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峰類說/卷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宮室部[编辑]

宮殿[编辑]

史記曰桀爲瓦室。博物志亦云桀作瓦蓋。卽此觀之。夏桀以前。宮室皆茅茨也。惟堯以不剪故稱耳。 玉堂前漢殿名。而後呼翰苑爲玉堂。仙人所居。亦曰玉堂。又唐詩白玉堂前一樹梅。與古樂府曰玉爲君堂同義。與上所稱者異矣。 長信宮。漢太后所居。又名長樂宮。按班婕妤見疎。求供養太后於長信宮。故後人用作怨詞。唐詩長信宮中秋夜長是也。近世李達長信宮四時詞曰。君王早御通明殿。宮女催呼進尚衣誤矣。 按天子曰黃闥。三公曰黃閣。給事舍人曰黃扉。太守曰黃堂。凡天子禁門曰黃闥。中人主之故號黃門。天子與三公禮秩相亞。故黃其閣以示謙。亦謂黃閣。黃堂者。太守聽事之堂。亦謂雌堂,雌閣。韻府曰。吳郡太守堂因數火。塗以雌黃故名。錢惟演詩塗雌郡閣閑是也。宋子京詩再入佐黃扉。此蓋謂給事舍人。而百官志云漢丞相黃扉黑幡。然則今謂相國爲黃扉。亦未失矣。 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箏風琴。皆因風動成音。元微之連昌宮辭曰烏啄風箏碎寒玉。李義山詩曰風絃漢殿箏。僧齊己風琴詩曰一一宮商在素空。鸞鳴鳳語翹梧桐是也。按韻府群玉云風箏簷鈴也恐非。 世傳平時鐘樓棟爲杻木云。蓋杻亦有大者。昔周時以蒿爲宮柱。謂之蒿宮。卽此類也。 景福宮四門。南曰光化。北曰神武。東曰建春。西曰迎秋。京城八門。正南曰崇禮。俗呼南大門。正北曰肅淸。正東曰興仁。俗呼東大門。正西曰敦義。俗呼新門。東北曰惠化。俗呼東小門。西北曰彰義。東南曰光煕。俗呼南小門。西南曰昭德。俗呼西小門。又有水口門。此兩門。以出喪葬者。 欽敬閣。初創於世宗朝甲寅。而在景福宮康寧殿側。中遇火燒。明廟朝甲寅。再創於舊基。又値兵燹。至光海甲寅。改創於昌德宮瑞麟門內。自始至今。凡三遇甲寅而創建焉。世宗朝所成定時儀尚存無恙。亦異矣 欽敬閣雜像甚巧。蓋出於睿思。以耕蠶辛苦之狀。用寓觀省。意非偶然。而言者以爲近於玩戲。其中欹器制作最奇。

祠廟[编辑]

稗史曰。四方以西爲尊。王者之廟。太祖坐西。所謂正太祖東向之位是也。三昭則坐北面南故謂之昭。昭明也。三穆則坐南面北故謂之穆。穆幽也。凡賓主之席。主東賓西。所以尊賓也。禮客降一等。則就主人之階。蓋客不敢自西階升。故欲從東階。隨主人而升。主人不許客然後。乃自西階升也。 中朝歷代帝王廟神版告文。稱曰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陶唐氏。帝有虞氏。按史記。黃帝號有熊氏。姓公孫。後改姓姬。名曰軒轅。續文獻通考,吾學編等書。以爲改以黃帝有熊氏可矣。且堯舜之稱。據史記則堯舜爲號。而放勳重華爲名。據尚書則堯舜爲名。而放勳重華爲贊辭。又孟子放勳曰云云詳。放勳本史臣贊堯之辭。孟子因以爲堯號也。然則從尚書似是。 按洪武中。立歷代帝王廟。歲仲春秋。祀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後以文王雖基周命。終守臣節。唐高祖有天下。本太宗力也。可勿祀。祀於陵。至嘉靖朝。又罷元世祖祀。從祀名臣。風后,力牧,皐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召公,太公,召穆公,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俊。凡三十二人。余謂稷契之不預從祀。蓋以商周之祖也。 朱子曰。古廟制自太祖而下。各是一室。陸農師禮象圖可考。西漢時高祖廟文帝廟。各在一處。至東漢明帝。謙貶不敢自當立廟。附於光武廟。其後遂爲例。至唐太廟及群臣家廟。悉如今制。以西爲上也。頃歲重建宗廟時。宣祖大王欲倣古制。大臣執不可。遂依前制。議者惜之。 太祖配享功臣。義安君和。趙浚,李濟,南誾。李之蘭,趙仁沃。恭靖配享。益安大君芳毅。太宗配享,河崙,趙英茂,鄭擢,李天祐。李來。世宗配享。黃喜,崔潤德,許稠,申槪,李隨,文宗配享河演。世祖配享。韓確,權擥,韓明澮。睿宗配享。朴元亨,成宗配享。申叔舟,鄭昌孫,洪應,中宗配享。朴元宗,成希顔,柳順汀,鄭光弼。仁宗配享。洪彦弼,金安國,明宗配享。沈連源,李彦迪。宣祖配享。李浚慶,李滉也。 司馬溫公曰。仁宗時詔太子太傅以上皆立家廟。而有司終不爲定制。惟文潞公外。他人皆莫之立。觀此則古之士大夫有家廟者蓋鮮。今我國世族之家。一從文公家禮。無不立廟。其可尚已。 壬辰倭變。有一將倭入據宗廟。不得寧處。移于南別宮。又健元陵丁字閣。麻田崇義殿。鳳山客舍。倭賊屢火而自滅。終得無恙。亦靈異矣哉。 夷齊廟在永平府孤竹城中。皆塑像。伯曰淸惠公。叔曰仁惠公。見其體貌豐碩光。無菜色。端冕凝旒。儼然王者。又孤竹君祠。乃在城外。使二子有知。必不屑於南面。況生旣讓國而逃。其肯專享此土乎。中朝多識理君子而因循不改何耶。 箕子墓在平壤府城北。置守戶以禁樵牧。立廟祀享。號箕子殿。置參奉。春秋降香幣。令觀察使致祭。至近歲。始置崇仁殿。以鮮于姓爲殿監。主其祭祀。一依崇義殿。且立碑以紀之。 京城東南。兩關王廟。征倭時天將所建也。中朝則關王廟無處無之。俗傳高皇帝時關王有顯聖陰護之功。故天下皆祀之云。 邢軍門生祠在太平館後。扁額再造藩邦四字。乃先王御筆也。楊經理功德碑在慕華館西。愍忠壇在弘濟院南。天朝賜祭戰亡東征將士之所也。 東方舊無生祠。李完平元翼爲關西方伯。有遺愛。箕城人立生祠以祀公。公聞之。使人撤毁。乃凡公之眞實不好名如此。


學校[编辑]

按魯哀公十七年。立孔子廟。而州縣之有廟。始於唐太宗。漢高祖以太牢祠孔子。而春秋釋奠始於北齊。前代只稱孔子爲尼父。而贈以王爵。始於唐玄宗云。 按三代以上。祀神皆有主。而塑像之設。自佛敎入中國始也。在昔文廟之制。中國塑像。本國則用位版。唯開城平壤二府之學。安塑像。亦元時自中國來者。嘉靖丙戌年。詔天下毁孔子及配享諸賢土像。用栗木作版。又以爲孔子大聖人也。無其位而尊以王號。必不享矣。遂去大聖文宣王之號。題位版曰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顔曾以下。皆去爵號。曰復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閔損以下曰先賢。左丘明以下曰先儒云云。我國開城平壤之像。在平時朝廷亦依中朝例瘞之。今不復有矣。 皇朝嘉靖中。改題孔子位版。朝議亦有欲遵華制者。退溪先生曰。聖人之德。雖不以封贈而有所加損。然尊以是號。世代已久。程朱大儒。亦無異議。而一朝削去。實所未安。今此擧措。何可輕議云云。然則本朝之仍而不改。亦有意見耳。 退溪先生曰。我朝從祀之典。多有未喻者。如崔孤雲徒尚文章而謟佛又甚。每見集中佛疏等作。未甞不深惡而痛絶之。與享文廟。豈非辱聖之甚乎云云。余按高麗顯宗。以致遠貽書太祖。有鷄林黃葉鵠嶺靑松之語。爲密贊祖業。功不可忘。特令從祀先聖廟庭。此偶出於一時。而因循不改焉耳。後之爲議者。取退溪此論而折衷之可矣。 我東儒先之從祀文廟者。崔文昌,薛弘儒,安文成,鄭圃隱,金寒暄,鄭一蠧,趙靜庵,李晦齋,李退溪凡九人。而趙靜庵外。皆嶺南人。可謂盛矣。世稱嶺南爲人材府庫。豈不信哉。 嘉靖九年。別立啓聖廟。以叔梁紇稱啓聖公。以顔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稱先賢。左右配享。程瓓,朱松,蔡元定稱先儒。兩無從祀。釋奠日子夜。用少牢先祭。從議臣之言也。在先王朝。禮官建白請依中朝。別立啓聖廟。而不克施行。議者惜之。 東方舊無書院。嘉靖年中。周世鵬爲豐基郡守。於白雲洞安裕舊基。創書院。爲士子藏修之所。仍立祠以祀裕。賜號紹修。自後爭相慕效。無邑無之。此實出於尊賢好善。意非不美。而至于今日。弊亦甚矣。


