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七十二至七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六十九至七十一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七十二至七十三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七十四至七十六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2-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24.djvu/13

大清一统志

 江苏省江寕府为省会在 京师南二千四百里东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三十里

  东至太仓州海岸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浙江嘉兴府嘉兴县界四百七

  十里北至山东沂州府郯城县界六百六十里东南至松江府金山县海岸九百三十里西南至浙

  江湖州府长兴县界四百八十里东北至山东沂州府日照县界八百三十里西北至河南归德府

  虞城县界九百四十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纪之次兼鲁地奎娄分野降娄之次今淮安

  府之清河安东桃源徐州府之邳州宿迁睢寕及海州是宋地氏房心分野大火之次今徐州府之

  铜山萧县砀山丰县沛县是

︹建置沿革︺禹贡扬州及徐豫二州之域禹贡淮海惟扬州孔安国

   传扬州北据淮南距海 按经云东渐于海则青徐扬之海皆主东言通典云扬州北距淮东南距

   海今境内淮以南皆扬州之地惟徐州府之邳州宿迁睢寕及海州淮安府之清河安东桃源为古

   徐州域徐州府之铜山萧县砀山丰县沛县为豫州之域春秋时分属吴楚亦

   兼鲁宋之疆邳泗以北属鲁徐州属宋后越灭吴并其地战国

   时为楚地秦置会稽鄣诸郡汉初置吴楚二国

   会稽郡后汉分置吴郡治吴今苏州府吴国今扬州府楚国今徐州府元封五年

   十三部刺史分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徐二州汉置扬州领郡国七丹阳会稽二郡属之

   徐州楚国属之后汉因之改徐州之楚国为彭城国为州治増置下邳国三国时

   扬州属吴吴都建业置扬州领丹阳吴郡徐州属魏徐州治彭城国兼领沛国

   梁国下邳国晋亦为扬平吴后治建邺领丹阳吴郡増置毘陵郡惠帝増置义兴郡

  徐治彭城国领下邳国东海广陵临淮郡二州东晋都建康扬州遂

  为王畿徐州増置山阳郡义熙中侨置徐兖二州于江淮闲刘宋仍为扬

  阳吴等郡领彭城下邳南兰陵等郡二州改晋之侨州曰南徐

  东海南琅邪晋陵义兴等郡南兖领广陵海陵山阳等郡二州萧齐及梁

  初仍为扬徐南徐南兖州天监中增东徐州晋泰始中

  徐州入魏改为东徐州寻废天监初复置中大通五年又改魏东徐州为武州而淮表

  属魏魏延兴𥘉置南徐州太和十九年置南兖州武定七年置东楚州宿豫郡复梁武州为东

  大宝以后江北尽入于高齐先有南徐东徐南兖改东楚州曰东

  徐州复东徐州曰武州复雎州曰潼州天保二年克广陵改东广州陈承梁绪仅保

  江南亦置扬州南徐等州祯明初増置吴州而江

  淮地属齐旋属后周大象元年取陈南北兖州改武州曰邳州南兖州曰吴州

  隋开皇九年平陈置扬州徐州总管府大业初改

  为丹阳江都毘陵吴郡以上属扬州彭城东海下邳等

  郡以上属徐州唐武德𥘉复改诸郡为州贞观初分属

  江南及淮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又分江南为东西

  道淮南道采访使治扬州领扬楚等州江南东道采访使治苏州领润昇常苏四州昭宗

  时为杨行密所据五代时杨隆演建吴国都广

  昪代之是为南唐都建康増置泰州惟吴郡属于吴越钱氏周显

  德五年克淮南十四州以江为界又増置通州宋开宝

  八年平南唐分江南淮南二路及分属两浙路熙

  寕中分江南为东西二路淮南为东西二路亦分

  属为浙西路江寕府属江南东路淮安州清河军海州真州高邮军泰州通州属淮南

  东路常州江阴军镇江府平江府属浙西路元分属河南江浙行中书

  省扬州淮安二路高邮一府徐邳二州属河南江北行省平江常州镇江集庆四路松江一府属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于集庆路明𥘉定鼎建康

  改集庆路曰应天府建为京师尝置江南行省旋罢永乐二

  年改建北京以为行在正统六年定北京为京师

  以应天府为南京直隶府六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州一

  

 本朝改置江南省治江寕府顺治十八年分属左右

   布政使司淮安扬州二府徐州一州属左布政使司江寕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属右

   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改为江苏省领江寕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七

