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泉先生續集/卷之十
附錄
[编辑]年譜
[编辑]皇明崇禎紀元五十四年
〈我肅宗大王七年〉辛酉四月十五日。先生生于密城竹院里第。先生生有異質。〈先是母夫人夢。甞有靑鶴遊竹林。竹林間有泉源出石坎。淵澄活動。歲旱無减。而在臨月。七日斷流。嶽降之夕。復溢如故。又有異香繞室。經夜不歇。擧家異之。而後先生之稱號也盖以此。〉
〈我肅宗大王八年〉壬戌。〈先生二歲。〉
初度日。設翫好等物與筆墨書冊于前。先生先把孝經。向母夫人請學。知孝經二字。〈母夫人金氏性行淑烈。壼範齊整。經禮之博通。罕見於藝苑。先生之敎誨成德。有自來也。〉
〈我肅宗大王九年〉癸亥。〈先生三歲。〉
從母夫人受孝經。
〈我肅宗大王十年〉甲子。〈先生四歲。〉
誦琵琶行與五十九首。
〈我肅宗大王十一年〉乙丑。〈先生五歲。〉
讀孝經立敎諸篇曰。此人子之常職。其孝友盖天性也。
〈我肅宗大王十二年〉丙寅。〈先生六歲。〉
善楷字。讀離騷經不輟口。至袴衣幵壞。爲忠憤所激。或泣下或起舞。不勝感慨。
〈我肅宗大王十三年〉丁卯。〈先生七歲。〉
讀小學曰。此雖小子之學。大人進德之門。自此始矣。
〈我肅宗大王十四年〉戊辰。〈先生八歲。〉
遊鄕先生之門。聞講國風者曰。此與九騷同調。讀大學曰。此是聖門立敎之法。而學者復性之道。則不可容易讀得。
〈我肅宗大王十五年〉己巳。〈先生九歲。〉
讀詩傳馬史八大家。春得營白壯元。〈方伯巡到嶺南樓。設白日塲。先生欲觀光。而家貧無以備草紙。母夫人以婚書紙分析之與之。乃得呈券。巡使見而大加稱歎曰。紙本雖若此。而文筆則更無居右。優加賞格。以供課讀之資云。〉
〈我肅宗大王十六年〉庚午。〈先生十歲。〉
讀書傳。懸吐史漢。〈十月。往淸道渭陽宅。日暮未及。望門投宿。主人視以庸兒。夕供甚薄。且居處極寒。夜久無寐。起坐誦貨殖傳一通。主人亦起聽歇。遂與聯衾。乃勑其子。精具羹飯以進曰。吾年老眼肉。不知鸞鳳之入雞羣。秀才勿咎焉。吾輩自少時。亦以讀書爲名。而自知所讀。無所錯誤。今聽秀才句讀。不覺自服。先生還家。乃懸吐。〉
〈我肅宗大王十七年〉辛未。〈先生十一歲。〉
讀論語萬遍曰。此是聖門言行。凡有志於學者。外此何求。
〈我肅宗太王十八年〉壬申。〈先生十二歲。〉
讀孟子曰。遏人慾存天理。闢異端扶正學之功。眞不在禹下。讀中庸曰。聖門道學。全在此篇。而程夫子表章之工。亦與孟子一般。
〈我肅宗大王十九年〉癸酉。〈先生十三歲。〉
讀周易。卦爻之變易。象數之分析。無不精通。晝宵探賾。至忘寢食。
〈我肅宗大王二十年〉甲戌。〈先生十四歲。〉
讀周禮春秋諸子百家。無不涉獵。文辭日進。遠近聞風來觀者目之以間世英才。
〈我肅宗大王二十一年〉乙亥。〈先生十五歲。〉
讀風雅萬遍。
〈我肅宗大王二十二年〉丙子。〈先生十六歲。〉
讀典謨萬遍。
〈我肅宗大王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十七歲。〉
讀論語中庸。
〈我肅宗大王二十四年〉戊寅。〈先生十八歲。〉
春。聘淑人金氏。〈高陽金氏護軍鼎重之女。松菴先生之後。〉
〈我肅宗大王二十五年〉己卯。〈先生十九歲。〉
