營延平城守營各一人浙江杭州城守營嘉興協湖州協紹興協象山協台州協樂清協瑞安協平安協金華協嚴州協各一人湖廣督標一人鄖陽協黃州協施南協長沙協洞庭協永順協辰州協靖州協沅州協永綏協衡州協寶慶協各一人四川督標將軍標各一人阜和協夔州協維州協各一人陜西將軍標一人靖遠協慶陽協潼關協波羅協神木協定邊協漢中城守營泯洮協各一人甘肅督標一人永固協永昌協中衞協西大通協金塔寺協西安協瑪納斯協哈密協各一人廣東督標一人廣州城守營肇慶城守營惠州協順德協香山協春江協南雄協三江口協龍門水師協羅定協黃岡協澄海協各一人廣西義寧協平樂協廣遠協潯州協無州城守營新太協鎮安協各一人雲南督標一人曲尋協楚雄協永昌協龍陵協維西協各一人貴州清江協大定協銅仁協都勻協上江協黔西協遵義協平遠協定廣協各一人各掌其分地之軍政】   (臣)等謹按河標漕標副將別具河道漕運篇內故不贅列參將以下倣此   參將【直隸八人山東九人山西十有四人河南五人江南十有一人江西六人福建十有四人浙江七人湖廣十有三人四川八人陜西九人甘肅十有二人廣東十有六人廣西六人雲南十有二人貴州七人   遊擊直隸二十有三人山東八人山西七人河南三人江南二十有七人江西七人福建四十有一人浙江二十人湖廣三十有二人四川二十有二人陜西二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三人廣東二十有八人廣西十有一人雲南十有八人貴州十有五人】   都司【直隸五十有八人山東十有八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六人江南二十有三人江西二十有四人福建十有七人浙江二十有五人湖廣二十有一人四川三十人陜西三十有八人甘肅四十有四人廣東三十有五人廣西十有九人雲南十有六人貴州二十有二人】   守備【直隸六十有六人山東二十有一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十有七人江南五十有七人江西十有五人福建六十有六人浙江五十有三人湖廣五十有三人四川四十有二人陜西四十人甘肅六十有九人廣東八十人廣西三十人雲南四十有七人貴州五十人】   營千總【直隸一百三十有六人山東四十有七人山西六十有四人河南二十有八人江南一百四人江西三十有二人福建一百四十有一人浙江一百七人湖古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人陜西六十有三人甘肅一百三十有七人廣東一百七十人廣西六十有七人雲南九十有七人貴州一百有六人】   把總【直隸三百十有四人山東一百人山西一百三十有七人河南六十有一人江南二百十有七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二百八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一百九十有九人陜西一百四十有三人甘肅三百九十有八人廣東三百二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三十有三人又直隸設有外委把總三百二十有九人山東一百二十人山西二百十有八人河南六十有七人江南三百三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四百六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廣二百七十人四川二百九十有四人陜西二百六十有二人甘肅四百六十有五人廣東三百九十有四人廣西一百八十有一人雲南三百一人貴州二百六十有一人】   (臣)等謹按綠旗之制既有提督以統領之而總兵副將亦各有專閫之寄協守之責凡有簡授必慎擇其人參將遊擊以下一營一旅之寄亦必核其勞績量材除授皇上整飭武備慎重保障真萬年安治無弊之道也

