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青泉先生續集/卷之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六 青泉先生續集
卷之七
作者:申維翰
1881年
卷之八

海游聞見雜錄上

[编辑]

封域

[编辑]

日本有八道六十六州六百三十四郡。用明天皇時。定爲五畿七道。文武天皇時。分爲六十六國。山城,太和,河內,攝津,和泉。卽畿內五國也。伊賀,伊勢,志摩,尾張,參河,遠江,駿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緫,下緫,常陸。卽東海道十五國也。近江,美濃,飛驒,信濃,上野,下野,陸奧,出羽。卽山東道八國也。若狹,加賀,越前,越中,越後,能渡,佐渡。卽北陸道七國也。丹波,丹後,但馬,因幡,泊耆,出雲,石見,隱耆。卽山陰道八國也。播摩,美作,備前,備中,備後,安藝,周防,長門。卽山陽道八國也。紀伊,淡路,阿淡,一岐,伊藝,上佐。卽南海道六國也。筑前,筑後,豐前,豊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卽西海道九國也。言其地方。則東自陸奧。西至肥前。四千二百里。南自紀伊。北至若狹。不過九百里。此其連陸之地。東西長而南北短。然海中諸島。如永良多彌一艘八丈甑島之類。星羅碁布。地或有倍於對馬者。皆不列於六十六州。而其相去亦各數千里。爲島主者。曰君曰侯。而受命於日本。治軍賦習舟艦。材糓土産。百貨之貢。輻湊國中。所以自有日本。便得稱皇帝建年號。自爲正朔云者。比趙佗黃屋。亦優矣。

余與雨森東論方域曰。甞聞陸奧州廣大無涯。北接蝦蛦島。東西五十日程。南北六十日程。此果信傳否。東曰。傳者妄矣。陸奧比諸州差大。然其地不過數日程。其北果有蝦蛦島。有稱松前守者管之。本非大地。地惡不可居。居民面黑有毛。不識文字。便同禽獸。但其被服言語。爲日本人矣。

在馬島時。遙望東南海上。有島如拳。似與一岐對峙。問是何地。倭言是名𱄬驢島。地廣人衆。爲筑前州所管。而在馬島東水路六百餘里云。

日本地形。在天地之正東。與我國齊等而差高。唯對馬島在我國之南。而水路不過五百里。自馬島東北行三千餘里而至大坂。又東北行一千六百餘里而至江戶。江戶之地東南皆大海。而其北陸尙遠直至野人界。以此揆之。我國之關東諸郡。可與彼之山城太和等州相値。而江戶以上。便當嶺北之六鎭。然東方日月所出。最爲陽明。其寒凜不若我北關。使行十月留江戶。而寒色物候。與我三南九十月同矣。

倭言若自陸奧直渡朝鮮。東北水路甚近。而北方風高。海無島嶼。所以不得行船云。又聞秀吉入冦時。欲從陸奧出我境。海中有沮洳沒膝者三百里。布以竹籬。欲渡兵馬而竟未遂計云。其言恠誕不足信。然盖論地勢似爲便近。而自古兩國一不開路。必有險難故也。

余與雨森東筆談時。問日本在大海中。或有異人異物。如山海經所記神怪之狀。漂到境內否。東曰。海外諸國之來賈於長崎者。阿蘭陀西洋國諸人。而衣服言語雖不同。形骸則別無異者。但十餘年前。不知何處人破船漂沒。其船及衣裝物。無一收拾。有一夫漂岸得生。髮長不斂。垂之覆額。兩脚皆靑色。膝無盖骨。狀若竹竿。不食五糓。喫塩數升。言語不通。故終不辨何國人而死。余曰。大荒經。有玄股之國。脚下有靑色。可謂玄股而但無食塩之文。不可攷。

又問東海中有女人之國。或有見聞否。東曰。日本與海中諸國。水路相通。若有女人國。則千百年故老相傳之言。豈無一見其人乎。日本東南海中。有八丈島。地大民衆。而皆是女子。男則二三。俗呼爲女子鄕。古所謂女人國。似出於此。而今爲日本封域云。余謂上古神人之所記。皆據海島鴻荒之始。故其風土人物。或因近似而得名。今則風移俗變。百無一可驗。而自秀吉統合以後。諸國之合屬於日本者。必多此類。

問紀伊州有徐福塚。徐福祠福等之入海。在秦皇燔書之前。故世傳日本有古文眞本云云。至今數千年。其書之不出於天下何也。東曰。此說悠悠。歐陽子亦有所言。然皆不近理。夫聖賢經傳。自是天地間至寶。神鬼之所不能秘。故古文尙書。或出於魯壁。或見於大舫頭。日本雖遠在海中。自有不得不出之理。日本人心好夸耀。若有先聖遺籍。獨藏於此。而可作千萬世奇貨。則雖別立邦禁。當不能遏其轉賣。况初非設禁者乎。

徐福入海之後。莫知所向。世之好事者仍言福之子孫。至今爲倭皇。五百童男女。各爲氏族。始有倭國。此乃無稽之言。夫開闢以來。有土斯有人。有人斯有君長。倭地幷合諸島。殆數千萬里。佳山麗水。膏壤沃野。百糓豐焉。萬寶生焉。此豈待秦時而有人。豈待徐福而有君耶。徐福父子。本以方外異人。見海中可居之地而爲避秦之計。以採藥之說。得樓船男女而去。其時中國不知有倭地之饒樂如此。福之居於日本。死於日本。似爲可據。而其爲子孫及五百男女遺種。皆易其姓。遠而無徵。

山水

[编辑]