以先公患候。累月侍湯。十一月十三日。竟遭大故。〈先生誠孝出天。哀毁成疾。以十二月行襄禮于府東乘鶴洞酉坐原。距家佁數十里。逐日省拜。雖祁寒盛暑。未甞闕焉。樵輩牧叟爲之修勑程途。山蹊之間。介然成路。其誠孝之感動人心。至於如此。〉
〈我肅宗大王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二十歲。〉
讀儀禮。
〈我肅宗大王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二十一歲。〉
服闋。
〈我肅宗大王二十八年〉壬午。〈先王二十二歲。〉
春在野城。與�菴金夏九爲道義交。
〈我肅宗大王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二十三歲。〉
讀書白蓮社。
〈我肅宗大王三十年〉甲申。〈先生二十四歲。〉
秋中鄕解。〈先生以士習之奔競。不屑屑於公擧之業。而以親命赴焉。〉
〈我肅宗大王三十一年〉乙酉。〈先生二十五歲。〉
登進士甲榜。〈以前日所賦秋篁對諸篇。往拜昆侖崔學士昌大公。稱賞不已曰。東國無此作久矣。當與楚辭幷列。〉
〈我肅宗大王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二十六歲。〉
遊泮宮。〈洛下縉紳章甫皆推轂稱誦。願得一識。而所與交懽。盡是文章德望。足跡未甞及權貴門。雖強邀之。不肯苟屈以求合。後日仕路之見忤盖以此。〉
〈我肅宗大王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二十七歲。〉
捷別試。不中第。〈以其見忤於時宰。有此屈。中外惜之。〉
〈我肅宗大王三十四年〉戊子。〈先生二十八歲。〉
丁生考憂。〈時先公選鄕有司。赴洛路遘疾。三月十三日。卒于尙州旅舍。路遠家貧。無以奉櫬歸。日號于道。縗絰不解。夜不就寢。州人士感其孝。皆給僮粮以助。按使洪公萬朝關勑列邑。發丁護送。及葬。鄕道多士以禮會葬者數千人。先生爲著永哀錄。〉
〈我肅宗大王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二十九歲。〉
丁先妣憂。
〈我肅宗大王三十六年〉庚寅。〈先生三十歲。〉
縗絰不脫。廬中只有童奴出入。
〈我肅宗大王三十七年〉辛卯。〈先生三十一歲。〉
服闋。○撰家禮備覽二卷。
〈我肅宗大王三十八年〉壬辰。〈先生三十二歲。〉
子夢騏生。○遊京師。與杜機崔公士集交。作君馬黃曲三章。相與登坫盟。詩交日益深。時人比之唐之元白。而及後先生之歿。崔公爲之服素三月。又撰先生世家。○與金始鑌遊道州淸樓。○秋登矗石樓有詩。〈後宰晉陽者扁揭上頭。藉藉一世。而及於中國。協於樂府正音云。〉
〈我肅宗大王三十九年〉癸巳。〈先生三十三歲。〉
登增廣甲科。〈上試閔尙書鎭厚見其賦曰。間世英才。試題作誥釋湯慙三十八句。三上壯元。與尹白下淳同榜。〉
〈我肅宗大王四十年〉甲午。〈先生三十四歲。〉