  ·宗室王公封爵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實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天淇宗派以   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為覺羅 皇子生十五歲由宗人府請封其爵終出自  欽定親王郡王適福晉所生子二十歲後由宗人府請考試親王適子奉  特旨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不入八分公郡王適子奉  特旨始封長子其未封長子者亦與餘子同授寺爵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貝勒適子降襲貝子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子適子降襲鎮國公餘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公適子降襲輔國公餘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輔國公適子世襲餘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不入八分鎮國公適子降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適子降襲三等鎮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鎮國將軍適子各降襲一二三等輔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二三等輔國將軍適子各降襲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奉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適子均降襲奉思將軍餘子均考授奉恩將軍其奉恩將軍既無可降之品級將奉恩將軍適妻所生子佰准一子考襲奉恩將軍餘子停封為閉散宗室酌量人才優者奏請考試准食雲騎尉俸凡王爵由軍功得者世襲罔替由  恩封者以次遞降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將軍遞加一等至和碩親王其以過降封者自和碩親王遞降一等至奉恩將軍無可降則為閑散宗室乾隆八年定親王側福晉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郡王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貝勒側室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貝子側室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鎮國公側室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公側室子考授一等奉國將軍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貝勒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將軍其餘妾婢所生子為閑散宗室不授封十一年定考試法其學業平庸者降等封授奉恩將軍無級可降如考試降等仍授奉恩將軍停俸三年又定世子之適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長子之適子  恩封一等鎮國將軍如未  恩封亦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妾媵子考授奉恩將軍三十九年又定親王世爵遞降之法至一等輔國將軍俱世襲罔替四十七年奉  旨王貝勒貝子公之子嗣及宗室年已及歲俱照蒙古王公台吉塔布囊之例分別給與三四品頂帶】   (臣)等謹按自三代盛王莫不封建宗室以為藩屏後世分王子弟法制相沿為建國之首務然或泥於古而不知裁制或襲其名而徒事虛文流弊不同而其失均也我朝緜瓜瓞之緒篤行葦之仁封爵世及列邸京師而庸勳親親並行不悖皇上念篤宗親凡貝勒以下之降襲者皆設為定制令得常保世封復定親王之子給以一品章服郡王貝勒以下以次遞推又詔普給宗室冠帶優加職級立法之周詳盡善實為曠古所未有也

  ·王府官屬

  王府官屬【長史親王府世子郡王府長子各一人司儀長貝勒一人散騎郎親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長子二人護衞親王府二十人世子十七人郡王府十五人長子十二人貝勒十人貝子六人公四人典儀親王府六人世子五人郡王府四人長子三人貝勒三人貝子三人公三人五旗王公府屬參領旗各五人佐領旗各七人驍騎校每佐領下一人管領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典膳親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司庫親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司匠親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牧長親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

  ·公主府屬

  公主府屬【長史一人護軍參領一人閑散章京一人長史掌府中之政令凡公主下嫁例由內務府於閒散員內 奏派補授參領掌府門之禁其左右門則派章京司之】

  ·藩屬各官

  外藩蒙古科爾沁等二十五部五十一旗喀爾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額魯特一旗烏蘭烏蘇額魯特二旗額濟訥土爾古特一旗都爾伯特十六旗【每旗札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或四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或一人參領每六佐領則一人佐領每百丁或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則一人驍騎校每佐領下一人札薩克掌一旗之政令或由世襲或由  簡任不拘爵秩協理旗務掌佐札薩克之政亦以台吉以上為之自管旗章京以下至驍騎校皆掌統其所屬之衆以聽於札薩克惟清海達喇嘛察漢諾們汗所屬蒙古不統於各旗令達喇嘛管轄】   回部哈密一旗【札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一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三人札薩克以功晉郡王貝勒】   回部吐魯番一旗【札薩克一人協理旗務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參領二人佐領十五人伯克十人札薩克晉郡王】   (臣)等謹按哈密吐魯番札薩克雖並膺王封而實佐我駐劄大臣共理庶事故互見於新疆篇中又按我朝德威懷畏鱗集仰流自興京肇建之前科爾沁貝勒明安即遣使通好自後蒙古諸部落向風內屬朝貢不絕因為設官分職蒙古各部暨回部之久經內附者皆設札薩克以理旗務又悉置都統以下等官一如八旗之制此實亘古以來之盛事求之史冊罕有倫比也

