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靜坐窩先生集/墓誌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行狀 靜坐窩先生集
墓誌銘
作者:沈琦澤
1756年

墓誌銘

[编辑]

昔寒水權先生講道于黃江之上。四方負笈之士。有來莘莘。莫不虗往實歸。如羣飮于河。各充其量。而惟南塘韓先生。得聞性道之說。終受衣書之托。爲斯文大宗師。時有靜坐窩沈先生。以江門晩學。卒業于塘翁。以所事寒水事之。卓然有所成就。使千古聖贒相傳之緖。賴而不墜。嗚呼盛哉。先生諱潮字信夫。學者穪靜坐窩。沈氏系出靑松。以麗季文林郞諱洪孚爲始祖。入我朝。靑城伯諱德符。府院君諱溫。領議政諱澮。三世以勳業顯。舍人諱㥧門。以直諫死於昏朝。領議政連源府院君諱鋼。扶護善類。名德益彰。府院君有子八人。靑陽君諱義謙。以西人領袖最著。靑陽君第五弟曰郡守諱孝謙。有才學而早世。官不顯。卽先生之五代祖也。高祖諱愊縣監。曾祖諱廷逸壽同樞。祖諱榎參奉。贈司僕正。考諱壽鼎贈左承旨。妣光州鄭氏。都事展昌女。判書賜湖其曾祖也。先生早歲志學。晩益專篤。旣師事寒水。啓發憤悱。又從游塘翁。益求其所未知。塘翁待以同門友。不敢師道自處。而先生謙虗若無。不以輩行相抗。時湖洛心性同異之說方盛。學者各尊所聞。兩不相下。有是己非人。入主出奴之弊。巍巖李公與塘翁同游江門。而所見不同。論辨之際。辭說紛紜。先生深憂道術之分裂。而師友間情志之睽離也。務欲平停保合。共修斯文而終不能。則心自慨然。惟以反身守約躬踐心得。爲晩年操養之要。嘗語學者曰。性與天道。是孔子之罕言。而子貢之所不得聞也。今初學之士。開口便說性命。而至於灑掃應對之節。則以爲卑近而不屑用力焉。此今日學者之大患也。又曰朱夫子嘗斥陸氏之不道問學。而晩年見學者之徒事口耳。反以尊德性敎喩門人。今日所謂湖洛之說。正猶宋儒末學之弊。學者不可不察也。盖先生雖尊信塘翁。持守名理。而心公眼平。無所褊係。參互諸說。務求至當之歸。陶庵李公。一時儒宗。而與塘翁論說不合。庸齋金公。塘門高足。而於先生。亦師事之。李公居花田。金公居杏湖。皆與先生邁軸不遠。源源往來。書䟽質疑。兩無間隔。李公亟穪其贒。而塘門諸人。亦不以爲疑。盖深知先生之心公且溥也。然先生於性命理氣之分。見到精微。析以毫釐。非若世儒之無實見。而依違含糊於是非之辨也。盖先生天姿高明。用力悠久。遏欲存理。克己復禮。表裡交養。則衣帶修勑而暗室之不欺也。知行俱到。則鑑衡空平而跬步之不枉也。脚踏平易而超乎流俗。則壁立千仞。心存謹緩而勇於行義。則水赴萬壑。故讀書而窮理盡性。以至有光啓斯文之功。修身而居仁由義。以至有裨補風敎之助。此皆先生之有諸己。而人所見而知之者也。至若玩心於昭曠之原。造道於精微之蘊。浮雲富貴。遯世无悶之高情遠想。與百原正襟之堯夫。濂溪濯纓之茂叔。異代竗契。而非世儒之所幾及也。先生嘗以審理使趙明履所薦。除章陵參奉。旋移童敎官。不就。後以子樂賢壽階。贈大司憲。以肅宗甲戌歲生。卒於英廟丙子。享年六十三。葬于金浦先塋艮坐之原。鄕人立祠于杖履之鄕。與庸齋金公幷享。後因邦禁毁掇。配贈貞夫人李氏。籍完山。士人公復女。有二子。曰樂賢進士。壽同樞。曰敏賢。二女婿縣監李修亨,進士李運亨。樂賢子銖文科校理。鉌通德郞。銇進士。婿尹載醇。敏賢子釴,𨩿。婿姜雲會。曾玄以下不盡錄。今尸先生祀者。五世孫宜中也。先生之歿。爲百餘年。而墓無誌。宜中懼其愈久而愈晦也。以庸齋金公所撰行狀。請文於琦澤。以匪其人屢辭而不獲。遂忘其僭踰。爲之叙次言行之大略。俾刻于石而藏之墓前。百世之下。庶知有靜坐窩先生云。

銘曰。飛鳶躍魚。先生玩理而用其中。高山流水。先生歿世而作幽宮。

族孫嘉善大夫工曹參判兼同知春秋舘義禁府事琦澤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