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五十三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一

  江寧府建置沿革考

  江寧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江寧府星野考

  江寧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六百五十三卷

江寧府部彙考一

江寧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後屬越。戰國屬楚,威王因其地有王氣,埋金厭之,故置邑,名金陵。秦改秣陵,屬鄣郡。漢初,建楚及荊吳、江都諸國。元封中,置丹陽郡,領六縣。三國吳自京口徙都丹陽,改治曰建業。晉平吳,改建業曰秣陵,又分其北為建鄴,又分建鄴置江寧。建興初,改建業為建康。東晉渡江,建都焉。宋、齊、梁陳因之。隋平陳,廢郡置蔣州。跨江以北,江浦、六合,古棠邑地,史傳亦為堂邑。秦隸九江。漢屬徐州。晉隆安中,立秦郡,屬南豫州,又屬南兗州。宋元嘉中,入北魏,屬揚州。南齊析秦州為齊郡。梁廢齊存秦。陳置義州。北齊改瓦梁郡。周置六合郡及方州。隋改方山府六合縣。唐武德初,為揚州東南道行臺尚書省,後復蔣州,罷行臺,為揚州大都督府。九年,徙揚州都督於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分其地屬潤、宣二州。貞觀初,更白下曰江寧,方山府屬南兗州。至德初,置江寧郡。乾元初,以江寧為昇州。上元二年廢屬潤州,以江寧置上元縣。光啟三年,復置昇州。楊吳為金陵府,後建西都。南唐改江寧府,又改六合為雄州。宋開寶中,下南唐,復稱昇州,天禧中,復江寧府。建炎中,改建康府,隸江南東路,其六合隸真州,屬淮南東路。元初,置建康、溧陽二路,隸江東道;其江北者隸淮東道「揚州路。又改建康為集慶路,置江南諸道行御史臺,六合隸真州如故。明置南京為京師,陞集慶路為應天府,統江南五」 縣。以屯衛在江北,割真州之六合轄焉,析置江浦縣。永樂北,遷為陪京。弘治中,析置高淳。共領八縣。

皇清順治二年,定江南,改京為省,以應天府為江寧。

府。隸江蘇布政使司。領縣八

上元縣:附郭。

秦金陵。漢秣陵、湖熟、江乘地,屬丹陽郡。東漢因之。三國吳建業,屬丹陽郡。晉復為秣陵,尋分置建鄴。東晉建康縣,南北朝、宋、齊、梁、陳俱因之,屬丹陽郡。隋入江寧,屬蔣州。唐上元初,廢江寧置上元縣,因年號為名,屬昇州。五代楊吳屬金陵府。南唐屬江寧府。宋次赤縣,屬昇州,後屬江寧府,又建康府。元縣復故,屬集慶路。明昇為赤縣,為應天府治。

清皇改京為省,隸江寧府編戶一百五十里。

江寧縣:附郭。

秦金陵漢丹陽、秣陵地,屬丹陽郡。東漢因之。三國吳建業屬丹陽郡。晉復為秣陵,尋分置建鄴,又分置江寧縣,屬丹陽郡。南北朝、宋、齊、梁、陳俱因之,屬丹陽郡。隋徙治冶城,屬蔣州,後屬丹陽郡,省建康、秣陵同。夏秣陵廢為鎮。唐武德初,即縣置揚州,改歸化縣,又改金陵縣,又徙白下林,改白下縣。貞觀初,復改江寧縣。上元初廢。五代南唐復割上元南十九鄉置江寧縣,屬金陵府,號西都。宋為次赤縣,屬昇州,後屬江寧府。又建康府,元縣復故,屬集慶路。明陞為赤縣,並應天府治。

皇清改京為省,隸江寧府,編戶六十八里。

句容縣

漢置句容縣,以句曲山名,屬丹陽郡。東漢因之。三國吳初,鑿句容中道以通吳會,屬丹陽郡。晉因之,僑置臨沂、懷德、同夏等縣於瑯琊鄉,尋併入,有三縣廢城址。南北朝、宋、齊、梁、陳俱因之,屬丹陽郡。隋屬江都郡。唐武德初,置茅州,尋復為縣,隸潤州。乾元初,屬昇州。五代南唐屬江寧府。宋屬昇州後江寧府。元屬集慶路。明屬應天府。

皇清因之,隸江寧府,編戶二百三十里。

溧陽縣

周平陵秦置溧陽縣,以溧水出南湖名。漢因之。三國吳分置永安。晉改永世。南北朝、宋、齊、梁、陳俱因之。隋併溧陽入溧水,屬蔣州,又改永世,屬宣州。唐初,復置溧陽縣。上元初,隸昇州。五代南唐、宋因之,俱屬江寧府。元陞為路,後復,縣又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