  ·土官

  甘肅【土指揮使八人指揮同知七人指揮僉事八人土千戶九人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二人土百戶九人青海千戶一人百戶二十四人百長二十六人西藏百戶十六人百長十人各掌其所屬番夷軍民之政其承襲按其支派宗圖定其當襲者不容混冒而各省文武大臣統轄焉其文職隸吏部驗封司武職隸兵部武選司】   四川【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巡檢二人土副巡一人宣尉使五人副使一人宣撫使五人副使三人安撫使二十人副使三人長官三十有七人副長官三人千戶四十人土千總二人土百戶一百六十有三人】   廣西【土知州二十六人土州同一人土州判一人土知縣四人士巡檢十二人長官二人副長官一人】   雲南【土知府四人土同佑一人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士經歷一人土知縣四人土州同四人土州判二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檢十有九人土典史一人土驛丞三人宣尉使一人指揮使二人宣撫使五人副宣撫使二人安撫使三人長官三人副長官三人土守備四人土千總二十有八人土把總五十有五人】   貴州【土同知二人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士吏目一人土縣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士巡檢二人長官司長官六十六人副長官二十一人】   (臣)等謹按土官之設雖沿明制然明時綱紀不振諸土官或魚肉曲民或弁髦王法朝廷姑息成風多置之度外與唐宋羈縻之州無異今各土官畏威懷德奉法惟謹自金川蕩平以來安屯置戌永為樂土又定諸司輪年入   覲之制而優其章服以示懷來此豈前代所可及哉

  皇朝通志卷七十

  ●皇朝通志卷七十一

  職官略八

  ○職官略八

  官階   勳官   命婦   祿秩   官品

  △官階

  本朝增定官制凡文職十八階旗員武職九階漢人武職十三階凡恭遇覃恩均給封贈而無散官之名今依會典所載文武官階分晰如右

  文官階   武官階

  ·文官階

  正一品光祿大夫從一品榮祿大夫正二品資政大夫從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議大夫從三品中議大夫正四品中憲大夫從四品朝議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從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德郎從六品儒林郎正七品文林郎從七品徵仕郎正八品修職郎從八品修職佐郎正九品登仕郎從九品登仕佐郎   (臣)等謹按文官階吏員出身者其從六品正七品俱為宣德郎不及九品者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從俱光祿大夫後從一品改榮祿大夫凡官階五品以上為誥授六品下為勅授武官亦如之

  ·武官階

  正一品建威將軍從一品表威將軍正二品武顯將軍從二品武功將軍正三品武義將軍從三品武翼將軍正四品昭武都尉從四品宣武都尉正五品武德騎尉從五品武德佐騎尉正六品武略騎尉從六品武略佐騎尉正七品武信騎尉從七品武信佐騎尉正八品奮武校尉從八品奮武佐校尉正九品修武校尉從九品修武佐校尉   (臣)等謹按武官階初制提督總兵官或加都督及都督同知僉事等銜其左右都督俱為正一品後裁去加銜定正從一品俱榮祿大夫正二品驃騎將軍從二品驍騎將軍正三品昭勇將軍從三品懷遠將軍正四品明威將軍從四品宣武將軍正五品武德將軍從五品武略將軍正六品昭信校尉從六品顯忠校尉正七品奮力校尉經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祿大夫從一品振威大夫正二品武顯大夫從二品武功大夫正三品武義大夫從三品武翼大夫正四品昭武大夫從四品宣武大夫正五品武德郎從五品武略郎正六品武信郎從六品武信佐郎正七品奮武郎嗣以文職正一品起至從九碞其十八階武職從一品起至正七碞共十二階多寡懸殊體制未協經乾隆五十一年增設階品改定封典名號用昭畫一焉