寺剎[编辑]

杜楊編曰。梁武帝時造寺。蕭子雲飛帛大書蕭字。至今尚存。又淸波雜志曰。鹿院苑名。爲蕭帝寺。今蕭寺之稱。蓋出於此。 海印寺。新羅哀莊王時所創。有八萬大藏經板。俗謂經板出汗則有邊患云。壬辰以後倭賊屯據嶺南。無一處不被焚燹。而至海印則雲霧輒晦冥。賊終不敢犯。三災不到之說。亦或然矣。 義興獜角寺碑。卽王羲之書。榮川白月寺碑。卽金生書也。頃年朱梁天使及熊天使。皆搨取以去。中朝人博聞好古如此。其謂王羲之書者。蓋集字爲之者也。 釋王寺。在安邊劍峯山。世傳僧無學居此山土窟中。我太祖龍潛時訪而問之曰。夢入破屋中。負三椽而出。此何祥也。無學賀曰。負三椽者王字也。又問夢花落鏡墜。此則何祥。無學卽曰。花飛終有實。鏡落豈無聲。太祖大喜。卽其地創是寺。仍以釋王名之。舊有太祖親筆而失於兵火。只刻板存焉。僧休靜作山水記。備載其事。寺出善梨。每年上貢。有梨花堂勝絶。有水碓三十餘所。余題詩云泉舂水碓雷千杵。月照梨花雪一庭。乃記實也。 儒生上寺肄業古也。前朝時崔冲。每夏率學徒。借僧房講學。而我朝之法。儒生上寺者有禁。至近世連有逆變。臺官請申明此禁。而人亦畏忌。自是招提方丈之間。無遊士之跡矣。

城郭[编辑]

勝覽言開城府羅城土築。周二萬九千七百步。羅閣一萬三千間。有崇仁安定等二十二門。今漢陽城石築。周九千九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比開都三分僅一耳。按我太祖五年。命趙浚監築都城。正月始役。徵西北面安州以南民夫十一萬九千就役。二月晦放軍。至秋八月。徵江原慶尚全羅三道民夫七萬九千。畢役于九月云。此可見先王不奪農時。重用民力之至意。而今則雖些少城役。猶必延時引日。費財多而成功少。可勝歎哉。 京城中分五部四十九坊。中部所管八坊。曰澄淸,瑞麟,壽進,堅平,寬仁,慶幸,貞善,長通。東部十二坊。曰崇信。蓮花,瑞雲,德成,崇敎,燕喜,觀德,泉達,興盛,彰善,達德,仁昌。南部十一坊。曰廣通,好賢,明禮,太平,薰陶,誠明,樂善,貞心,明哲,誠身,禮成。西部八坊。曰仁達,積善,餘慶,皇華,養生,神化。盤松,盤石。北部十坊。曰廣化。陽德。嘉會。安國,觀光,鎭長,明通,俊秀,順化,義通。皆國初鄭道傳所定云。

陵墓[编辑]

任昉述異記曰。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三百餘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又有盤古氏之廟。又南海中有盤古氏。國人皆以盤古爲姓云。此言似誕。 古不墓祭。其說尚矣。而孔子葬泗上。子貢廬於冢六年。顔淵謂子路曰。去國則哭於墓而行。反其國。奠墓而入。然則古人未甞不以墓爲重也。 漢官儀曰。古不祭墓。始皇起寢陵殿於墓側。漢因不改。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四時上飯。此後世崇奉陵寢之始也。 左傳崤陵。漢書五陵。皆指帝王墓而言。韻府云董仲舒墓門。人過必下馬。號下馬陵。以此觀之。人臣之墓。亦可謂陵矣。然東坡詩下馬來尋董相墳。墳字是矣。又樂天詩家在蝦蟆陵下住。按小說。下馬語訛爲蝦蟆云。 按孔子冢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伊尹墓傍生棘。皆直如矢。東平之墓樹皆西靡。岳飛之墳樹盡南枝。異矣。世傳顯陵祔葬時。兩陵間有松栢遮蔽。而不日盡枯。通望無礙。禧孝二陵間。有路自開。未甞生草。又孝陵陵上至丁字閣。一道成蹊。常如踐踏。此則尤異矣。 按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獜石象辟邪石馬之屬。人臣墓前。有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屬。杜詩云浮世石羊新。趙子昂詩云秋日荒凉石獸危是矣。 壬辰年後。倭賊發金海首露王墓。壙中甚闊。頭骨大如銅盆。手足脛骨亦甚偉。柩傍有二女。面貌如生。年可二十。出置壙外。則旋卽銷滅。蓋其殉葬者也。 皇明通紀曰。自太祖以來。皆以妃嬪殉葬。至英宗。遺詔始革云。按皇明陵墓。皆葬於天壽山。我國高麗時諸王陵。亦用於一處。故號爲陵洞。其慮遠矣。 中宗大王初葬高陽。與禧陵同塋。壬戌年。尹元衡力贊文定王后。遷于漢濱卑湫之地。人皆墳惋而莫敢發言。世傳遷陵時哭聲自壙中出。役者無不聞之。翌年順懷世子卒。越二年文定王后昇遐。又二年明廟昇遐。人謂遷陵之咎。至壬辰。靖陵被倭發掘。臣民之痛。尚忍道哉。 甲子年間。南師古謂人曰。明年當封泰山。聞者不解所謂。翌年乙丑。文定王后昇遐。葬泰陵。 小說曰。李白墓在采石江之南岸。范傳正爲宣歙觀察使。改墳於靑山。世謂白捉月自投於江誤也。或者因其豪逸。又甞瘞江邊。乃飾爲此說云。宋詩曰靑山有冢人謾傳。乃戲語耳。 箕子墓在平壤府城外。而聞中朝河南地。亦有箕子墓。豈歿而反葬于彼歟。然則平壤所謂箕子墓。蓋箕子後嗣之所藏也。 鐵原有古冢。相傳苜蓿政丞墓。不知所謂。金公矱言甞聞故老。云弓裔時宰相段起明者。見裔無道。托疾不仕。號苜蓿軒。蓋其墓也。 魯山墓在寧越。在昔郡守多暴死。朴判書忠元爲郡。精具奠物。爲文祭之曰。王室之冑。幼冲之辟。適丁否運。遜于僻邑。一片靑山。萬古孤魂。庶幾降臨。式歆苾芬。自後無患。至今四時行祀。用此文云。 滿浦越邊有大墳。相傳爲皇帝墓。其下有大池。荷花甚盛。沈彦光滿浦道中望皇帝墓詩曰。完顔古國荒城在。皇帝遺墳巨碣存是也。 路梁之南。三墓並焉。人傳爲六臣墓。而俱有標石。題曰成氏之墓,朴氏之墓,兪氏之墓。許荷谷篈言婦人稱氏。而今三墓並列。非婦人明矣。男子必有官稱。而今只稱氏。豈當時義士收瘞三人於此。而不敢顯刻。以是稱之耶。其爲成三問,朴彭年,兪應孚之墓無疑云。壬辰變後。人有訪之者。刻石無恙。而字畫漫滅。殆不可辨。惜哉。


