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名北山,即南齊周顒隱處。孔德璋作《北山移文》者,兩峰秀起,北一峰最高,其巔有一人泉,細流不竭。循泉西為黑龍潭,曾有龍現其上。為太子岩,又名昭明讀書臺。巖西有峴,曰「栽松。」 按《輿地志》:「蔣山本少林木,東晉令刺史罷還,栽松百株。宋時令刺史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 曰楊梅岩,曰頭陀嶺,緣蔣祠有玉澗。其崇岡曰「孫陵」 ,宋九日臺在焉。峰之秀者曰「屏風嶺」 ,後曰「桂嶺」 ,碧石青林,幽阻深靚。其東曰「道士塢」 ,即陳宣帝禮元靖臧兢處。

覆舟山 在太平門內,與鍾山支脈相連,狀若覆舟,故名。又名龍山,又名龍舟山。在城北七里,周迴三里,高三十一丈。劉宋時以山臨元武湖,改名元武山。陳高祖與北齊兵大戰即此。舊有甘露亭、瑤臺、閬風亭、山陰藏冰井,今皆廢。雞鳴山 在覆舟山西北,臨元武湖,舊名雞籠山。劉宋時黑龍見元武湖,又名龍山,高三十丈,周迴一十里。明初於山巔置儀表以測象緯,名「觀象臺」 ,亦名欽天山。左右列十廟,繚以朱垣,其東麓為雞鳴寺,有普濟塔。按《寰宇記》:「西接落星澗,北臨元武湖。」 元嘉十五年,立儒館於北郊,命雷次宗居之。齊高帝嘗就次宗受《禮記》及《左氏春秋》。

祇闍山 在雞籠山西。舊有祇闍寺,今廢。幕府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周迴三十里,高七十丈,王導從元帝渡江,建幕府於此,故名。壟多石,居人鍛以為灰,又名石灰山。北濱大江,東與直瀆諸山接,為建業門戶。魏人至瓜步,文帝登此山觀望形勢。齊師至鍾山龍尾,陳霸先自率麾下出幕府山,齊人大潰。山有五峰,南曰北固峽,中有石洞幽邃。中峰有仙人臺、虎跑泉。西北峰曰夾蘿,亦名「翠蘿」 ,上有達摩洞。

直瀆山 在府北二十五里。周迴二十五里,高十七丈,吳將甘寧墓在此。或云有王氣,吳主皓惡而鑿其後,為直瀆,因名。東西有水,流入大江。大壯觀山 與直瀆接,在城北一十八里。周迴五里,高二十八丈。陳宣帝起大壯觀於此,故名。觀音山 在觀音門外。北濱大江,西引幕府諸山,東連臨沂、衡陽諸山,形如錯繡,皆懸岩削壁,拱捍大江,真天造地設也。山東北一石吐江濆,三面懸壁崿絕,勢欲飛去,名燕子磯。春夏江漲,水勢奔嚙,不風而濤,舟弗能上。乃鑿壁穿鐵緪周之,舟子曳緪以進,上有亭,名「俯江。」 從石罅下窺,猶見江轉磯底,金焦而上,一大觀也。

臨沂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三十里,高四十丈。西南有臨沂縣故城。

雉亭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六里,高五十丈,與舊臨沂縣相望。齊武帝遊鍾山,射雉於此,故名。按《舊志》,吳大帝時,蔣帝神白扇乘馬,常見形於此,又呼為騎亭山。

衡陽山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周迴九里,高二十九丈,西北有水下湖,南接雉亭山。昔朗法師居此,有衡陽神女來聽講,後為此山之神,故名。今鍾山鄉資福院有神像可考。

攝山 ,名繖山,以狀如繖也。在城東北四十里。周迴四十里,高一百三十二丈。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有水注江乘浦,入攝湖,即秦始皇所從渡江處。按舊志,江乘浦在縣西北。豈有兩江乘浦哉?考之,在東北為江乘浦,故縣以江乘名;在西南者為江寧浦,故縣以江寧名。《圖考》誤。齊時隨石勢鑿佛像千餘,名千佛嶺。下為天開岩,徐鉉、張稚圭、祖無擇諸題名尚存。嶺旁有白乳泉,俱山勝處。陳慶之大破齊師,擒蕭軌即此。畫石山 在攝山東。岩下有石穴,曰花洞。按《縣志》相傳與句容華陽洞通。

落星山 在城東北攝山北。周迴二里,高十一丈,西臨大江。吳時建樓,《吳都賦》曰:「享戎旅乎落星之樓。」 又別有落星洲,在城西南三十里。木廬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江乘記》曰:木廬山有鍾乳穴,今里俗名牧廬。

白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周迴八里,高八十丈,南與鍾山接。按《輿地志》,「山產白石,可為碑礎。」 按《南史》,梁散騎常侍韋載有田十餘頃,在江乘縣之白山,築室屏居,不入籬門者十載。今城西南近幽棲山有小山,亦名白山。

竹堂山 在城東南七十五里。周一十六里,高九十一丈,北有水,下注平陸。按《輿地記》,「白山、雁門山、竹堂山,並連帶建康縣北,綿連三四十里。」 雲穴山 在城東八十五里,周二十里,高九十七丈。南有水,流入石驢溪,有洞穴,甚幽邃,天欲雨,則雲氣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