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22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伏滔傳》:滔,太元中拜著作郎,專掌國史,領本州大中 正。孝武帝嘗會于西堂,滔豫坐還,下車先呼子系之, 謂曰:「百人高會,天子先問伏滔在坐不,此故未易得。 為人。作父如此,定何如也。」

《郄愔傳》:愔子超,字景興,一字嘉賓,少卓犖不羈,有曠 世之度。愔事天師道,而超奉佛愔又好聚斂,積錢數 千萬,嘗開庫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與親故 都盡。其任心獨詣,皆此類也。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勁 悍,溫嘗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 暗于事機,遣牋詣溫,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超取視, 寸寸毀裂,乃更作牋,自陳老病甚,不堪人間乞閒地 自養。溫得牋大喜,即轉愔為會稽太守。超常謂其父, 名公之子,位遇應在謝安右。而安入掌機權,愔優游 而已。恒懷憤憤,發言慷慨,由是與謝氏不睦,安亦深 恨之。年四十二,先愔卒。初,超雖實黨桓氏,以愔忠於 王室,不令知之。將亡,出一箱書付門生曰:「本欲焚之, 恐公年尊,必以傷愍為弊。我亡後,若大損眠食,可呈 此箱,不爾便燒之。」愔後果哀悼成疾,門生依旨呈之, 則悉與溫往反密計。愔於是大怒曰:「小子死恨晚矣!」 更不復哭。

《嵇紹傳》:「紹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歲而孤, 事母孝謹,以父得罪,靖居私門。山濤領選,啟武帝曰: 『康誥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紹賢侔郤缺,宜加旌命, 請為祕書郎』。帝謂濤曰:『如卿所言,乃堪為丞,何但郎 也』。乃發詔徵之,起家為祕書丞。紹始入洛,或謂王戎 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如野鶴之在雞群』。」 戎曰:「君復未見其父耳。」

《王祥傳》:祥有五子,烈、芬,並幼知名,為祥所愛。二子亦 同時而亡,將死,烈欲還葬舊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 涕曰:「不忘故鄉,仁也;不戀本土,達也。惟仁與達,吾二 子有焉。」

《石苞傳》:苞子崇,字季倫,生於青州,故小名齊奴。少敏 惠,勇而有謀。苞臨終分財物與諸子,獨不及崇。其母 以為言,苞曰:「此兒雖小,後自能得。」

《鄧攸傳》:「攸為河東太守,永嘉末,沒于石勒。勒過泗水, 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 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 『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幸 而得存,我後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 而暮及明日,故繫之於樹而去。攸棄子之後,妻不復」 孕,過江納妾,甚寵之。訊其家屬,說是北人,遭亂憶父 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聞之感恨,遂不復畜 妾,卒以無嗣。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 鄧伯道無兒,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劉殷傳》:「殷字長盛,新興人也,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經, 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七業俱興,北 州之學,殷門為盛。」

《卞壼傳》:「壼字望之,濟陰冤句人也。壼與庾亮對直省 中,共參機要。時召南陽樂謨為郡中正,潁川庾怡為 廷尉評,謨怡各稱父命不就。壼奏曰:人無非父而生, 職無非事而立,有父必有命,居職必有悔,有家各私 其子,此為王者無人,職不軌物,官不立政。如此則先 聖之言廢,五教之訓塞,君臣之道散,上下之化替矣。」 樂廣以平夷稱,庾珉以忠篤顯,受寵聖世,身非己有, 況及後嗣而可專哉!所居之職,若順夫群心,則戰戍 者之父母,皆當以命子,不以處也。若順謨父之意,則 人皆不為郡中正,人倫廢矣;順怡父之意,人皆不為 獄官,則刑辟息矣。凡如是者,其可聽歟?若不可聽,何 以許謨、怡之得稱父命乎?此為謨以「名父子,可以虧 法;怡是親戚,可以自專。以此二塗,服人示世,臣所未 悟也。宜一切班下,不得以私廢公,絕其表疏,以為永 制。」朝議以為然,謨、怡不得已各居所職。

蘇峻為亂稱兵,壼都督大桁東諸軍事,與峻大戰,為 峻所破,死之。二子眕、盱見父沒,相隨赴賊,同時見害。 峻平,朝議贈壼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尚書郎。弘 訥議以為:「死事之臣,古今所重。卞令忠貞之節,當書 于竹帛,今之追贈,實未副眾望,謂宜加鼎司之號,以 旌忠烈之勳。」司徒王導見議,進贈驃騎將軍,加侍中。 訥重議曰:「夫事親莫大于孝,事君莫尚于忠。唯孝也, 故能盡敬竭誠;唯忠也,故能見危授命。此在三之大 節,臣子之極行也。」案壼委質三朝,盡規翼亮,遭世險 難,存亡以之,受顧託之重,居端右之任,擁衛至尊,則 有保傅之恩;正色在朝,則有匪躬之節。賊峻造逆,戮 力致討,身當矢旝,再對賊鋒,父子并「命,可謂破家為 國,守死勤事。昔許男疾終,猶蒙二等之贈,況壼仗節 國難者乎!夫賞疑從重,況在不疑,可謂上準許穆,下 同嵇紹,則允合典謨,克厭眾望。」于是改贈壼侍中、驃 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貞,祠以太牢。贈世子 眕散騎侍郎,眕弟盱奉車都尉。眕母裴氏撫二子尸, 哭曰:「父為忠臣,汝為孝子,夫何恨乎?」徵士翟湯聞之 歎曰:「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於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