春。移居于高靈量田里。〈與金始鎭作江上之遊。爲贈放歌行一篇。○自海上歸路。逢洪御史士能於朝陽閣。有題詠。○夏。自野城轉向榮川。與元生景夏同往洛下。○秋。與李世璞遊崔士集園。○冬。自京還向湖南。訪睦天任不遇。而後睦公送詩見情矣。先生歿後。有搆禍先生者。以此詩謂之虎龍之詩告上。以逆黨追坐。至於禍及泉壤之境。筵臣力救明卞。竟以睦天任詩集登覽獲伸。當世權貴之期於擠陷。至於此極也。〉○與金三淵交懽。〈先生往候夢窩金相國時。三淵在座問誰也。夢窩曰。嶺南申靑泉。三淵因携手入夾室。三日不出。遂許曠世神交。〉
〈我肅宗大王四十一年〉乙未。〈先生三十五歲。〉
春。與李學士廷濟話靈川館。〈時李公以玉署之命赴焉。〉
〈我肅宗大王四十二年〉丙申。〈先生三十六歲。〉
次子夢駿生。○夏。與南順天九明遊成歡驛。贈十六韻。〈時先生之內舅蒼淵公爲成歡察訪。先生作問候之行。〉
〈我肅宗大王四十三年〉丁酉。〈先生三十七歲。〉
除秘書著作郞。〈先生以見忤於勳戚。竟置此職。後因筵臣合啓。移拜承文院副正字焉。〉
〈我肅宗大王四十四年〉戊戌。〈先生三十八歲。〉
拜製述官。〈日本關白源吉宗新立。請修隣睦。朝廷拜洪致中爲上使。黃璿爲副。李命彥爲從事官。三使臣各有軍官書記醫員。而自宣廟通信後。別置製述官一貟。兼典翰而俾管使行文事。宣耀異國。必擇朝士之能詞翰者。以責其任。故以先生之名啓下。先生以親患告歸。〉○端懿王后沈氏昇遐。〈望闕痛哭。〉
〈我肅宗大王四十五年〉己亥。〈先生三十九歲。〉
以製述官兼典翰。往日本。〈時親癠已復常。邦典甚嚴。辭不獲已。决筴遂行。四月十一日。詣闕拜辭。六月初五日。祈風于東萊永嘉臺。海若呈祥。二十日。渡對馬島。島主以私燕邀見製述官。有乞詩賞金之例。舊例製述官進前拜。則島主坐揖云。先生曰不可。羣倭亂譟。欲以強屈。先生竟不從。蠻性悍。搆釁造禍。抽刃相嚮。先生益厲氣不屈。島主曰。若然則吾無賞金之禮。又使不得乘馬以送。先生曰。吾受國命而來。視死生如秋毫。且蘇中郞尙堪北海之苦。吾豈辭步行乎。至於賞金之事。吾意不欲以蠻餽汚歸裝。彼譯雨森東知先生節義。白島主曰。學士大人。文章中節義士。不可以強屈。自是其禮遂廢。及到大坂城。關白之所賞賜金銀錦褥等物。皆分與大船格卒曰。吾豈效陸大夫槖越金營好畤耶。槖裝蕭然。只有所買歸者。漢唐書百卷,赤間硯一箇而已。巵齋任吏部珽贊海槎錄曰。文章一健筆。可敵千甲兵。若使秀吉輩聞此語。可破壬辰年兇膽。元景夏贊曰。若非驚人筆力。幾乎釖出鞘矣。誰知申詞伯幷傳節義名云云。〉
〈我肅宗大王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四十歲。〉
自日本還。正月二十四日復命。○拜承文院副正字。〈正使洪公還。奏筵中以爲倭人文字之癖。挽近益盛。若非申某則不能副也。申某之行。實使國家重鼎呂。且申某之分榜。實謬薦。筵臣李周鎭,李天輔以下諸公。合辭啓請。有此移拜。〉○拜成均舘典籍。〈盖以大例也。〉○承命撰太常本寺志。○六月初六日。元孝大王昇遐。〈先生痛哭晝宵。哀不自勝。盖以早登大小科。第未得圖報殊恩云。〉
〈我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四十一歲。〉
遷奉常寺判官。遭臺䟽至拿推。而訟寃獲伸。〈是冬。差大廟望祭典祀官。臺臣執之以酒味不烈事不撿勑。至於啓斥。拿推禁府。而朝臣力救上言訟寃。盖以勳戚見忤之故也。〉
