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風寒,地厚天低,日氣易及,乃生其和,以成萬物;地不足於東南,則陰弱而陽盛,東南之化,常多炎熱,江南陂湖,水泉所聚,四五月時,陽氣上蒸,其水脈時復爲雨,化爲寒熱,方得其中,乃成萬物。且春首三陽上出,天地氣相交通,近水則陽蒸水氣以成煙霧,近鹵則陽蒸鹵氣以成雲靄,近山則陽蒸山氣以成昏霾,皆籠日蔽天。春夏則東南氣如煙火,秋冬則西北氣如暝。此天道化令之常,皆無關於休咎也。

天地只是陰陽二氣

唐孔氏曰:陰,蔭也,陰氣在內奧蔭;陽揚也,陽氣在外發揚。伏羲見陰陽之數,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陽一而施,陰兩而承,本一氣也。生則爲陽,消則爲陰,二者一而已。陽來則生,陽去則死,萬物生死主乎陽,則歸之於一也。葢!天地是劈初陰陽之氣結成,立其大者,以爲之主,便是個胚模。子然後爲父爲母,生」人生物,千變萬化,皆不出此。所以充塞宇宙何?莫非陰陽之氣,都離兩個物事不得。造化之初,以氣造形,故陰陽生天地;以形寓氣,故天地轉陰陽。漢董仲舒始推出陰陽爲儒者宗。是故儒者知陰陽則知天地,而萬事萬物無餘奧矣。

《天地所以爲天地論》

《虛谷問》云:「有天然後有地,有天地然後有五行。地固 不能敵天之大,水亦不當過地之多。以意推之,天形 之內皆氣也,地體浮於天氣之中,天氣貫於地體之 中,海至深至闊,猶有地以爲之底,流至於無地之處, 則無底,而天下之水皆入於天地之氣,日一夜一晝, 行地一次,所以助天之氣,淍其水以歸於無,似勝乎」 沃焦尾閭之說。魯齋答云:予兒時侍東里葉公,知天 者也。問乘查之事,謂水從海逆入天河,循環天地中, 只是許多水往往來來,不然水溢無去處,則天下浸 殺。公笑而不答。有客從傍代對,謂海有沃焦石,水至 一吸而乾;有尾閭穴,水至一洩而盡。愚曰:「吸與洩有 限,而水無窮。」終不之信。及閱《隋志》,謂陽精炎熾,入水 則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減而浸不溢。此說 固善,又遺了氣而說未瑩。今先生不取沃焦尾閭而 取日,眾聵俱醒,真名言也。然愚猶又即水與氣之說 以求印証焉。葛洪《釋天》曰:「地居天內,天大而地小,表 裏有水,天地各乘氣而浮。」此以水與氣並言也。何承 天曰:「天形正圓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 日東出暘谷,西入濛汜,亦曰咸池。四方皆水,故云四 海」,此專以水言也。虞聳曰:「天形穹窿如雞子幕,其際 周接四海之表,浮於元氣之上,譬如覆奩於水而奩 不沒,氣充其中也。」《卲子》曰: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 程叔子曰:有氣莫非天。岐伯對黃帝問曰:大氣舉之, 皆以「氣言者也。」愚謂言水不言氣,水從何生?言水與 氣而不言日,二者何從消長?合而論之,水也、氣也、日 也,三者相與循環於無窮,此天地之所以爲天地也。

《諸儒論天地總說》

或問天地之形,卲子依附之說是矣。朱子之說何如? 朱子說:「天地間只有陰陽二氣,只一箇磨來磨去,磨 得急了,㭮得許多渣滓在裏面,無處出,便結成地。在 中央氣之清者便爲天,爲日月,爲星辰。」又說:「天初生, 想只是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 山皆爲波浪之狀,只不知因甚麼時凝了。初間極軟」, 後來方凝得硬。又說:「《五峰》所謂『一氣大息,震蕩無垠, 海宇變動,山勃川湮,人物消盡,舊跡大滅,是謂洪荒 之世。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 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爲高,柔者即變爲 剛』。」此數條通說錯了。以朱子前說,恰似天纔初生這 一番。至五峰螺蚌之說,尤可笑也。鴻荒之世,至宋不 知幾千萬年矣,尚有螺蚌哉?此朱子篤信之過也。殊 不知天地乃無始無終者也,止有一明一暗耳。明了 又暗,暗了又明,所謂「萬古者一日之氣象」是也。到得 暗時,雖然昏黑,不曾墜敗,就似人間睡著一般,其氣 尚流通。人睡著之時,人雖不知,然氣息一呼一吸,未 有一息之停。是以知天地雖昏黑,其呼吸未嘗停也。 月何爲昏黑也?爲無陽也。葢天地到了戌亥,純是一 團陰氣,通是此陰氣,煙霧塞了,日通無光。然雖昏黑, 天地之形質未嘗敗壞。春華秋實之草木,並凡有血 氣者,皆不生了。至陽生天,依舊開了,以天屬陽故也。 天雖開,然陽尚微。至寅之時,三陽開泰,天地交構,所 以依然「春華秋實」,生起血氣之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