服用部[编辑]

冠巾[编辑]

今之紗帽。本唐巾之制。舊爲軟脚垂下。後乃附竹用鐵云。團領及靴子。出於胡服。而以其簡便。故天下尚之。在昔則着履。如帶劍履上殿是也。噫至此而三代衣裳之制。殆不復見矣。按王世貞言古無靴。故靴字不見於經。至趙武靈王作胡服。變履爲靴云。 丘瓊山曰。巾幘爲庖人賤者之服。士大夫以爲首服者。始見于郭林宗折角巾。此後晉人有接罹白葛等巾云云。然余按光武岸幘坐迎。則瓊山之說。恐未然也。 網巾古無其制。大明初道士所爲也。太祖命頒天下。使人無貴賤皆裏之。遂爲定制云。余赴京時見諸國使臣。唯琉球人着巾帽。而其使臣問我國譯官曰。貴國常時着網巾否。答以無貴賤常着云。則使臣吐舌曰。我國人則常時不着網巾云。以此觀之。中朝外唯我國人着網巾。他國則不然矣。 稗史云漢官吏着皁。其給使賤役着白。谷永曰擢之皁衣之吏註。雖有四時服。至朝皆着皁衣。兩龔傳聞之白衣註。白衣給使官府趨走賤人。陶淵明白衣送酒亦此也。 一統志曰。朝鮮戴折風巾。服大袖衫。所謂大袖衫。未詳其制。甞見萬寶全書。我國人物。畫以闊袖大衣。是必古制然矣。折風巾未知何物。頃歲我國海南漁人。漂到浙江。禮部刷還咨曰頭戴折風巾云。蓋今笠子類也。李白樂府高句麗詞曰金花折風帽。又曰翩翩舞廣袖卽是。 格致叢書云蓆帽本羌人首服。以羊毛爲之。曰氈帽。秦漢競服之。婦人戴者。肆緣垂下網子以自蔽云。今俗婦人所着羅兀。蓋是也。 羅濟笠。不知所始。但以名觀之。疑出於新羅百濟時也。按高麗史。辛禑元年。始令各司胥吏着白方笠。本朝爲外方吏人所着而黑之。壬辰變後。久廢不復。崔在源爲京畿監司。首令營吏依平時着羅濟笠。吏等甚苦之。未幾還廢。 今之耳掩。舊稱披肩。按征討錄。成廟朝命造披肩二千。分賜士卒是也。中朝則謂之暖子。雖盛冬。必旨下後百官始得戴之。


衣服[编辑]

黃帝爲文章以表貴賤註。文章。衣服之類。按周禮考工記曰。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靑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然則文章非衣服之類。乃服之色也。 小說云隋時內官。多服半除。卽今長袖也。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按秦時朝服加背子。袖短於衫。以金銀絹繡爲之。宴會朝賀。悉令服之。又宋時皇后御衣及士大夫家人。皆着紅羅背子云。 稗史曰。馬尾裙。始於朝鮮。流入京師。無貴賤。服者日盛。成化年間。朝官皆服之。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云。此卽我國所謂駿裙也。祖宗朝爭尚此服。而今則絶無。亦出於一時好尚矣。 甞見實錄。太祖朝上將軍金仁贊衣綵段。特命囚訊。其立制之嚴如此。近來國禁解弛。士庶而襲紗羅。娼賤而服綵錦。任情恣行。人不畏法。亦可見世變矣。 靜庵先生言世宗朝。一時士大夫衣服。皆尚黃色。而許稠則常着灰色褡云。蓋黃色儉矣。而灰色則尤儉矣。余見平時朝士褡。多用黃色。蓋祖宗朝餘習。而自變後絶無。亦世道之變也。 左傳楚子次于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註。秦復陶。秦所遺雨衣也。又六韜蓑薛䔲笠。韻府云蓑薛草名。以莎草爲雨衣。雨衣之制亦古矣。 雞林志言高麗僧。衣磨衲者爲禪師。衲甚精好云。磨謂磨洗也。東坡詩曰雲衲新磨山水出。今我國人喜穿衲衣。蓋初出於僧家爾。


朝章[编辑]

唐宋時朝臣。以公服爲朝會之服。按幞頭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曰幞頭。又宋太宗曰。玉不離石。犀不離角。可貴者惟金。故爲金銙以賜群臣。以御仙花賜學士。御仙花卽荔枝金帶云。余謂宋以金爲貴。無乃金虜克宋之兆耶。然老杜贈張翰林詩曰內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靑。然則荔枝金帶。非始於宋也。 高皇帝洪武初。欽賜陪臣冠服。比中朝臣下九等。遞降二等。陪臣凡七等。其一等秩比中朝第三等。賜以五梁冠服。二等比中朝第四等。賜四梁冠服。二等以下。以此遞降。故陪臣不敢着六梁冠云。 大明集禮。載諸國使臣以朝服入班。而大明會典云外國使臣。各服其服入參。故我國使臣。以時服行事久矣。頃年鄭經世赴京時。據集禮之文。以朝服爲正呈禮部。不許。遂有奏請之議。按集禮是洪武年中所創。而厥後斟酌損益。定爲會典。爲今日遵行之制。則據集禮奏請。似難矣。 中朝國忌日。官司不廢坐。但不坐堂。官員着無紋黑段團領。去胸背。謂之素服。按家禮註吉冠素服註。云素服者但撤去華采金珠之飾而已是也。 按高麗忠烈王時。始用元制。自宰相至下僚。皆剃髮胡服。至洪武初。始襲華制。則東土之變於胡元。殆百年矣。世傳鄭圃隱所建白也。噫微公。吾其戎乎。 平時凡衙門公禮及新除授官肅拜參謁。皆着公服。而亂後仍廢不復。唯新及第應榜服之。豈非欠典乎。 我國謂梁冠衣服曰朝服。黑團領曰時服。紅團領曰常服。帖裡曰戎服。國俗自前有官者皆服紅團領。華人以君臣同色非之。壬辰變後亂離倉卒。士大夫皆着帖裡。己亥年間。始倣中朝。服黑團領。至辛丑柳根爲禮判。建議依平時改服紅色。至今相承。蓋人情樂於從舊故也。 品帶。高麗時六品以上金。四品以上犀。二品以上玉。至國朝則四品以上銀。二品金一品犀。中朝詔使至。則帶犀者亦帶金。蓋以陪臣降等故也。 古者佩印故有綬。如蘇秦並佩六國相印。史記曰。印何纍纍。綬若若耶。周顗云取金印如斗大。繫肘後是也。按霍光傳。廢昌邑王時。光卽持其手。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云云。以此觀之。雖天子亦佩璽矣。 隋書禮儀志曰。漢自天子。至于百姓。無不佩刀。故大臣優禮。有劍履上殿。陳始興王傳。左右取朝服所佩木劍以進。此則假劍也。先王朝壬辰以後。命群臣戎服佩劍。蓋示復讐之意云。 小說曰。周之前已有笏。天子以珠玉。諸侯以象齒。大夫以魚鬚。士以竹札。受命於君前。用笏以志故也。後代唯入座執笏。餘但執手板。按晉習鑒齒柱笏看山。雖非入座。亦執笏矣。至後周武帝。始令百官執笏。然韓詩行抽手板付丞相。蓋唐時小官執手板矣。 宋張舜民言唐笏短厚不屈。今往往有之。以其短厚故可以擊人。又小說。宋哲宗有目疾。惡群臣見之。故奏事者廣其笏面云。然則笏之制。今與古異矣。 中朝內侍冠服。與朝紳特別。先王朝。辛承旨應時於經席。建白內官服色依中朝改定。言雖不行。內官等憤疾。構以他事。幾獲罪。凡事變革之難如此。


綵幣[编辑]

