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十九卷目錄

 藥部彙考四

  本草綱目二五臟五味補瀉 臟肺虛實標本用藥式 引經報使 藥五物同

  名 四物同名 三物同名 二物同名 比類隱名

草木典第十九卷

藥部彙考四

《本草綱目二》

《五臟五味補瀉》

肝 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酸瀉之。赤芍藥實則瀉 子。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補之。細辛虛則補母。 地黃黃蘗

心 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以甘瀉之。甘草參芪實則 瀉子。甘草欲耎。急食鹹以耎之。芒硝以「鹹補之。」澤瀉虛則補 母。生薑

脾 苦濕,急食若以燥之。白朮以苦瀉之。黃連實則瀉子。 桑白皮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炙甘草以甘補之。人參虛則補 母。炒鹽

肺 苦氣逆,急食若以泄之。訶子以辛瀉之。桑白皮實則 瀉子。澤瀉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以酸補之。五味子虛 則補母。五味子

腎 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蘗知母以鹹瀉之。澤瀉實則瀉 子。芍藥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知母以苦補之。黃糵虛則補母。 五味子

張元素曰:「凡藥之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亦不 過因其性而調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腑,鹹 入腎。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耎;辛能散 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 苦能燥濕堅耎,鹹能耎堅,淡能利竅。」

李時珍曰:「甘緩、酸收、苦燥、辛散、鹹耎、淡滲,五味之本 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 迭相施用者也;溫涼、寒熱,四氣之本性也,其于五臟 補瀉,亦迭相施用也。」此特潔古張氏因《素問》飲食補 瀉之義,舉數藥以為例耳,學者宜因意而充之。

《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

肝臟血,屬木,膽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諸風眩運,僵仆強直,驚癇,兩脅腫痛,胸肋滿痛, 嘔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經病 標病:寒熱瘧,頭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閉頰腫,筋 攣卵縮,丈夫㿗疝,女人少腹腫痛,陰病。

《有餘瀉之》

瀉子: 甘草。

《行氣》: 香附 芎藭、 瞿麥 牽牛 青橘皮。 《行血》: 紅花 鱉甲、 桃仁 莪𦬸、 京三稜。

穿山甲 。大黃 。水蛭 。䖟蟲 。蘇木 。牡丹皮。

鎮驚, 「雄黃 金薄 鐵落 真珠 代赭石。」

夜明砂 。胡粉 銀。薄 鉛丹 。龍骨 。石決明。

搜風、 羌活、 荊芥、 薄荷、 槐子、 蔓荊子。

「白花蛇 」 、「獨活 、防風 、皂莢 、烏頭 、白附子、僵蠶 、蟬蛻。」

《不足補之》

補母、 枸杞、 杜仲、 狗脊、 熟地黃、 苦參。

萆薢 阿膠 、《兔絲子》。

補血: 當歸、 牛膝、 續斷、 白芍藥、 血竭。

沒藥 芎藭

補氣: 天麻、 柏子仁、 白朮、 菊花、 細辛。

密蒙花 決明 ,穀精草 生薑。

《本熱寒之》

《瀉火》: 黃連、 龍膽草、 黃芩、 苦茶、 豬膽。 瀉木, 芍藥、 烏梅、 澤瀉。

攻裏 大黃。

《標熱發之》

《和解》: 柴胡、 半夏。

解肌: 桂皮、 麻黃。

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 汗,主笑。

《本病》:諸熱,瞀瘛驚惑,譫妄煩亂,啼笑罵詈,怔忡健忘, 自汗,諸痛痒瘡瘍。

《標病》:「肌熱畏寒戰慄,舌不能言,面赤目黃,手心煩熱, 胸脅滿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火實瀉之》

瀉子、 黃連、 大黃。

氣: 甘草、 人參、 赤茯苓、 木通、 黃蘗。

血 丹參、 牡丹、 生地黃、 元參。

鎮驚: 朱砂。 牛黃。 紫石英。

《神虛補之》

《補》母 細辛 烏梅 酸棗仁 生薑 陳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