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便自通,中有燥屎數枚。狂煩盡解。唯欬嗽唾沬。此肺虛也。不治恐乘虛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參、薑、棗。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欬減。二日悉痊。

有人年六十,腳腫生瘡,忽食豬肉不安。醫以藥下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輪上有浮泡小瘡,黃汁出,乃與小續命湯,倍加羌活,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近服兔絲有效。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絃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 ,因盡去人參、芩、芍,加當歸一兩半,遂安。小續命湯,今人多用,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故舉以為例。

《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 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穀秬黍 之制,從來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蘇恭曰:「古秤皆複,今南秤是也。後漢以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古方惟張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則水為殊少矣。」

李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 ,即今之六錢半也。

李時珍曰:「蠶初吐絲曰忽,十忽曰絲;十絲曰釐,四釐曰絫,十釐曰分,四絫曰字,二分半也。」十絫曰銖,四分也。四字曰錢,十分也。六銖曰一分,二錢半也。四分曰兩,二十四銖也。八兩曰錙,二錙曰斤,二十四兩曰鎰,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兩、三十斤曰鈞,四鈞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許」者,些子也。今古異制,古之一兩,今用一錢可也。《絫》,音壘。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 同爾,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五匕者, 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 圭也。匕即匙也

「藥以升合分」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 升平之。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升方》 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物,按抑之,正 爾,微動令平爾。

李時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湯、酒膏藥云《㕮咀》者,謂秤畢擣之如大豆,又吹去 細末。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今皆細切如㕮咀也。

蘇恭曰:「㕮咀,商量斟酌之也。」 寇宗奭曰:「㕮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囓,雖破而不塵,古方多言㕮咀,此義也。」 李杲曰:「㕮咀,古制也。古無鐵刃,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剉細爾。」

凡丸藥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稱爾。 《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 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子准 之。

寇宗奭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也。如仲景治胸痺,心中痞堅,逆氣搶心,用《治中湯》: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去心皮秤之,以 一分准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 准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穰畢,以一分准二枚。橘皮 一分,准三枚。棗大小三枚准一兩。乾薑一累者,以一 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稱五兩為正,蜀椒一升三 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兔絲子一升九兩為 正,菴䕡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 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秤 准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 者,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兩為正;云「一把」者,二 兩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 也。

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暴燥乃擣之。有各擣者,有合擣 者,並隨方。其潤濕藥如天門冬、地黃輩,皆先增分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