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3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別錄》曰:「黃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采,陰 乾。」

陶弘景曰:「第一出隴西洮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 次用黑水宕昌者,色白,肌理粗,新者亦甘而溫補。又 有蠶陵白水者,色理勝蜀中者而冷補。又有赤色者, 可作膏貼。俗方多用,道家不須。」

蘇恭曰:「今出原州及華原者最良,蜀漢不復采用。宜 州、寧州者亦佳。」

蘇頌曰:「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根長二、三尺以來, 獨莖,或作叢生。枝榦去地二、三寸。其葉扶疏,作羊齒 狀,又如蒺藜苗。七月中,開黃紫花,其實作莢,子長寸 許。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綿,謂之綿黃耆。然有 數種,有白水耆、赤水耆、木耆,功用並同,而力不及白 水者;木耆短而理橫。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黃耆,折」 皮亦似綿,頗能亂真。但苜蓿根堅而脆,黃耆至柔韌, 皮微黃褐色,肉中白色,此為異耳。

陳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 柔韌如綿也。今《圖經》所繪憲州者,地與綿上相鄰也。」 王好古曰:「綿上即山西沁州白水,在陝西同州。黃耆 味甘,柔軟如綿,能令人肥。苜蓿根,味苦而堅脆,俗呼 為土黃耆,能令人瘦。用者宜審。」

陳嘉謨曰:「綿上」,沁州鄉名。今有巡檢司。白水、赤水二 鄉,俱屬隴西。

李時珍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 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 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幹者為良。嫩苗亦可。」 淘茹食。其子收之,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亦可。

修治

雷斆曰:「凡使,勿用木耆草,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并 根橫也。須去頭上皺皮,蒸半日,擘細,於槐砧上剉用。」 李時珍曰:「今人但搥扁,以蜜水塗炙數次,以熟為度。 亦有以鹽湯潤透,器盛,於湯缾蒸熟切用者。」

根氣味

《本經》曰:「甘,微溫,無毒。」

《別錄》曰:「白水者,冷,補。」

張元素曰:「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 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 徐之才曰:「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主治

《本經》曰:「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 補虛,小兒百病。」

《別錄》曰:「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 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甄權曰:「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 陳日華曰:「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癖,瘰𤻤癭贅, 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 嗽頭風,熱毒赤目。」

張元素曰:「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 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

王好古曰:「主太陰瘧疾。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 逆氣裏急。」

發明

陶弘景曰:「出隴西者,溫補;出白水者,冷補。又有赤色 者,可作膏,用消癰腫。」

陳藏器曰:「虛而客熱,用白水黃耆。虛而客冷,用隴西 黃耆。」

大明曰:「黃耆,藥中補益,呼為羊肉。白水耆,涼,無毒。排 膿,治血及煩悶,熱毒,骨蒸勞。赤水耆,涼,無毒。治血退 熱毒。餘功並同。木耆,涼,無毒。治煩排膿之力,微於黃 耆,遇闕即倍用之。」

張元素曰:「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 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 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又曰:「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虛熱。無汗 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王好古曰:「黃耆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及膚痛,是皮表 之藥,治喀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藥,治傷寒尺脈不至, 補腎臟元氣,是裏藥,乃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也。」 李杲曰:「《靈樞》云:『衛氣者,所以溫肉分而充皮膚,肥腠 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 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但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 衛「氣,耆則益氣也。又黃耆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躁 熱肌熱之聖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黃耆溫肌 肉,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 朱震亨曰:「黃耆補元氣,肥白而多汗者為宜。若面黑 形實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滿,宜以三拘湯瀉之。」 寇宗奭曰:「防風、黃耆,世多相須而用。唐許引宗」初仕 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沈 而口噤,引宗曰:「既不能下藥,宜湯氣蒸之,藥入腠理, 周時可瘥。」乃造黃耆防風湯數斛,置於床下,氣如煙 霧,其夕便得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