  △勳官

  世爵世職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視一品曰男視二品曰輕車都尉視三品曰騎都尉視四品曰雲騎尉視五品曰恩騎尉視七品自公至輕車都尉又各有三等 【 授爵自雲騎尉始雲騎尉襲一次加一雲騎尉則合為騎都尉襲二次再加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三次再加為三等輕車都尉襲四次二等輕車都尉襲五次一等輕車都尉襲六次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襲七次三等男襲八次二等男襲九次一等男襲十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三等子襲十二次二等子襲十三次一等子襲十四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三等伯襲十六次二等伯襲十七次一等伯襲十八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三等侯襲二十次二等侯襲二十一次一等侯襲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雲騎尉襲二十三次三等公襲二十四次二等公襲二十五次一等公襲二十六次內有因陣亡給與者襲次已完仍授恩騎尉令其世襲】 (臣)等謹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之爵以褒敘勳績酬庸懋賞次第其功績之大小而錫以世襲之等國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番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番始如拖沙喇哈番加一拖沙喇哈番則合為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則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再加為三等阿達哈哈番遞加至一等阿達哈哈番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番則為一等阿達哈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再加則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積拖沙喇哈番二十有六則為一等公開創功臣策勳錫爵與河山共永封爵在順治七年九年恩詔以前者世襲罔替或論功在詔後立功在詔前者亦世襲罔替其給予勅書注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襲自後凡有忠誠宣力懋建軍功膺授功爵者除奉特旨世襲罔替外其餘自拖沙喇哈番襲一次遞加至一等公襲二十釙次至一等公以上爵無可加令以適子襲一等公以別子襲其餘爵康熙元年定凡世襲合井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襲時昭原繫幾人之爵仍與幾人分襲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各錫以美名 【 如褒績公忠達公等】 其外戚則倣古恩澤侯義命為承恩公乾隆元年總理王大臣奏定精奇尼哈番以下世爵清文並改用漢文精奇尼哈番為一二三等子阿思哈尼哈番為一二三等男阿達哈哈番為一二三等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其清文從舊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錫以美名 【 如奉義侯敦惠伯等】 自後膺封爵者几勳猷殊等皆奉特旨定錫嘉號十五年定自一等公襲二十六次至雲騎尉襲一次均按所開襲次載入誥勅皇上垂念陣亡之後襲次已畢復錫恩騎尉以傳之永久而綠營陣亡議敘之例止得難廕一次非奉特旨加恩不能得有世職乾隆五十年又命凡陣亡人員無論滿漢及旗人之用于綠營者一體給與世職即襲次已完亦照例給恩騎尉俾得賞延于世而文職陣亡人員亦得並邀恩卹其一品官照參贊都統例議給與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二三品官照副都統例議給騎都尉四品官以下未入流以上照參領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例議給雲騎尉隆恩所逮有加無己勵節褒忠洵為榮鏡千古矣誥勅又定陣亡人等子孫襲次已完者賞七品京官令其世襲罔替十六年世襲七品官定為恩騎尉與國初所定共為世爵九等

  △命婦

  凡封贈一品之妻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九品止封本身

  △祿秩

  (臣)等謹按我朝詔糈之典視前代尤為優厚俸銀俸米準酌咸宜世宗憲皇帝定養廉增祿米俾得贍其身家而無府仰之慮皇上御極之初即加賜京官恩俸近復奉詔增設武職養廉體恤深仁無微不至凡在臣工無不感激奮興廉隅自勵矣今依鄭志之例輯祿秩一篇以載其梗概至鄭志祿秩後復有職田公廨田二門續通志亦有職田一門國初勳臣皆給莊田以代廩祿尋即按品給祿其莊田之數詳見田賦至公廨田久經裁革故未庫入

  世職俸銀祿米   在京滿漢文武官員俸薪祿米   盛京五部及守護陵寢文武各官俱照京官正俸   在京官員恩俸   在京旗員養廉   在外文官俸銀   在外武職俸薪   直省文武官員養廉   致仕官祿

  ·世職俸銀祿米

  一等公至閒散公歲給銀七百兩至二百二十五兩有差米三百五十石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有差一等侯又一雲騎尉至閒散侯歲給銀六百三十五兩至五百六十兩有差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至一百十五石有差一等伯又一雲騎尉至伯品級官歲給銀五百三十五兩至二百五兩有差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至一百二石五斗有差一等子又一雲騎尉至三等子歲給銀四百三十五兩至三百六十兩有差米二百一十七石五斗至一百八十石有差一等男又一雲騎尉至三等男歲給銀三百三十五兩至二百六十兩有差米一百七十六石五斗至一百三十石有差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至三等輕車都尉歲給銀二百三十五兩至一百六十兩有差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至八十石有差騎都尉又一雲騎尉歲給銀一百三十五兩米六十七石五斗騎都尉歲給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雲騎尉歲給銀八十五兩米四十二石五斗恩騎尉歲給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

  ·在京滿漢文武官員俸薪祿米

  正從一品歲給銀一百八十兩俸米九十石正從二品歲給銀一百五十五兩俸米七十七石五斗正從三品歲給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正從四品歲給銀一百五兩米五十二石五斗正從五品歲給銀八十兩米四十石正從六品歲給銀六十兩米三十石正從七品歲給銀四十五兩米二十二石五斗正從八品歲給銀四十兩米二十石正九品歲給銀三十三兩有奇米一十六石有奇從九品及未入流歲給銀三十一兩有奇米一十五石有奇