書曰黼黻絺繡。蓋舜時已有繡矣。事始云西施造繡非也。又拾遺記曰。堯時海人織錦以獻。後代效之。染五色絲織成。或云始於蜀。 漢書馬后賜諸王白越二十端註。越布也。選文曰葛越布於朔土註。葛越草布也。按詩葛覃篇云爲絺爲絡。服之無斁。漢書筌葛註。卽今葛布。杜詩云細葛含風軟。韓文云夏葛而冬裘是也。今我國山民。亦作葛布甚精好。又周禮越席註。蒲席也。 按綀音疎。綌屬。後漢戴良嫁女。家貧綀裳布被。禰衡着練巾是也。晉蘇峻之亂。帑藏空竭。惟有綀數千端。王導以綀爲冠。其價踊貴。遂鬻之以濟用。而雜書訛作練字。頃歲考官以鬻練爲賦題試士。鄭彦訥作第一。擧場不知練字之誤。彦訥在士子中號博學。而亦不能可笑。 鷄林志曰。高麗人善染采。紅紫尤妙云。今紫色猶勝於中國。又曰高麗黃漆生島上。六月刺取。號新羅漆。一統志亦載朝鮮土産。 說郛云南海中有火山。四時常燃。而其中有不燃之木。用其樹皮作布曰火浣布。搜神記云崑崙之墟有火山。山上鳥獸草木皆生於炎火之中。以其木皮獸毛爲布。故有火浣布。未知孰是。近有孫文彧者。交通日本人也。誑言我國有火浣布。蓋誇張之言。而倭子信之。爲書請索。朝廷以非土産答之。噫倭奴之垂涎於我國久矣。而乃以寶物餌之。利口之可惡如此。


器用[编辑]

淮南子曰。胡曹爲衣。奚仲爲車。按胡曹黃帝臣。奚仲爲夏車正。說郛云黃帝造舟車。故曰軒轅氏。又云奚仲造車。謂廣其制度也。此言似是。又呂氏春秋曰虞姁作舟。淮南子曰伯余初作衣。虞姁,伯余。不知何代人也。 古史等書曰。庖羲作瑟。神農作琴。女媧作笙簧。黃帝作淸角。舜作簫。炎帝伯陵作鍾。倕作鞸鼓。又黃帝作弩。造五城。一云鯀作城郭。說郛曰。黃帝造釜甑。神農作斧作陶。伯益作井。少康作箕帚。又黃帝臣雍文作舂。赤冀作杵。公輸子作石磑。尹壽作鏡。孟莊子作鉅鑿。世本曰。揮作弓。夷則作矢。一云牟夷作矢。皆黃帝臣也。 帝王紀曰桀以人駕車。此輿輦之始也。按漢陰就左右進輦。井丹曰。吾聞桀駕人車。豈此耶。坐中皆失色。就不得已令去輦。蓋古者凡人轎。通謂之輦也。 古人乘車。故漢書陳平傳曰。門外多長者車轍。田蚡,韓安國共車而出。陳遵投轄井中。後漢書。馬后謂貴戚子弟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又馬少游乘下澤車。晉潘岳擲果盈車。以此觀之。漢晉時尚然。蓋自晉以後不復見矣。 凡器用謂之什物。按小說曰。成周軍法。五人爲伍。二五爲什。供其器物故云。又史記舜作什器註。什數也。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爲數。猶言什物也。 韓子曰。舜作食器。黑漆其上。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畫其內。史記曰舜作竹器於壽山。蓋是時始用竹木爲器。而猶不全漆。可見其朴素矣。 中國水車之制。魏馬均始創之。最有益於灌田。可以通行天下。頃者楊萬世往日本。得其制而來。極是便利而我國人性拙。不肯習用。可惜。 我國龍文簾席。中朝所無。故方物驗納時。禮部官甚珍玩之。白席則中朝亦有之而甚罕。古所謂龍鬚席。蓋是也。 史記。秦王服大阿之劍。阿縞之衣。阿皆地名。猶龜出於蔡故曰蔡。紙出於剡故曰剡也。按醫方所謂阿膠。亦以地而名。 匣劍龍鳴。詞人多用其語。而不識出處。按拾遺記。顓頊高陽氏有曳影之劍。四方有兵。其劍飛指其方則剋伐。未用之時。常於匣中。作龍虎之吟此也。 箕子杖。今在平壤府。乃二千年物也。古人以孔子硯爲古物。此則尤古矣。 王弇州曰。藜牀之牀杖也。桃笙之笙簟也。阿錫之錫布也。藻井之井板也。按韻府云管寧坐黎牀欲穿。弇州以牀爲杖。未知何也。 禮記燭不見跋註。古未有蠟燭。呼火炬爲燭。又在地曰燎。執之曰燭。又庭燎謂之地燭。按禮記註。地燭天子百根。葦布纏蜜塗云。蜜塗者。蓋蠟燭之始也。 小說。螺鈿器本出倭國。物象百態。頗極工巧云。今我國以螺鈿梳函。充進貢方物。蓋中朝所無爾。 宋元以前。只有團扇。尤以蒲葵扇爲美。今摺扇之制。初出於倭。俗呼倭扇。以其簡易故天下尚之。古之圓扇。殆廢矣。 說文曰。匕所以取飯者。易曰不喪匕鬯。詩曰有捄棘匕。史記曰雷震失匕箸。韓文曰弃匕筋起立。杜詩曰甞稻雪翻匙。古人飯必以匙。於此可見。而今中朝人用筋不用匙。未知始於何代。或言高皇帝命滅虜然後用匙食。恐不然也。又禮曰飯黍毋以筋。意古者亦或用筋爾。 葉夢得避暑錄言和尚置梳篦。乃俚語。言必無用也。按梳以木爲之。篦以竹爲之。俗所謂眞梳是也。今人混稱爲梳則誤矣。梳篦總名曰櫛。宛委餘編云赫胥氏以木爲梳。舜以牙玳瑁爲梳。此梳之始也。 政院平時常用蝎虎杯。未知出於何時。或謂蝎虎蟲名。見酒卽死。故象其形以示戒也。余赴京時玉河館墻壁間。掘出二物。狀似蜥蜴。問諸華人則是蝎虎云。按蝎音歇。韻書作蠍。 翰林院行用鸚鵡杯。蓋故事也。然不知何義。李翰林詩曰鸕鶿杓鸚鵡杯。豈好事者以翰林故尚之歟。按鸚鵡海中螺也。以其形似鸚鵡故名。 小說曰。眼鏡老年觀書。小字成大。聞頃年天將沈惟敬。倭僧玄蘇皆老人。用眼鏡能讀細書文字。乃我國所未曾見也。眼鏡蓋海蚌之類。以其甲製之云。又按故闇文書。以水精承日照之則可辨云。 兀子出近思錄。卽今之高足床。醫學正傳曰。床足高者爲兀凳。 史記。蒙恬取中山兎毛作筆。崔豹古今註曰。蒙恬造筆。以柘木爲管。鹿毛爲柱。羊毛爲被。今我國用龍鞭爲筆管。龍鞭産咸鏡道海內。蓋木類而似石。色白堅直如筋。乃奇物也。 北戶錄曰。豐狐之毫。虎僕之毛。靑羊之毫。鼠毛麝毛蝟毛馬毛羊鬚胎髮。皆可爲筆。然未若兎毛。按虎僕。博物志曰虎文似豹。毛可作筆云。余謂兎毛雖美。未若我國之狼鼠。且不言猪毛羔毛。蓋古人未之用耳。 我國狼鼠毛筆。取重於中國。一統志謂狼尾筆。蘇黃詩謂猩猩毛筆。董越朝鮮賦自註云一統志所載狼尾筆。非狠尾。乃黃鼠毛也。蓋董奉使本國。始知之耳。余赴京時。安南琉球使臣皆言貴國筆墨。爲天下絶品。願得之云。 古人謂墨爲松精,松腴,松滋侯,黑松使者。以松煙劑墨故云。醫方藥用。亦松墨耳。本國以油煙造之。名曰油煤墨。東坡詠墨詩云珍材取樂浪。蓋以我國墨材爲珍耳。 古者書契。皆用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東漢和帝時。宦者蔡倫乃造紙。以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爲紙。天下咸稱蔡侯紙。今桑枯柳木蒿節竹精葦席水苔。無不可爲者。其利博哉。按蘇子瞻始皇論曰創爲紙以易簡策云。則用縑帛爲紙。亦始於始皇矣。 古者寫畫書。皆用黃紙。故謂黃卷。或曰用黃蘖染紙。以辟蟫也。宋景文筆記曰。雌黃與紙色相類。故用以滅誤。唐宋以來。詔勅用黃紙。故私家避不敢用云。今中朝亦用黃。謂謄詔曰謄黃。 稗史云溫州蠲紙。潔白堅滑。類高麗紙。又云高麗歲貢蠻紙。書卷多用爲。蓋乃粧貼。以其紙品堅厚故也。按蠲紙云者。以蠲其賦役故名。 霍小玉傳曰。出烏絲欄素段三尺。授李生。宋詩曰正圍紅袖寫烏絲。韻書曰。烏絲闌紙名。今承文院事大文書出草。用細墨印札。謂之烏絲闌紙是也。 我國鏡面紙,有葉紙。中朝人甚珍之。余於庚寅赴京時。禮部侍郞韓世能送竹葉紙一張曰。此卽俺以天使往貴國時所得。若賚來此樣紙。欲得之云。其紙品潔淨。微有靑色。似竹精紙而厚。曾所未見者也。按宛委餘編云今世所重高麗繭紙。蓋以紙品堅韌。故謂之繭紙。 家禮儀節曰。古無今世之香。漢前止是焚蘭芷蕭茇之類。自百越入中國。始有之。又按楞嚴經云純燒沈水母令見火。今俗燒香埋火。蓋出於此。 續事始曰。殷周以降。卽塗鉛粉。謂之胡粉。乃紂所造云。其稱胡粉何耶。豈本出於胡耶。 博物志曰。窶藪。東方朔以爲寄生賣餠人。結茅爲經以戴頭上。狀如環云。余意經疑作絰。今我國女人戴物者所用卽此也。按韻府群玉曰。窶數。數本作藪。戴器也。小盆盛物。戴於頭者。以窶藪薦之。 吳越春秋曰。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古者人死則裹以白茅。投之中野。孝子不忍父母爲禽獸所食。作彈弓以守之。故曰斷竹屬木。飛上逐肉。


