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和郡縣圖志/卷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元和郡縣圖志
◀上一卷 卷二十二·山南道三 山南西道節度 下一卷▶

興元府

[编辑]

,漢中。開元戶。元和戶。今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理所。

管州十七:興元府,洋州,利州,鳳州,興州,成州,文州,扶州,集州集州以下九州闕。,壁州,巴州,蓬州,通州,開州,閬州,果州,渠州。縣八十八。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舜十二牧,梁其一也。春秋時及戰國並屬楚。楚懷王時,秦惠文王取漢中地六百里,以為漢中郡。秦亡,項羽封高祖為漢王。高祖欲攻羽,蕭何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遂從之。後漢末,張魯據漢中,改漢中為漢寧郡。曹公討平之,復為漢中郡。蜀先主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其地,為重鎮。魏延、蔣琬、薑維相繼屯守。其後鍾會既克蜀,又置梁州。晉末李特據蜀,漢中又為所有,桓溫討平之。譙縱時,又失漢中,縱滅又歸舊理。自漢、宋已還,多理南鄭。隋開皇三年罷郡,所領縣並屬梁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漢川郡。武德元年,又改為褒州,二十年又為梁州。興元元年,因德宗遷幸,改為興元府。按漢中當巴、蜀捍蔽,故先主初得漢中,謂人曰:「曹公雖來,無能焉也!」及蕭齊明帝時,後魏大將元英率兵十萬,通斜穀,圍南鄭,刺史蕭懿拒守百餘日,不拔而退。

府境:東西三百九十九里。南北四百四十七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七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六十二里。西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北取太白山路至鳳翔府六百里。西取斜穀路至鳳州三百八十里。西取巴嶺路至集州二百八十里。正西微北至興州二百五十里。東至洋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紅花。賦:布,麻,綿,絹。管縣六:南鄭,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

南鄭縣,次赤。郭下。本漢舊縣,屬漢中郡。幽王為犬戎所滅,鄭桓公死之,鄭人南奔居此,故曰南鄭。高祖都之。蜀後主以魏延為南鄭侯。後魏改為光義縣,隋開皇元年又為南鄭。

巴嶺,在縣南一百九里。東傍臨漢江,與三峽相接。山南即古巴國。

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禹貢》曰「嶓塚導漾,東流為漢。」裴秀雲漢氏釋淮水改秩漢水為四瀆,以其國所氏。

褒城縣,次畿。東至府三十三里。本漢褒山縣,屬漢中郡,都尉理之。古褒國也。當斜穀大路,晉義熙末,朱齡石平蜀,梁州刺史理此,仍改褒中縣。魏又於此置褒中郡。隋開皇元年,以避廟諱改為褒內縣,仁壽元年改為褒城。

褒水,源出縣西衙嶺川。斜水與褒水同源而派分。褒水東流入於漢中郡褒城縣,斜水北流入渭,經武功縣及鳳翔、扶風三縣者也。漢孝武帝時,人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多阪,回遠。今開褒水至斜,閒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之穀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褒、斜林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天子然之,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遂止。

褒穀山,在縣北五里。南口為褒,北口為斜,長四百七十里。褒國,在縣東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甘亭關,在縣北九里。今為戍。

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張良令漢王燒絕棧道,示無還心,即此道也。諸葛亮與兄瑾書曰:「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穀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立柱於水。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強也。」

金牛縣,次畿。東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孝武帝分置綿穀縣。武德二年,分綿穀縣通穀鎮置金牛縣,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為名。嶓塚山,縣東二十八里。漢水所出。