   府徐州一州雍正二年升苏州府属之太仓州淮安府

   属之海州扬州府属之通州为直隶州十一年升

   徐州为府乾隆三十二年以通州及崇明县沙地

   析置海门直隶厅领府八直隶州三直隶厅一

    江寕府 苏州府 松江府 常州府 镇江

    府 淮安府 扬州府 徐州府 太仓直隶

    州 海州直隶州 通州直隶州 海门直隶

   厅

 ︹形势︺东滨海自海州东北接山东日照县界南至松江府东南接浙江海盐县界中闲回环

  所及滨海几一千二百里而淮安府之安东为河准入海之口通州之海门为大江入海之口太仓

  州之崇明则孤海中为江口捍蔽南据五湖即太湖也与浙江湖州府分界西接

  梁楚自徐州府亳州以西为河南归德府故梁地自颍州府以西为河南汝南府故楚地

  有淮甸徐邳之境跨淮北上接山东其名山则有锺山在江寕府东北

  唐六典江南道名山曰蒋山朱子曰天下山皆发源于岷山锺山实其脉之尽者摄山

  寕府东北舆地志云山多药草可以摄生鸡鸣在江寕府西北本名鸡笼山乐史太平寰宇记

  西接落星冈北临栖元塘牛首在江寕府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有二峯东西相对名曰双

  阙亦曰牛头山北固在镇江府北下临长江其势险固实为京口壮观焦山在镇江府

  东九里大江中通无丹徒县有京口谯山戍一名樵山金山在镇江府西北七里大江中与

   焦山对峙相距十里许世称金焦北固为京口三山云惠山在常州府西通志古名华山又

   曰西神山下有慧山寺第二泉在焉灵岩在苏州府西寰宇记山西有石鼔亦名石鼔山

   大川则有大江自江西彭泽县流入东北迳江寕县西江浦县东上元县北六合县

   东又东迳句容县北仪徴县南又东迳丹徒县北江都县南又东迳丹徒县北泰州南武进县北又

   东南迳江阴县北泰兴县靖江县如皋县南又东迳常熟县北通州南又东迳太仓州北东入于海

   淮自河南固始县界东北流人迳清河县南曰清口与黄河会又东北迳山阳县北又东北迳安

   东县南又东北入于海黄河南岸自河南虞城县北岸自山东单县界东流入经砀山县北

   丰县南又东南迳沛县南萧县北又东迳铜山县北又东迳睢寕县北邳州南又东迳宿迁县南又

   东南迳桃源县北又东南迳清河县南与淮水会又东迳山阳县北又东北迳安东县南又东北入

   于海徐州以上盖夺古汴水之道至州东北合泗又夺泗水之经流清口以下东至海并夺淮之经

    清河即泗水也旧自山东鱼台县南流入徐州府境至淮安府清河县合于淮谓之清口

    亦曰泗口亦曰淮口周礼职 方青州川曰淮泗汉书地理志泗水过郡六行一 千一百一十里今为

    大河所夺雎水汴水支流也 旧自河南永城县界流入徐州府砀山 县界下流至宿迁县东南

    合泗谓之睢口亦曰小 河汉书地理志雎水历郡四行千三百六十 里今为大河所夺运 河

    南自浙江嘉兴府界北溯经吴江县东又北至苏州府城西又西北至无锡县南又西北至常州府

    城东又西北至丹阳县南又北而西过镇江府城南又西北出京口闸逾大江入瓜洲口北溯至扬

    州府城东南又北至高邮州西又北至宝应县西又北至淮安府城西又西北出清江浦天妃闸逾

    淮河东北入杨庄口西溯迳清河县北又西北至桃源县北又西北至宿迁县北又北至邳州西又

    西北接山东峄县界又西北溯至沛县北又西北接山东鱼台县界凡迳苏常镇江扬淮安徐六府

    回环千五百五十馀里供输数百万皆取给于此洮湖一名长荡湖在镇江府溧阳县北二

  十里金坛县东南三十里常州府宜兴县西百里湖周一百二十里西通石臼丹阳等湖东通太湖

  太湖即古震泽亦曰具区又曰笠泽曰五湖在苏州府西南三十里常州府东南八十里浙江

  湖州府北二十八里纵横三百八十三里周围三万六千顷旁近州邑之水以湖为壑宣泄入海恃

  有三江一曰松江即吴淞江自湖分流经吴江县东南下流至嘉定县东南入海一曰娄江即下江

  自湖分流经吴江县西北入运河下流至太仓州刘河口入海一曰东江即上江自湖分流经浙江

  嘉兴界至海盐县乍浦入海其重险则有京口山水清峙土壤

  优渥东南之胜实惟名邦

 ︹文职官︺

  两江总督驻江寕府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江苏巡抚驻苏州府

  漕运总督驻淮安府

  河道总督驻清江浦管江南河道旧有副总河嘉庆十五年

  提督江苏学政驻江阴县

  巡视两淮盐政驻扬州府辖江南江西湖广河南汝寕等处

  督理织造二员一驻江寕府兼管龙江西新关税务一驻苏州府兼管浒墅钞关税

   

  淮宿等关监督驻淮安府

  江寕布政使司驻江寕府辖江寕淮安扬州徐州四府海通二州乾隆二十五年

   设并置理问以下官理问 仓大使 库大使

  江苏布政使司驻苏州府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太仓州海门厅理问

    库大使

  江苏按察使司驻苏州府统辖全省驿传事务经历 司狱

  江安督粮道驻江寕府辖江寕淮安扬州徐州四府海州通州二州及安徽之安庆

   州寕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颖州八府广德滁和六安泗五州漕务库大使雍正五年

   

  苏松粮储道驻常熟县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太仓州漕务兼管水利库大

   使雍正五年设

  盐法道驻冮寕府辖江苏安徽两省盐法分巡江寕兼管水利

  河库道驻清江浦库大使乾隆十八年设

  分巡松太兵备道驻上海县兼管水利监收海关税务

  分巡淮扬河务兵备道旧驻淮安府乾隆五十七年移驻清江浦兼管漕务

   盐法海防

  分巡淮徐海河务兵备道驻徐州府辖邳宿铜丰兼管淮安府桃源黄河

   旧为海防道干隆八年改设

  分巡淮海河务兵备道驻安东县辖桃北山安海安海阜嘉庆十六年增设

  分巡常镇通海兵备道驻镇江府兼管河务监收扬州钞关税务

  两淮盐运使驻扬州府经历 知事 库大使广监掣

   同知二员淮南驻仪征淮北驻淮安批验所大使二员 巡

   检二员淮南属白塔河淮北属乌沙河分司运判三员海州一员旧驻

   淮安名淮安分司乾隆二十四年移驻板浦二十八年改名通州一员驻石港场泰州一员驻

    东台盐课大使二十三员海州运判属板浦临兴中正三员通州运

    判属丰利掘港石港角斜金沙馀西栟茶馀东吕四九员泰州运判属富安安丰伍祐梁垛东

   台丁溪草堰新兴庙湾刘庄河垛十一员 按旧设二十五员乾隆三十三年裁通州西亭场

    一员泰州小海场一员

   江寕府知府 理事同知 江防同知 替粮同

    知驻怀集桥南捕通判 北捕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照磨 检校 巡检三员江东江淮

    秣陵宣课大使二员龙江关聚宝门旧有都税大使乾隆二十六年

    批验茶引所大使 知县七员上元江寕句容溧水江浦六合

    县丞三员上元江寕句容县学教谕七员 训导七

    员 巡检五员上元属淳化江寕属江寕镇句容属龙潭六合属瓜步高淳属

    广典史七员 税课局大使

   苏州府知府 太湖抚民同知旧驻吴江县同里乾隆二年移驻

    吴县洞庭东山督粮水利同知 总捕同知 海防同

    知驻常熟县福山镇乾隆三十三年裁三十五年复设管粮通判 府学

    教授 训导 照磨 知事旧有经历乾隆三十一年裁

    狱太湖巡检二员太湖属角头东山知县九员吴长洲元和崑

    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县丞八员长洲昆山新阳常熟震泽俱驻县城吴驻

    木渎镇元和驻角直吴江驻盛泽镇县学教谕五员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

    训导五员吴元和新阳昭文震泽主簿五员吴长洲元和昭文吴江

    按元和一员乾隆二十六年由昆山改隶巡检十一员吴属光福长洲属吴塔元

    和属周庄昆山属石浦新阳属巴城常熟属黄泗浦昭文属白茆港吴江属同里汾湖震泽属

    平望震泽典史九员

   松江府知府 川沙抚民同知旧为董漕同知干隆二十四年移驻

    川沙嘉庆十七年易今名水利通判驻奉贤县柘林粮捕通判 府

   学教授 经历 知事 司狱川沙知县七员

    华亭娄奉贤金山上海南汇青浦旧设八员乾隆八年栽福泉一员县丞六员

    南汇俱驻县城华亭驻曹泾娄驻白龙潭奉贤驻曰团镇青浦驻七宝镇旧设七员乾隆二十

    四年裁金山一员县学教谕四员华亭娄上海青浦训导四员

    奉贤金山南汇青浦主簿四员华亭娄上海青浦巡检九员华亭属金

    山娄属小蒸村𫯠贤属南桥金山属金华上海属黄浦吴淞江南汇属三林庄青浦属淀山新

    典史七员

   常州府知府旧有海防同知干隆二十七年裁总捕通判 督粮

    水利通判 府学教授 训导 知事旧有经历乾隆

    二十六年裁照磨 知县八员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

    县丞五员武进无锡江阴靖江俱驻县城宜兴驻杨港镇县学教谕五

    员武进无锡江阴宜兴靖江训导五员阳湖金匮江阴荆溪靖江主薄三

   员阳湖金匮江阴巡检十一员武进属奔牛小河阳湖属马迹无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属高桥金