金寶[编辑]

稗史。唐高宗時破高麗。獲紫金帶。後高麗上言本國自失此寶。風雨愆時。民離兵弱。玄宗乃命還云。其紫金帶。未知何寶也。且唐玄宗時。則乃新羅。非高麗也。 小說曰。東坡常恠今之黃金不若昔之多。豈今之糜之者眾。宜其少而價貴也。余謂天地之生物。自有其數。而從古以來。人之採用。殆無遺利。寧有不耗竭之理乎。旦金者寶物。如麟鳳奇異之産。古多有而今絶無。何足恠哉。 小說云黃金生天下爭。黃金土天下古。其語好矣。 我東銀礦。端州爲上。其外州郡。亦間有之。然費功太多。得利甚少。頃年雖許民私採。民不樂爲之。按高麗時。遣使採金于洪州稷山。役人數萬。得金七兩而止。或曰我國舊有淘沙鍊金之法。而今無傳習者。 洪州海島居民。於浦口水淺處。浮光耀日。迫而視之。有二塊物。重莫能運。覺其有異。牛載以歸。不知爲眞金也。州官勒取之。蓋凡物各有主故也。 東坡志林曰。地不産草木者。多産金錫珠貝。甞聞李鰲城云隨天將赴嶺南時。道傍有山。赭禿無草木。有一唐人指示而言曰。此産金處也。爾國何不發採耶。其言與志林相符。 張太嶽集曰。洪武八年。始製大明寶鈔。以桑穰爲質。中圖錢貫之狀。十串爲一貫。準銅錢一千文,銀一兩。五串爲五百文云云。今我國之楮貨。蓋其制也。法典云銅錢十文。準楮貨一張。銅錢一千文。準楮貨一百張是也。小說曰。楮貨爲鈔。太嶽集曰。洪武二十三年。以上尊楮幣。賜勞平陽知縣張礎。又賜張居正鈔一萬貫。蓋楮幣。卽今楮貨也。 按錢譜。載三韓重寶,東國通寶,東國重寶,海東通寶,海東重寶,朝鮮通寶共八樣云。我東之有錢亦舊矣。今朝鮮通寶。尚存於世。蓋國初所造也。 高麗肅宗時。始用銀甁爲貨。凡交際賞賜皆用之。其制以銀一斤爲甁。象本國地形。自本朝廢而不用。蓋以禁銀故也。 小說。有人得一珠徑寸。光耀奪目。恐爲人所見。因思寶物怕穢。乃脫褻衣裹之。光遂不出云。俗言見黃金出地上。必急脫中裙掩之。不然則失去不得云者。有所本矣。 按本草。琅玕有五色。靑者入藥。生海底。枝柯似珊瑚。竅如蟲蛀。擊之作金石聲。余見順天人有得之海濱者。根着石塊而生。高四五寸。色紅黑。枝柯甚多。乃木類而其膚似石。有小孔班班如蟲蝕狀。荀子註崑崙山有琅玕柱。列子珠玕之樹叢生是也。又韻書謂美石次玉。王弇州文曰。玉有禮地之珪。曰琅玕。色靑碧。竹之色同也。又琅玕竹實也。李白詩鳳飢不啄粟。所食惟琅玕。別久容華晩。琅玕不能飯。此指竹實而言。然江淹詩朝食琅玕實。劉禹錫詩傅粉琅玕節。則蓋以竹爲琅玕也。 韋應物琥珀詩曰。曾爲老茯苓。元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按冷齋夜話云松液入地千年所化。燒之尚作松氣。甞見琥珀中有物如蜂。又小說云楓脂化爲琥珀。未知孰是。 磁石。卽俗呼指南石。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故謂之定南針。按史記軒轅作指南車註。車上用子午盤針。以定四方。其制亦久矣。本草曰。指南針常偏丙位。不全南向。蓋丙爲大火。庚辛金。受其制故如是。蓋物類相感爾。俗言磁石多置水底。則舟行必沈。未知信否。 唐書。張說以鷄林夜明簾。奉太平公主云。夜明簾。未知何物也。蓋古有以水晶及珠玉爲簾。疑此類也 本草云古人名金爲黃金。銀爲白金。銅爲赤金。鉛爲靑金。鐵爲黑金。按唐史。房玄齡病。太宗賜黃銀帶。稗史曰鬼神畏銅。以此觀之。黃銀蓋謂銅也。 雜說中有寶名靺鞨。靑色火珠也。出於靺鞨。故因以爲名。又木難黃色珠出東夷云。曺子建詩珊瑚間木難是也。 續耳譚曰。大西洋國人利瑪竇者。泛海八年。始抵東奧。多挾異寶。其最奇者。有自鳴鍾。按時有聲。漏刻毫不爽。有玻瓈石。一照眼前。枯木頹桓。皆現五色光云。按大西洋。卽歐羅巴也。自鳴鍾。聞日本亦有之。名曰時鍾。玻瓈石。近歲我國人被倭擄。轉入南蕃。得一寶石以來。色靑黑。長纔數寸。以眠照見則天地世界。皆成五色。不可名狀。蓋此物也。 余在昇平時。海邊居民。於其家後園。掘得石塊。其大如盤。細視之。乃水晶也。大者如人中指。小者如筋。潔白瑩澈。其出如笋。頭尖而銳。皆作六面。箇箇均整。蓋水晶石類。而乃生長於土中者。以此觀之。古者種玉之說。亦不虛矣。 朴斯文某倅安東時。有山崩圮。見巖石拆裂中空。有二金杯在焉。取出則乃眞金也。或疑開闢前物。而其制與今無異。可恠。

食物部[编辑]

食餌[编辑]