嘉陵江,經縣西,去縣三十里。故關城,俗名張魯城,在縣西三十八里。

三泉縣,次畿。東北至府二百五十里。本漢葭萌縣地,蜀先主改為漢壽縣。武德四年置南安州,又置三泉縣,八年州廢,以縣屬梁州。

城固縣,次畿。(二十)南至府七十二里。本漢舊縣,有鐵官,屬漢中郡。隋開皇三年改屬梁州。武德二年,改為唐固縣,貞觀二年復舊。

通關山,在縣東北九里。漢高祖北定三秦,蕭何守漢中,欲修此道通關中,故名通關山。漢水,南去縣二里。

黑水,出縣西北太行山,南流入漢。諸葛亮《箋》曰:「朝發南鄭,暮宿黑水。」

成固故城,在縣東六里。韓信所築。晉平譙縱後,梁州刺史嘗理於此也。

西縣,次畿。西至府一百里。本漢沔陽縣地,後魏分置嶓塚,隋大業二年改為西縣。

百牢關,在縣西南三十步。隋置白馬關,後以黎陽有白馬關,改名百牢關。自京師趣劍南,達淮左,皆由此也。八陣圖,在縣東南十里。諸葛亮疊細石為圖。

諸葛亮墓,在縣東南八里。亮卒,遺命葬漢中定軍山。貞觀十一年,敕禁采樵。定軍山,在縣東六十里。

洋州

[编辑]

,洋川。雄。開元戶一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鄉四十八。元和戶二千八百九十六。鄉五十二。

本漢漢中郡成固縣地,先主分成固立南鄉縣,為蜀重鎮。晉改為西鄉縣。後魏宣武帝正始中,於豐寧戍置豐寧郡,廢帝於此置洋州,因洋水為名。隋大業二年廢洋州置洋川鎮,武德元年復於西鄉立洋州。

州境:東西二百九十二里。南北六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六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四百九十里。東至金州五百里。西至興元府一百二十里。南至壁州西路五百六十里。北至京兆府盩厔縣五百里。

貢、賦:開元貢:白交棕,火麻布,野紵布。賦:綿,絹。管縣五:興道,黃金,洋源,西鄉,貞符。

興道縣,緊。郭下。本漢成固縣地,後魏宣武帝分置興勢縣,理在興勢山上,故以為名。武德元年置洋州,以縣屬焉。貞觀二十三年改為興道縣。

興勢山,在縣北二十里。蜀先主遣諸葛亮出駱穀,戍興勢山,置烽火樓,處處通照,即此山。按三國時蜀以漢中建安末破魏將夏侯妙才,遂有漢中,以魏延鎮守,其後蔣琬、薑維相繼鎮於此,即今郡也。、興勢後主延熙七年,將軍王平守之,魏將曹爽等攻不克,即今興道縣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為重鎮。後主建興十五年,吳將全琮來攻,不克,即今雲安郡也。並為重鎮。

漢水,經縣南,去縣一百步。

儻穀,一名駱穀,在縣北三十里。後主延熙二十年,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姜維欲乘虛向秦川,率數萬人出駱穀,聞誕已破,遂還。

駱穀路,在今洋州西北二十里,州至穀四百二十里。晉司馬勳出駱穀,破趙戍,壁於懸鉤,去長安二百里。按駱穀在長安西南,南口曰儻穀,北口曰駱穀。穀中多反鼻蛇,青攢蛇攢音爨,一名燋尾蛇,常登竹木上,能十數步䂎人。人中此蛇者,即須斷肌去毒,不然立死。

駱水,在縣城西一里。

黃金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文帝於此分置黃金縣,因黃金水為名。

黃金水,出縣西北百畝山黃金穀,南流經縣西,去縣九里。其穀水陸艱險,語曰:「山水艱阻,黃金、子午。」魏遣曹爽由駱穀伐蜀,蜀將王平拒之於興勢山,張旗幟至黃金穀,謂此山也。

故鐵城在縣西北八十里。城在山上,言其險峻,故以「鐵」為名。昔氐帥楊雄當寇漢川,令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戍,薑寶據鐵城,宋遣梁州刺史蕭思話攻拔之。驛即子午道也,舊道在今金州安康縣界,梁將軍王神念以舊子午道緣山避水,橋梁百數,多有毀壞,乃別開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洋源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晉西鄉縣,武德七年析置洋源縣,因洋水為名。洋水,在縣南三百步。

西鄉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成固縣地,蜀先主置南鄉,晉武帝改為西鄉縣。武德元年置洋州,州理在西鄉,後移理興道縣。洋水,東去縣八里。