國中名山水緣路所見者。莫大於富士山,琵琶湖。嶺之險。獨有箱根嶺。其它愛宕山,摺針嶺,金絶河,六鄕江之類。幷無可論。陸奧之金華。下野之日光。伊勢之熱田。紀伊之熊野。皆以名山著稱。而自非目見矣。倭俗妄誕。務爲神異之談。曰。富士山一日自出。琵琶湖一日目開。此其靈異之所設。故四方游觀者。必齊而後免於殃禍。富士山則齊滿一旬乃可。琵琶則齊一日亦可。余聞而笑曰。若然則不但富士琵琶。天地間一土一石。何莫非造化之神所辦設郞。又聞熱田山有太眞院。此假明皇夢遊太眞院之語。欲以熱田爲蓬萊而虛置宮觀。喚作仙窟。安知熊野之徐福祠。亦非此類耶。一笑。

國中諸山。發祖於東北。故觀其地勢。亦東高而西下。大抵山形秀麗。卽高崗大麓。必奇姸峭拔而無䧺險壯遠之勢。其外殘山抱野。淺峀籠流。率皆蕭森朗麗。若在畫圖中。水亦源本不博。彎環凈碧。似由剪𮢶而成。其人之敏晳者多而朴厚者少。盖其江山之氣。

天文

[编辑]

日本曆法。與我國大同而小異。自謂其地在日出之東。故晷刻長短。與中華不同。朔之大小。互爲差池。嘗觀其冬至間日先後而除夕則無異。彼其日月參差而歲獨不變。殊未可曉也。

成汝弼解占星。在海上。望星指點言南方七宿之外。有諸大星。皆我國所未見者。似是老人星。余曰。古語云得見老人星者。壽過百歲。今君此行。可以眉壽。雨森東在傍曰。吾不解甘石家。然窃有恠焉。日本僻在海東。能以星紀分野之法。分排於國內諸州。各有星土定位而著於國史。自古及今。其地之吉凶休咎。亦能髣髴有應。如中國人所占之言。其理誠難誣矣。言甚可笑。然天文星宿。不但爲中國而示象。則度於九州之外。推占吉凶者。又非獨日本矣。

四時名節。略與我國相似。而八月十月初一日。亦爲俗節。端午中元日。最爲佳節。端午則家家竪旗。爲習戰之戲。如我國兩男角力之類。中元則上山懸燈。歌舞娛樂。每人各懸一燈。子孫多者或至數十燈。酒食甚備。以餉塚中人云。

冬寒不猛。自古無雪下盈尺之時。國無藏氷之法。唯富士頂。四時凝氷。端午日採之。獻於天皇關白之宮。庶民則作餠如氷形呑之。謂之禦暑之方。可笑。

物産

[编辑]

陸奧出黃金。金山在海中。采金者必齋沐而祭於神。曰請得金幾斤。然後乃入。稍溢其數。船必破。石見,佐渡,但馬等州產銀。備中,播摩産銅。豊前,豐後産鐵。攝津州多木花。越前州多雪綿。筑前州多米糓。相模州多材木。一岐之布。加賀之絹。美濃之紙。赤關之硯。杉原之酒。宇治之茶。韜浦之茵席。皆國中名品。甲斐出馬。馬多而駿。削鬃鬣。縛藁屨着蹄而行。長門出牛。軆少而色黑。是無屠宰之法。所産廑廑。不能給農塲。備前,尾張,薩摩等州。出長槍利劒。爲天下美器云。

海產魚品。一如我國東海魚。而石决明最多。靑魚大口魚鰱魚松魚文魚古刀魚。只產於山陰北陸諸道。山猪肉獐肉鹿肉及皮物之貨。亦北賤而南貴。蔬菜各種如我國。而菁根之長。過尺而無味。芋之大者如盂。剖而煨之。賣於市。人爭取食以禦飢。果品橘柚柑最繁。到處成林。柑之小者曰蜜柑。味甘故得名。其大如拳者曰九年母。昔有何物嫗稱以九年母者始種樹故得名。金橘色香俱美。而味酸不可食。它梨棗桃李柿栗之屬。皆如我國。眞苽長而味淡。西苽䑋赤而味甘。花卉菊爲盛。梅竹次之。絲櫻茶花枇杷蘓鐵棕櫚盡爲名品。冬柏家家必植。取膏資生。絲櫻花葉淺細。長枝裊裊如垂楊。又有海棠而垂絲者。如紅絲貫珠聯絡。可愛。茶花則隆冬盛開。枇杷則冬花而夏子。亦異物也。所不産者。果無栢子胡桃。鳥無鸎鵲鷹鸇。獸無虎豹。藥無人蔘。食無蜂蜜。是二者皆得用於我國。故甚貴。飮食之甘者。皆和雪糖。燭用鯨膏木液。至於胡椒丹木雪糖花糖黑角孔雀羽等物。皆非日本土產。而或出於閩浙。或出南蠻諸國。是其海賈交通於長崎島。貿取金銀。故日本人得之。轉貨於東萊。則我國人謂之日本物貨云。

余與雨森東食柑。問曰。此物我國南方海邑。亦或有之。濟州則所產甚多。逐年納貢。而其味皆不如貴國之柑。柑亦有美種否。東曰。美惡各隨土宜。寧有種乎。昔年有貴國船隻漂到於藍島者。其人與物。已盡沉沒。而獨於破船餘板中。得柑子一籠。籠上有文書。卽濟州牧使所貢。故自官上聞然後發其籠。柑皆腐敗不可食。島中人以爲他國物而貴之。取植其子。樹成而名曰濟州柑。今所謂濟州柑者。味甘而品好。與此無別云。

