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葷粥(音同"勳玉"、ㄒㄩㄣ ㄩˋ、xun1 yu4),又寫為獯鬻薰育薰粥獯粥薰鬻,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葷粥活躍於商代,曾與周人之間發生戰爭。

歷史記載[编辑]

據《史記索隱》引用,獯粥即夏桀之子淳維[1],為夏后氏之後。服虔、韋昭等皆認為葷粥等為匈奴的古名[2]

周朝始祖古公亶甫(古公亶父),原居於,因遭葷粥攻擊,曾經臣服在葷粥之下,之後又遷到岐山[3][4]。《孟子》同樣記載了古公亶父曾經臣事葷粥的故事[5],但在《孟子》記載中,古公亶父移居岐山的原因,是為了娶妻姜女,不是因為葷粥[6]

學術考證[编辑]

根據漢文史料,薰鬻、鬼方獫狁等皆為匈奴的不同名稱[7][8],而且都是黃帝的後裔子孫[9]王國維認為,葷粥與玁狁緄夷鬼方等,皆是指允姓之戎,也就是犬戎,皆為匈奴的不同古名。梁啟超內田吟風等學者也支持這個說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余太山考證,葷粥、獫狁等,皆為允姓之戎的不同名稱,允姓之戎西遷後成為塞種之祖,建立月氏。根據考古人類學,塞種的血緣,與吐火羅人相同,皆源自古代印歐人[10]。他同時推測,以黃帝為先祖的各古代部落,如陶唐氏少昊夏后氏等,皆可能有古代印歐人血統[11]

學者黃文弼認為,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等,皆為古代羌族,與匈奴種族不同[12]翦伯赞、冉光榮、黃烈等學者皆支持葷粥為羌族。

林澐等學者指出先秦的戎狄人群,並不是後世被稱為胡人匈奴等游牧民族,只是司馬遷及其後史家將兩者混淆[13][14]

相關[编辑]

註釋[编辑]

  1. ^ 《史記索隱》:「又樂彥《括地譜》云:『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2. ^ 《史記索隱》:「其言夏后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云:『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云:『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
  3. ^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其後八世而得古公亶甫。脩公劉后稷之業,積德行義,為狄人所慕。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幣、金玉重寶,而亦伐之不止。古公問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養害害所養。國所以亡也而為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踰梁山而處岐周。」
  4. ^ 《史記》〈周本紀〉:「古公亶父複脩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複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5. ^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6. ^ 《孟子》〈梁惠王下〉:「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7. ^ 《晉書》卷97〈四夷傳〉:「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匈奴地南接燕趙,北暨沙漠,東連九夷,西距六戎。世世自相君臣,不稟中國正朔。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
  8. ^ 《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註:「晉灼曰:『堯時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
  9. ^ 《魏書》卷1〈帝記第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朴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
  10. ^ 余太山《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頁138-141。
  11. ^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12. ^ 黃文弼〈論匈奴族之起源〉:「余按鬼方、葷粥、混夷、獫狁皆古之羌族,與匈奴異。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今後世,羌、胡不分也。」,收入《黃文弼歷史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13.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4.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