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卷05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乾隆西安府志 (己亥刻本)
卷五
卷六 
本作品收录于:《乾隆西安府志

西安府志卷第五

  大川志水利附 长安 咸宁

关内大川据天下上流而西安实为八川所辏高源下泽

结络其间锺水丰物号称陆海顾自西周而后历代建都

凿引诸川以便挽输而滋苑囿遂致水道经流尽失其旧

亦犹东汉魏晋相继作都于雒阳穿凿滋多而西㵎东𤄊

皆非禹绩也是卷首列大川其馀支派并依次以载至于

巨浸所曁即水利所资故凡古今渠堰悉附于篇昔欧阳

文忠作唐地理志凡一渠之开一堰之立无不记于其县

之下兹窃取其义亦欲守斯土者勤思民事知利害可资

田功宜即所谓以百里之才而创千年之利也凡四卷

 西安府长安县

渭水方舆纪要在府北三十里自咸阳县流入境迳长女

咸宁二县北书禹贡导渭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周礼职

方氏雍州其浸渭洪范五行传渭水秦大川也淮南子渭

水多力宜黍关中记渭与泾洛为关中三川又泾渭㶚浐

酆镐潦潏为关中八川水经注渭水迳槐里县故城南东

合甘水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按地说渭水与丰水会于短阴山丰水今自长安界

西北流迳咸阳东南三里注于渭又东北与镐水合按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西北入渭在今

咸阳又东北迳渭城南按今咸阳东北十七里有渭城县故城泬水注之

水入渭在今县界又东分为二水按水上有桥曰渭桥元和志在咸阳西南千里又东与

泬水枝津合又东迳长安城北今县西北十三里有长安故城又东合昆

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北霸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按霸陵今属咸宁北周庾信望渭水诗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暝浦应有落帆还唐杨凝夜泊渭津诗飘

飘东去客一宿渭城边远处星垂岸中流月满船凉归夜深簟秋入雨馀天渐觉家山小残程尚几年金刁白渭水

诗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行人迷古道老马识新丰烟霜满归鬂乾坤犹转蓬愁来成独酌醉袖障西风

