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3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集卯酉於三峰,會坎離於兩岸。既明妙有,龜蛇而那 不依投;得達虛無,烏兔而自然相伴。況乃卻老靈丹, 延年藥石,綿綿而點出金容,歷歷而化成瓊質。行兮 坐兮,俄然而走作庚辛;動兮靜兮,倏忽而驅分甲乙。 秀乎黃芽,長乎河車。以河車河車本借於黃芽,養黃 芽,黃芽根蔕接河車,載著人兮命轉賒。三魂繚繞歸 誰洞,七魄徘徊去我家。頻經否泰,三一而子母難逃; 所遇炎涼,二八而夫妻莫去。奇哉!杳」路,能朝萬派之 源;顯祕樞機,解返百流之祖。榮華海內,忙忙而靜遣 成灰;寂寞寰中,落落而獨不為土。勸英賢,須省悟,大 道從來天豈負。見雌雄而密隱藏,聞水火而牢保護。 莫因循,可惜許,一落丘墟,安能再睹。青龍降兮蟠白 虎,朱雀騰兮投元武。千朝火候感神功,白日沖昇歸 紫府。

《大還丹訣》
蘇軾

「凡物皆有英華,軼於形器之外,為人所喜者,皆其華 也。形自若也,而不見可喜,其華亡也。故凡作而為聲, 發而為光,流而為味,蓄而為力,浮而為膏者,皆其華 也。吾有了然常知者,存乎其內而不物於物,則此六 華者,苟與吾接,必為吾所取,非取之也,此了然常知 者與!」是《六華》者,蓋嘗合而生我矣。我生之初,其所安 在此,了然常知者。苟存乎中,則必與是六華者皆處 於此矣。其凡與吾接者,又安得不赴其類而歸其根 乎?吾方養之以至靜,守之以至虛,則火自煉之,水自 伏之,升降開闔,彼自有數。日月既至,自變自成,吾預 知可也。《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傳》曰:「用物精多則 魂魄強。」《禮》曰:「體魄則降志氣。」志氣在上,人不為是道, 則了然常知者,「生為志氣,死為魄神,而升於天。此《六 華》」者,生為體為精,死為魄為鬼,而降於地。其知是道 者,魂魄合,形氣一。其至者,至騎箕尾而為列星。敬之 信之,審之,行之,守之終之。元祐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書。

《龍虎鈆汞說寄子由》
前人

「人之所以生死,未有不自《坎》離者,坎離交則生,分則 死,必然之道也。離為心,坎為腎,心之所然,未有不正, 雖桀跖亦然。其所以為桀跖者,以內輕而外重,故常 行其所不然者耳。腎強而溢,則有欲念,雖堯顏亦然。 其所以為堯顏者,以內重而外輕,故常行其所然者 耳。由此觀之,心之性,法而正,腎之性,淫而邪,水火之」 德固如是也。子產曰:「火烈人望而畏之,水弱人狎而 侮之。」古之達者,未有不知此者也。龍者,汞也,精也,血 也。出於腎而肝藏之,坎之物也。虎者,鈆也,氣也,力也。 出於心而肺生之,離之物也。心動則氣力隨之而作, 腎溢則精血隨之而流,如火之有煙,未有復反於薪 者也。世之不學道,其龍常出於水,故龍飛而汞輕。其 虎常出於火,故虎走而鈆枯。此生人之常理也。順此 者死,逆此者仙。故真人之言曰:「順行則為人,逆行則 為道。」又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裏出。五行不順行,虎 向水中生。」有隱者教予曰:「人能正坐瞑目調息,握固 定心,息微則徐閉之,雖無所驗,而卓然精明,毅然剛 烈,如火之不可犯。息極則小通之,微則復閉之。為之 惟數,以多為賢,以久為功。不過十日,則丹田溫而水 上行,愈久愈溫,幾至如烹,上行如水,蓊然如雲,蒸於 泥丸。蓋《離》者,麗也,著物而見,火之性也。吾目引於色, 耳引於聲,口引於味,鼻引於香,火輒隨而麗之。今吾 寂然無所引於外,火無所麗,則將焉往?水其所妃也, 勢必」從之。坎者,陷也。物至則受,水之性也,而況其妃 乎。水火合,則火不炎,而水自上,則所謂龍從火裏出 也。龍出於火,則龍不飛而汞不乾。旬日之外,腦滿而 腰足輕。方閉息時,常卷舌而上,以䑛懸癰,雖不能到, 而意列焉,久則能到也。如是不已,則汞下入口。方調 息時,則漱而烹之,須滿口而後嚥,仍以空氣送至下 丹田,常以意養之,久則化而為鈆。此所謂虎向水中 生也。此論奇而通,妙而簡,決為可信者。然吾有大患, 平生發此志願百十回矣,皆繆悠無成意。此道非捐 軀以赴之,刳心以受之,盡命以守之,不能成也。吾今 年已六十,名位破敗,兄弟隔絕,父子離散,身居蠻夷, 北歸無日,區區世味,亦可「知矣。若復繆悠於此,真不 如人矣。」故數日來,別發誓願,譬如古人避難窮山,或 使絕域齧草啖雪,彼何人哉?已令造一禪榻,兩大案, 明窗之下,專欲治此,并已作乾蒸餅百枚,自二月一 日為首,盡絕人事,饑則食此餅,不飲湯水,不啗食物, 細嚼以致津液,或飲少酒而已。午後略睡,一更便臥, 三更乃起,「坐以待旦,有日採日,有月採月,餘時非數 息煉陰則行,今所謂《龍虎訣》爾。如此百日,或有所成, 不讀書著文,且一時閣起以待異日不遊山水,除見 道人外,不接客,不會飲,無益也。深恐《易》流之性,不能 終踐此言,故先書以報,庶幾他日有慚於弟而不敢 變也。」此事大難,不知其果然不慚否?此書既以自堅, 又欲以發弟也。卷舌以䑛懸,近得此法,初甚祕惜 之,此禪家所謂「向上一路子,千聖不傳人。」所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