貞符縣,中。南至州六十里。開元十八年置,初名華陽縣,天寶三年廢。八年,王鉷奏開清水穀路,復奏置。其年鑿山得玉冊,因改名貞符縣,隸京兆府,十一年以路遠,改屬洋州。

利州

[编辑]

,益昌。下府。開元戶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一。鄉三十二。元和戶二千四百四十四。鄉二十七。

本秦蜀郡地,漢分巴、蜀置廣漢郡,按今州即廣漢郡之葭萌縣地也。蜀先主改葭萌為漢壽縣,屬梓潼郡。晉改漢壽為晉壽。梁天監中以竺胤為太守,隨夏侯道遷入後魏,改立西益州。梁大通六年又克之,始通劍路,改西益州為黎州。武陵王蕭紀僭號於蜀,以席嶷為黎州刺史。嶷反,州屬魏,復改黎州為西益州。正始三年,改西益州為利州。隋大業三年,改為義成郡,武德元年又改為利州。州城西臨嘉陵江。周宣帝大象二年,以豆盧勣為利州總管,至任未幾,而王謙據益州叛,遣益州刺史達奚堪馬步十萬來攻利州,於子城南北起土山,城內之人負戶汲。援軍既至,堪等敗走。今大城內東西南北有大池,是達奚堪取土處也。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二百五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一百一十里。西至龍州四百里。東北至興元府四百九十里。東至集州三百里。西北至文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天門冬,金鋼鐵,絲布。賦:布,綿絹。元和貢:芎藭,麝香。管縣五:綿穀,益昌,葭萌,胤山,景穀。

綿穀縣,上。郭下。本漢葭萌縣地,東晉孝武帝分晉壽縣置興安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綿穀縣,因縣東南綿穀為名。龍門山,在縣東北八十二里。出好鍾乳。

穿山,一名胡頭山,出好鐵,舊置鐵官。又有山空灶,伏於空處,皮可為甲,刀箭所不能入。西漢水,一名嘉陵水,經縣西,去縣一里。潛水,出縣東北龍門山。《書》曰「沱潛既道」,是也。

益昌縣,中下。東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晉改置晉壽縣,周改為益昌縣,屬晉壽郡,隋改屬利州。

晉壽故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本漢葭萌縣也,按蜀先主自葭萌取成都,留中郎將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使誘之。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

小劍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一里。小劍城去大劍戍四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道。自縣西南逾小山入大劍口,即秦使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也,亦謂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縣東南經益昌戍,又東南入劍州晉安縣界,即鍾會伐蜀之路也。

葭萌縣,上。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東晉於今縣南置晉安縣,隋改為葭萌縣,取漢舊縣名也。嘉陵江,在縣城南。

胤山到,中下。西北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漢葭萌縣地,後魏於今縣西南十五里置義城縣,隋義寧二年改名義清縣,天寶元年改為胤山,以縣北三十里有可胤山為名。縣城置玄白崖山上,武德四年築,義清縣理焉。唯三面有城,皆臨絕險,南面因險,不更築城。

景穀縣,中下。西南至州六十六里。本漢白水縣地,屬廣漢郡。宋元嘉十七年,氐人楊難當自稱大秦王,進軍克葭萌,獲晉壽太守申坦,因分白水置平興縣,屬之沙州。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景穀縣,因縣北景穀為名。大業二年廢沙州,縣屬利州。縣城,本平興城,楊難當所築。削山為城,城三角,中有一井,傅豎眼所穿。

木馬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馬以供運,於此造作,因以名焉。白水,一名羌水,經縣西一里。

石門關,在縣南十八里。因山為阻,昔諸葛亮鑿石為門,因名之。

鳳州

[编辑]