    匮属望亭江阴属顾山镇宜兴属锺溪下邾荆溪属湖汊张渚靖江属新港典史八

   员

   镇江府知府 海防理事同知 督粮总捕通判

    旧设二员乾隆五十四年裁水利一员府学教授 训导 经历

     知事 照磨 知县四员丹徒丹阳金坛溧阳县丞四

    员金坛溧阳俱驻县城丹徒丹阳分管河务县学教谕四员 训导

    四员 主簿三员金坛驻县城丹徒驻京口驿丹阳驻珥陵镇巡检

    六员丹徒属丹徒镇安港高资镇丹阳属吕城包港金坛属湖溪典史四员

     闸官丹徒属横越闸

   淮安府知府 山清外河同知 山安南岸河务

    同知驻山阳县童家营海防河务同知驻安东县桃源北岸

    同知驻桃源县乾隆五十四年改江防同知设山清里河同知驻清江浦

    海阜同知庆六年设海安同知庆六年设淮河北岸

    通判嘉庆十六年设山盱河务通判驻山阳县周家桥军捕通

    判驻淮安府桃源安清中河通判驻清江浦桃源南岸通

    判乾隆五十四年镇江水利通判设高堰河务通判驻清江浦府学

    教授 训导 经历旧有照磨干隆十八年裁检校 税课

    局大使旧有仓大使干隆二十九年裁知县六员山阳阜寕盐城清河安东

    县丞十员盐城安东桃源俱驻县城山阳二一驻县城一驻里河阜寕二一驻

    县城一驻北岸清河三一驻县城二分驻里河外河县学教谕五员山阳盐城

    清河安东桃源训导五员山阳阜寕清河安东桃源主簿十二员

    属四里河外河高家堰高良涧阜寕属北岸清河属三中河外河里河安东属管河桃原属三

    中河北岸南岸巡检十三员山阳属板闸镇童家营阜寕属草堰羊寨大套马逻

    盐城属上冈沙沟清河属马头安东属五港长乐桃源属史家集三义典史六员

     闸官六员清河属清江闸通济闸清河闸福兴闸惠济闸盐城属天妃闸

   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知府 清军捕盗同知 扬河江防同知

    驻江都县瓜洲镇扬河通判驻高邮州下河通判 府学教

   授 训导 经历 照磨 检校 知州二员

    高邮州同二员州判高邮管河旧设二员干隆二十二年裁泰州一

    州学学正二员 训导高邮旧设二员乾隆三十二年裁泰州一

    吏目二员 巡检四员高邮属界首时堡泰州属海安安乡旧有

    泰州西溪一员干隆三十二年裁知县六员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

   丞五员江都仪征兴化宝应东台俱管河县学教谕四员江都仪征

   兴化宝应训导五员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主簿二员甘泉宝应俱管

   巡检九员江都属万寿镇瓜洲镇甘泉属上官桥邵伯仪征属旧江口兴化属

   安丰宝应属槐楼衡阳镇富安场典史六员 税课局大使

   闸官四员仪征属清江闸芒稻河闸兴化属白驹三闸东台属草堰四闸

  徐州府知府 铜沛河务同知兼管盐粮捕务宿北同知

   嘉庆七年宿虹同知设萧砀南岸同知驻砀山旧置丰砀通判乾隆五十五

   年改名萧砀南岸通嘉庆五年改同知睢南同知驻睢寕姚家集乾隆五十二年

   改邳雎同知设邳宿运河通判 邳北通判驻邳州干隆五十二

   年裁扬州六塘同知设嘉庆五年改通判宿南通判嘉庆七年增设丰砀北

    岸通判驻丰县梁家口乾隆五十五年改盐捕通判设府学教授 经

    历 知州州同州判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三员旧城直河新安知县七员铜山萧砀山丰

    沛宿迁睢寕县丞六员铜山砀山丰宿迁属粮河永济桥睢寕俱管河旧设四员

    庆七年増砀山丰县各一员 按宿迁永济桥一员旧驻中河乾隆二十七年县学

    教谕六员萧砀山丰沛宿迁睢寕训导七员 主簿十员

    铜山属南岸北岸萧砀山丰沛宿迁属北岸南岸运河睢寕俱管河巡检九员

    属利国四界吕梁斗虎店萧属张山店沛属夏阳宿迁属㟃峿刘马庄归仁堤典史七

    员 闸官二员铜沛属彭口闸杨庄闸

   太仓直隶州知州 州同旧驻州城乾隆十一年移驻茜泾州学

    学正 吏目 巡检二员七浦甘草闸官七浦天妃闸

    县四员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县丞四员镇洋驻县城崇明驻五滧嘉定驻南

    翔宝山驻高桥县学教谕二员崇明嘉定训导二员镇洋宝山旧设

    三员嘉庆十七年裁崇明一员主簿巡检二员崇明属豹𧴀镇嘉定属诸

    典史四员

   海州直隶州知州 州同管河旧驻大伊镇嘉庆十六年移驻南岸

    判乾隆十二年设州学学正 训导 吏目 巡检二

    员高桥惠泽知县二员赣榆沭阳县丞沐阳驻钱家集县学教谕

    二员 训导二员 巡检赣榆属青口镇典史二员

   通州直隶州知州旧有沙务州同干隆三十三年裁州判州学

   学正 训导 吏目 税课局大使 巡检

   旧有狼山一员干隆三十三年裁知县二员如𦤎泰兴县丞如𦤎管河

   学教谕二员 训导二员 主簿如皋驻掘港巡检

   五员如皋属西场石庄泰兴属黄桥印庄口岸典史二员

  海门直隶厅同知乾隆三十三年设训导庆七年设照磨

   

