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本页已校对

成昔人之論,而實不自覺其非矣。」

「然則自漢以前,以《周髀》論天何如?」曰:「《周髀》之法,謂天如覆蓋,以斗極爲葢樞,今之中國,在樞之南。天體中高,四旁低下,日月旁行繞之,其光有限。日近則明而爲晝,日遠則暗而爲夜,恆在天上,未嘗入地,但以人遠不見,如入地耳。葢器測景而造,用之日久,不同於祖,術數雖在,多有違失,故史官不用,遂失其傳,其理實與渾天無異。《南史》曰:『渾天覆觀,以《靈憲》爲文;蓋天仰觀,以《周髀》爲法:覆仰雖殊,大歸一致。』是也。惜乎今不見其術也。」

章潢圖書編

天地總論

《易》道:「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虛,故以量言而曰廣。」朱子謂:「此兩句說得極分曉。蓋曰以形言之,則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所以說天之質大。以理與氣言之,則天之氣却在地之中,地盡承受得天之氣,所以說地之量廣。天只是箇物事,一故實,從裏面便實,出來流行發生,只是一箇物事,所以說『《乾》一而實』。地雖堅實,然却虛,天之氣流行乎地之中,皆從裏面發出來,所以說『《坤》二而虛』。」用之云:「地如肺,形雖硬,而中本虛,故陽氣升降乎其中,無所障礙,雖金石也透過去。地便承受得這氣,發育萬物。」「要之天形如一箇鼓鞴,天便是那鼓鞴外面皮殼子,中間包得許多氣,開闔消長,所以說『乾一而實』。地中間盡是這氣來往升降,緣中間虛,故容得這氣來往升降。以其包得地,所以說其質之大;以其容得天之氣,所以說其量之廣。非是說地之形有盡,故以量言。也只是說地盡容得天之氣,所以說地之廣爾。今曆家用律呂候氣,其法最精。氣之至也,分寸不差,便是這氣都只地中透出來。如十一月冬至,用黃鍾管距地九寸,以葭灰實其中,至之日,氣至灰去,晷刻不差。」

天空虛,而其狀與雞卵相似,地局定於天中,則如雞卵中黃。地之上下四圍,蓋皆虛空處,卽天也。地所以懸於虛空而亘古不墜者,天行於外,晝夜旋轉,而無一息停也。天北高南下而斜倚,故北極出地三十六度。黃道周匝於天腹,日月則行於虛空之中,而晝夜不離黃道。《隋書》謂日入水中,妄也。水由地中,行不離乎地。地之四表皆天,安得有水?謂水浮天載地,尤妄也。冬至之日,晝則近南極而行,在天之南方,而陽氣去人甚遠,故寒;夜則潛於地底之虛空,而陽氣正在人之足下,所以井泉溫。夏至之日,晝則近北極而行,正在人之頂上,而陽氣直射於下,故熱;夜潛於地外,在北方之虛空處,而陽不在地底,所以井泉冷。萬物春而生,夏而長,由地底太陽之氣自下蒸上也。秋而收,冬而藏,由太陽之氣去地底以漸而遠也。此理昭然,而昧者自不知耳。

天地東西南北溫涼寒暑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升於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凉,寒涼者脹下之,溫熱者瘡汗之。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

天地運旋變化

天體東西南北經緯三十五萬七千里,每一方距八萬九千二百五十里,自地至上八萬里,以日照陽城之半爲中,乃天體正圓也。以古法算之,南極七十二度,隱而不見,謂之下規;北極七十二度,見而不隱,謂之上規。每度比人間二千九百三十里七十一步二尺七寸四分,總而算之,每度皆三千里。自下度之,每度如日輪之大三百六十五,周絡四方,以行七政。雖位分四方,體無定常,旦暮視中星以知方所。其體健而不息,其行如璧周旋,自東運至南,自南運至西,自西運而入北,自北運而出東,推行以序,漸積寒暑,以成歲功。二儀隨以出沒,五緯隨以伏畱,列舍隨以隱見。七政非不行也,天行速而七政行緩,如負戴以周運也。夫天,一氣也,氣分東南爲陽,而日隨陽升於東南;氣分西北爲陰,而日隨陰入於西北。葢東南陽氣盛於自然,故日出於東方暘谷,熾於南方明都,而顯麗於正晝;西北陰氣盛於自然,故日入於西方昧谷,藏於北方幽都,而晦伏於半夜。炎夏,天道南行,陽盛之方,日出寅入戌,以陽盛於陰,日影隨長;窮冬,天道行北,陰盛之方,日出辰入申,以陰盛於陽,日影隨短;春秋,行於正中,日出卯入酉,而影隨停。且南爲明都,天體所見,日月五星至是明顯;北爲幽都,天體所藏,日月五星入是隱晦:兩都各異,天體一也。日月五星入幽都,陰盛之極,所以不明,非天入於地也。若天入地,則地中爲日月所照而明,何得名地爲幽都壤歟?雨出天氣,霜雪肅寒,皆自天降,蓋天體陽而其用陰也;雲出地氣,風煙蒸鬱,皆自地出,蓋地道陰而其用陽也。天不足於西北,則陽弱而陰盛,西北之化,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