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黃家橋  。陸家橋  。孔家橋。

蓮花橋 俱在縣東十五里。

奉橋 在縣東五十里

金背橋  、「橫澗橋  」 、「慶元橋。」

仙橋 俱在縣南六十里。

戴埠橋 在縣南三十里。

三丫橋 在縣南四十里。

泓口橋 在縣西北三里。

袁溪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

張墅橋  、「烏盆橋  」 、「竇橋。」

高友橋 俱在縣南二十里。

新橋  高要橋 ,俱在縣南二十五里。徐塘橋  、招仙橋 俱在縣西三十里。湖瀆橋  、平陵橋 俱在平陵城西一里。劉塘橋 在縣西二十里。

胡橋 在縣西十八里

朱村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高橋 在縣南十八里

望仙橋 在縣南九里

仙人橋 在縣南十里。順治間,邑人董策儒重建。

「部令橋  。」 「興唐橋  。」 「駱駝橋。」

古縣橋 俱在縣南十五里。

吳潭渡橋 在縣西北十里。

蔣仙橋 在縣北七里

神頭橋  、新橋  、「燕橋。」

三塔橋 俱在縣西南六十里。

丁山橋  晉坊橋  、桂林橋 俱在縣西南三十里。

馬店橋  。「趙村橋  。」 「玉堂橋。」

張太保橋 、張巷橋 俱在縣東八里。

永豐橋  、麓上橋 俱在縣東十里。

葛渚橋 在縣東南六里。

太平橋 在縣東南十二里。

周舍橋 在縣東南十里。

南崑崙橋 在縣東南十八里。

蓬城橋  、壽昇渡橋 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接龍橋 在縣東北三十七里。

溧水縣

惠政橋 在縣東門外,即臨淮橋。明嘉靖間橋圮,知縣曾震以築城餘工重修。崇禎十六年,邑民馬繼桂捐貲倡建。

秦淮橋 在小西門外。舊《志》云:「臨淮者,誤。」 萬壽橋 在南門外西街,一名萬歲橋,通開福寺。宋皇祐間,邑人劉應之建石橋。僧從雅有碑記。今無考。

通濟橋 在北門外。明嘉靖戊戌,橋圮於水,知縣陳光華倡義民武。「重建。」崇禎十六年,又圮於水,邑人出貲,姚宗顯、甘繼龍督建。

唐家橋 在縣治西,宋時建。

通京橋 在南門外,一名南門橋。按「舊志」 ,疑即南渡橋。宋高宗時建。

望京橋 在望京街

破軍橋 在縣北三里,一名「募軍橋。」 明嘉靖間,李佛保與倭戰死於橋上,因名。

楊林橋 在縣北五里,通省官路。

勝水橋 在縣北一十五里勝水鋪。

烏剎橋 在縣北四十五里。水經其下。

午干橋 在縣東三十里豐慶鄉午干村。倪村橋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明嘉靖間,邑人湯永亨重建。

販車橋 在縣東北三里。明萬曆間,邑民姚守元重修。

陳沛橋 在尋仙門外二里。正德間,邑民朱用文重建。

棲賢橋 在南門外

巫家橋 在小東門外,舊名「夾家橋」 ,以字訛也。大橋 在縣東七里中山下。

馬家橋 在演武場前

尚書橋 在縣東一十里。以「齊尚書有莊」 於此得名。

天生橋 在縣西一十里。高十二丈,闊七丈五尺。舊有南北二橋,今所存者北橋也。明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鑿河通蘇、浙運道,橋因勢而成,故名天生。父老相傳云:「李新嘗私於民家舍平陸,焚石鑿之,役而死者萬人。太祖微行至,立誅之,以報役死者。」知縣王弼有詩。嘉靖間,義士武武濬重修,員外黃志達有記。尚義橋 在贊賢鄉,去縣二十五里,始名「蒲塘」,邑人趙琪兄弟獨建,邑令陳憲義之,為更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