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2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望復之事。朝夕獻食如生時。上食不用鼓樂牲牢,延 賓行禮。居喪不入公門,不預筵宴,不宴賓,不用優妓。 遠客來弔,留飯不陪坐。未成服,不出紙旛,不赴弔。今 之薄於喪也,斬衰無三日哭,功衰無一日哭,朋友不」 為哭,噫甚哉!

《養正》書屋唾餘,父母臥病,欲起無策,方藥滿几,靡所 決擇,竟令危迫,是曰不孝。故事親者不可不知醫,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要得親,順親。

田藝《蘅玉笑零音》:「天地施恩於萬物而不望萬物之 報,吾是以知天地之大;父母施恩於子孫而不望子 孫之報,吾是以知父母之大。」

劉宗周學言舜處人倫,未免有參商,皆天理人情之 不得不然者。做舜極難,不合有不是處。「號泣」二語,是 真實語也。予嘗斷焚廩浚井為必無之事,只「鬱陶思 君」一語,相傳是實錄。由此推之,可見當時兄弟依舊 存大體在。但《象》語是偽,舜語是真,此是分聖、狂處也。 當時父母與弟都坐在庸人局內,其父母與弟見得 事已如此,我原無不是處;舜見得事已如此,我必有 不是處,纔認無不是處,愈流愈下,終成凡夫。纔認有 不是處,愈達愈上,便是聖人。要之,起腳處,只是一些 子。及《瞽瞍允若》之日,已認得有不是處,與舜只爭先 後之間耳。

《耄餘雜識》:蘄州刺史呂元膺當錄囚,囚白有父母在, 元旦不得歸省。元膺釋械放歸,如期而至。臨淄令曹 攄囚陷大辟者,新歲問知其有父母,放令歸家,至期 還獄。此與唐太宗縱囚來歸,歐陽子所謂以君子之 難能,責小人之尤者,以必能縱使信義可孚,然偶一 為之,非常道也。

《金臺紀聞》:廷宴餘物懷歸,起於唐宣宗。時宴百官罷 拜舞,遺下果物。怪問,咸曰:「歸獻父母,及遺小兒。」上敕 大官,今後大宴文武官,給食兩分與父母,別給果子 與男女,所食餘者聽以帕子懷歸。今此制尚存,然有 以懷歸不盡而獲罪者。

《日知錄》:父母二字乃高年之稱。漢文帝問馮唐曰:「父 老何自為郎。」是稱其臣為父也。趙王謂趙括母曰:「母 置之,吾已決矣。」是稱其臣之母為母也。

父母部外編

《三國志蔣濟傳》注《列異傳》:「蔣濟為領軍,進爵昌陵亭 侯。其婦夢見亡兒涕泣曰:『死生異路。我生時為卿相, 子孫今在地下,為泰山伍伯,憔悴困辱,不可復言。今 太廟西謳士孫阿,今見召為泰山令。願母為白侯,屬 阿令轉我得樂處』。言訖,母忽然驚寤。明日以白濟,濟 曰:『夢為爾耳,不足怪也』。明日暮復夢曰:『我來迎新君, 止在廟下,未發之頃,暫得來歸,新君明日日中當發, 臨發多事,不復得歸,永辭於此。侯氣彊難感悟,故自 訴於母,願重啟侯,何惜不一試驗之』?」遂道阿之形狀, 言甚備悉。天明,母重啟侯,「雖云夢不足怪,此何太適, 適亦何惜不一驗之?」濟乃遣人詣太廟推問孫阿,果 得之,形狀證驗,悉如兒言。濟涕泣曰:「幾負吾兒。」於是 乃見孫阿,具語其事。阿不懼,當死而喜,得為泰山令, 惟恐濟言不信也。曰:「若如節下言,阿之願也。不知賢 子欲得何職?」濟曰:「隨地下樂者與之。」阿曰:「輒當奉教。」 乃厚賞之。言訖遣還。濟欲速知其驗,從領軍門至廟 下,十步安一人,以傳阿消息。辰時傳阿心痛,已時傳 阿劇,日中傳阿亡。濟泣曰:「雖哀吾兒之不幸,且喜亡 者有知。」後月餘,兒復來語母曰:「已得轉為錄事矣。」 《搜神記》:「宋時有諸生遠學,其父母然火夜作,兒至前 嘆息曰:『今我但魂魄耳,非復生人』。父母問之,兒曰:『此 月初病,以今日某時亡。今在瑯琊任子成家,明日當 殮。來迎父母,父母曰:『去此千里,雖復顛倒,那得及汝』? 兒曰:『外有車乘,去自得至耳』』。」父母從之上車,忽若睡 頃,比雞鳴,已至其所。視其駕乘,但魂車木馬,遂與主 人相見。臨兒悲哀,問其疾,消息如言。

奘法師《西國記》:「僧伽羅國,此國本寶渚也,多有珍寶, 栖止鬼神。其後南印度有一國王,女聘鄰國,吉日送 歸,路逢師子,侍衛之徒,棄女逃難,女居轝中,心甘喪 命。時師子王負女而去,入深山,處幽谷,捕鹿採果,以 時資給。既積歲月,遂孕男女形貌同人,性種畜也。男 漸長大,力格猛獸。年方弱冠,人智斯發。請其母曰:『我 何謂乎?父則野獸,母乃是人,既非族類,如何配偶』?」母 乃述昔事以告。其子曰:「人畜殊途,宜速逃逝。」曰:「我先 已逃,不能自濟。」其子於後逐師子,父登山踰嶺,察其 遊止可以逃難,伺父去己,遂擔負母下趨人里。母曰: 「宜各慎密,勿說事源,人或知聞輕鄙我等。」於是父國 既非家族,宗祀已滅,投寄邑人。人謂之曰:「爾曹何國 人也?」曰:「我本此國,流離異域,子母相攜,來歸故里。」人 皆哀愍,更共資給。其師子王還,無所見,追戀妻兒,憤 恚既發,便出山谷,往來村邑,咆哮震吼,暴害人物,殘 毒生類。邑人輒出,遂取而殺。擊鼓吹貝,負弩持鉾,群 從成旅,然後免害。其王懼仁化之不洽也,乃縱獠者, 期於擒獲。王躬率四兵,眾以萬計,掩捕林藪,彌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