 按关中八水渭水最钜汉志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至

 船司空今华阴县入河过郡四天水扶风京兆冯翊行千八百七十里

 汉漕渠所经也元光六年郑当时言异时关东漕粟从

 渭上度六月罢道九百馀里若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

 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可令三月罢渠下民田万馀顷又

 得以漑上令水工徐伯穿漕渠渠成水大便利杜笃论

 都赋洪渭之流经入于河大船万石转漕相过是也建

 安十六年曹操击马超韩遂自蒲阪渡西河超等自潼

 关退拒渭口操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

 分兵结营渭南既而进军悉渡渭与超等战破之晋义

 熙十三年刘裕伐姚秦王镇恶等至潼关请帅水军自

 河入渭径趋长安后魏太和二十一年自长安还洛阳

 汛渭入河隋开皇元年诏郭衍为漕渠大监部衍凿渠

 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名富民

 渠四年又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诏宇文恺凿渠引渭

 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广通渠又开县西北

 渭水兴成堰见咸阳县初名富渠仁寿年攺永通渠唐天宝

 三载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

 华阴入渭名广运潭太和元年岁旱河涸挽漕者掊沙

 而进米多耗咸阳西十八里有兴成堰秦汉故漕渠也

 咸阳令韩辽请䟽之东抵潼关二百里可以罢车挽之

 劳从之天复四年朱全忠劫迁车驾于洛阳毁长安宫

 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

 邱墟而漕渠之利亦废不讲浚仪王氏曰渭川自大散

 关在鳯翔府宝 鸡县西南 以北达于岐雍夹渭南北岸沃野千里

 谓之秦川关中有事沿渭上下可渡者不一处守御之

 宜所在皆急诚都城之襟带畿辅之堑防也故详著之

 又按关中巨浸首号八川上林赋云终始㶚浐出入泾

 渭沣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释之者曰长安之地潏镐经其南泾渭绕

 其后㶚浐界其左沣潦合其右此禹周之故道也西周

 而后以迄西汉隋唐建都于此历代相承凿引诸川以

 便挽输资汲取漑田亩灌苑囿津梁交午离合不常渭

 南诸川尽失其旧沣水自汉鸿嘉中王商穿长安城引

 内沣水注第中其流即徙故诗云丰水东注而汉志云

 北过上林入滑则是北流而非东注矣又郑当时开漕

 渠及灵轵富民昆明诸渠皆横绝沣镐为之唐贞观中

 堰沣镐入昆明池又于京城西北引沣水为漕渠合镐

 水北流由禁苑入渭太和以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

 沣镐亦俱断流又唐贞元四年㶚水溢县志云自后迁

 徙无常又霸浐旧合流入渭自隋堰浐水为渠二水亦

 翻故道涝潏旧各自入渭今涝水下流亦合潏水入渭

 是八川中惟泾渭二水尚可寻其故道至于现行水地

 经流脉络亦俱纷错茫如安得桑郦诸子复生相与锥

 指蠡测以㝷求禹绩之旧也哉

丰水通志在县西南四十里自𨝘县界流入又北至咸阳

入渭一作沣水书禹贡沣水攸同诗大雅沣水东注又作

酆汉地理志沣水出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入渭汉书音

义张楫曰丰水岀南山丰谷长安志源阔十五步下阔六

十步深三尺自鄠县界来终县界由焉坊村入咸阳流至

宋村入渭雍胜略丰水岀丰谷口北流其西高冠太平二

谷水入焉东则雪谷龙骡西和白石罗什诸谷水入焉为

西交河又北有东交河水入焉唐韦应物观沣水涨诗夏雨万壑凑沣涨暮浑浑草

木盈川谷澶漫一平吞槎梗方弥泛涛沬亦洪翻北来注泾渭所过无安源云岭同昏黑观望悸心魂舟人空敛棹

风波正自奔

 按诗曰沣水东注维禹之绩渭南诸川惟沣为大考水

 经无沣水之目其附见渭水篇中者曰渭水自槐里故

 城南槐里县即今兴平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北流至鄠县又东丰水

 从南来注之惟是关中诸水自周而后历代建都凿引

 诸川多失禹绩之旧东樵胡氏谓禹当日沣西之涝沣

 东之镐潏㶚浐当悉合沣川入渭是以得成其大以今

 计之则禹导渭东会于沣当在汉霸陵县北霸浐入渭

 之处

潏水一统志在县南二十里源岀南山石鳖谷自咸宁界

流入西北入渭水括地志一名石壁谷水一作沈水许慎

云潏水在杜陵即沈水也按潏或作泬字与沈相似因讹水经注沈水上

承皇子陂于樊川西北流注杜县之杜京西又西北迳下

杜城按下杜城今属咸宁又西北支合故渠渠有二流上承交水合

于高阳原而北迳河池陂东北注沈水又北与昆明故池

会又北迳堨水陂东又北迳长安城西与昆明池水合又

北迳凤阙东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一水北迳神明台渐

台北流注渭亦曰高都水前汉末五侯王氏大治池沼引

高都水入长安城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

高都竟连五杜长安志潏水东自万年界流入交水又漕

河在咸阳县南十五里自万年界来经咸阳界五里入渭

一名漕水寰宇记漕水即沈水也一称坑河游城南记注

潏水今不至皇子坡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

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谓之坑河一名皂河通志

即漕河之讹自牛头寺入县境西北至八丈沟按沟在县西南十五

里即漕河岸最深处一分流为通济渠一西北流迳三桥镇入渭又

沈水支津水经注沈水东北流迳邓艾祠南又东分为二

水一水东入逍遥园注藕池一水北流于渭

 按汉地理志鄠有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今鄠县无此

 水此水汉时当属京兆尹长安

交水一统志在县南三十二里源出咸宁县南山西北流

至县界入丰水长安志一作郊水水经注交水西南流与

丰水枝津合其北有汉故渠又西至石堨分为二水一水

西流注丰一水北迳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又坈谷水

在县南二十七里自万年界流迳本县五里合交水又楩

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成国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