余在江戶時。有一人作筆語問之曰。日本無虎豹。雖未知其狀。而但聞其獰牙鉤爪。食人爲粮。一吼而蒼崖且裂。烏獲孟賁之勇。亦莫敢當前。若果然矣。貴國之多用虎豹皮。未知以何術而屠之。余曰。天地間食人之獸。無不爲人所食。如夏育,太史噭身死於庸夫。此固理也。我國之制虎豹。或以穽。或以弓箭鳥銃。西北邊郡之材官勇士。皆以鐵匣蒙臂。能徒手格殺者比比。又有食虎之獸名曰羆。而此輩則亦無所畏。羣倭相顧失色。大抵日本非徒無虎豹。亦無羆熊貙狼之食人者。人皆脆弱。長於詐謀而短於威武。其爲聽聞驚怯如此。

倭人又問貴國人蔘性味天生乎。或有人方而造成者否。余曰。藥性以天禀爲貴。有毒者炮製之外。不敢傷損。况此靈蔘。豈容人力。倭言日本亦有草。莖葉與根。一如人蔘。而服之無味。亦無其效。或疑有造成之方。而今聞公言則日本所產。必是似而非者矣。

余見倭人所用器皿百物。皆玄漆如鑑。宮室船板轎輿等處。亦皆施漆。漆光照耀。與我國所見判異。若專以漆木之液而塗澤如此。則彼其庶民家一歲所用漆液。度不下數斗。而公侯貴國。當用十斛而不足。然所過閭里。亦未見漆木。心甚恠之。問於倭人。則曰。靑柿搗取汁。貯之器。善藏於密。經年不變。日本漆法。先用柿汁而塗之再三。塗乾。磨以彭葉然後其光烱然。乃加漆液。所以漆少而色美云云。其言又不可信。

飮食

[编辑]

飮食之制。飯不過數合。味不過數品。極其草草。隨食更添。無有餘遺。飯後飮淸酒。次進果。果後啜茶而罷。酒以諸白爲上品。以白米麴。和白米飯而釀。故名曰諸白。梅酒桑酒忍冬酒覆盆酒味佳而香烈。練酒如我國梨花酒。醬則雜用豆麵而造成。味乍酢而色麁。餠如我國仁切味者甚多。有曰篠粽者。如我國拳拇𮨿。而𮖐竹葉以蒸。狀如竹笋。以十顆爲一把。有曰外郞𮨿者。與篠粽略同而長可尺餘。有稜有節。色赤味甘。𮖐以竹葉。狀如竹竿。饋之者書以一竿二竿云。有曰饅頭。如我國霜花餠。而外白內黑。味甘。有曰養命糖。我國白糖之類。而柔軟不膠。有曰求肥飴。黑糖之類而狀如煎藥。有曰淺治飮。卽天門冬和雪糖者也。有曰唐糕。如我國雪糕。而和糖味甘。衣以胡麻。食之最佳。又稱亍菓子者。倭俗謂乾爲亍。盖用乾字之半。雪糖水調麪末爲菓。其狀或方或圓。大小相雜。其色靑紅斑白。或施金銀。如我國氷沙果藥果之類。而不用油煑。麪則有絲麵索麵。稍細曰索。至細曰絲。葛粉和蕎麥而爲之。縷長不絶。帖而成卷。調湯色白。其味亦佳。湯餠則用粘米。𮨿圓厚者二枚貯器中。合水醬。味乍酢而可食。饌品以杉煑爲美。雜用魚肉菜蔬百物。和酒醬爛煑。如我國雜湯之類。昔有羣倭避雨於杉木之下。飢甚思食。各以所有之物。合投於一器。而炊杉木以煑。其味便好。仍爲得名。方言謂杉曰勝技。故俗呼勝技冶技。冶技又煑之訛音者也。魚品以粕漬爲美。沉魚酒糟中。味熟凈洗。如我國食塩魚之類。而別無奇者。又有亍鰹爲名者。狀如牛角。堅硬難破。觀其肉理。似是我國古刀魚之肉厚者。搗合而成。倭人必於煑羹及麪湯。以刀磋切爲末。用調滋味。謂大口魚曰鱈。銀口魚曰鰷。道味魚曰鯛。古刀魚曰鮎。或曰鯖。魴魚曰紅魚。或曰鰤。鰱魚曰鮭。烏賊魚曰𩹄。乾者曰亍。生者曰鮮。沉塩曰塩漬。沉糟曰粕漬。此外水鳥全其羽毛而乾之。海螺不去其殼而烹之。點塗金銀。以爲宴饗之華羞。○盛物之器。有曰杉重一組。以杉木板爲三層盒。上貯餠餌。中貯果菜。下貯魚肉。斑絲織組。繫其腰。檜木爲之則曰檜重。白木樻曰白折。采色曰花折。五層大榼曰橱。饋酒曰一荷二荷。倭人運物。必以肩荷。荷則前後兩桶。故其曰一荷者。酒至兩桶。其它羹飯酒果日用器皿。皆用紅綠黑漆木器。或有白鐵器而元無鍮器。宴禮則酒用土盃。而赤埴陶成。狀如貼匙。而制甚朴陋。上自君長。下及閭氓。以此行盃。謂之尊敬。其意盖出於主客之禮。以誠爲主。故不餙浮文。示以古朴。行於酬酢之間云。○國中貴賤男女。無一飮水之法。而必飮茶湯。卽家家蓄茶。甚於糓物。茶是雀舌之類。而或取靑芽搗乾細末。溫湯調飮。或以長葉煎湯。去滓而飮。每食後必健倒一盂。至於市街道路。設罏煎茶者。千里相望。使行大小數百人。日日所供。各得靑茶一合,葉茶一束。而所過舘中。別置茶僧。晝夜煎湯以待。其俗之日用常禮。莫茶若也。○我國所謂南草。本自東萊倭館而得來。俗諺呼爲淡麻古。卽倭音多葉粉之訛也。倭人所呼。亦如我國之諺。而其義則取多葉草而細粉故云爾。觀其蒸乾殺毒。細切如絲。每人必具烟管二枚。遞易而吸之。不令烈氣逼喉吻。食物之致精如此。○倭人最重鯨膾。必峻價而買之。以爲宴客之華饌。柔滑脂澤。別無異味。余謂通事曰。聞日本人捕得一大鯨。可致終身富厚云。果然否。答曰。奚止於終身。可以傳世。公侯貴家以鯨膾鯨醢。爲第一名品。取之者不惜重價。日本燈燭。皆用鯨膏。而鯨肉一拳之大。能得膏一盂。是其販膏之利。立致萬金。齒骨鬐鬣。皆造器物。其利亦衆。所以海浦居民。有曰捕鯨將者。聚徒費財。設網罟器械。其得而致富者亦鮮矣。○倭人善造葛粉。以葛根沉搗作末。而軟細精白。味甘性冷。作麪最佳。爲菉豆末則不能如我國之精。故馬島之歲貢於江戶者。朝鮮菉豆粉云。

