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ser talk:Jlhwung的话题

银色雪莉 (留言贡献)

您好,此前我上载了一个新见字形⿰丠尼(是“屔”的异体)到魏安的讨论页,他在编辑摘要中的回复意见是“simply transcribe as 屔”就好了。我对这个意见有点不解(当然可能是我对Unicode编码不了解的缘故)但语言界限恐怕不能清楚表达,故此想请教您:由于以“丠”和“丘”为构件的汉字(至少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从丠”或“丠声”为例),包括邱、虚都有另行编码的“𨛆”和“𧆳”,那么为什么不考虑把⿰丠尼也另行编码呢?(我猜测也许是因为证据不足的原因,包括目前我也仅见章氏在《新方言/釋詞第一》中有这样的写法,不知是否这样的原因?)尚请指教,感谢!

Jlhwung (留言贡献)

對的。如果能提交更多的證據,例如學者論文討論「」和「屔」;或是其他人的著作中也使用了「」。編碼的理據會更充分一些。說文雖然提到了「从丠从泥省」,但其字頭不能作爲漢字編碼證據,因爲不是使用楷書的形式(見IRG PnP 2.1.1.b)。

包含某構件的漢字已經編碼不代表新字仍然會獲得獨立碼位。IRG近年對異體字漸趨嚴格,例如:推出了UCV爲異體字統合提供依據。注意:統合並不意味着放棄在數字化層面區分某兩個字形,依然可以通過IVD的形式讓這些字形可以被表達,只是IVD似乎沒有得到很多支持,至少中國韓國臺灣都沒有註冊過IVD.

另:可以直接在魏安討論頁中回覆中文,他當然能讀懂。

银色雪莉 (留言贡献)

感谢。我此前也以为自己有忽略,所以查阅过UCV表,却又没见“丠”和“丘”的统合,所以才来相问。

照阁下所言,其实如果IVD得到广泛支持和使用,那么对于像是用非纸化形式重排古籍来说应该是要更加友好或者说工作能更加精细的——尤其是像这类考究文字语言的小学类著作,不然的话,还不如影印本呢233

PS:我也惊讶于我怎么下意识必须用英语了,大概是刻板印象?也可能是一瞬间对于使用外语的疲倦感哈哈,不过还是非常感谢阁下提醒。

回复“请教字形编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