古人以膾炙爲美。故論語曰膾不厭細。孟子曰膾炙哉。今中朝人不食膾。雖乾肉必煮而食之。見我國人食膾。莫不恠笑。蓋食性以時而變矣。 愛生惡死。人與物同也。但人有智而物無智。人能言而物不能言。人力能制物。而物不能制人。人用是故殺而食之不忌。此豈天理。爲君子者。宜有以惕念之哉。 牛肉最益人。元判府混。平生常喫。享壽九十餘。又牛喂生草則有毒。故李議政憲國。自四月至八月不啗。亦得年八十。攝生者宜知之。 禮所謂八珍。一淳熬。二淳毋。三炮豚擣珍,四漬,五熬,六糝,七肝膋,八炮䍧。皆製飮食之法也。宛委餘編曰。後世所稱八珍。龍肝,鳳髓,兎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酥酪蟬以羊脂爲之。余謂龍肝鳳髓。非世所有。未知指何物也。抑只是夸大之言耶。 尸子曰。桀紂必南海之薑北海之鹽,西海之菁,東海之鯨。蓋極其侈富而言。以此觀之。古者鯨魚亦入饌品矣。 禮記註。許愼云餈稻餠也。粉餈。以豆爲粉。糝餈上也。又歲時記。寒食以麵爲蒸餠。團棗附之。名曰棗餻。重九都人以粉麵蒸餻。相遺糝飣果實。如栗黃銀杏之類云云。其製造之法。與今俗同矣。 宋史云高麗上巳日。以靑艾餠爲盤羞之冠。董越朝鮮賦云松膚之餌。山蔘之餻注。三月三日。取嫩艾葉。雜秔米粉蒸爲餻。謂之艾餻。蓋中朝所無也。 蜜果謂之藥果者。麥爲四時之精。蜜是百藥之長。油能殺蟲故也。中朝則宴享。亦不用蜜果。而我國人尋常祀饗。皆用之。可見習俗之侈矣。 楚辭餦餭註。餦餭以米麵煎熬作之。寒具也。劉禹錫寒具詩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小說云寒具爲寒食之具。卽閩人所謂煎餔。以糯粉和麵油煎。食之不濯手則能汚物。可留月餘。宜禁煙用也。蓋今俗所造油餠近矣。 醫方言五味。酸者傷筋。苦者傷骨。聞治鹿角者。用醋浸洗。卽易消融云。醋一名苦酒。本草曰人多食酸則齒軟是也。昔黃戩平生不食醋。蓋以此歟。 韻書曰。酪乳漿也。本草云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又云醍醐生酥中。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出三四升醍醐。佛經言聞王法。與醍醐之味同。又言醇酪養性。令人無妬心。杜詩醍醐長發性此也。 食療。本草曰蟹雖消食。治胃氣理經絡。然腹中有毒。中之或致死。急取大黃冬瓜紫蘇汁解之卽差。又歸田錄曰。淮南人藏蟹。凡一器數十蟹。以皁莢半挺置其中則可經歲云。 內經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本草謂白蜜養脾氣。醫方亦謂蜜與砂糖補脾胃。蓋以是歟。蔡禎先嘗言蜜能軟堅。非補益之藥。不宜常食。人或以此言爲然。蓋所謂軟堅是矣。而未知有補養之功者也。 內則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醎。調以滑甘。蓋以四味配四時之運。甘則象土之用。以養五藏而助五行之氣。古聖人飮食之制可見。養生書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冬七十二日。省醎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醎。以養腎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與此異矣。 昔夏默每食飯一石肉三十斤。馬希聲日食鷄五十。張齊賢日食一大桶。范汪噉者梅一斛。然則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爲不足稱焉。今南方人嗜食梅子。有食數升者。亦習使然耳。

[编辑]

古人言一郡之政觀於酒。一家之政觀於虀。蓋謂二物善則其他可知。 爾雅。酒有泛齊浮蟻。後人因謂酒爲春蟻綠蟻。周禮泛齊註。泛者成而泛泛然滓浮也。今以粘米作酒。俟熟澄淸。以酒醅少許浮而用之。曰浮蟻酒是也。 漢賜丞相上尊註。糯米爲上。稷爲中。粟爲下。董越朝鮮賦。醞釀以秔。不用秫米。雖從事之出靑州者。殆未能與之優劣。本草曰。秫米謂之黃米。釀醞最佳。吾學編曰。朝鮮以秔醞酒。以此觀之。以秔米爲酒者。惟我國爲然。 春酒。醫方云美酒也。疑今三亥酒之類。按昌黎集註曰詩爲此春酒。後人因爲酒名。如麯米春,羅浮春,軟脚春,玉窟春云者。不可悉數。 昔河西使者路見一女年可十六七。打一白髮老翁可八九十歲者。使者問汝幼女。如何打老翁。女曰此吾第三子也。不知服藥。先我髮白。問其年。曰三百九十五歲。使者下馬拜問長生不老之藥。女授以枸杞酒法。使者歸。依法採服。得三百年不老。其方曰春正月望前上寅日。採根細切陰乾一升。二月上卯日。漬於淸酒一斗。滿七日去滓晨服。勿於食後服之。夏四月上巳日。採葉細切陰乾一升。五月上午日。漬酒一斗。秋七月上申日。取花陰乾一升。八月上酉日。漬酒一斗。冬十月上亥日。取實細切陰乾一升。十一月上子日。漬酒一斗。並如上法服十三日。身輕氣盛。百日容顔充麗。白髮還黑。落齒更生。可作地仙云。按神仙傳曰。漢武遣使者至河東。見一女子云云。其女子卽仙人伯山甫外甥女也。花字恐作莖。 酒有醉千日而醒者。中山酒也。醉十日而醒者。枸樓國仙漿酒也。行千里而始醉者。桂陽程鄕酒也。累年不敗者。西域葡萄酒與日本酒也。頃刻而成者。逡巡酒也。 西域有葡萄酒。訶陵有椰子酒。烏孫有靑田核酒。波斯肉汁酒。北虜馬潼酒。南蠻檳榔酒。扶南安石榴酒,甘蔗酒。又眞臘美人酒。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宿而成。吾學編曰。琉球國婦人嚼米爲酒。卽此也。又食鑑本草曰。暹羅燒酒。飮一二杯。宿病皆愈。王弇州曰。今四夷酒。以暹羅爲第一云。 食鑑本草曰。酒之毒在齒。每飮一杯。卽吸水漱滌則不醉。頃世李相國陽元平生喜飮。而量滿則卽止。喫燒酒一杯。則卽吸冷水一杯。故不爲酒傷云。 蘇東坡桂酒頌引曰。酒天祿也。其成壞美惡。世以兆主人之吉凶。今俗以酒味酸惡。爲家有厄。其說蓋有本矣。 酒之爲味。久而不變。聞發掘百年古塚者。壙中貯酒一大尊。其氣甚烈。亦不消縮。役人各飮一杯皆醺醉。可恠。 燒酒出於元時。而唯爲藥用。不堪放飮。故俗謂小杯曰燒酒盞。近世士大夫豪奢縱飮。夏月用燒酒大杯爛飮。以盡醉爲度。多致暴死。明廟朝。金致雲以校理直玉堂。過飮宣醞紫燒酒。卒於直所。其害慘矣。 酒之爲毒亦甚矣。平時內贍寺造酒之室蓋瓦腐朽。每數年一易。烏雀不敢集其上。以酒氣熏蒸故也。余見世之人縱飮者。鮮不夭死。雖不卽死。亦成廢病。其他招禍喪身者。不可悉數。或言酒之傷人甚於色。信矣。 醫方曰。凡中諸毒。從酒得者難治。言酒性行諸血脈。遍身體故也。因食得者易治。言食與藥但入於胃。或出大便泄出。毒氣未流於血脈故也。又曰諸藥汁解毒者。皆不可熱飮。能使毒氣愈甚。宜冷服之乃效云。此不可不知也。 小說曰。人飮燒酒過多。近火卽口中火出。得水則其焰愈熾。至焦爛而後已。唯灌以老醋卽止。壽養書曰。燒酒醉傷不醒者。急用菉豆粉湯。將筋開口牙。用冷水送下。卽醒云。 本草曰。食馬肉中毒。飮淸酒卽解?。濁酒卽加。又曰馬肝有毒。食之傷人。秦穆公所謂食善馬。不飮酒傷人此也。然則漢書文成食馬肝而死。亦謂是耶。 養生紀要云暮毋大醉。又云再三防夜醉。蓋恐酒毒停聚。害人臟腑也。今人會客宴飮。必以暮夜。故俗謂酉時赴宴。其傷生必甚。又曰居四要。云晦日不可大醉。延壽書云晦不可不招凶。其不宜宴樂可知。 酉不會客。按事文類聚。杜康善造酒。以酉日死。故是日不飮酒會客云。余謂此說似不是。酒字從酉。恐自有深意。陶淵明述酒詩註曰。儀狄造杜康潤色之。世本曰少康作酒。一曰杜康作秫酒。說文曰少康一名杜康。 昔于定國食酒數石不亂。鄭康成飮一斛。盧植,周顗,劉伶飮一石。按酒譜。隋時更制度量。而斗石倍大。故由唐以來。無飮量如此者。 五行志。晉惠帝元康中。貴游子弟爲散髮之飮。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古以爲貌不恭之災。按劉伶,畢卓裸袒飮酒。周顗醉。欲通紀瞻婢。露其醜穢是也。 張籍詩曰釀酒愛乾和。按酒譜云卽今人不入水酒也。幷汾間以爲美品。名曰乾酢酒。又曰酒之美者。有劍南燒春,河東乾和,宜城九醞云云。今我國朔州酒最有名。且中朝人釀酒多用灰。故醫方以無灰酒入藥。陸放翁言唐人喜赤酒,灰酒。陸魯望詩酒滴灰香似去年此也。 宋眞宗問唐酒價幾何。左右無能對者。丁謂進曰。唐酒每斗三百。杜甫詩云速來相就飮一斗。恰有三百靑銅錢。眞宗大喜。余按王維詩新豐美酒斗十千。崔國輔詩興酣一斗酒。恰用十千錢。與杜語不同。只擧杜詩而不及于此何也。古人於詩學博洽者。亦鮮矣。 韓非子曰。宋人沽酒。懸幟甚高。蓋酒市有旗久矣。酒旗謂之帘。亦曰望子。詩家所謂旗亭是也。