  ·盛京五部及守護陵寢文武各官俱照京官正俸

  內府及王公府屬佐領照八旗佐領一體頒給奉祿又筆帖式歲支俸銀三十八兩至二十一兩有差米亦如之 【 初制漢文武官有柴薪銀滿洲蒙古漢軍大小各官俸銀俸米亦參錯不一俱順治十三年議定文武俸祿不論滿漢一例照品支給並裁漢官柴薪銀兩】

  ·在京官員恩俸

  (臣)等謹按凡官員於正俸外加倍給賞曰恩俸其數與正俸同無庸備載

  ·在京旗員養廉

  領侍衞內大臣養廉銀九百兩滿洲都統養廉銀七百兩蒙古漢軍都統前鋒護軍統領各養廉銀六百兩滿洲副都統步軍統領養廉銀五百兩蒙古漢軍副都統步軍翼尉內大臣散秩大臣鑾儀使內三院卿各養廉銀四百兩參領養廉銀六十兩副參領前鋒侍衞印房官各養廉銀四十兩

  ·在外文官俸銀

  直省大小官俸銀俱照在京文官正俸按品支給 【 初制在外文職又有薪苑四項銀各有等差先後俱裁】

  ·在外武職俸薪

  正從一品俸銀九十五兩八十一兩各有奇薪銀各一百四十四兩正從二品俸銀六十七兩五十三兩各有奇薪銀與一品同正從三品俸銀三十九兩有奇薪銀一百二十兩正從四品俸銀二十七兩有奇薪銀七十二兩正從五品俸銀一十八兩有奇薪銀四十八兩正從六品俸銀一十四兩有奇薪銀三十二兩正從七品俸銀一十二兩有奇薪銀與六品同 【 初綠營有以小銜加品食俸後改照銜支給一例更定將提督定為從一品總兵官定為二品副將以下各官俱照品級給俸如額又綠旗武職俸薪外又有蔬菜燭炭心紅紙張等項銀兩俱按品有差】

  ·直省文武官員養廉

  (臣)等謹按直省文職養廉之設自各省耗羡存公以備公用即其贏餘定為養廉世宗憲皇帝次第舉行規制之善實前古所未有我皇上復定武職養廉俾得整飭戎兵小廉大法仰見加惠臣工及杜止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羡之多寡分差務之繁簡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數有區別自督撫提督以至佐雜弁員為數遞減不等皆核其籍於戶部茲不具載

  ·致仕官祿

  致仕官之給俸祿始於唐沿於宋至於有明唯宰執致仕在籍者或賜羊酒或賜文綺尚書以下未之聞焉我朝優禮臣工超軼前古皇上御極之元年即奉恩諭滿漢大學士及曾為部院尚書子告在家俱按品給與全俸三年奉詔凡大臣遇京察自陳准其原品致仕者令該旗該部查明酌量給予半俸至八旗告木勒休武職由兵部分別軍功按其品秩或給全俸或給半俸請 旨以行茂典煌煌至優極渥矣