 ︹武职官︺

  江寕将军驻江寕府副都统旧置左右翼二员干隆三十四年裁一员协领

   兼佐领八员 佐领三十二员内委署前锋翼长二员

   御四十员内委署前锋章京八员骁骑校四十员

   镇守京口副都统驻镇江府京口旧置将军左右副都统乾隆二十八年裁将军

    并裁副都统一员协领兼佐领二员 佐领十四员

    防御十六员 骁骑校十六员

   督标驻江寕府中左二营副将中营兼中军游击都司守备

    千总三员中营一员左营二员把总八员中营四员左营四员

    制外委十一员中营六员左营五员额外外委十一员

    六员左营五员旧设六员乾隆四十八年増中营三员左营二员

   抚标驻苏州府左右二营参将左营兼中军守备二员左营一员右营一员

    千总四员 把总七员左营四员右营三员经制外委五

    员左营三员右营二员额外外委六员旧设二员乾隆四十八年增四员

   提督驻松江府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游击四员左前后三营驻本营

    右营驻上海县守备五员四驻本营右营驻上海县千总九员中营二员

    左营一员前营二员后营一员俱驻本营右营三员分防上海泗泾北簳山各汛旧设十一员

    嘉庆十一年左后各一员把总十八员中营三员分防干吕港洙泾小泾各

    汛左营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芦墟震泽盛泽各汛右营四员分防中浦北浦南汛北汛各汛

    前营三员分防金泽菉葭滨章练塘各汛后营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锺贾山青浦白鹤江各

    汛旧设二十一员嘉庆十一年裁中右前各一员经制外委二十九员

    中营五员二驻本营三协防干吕港洙泾小泾各汛左营六员三驻本营三协防芦墟震泽盛

    泽各汛右营七员协防泗泾北簳山中浦南汛北汛北浦上海城各汛前营五员二驻本营三

    协防菉葭滨金泽章练塘各汛后营六员三驻本营三协防锺贾山青浦白鹤江各汛旧设三

    十一员嘉庆十一年裁中前各一员额外外委十五员中营四员左营二员

    右营四员前营三员后营二员旧设十四员干隆四十八年増中左前后四员嘉庆十一年

    左前后三员

   河标驻清河县中右二营副将中营兼中军驻清江浦游击右营驻桃源县白洋

    都司守备右营驻宿迁县千总五员中营二员俱驻本营右营

    三员二驻本营一防邳州汛把总九员中营五员四驻本营一防旧城汛右营四

    员分防桃源宿迁磘湾口泇口各汛经制外委十三员中营六员四驻本营

    二分防城守旧城二汛右营七员协防宿迁仰化集刘马庄皂河众兴集邳州归仁集各汛

    额外外委八员中营五员右营三员旧设七员乾隆四十八年增中营一员

   漕标驻淮安府中左右三营副将游击都司二员中营兼中

   军一员其左营一员干隆二十八年改游击设守备二员左右二营千总四

   员中营二员左右营各一员把总十员中营四员左右营各三员经制外

   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九员旧设六员乾隆四十八年増三员

  苏松镇总兵官驻崇明东沙中左右三营游击二员中左二营都司

   守备三员中左右三营千总六员分防施翘河永安沙北合洪蒲

   沙套堡镇拳头港各汛把总十二员分防永安沙头条港北𥪡河外海山前野

   鹅沙南洪郁黄状当头沙港岸沟高头沙陈六港张家港外海大安戏台沙各汛经制

   外委十八员十七驻本营一防七滧汛额外外委十二员

   九员乾隆四十八年増三员

  狼山镇总兵官驻通州中左右三营游击二员中右二营都司

    守备三员中左右三营千总六员旧设五员嘉庆二十四年増右营一

    把总十二员旧设十员嘉庆二十四年増右营二员经制外委

    十八员十驻本营二防新城汛六分防西亭场力乏桥白蒲镇江汛三十里四方沙西

    关厢各汛额外外委九员旧设八员乾隆四十八年増右营一员

   徐州镇总兵官驻徐州府中右二营旧为河标左营副将嘉庆十四年改设兼置游

    击以下官游击守备二员中营一员右营防夏镇汛千总四员

    一驻本营三分防睢寕沛县丰县各汛旧设三员嘉庆二十四年增一员把总二员

    旧设三员嘉庆二十四年裁一员经制外委五员一驻本营四协防夏镇睢

    寕沛县丰县各汛旧设六嘉庆二十四年裁一员额外外委七员旧设六员

    嘉庆二十四年増一员

     以上苏松等三镇均听两江总督江南提督

     节制徐州一镇兼听河道总督节制

   江寕城守协副将驻江寕府都司左营旧设二员嘉庆十一年裁右营一员

    守备二员左右二营千总四员左营二员右营二员把总八员

    左营四员右营四员经制外委十二员 额外外委六员

    乾隆二十六年设

   京口协水师营副将驻江阴县旧隶江寕将军乾隆三十三年改隶督标

    击驻靖江县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靖江汛把总四

    员 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苏州城守营参将驻苏州府守备三员二驻本营一驻昆山县

   总二员分防西城枫桥二汛把总七员分防周庄浒墅关沙河昆山木渎镇

   社坛黄埭各汛经制外委九员 额外外委五员

  镇江城守营参将驻镇江府守备 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

   金坛县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员嘉庆十年把总五员一驻本营四分防朱张圩

   关厢丹阳运河各汛旧设四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员经制外委八员

   额外外委四员

  海州营参将驻海州旧置游击隶漕标庆十七年改设隶督标都司驻钱家集

   庆十七年増设守备驻青口镇千总二员旧设一员嘉庆十七年増一员

   把总四员旧设三员嘉庆十七年増一员经制外委六员四驻本营

   二分防三尖马厂二汛旧设四员嘉庆十七年増二员额外外委四员

    一员嘉庆七年増二员

   扬州营参将驻扬州府旧置游击隶漕标嘉庆二十五年改设隶督标守备二

    员旧设一员嘉庆十八年増一员千总四员分防宝应衡阳高邮邵伯各汛旧设

    三员嘉庆八年増一员把总七员二驻本营五分防钞关宝应马家桥北坝僧道

    桥各汛旧设六员嘉庆十一年裁一员十八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五员

    防马家桥界首水南各汛二协防邵伯僧道桥二汛旧设一员嘉庆十八年増二员二十五年

    増二额外外委四员三驻本营一防水北汛嘉庆十八年设三员二十五

    年増一员

   京口右营游击驻江都县瓜洲镇旧隶江寕将乾隆三十三年改隶督标

    备驻丹徒县图山寨千总二员分防大沙三江口二汛把总四员

    分防匡家桥簰湾黄家港大炮台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

    委三员

   奇兵营游击驻仪征县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江口江寕河口二汛

    把总三员分防旧江口江寕北河口六合瓜埠各汛经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三员

   常州营游击驻常州府守备三员分驻阳湖金匮荆溪各县千总三

    员分防阳湖无锡清安宜兴和桥各汛把总四员分防东埠西埠黄埠墩徐舍各

    经制外委七员 额外外委五员二驻本营三分防金

    匮宜兴二汛

   江阴营游击驻江阴县守备 千总防周庄汛把总二员

   申港青旸二汛经制外委三员分防长泾四河口祝塘各汛额外外

   委

   京口高资营都司驻丹徒县高资镇旧隶江寕将乾隆三十一年改隶督标

    千总 把总 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杨舍营都司驻江阴县杨舍堡把总防沿江内地等汛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