,河池。上。開元戶三千八百四十九。鄉二十二。元和戶一千三百五十八。鄉一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戰國時為秦地,秦並天下為隴西郡地。漢高帝分隴西郡置廣漢郡,武帝分廣漢、隴西郡置武都郡,領縣九。其屬有故道河池二縣,今州即二縣之地也。三國時屬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地沒蜀,魏平蜀後復為雍州之地。其地本氐、羌所居,後漢獻帝建安中有楊騰者,為部落大帥。騰子駒,勇健多計略,始徙居仇池。至宋武帝封楊盛為武都王,其子玄及難當亦相繼為王。文帝元嘉十八年,難當傾國南寇,規有蜀土。後魏太平真君二年,招定仇池,其年於此城立鎮。太和元年置固道郡,孝昌中以固道郡置南岐州,廢帝三年改南岐州為鳳州,因州境有鸑鷟山為名。按成州同穀縣本是鳳州西界,縣南有鳳凰山,因為州名。隋大業三年改為河池郡,武德元年復為鳳州。

州境:東西四百八十里。南北三百七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六百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四百六十里。西南至興州三百三十里。東北至鳳翔府二百八十里。東至興元府三百八十里。北至隴州四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一百斤。賦:布,麻。元和貢:蜜,土布。管縣三:梁泉,兩當,河池。

梁泉縣,中下。郭下。開元戶一千八百一十八。鄉一十二。本漢故道縣地,後魏太和元年於此置梁泉縣,取縣西梁泉為名,屬固道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鳳州。皇朝因之。武德元年析置黃花縣,寶應元年省。

三鬆山,在縣南五里。

故道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今州理,即故道川也。

回車戍,在縣西北六十里。梁太清五年,西魏遣雍州刺史達奚武為大都督及行台楊寬率眾七萬,由陳倉路取回車戍入斜穀關,出白馬道,謂此也。

兩當縣,中下。東至州五十里。開元戶一千六十六。鄉五。本漢故道縣地,屬武都郡。漢高帝引兵從故道出襲雍,謂此也。永嘉之後,地沒氐、羌,縣名絕矣。後魏變文為「固」,於此置固道郡,領兩當、廣鄉二縣,因縣界兩當水為名。或云:縣西界有兩山相當,因取為名。隋開皇罷郡,縣屬鳳州。皇朝因之。

鸑鷟山,在縣西二十里。

尚婆水,今名石磐水。水多磐石,因以為名。俗語音訛,故云尚婆。川中有鳥群飛,二月從北向南,八月從南還北,音如簫管,俗雲伎鳥。春來則種禾,秋去則種麥,人常以為農候。

河池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七十里。開元戶九百六十五。鄉五。本漢舊縣,屬武都郡。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本名仇維山,上有池,似覆壺,有瀑布,其縣因山為名。山在成州界,去縣稍遠,今縣所處,謂之河池川,故取以為名。永嘉之後,沒於氐、羌,縣名絕矣。後魏於此置廣化郡廣化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鳳州,仁壽元年改為河池縣,復漢舊名。皇朝因之。

故道水,經縣城西,去城三十步。河池戍,在縣城中。

髑髏堆,在縣東北四十三里。後魏討仇池於此,大破其軍,築為京觀,俗號其地為髑髏堆。

興州

[编辑]

,順政。上。開元戶二千四十五。鄉八。元和戶九百五十四。鄉九。

禹貢》梁州之域。戰國時為白馬氐之東境。秦並天下,屬蜀郡。漢武帝元鼎六年,以白馬氐置武都郡,今州即漢武都郡之沮縣也。晉永嘉末,氐人楊茂搜自號氐王,據武都。自後郡縣荒廢,而茂搜子孫承嗣為氐王。其後楊難當又據下辨,自稱大秦王。難當弟伯宜為茹蘆王。伯宜孫鼠分王武興。按武興,即今州理是也。楊鼠既王武興,又得武都、河池二縣之地。鼠子集始稱藩於魏,後謀叛魏,魏遂廢武興為藩鎮。其年,改鎮為東益州。廢帝二年,改東益州為興州,因武興郡為名。隋大業二年,罷州為順政郡,武德元年復置興州。按州城,即古武興城也。初,蜀以其處當衝要,遣蔣舒為武興督守之。及鍾會伐蜀,舒遂降魏,即其處也。城雖在平地,甚牢實,周回五百許步,唯開西北一門,外有壘,三面周匝。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六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九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里。北至鳳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興元府二百五十里。西至武州三百五十里。南沿流至興元府三泉縣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六十斤,朱砂。賦:布,麻。管縣三:順政,長舉,鳴水。