西北流至县东南三十里入交水其豹林谷水岀南山北

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

东来会自此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又有龙骡谷水太和

谷水皆流合于交水游城南记樊川御宿之水交流故名

交水西合于丰北入于渭一名豹水寰宇记福水即交水

也通志一作湢水

镐水通志在县西南诗考卜维王宅是镐京书传文王作

丰武王理镐郑康成云镐在丰水之东相去盖二十五里

一称滈池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有人持璧遮使者

曰为吾遗滈池君集解孟康曰长安西南有滈池徐广曰

昆明池北有镐陂黄图庙记云滈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

十一里水经注镐水上承镐池又北流与滮池合北迳汉

灵台西又迳磁石门西北迳于渭括地志滈水源岀长安

西北滈池今按滈池水北流入永通渠不复入渭十道志

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汔汉武穿昆明池

而周京故址盖无可究雍胜略镐水源出太乙山西谷中

北流迤西得七姑谷水又西得𣾰谷磻谷鸿兴竹谷桐梓

石鳖豹林诸谷水过御宿川北香积寺南西合潏水为东

交河又西入丰水

御宿川通志在县西南四十里汉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

东南至御宿昆吾或作籞宿汉元后传莽欲广乐太后令

夏游籞宿鄠杜之间颜师古注籞宿在樊川西马志御宿

川北岸之西潏水来会为东交河南岸之西为西交河又

西为丰水又北至定昆池为丰镐之间又北为镐入丰处

御宿之地尽矣其形逶迤自东南而西北方舆纪要唐广

德初吐蕃入长安郭子仪自御宿川循山而东将趋商州

即此

 按通志御宿川宿一作羞汉百官表武帝元鼎二年置

 御羞禁圃令丞如淳注御羞地名在蓝田又元后传夏

 游籞宿颜师古注即今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

 羞宿声相近耳今按御羞地巳无考不能必其果在蓝

 田考黄图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

 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岀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

 宿其说较长又三秦记云樊川一名御宿川雍录从之

 今考樊川在咸宁县南不得与御宿合而为一

滮池通志在县西北二十里诗小雅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传滮流貎笺丰镐之间水北流也魏地形志长安县有滮

