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4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駿九年,雨稼穀於武威、燉煌,種之皆生,因名天麥。」 《博物志》:「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覺也。其婦稱之,猶 不自信,乃刻木為麥,入市糶之,糴者無疑。歸磨乃覺 非麥。」

《宋書符瑞志》:「晉武帝太康十年六月,嘉麥生扶風郡, 一莖九穗,是歲收三倍。」

《南齊書世祖本紀》,「永明四年夏四月,臨沂縣麥不登, 刈為馬芻,至夏更苗秀。」

《劉懷慰傳》:懷慰為齊郡太守,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 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 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餘,幸不煩 此。」因著《廉吏論》,以達其意。

《庾易傳》:易志性恬隱,不交外物。臨川王映臨州獨重 易,上表薦之,餉麥百斛。易謂使人曰:「民樵採麋鹿之 伍,終其解毛之衣,馳騁日月之車,得保自耕之祿,於 大王之恩亦已深矣。」辭不受。

《梁書任昉傳》:「昉為義興太守,在任清潔,兒妾食麥而 已。」

《陳書徐孝克傳》:「孝克為散騎常侍,侍東宮。陳亡,隨例 入關,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為粥,不能常辦。母 亡之後,孝克遂常噉麥。有遺粳米者,孝克對而悲泣, 終身不復食之焉。」

《南史吳明徹傳》:「明徹有粟麥三千餘斛,而鄰里饑餒, 乃白諸兄與鄉里計口平分,同其豐儉,賴以存者甚 眾。」

《孝義傳》:「沈崇傃母卒,葬後更行服三年,久食麥屑,不 噉鹽酢。」

《魏書樊子鵠傳》:「子鵠除殷州刺史,屬歲旱儉,子鵠恐 民流亡,乃勒有粟之家分貸貧者,并遣人牛易力,多 種二麥,州內以此獲安。」

《釋老志》:「東萊人王道翼,少有絕俗之志,隱韓信山四 十餘年,斷粟食麥。」

《水經注》:「汶水入萊蕪谷,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 悉以種麥。云此丘不宜植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 植之。」

《北齊書。孟業傳》,「業遷東郡守,以寬惠著。其年麥一莖 五穗,其餘三穗四穗共一莖合,郡人以為政化所感。」 《隋書張文詡傳》,「文詡每以德化人,鄉黨頗移風俗。嘗 有人夜中竊刈其麥者,見而避之,盜因感悟,棄麥而 謝。文詡慰諭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經數年,盜者向 鄉人說之,始為遠近所悉。」

《唐書許敬宗傳》:高宗即位,敬宗為弘文館學士。帝將 立武昭儀,大臣切諫,而敬宗陰揣帝私,即妄言曰:「田 舍子賸穫十斛麥,尚欲更故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 后,謂之不可,何哉?」帝意遂定。

《舊唐書高宗本紀》:「儀鳳三年五月,幸九成宮。秋七月, 宴近臣諸親於咸亨殿。上謂霍王元軌曰:『去冬無雪, 今春少雨。自避暑此宮,甘雨頻降,夏麥豐熟,秋稼滋 榮』。」

《元宗本紀》:上自於苑中種麥,率皇太子已下躬自收 穫,謂太子等曰:「此將薦宗廟,是以躬親,亦欲令汝等 知稼穡之難也。」因分賜侍臣,謂曰:「比歲令人巡撿苗 稼,所對多不實,故自種植,以觀其成。且《春秋》書麥禾, 豈非古人所重也?」

天寶三載三月。武威郡上言。「番禾縣天寶山有醴泉 湧出。嶺石化為瑞麰。遠近貧乏者。取以給食。」改番禾 為天寶縣。

《唐書劉禹錫傳》:「禹錫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復 作《遊元都觀》詩。且言:始謫十年還京師,道士植桃,其 盛若霞。又十四年遇之,無復一存,唯兔葵燕麥,動搖 春風耳。」以詆權近。

《杜陽雜編》:「元和八年,大軫國貢碧麥、紫米。碧麥大於 中華之麥,粒表裏皆碧,香氣如粳米,食之體輕,久則 可以御風。紫米有類苣蕂,炊一升得飯一斗,食之令 人髭髮縝黑,顏色不老,久則後天不死。上因中元日 薦於元元皇帝,故當時道士有得食者。」

《唐國史補》:竇氏子言家方盛時,有奴厚斂群從數宅 之資,供白麥麪。醫云:「白麪性平。」由是恣食不疑,凡數 歲未嘗生疾。其後有奴告其謬妄,所輸麪乃常麥,非 白麥也。群從諸宅,一時暴熱皆發。

《雲仙雜記》:牛僧孺進士時,嘗「麥芒刁」字有繆誤,隨手 刪割點定。

無棣有灰山,山南有石竅,其中二麥無數,取之不極。 《孔帖》:同昌公主出降,賜金、麥、銀、米共數斛。此皆條枝 國獻。

高昌土沃,麥皆再熟。

梁宋州節度使友諒進瑞麥一莖三穗。太祖怒曰:「宋 州大水,何用此為?」

《五代史回鶻傳》:「回鶻地宜白麥、青麥。」麥,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年十二月,南京平州麥秀 兩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