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0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李時珍曰:今《本草》又作從「草之菌」,愈誤矣。牡桂為大 桂,故此稱小桂。

集解

《別錄》曰:「箘桂,生交趾桂林山谷巖崖間。無骨,正圓如 竹。立秋採之。」

陶弘景曰: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蜀都賦》云:「箘桂 臨巖」是矣。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惟嫩枝破卷成圓, 猶依桂用,非真箘桂也。《仙經》用箘桂,云「三重者良」,則 明非今桂矣。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李時珍曰:「箘桂葉似柿葉者是。」詳前桂下。《別錄》所謂 「正圓如竹」者,謂皮卷如竹筒。陶氏誤疑是木形如竹, 反謂卷成圓者,非真也。今人所栽巖桂,亦是箘桂之 類而稍異。其葉不似柿葉,亦有鋸齒如枇杷葉而粗 澀者,有無鋸齒如梔子葉而光潔者。叢生巖嶺間,謂 之巖桂,俗呼為木樨。其花有白者名銀桂,黃者名金 桂,紅者名「丹桂」,有秋花者、春花者、四季花者、逐月花 者。其皮薄而不辣,不堪入藥,惟花可收茗浸酒、鹽漬 及作香茶髮澤之類耳。

《皮》。三月、七月採。氣味。

辛溫無毒。

皮主治

《本經》曰:「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騁通使。久服 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發明

見前「桂」下。

李時珍曰:「箘桂主治,與桂心、牡桂迥然不同,昔日所 服食者,蓋此類耳。」

正誤

陶弘景曰:「《仙經》服食桂,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 服之。」

唐慎微曰:《抱朴子》云:「桂可合竹瀝餌之,亦可以龜腦 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長生不死。趙佗子,服桂二 十年,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舉千金。」《列仙傳》云:「范 蠡好食桂,飲水賣藥,世人見之。」又桂父,象林人,常服 桂皮葉,以龜腦和之。

李時珍曰:方士謬言。類多如此。唐氏收入《本草》,恐誤 後人,故詳記之。

木樨花氣味

辛溫無毒。

木樨花主治

李時《珍》曰:「同百藥煎、孩兒茶作膏餅。含生津辟臭化 痰。治風蟲牙痛。同麻油蒸熟,潤髮及作面脂。」

天竺桂集解

李珣曰:「天竺桂,生南海山谷。功用似桂,其皮薄,不甚 辛烈。」

寇宗奭曰:「皮與牡桂相同,但薄耳。」

李時珍曰:此即今閩、粵、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 多,故名。大樹繁花,結實如蓮子狀。天竺僧人稱為「月 桂」是矣。詳《月桂》下。

皮氣味

辛溫無毒。

皮主治

陳藏器曰:「腹內諸冷,血氣脹痛。」

李珣曰:「破產後惡血,治血痢腸風,補暖腰腳,功與桂 心同。方家少用。」

月桂集解

陳藏器曰:今江東諸處,每至四、五月晦後,多于衢路 間得月桂子,大如貍豆,破之辛香,古者相傳,是月中 下也。餘杭靈隱寺僧種得一株,近代詩人,多所論述。 《洞冥記》云:「有遠飛雞,朝往夕還,常銜桂實,歸于南土。」 南土月路也,故北方無之。山桂猶堪為藥,況月桂乎? 李時珍曰:吳剛伐月桂之說,起于隋唐小說;月桂落 「子之說,起于武后之時。相傳有梵僧自天竺鷲嶺飛 來,故八月常有桂子落于天竺。」《唐書》亦云:「垂拱四年 三月,有月桂子降于台州,十餘日乃止。」宋仁宗天聖 丁卯八月十五夜,月明天淨,杭州靈隱寺月桂子降, 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有白者、黃者、黑 者,殼如芡實,味辛,拾以進呈。寺僧種「之,得二十五株, 慈雲式公有序記之。張君房宿錢塘月輪寺,亦見桂 子紛如煙霧,回旋成穗,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 無味。」據此則月中真若有樹矣。竊謂月乃陰魄,其中 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月既無桂,則空中所墜者何物 耶?泛觀群史,有雨塵沙土石、雨金鉛錢汞、雨絮帛穀 粟、雨草木花藥、雨毛血魚肉之類甚眾,則桂子之雨, 亦妖怪所致,非月中有桂也。桂生南方,故惟南方有 之。《宋史》云:「元豐三年六月,饒州雨木子數畝,狀類山 芋子,味辛而香。」即此類也。《道經》:「月桂謂之不時花,不 可供獻。」

子氣味

辛溫無毒。

子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