衣服

[编辑]

世傳日本舊無衣制。人皆裸軆。而晉武帝時。百濟王阿花以裁縫女工之法貢遺日本。始有服色云。其言不可考。今觀所謂公服。略如我國團領之制。而袖廣如僧衫。旁無袵殺。但有兩旁直縫。又爲帖縫。衣腰前後各七八寸許以垂之。亦無所帶。其色有紅黑之差。世族最貴者黑色。而餘皆紅色。其次則用兩幅爲單衫而無袖。狀如半臂。承之以袴。結束於腰。其次如我國道服之類。而前無袵旁無裾。此皆尊前通用之服也。袴制有三。必以靑白交織爲之。制如我國女人四幅袴。前後各有襞積而前三後二。又有紐以結之。上半則不縫。而後面別付小版黑漆者。長可五寸餘。廣可二寸。橫貼於腰。爲帶樣。此貴者之服。其次制如唐袴。而其長過足曳地數尺。諸倭之尊前盛服者着之。其次長不掩足而窄甚。僅能容脚。此下賤者極寒時所穿也。冠制有三。其一畧如紗帽。而低圓若鉢盖。纔掩髮際。上有冠梁。尖而高削。黑木簪橫揷於梁。而後有一角。長可尺餘。廣可數寸。聳出而乍屈下垂。又以長纓從帽上結於頷下。世族官貴者。用紫絲纓。餘皆紙繩白色。此爲冠之最上。關白以下各州太守着之。其一狀如丁字。謂之烏帽。其狀如機杼。前有兩隅。後有一隅。名曰折烏帽。皆糊紙爲之而黑漆。各州奉行以上有職名者着之。而公私禮一着之後。更無平居着冠者。可笑。○僧徒有官品。紫衫者爲上。黃衫者次之。餘幷緇衣。衣制略如深衣。而兩袖廣濶。裳幅或直或殺。袈裟如我國僧所着。而長廣有加。頷前合襟處。用鐵環拘之。皆內有寒暑長衣而不設袴。頭無冠巾。卽湛長老菖長老入見使臣。亦以赤頂對坐。江戶傳國書時。兩長老入關白宮庭。始見其頭上有物。如櫝盖之狀。長可尺餘。廣可容頭。漆以黃色。戴於頂上。後掛兩肩。未知厥名云何。而宮庭所着。則何不用於外。可笑。○平民衣服。男女無別。皆如我國女人長衣之類。袖濶而短。其色多靑質而白文。女子雜用綵繪花草之形。望之如畫中佛。男無所帶而女則以大帶束腰。男女皆用半幅靑布。自臍下遮前陰。無裙裳袴褌之屬。屨則貴賤皆藁屨。只設一條繩鼻而鉗足指。襪亦分歧穿繩而行。或以木皮爲笠。狀如篛笠而平廣。男女戴之以避雨禦暘。雨衣則用絹用紙。作衫袖單衣。靑綠畵漆。寒具則儲絮尺帛以覆頂。狀如囊。女子以紅白雪綿子加頭。以紫色絹。四角掩之。○倭俗坐必跪膝。勿論貴賤男女老壯兒弱。有坐則跪。雖路畔當壚女。田中刈禾人。必以雙膝着地。斂衣而坐。觀其法。不由於修餙禮容而然也。盖以其衣前無旁衽。後無袴褌。不如是則難以秘陰陽。法生於不得已而習慣成性。又最可笑者。關白殿上諸執政入侍者。着公服帶版之袴。則袴短而跣。故兩股間。懸白布數尺從後垂之。着長袴則其長過足尺許。曳地而行。羣臣動作。綷綷有聲。紛亂席上。而以此爲敬。各州太守之家。其臣攝政以下又如此。盖其法以倭俗輕趫。勇於持刺。爲君長者慮有變。使之行步不便。運身有碍。不敢生事於衽席之間矣。國法又以徒跣爲恭。故下賤萌隷。生不着襪。各州攝政諸臣。見其太守而徒跣。太守又見關白而徒跣。令人失笑。余於過驛壁。見畵天皇宴遊之狀。金銀輦轂極華靡。前後從官紅黑衣曳白布者。簇簇步行。其足皆跣。所見之可駭。如關白宮中。而羣倭仰觀其畵。咸雀躍傾慕。若覩天上眞仙。

宮室

[编辑]