  △官品

  國朝官制分為九品品有正從太師太傳太保殿閣大學士 【 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後俱改為正二品兼各部尚書銜今定正一品】 領侍衞內大臣為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 【 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後俱改為二品康熙中復改滿洲為一品後俱改為正二品今定從一品】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 初正二品今定從一品】 內大臣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駐防將軍駐防都統提督為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 【 加尚書銜者從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 【 初定滿洲二品漢人三品後俱改為正三品今定正二品】 內務府總管 【 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鑾儀衞鑾儀使副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提督九門步軍統領總兵官為正二品內閣學士 【 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後俱改為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從二品】 翰林院掌學士 【 正五品以兼禮部侍郎銜從侍郎品級為正三品今定正二品無專員以閣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領之】 各省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將為從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後定為正三品】 大理寺卿 【 滿洲初係二品後改為三品復改為二品後定為正三品】 詹事府詹太常寺卿順天奉天二府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奉宸苑卿孔廟三品執事官按察使司按察使一等侍衞鑾儀衞冠軍使驍騎參領前鋒參領護軍參領步軍左右翼總尉圓明園營總健銳營翼領內府三旗護軍統領火器營翼長步軍翼尉鳥鎗營總圍場總管陵寢總管黑龍江總船礮水手察哈爾總管王府長史游牧總管參將為正三品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都轉鹽運使司運使圓明園包衣營總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吉林參領黑龍江參領察哈爾參領王府一等護衞駐防城守尉駐防協領遊擊 【 初係正三品後改為從三品】 宣尉使指揮同知為從三品通政使司副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正四品】 大理寺少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復改為三品後定為正四品】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正四品】 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四品太廟尉陵寢掌關防官陵寢尚茶正陵寢尚膳正孔廟四品執事官各省守巡道二等侍衞鑾儀衞雲麾使副驍騎參領佐領前鋒侍衞副護軍參領步軍協尉城門領健銳營副前鋒參領白塔信礮總管南苑總尉圓明園內府三旗護軍營總副鳥鎗護軍參領圍場翼長商都達布蓀諾爾達里崗靉總管太僕寺馬厰駝厰總管防守尉貝勒府司儀長陵寢副總管陵寢翼領陵寢司工匠官吉林黑龍江四品管水手官都司 【 初係三品後改從三品復改正四品復改從三品今定正四品】 指揮僉事為正四品內閣侍讀學士 【 初係三品後改為從五品兼太常寺卿街尋停兼銜後定為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 初係從五品後定為從四品侍講學士同】 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 滿洲初係三品後定為從四品兼太常寺少卿銜後停兼銜】 都轉鹽運使司同知各府知府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 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參領係四品佐領與副參領體制相等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副參領 【 原列正四品查察哈爾參領係從三品副參領應列從四品以符體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爾佐領 【 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貝勒府二等護衞親王府從四品典儀宣撫使為從四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參議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五品】 光祿寺少卿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定為五品】 六科給事中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復改為七品後定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 【 初係三品復改為四品後定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復改為三品後定為正五品】 五品壇尉五品太廟尉順天奉天二府治中內務府內管領欽天監盛正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三品復定為五品】 太醫院院使陵寢副掌關防官孔廟五執事官盛京鳳凰城迎送官各府同知鹽運監掣同知三等侍衞鑾儀衞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南苑門章京陵寢防禦陵寢管理燒造磚瓦官分管佐領蓋州平莊二處滿洲掌印防禦關口守禦防禦黑龍江吉林等處管水手五品官守備 【 初正四品後改為五品】 千戶為正五品翰林院侍讀 【 初係六品後定為從五品侍講同】 