池水水经注滮池水出镐池西而北流入于镐一作冰池

黄图冰池在长安西一名圣女泉长安志泉岀昆明池北

平地上周十步西北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说文滮池一

作淲沱

布政司井通志在布政司库内相传即昊天观水又刘公

井在按察司署内扶沟刘自强莅官时凿巳上大川

通济渠通志自县西南十五里丈八沟闸北西北流过丈

八头至南窑头皆系地渠又北过甘家寨至外城郭俱系土堤高一丈二

三尺阔倍之又东至安定门桥凡二十六里由洞口入瓮城内

南流由水门岀瓮城外沿城而南过一敌楼复入城至牌

楼南又正东流入地下砖渠旧分三派一从广济街北流

过钟楼折而西过永丰仓前入贡院现今流通一从县东

流过广济街又东过大菜市真武庵流岀城注于东城濠

一从广济街直北过麻家十字街口汇入莲花池今并淤

明项忠通济渠记略陕西为西北巨藩西安府即宋永兴军大中祥符间知军事陈尧咨尝引龙首渠水自城

东入以便人用堤倚高原日见削损城中军民争汲汰清然后可用成化攺元予忝巡抚父老言去城西南十五里

地名丈八沟俗名交皂二河按丈入沟乃皂水立闸处今并言交河者缘碌轴堰堰潏水入皂潏水下流一名交河也若能䟽导自西入城人用之馀可泄之池

以环厥城再馀泄九龙池入于浐予闻而相视原隰具实䟽闻上可其奏用是工役云兴地之高者掘而成渠卑者

筑而起堰不三旬水遽入城命名曰通济渠余子俊通济渠记略通济渠水岀咸宁大义谷正派合小义谷炭谷之

水为潏河即交河支派第一派为龙首渠此派东北流二派无名三派为胡公堰引水经流咸宁义峪里与阿谷泉合流

为皂河经韦兆韦村杜阳高望韦曲长安县塔坡杜城沈桥木塔诸里至丈八头作闸引水入府西城壕为通济渠

王恕通济渠记略通济渠乃兵部尚书余公子俊知西安府时因龙首渠水不足用访得义峪等河水经杜曲御宿

川等处至丈八头入皂河乃于丈八头造石闸穿渠引水西流至郭村转东筑堤为渠自西关入城用砖甃砌一千

五百五十丈甃未周处亦有损坏都御史周公季麟檄西安守马炳然相度于余公甃砌未周处以砖甃砌七百二

十丈城外土渠亦䟽濬修筑二十五里

 按秦地据百川上流导引甚易明参政刘麟谓陕西无

 地不可兴举水利故渠堰视他省为多今统计西安等

 府州所属四十州县共渠一千七十一道灌田六千四

 百五十馀顷至西安府城渠道东有龙首西有通济两

 渠同出于大义谷苐一派之水盖大义谷水分三派苐

 一派与狗枷荆溪库谷采谷诸水合流为浐北行又转

 而东由咸宁东长乐门入城为龙首渠详咸苐三派为

 胡公堰与阿姑泉合流为潏西行至沈家桥而南过丈

 八头闸由长安西安定门入城为通济渠盖关中土厚

 水深宋陈尧咨谓城内井泉大半醎苦二渠分流㕓闬

 民间汲引利赖实殷固不仅为田亩输灌之所资也通

 济一渠自明成化元年开通而后至明末未经䟽决

本朝康熙三年贾中丞汉复始议修濬六年重修旋复堙

 塞今中丞毕公以此渠与龙首并为会城日用飮食所

 关利泽可资蓄泄宜备于是顺水性相土宜专委观察

 王公督办将绕城壕沟挑挖深阔俾堙废者渐次兴

 修而流通者灌漑优渥岂非万世永赖之利哉

太平峪水渠通志在县西南四十里自鄠县来至南郭村

入县界分三派又西南二十里为草堂堰引高官峪水在

西岸开渠又东北流为萧家堰又东北为新渠其在东岸

开渠者为陈家渠按旧志诸渠各注灌田亩数核之多未凖的县册可稽志内无庸琐缀后仿此

高桥渠通志一名韩家庄渠在县西四十里引丰河水经

流马池头槽房里东西马房至咸阳梁家庄入渭丰水又

北流一里许为阎家古渠经流习家村张家庄马家村又

自北而东仍入丰河渠西席家等村渠东党家桥等处

 按阎家渠于乾隆三年堙塞中丞崔公入

告动帑增修涵洞一眼计长十二丈两面高一丈二尺顶

 底均宽六尺

金家堰通志在县南五十里石鳖谷水岀口北流经过咸

宁王渠镇入县界在西岸首为金家堰经流曹村水寨儿

等处谷水又北流里许为校尉渠折而西流南岸掘引灌

曰者有高渠吴家刘家孟家张家梁家等渠其北岸则首

唐家渠次田家杨家等渠谷水又西过夹肋村为马家渠

又西至香积寺为头道二道等渠又西合潏水为东交河

碌轴堰通志在县南二十里水磨堡潏河北岸砌碌轴为

堰堰潏水北流复由东北转西南七折下流入于皂河皂

河源岀大义谷苐三派水经流咸宁义谷里会阿谷泉又

西北流至木塔里会碌轴堰水又西流过杜城南沈家桥

至丈八沟立闸闸口放水南下复自西折而北流者为皂

河正身经汉故城入渭下流今淤自闸口逼水北土为通

济渠

 按乾隆三年中丞崔公 奏开马营儿渠一道石涵洞

 一眼长十四丈渠洞两面高一丈二尺顶底均宽六尺

 又麻池头渠一道石涵洞一眼长十二丈渠洞两面高

 九尺六寸顶底均宽六尺合前阎家渠计动

帑一千九百二十两有竒其故渠之在长安者一曰𣾰渠

 长安志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坈河分水经县界二十

 里入漕河汉书云穿此渠通𣾰水故曰𣾰渠括地志胡