宮室之制。務極精㓗。不施丹雘。而棟樑纖細。瓦輕而盖密。甍高而簷低。木片木皮盖疊疊如鱗。工緻而完固。茅盖則積累甚高。狀如覆盆。可支四五十年。用板爲壁。每一面必設三粧子。推轉開闔而無樞環之制。一間之廣。皆爲三步。而一國皆同。無毫髮差爽。每間布茵席三張。亦無差爽。是其粧子與茵席或缺其一。則雖買於他方而補之。皆如合符。國中所用尺度之精。可知也。其爲堂室。複道庖廩浴室。皆在運架結搆之內。一屋之大。或至數百步。穿房出壁。或見曲墻如畵。方塘如鏡。又轉而歷重闈。或見怪石踈篁名花擁階。又入深廊密室。錦帳紅氊。文木爲楣。接壁爲案。可憑可卧。令人入不知所從。出不知所向。簷際設長槲以承溜。屋頭置水桶以備火。庭塲鋪細石。雨行不泥。閣道懸紙燈。夜行不迷。此京外富貴人第宅之大較也。雖關白所居之宮。精緻有餘而宏傑不足。帳御鋪陳。亦與州府官舍無別。盖以工巧爲尙而專昧禮法。國君之居。不立制度。而平民之富豪。亦與王侯競奢。其無等級如此。○國中王宮民屋。悉無置堗厝火之法。但於鋪板之上。設重茵雪綿褥以寢。鼎鐺炊熟之器。皆別置於廚。烟火不相接。但於極寒時。房中去一板。設地爐。築土而熾炭。以小床着其上。床如我國小窓。有竅以通火氣。覆以綿褥。有升坐而取汗者。有擁旁而炙手足者。夏月之時。蠅蚋甚稀。此則以室中精㓗無汚。魚肉腐敗者。卽埋于土。廁間臭穢者。卽移田畔。蠅蚋無從而化矣。蚊虻一起。則以靑絲紵布。爲方帳羃四方木機。其高可令人起坐。而中可容一人寢卧。俗呼溷廁曰雪隱。雪隱之旁。必有浴室。浴室之中。置木桶貯水。旁有一床。床置白紵布數尺。其俗如廁之後必洗浴。故有桶有床有巾。男女交會之室。亦設此具云。○寺刹則結搆高大。倍於王室。以連抱木爲圓柱。被以黃金。戶牖皆文木。軒楣黑漆如鑑。但不施丹靑彩色。而壁間時有畫。其稱寺者。或無奉佛留僧。而爲天皇諸子法王所居及賓使行留之館。佛宇亦在閭里中。僧徒與氓俗雜處。時見民家有坐觀音金像。緇徒數人立而擊磬。又有高大金佛露坐於道傍者甚多。而造像之工。似不如我國矣。○溪山勝處。必有精廬別館。蕭灑精朗。有若羽人道士之居者。必有關白以下各州太守所置茶屋。卽其往來留宿。啜茶飮食之所也。又見路傍左右。時有別立草舍一二間。絶妙可憇。問之則乃爲貴人行路溷廁而設矣。

官制

[编辑]

