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4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痘後生瘡:黃豆燒黑研末,香油調塗。

大豆豉釋名

李時珍曰:按:劉熙《釋名》云:「豉,嗜也。調和五味,可甘嗜 也。」許慎《說文》謂豉為配鹽。幽菽者,乃鹹豉也。

集解

陶弘景曰:「豉出襄陽、錢塘者,香美而濃,入藥取中心 者佳。」

陳藏器曰:「蒲州豉味鹹,作法與諸豉不同,其味烈。陝 州有豉汁,經十年不敗,入藥並不如今之豉心,為其 無鹽故也。」

《孟詵》曰:「陝府豉汁,甚勝常豉。其法以大豆為黃蒸,每 一斗加鹽四升,椒四兩,春三日,夏二日,即成。半熟加 生薑五兩,既潔淨且精也。」

李時珍曰:「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 豉、鹹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鹹者,當隨方法。」其豉心, 乃合豉時取;其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臺 祕要》。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內淘淨,水浸 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 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太過,取曬簸淨,以水拌,乾濕得 「所,以汁出指間為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 封泥,於日中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 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即成矣。」造鹹豉 法:用大豆一斗,水浸三日,淘蒸攤罯,候上黃,取出簸 淨,水淘漉乾,每四斤入鹽一斤,薑絲半斤,椒、橘、蘇、茴、 杏仁,拌勻入甕,上面水浸過一寸,以葉蓋封口,曬一 月乃成也。造豉汁法:十月至正月,用好豉三斗,清麻 油熬令煙斷,以一升拌豉,蒸過,攤冷,曬乾,拌再蒸,凡 三遍。以白鹽一斗搗和,以湯淋汁三四斗,入淨釜,下 椒、薑、蔥、橘絲同煎,三分減一,貯於不津器中,香美絕 勝也。有麩豉、瓜、豉、醬豉諸品,皆可為之。但充食品,不 入藥用也。

淡豉氣味

苦寒無毒。

《孫思邈》曰:「苦、甘,寒,濇。得醯良。」

李杲曰:「陰中之陰也。」

主治

《別錄》曰:「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 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

《藥性》曰:「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 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瘡。煮服,治血痢腹痛。研塗 陰莖生瘡。」

《大明》曰:「治瘧疾,骨蒸,中毒藥蠱氣,犬咬。」

李時珍曰:「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斑嘔逆。《千金》治 溫毒,黑膏用之。」

蒲州豉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 殺腥氣,傷寒鼻塞。陝州豉汁,亦除煩熱。」

發明

陶弘景曰:「豉,食中常用。春夏之氣不和,蒸炒,以酒漬 服之,至佳。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再 蒸曝之。凡三過,末,椒、薑治和進食,大勝今時油豉也。 患腳人常將漬酒飲之,以滓傅腳,皆瘥。」

蘇頌曰:「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善作豉,凡 得時氣,即先用蔥豉湯服之取汗,往往便瘥也。」 李時珍曰:「陶說康伯豉法,見《博物志》。云原出外國,中 國謂之康伯,乃傳此法之姓名耳。其豉調中下氣最 妙。黑豆性平,作豉則溫,既經蒸罯,故能升能散。得蔥 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 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亦麻黃根節之義也。

附方

傷寒發汗:蘇頌曰:「葛洪《肘後方》云:傷寒有數種,庸人 卒不能分別者,今取一藥兼療之。凡初覺頭痛身熱, 脈洪一二日,便以蔥豉湯治之。用蔥白一虎口,豉一 升,綿裹,水三升,煮一升,頓服取汗。更作,加葛根三兩; 再不汗,加麻黃三兩。 《肘后》又法:用蔥湯煮米粥,入 鹽豉食之取汗。 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 升,分」服取汗。

傷寒不止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惡者,用豉一升,鹽 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祕法也。梅師方 辟除瘟疫豉和白朮浸酒,常服之。梅師方

傷寒懊憹,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 痛者,並用梔子豉湯吐之。肥梔子十四枚,水二盞,煮 一盞,入豉半兩,同煮至七分,去滓服,得吐,止後服。傷寒 論

《傷寒餘毒》傷寒後毒氣攻手足及身體虛腫:用豉五 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飲之。簡要濟眾 傷寒目翳:「燒豉三七枚,研末吹之。」肘后

傷寒暴痢:《藥性論》曰:「以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 薤熟,納豉更煮,色黑,去豉,分為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