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9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以土。至明年盛夏時開取之,色味猶新,但傷動枝 苗,次年不生耳。

製治

朱欒作花,比柑橘絕大而香,就樹采之,用箋香細作 片,以錫為小甑,每入花一重,則實香一重,使花多於 香竅花甑之旁,以溜汗液,用器盛之。炊畢,徹甑去花, 以液浸香,明日再蒸。凡三換花,始暴乾,入瓷器密盛 之,他時焚之,如在柑林中。柑橘并金柑皆可切瓣勿 離之,壓去核,漬之以蜜,金柑著蜜,尤勝他品。

《真柑錄》

真柑

柑別種有八,橘別種為十四,橙屬別種為五。凡其類 合二十七,而乳柑推第一,故溫人謂乳柑為「真柑。」溫 數邑俱種柑,而出泥山者,傑然推第一。

《王世懋果疏》

柑橘

柑橘產于洞庭,然終不如浙溫之乳柑。閩漳之朱橘。 有一種紅而大者,云傳種自閩,而香味徑庭矣。

《本草綱目》

柑釋名

《馬志》曰:柑未經霜時猶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 李時珍曰:漢李衡種柑於武陵洲上,號為「木奴焉。」

集解

《蘇頌》曰:「乳柑出西戎者佳。」

《馬志》曰:「柑生嶺南及江南,樹似橘,實亦似橘而圓大, 皮色生青熟黃。惟乳柑皮入藥,山柑皮療咽痛,餘皆 不堪用。」又沙柑、青柑,體性相類。

陳藏器曰:「柑有朱柑、黃柑、乳柑、石柑、沙柑,橘有朱橘、 乳橘、塌橘、山橘、黃淡子。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俱堪 食,就中以乳柑為上也。」

李時珍曰:柑,南方果也。而閩、廣、溫、台、蘇、撫、荊州為盛。 川蜀雖有,不及之。其樹無異於橘,但刺少耳。柑皮比 橘色黃而稍厚,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 敗。柑樹畏冰雪,橘樹略可。此柑、橘之異也。柑橘皮今 人多混用,不可不辨,詳見橘下。按:韓彥直《橘譜》云:「乳 柑出溫州諸邑,惟泥山者為最,以其味似乳酪,故名。」 彼人呼為「真柑」,似以他柑為假矣。其木婆娑,其葉纖 長,其花香韻,其實圓正,膚理如澤蠟。其大六七寸,其 皮薄而味珍,脈不黏瓣,實不留滓。一顆僅二三核,亦 有全無者,擘之香霧噀人,為柑中絕品也。生枝柑,形 不圓,色青膚粗,味帶微酸,留之枝間,可耐久也。俟味 變甘,乃帶葉折,故名海紅柑。樹小而顆極大。有圍及 尺者,皮厚色紅,可久藏,今獅頭柑亦是其類也。洞庭 柑,種出洞庭山,皮細味美,其熟最早也。甜柑,類洞庭 而大,每顆必八瓣,不待霜而黃也。木柑,類洞庭,膚粗 頑,瓣大而少液,故謂之木也。朱柑,類洞庭而大,色絕 嫣紅,其味酸,人不重之。饅頭柑,近蔕起如饅頭尖,味 香美也。

氣味

甘大寒,無毒。

《蘇頌》曰:「冷。」

《馬志》曰:「多食令人肺冷生痰,脾冷發痼癖。大腸瀉利, 發陰汗。」

主治

《開寶》曰:「利腸胃中熱毒,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

皮氣味

辛甘寒無毒。

李時珍曰:「橘皮苦、辛溫。柑皮辛、甘寒。外形雖似,氣味 不同。」

《孟詵》曰:「多食,令肺燥。」

皮主治

陳藏器曰:「下氣調中。」

《大明》曰:「解酒毒及酒渴。去白,焙研末,點湯入鹽飲之。」 《雷斆》曰:「治產後肌浮,為末酒服。」 李時珍曰:「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開寶》曰:「山柑皮,治咽喉痛,效。」

核主治

《蘇頌》曰:「作塗面藥。」

葉主治

《藺氏》曰:「聤耳流水或膿血。取嫩頭七個,入水數滴,杵 取汁,滴之即愈。」

附方

難產:柑橘瓤陰乾,燒存性,研末,溫酒服二錢。集效方

《閩書》

南產

柑:《圖經》:「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莖間。夏初生 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黃熟可噉。」舊說小者為 橘,為橙,大者為柚。孔安國注《尚書》:「厥包橘柚」,小曰橘, 大曰柚,皆為柑也。謝朓《酬王晉安》詩:「南中蘭橘柚,何 知鳴為飛柑。」《通志》有酥柑,有佛酥柑,一名佛頭酥;有 脂柑,出連江,名連江柑;有里尾柑,出福清縣,以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