 亥筑阿房宫开此渠以运南山之𣾰今考丰河东岸普济桥下直北十馀

 里迳汉城西渠形犹存即𣾰渠入渭处也一曰石闼堰长安志在县西南三

 十二里水经注交水西至石堨汉穿昆明池所造通鉴

 注武帝堰交水为池䟽列三派按三派谓昆明故渠明渠朅水陂也城内

 外皆赖之唐太和后堰废昆明池亦涸一曰昆明故渠

 通志在县西南水经注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亦曰女观

 陂又东合沈水亦曰漕渠一曰明渠通志在县西北一

 名王渠水经注沈水枝渠入城东为沧池又东迳未央

 桂宫之间谓之明渠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王渠也一

 曰堨水坡通志在县西水经注昆明渠水东北流注堨

 水陂陂水北岀又东注沈水沈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

 东北流据长安图经此东北流者即飞渠入城之水一水北迳渐台注渭一

 曰漕渠通志在县南又东入咸宁界河渠书元光中以

 郑当时言引渭穿渠三岁而通水经注汉漕渠自昆明

 池南傍山原东至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隋郭衍传

 开皇元年征郭衍凿引渭水通漕名富民渠隋食货志开皇四年

 宇文恺凿渠引渭名广通渠即此渠元和志天宝三年韦坚开广运潭㶚

 浐二水会于漕渠唐地理志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

 引渭水入金光门以贮材木大历元年会要作永泰二年京兆

 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薪炭

 一曰永安渠长安志在县南隋开皇三年引交水入城

 过芳林园又北流入苑注渭雍录开皇开永安渠后交

 水沈水始入城入苑不与汉世流派相应盖皆有堰坝

 之类压而入之会要元和八年四月发神策军士修城

 南交渠长安志有香积渠隋开皇三年筑引交水自赤阑桥经第五桥西北入城今考其地应即永安

 一曰清明渠长安志自万年县界流入开皇初引沈

 水入城经城内诸处又北流入宫城一曰清渠在县西

 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十里注渭十道志其源即太平峪水

 曰丰河渠通志在县西南四十里括地志丰水渠一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

 水通志谓即此渠恐非自鄠县流入北合滮池俗名张王渠

本朝康熙六十年居民自陶家庄开渠引水过许村至喇

 家村合滮池水又北流二里退入𣾰渠故道又北注于

 渭渠长九里堰口高三丈宽五尺傍渠田地因势穿漑

 颇获其利后因丰水冲决旋废今许村佛寺有碑记又有国草渠

 今并堙废

 又按自古关中水利首先漕运尤重耕屯汉张良云河

 渭挽漕天下西给京师东方朔曰酆镐之间号为土膏

 其贾亩一金虞诩曰雍州厥田惟上水春河漕晋潘岳

 曰黄坏千里沃野弥望唐杜佑曰雍州之地厥田上上

 鄠杜之间号称陆海唐志长安有兴成五门或云在醴泉

 六门龙首泾堰即白滋堤即霸凡六堰皆有丞贞

 观六年废贞元四年京兆尹郑叔则言泾阳有三白渠

 限口其六县分水之处泾阳云阳三原富平高陵栎阳实为利害请准

 诸堰例置监掌之十三年以昆明池俯近都城蒲鱼所

 产诏韩皋光使修堰十六年以东渭桥纳给使兼白渠

 漕渠昇原凤翔宝鸡县成国等渠使自是岁常修治盖自

 秦汉以来皆因八川之流环绕畿辅用以便漕利屯隋

 建新都八川渐移其旧唐人踵之而渠堰之制备然灌

 漑之利去秦汉时远甚宋以西夏之扰关中多故屯田

 足食之计乍修乍辍

本朝漕挽之利不复取给于兹所有大泽名川正可广事

 耕屯取为挹注何以古来所有渠堰日就堙淤且一废

 而不可复举者其故皆由于秦地高卬岁多干暵小民

 争尺寸之利一遇沟渠枯竭从而艺植其间为上者或

 私其租税之入不为厉禁一渠堙塞则上下皆断流而

 大川皆付之无用矣是以种植所资惟资雨泽岂知水

 日干而土日积山泽之气不通恒旸之咎其能免乎明

 魏呈润云传曰雨者水气所化水利修乃致雨之术也

 然其故亦不自今始盖自战国开阡陌尽地力使地无

 尺寸不耕民无尺寸不征于是陂泽尽废为田昔贾让

 言内黄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太守以赋民民起庐

 舍其中其后翟方进坏汝南鸿隙陂而郡人怨之谢灵

 运求会稽回踵岯崲二湖以为田而太守不许古人之

 有识如此夫子之论政也曰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夫废泽以为田而百川决溢岁数不登皆见小利