   孟河营都司驻武进县孟河堡把总防石桥湾汛经制外委

    额外外委

   溧阳营都司驻溧阳县千总 把总二员分防句容高淳二汛

    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二员

   浦口营都司驻江浦县浦子口兼管安徽省交界地方所属千总一员把总二员经制

    外委一员分防安徽地界详载安徽统部武职门经制外委三员二驻本营

    一防安徽地界详安徽统部武职门额外外委

   青山营守备驻仪征县青山头把总防官山顶汛经制外委

    沟镇额外外委

   瓜洲营守备驻瓜洲镇千总 把总二员分防城外大桥二汛

    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

     以上江寕京口二协苏州城守等十五营均

     隶两江总督统辖其江寕一协镇江常州江

     阴杨舍孟河五营兼隶提督管辖溧阳浦口

    青山瓜洲四营兼隶江寕协副将管辖

   太湖营副将驻太湖厅洞庭东山都司守备驻宜兴县周铁桥

    总三员分防东山𥳑村马迹山各汛旧设四员嘉庆二十三年裁一员把总四

    员分防鲇鱼口吴溇鼋山荆溪凤川各汛经制外委六员分防胥口乌溪

    杨湾鼋山练聚桥金墅各汛额外外委四员一驻本营三分防𥳑村周铁桥

   铜坑各汛旧设三员嘉庆二十三年増一员

   松江城守营游击驻松江府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南半城北

    半城二汛把总四员分防东外南外西外仓城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四员旧设三员乾隆四十八年増一员

   金山营游击驻金山县旧置参将嘉庆二十五年改设守备 千总二

   员分防东半城西半城二汛把总四员分防海汛张堰亭林镇张泽镇各汛

   制外委六员协防东半城西半城海汛张堰亭林镇张泽镇各汛额外外

   委三员乾隆二十八年设

  刘河营游击驻镇洋县茜泾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太仓刘河闸二

   把总四员分防土寨七了刘河炮台横泾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

  福山营游击驻常熟县福山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城守鹿苑二汛

   把总四员分防城外徐六泾唐市支塘镇各汛经制外委六员

   额外外委三员二驻本营一防苏松粮道库

  柘林营都司驻华亭县柘林城千总 把总二员分防内外二汛

   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二员旧设一员干隆四十八年

   増一

  青村营都司驻奉贤县青村城千总防青村港把总防二墩荒汛

   制外委防新埸汛额外外委

  南汇营都司驻南汇县守备乾隆三十八年増设千总 把总二

   员分防杜家行一团二汛旧设一员乾隆三十一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二员

   旧设一员乾隆三十一年増一员额外外委二员旧设一员干隆四十八年

   増一

  平望营都司驻吴江县旧置守雍正十年改设千总驻平望镇把总二

   员分防巡湖震泽城守二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二

    员旧设一员乾隆四十八年増一员

   靖江营守备驻靖江县把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西汛旧有千总一员嘉庆

    十一年裁经制外委三员分防火王永定西来各汛额外外委

     以上太湖一协松江城守等九营均隶提督

     管辖

   淮徐淮扬河营参将驻清江浦辖淮徐淮扬二营游击二员

    营驻宿迁县淮扬营驻清江浦守备二十二员淮徐属八营各一员萧砀南岸

    驻顺河集丰铜北岸驻石林工铜沛驻徐城夹河雎灵南岸驻戴家楼邳州北岸驻七坝工宿

    虹南岸驻古城宿迁北岸驻宿迁县邳宿运河驻宿迁县皂河淮扬属十四营各一员桃源南

    岸驻桃源县山清里河驻杨家庙山清外河南岸驻老坝口山清外河北岸驻烟墩工高堰驻

    武家墩山盱驻高涧高宝运河驻高邮州桃源北岸驻单家庄桃源安清中河驻杨庄山安阜

    驻东门工山阜海防南岸驻童家营海安北岸驻马港工海阜南岸驻陈家铺扬河江防驻瓜

    洲 按丰铜北岸营乾隆五十六年裁安阜营増设海安北岸海阜南岸二营均嘉庆十六年

    设山清外河北岸嘉庆十七年千总十九员淮徐属八员均驻本营萧砀南

    岸二员丰铜北岸铜沛睢灵南岸邳州北岸宿虹南岸宿𨗇北岸各一员淮杨属十一员六驻

    本营山渍里河山清外河南岸高堰桃源安清中河山安阜扬河江防各一员五分防各汛桃

    源南岸属驻龙窝高宝运河属驻清水潭泥甸桥桃源北岸属驻崔镇海安北岸属驻海北

    按萧砀南岸营旧设一员嘉庆八年增一员丰铜北岸营是年増设山清外河南岸营旧设二

    嘉庆十七年裁一员海安北岸营十八年増设把总三十三员淮徐属十

    二员十一驻本营萧砀南岸睢灵南岸邳州北岸宿迁北岸各一员丰铜北岸铜沛各二员邳

    宿运河三员一分防宿虹南岸属驻蔡家楼淮扬属二十一员十五驻本营山清里河高宝运

    河山安阜海阜南岸扬河江防各二员山清外河南岸桃源安清中河各一员海安北岸三员

    六分防各汛桃源南岸属驻烟墩山盱属驻周桥桃源北岸属驻三义镇山阜海防南岸属驻

    小陵马迁大套 按萧砀南岸邳州北岸邳宿运河三营旧各二员乾隆四十八年裁萧砀南

    岸一员三十三年裁邳州北岸一员増邳宿运河一员桃源安清中河营旧设二员扬河江防

    营旧设一员乾隆五十七年裁桃源安清中河一员増扬河江防一员海安北岸海阜南岸二

    嘉庆十六年各设一员十八年増海安北岸二员海阜南岸一员经制外委协

    防六十七员淮徐属二十三员二驻本营均宿虹南岸二十一分防各汛萧砀南

    岸属王平庄定国寺田工丰铜北岸属丰上陆堡张庄坝铜沛属郭村大坝小店睢灵南岸属

    戴家楼余纪魏工王家堂下邳州北岸属童家堂五工头宿虹南岸属周家楼宿迁北岸属皂

    河上皂河下古城邳宿运河属猫儿窝利运闸溁流闸淮扬属四十四员十六驻本营桃源南

    岸桃源北岸各二员山清里河三员高宝运河五员山阜海防南岸四员二十八分防各汛山

    清外河南岸属外河上外河下南岸下山清外河北岸属北岸上北岸下高堰属高堰高涧北

    山盱属徐坝上徐坝下高𣾺南桃源安清中河属双金闸杨庄高台云家渡众兴集山安阜属

    安东上河下河海安北岸属五套沈家滩王家滩海阜南岸属仁和十巨海南扬河江防属京

    口江甘各汛 按萧砀南岸丰铜北岸雎灵南岸宿虹南岸宿迁北岸五营旧各二员嘉庆八

    年增萧砀南岸丰铜北岸各一员十二年増宿虹南岸一员二十年増睢灵南岸宿迁北岸各

    一员邳州北岸营旧设三员乾隆三十三年一员山清外河北岸营旧设一员山盱营旧设

    二员高宝运河山安阜二营旧各四员桃源安清中河山阜海防二营旧各三员乾隆五十七

    年裁桃源安清中河一员嘉庆十三年増一员十六年裁山清外河南岸山安阜各一员设海

    安北岸二员海阜南岸一员十七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一员十八年増山清外河南岸山清外