〈我景宗大王二年〉壬寅。〈先生四十二歲。〉
拜茂長縣監。〈地濱海。民虐歲。最號難治。先生捐廩以濟飢。寬刑以矯民。尤以育才爲務。招致文士。日夕講學。數年之間。文化蔚然。湖南之擧公車業者。茂爲最。及歸。多士以酒饌送餞。〉
〈我景宗大王三年〉癸卯。〈先生四十三歲。〉
春。行賑政。○秋。重修客舍。〈茂以弊邑。數易縣尉。官舍頹敗。邑民指點咨惜。雖欲整治而尙未果焉。先生從民願營始之。〉行長子三加禮。
〈我景宗大王四年〉甲辰。〈先生四十四歲。〉
秋。建衙舍與凈琴軒。○八月二十五日。宣孝大王昇遐。
〈我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十五歲。〉
行長子巹禮於禮安金上舍家。〈宣城金氏進士鳳章之女。栢巖先生玏五世孫。〉
〈我英宗大王二年〉丙午。〈先生四十六歲。〉
春。自長沙還。○秋。陞僉正。
〈我英宗大王三年〉丁未。〈先生四十七歲。〉
拜平海郡守。〈郡濱海地瀉鹵。時値大歉。民不能聊生。先生一心圖治。勤於賑救。貢蔘之收於民者直千緡。軍田稅困不能償。皆捐廩以丐之。貧民之有喪不葬者。悉給錢米賻之。民有折脚牛。半其直以賣官庖。使準價以備牛。仁恩幷洽。一境晏然。且行養老禮。歲以爲常。時關東一省之內。平郡之治爲第一云。〉
〈我英宗大王四年〉戊申。〈先生四十八歲。〉
時値賊亮起兵。領平,蔚二郡兵馬。誓以赴難殉國之志。馳報原營。請絶鳥嶺要衝之地。以故賊不敢踰嶺。〈時亮變猝起。湖嶺鼎沸。守牧皆莫敢嬰其鋒。先生以江陵鎭管。兼領平,蔚二郡。誓以殉國。馳報原營。請絶嶺路。觀察使李公衡佐素知節義。贈詩曰。書釖論心日。風塵報國秋。那將滄海水。洗甲瀉民憂。因勑鍊兵務農。以俟徵發之令。以故賊不敢踰嶺而東矣。亂遂平乃已。〉
〈我英宗大王五年〉己酉。〈先生四十九歲。〉
行次子三加禮。○賀李戚益馝靖亂之功。○招集文士。資供勸學。關東文學。自此日盛。
〈我英宗大王六年〉庚戌〈先生五十歲。〉
行次子巹禮于南原金氏家。〈彥陽金氏。士人天柱之女。〉○宣懿王后魚氏昇遐。○省拜敎導官墓道。
〈我英宗大王七年〉辛亥。〈先生五十一歲。〉
運月松亭材木。創建水晶洞先祠。製思敬齋上樑文。〈取祭思敬之義。〉○遭季妹夫張孝曾喪。○重葺官舍。百度皆新。建梧月樓。
〈我英宗大王八年〉壬子。〈先生五十二歲。〉
以善治。方伯李公普赫,繡衣韓公顯謩幷褒啓。加秩一年。〈及歸。儒林之多士。山谷之樵儈。皆願更加一年。街街遮路。行不得進。丁馬慰諭。如是多日。僅越郡境。〉○行次子婦于歸禮。
〈我英宗大王九年〉癸丑。〈先生五十三歲。〉
丁本生妣憂。〈先是親癠甚㞃。醫言海䑋,石淸最良。物固稀産。海遠天雪。不可求得。先生泣血祝天。忽有人踵門謁所獻。乃海䑋也。恠問之。曰平郡民。某年居母喪時。貧未能葬。幸蒙明府恩厚葬。鐫心久矣。嚮得一夢。有老人來言高靈明府方求此物。何不進獻云。故爲之來呈。方在極危之際。以是灌下。有頃得甦。康寧歲餘。誠孝之感神。仁愛之浹民。皆此類也。〉
〈我英宗大王十年〉甲寅。〈先生五十四歲。〉
七月。行練事。○九月。行祥事。○十一月。行禫事。
〈我英宗大王十一年〉乙卯〈先生五十五歲。〉
服闋。○著二何錄。〈取靡父何怙靡母何恃之義。以寓感。〉