 之害也兹卷以现行水利附于大川而渠堰所在昔有

 而今废者亦备书于后俾有心民事者知所考焉诸县

 并仿此

 咸宁县

渭水通志在县北三十里自长安界流入又东迳高陵入

临潼界水经注渭水自合昆明故渠又东迳霸陵县北霸

水合浐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又东会成国故渠又东与高

陵分水按霸陵故城即 霸县在今县东

潏水通志在县南三十里西北流入长安界黄图潏水在

杜陵从皇子陂西北流迳昆明池入渭长安志义谷水自

乾祐县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

羊谷水入坑河西流十五里入长安界又郊谷水北流十

里合锡谷水自谷口北流十里为坑河入长安界又石鳖

谷水北流十五里复西流十里入长安界又漕水由县界

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马志潏水自石壁谷东得东西二

义谷水锡谷水北流西得羊谷水又西得土门太乙炭谷

水为河西迳杜曲樊川南又西过韦曲华严川南又过下

杜城南神禾原至香积寺西南与镐水合为东交河今按

潏水自南山下分为二一西北流会镐水为交河一自东

岸北流入城为通济渠

 按水经注以交水为上源潏水为下流长安志则以潏

 为源交为流其实二水本为一也因郦注各有名目故

 亦两存之

交水贾志在县南三十里西流至石堨遂分为二一注澧

水一入昆明池

樊川雍胜略在县南三十五里一名后宽川一名华严川

即潏水所经也十道志樊川即杜陵之樊乡汉高祖以樊

哙灌废邱功赐食邑于此三秦记秦岭额根水流为秦川

一名樊川城南记樊川在潏水河北渠南西北为杜曲韦

曲又西为华严寺寺西有雁鹜陂西北有第五桥又迤北

为镐池樊川之地尽矣县志自义谷西北四十里至塔坡

川入长安界唐释子兰华严寺望樊川诗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雪碛𢌞

寒雁村灯促夜春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宋文彦博雨后游华严川马上作雨后城南路无泥未有尘因观曲江