官制其品有九。不曰品而曰位。亦有正從之別。有曰大執政,左右執政。猶古之三公。而大將軍最貴。大納言爲亞相。而中納言,少納言。如古之給事黃門之類。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宮內省是爲六官。而各有卿,大小輔,大小丞等官。掃部,織部,掌灑掃織造之官。大藏掌租稅。准人掌儀仗。膳部掌饗膳。典藥掌醫藥。采女掌女官。太學寮掌文學。彈正僚掌糾愆。中將,小將,左右衛門,左右兵衛,左右馬寮,兵庫寮皆掌宿衛。百官之職。各有官司。其稱寮者。必有頭,允,助三秩之官。稱署者。又有首佑令史之官。各以其職爲六官之屬。各州則有守有介。有目有椽。守猶刺史也。介猶別駕也。目猶主簿也。椽猶司馬也。此其內外職之大畧。然前世則天皇秉政。故帶官名者各治其職。而自天皇尸居之後。關白以正二位大將軍之職。緫理六十六州。瓜分各州之地。以爲宗室執政等食邑。而大小官司徒假空名而有謝恩之禮。天皇之六官三公。今不知何如也。○余觀日本官名。與其所帶之職。箇箇不相關。如源正岑之河內守。源忠辰之駿河守。源重之之太和守。源重治之近江守。悉非其州之守也。源直惟之掃部頭。源繼友之中納言。源久忠之內膳正。平方誠之拾遺。又非京師之官也。彼其治在東都而稱守於西州。身爲外守而托名於內職。官啣與職掌。相去千里。而一州之太守。或至四五。意甚怪之。私問於雨森東。東曰。日本官制。與貴國大異。雖言之。公必未易曉。亦有不欲言者云云。盖其天皇立官。本有定名。內而三公六官百執事。外而六十六州之守。序級分明。大小畢具。自關白摠國之後。不爲別立官名。而假天皇之爵位。以馭其臣。大小除拜。雖出於關白。而爵帖必用皇章。謝恩亦於皇朝。是唯授官在天皇。故因舊名而不易。授職在關白。故隨所管而任事。其曰某州守某部官者。皆天皇所給。而其曰某城主者。乃關白之命也。關白雖稱國君。而在天皇之庭。則爲正二位大將軍之班。皇京之正從一位。必是大納言,左右執政之類。故爲關白之三宗室執政世臣者。不過得朝散大夫,正從四位中將軍,中納言,掃部頭之官。而無大納言以上之稱者。爲其越俎之嫌也。關白之使諸臣典邑食廩。亦出於治兵之制。而不立百官儀度。典邑者又各有攝政,奉行,記室之臣。所食六十萬石云者。以其所掌之地一年田賦。可出六十萬石。而軍兵一人一歲之俸。乃二十五石。則一百石而養兵四人。一萬石而得兵四百人。十萬石而爲四千人。地廣者廩多。廩多者兵衆。其廉於割俸而謹於養兵者。謂之能官而增地以賞。其黷於私藏而軍伍多蹙者。謂之不臧而削地以罰。居官戮力。務在治兵。故其有城邑者。皆曰武職。而所謂文學之任如信篤者流。雖才兼管葛。不能守尺寸之地。但如醫官僧法月。食料廩而已。○鳥山集中。有所稱丞相亞相大宗伯諸人。當是天皇大臣正從一位之資。而彼於軍國大事。一無與焉。土地人民。不格於政敎。而但得空名以寄於上。烏在其爲尊貴也。又觀日本史。有高麗王遣使奉表之語。而其時皇太子見其辭意慢侮。怒裂其表。囚治使者云云。而我朝通信則在關白統國之後。故與關白通信而使者。乘軒皷吹。睥睨天皇而過之。其於關白之位品。不必問也。辛卯使行時則關白私稱王。而今則執恭不居。回書中但曰日本國源吉宗而不稱位號。盖以大將軍爲號。則不可與隣國抗禮故也。雨森東謂余曰。若使貴國詳知日本官品。則必有難便之端。故不敢盡言云云。其意似以其君之正二位爲不尊。而恐我國有所爭競矣。○各州之攝政,奉行。亦皆世襲。其稱准人,采女,兵衛等號。用天皇官名。而品位又下太守之所得班資。此則國君所命。而其外記室,醫官之類。太守皆自辟而用之。對馬島以欵接我邦故。事務最繁。加置裁判之官。是亦太守所命。故位在奉行之下。而廩料倍於記室矣。○余在江戶。甞從容謂雨森東曰。窃觀貴國䂓模。亦有依倣中華者。君知之乎。東曰。可方何代。曰春秋戰國時。天子衰微。威福不在於王室。齊桓,晉文假天子之空命以令諸侯。千乘之國。有百乘之大夫。百乘之家。各有宰臣以治其邑。所謂宰臣。事其大夫。便作君臣。有立孤死義之法。卽孔門弟子皆仕於大夫之家。今見貴國。天皇不親政。關白以下。但用其爵命。而曰君曰侯曰大夫。有城邑百官。庶事悉歸於大夫之家臣。而各州之攝政奉行諸人。又與太守私作君臣之分義。各能辦一國之事。如此者可方於戰國之世。東驚謝曰。是誠的論。然中華則此法只行於戰國。日本則百世無弊。是爲難耳。余又曰。地形與民俗。視中華不同故也。周之末。列國分爭。政不由天子。所以諸侯大夫以國爲家。戰伐相尋。民不堪命。故秦皇出而呑周。統一天下。政令皆出於上然後。有擇人授官。考課限年之法。漢唐以下。皆用此也。貴國則僻在海中。無隣國用兵之禍。諸州大夫狃於傳襲。而上下無異意。此其國祚無竆。而法亦不變。所以至今無弊。然自有天地人以來。實無一事一物。至於億萬年不改者。安知此後日本之官制。復有如秦漢者乎。東歎曰。是卽識理之言。

田制

[编辑]

田制則三十步爲一畒。十𤱶爲一畽。一畽上稅八石。中稅六石。下稅五石。一石卽我國之二十五斗也。市廛則三步爲一間。六十間爲一町。三十六町爲一里。里之五町。卽田之三𤱶也。人家則每間稅銀五錢。工商則各以其物。什一而稅。每一町。置一里門。以爲五家之法。一市有掌一市民稅者。其名曰座。一里有掌一里民役者。其名曰肝煎。外方則一村有管一村之事者。其名曰庄屋。各州則所管太守各自收稅。而倭京大坂界濱兵庫,天河崎,今須,墨衙,鳴海,赤坂,新居,見村,三島,大艤,新奈川等處。則地方雖屬於各州。而市閭征稅。皆輸於關白。至於薩摩之籠島,肥前之長崎。又是商賈輻湊之所。故亦爲關白別藏。大抵國中人民之衆。室廬之繁。市肆之富。多在於大路之傍都邑之地海舫停泊處。行者轉貨。居者得利。不耕不織。而侈其衣食。高門華屋。連亘阡陌。然州國之稅法甚刻。秋毫不漏。遠村農民則終歲畊作。盡歸公府。而豊年樂歲。半菽難繼。至有自鬻其妻子。貧富之不均。皆由於國法之弊。而但見其民一納其稅。無它責應。關白以下各州太守出入之時。皆無調發夫馬及站路供億之費。通信使行時許多役人及支供凡物。日以千萬計。而皆自官賃沽。一毫不煩於民。所以保民者以此也。

兵制

[编辑]