    河北岸桃源安清中河山阜海防海安北岸各一员海阜南岸营二员二十年増山盱高宝运

    河各一员二十一年增山清外河南岸桃源安清中河各一员外委效用一百

    三十六员淮徐属五十九员萧砀南岸丰铜北岸宿迁北岸邳宿运河各六员铜沛

    十一员睢灵南岸九员邳州北岸八员宿虹南岸七员淮扬属七十七员桃源南岸山清里河

    桃源北岸山安阜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六员山清外河南岸五员山清外河北岸高堰各三

    员山盱扬河江防各四员高宝运河山阜海防各七员桃源安清中河八员均驻本营 按萧

    砀南岸营旧设七员铜沛营旧设十二员乾隆四十八年各裁一员丰铜北岸宿虹南岸宿迁

    北岸三营旧各四员嘉庆八年十二年増丰铜北岸二员九年裁睢灵南岸一员二十年増宿

    迁北岸二员山清外河南岸营旧设九员山盱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河江防二营旧各三员山安阜营旧设五员

    山阜海防营旧设六员嘉庆十六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一员设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一员十

    七年裁山清外河南岸三员增海安北岸海阜南岸各三员十九年又各增二员二十一年增

    山盱扬河江防各一员二十五年増山安阜一员

   庙湾营游击驻阜寕县庙湾城旧隶漕标嘉庆二十一年改隶河标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射阳湖黄河二汛把总防陆营汛经制外委协

    防四员 外委效用二员

   佃湖营都司驻佃湖集旧隶漕标嘉庆十年改隶河标把总二员一驻本营

    一分防安东汛经制外委协防二员 外委效用一员

   苇荡左营守备驻海州大尹山镇千总防海州湖河北岸把总二

    员分防海州车辆河南岸北岸经制外委协防三员 外委

    效用三员

   苇荡右营守备驻阜寕县仁和镇千总防阜寕八滩汛把总二员

    分防阜寕县二本楼新淤尖二汛经制外委协防三员 外委

    效用三员

   船务营守备 把总二员 经制外委协防四员

    旧设二员嘉庆二十一年増二员外委效用十一员

     以上淮徐淮扬等六营均隶河道总督管辖

   淮安城守营参将驻淮安府守备千总二员 把总

    四员 经制外委六员分防塔儿头旧城草湾永丰坝新联岔河车桥

    额外外委四员

  盐城营游击驻盐城县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兴化县刘庄阜寕县

   小关二汛把总二员分防新洋港沙沟二汛经制外委五员

   额外外委二员

  东海营都司驻海州南城雍正十年改守备设千总 把总二员

   分防北城西连二汛经制外委三员 额外外委二员

    以上淮安城守等三营均隶漕运总督管辖

    东海一营兼隶狼山镇管辖

  川沙营参将驻南汇县川沙城旧隶提标嘉庆十年改隶守备 千总

   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曹家路宝山县炮台二汛旧设二员嘉庆十一年増一员

   总五员分防川沙洼周浦镇三尖嘴宝山县城炮台各汛旧设四员嘉庆十一年增一

    经制外委七员二分防黄家湾城守二汛五协防川沙洼周浦宝山县城

    炮台曹家路各汛旧设六嘉庆十一年増一员额外外委四员旧设三员

    嘉庆十一年増一员

   吴淞营参将驻宝山县旧隶提嘉庆十年改隶守备 千总三员

    分防嘉定炮台胡港口各汛旧设二员嘉庆十一年増一员把总五员分防练祁

    南翔江湾淘炮台各汛旧设四员嘉庆十一年增一员经制外委七员

    练祁城厢大场江湾嘉定原设炮台𣸸设炮台各汛旧设六员嘉庆十一年増一员额外

   外委四员旧设三员嘉庆十一年増一员

   奇营游击驻崇明县西北路守备 千总二员分防施翘河掘头港

    把总四员二分防渡船港二套二协防施翘河掘头港各汛经制外

   委六员 额外外委四员旧设三员乾隆四十八年增一员

    以上川沙等三营均隶苏松镇管辖

  泰州营游击驻泰守备千总防东台汛把总四员

   兴化关厢姜堰中沓灶各汛经制外委五员分防中堡庄安丰海安沈家灶

   港口各汛额外外委二员

  泰兴营都司驻泰兴县雍正九年改守备设把总防黄桥汛旧设二员嘉庆十一

   年裁一员经制外委二员一驻本营一防包家桥汛额外外委

  掘港营都司驻如皋县掘港场雍正十年改守备设把总二员分防李家

   堡坌河镇二汛经制外委二员 额外外委

  三江营守备驻江都县东南三十里把总嘉庆二十五年增设

     以上泰州等四营均隶狼山镇管辖

   徐州城守营都司驻徐州府千总二员一驻本营一防柳泉汛

    总三员分防南路东路西路各汛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防北

    路双沟二汛旧设二员嘉庆二十四年増一员

   萧营都司驻萧县旧隶河标嘉庆十一年改隶把总三员一驻本营二防砀山

    蟠龙二汛旧设二员嘉庆二十四年増一员经制外委三员一驻本营二分

    防杨家集马良集二汛旧设一员嘉庆二十四年増二员额外外委二员

    一员嘉庆四年増一员

     以上徐州城守等二营均隶徐州镇管辖

     按徐州镇管辖徐州城守萧营宿州三营其

     宿州一营驻安徽宿州地界详载安徽统部

     武职官门

   江淮卫守备 领运千总十八员头帮二员二帮二员三帮二员

    四帮二员五帮二员六帮二员七帮二员八帮二员九帮二员

   兴武卫守备 领运千总十八员头帮二员二帮二员三帮二员

    四帮二员五帮二员六帮二员七帮二员八帮二员九帮二员

   苏州卫守备 领运千总四员前帮二员后帮二员

   镇海卫守备 领运千总六员前帮二员后帮二员金山帮二员

    按金山帮旧隶金山卫干隆十五年裁守备并入

   太仓卫守备 领运千总四员前帮二员后帮二员

   镇江卫守备 领运千总四员前帮二员后帮二员

   淮安卫守备 领运千总八员头帮二员二帮二员三帮二员四帮

    