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各道監監察御史 【 滿洲漢軍初係三品後改為七品後改為四品後復改為七品今定為五品】 鴻臚寺少卿內閣侍讀 【 初係四品今改為從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 初係從四品後定從五品】 各部院員外郎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復改為四品後定為從五品】 鹽運使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各州知州四等侍衞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鎗護軍參領守禦所千總王公府三等護衞王貝勒府從五品典儀駐防防禦宣撫副使安撫使副千戶為從五品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國子監司業各部院主事 【 滿洲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六品】 宗人府經歷 【 初係四品後改為五品後定為正六品】 都察院經歷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後改為六品後改為五品今定為正六品】 內務府副內管領內務府司俎官武備院掌蓋武備院庫掌奉宸苑六品苑丞奉宸苑六品庫掌太常寺寺丞六品壇尉欽天監監副 【 滿洲初係三品後改為四品今定為正六品】 欽天監春夏中秋冬官正太醫院院判王府管領孔廟六品執事官京府通判京縣佑縣兵馬司指揮神樂署署正六品朝鮮通事盛京管官屯六品官盛京管千丁六品官盛京管理琉璃窑官各府通判藍翔侍衞鑾儀衞整儀尉吉林黑龍江六品管水手官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鎗護軍校驍騎校監造火藥官陵寢祭祀供應官太僕寺馬厰駝厰翼長門千總營千總長官百戶為正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 初係四品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從六品】 欽天監滿洲五官正王府典膳王府馬羣牧長布政使司經歷布政使司理問鹽運司運判各州同知王貝勒子府從六品典儀委署步軍校內務府六品翎長衞千總安撫副使為從六品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 【 初係四品後定為正七品】 通政使司經歷大理寺左右評事 【 滿洲漢軍初係四品改為七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七品】 內閣典籍 【 滿洲漢軍初係正五品後改為從八品今定正七品】 皇史成尉太常寺博士太寺典籍七品堂子尉國子監監丞太僕寺滿主簿各部寺內務府司庫武備院司弓武備院司幄上駟院廐長上駟院牧長奉宸苑七品苑丞奉宸苑七品苑副奉宸苑七品庫長孔顏曾孟四氏儒學教授孔廟七品執事官孔廟司樂孔廟管勾孔廟典籍京府儒學滿漢教授京府儒學滿訓導兵馬司副指揮京縣縣丞各部院衙門七品筆帖式七品朝鮮通事盛京管理驛站官盛京管千丁七品官按察使司經歷各縣知縣各府儒學教授城門吏弓匠固山達盛京遊牧正尉太僕寺馬厰駝厰固山達七品廕監生把總副長官為正七品翰林院檢討內閣撰文辦事中書舍人中書科中書舍人 【 滿洲初係四品後定為從七品】 國子監助教國子監博士詹事府主簿光祿寺典簿光祿寺各署署丞 【 初係六品康熙九年定為從七品】 鑾儀衞經歷順天府經歷奉天府經歷京府儒學漢訓導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欽天監五官靈臺郎王府司庫布政使司都事鹽運司經厯各州州判衞經厯盛京遊牧副尉貝子公府從七品典儀為從七品翰林院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國子監學錄欽天監主簿各部院衙門八品筆帖式八品朝鮮通事太常寺協律郎太醫院御醫八品堂子尉內務府司匠武備院司矢武備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奉宸院八品苑副孔廟八品執事官布政使司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各府經厯同知經厯各縣縣丞各州儒學學正各縣儒學教諭鹽課司大使鹽運司批驗所大使各部院司務 【 初係從九品後定為正八品】 盛京養息左右翼長八品廕監生外委千總為正八品翰林院典簿國子監典簿鴻臚寺主簿欽天監五官挈壺正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太醫院八品吏目王府司匠王府牛羣牧長王府羊羣牧長布政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各府州縣儒學訓導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副護軍校公府從八品典儀為從八品禮部太常寺盛京讀祝官 【 初係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內務府太常寺盛京贊禮郎 【 滿洲初係四品改為九品後改為六品復改為五品後定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寶泉寶源局大使會同館大使欽天監五官監候欽天監五官司書孔廟九品執事官按察使司照磨各府知事茶馬司大使各縣主簿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為正九品翰林院待詔國子監典籍四驛館正教序班太常寺司馬鴻臚寺鳴贊鴻臚寺序班工部內務府製造庫司匠 【 初係七品後定為從九品】 欽天監博士欽天監五官司晨刑部司獄京府照磨京府司獄太醫院九品吏目府宣課司大使布政司倉大使按察司司獄道庫大使各府照磨同知照磨各州吏目府稅課司大使各府司獄通判司獄巡檢司巡檢太僕寺委署固山達額外外委為從九品翰林院孔目內務府庫掌內務府署庫掌內務府監造奉宸苑未入流苑丞奉宸苑未入流苑副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崇文門副使各府檢校各縣典史府庫大使鹽茶大使驛丞批驗所大使鹽運司庫大使州縣稅課司大使牐官遞運所大使河泊所所官道倉大使州庫大使州倉大使縣倉大使營倉大使長官司吏目為未入流   (臣)等謹按國初所定官品滿洲漢軍漢人每有參差如大學士滿洲初定一品漢人二品各部院上書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侍郎初定滿洲二品漢人三品內閣學士初定滿洲漢軍二品漢人三品等類後皆更定滿漢畫一備見班秩維均規模宏遠他如前卑而今崇前大而今小者亦皆斟酌得宜俾其長知所統率其屬知所遵循上下相維朝制益昭整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