兵制最爲精強。各州太守皆爲武職。而所入田賦。悉爲養兵之具。軍兵一人。歲給廩二十五石而無他繇。置將官百石以上。又割地以與之。力役收稅。任其自爲。爲將官者。或不拘於元定之數。虐民萬端。沒數輸入。各以所賦之地。養其部曲。而平民之膏血日盡。不入於兵家。則衣食無從而出。故民竭力自售。思托於將官部曲。而旣許爲兵。則其身不敢自有。死生飢飽。皆在於將官之手。一名膽薄。一云膳簿。而到處不見容。劒佩差劣而人類不見齒。刀鎗之痕。在面前則指爲勇夫而得祿。在耳後則指爲善走而被斥。盖其法令之歐人如此。而衣食之原無他路。彼所以輕生敢死者。初非爲主慕義也。又非天禀然也。實爲自謀其身也。是以平居。軍卒服習成性。遇事則如奔蛟突豕。見敵則如燈蛾轍螗。將雖駑材而得士死力。卒雖脆弱而勇於赴戰。此雖蠻夷種落之本習。可謂得養兵之術矣。○軍士試藝。每月六次。水有舟師。陸有步軍。皆以砲手爲上。而甲斐騎兵。薩摩釖士。最稱驍勇難敵云。其爲兵器。釖銃最精。佩釖者必以長短雙帶。長者用以擊刺。短者投以中之。出人不意。無不立死者。銃則有大中小三制。小者爲行用。中者其軆稍大。載於轆轤而行。大者長可一丈。大如我國天字銃。只用於守城。鎗竿細而長。亦有單枝三枝。上懸白黑羽。或以紅氊爲旗。廣可寸許。長可尺餘。弓制以木爲幹。夾竹而膠之。纏藤而漆之。其長丈餘。力弱不能遠射。矢亦短細而羽廣。似難穿札矣。倭人見我國大弓。皆驚怯。關白別擇力士。使彎之。不能開弦。使行軍官楊鳳鳴引滿發矢。上下觀者皆絶倒。○國有四民。曰兵農工商。而士不與焉。兵則最逸。衣食有餘。商則雖富。稅法太重。工則技巧而價廉。農爲最苦。而一年輸稅之外。無他繇役。盖於四民之外。則別有儒學僧徒醫學。然國俗醫則功在活人。故醫爲上。僧徒次之。儒爲末。所謂儒者學爲詩文。而無科擧仕進之路。故苟得聲譽。而爲各州記室。則能食累百石廩米以終其身。不得則入於兵家。又托於醫。余於驛路站館。有投文而求見者。或曰某地醫官。或曰某城武臣。其文字往往可稱。盖以文士而爲醫爲兵。以求祿食者也。○各州太守出入時。左右擁立者。黑羽旗紅氊旗。皆有鎗尖。軍卒夾鳥銃爇火繩。以備不虞。奉行以下。必使人持鎗旗而先導。記室諸人亦然。其爲儀度。皆出於武職。而不見一種文具。各州人皆有標識。觀其帷幕船帆及衣服。領後必以黑色爲標。標形或方或圓。或如梅花。或如木葉。如太極圖。如品字。又於品上加一畫。各隨其地方而異之。若預知各州之標。則望其帆而知某地之船。見其衣而識某州之人。此亦爲軍制而設。欲使部曲不相亂。如我國各營各哨服色旗色之別。然束萬民於衣領。使平居出入。不敢相混於東西。則其法之峭刻可知也。○其俗本無等威。宮室輿馬衣服器物。則僭踰無制。而但名分一定。則上下截然。敬畏遵奉。不敢怠忽。使行往來之路。見支待諸官。太守奉行以下。多有庸孱癡騃。不省人事者。而其徒不敢仰視。匍匐而行。聽令承使。不失尺寸。帶釖而司門。則兀坐門內。達夜無倦。設茶而待進。則擁爐設炭。頃刻不離。凡有所呼。應之如響。不用笞朴。隨事皆辦。夾路觀光者。悉坐正路之外。小者居前。稍大者爲第二行。又其大者在後。次次爲隊。肅整無譁。數千里所見。無一人妄動犯路。盖其人心俗習。皆如孫武穰苴之軍。此非有禮敎而齊之也。國君與各州太守之政。一出兵制。而大小民庶所見而習之者。一如軍法。

風俗

[编辑]