〈我英宗大王十二年〉丙辰。〈先生五十六歲。〉
除校檢不赴。○遷奉常寺判官。不赴。〈謂門生曰。吾起山南田畒。濫叨國恩。祿食二十餘年。便養已畢。於分足矣。豈可營口腹以自累。而計官秩崇庳哉。遂不就。〉薦燕行書狀官。不就。〈爲書謝李相公㙫曰。吾生不逢皇明盛際。與濟南諸子下上千古。今天下氊裘而奎璧淪喪。是則猶資章甫而遊於文身之俗。誰與唱酬哉。〉○奉贐任書狀赴燕序。〈先生時在鄕廬。任公遣人屬以贐章。先生作序送之而以寓尊周之義。〉
〈我英宗大王十三年〉丁巳。〈先生五十七歲。〉
長孫慶集生。○拜奉常寺僉正。不赴。
〈我英宗大王十四年〉戊午。〈先生五十八歲。〉
再除奉常寺僉正。不赴。○拜漣川縣監。不赴。
〈我英宗大王十五年〉己未。〈先生五十九歲。〉
再除漣川。辭不獲命。遂赴任。〈時値歉荒。大臣議賑救。竟以先生筵白。強赴至縣。勤於賙賑。寬於御下。爲治略倣朱夫子鄕約條例。以諭一境士民焉。〉○往鹿峰眉叟先生舊宅。拜先生遺像。觀舊藏珍蹟。作恩居堂記。以寓景仰之忱。與先生子孫行朔講而還。○遊熊淵。○泛月澄波江。
〈我英宗大王十六年〉庚申。〈先生六十歲。〉
築四美亭。○仁敬王后金氏昇遐。
〈我英宗大王十七年〉辛酉。〈先生六十一歲。〉
次孫聖集生。○招致多士於縣齋。勸勉講學。擬述眉叟先生遺䂓。喜副宿昔之願。
〈我英宗大王十八年〉壬戌。〈先生六十二歲。〉
與任正言璞論文書。○遊赤壁江。〈漣之地有赤壁。山水頗爽。有名絶勝。十月之望。擬蘓仙七月之遊。與觀察使洪公景輔,陽川令鄭歚。自羽化亭泛舟。至澄波江。先生作賦。洪公作記。鄭公圖寫以傳。〉○遊金水亭。○繡衣啓褒。〈以弊邑難治。又値歉荒。民不依賴。而先生克力救民。一境晏然。民無荒虞。繡衣林公象元褒啓曰。讀書之暇。餘事聽政。荒年捧糴。不用笞扑。綽有古循吏之風。〉
〈我英宗大王十九年〉癸亥。〈先生六十三歲。〉
自漣川還。○冬。與任巵齋諸公作雪夜會。〈有詩興記。〉
〈我英宗大王二十年〉甲子。〈先生六十四歲。〉
拜奉常寺僉正。製進大殿春帖子二首。且進大殿迎祥詩四首。○秋。幹事泮圍。○製進靈壽閣銘。
〈我英宗大王二十一年〉乙丑。〈先生六十五歲。〉
拜扶安縣監。辭遞。〈扶以腴地。時爲外方淸選。朝廷大臣盖欲超擢。而有沮閼者。未幾辭遞。〉○除延日縣監。乘傳赴任。〈延雖殘邑。以先楸地近。便於省掃。且値歉歲。急於賑政。自上特下給馬之命。強起赴任。晝宵費心力救歉民。一境賴蘓。咸得其懽欣。〉○貞純王后金氏昇遐。
〈我英宗大王二十二年〉丙寅。〈先生六十六歲。〉
考試鄕圍。多士謝服。〈八月。當永川試所副試。竟至主司。多士之袖刺者盈門。皆揖退之。勉以盡誠。無至自取。試畢及還。落榜多士。塞路停馬。自訟其寃。先生詰其所由。使之誦其文。纔擧一句半行。輒繼誦其文曰。某句疵某辭拙。一一針砭。無一字差錯。如是十數遍。多士皆謝服。〉○跋海雲雙遊圖。○三孫義集生。
〈我英宗大王二十三年〉丁卯。〈先生六十七歲。〉