[编辑]

飮食之精熟者益氣。華美者爲精。故氣精二字皆從米。醫鑑曰人受氣於穀。又曰氣生於穀此也。 書曰播時百穀。醫鑑云穀凡一百七種。孟子曰樹藝五穀。五穀鄭玄云黍稷菽麥麻。趙岐云黍稷菽麥稻。素門云麻麥稷稻豆。晉志八穀。黍稷稻梁禾麻菽麥也。周禮九穀。黍稷稻梁菰大小豆麥麻也。本草曰禾是粟苗。麻是胡麻。菽是大豆。麥有大小穬麥。稷卽穄也。又曰胡麻八穀之中最爲大勝。故名巨勝。粟五穀中最硬。故謂之硬米。麥爲五穀之貴。八穀之中稷爲最下。醫學入門曰稷爲五穀之長。諸說不同。 古書凡言豆者。謂大豆也。其黑而小者爲雄豆。其屑爲豆黃。其芽爲黃卷。今俗謂豆爲太。甚無理。又赤豆曰小豆。其花曰腐婢。按菽。荳之總名。藿。菽之葉也。然則小豆及大豆葉。通謂之藿。古所云藜藿是也。 胡麻卽今黑脂麻也。又名巨勝子。按陶隱居云胡麻九蒸九曝。熬搗充餌註。胡麻烏者良。杜詩曰胡麻蒸續曬是也。夢溪筆談云張騫始自大宛得油麻種。謂之胡麻。今謂芝麻。

[编辑]

咼苣菜名千金菜。按稗史曰。咼國使者入貢。隋人以厚價求得其種故名云。咼今作萵恐非。 董越賦筆管酸漿註。筆管食苗。味滑而甘。未識其葉。或云卽黃精苗。按訓蒙字會。謂蕺爲筆管菜。蓋中朝人不知而云然。 海帶菜一名催生。按本草云出東海水中石上。卽我國所謂多士麻也。 滴露菜名。無花無子。以葉上露滴地而生故名。枝葉玲瓏如玉。可作蔬食之。乃異菜也。本草醫方中所未載也。 薑黃。本草圖經曰經種三年老薑也。俗言薑種過三歲則生花云。劉禹錫詩故人博羅尉。遣我山薑花。東坡詩雨浥山薑病有花。按朮曰山薑。而本草云山薑味辛有小毒。開紫花不結實。此所謂山薑。蓋非朮也。

[编辑]

相如子虛賦曰櫨梨梬栗註。梬。梬棗也。上林賦曰梬棗楊梅註。梬棗似柿。按訓蒙字會。梬果名。卽今羊矢棗也。本草蒙筌曰。羊矢棗實小而圓。楊升庵集曰。梬棗俗作軟棗。一名丁香杮。卽所謂梬也。 述異記云越多橘柚園。歲多橘稅。吳闞尚曰請除臣橘籍是也。我國濟州及南邊海邑産橘柚處。稅有徵歛。人以爲苦。多斫去之。卽橘稅也。 魏志曰。東夷韓國。出大栗如梨。所謂韓國。蓋指三韓也。余見中朝所産栗。則小於我國矣。 我國所謂栢。乃中朝之海松。非眞栢也。按稗史言新羅使者每來。多鬻松子。名玉角香。又名龍牙子。以此賂公卿家云。蓋卽今俗所稱栢子也。 醫家謂棗爲百益紅。謂梨爲百損黃。蓋以棗百益一損。梨一益百損也。金知事尚容言素有痰病。爲安邊府使。日食梨四十。其疾頓愈云。然則梨亦有一益矣。 俗言生梨蒸食。則變成惡梨。似爲無理。而余少時家有善梨數株未熟。有客摘而蒸喫之。厥後其梨每成熟。輒腐黑不可食。恠矣。 俗醫言紅柿能止泄瀉。人不信之。有南斯文某平生患腎泄症。服之良驗云。按本草蒙筌曰。柿澁腸。禁熱痢。此言信矣。又醫方曰紅柿不與酒同食。又曰柿梨不與蟹同食。以物性相反故也。 古人謂石榴出於安石國。故名曰石榴。然余聞榴性喜石。故今南方人以石裹根而種之。又山居四要。種石榴法。置雜石於枝間云。石榴之稱。其或以是歟。或言我國之石榴。乃古所謂海榴也。李白詩新羅多海紅。幷海石榴云。 凡果有別種。今南方有甘榴。其甘如蜜。白櫻桃大而味美。皆珍果也。按陸龜蒙詩云白櫻桃下紫綸巾是已。述異記曰。番禺有酸柿甜梅。亦異種也。 本草曰。檳榔生嶺南方。食之以當果實。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禦瘴癘。東坡詩紅潮登頰醉檳榔。鶴林玉露云檳榔食之。醺然頰赤是也。 墨客揮犀曰。太原人喜食棗。無老少常食。故齒皆黃。嵇叔夜論。齒居晉而黃。此也。趙完璧言安南國人。常服檳榔。故齒皆赤而堅固云。按百家名書曰。食生檳榔者。辟嵐下氣。駐顔固齒。信矣。 我國居昌之柿。報恩之棗。密陽之栗。忠州之西瓜。淮陽之海松子。安邊之梨。最有名。猶史記所謂安邑之棗北地栗也。 說郛云南方有海棗樹。直聳三四十丈。五年一實。實甚大如盃盌。味極甘美。晉時林邑獻百枚。觀此則李少君所謂棗大如瓜者不誣。 小說曰。契丹破回紇。得西瓜種。以牛糞覆而種之。其實大如瓠。色如靑玉。宛委餘編云中國初無西瓜。自金入中國。始有之。又本草曰。甜瓜沈水及兩蔕者幷殺人。甜瓜卽俗所謂眞瓜也。又曰胡瓜老則色黃。謂之黃瓜。卽今常食瓜子也。蓋古所稱瓜者。多指甜瓜而言。 中朝交廣。種茄三四年。乃成大樹。每熟則梯樹採之。五年後樹老子稀。乃伐去之。別栽新嫩者。今俗云繫項茄樹者。非虛語也。 南蠻柿者。草柿也。春生秋實。其味似柿。本出南蠻。近有一使臣得種於中朝以來。亦異果也。 史記蒟醬。按本草曰。蔓生。實如桑椹。蜜藏食之。夔州嶺南皆有云。然則蒟醬不獨出於西域矣。今我國甲山地。有俗名頭乙粥。如覆盆子。漬蜜食之。疑此類也。 林檎以來禽。故字從禽。梨以利膈。故字從利。柑以味甘。故字從甘。棗有棘刺。故字從棘。石榴種之則成柳。故字從柳。故人製字。蓋有意焉。 果木無不可接者。至於瓠瓜。皆可接而成。此造化之理也。但接木所成雖美。其子種之則乃生本果云。理亦然矣。

[编辑]