國無冠昏喪祭之禮。男子則未冠者只削中央頭髮。留頂前腦後。有室之後。幷削頂前而存腦後一撮。長可四寸許。以紙繩括之。屈曲向上。此爲成人之儀。而或見全頭不剃。緫髮於腦後而爲屈曲者。女子則束䯻如唐制。而頂上無分歧。直緫於腦後。三朶貼摺。鬈曲下垂。繫以白絲。而緩其䯻頂。揷玳瑁梳。已嫁者齒皆黑色。以鐵液水和藥含之。其齒卽染。少娥未適人及娼女皆皓齒。婚娶則不用聘幣。而至於婚夕。送婦于夫家。彼此族黨。盛設燈燭威儀。以爲迎送之禮。而兩家各辦酒食。歡宴賓客云。○喪制則君親之喪。亦無擧哀服喪之節。飮食言語。一如平人。人死則取屍趺坐于木桶中。築石爲坎。立木爲標。貴人侯家。乃爲碑石立棹楔。以表其地。而祭禮則不過散米澆酒。又其年忌月忌日忌之說。如人死於正月初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皆謂之忌。而每年正月及每月初一日亦如之。邀僧設齊。供養甚備。僧徒以此資生云。○馬島通事有一人年少精敏者。從至江戶。余頻呼使之。或饋以食。忽間日不見。余問某通事何在。倭言某昨聞其母喪。又問其母在馬島而死乎。曰然。余憐之。意謂其人已爲奔喪。故不復致問。後數日。其人來見。服色言語。一如平常。余曰。向有人來傳爾慘遭母憂。甚爲驚怛云云。則其人稽頂而謝曰。一身遠來。有此慘境。不忍言喩。日本王法無許人奔喪之例。身係公役。黽俛隨行。所着靑紋。無一變更。羞以此狀對朝鮮人耳。其意盖以我國重喪禮。渠亦有所聞。故知其可媿。而本心之秉彝。便若泚發於顙。爲其上者。何爲使民失此心耶。○俗好鬼神。謂人之生爲衆所敬信者。則死必爲人所享。設立祠宇。輒有齋沐祈禳之事。父母死。或不食素。而神人之忌。切禁魚肉。神堂淫祠。處處相望。有天照皇大神宮者。其始祖女神也。熊野山守神者徐福也。愛宕山守神者新羅人也。春日八幅住吉等號。最爲大明神。而其他小小神靈人鬼及木石之妖。俗所崇奉者。不可勝記。凡有盟約禁戒。必引此等神以爲誓。男女嫁娶之時。亦就所奉之神。澆酒告信云。○其俗色尙斑味尙甘。饌羞以鯨膾爲上。鋪陳以紅氊爲上。其餘百物。皆尙輕簡。觀其執役者。無兩肫三肫喫飯之事。亦無如我國人吏朝夕入匙之請者。而但於飢乏時。以數箇銅錢。貿油餠一圓或燒芋二三枚以療其飢。所謂官長飮食之具。只有飯藏一樻。飯藏者木樻也。高不盈尺。方廣數寸。其中貯紅黑漆器木匙小盤等物。細小方圓。飯饌麵果茶酒之供。皆不滿一勺。雖高官奉命而行者。自齎飯藏之外。不煩於各站支應之供。所着服色。二三種外。頭無冠帽。足無靴履。炊食之器。皆輕薄而工妙。故半束柴而可作飯羹諸湯。亦無突火之法。是其一人一日之食。計不過數銅錢半束柴。而一年之衣。又不過一兩銀子。於生齒雖繁。賦斂雖重。而人能衣食。薪木之貴。亦不至艱乏者如此。○訊囚之法。不用榜笞。但令囚人仰卧。以大鉢盛水。直灌口中。使之自服然後。罪重者直斬其頸。而臨刑者飮酒迷醉。坐于坎中。爲其親友者執刀而斫之。少無難色。倭人大刀。必待斬人而有名。故聞有死罪。遠近持刀求試者。爭集如市。俗情之慘毒甚矣。罪當减死。則竄之海上孤島無人處。從輕重。限其年數。罪雖輕。再犯則死。其有關係逆律者。則立十字木於通街。裸其身釘其手而懸之於木。使往來觀者燒之剔之。極其慘毒然後施刑云。○余問雨森東曰。日本民俗自古輕生。怒必自刎其頸。自剖其腹。所以官無笞楚訊刑之法云。果然否。東曰。好生惡死。人之情也。日本人奚獨不然。但薩摩州民俗自別。遇事輒死。其有大罪者。自官不爲囚繫。語之曰。汝罪當死。歸死於汝家云云。則其人應諾而去。至家自殺。少無差違。官亦信之不疑。大抵日本輕生之說。實爲薩摩州而得名矣。曰。然則此與燕趙間節狹同風。其中或有氣節可尙者乎。答曰。傳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君子之所難。而薩摩州則人人如此。豈有氣節之可論。盖其土風奇恠云。○俗尙技巧。女工絹布之屬。皆極精細而輕妙。有以數寸之器。能貯日用凡具而入之懷中。至於花卉植物。一無任其天生者。必以枝葉舒縮。巧作模擬。若纛若盖。若累層浮圖。木之爲虬盤鳳翥。草之爲方床圓瓮諸狀。令人駭笑。假花之逼眞者。亦不辨眞贗。盖其天性巧僞。不由眞實如此。○雨森東謂余曰。日本何事與朝鮮相似。余答曰。至京都而聞男女行販於道者呼喚之聲。恰似我京男女。見衆人會坐飮食之狀。如我國僧徒會食。餘無所同。又問何事與中國相似。曰我未見中國。但以得於書籍者言之。日本之家家茶飮。及女子頭䯻最近。運物必以肩荷者。亦華人之荷蕢荷篠荷甑之類。雨森東曰。日本有三事可樂。無風瘡惡疾。無咀呪蠱毒害物之變。無下民殺官之事云。○俗無音樂。但於侯邑富貴家宴客娛神之時。略用皷笛琵琶歌舞而已。余於馬守京邸。見其作樂。歸與諸文士筆談曰。禮樂出於儒家。而今觀貴國音樂。歌如梵音。舞如鎗勢拳法。此可知貴國崇佛鍊兵之敎勝。而儒風則不競矣。諸生答曰。誠是格言。敝邦儒風。雖謂之絶無可也。○俗喜書畵。貴家閭民雖不識字者。必求中華人書畫。作屛幛以爲珍貨。余觀日本書法。用弘法大師帖。間倣洪武格而軟脆無骨。畵格則吾未知其所尙。然亦自妙麗。江山草木翎毛之類。却似有絶佳者。而人貌差失。○日本人求得我國詩文者。勿論貴賤賢愚。莫不仰之如神仙。貨之如珠玉。卽舁人廝卒目不知書者。得朝鮮楷草數字。皆以手攢頂而謝。所謂文士。或不遠千里而來。待於站館。一宿之間。或費紙數百幅求詩。而不得則雖半行筆談。珍感無已。盖其人生長於精華之地。素知文物之可貴。而與中華絶遠。生不見衣冠盛儀。居常仰慕朝鮮。故其大官貴遊則得我人筆語。爲夸耀之資。書生則爲聲名之路。下賤則爲觀瞻之地。書贈之後。必押圖章。以爲眞蹟。每過名州巨府。應接不暇。○日本大小諸官。無印信符節受賜之䂓。但以私刻圖章。爲公簿署標。而諸般禁令頒示時。亦有手押。狀如樽盎。畫大而整。無官者稍解文字之類。勿論老少。必有字號。各爲圖章數枚。用之於書牘詩篇。而用朱紅細押。篆刻之妙。無讓於華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