順政縣,中下。郭下。開元戶一千一百八十八。鄉四。本漢沮縣地,後魏廢帝分置漢曲縣,屬順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漢曲縣屬興州,十八年改為順政縣。皇朝因之。

武興山,在縣北百里。多漆及黃蘖。嘉陵水,經縣南,去縣百步。沮水,出縣東北八十二里。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為沮水。興城關,在縣南五里。

太城戍,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楊君神祠,在縣西南二里嘉陵水南。山上即楊難當神也,土地祠之。

長舉縣,中下。南至州一百里。開元戶四百三十。鄉二。本漢沮縣地,後魏於此分置長舉縣,屬槃頭郡。周武帝廢槃頭郡,縣改屬落叢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興州。皇朝因之。

接溪山,在縣西北五十三里。出朱砂,百姓采之。

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嘉陵水,去縣南十里。槃頭故城,在縣南三里。因水盤屈為名也。

鳴水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一十里。開元戶四百二十七。鄉二。本漢沮縣地也,後魏宣武帝於此置落叢郡,因落叢山為名。又置鳴水縣,因穀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興州。皇朝因之。

廚山,在縣南三里。極崇峻幽深,多木蜜,百姓資其利。落叢山,縣西北十里。出鐵。

成州

[编辑]

,同穀。下。開元戶四千九百五。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後為白馬氐國。西南夷自冉駹以來什數,白馬最大。有山曰仇池,地方百頃,其地險固,白馬氐據焉。秦逐西羌,置隴西郡。秦末,氐、羌又侵據之。元鼎六年平西南夷,置武都郡,今州界二郡之地。晉宋閒氐帥楊定、楊難當竊據仇池,自稱大秦王,宋遣將軍裴方明討平之。後魏於此置仇池鎮,理百頃岑上,後又改為郡。梁改為秦州,齊廢帝改為成州。隋大業三年,改成州為漢陽郡。武德元年,復為成州。本屬隴右道,貞元五年節度使嚴震奏割屬山南道。今於同穀縣西界泥公山上權置行成州。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九十四里。

八到:東至上都一千里。東至東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南至武州三百八十里。東至鳳州四百五十里。東南取良恭縣路至宕州五百四十里。東北至秦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蠟燭,鹿茸,防葵,狼毒。賦:布,麻。管縣三:上祿,同穀,長道。

上祿縣,中。郭下。本漢舊縣,屬武都郡。後魏改為階陵縣,周武帝改為倉泉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成州,大業三年改為上祿縣。

仇池山,在縣南八十里。壁立百仞,有自然樓櫓卻敵,分置均調,有如人功。上有數萬人家,一人守道,萬夫莫向。其地良沃,有土可以煮鹽,楊氏故累世據焉。

雞頭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後漢將來歙從山道襲得略陽,隗囂出其不意,使將王孟將兵塞雞頭道,即此也。州城,即楊難當所築也。

同穀縣,中下。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下辨道地,屬武都郡。故氐白馬王國。後魏宣武帝於此置廣業郡並白石縣,恭帝改白石為同穀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康州,大業初屬鳳州,貞觀元年屬成州。

仙掌山,在縣南五里。下辨水,一名甘泉,縣東北七十里。

長道縣,下。南至州五十里。本漢上祿縣地,後魏之天水郡也,廢帝改為長道郡,又立漢陽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成州。十八年改漢陽縣為長道縣。

祁山,在縣東十里。蜀後主建興六年,諸葛亮率軍攻祁山,即此是也。漢水經其南,有諸葛亮壘,壘之左右猶有豐草,蓋亮之所植也。西漢水,東北自秦州上封縣界流入。

鹽井,在縣東三十里。水與岸齊,鹽極甘美,食之破氣。

鹽官故城,在縣東三十里,在嶓塚西四十里。相承營煮,味與海鹽同。

酂公營,在縣西南三里。武德元年,行軍元帥酂國公竇軌討薛餘黨,營軍於此是也。

文州

[编辑]