   大河卫守备 领运千总六员头帮二员二帮二员三帮二员

   扬州卫守备 领运千总八员头帮二员二帮二员三帮二员仪征

    帮二员 按仪征帮旧隶仪征乾隆十五年裁守备并入

   徐州卫守备 领运千总六员徐州帮二员河南前帮二员河南后

    帮二

   苏州白粮帮领运千总二员

   常州白粮帮领运千总二员

   松江白粮帮领运千总二员

  ︹税课︺海关额 征银二 万一千四百八十两 三钱三分铜觔水 脚银二 千五百两盈馀银四 万二千两

    浒墅关额 征银十六万八千七百九分五釐铜觔水脚银二 万二千四百四十二两三钱一分二厘

    ⿱⿵乃𰀁皿 -- 盈馀银二十五万两淮安关额征银十八万六千二百五十五两铜觔水脚银一万五千三百八十

    四 两六 钱⿱⿵乃𰀁皿 -- 盈馀银十二万一 千两庙湾口额征银三 千八 百四十两⿱⿵乃𰀁皿 -- 盈馀银二 千二百两扬州关额

    征银四万四 千八百八十四 两铜觔水脚银七 千六百九十二 两三钱五分由 关额征银四万二 百

    十四两九 钱六分盈馀银七万一 千两西新户关额征银三 万三千六百八十四两 铜觔水脚银七

    千六百九十二两三钱二分五厘盈馀银三万三千两淮南盐引一百四万二千三百六十道额征

    课银七 十万四千五十四两四 钱八分有奇又带徴银九 万三千七百八十两四 钱九分有奇淮北

    盐引二十二万九千一百 三十三道内减去芦课银六千一百四十六两三 钱五分零额征课银十

     四 万八 千 六 百八两 六钱 六 分 有奇

   ︹户口︺康熙五 十 二 年原 额人 丁 二百八 十 二 万一千一百四 十 六 乾隆 三十 七 年停编 丁 今 滋生男

     妇 大小 共二 千 六百 三 十 九万 五千二百 五 十 二名 口又 苏太 等 卫屯 丁 男 妇六 万二千七 百 三 十

     九名

   ︹田赋︺田地 共 六 十 四 万 八 千七 百 四十 六 顷九十 五亩五 分 五 釐 有 奇 额 征地 丁 正杂 银 三百十 四

     万 三 千 二 百 七 十 九 两 三 分一 厘又 杂 办 银一 万九 百 七 十 一 两 二 钱 七 分 米二 百三 十 七 万四 千

     五 百 八 石四 斗五升六 合 五 勺 麦一 万五 百 九 十二 石 三 斗二 升六合豆 五 千 一 百四 十三 石 八 斗

     七 升又 苏太 等卫屯 田 二 千八 百六 十 二顷 四 十七 亩八 分有 奇额征 丁 粮 银一 万九 千 八十 二 两

     九 钱八分二 厘米一 万四百一 石一斗五 升一合 四勺

    名宦︹汉︺魏相定陶人 昭 帝 时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 刺 史黄   霸阳夏 人宣帝时为扬 州刺史

   武郫县人宣帝时为扬州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

   诵论问以得夫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榖美恶己乃见二千石以为常鲍永

   人光武时迁扬州牧时南土尚多寇暴永以吏人痍伤之后乃缓其衔辔诛强横而镇抚其馀百姓

   樊仲华新野人建武中迁扬州牧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陈众庐江人建武中

   为扬州从事李宪馀党淳于临等聚众屯灊山杨州牧欧阳歙遣兵不能克众请谕降临于是乘单

   车驾白马往说而降之灊山人共为立祠号白马陈从事张禹襄国人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历

   行郡邑深幽毕到亲录囚徒多所明举民怀喜悦莫不来归焉滕抚北海剧人拜中郎将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徐二州事击广陵贼张婴斩获千馀人又历阳贼华孟攻九江杀郡守抚乘胜进击破之斩孟等于

   是东南悉平冯绲宕渠人顺帝末以绲持节督扬州诸郡军事与滕抚击破郡贼刘祐

   安国人桓帝𥘉迁杨州刺史会稽太守梁文大将军冀之从弟也祐举奏其罪文坐征还陈翔

  邵陵人桓帝时迁扬州刺史举奏豫章太守王永奏事中官吴郡太守徐参在职贪秽并徴诣廷尉

  威名大振臧文射阳人熹平初拜扬州刺史时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攻破城邑众以万数

  文连战三年破平之陶谦丹阳人灵帝时为徐州刺史击黄中大破走之境内晏然︹三国︺

  ︹魏︺刘馥沛国相人为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刺史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数年中恩化大行流民越江山

  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

  ︹晋︺胡威夀春人武帝时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郄鉴金乡人明帝时镇合

  肥寻镇广陵苏峻反进都督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八郡军事率众渡江筑大业曲阿庱亭三垒以拒贼斩苏逸降男

  女万馀口又海寇抄东南诸县鉴城京口复率众平诸寇谢安阳夏人太元中以太保镇广陵

  筑新城又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曰邵伯埭︹南北朝︺︹宋︺刘义欣彭城人元

  嘉中监豫司雍并四州诸军豫州刺史于时土荒民散义欣纲维𥙷葺随时经理境内畏服道不拾

   遗城府军藏并皆充实︹梁︺萧秀武帝弟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招怀抚纳惠

   爱大︹隋︺辛公义狄道人仁寿元年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

   法未入州境豫令使属之公义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唐︺

   李袭举安康人高祖时擢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大都督府长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俗喜商贾不事农

   袭誉为引雷陂水筑句城塘溉田百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狄仁杰太原人高宗时持节

   江南巡抚使吴楚俗多淫祠仁杰一切禁止凡毁千七百所止留夏禹吴泰伯季礼伍员四祠而已

   韦虚心万年人景龙中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以庐江多盗遂县舒城盗贼为衰韦陟

   万年人肃宗初为江东节度使时永王璘兵起委陟招谕与高适来瑱会安州为载书登坛词旨慷

   慨士皆陨泣颜真卿琅邪人乾元二年拜浙西观察使刘展将反真卿豫饬战备都督李

   峘以为生事非短之展卒举兵渡淮而峘奔江西刘晏南华人代宗时领江淮转运租庸盐

  铁常平使时大兵后京师斗米千钱禁膳不兼晏乃自按行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右循底柱硖石

  观三门遗迹至河阴巩洛见宇文恺梁公堰厮河为通济渠视李杰新堤尽得其利病乃移书宰相

  元载言运之利与害各有凹载得书尽以漕事委晏晏得尽其才凡岁致四十万斛李栖筠

  赵人代宗时为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平庐行军司马许杲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栖筠至张设武备

  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渡淮掠楚泗而溃又奏部豪姓多徙贯

  京兆河南规脱徭科请量产出赋以杜奸谋诏可韩滉京兆人建中初为镇海军节度使绥

  辑百姓均租调不逾年境内称治杜佑万年人建中中为淮南节度使决雷陂以广灌溉斥

  海滨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杜亚京兆人兴元初拜淮

  西节度使治漕渠引湖陂筑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夹堤高卬田因得灌溉疏启道衢彻壅通堙

