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5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上,懼太肥虛長不實,實亦生蟲。若依古法,苗間三尺, 不妨一再倍也。有種晚綿,用黃花苕饒草底壅者,田 擬種綿,秋則種草,來年刈草壅稻,留草根田中耕轉 之。若草不甚盛,加別壅,欲厚壅,即並草䅖覆之。或種 大麥蠶豆等,並䅖覆之。皆草壅法也。草壅之收,有倍 他壅者,惟生泥綿所最急,不論何物,壅必須之。故姚 江之畦間有溝最良法。凡水土氣過寒,糞力盛,峻熱 生泥,能解水土之寒,能解糞力之熱,使實繁而不蠹。 諺曰:「生泥好綿花甘國老」但下糞須在壅「泥前」,泥上 加糞,併泥無力。

又曰:「種綿有漫種者易種難鋤,穴種者反之。漫種者 下種宜密,鋤時簡別而痛芟之,令絕疏。穴種者穴四 五核,鋤時簡別去留之,留不得過二,留二者高五六 寸,則以塊亞其中而平分之,使根幹相去,面面生枝, 終不如孤生者良。」簡別之法,老農云:「一二次鋤去大 葉者,此大核少綿種也;三鋤後去小葉者,此秕不實」 種也。或實而油,浥病種也。第此為雜種言耳。若純用 墨核等佳種,精擇之,自無大核,雜種即全去小者。 又曰:「綿子用臘雪水浸過,不蛀,亦能旱,或云鰻魚汁 浸之」,凡種皆然。種綿須土實。漫種者,既覆土,用木碌 碡實之。穴種者,覆土後以足踐之。

又曰:「苗高二尺,打去衝天心者,令旁生枝,則子繁也。 旁枝尺半,亦打去心者,勿令交枝相揉,傷花實也。摘 時視苗遲早,早者大暑前後摘,遲者立秋摘。秋后勢 定勿摘矣,摘亦不復生枝。」

又曰:鋤綿須七次以上,又須及夏至前多鋤為佳。諺 曰:「鋤花要趁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又曰:「鋤綿者,功須極細密。昔人有傭力鋤者,密埋錢 于苗根。鋤者貪覓錢,深細爬梳,綿則大熟。」

又曰:「綿田溝側勿種豆,疑慮傷災。利其微獲者,是下 農夫也。畦中尺寸空餘,少俟即枝條森接,補豆一簇, 并害傍苗十數,尤癡絕。赤豆害綿更甚。」

又曰:「凡種植以早為良。吾吳濱海多患風潮,若比常 時,先種十許日,到八月潮信,有旁根成實數顆,即小 收矣。但早種遇寒,苗出多死。今得一法,于舊冬或新 春初耕後,畝下大麥種數升,臨種綿轉耕,并麥苗䅖 覆之,麥根在土,綿根遇之即不畏寒。麥兼四氣之和 性,故能寒也。用此法,可先他田半月十日種。」

又曰:「今人種麥雜綿者多苦遲。亦有一法,預於舊冬 耕熟地穴種麥,來春就於麥隴中穴種綿。但能穴種 麥,即漫種綿,亦可刈麥。」

又曰:「《吉貝》遇大水淹沒,七日以下,水退尚能發生。若 淹過八九日,水退必須翻種矣。遇大旱,戽水潤之。但 戽水後一兩日,得雨復損苗,須較量陰晴,方可車戽。 若能稀種,行根深遠,即車後得雨,亦無妨也。」

陶九成《南村輟耕錄》曰:「松江府東去五十里許,曰烏 泥涇,其地土田磽瘠,民食不給,因謀樹藝,以資生業, 遂覓木綿之種,初無踏車椎弓之製,率用手剖去子, 線絃竹弧,置案間,搌摔成劑,厥功甚艱。國初時,有嫗 黃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作造桿彈紡織之具,至於 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帨。」 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 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未幾嫗卒,莫不感恩灑泣 而共葬之,又為立像祠焉。越三十年祠毀,鄉人趙愚 軒重立。

丘濬《大學衍義補》曰:「按自古中國布縷之征,惟絲枲 二者而已,今世則又加之以木綿焉。府人調發民丁, 歲輸絹綾絁及綿,輸布及麻,是時未有木綿也。來林 勳作《政本書》,匹婦之貢,亦惟絹與綿,非蠶,鄉則貢布 麻。《元史》種植之制,丁歲種桑棗雜果,亦不及木綿,則 是元以前未始以為貢賦也。考之《禹貢》揚州島夷卉 服。」註以為吉貝,則虞時已有之,島夷時或以充貢,中 國未有也。故《周禮》以九職任民嬪婦,惟治蠶枲,而無 木綿焉。中國有之,其在宋元之世乎?蓋自古中國所 以為衣者,絲、麻、葛、褐四者而已。漢唐之世,遠夷雖以 木綿入貢,中國未有其種,民未以為服,官未以為調。 宋元之間,始傳其種入中國,關陝、閩、廣,首得其利。蓋 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商關陜,壤接西域故也。然 是時猶未以為征賦,故《宋》《元史食貨志》皆不載。至我 國朝,其種乃遍布於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 富皆賴之,其利視絲枲蓋百倍焉。故表出之,使天下 後世知卉服之利始盛於今代。

元扈先生曰:「陶宗儀稱松江以黃嫗故,有綿布之利,而仲深先生亦云,其利視絲枲百倍。」 此言信然,然其利今不在民矣。嘗考宋紹興中,松郡稅糧十八萬石耳,今平米九十七萬石,會計加編,徵收耗剩,起解鋪墊諸色役費,當復稱是,是十倍宋也。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於他郡邑也。所繇共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存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非獨松也。蘇、杭、常鎮之幣帛枲紵、嘉、湖之絲纊,皆恃此女紅末業以上供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