,陰平。下。貞觀中屬隴右道。開元戶一千七百六十九。鄉九。元和戶二百一十八。

禹貢》梁州之域。戰國時,氐、羌據焉。漢開西南夷,置陰平道,凡邑有蠻夷曰道。以統兵眾,屬廣漢郡。永平之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後入於蜀,屬雍州。晉永嘉末,太守王鑒以郡降李雄,自後氐、羌據之,不為正朔所頒,故江右諸誌並不錄也。至後魏平蜀,始於此置文州,理陰平郡。隋大業二年罷州,縣屬武都。隋末又陷寇賊,至武德元年隴、蜀平,復為文州。大曆十四年,西戎犯邊,刺史拔城南走。建中三年,以舊城在平地,窄小難守,遂移於故城東四里高原上,即今州理是也。

州境:東西一百八十里。南北二百四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五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一十里。東取山路至龍州三百六十里。東南至利州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扶州一百六十里。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蠟燭。賦:布,麻。管縣二:曲水,長鬆。

曲水縣,中下。郭下。本漢之陰平道也,屬廣漢郡。晉為陰平縣,屬陰平郡。永嘉末,地陷李雄,縣遂廢。後魏平蜀,置曲水縣,屬陰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文州。皇朝因之。

太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岩穀高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太白泉,一名羌水,經縣北,去縣一里。

鄧艾故城,在縣東七里。魏景元四年,鄧艾伐蜀,上言:「今敵既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斜徑,經漢德陽亭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破之必矣。」遂自陰平道伐蜀,蓋此時所築城也。

姜維故城,在縣東七里。後主令維於此築城,與鄧艾相守。

長鬆縣,中下。西南至州七十里。開元戶四百九十四。鄉三。後魏之建昌縣也,屬蘆北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長鬆縣,屬文州,大業三年罷州,縣屬武都郡。武德元年,復改屬文州。

天魏山,在縣北三十一里。蘆北故城,在縣東五十二里。因葭蘆鎮為名也。

扶州

[编辑]

,同昌。下。貞觀中屬隴右道。開元戶二千一百九十五。鄉十四。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戎之地,自秦、漢迄魏、晉屬蕃夷,無所建置。後魏討定陰平鄧至羌,立為寧州,分置昌寧、帖夷等郡,後改為鄧州,因鄧至羌為名也。隋開皇七年改為扶州,大業三年改為同昌郡。武德元年,重置扶州。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里。南北四百十九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四百六十里。東南至龍州六百里。北至宕州四百里。東北至文州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鬆州驛路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故芳州驛路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當歸,芎藭。賦:布,麻。管縣四:同昌,帖夷,鉗川,尚安。

同昌縣,中下。郭下。開元戶六百一十九。鄉四。本後魏之舊縣也,廢帝前元年置,屬昌寧郡。隋開皇初改屬鄧州,後屬扶州。皇朝因之。鄧至山,在縣東二十五里。

白水,經縣西,去縣百步。鄧至故城,在縣南三里。

帖夷縣,中下。西至州一百里。開元戶五百六十六。鄉四。本後魏廢帝元年置,屬帖夷郡。隋開皇三年屬鄧州,七年改屬扶州。皇朝因之。白水,經縣南,去縣百步。

安昌故城,在縣東北三十二里。後魏廢帝遣寧同、宇文昶平陰平、鄧至二蕃,立寧州,修築故城。

鉗川縣,中下。東至州一百三十里。開元戶四百一十八。鄉三。後魏廢帝二年置,因山為名。屬尚安郡。隋開皇三年屬鄧州,七年改屬扶州。皇朝因之。

羅夷山,在縣東南五十八里。白水,經縣南,去縣二十八里。鉗川神祠,去縣西北十里。水、旱人祈請焉。

尚安縣,中下。東南至州一百十里。開元戶四百一十九。鄉三。後魏恭帝後三年置,屬武進郡。隋開皇三年屬鄧州,七年改屬扶州。皇朝因之。素嶺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八里。

黑水,源出素嶺山,經縣西北三十步。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