树更忆杳园春草色遥侵水山光翠逼人劝农兼访古揽辔缓朱轮

浐水通志在县东十五里自蓝田界来合㶚水水经注长

水岀杜县白鹿原亦谓之荆溪西北合狗枷川水又北入

霸县疑作霸水温泉入焉水发自原下入荆溪水乱流注于㶚

俗谓之浐水括地志浐水在万年即荆溪狗枷之下流长

安志库谷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

浐水又下流二十五里合㶚水又北流二里入渭又采谷

水自蓝田西北三十里入县界又二十里合库谷水为浐

水又北流四十里入㶚水又石门谷水自蓝田北流十里

入县界合采谷水又北流十五里合库谷水为浐水又荆

谷水一名荆溪自蓝田流至康村入县界西流二十里出

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石门水为荆谷水一名浐水通志

城东南三十里焦戴川自东南来𤀺川自西南来相合为

浐与樊川御宿号为三川

㶚水长安志在县东二十一里自蓝田来合浐水北流入

渭水经注霸水迳蓝田县左合浐水历白鹿原东又北长

水注之又北会两川又北迳枳道左纳漕渠又北入渭

八角井县志在长乐坊赵景公寺前又二龙寺井通志在

永宁坊唐开元时创按今在县治北寺佛像南又曹氏井县志在参政

曹韩别墅以水味甘名甘泉后为马氏所有一夕变为咸

卤人异之又水井在县西一里许寒冽如水又涌珠泉在

白鹿原阔数丈深不见底流百步落高崖为瀑布下有石

龛名喷雪崖下流入员庄又鸣犊泉贾志在鸣犊镇城南

记泉在少陵东冈下浐水西岸

龙首渠贾志在府城东南长安志一名浐水渠玉海唐时

导水入城之渠有三曰龙首永安清明县志龙首渠隋初

堰浐水至大兴城东南入城唐分为二渠一西入通化门

入南内兴庆宫景龙池又西入西内太极宫一北入东苑

在大明宫之东至龙首殿为龙池又注凝碧积翠二池又西北入

大明宫后灌太液池五季后渠涸宋河渠志大中祥符七

年陈尧咨知府事以城内井泉咸苦乃相度城东二里之

龙首渠清甘可五六十丈开引入城散流㕓闬民咸赖之

按隋唐分东西二渠宋止修西渠故道东渠堙废明王恕修龙首渠记略龙首渠始凿于隋初引浐水经倪家村龙

王庙滴水崖老虎窑九龙池至长乐门入城分为三渠一从元真观南流转羊市过咸宁县总府西流转北过马巷

口一从真武庵北流一从羊市分流过书院坊西入秦府成化间虽有人修濬惟总府前二十丈有磗甃砌馀皆土

渠用板木棚盖以土覆之常有损坏巡抚周公季麟檄西安守马炳然俱用磗甃砌城外申家渠等处造桥架槽引

水入渠遂免冲激之患又将城外土渠六十里亦䟽濬深阔筑岸高厚以防走泄通志浐水入县

境合采峪库峪荆峪及大义峪第一派之水北流至留空

村于西岸筑堰西至亭子头皆凿原穿洞而过又西流迳

申家湾又西流十里入城分三派一经流郃阳府前至西

分一渠经流大菜市往北入临潼府一经流京兆驿并永

兴府至西转北经马巷口入莲花池

 按长安志云万年龙首渠史记曰穿渠得龙骨故名今

 考河渠书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漑自征引洛水

 至商颜穿渠得龙骨此渠在今同州府西三十里元和

 志共地有龙坑龙首渠之尾也又通志同州镰山燕脂

 寨下有沟相传为古引洛处敏求之说盖误又按此渠

 自明成化间修后至

本朝康熙初贾中丞汉复复加䟽濬未几而入城旧道堙

 塞今中丞毕公与通济渠并加修濬水势䟽通既济田

 功更资汲取民间实利赖焉

田家湾渠通志浐水北流至田家湾有渠又下为史家湾

渠又北流八㶚

宋家渠通志在县东二十里㶚水来自蓝田至新街子八

县境引流灌漑首为宋家渠下为王家胡家等渠又下为

曹家堰又下为上堰中堰等渠

东堰渠通志在县南五十里引石鳖谷水即镐一名大瓢

河岀峪口北流东岸为东堰渠西为西碌轴堰又下为李

家堰河水又北流十二里至王渠镇西岸为连江渠下为

西官渠东岸有大磨渠下为水磨渠又东为河东偏堰河

水又北至皇甫村西南岸有寨岭堰下为董刘堰又下为

杨家高家等堰西流入长安界

赵家渠通志在县南五十里大义谷水分三派第一派为

龙首渠之源三派为通济渠之源第二派无名其水自东

而西两岸皆可灌漑南岸首为赵家渠西十里至江村为

王家堰又西至张义村为贾家堰至樊村为洪夫官堰至

师家村为师家堰至卢家堡为王家堰至岳村为柳巷堰

又西为新渠至刘思村为白沙渠至小张村为渭渠又下

为官堰为杨家白家等堰西流至瓜张村为郭家堰其在

北岸者首为路家堰西为关家堰至东江坡为姚家堰至

樊村为李家堰又西入澧水

翁家渠通志在县南六十里源出南山白道谷东直北流

岀口灌田复伏入地中至申店又岀下流入于潏又县南

五十里沐峪水又县南二十五里荆峪水俱来自蓝田界

入县境又锺家堰在县南六十里有泉八眼相近有白沙

泉又阿翁泉在县南金銮坡下又腰泉在县南朱家坡下

又老官泉在县南四府堡又双猪扁泉在县南二十五里

海子通志在县东南六十里采库二峪水八县境合流聚

为深潭居民引以灌田

年儿渠通志在城南镐旁潏岸地势低下随地有水可资

灌漑其在馀兆村者为年儿渠在余村者为木槽堰在杨

村者为邢家堰又在西江坡者 亦名邢家堰 在四坡底者为马道堰在

杨安坡者为侯家堰相近有安家堰在徐者寨者为徐家

堰在新村者为连家堰在杜曲者为过街堰稍下有余渠

堰每逢雨足则退水入潏河

 按县东㶚浐之隈居民随地掘水灌田但旋置旋废名

 无一定且所灌甚微故不具载

㶚堤通志在县东二十里浐东㶚北尝被水患修堤数重

每山水发决渰没至数十村康熙二年县令黄家鼎因旧

地令民间以瓮贮土掘沙易石堤始完固至今安澜

 按古渠在咸宁者为漕渠通志在县南又王渠在县东

 北俱自长安流入又黄渠长安志通善坊有杏园黄渠

 又万年县黄渠自义谷口分水入此渠一入库谷一入

 樊川又西入坈河雍录唐文宗太和九年发左右神策

 军淘曲江先是郑注言秦中有灾宜以土功厌胜之帝

 又以杜甫诗有江头宫殿锁千门句遂思复升平故事

 曲江在都城中固为空𨻶然亦缘黄渠可引故游观者

 乐之也县志黄渠自义谷堰水至杜陵南为二渠一灌

 鲍陂一北流十里入曲江今韦曲高望里东南即唐黄渠转东投北注曲江之处

 今并堙废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