醫方載斷穀不飢藥。曰黃精,天門冬,薯蕷,旋葍根,何首烏,百合。松白皮,橡實,蓮子,芋,胡麻,白脂麻,蔓菁,荏子。並蒸煑食之。朮,白茯苓,葛根,松葉,栢葉,松脂,栗,海松子。大棗,菱芡,榛子,黑豆,蠟皆可食。又有燕津服氣法。大抵凡言不飢藥。必辟穀然後乃見効云。白脂麻俗所謂眞荏。荏子俗所謂水荏也。 按雜記曰。仙藥有昌山玉蕊,夜山火玉,西瑤瓊酒,碧海琅菜,空洞靈瓜,扶桑丹椹,鍾山白膠,閬風石腦,大微紫麻,太極井泉。夜津日草,靑津碧荻,圓丘紫奈,白水靈蛤,八天赤薤,三十六芝,斑龍黑胎,醴水鼎魚,水棗交梨,崩岳電柳,炎山夜日,赤河絳璧,西鄕扶老,玄圃瓊腴,蒙山鳳肺,靈丘鸞血,九丹金液,玄霜絳雪,佪水玉精,白琅霜,紫漿,月醴虹丹,北帝玄珠,五精金靈,黃金牙,石伏龍。李云未知水棗與眞誥所云火棗同否。 醫方言人蔘出上黨者爲上。百濟新羅者爲中。高句麗者爲下。今我國諸山。無處不産。而中朝人酬以重價。故赴京者用以爲貨。每値秋中。西北胡人。闌入我境。採者成群。而莫能禁制。聞蔘有特大者。如數歲小兒。人或採之則死。故畏不敢採云。 有村民患風疾。不能出戶。癸巳年間。因兵荒。收得兔絲子數斛。作飯常服之。舊疾頓愈。氣力壯健。勝於未病之前。又一人少服兎絲子。飮食倍常。氣血充盛。而忽得背疸。飮金銀花汁。兩日至數斤。腫卽消盡。蓋兎絲子能補氣故也。 五加皮一名金鹽。又名文章草。上應五車星精而生。故葉五出。古人曰。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又曰文章作酒。金不言貴。蓋上品靈藥也。但作酒則峻補。爲湯茶服之。亦良效。 朱砂性冷無毒。而入火則熱而有毒。故藥用生者。附子性熱有毒。而火製則不能爲毒。故藥用熟者。又甘草遇火則熱。油麻入火則冷。甘蔗煎爲砂糖則熱。水成湯則冷。物性隨火而變者多矣。 海上船窓。以薏苡末糊紙。則雖遇風濤。能耐久。今戰船皆用此法。其勝瘴去濕可知。但考醫方。薏苡屬草類。久食太下損氣云。蓋非補益之藥也。 桑寄生。乃稀貴之物。非數百年老桑不産。故白翎島。採以上供。爲御藥之用。而近年有鎭將盡伐老桑。作棺板。以應權貴之求。寄生遂絶種。蓋棺材以桑木爲善者。去濕故也。黃蘖亦好云。 醫方所謂川芎,川歸,秦椒,巴豆,川練子,川牛膝,越梔,淮麯,撫芎,辰砂之類。皆以土地而言。又曰廣朮爲佳。今人以我國廣州當之。黃米云者。乃指秫米。而今人因謂黃州米爲善。可笑。 補骨脂。一名胡韮子。按本草。生廣南及波斯國。語訛爲破故紙。昔東醫不識。認作故休紙。入藥用至今。笑之。按輿地勝覽。我國歙谷等地。亦産此物。無乃異而同者耶。 本草曰。周禮以嘉草除蠱毒。嘉草卽蘘荷也。觀此則蠱毒之害亦久矣。有醫吳忭者甞言在海西。有人買喫蝦醢。患腹痛甚暴。知其中毒。卽多與燒酒飮之。乃吐所食醢物。已蠢動作魚形。其病遂愈云。 淮南子曰。服天雄。令人武勇。本草曰。食鶡鷄肉。令人勇健。聞倭奴臨戰。飮酒以壯膽。許儀後謂日本之兵。令酒爲膽此也。 盧斯文慶麟服鐵液踰年。精神頓耗乃死。兪參判大禎服松脂累年。礪城尉宋寅,李參議海壽常服何首烏。宋同知英耇服松葉。皆疸發而殂。服藥者宜知戒哉。 醫書曰。人尿止渴嗽。潤心肺。療瘀血。降火極速。又曰須童男者良。昔有一老婦有惡病。服人尿四十年。貌變少。無他病云。其飮自己尿者。名輪回酒。丹溪以爲有奪胎換骨之功。鄭同知協少時患心熱。喫輪回酒。大有效。郭正郞止善學服數年。不效而遽殞。按醫學入門曰。脾胃虛及血氣弱者。必補藥中量入以降火云。恐不可一槪言也。 俗言患浮腫人。服年久法油。最有效。然人或服之而洞泄以死。延壽書曰。病人不宜陳油飮食。況可多服乎。 古人所謂雨前茶。蓋以三月中穀雨前茶。初生嫩葉爲佳。或言正月中雨水前也。李齊賢詩香淸曾摘火前春。按火前者。採造於寒食禁火前也。新羅興德王時。使臣自唐還。得茶子來。命植智異山。今南方諸郡産茶。乃其時所種云。 說郛云以木瓜灰和麥糠飯投水中。魚食之則死。秦椒爲末和稻飯。雀食之則死。今人以椒木皮和水上流。則魚皆死而浮出。藍漆和飯。蠅食之則死。桂皮着樹則樹卽枯死云。 淡婆姑草名。亦號南靈草。近歲始出倭國。採葉暴乾。以火爇之。病人用竹筒吸其煙。旋卽噴之。其煙從鼻孔出。最能袪痰濕下氣。且能醒酒。今人多種之。用其法甚效。然有毒不可輕試也。或傳南蠻國。有女人淡婆姑者。患痰疾積年。服此草得瘳故名。 謝自然曰。服藥便可絶粒。大都,栢葉,茯苓,枸杞,胡麻。俱能久視以此觀之。今人服藥。不能絶粒而便謂無功。或暫時服藥而望其速效。豈不謬矣。 七發曰芍藥之醬。子虛賦曰。芍藥之和。具而後御之。按芍藥根。主和五藏辟毒氣。故合於蘭桂五味。韋昭曰。制食之毒者。莫良於芍藥。故獨得藥之名耳。 古詩曰。上有百尺絲。下有千歲苓。按史記云茯苓在兎絲之下。而今兎絲多生林莽及豆田中。與古所稱者異矣。韻書曰。在木爲女蘿。在草爲兎絲。蓋一物而二名也。世謂兎絲無根而生。然初生時其根甚細。而粘着豆莖則根落而作蔓云。老農之言如此。 膃肭臍。本草云新羅海狗外腎也。今出江原道平海郡。而採得甚難。我國人初不知所用。及壬辰後天將出來。多有求之者。至今遼東將官移咨請索者相望。胎弊甚矣。 猪尾膏者。能起死回生。治痘陷之聖藥也。舊俗於小兒痘症。禁忌用藥。坐而待死。先王朝御醫許浚始用此藥。救活甚眾。自是閭巷之人。得免夭札者多矣。 洞冥記。漢元鼎五年。郅支國貢馬肝石。舂碎以和九轉之丹服之。彌年不飢。以之拂髮。白者皆黑。時公卿語曰不用作方伯。惟願馬肝石。所謂文成食馬肝云者。疑指此也。 陸放翁筆記曰。熊膽奇藥。家有小兒。不可無此。用草莖點入水。轉急者良。勇氣所聚爲膽故也。今俗雜病。皆用熊膽。蓋以是也。 俗方。咽喉腫痛閉塞。瓠花上飛蛾燒爲末。吹入喉中。或云其蛾有龍腦臭者乃效。蓋能散氣故也。 朝野僉載。虎中藥箭。食靑泥而解。野猪中藥箭。逐薺苨而食。雉被鷹傷。啣地黃葉貼之。鼠中毒如醉。取泥汁飮之。須臾平復。北夢瑣言。鼠子爲蛇所傷。母鼠啣葉嚼而傅之皆活。又有人言甞雉及秀魚被傷。皆以松脂傳其瘡處。尤可怪也。夫以鳥獸蟲物。猶知解毒。況最靈之人而不知藥性何耶。

芝峯類說卷十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