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

春食涼。夏食寒以養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陰。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腎欲鹹」,此五味合五 臟之氣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 麥羊杏薤,黃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棗葵,白色宜辛, 肺病宜食黃黍雞桃蔥,黑色宜鹹,腎病宜食大豆黃 卷豬栗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棗、葵;心病禁鹹,宜食酸,麻犬、 李、韭;脾病禁酸,宜食鹹,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 麥、羊、杏、薤;腎病禁甘,宜食辛,黃黍、雞、桃、蔥。

孫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夏宜省苦增辛以 養肺,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冬宜省鹹增苦以養心, 四季宜省甘增鹹以養腎。」

李時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 本味以通之。五禁者,五臟不足之病,畏其所勝,而宜 其所不勝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氣澀,收胞,得 酸而縮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 食令人變嘔,苦入下脘,三焦皆閉,故變嘔也。」甘走肉, 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悗心。甘氣柔潤,胃柔則緩, 緩則蟲動,故悗心也。辛走氣,氣病毋多食,辛多食令 人洞心。辛走上焦,與氣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鹹 走血。血病毋多食。鹹多食令人渴。血與鹹相得則凝。 則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乾。

《九鍼論》「作鹹走骨,骨病毋多食鹹。苦走血,血病毋多 食苦。」

《五傷》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肉,酸勝甘。辛傷 皮毛,苦勝辛。鹹傷血,甘勝鹹。

《五過》

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肉胝傷。而唇揭,味 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皮稿而毛拔,味過于甘, 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平,骨痛而髮落;味過于辛,筋 脈沮絕,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過于鹹,大,骨氣勞 短,心氣抑,脈凝澀而變色。

李時珍曰:「五走五傷者,本臟之味自傷也,即陰之五 宮,傷在五味也。五過者,本臟之味伐其所勝也,即臟 氣偏勝也。」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 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 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 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 從本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 化也。餘味倣此。氣增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 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 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 五味資助也。

李杲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 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榮涸;陰 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 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 助,令人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標本陰陽》

李杲曰:「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 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 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而臟腑陰陽,氣 血經絡,又各有標本焉。以病論之,先受為本,後傳為 標。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 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 重,則邪氣乃伏。有中滿及病,大小便不利,則無問先 後標本,必先治滿及大小便,為其急也。故曰:「緩則治 其本,急則治其標。」又從前來者為實邪,後來者為虛 邪,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假如肝受心火,為前來 實邪,當于肝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先治其本;于心 經刺榮穴以瀉心火,為後治其標。用藥則入肝之藥 為引,瀉心之藥為君。《經》云:「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 其標」是也。又如肝受腎水為虛邪,當于腎經刺井穴 以補肝木,為先治其標;後于肝經刺合穴以瀉腎水, 為後治其本。用藥則入腎之藥為引,補肝之藥為君。 《經》云:「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升降浮沈》

李杲曰:「藥有升降、浮沈,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 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 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沈而藏,氣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