賑畢民和。移建邑基。〈延之邑居甚迫隘。民無依賴。而往在辛酉。觀察使啓請徙治於長田。朝命是承。而歲荐虐。長吏數易。迄未暇及。至是萬口咸願。乃得移建。政堂曰淸明閣。有記。〉○送趙太史明鼎赴燕京。〈太史使於燕京。送人請序故作序送之。〉○送洪侍郞綮禧往日本。〈侍郞以通信正使。往日本。屬以所甞目涉。爲之指畫。以贊專對。先生作序送之。○侍郞之行日本。見閭里屋壁公廨譯舘。無不揭之以先生文字金紗籠餙。而七夕牽牛夜孤燈對馬州之句。人人稱誦。輒問申學士今做何官。學士之文章德望。非但今世之第一。較諸唐宋。不必多讓云。〉○作竹枝詞。送竹裏南泰耆往日本。
〈我英宗大王二十四年〉戊辰。〈先生六十八歲。〉
秋行慶州公都會考試之任。○跋野城三江錄。○勸課英才。講論爲娛。遠近士子。盈於縣齋。
〈我英宗大王二十五年〉己巳。〈先生六十九歲。〉
撰觀瀾李先生㫌孝閣記。○六月。罷歸靈川。〈先是先生以年老世險。無意於仕進。累乞辭職。而前在方伯甞以弊邑歉民。非良吏則不能。終不許遞。新伯以見忤餘人。貶之中科。先生解綬卽歸。〉著筮遯錄。○著拱辰錄。○辭京華諸友書。
〈我英宗大王二十六年〉庚午。〈先生七十歲。〉
居景雲齋。〈築精舍于高花洞。扁其齋曰景雲。又於檻外築石爲山。植梅菊松竹。引流鑿池。以爲捿息之所。爲堂三間。左曰好遯窩。蓄經書琴硏茶罏酒鎗。以寓隱居之樂。右曰養蒙軒。設講課。俾後學肄業其中。京鄕多士負笈者踵相接。先生日必冠帶。益加勸勉。門庭之間。儼然若齋廬焉。〉○畵陶靖節潯江圖。○號爲伽倻樵叟。〈朝議惜之。方擬大用。以書勸起。終不就。以暇日具藤杖躡芒屐。訪山水佳處。竟日忘歸自如也。〉辭邑宰從遊。〈先生晩居鄕第。本邑與隣縣牧守強欲從遊。則先生修書以辭曰。澹臺滅明則猶有公事。余自棄官以來。便作田家老農。何有於公門迎見。〉○四孫永集生。○撰詩書正宗後題。○著經學略說。○著易理粗解。○撰文章衮鉞。
〈我英宗大王二十七年〉辛未。〈先生七十一歲。〉
拜奉常判事正。不赴。〈朝議常以先生蹇滯爲惜。吏判李公周鎭,兵判李公天輔,吏議南公泰齊,承旨洪公益三及入侍諸臣。因筵對建白以爲申某文章。盛爲蠻夏艶服。每因南北使行。輒問申學士做何官。而我國仕路甚狹。其所踐歷。屈於太常郞署。誠可慨惜。奉常正爲極淸選。稍稍擢用何如。上允之。特下調用之敎。銓曹以成命薦之。先生竟辭不赴。〉○著讀書箴,誠身箴,枕屛銘,枕泉錄。
〈我英宗大王二十八年〉壬申。〈先生七十二歲。〉
春。省拜江左先塋而還。○六月九日午時。考終于高花洞景雲齋。十月十日。葬于縣西佐郞峰乾坐之原。京鄕縉紳章甫畢至護奠。以相襄禮焉。〈先生素患泄痢之症。至是沉㞃。是日早起。櫛沐整冠帶。召家人與訣。無一語及家事。只訓孝友勤儉。與門人抽案上春秋。講論無差。歎曰。吾平生服詩書業文章。未能仰答聖朝恩眷。又不能生逢皇明盛際。北遊中國。壯觀司馬氏之墟。是命也夫。是命也夫。語畢。侍者屬纊。忽有東南紫氣一帶亘天。至曉乃滅。嗚呼異哉。〉○越明癸酉。杜機崔公成大撰先生世家。縣侯鄭公昌兪撰遺事。至己酉。門人鄭元始撰言行實錄。庚寅。參判李瀰刊文集撰墓誌。門人李晦根撰行略。壬子。土木窩崔重純撰行狀。參判洪梓撰碑銘。士論大發。將營立祠。而以本孫之零替。竟未就緖。嗚呼惜哉。顧余小子雖甚僭率。以平日慕德之誠。不可終始泯默。玆與其胤兄參攷先生次日所錄及諸君子所撰述。略叙如右。於先生之實德大行。非敢記其萬一。而祗寓羹墻之慕云爾。重陽翌日。門人高靈朴履坤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