  人皆悦赖张建封南阳人贞元中除徐濠泗节度使地迫于寇尝困蹙不支时李泌建言东

   南漕自淮逹诸汴徐之埇桥为江淮计口今徐州刺史高明应甚少脱为李纳所并以梗饷路是失

   江淮也请以建封代之益与濠泗二州由是徐复为雄镇李吉甫赞皇人元和中为淮南节

   度使奏蠲逋赋数百万筑富人困本二塘溉田万顷漕渠不能居水乃筑堤蓄泄李德裕

   赞皇人宪宗时为浙西观察使初润州王国清乱赀用空殚德裕自俭约以留州财赡军再期赋物

   储牣南方信禨巫虽父母疠疾子弃不敢养德裕谕以孝慈大伦敕违约者显置以法数年恶俗大

   变又按属州非经祠者毁千馀所撤私邑山房千四百舍寇无所廋蔽敬宗立诏浙西上脂盝糚具

   又诏索盘绦缭绫千匹德裕皆上奏力言开成初复起为浙西观察使德裕三在浙西出入十年迁

   淮南节度使崔从齐州人敬宗时为淮南节度使蠲除苛政及卒下有刲股以祭者

   珏赵郡人宣宗时拜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赈民以军羡储粟半价粜之卒于镇淮南之人德

   ︹宋︺许骧睢阳人宋太宗时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

  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訽得其实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

  还本乡仇告捕者多所杀害请以隶军诏可杨允恭绵竹人太宗时縁江多贼命督江南

  水运因捕寇党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悉枭其首又趋通州境上蹑海贼贼赴

  水死者大半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任中正济阴人太宗时为江南转运副使至部岁大稔

  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发运使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馀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

  有馀或岁稍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向敏中开封人太宗时为淮南转运副使时

  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勗职务修举乔维

  岳南顿人太宗时为淮南转运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多罹覆溺维岳䂓

  度开故沙河自末口至磨盘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总五堰又命创二斗门于西河第三堰

  覆以厦屋设县门积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横桥岸上累石以牢其址自是运舟往来无滞胡则

  永康人太宗时提举江南路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哀重囚而释之吾

  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馀不之罪王嗣宗汾州人至道中为淮南转运使扬楚

  闲有窄家神庙民有疾不服药但谒致祀以邀福嗣宗撤其庙选名方刻石州门自是民风稍变初

  漕运经泗州浮桥舟多覆坏嗣宗徙置城隅遂获安济夏侯峤钜野人咸平中为江南巡

  抚使所过疏理刑讼存问耆老务从宽𥳑人以为便使还采病民二十馀事上之亟诏厘革

  震浦城人真宗时为江淮发运使先是李溥自三司小吏为发运使十馀年奸赃狼籍丁谓党之

  无敢言者震既至发溥奸赃数十事溥坐废赵贺封邱人真宗时为江淮制置发运使籍诸

  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吏巧不得施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多湮废

  水浸民田贺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任布

  河南人真宗时擢江淮制置发运使前使者多聚山海珍异之物以饷权要布一切罢去张纶

  汝阴人真宗时除江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𧇾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SKchar

  之直岁増课数十万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课又百五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海又筑漕河堤

  二百里于高邮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纶修复之见漕卒冻饿道死者曰此有司之过推俸钱市

  絮襦衣其不能自存者薛奎正平人真宗时迁江淮制置发运使疏漕河废三堰以便饷运

  王随河南人真宗时迁淮南转运使岁比饥随敕属部出库钱贷民市种粮约岁终输绢以偿

  流佣多复业徐起鄄城人真宗时为江东转运使请开长淮旧浦以便漕运李防

  人景德中为江南转运使淮南旧不禁盐制置使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多漂失之

  患防请令商人入钱帛京师而给以盐则公私皆利后采用之吴遵路丹阳人仁宗时为淮

  南转运副使兼江淮发运司事尝于真楚泰州高邮军置斗门十九以蓄泄水利广属郡常平仓储

  二百万以待凶岁后皆便之许元宣城人庆历中擢江淮制置发运判官时江淮岁漕不给

  京师乏军储元至悉发濒江州县藏粟所在留三月食远近以次相补引千馀艘转漕而西未几京

  师足食朝廷以为任职就迁副使范仲淹吴县人仁宗时岁大蝗旱江准京东滋甚命仲

  淹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条上救敝十馀事

  偕莆田人为江南按抚三司岁出乳香绵绮下州郡配民偕奏罢之龚鼎臣须城人仁

  宗时淮南灾以鼎臣体量安抚蠲赋赈贷全活甚众韩绛雍邱人仁宗时江南饥为体量安抚

  使行便民事数十条李绎万年人仁宗时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内出绢五十万匹责贸于东南

  绎曰百姓饥不宜重⿰扌⿳丆⺝⿱冖友-- 扰奏罢之徐的建安人仁宗时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

  皋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濬治之出滞盐三百万斛得钱八百万缗遂为制置发运使

  鼎馆陶人为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

  吏事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蒋堂宜兴人为

  淮南转运使兼江淮发运使岁荐部吏二百人曰十得二三亦足报国后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先是

  发运使上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奏也前后五年

  未尝一至京师张瓌全椒人为淮南转运使三司下诸道责羡财淮南独上金九钱三司使怒

  移文诮责瓌以赋数民贫对杨察合肥人仁宗时历江南东路转运使属吏以察年少易之

  及行部数摘奸隐众始畏伏察在部专以举官为急务人或议之察曰此按察职也苟掎拾羡馀则

  俗吏之为何必我哉齐廓会稽人为江淮西南转运使时初兼按察奉使者竞为苛刻邀声名

  独廓奉法如平时人以为长厚王素莘县人仁宗时为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时新置按察类多

  以苛为明素独不摘细故即有贪刻必绳治穷竟吏爱而畏之沈立历阳人为江淮发运使居

  职办杨綋浦城人为江东转运按察使江东饥綋开义仓赈之吏持不可綋曰义仓为民

  而设稍稽人将殍矣张景宪河南人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

   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张洞祥符人英宗时为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

   民艰于所输洞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罗拯祥符人为江淮发运副使江淮故无𬓲仓

   漕舟击岸下俟籴入乃得行盖官吏以淮南不受陈粟为逃谴计拯始请凡未至而不可上供者以

   廪军又贮浙西米于润仓以时运自是漕増而费省马仲甫庐江人为淮南转运使真扬诸

   州地狭出米少官籴之多价常踊登滨江米狼戾而农无所售仲甫请移籴以纾其患两益于民从

   之又建议凿洪泽渠六十里漕者便之蒋之奇宜兴人为淮东转运副使岁恶民流之奇

   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

   千顷活民八万四千后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凿龟山左肘至洪泽为新河以避淮险自是无覆溺

   之患凡所经度皆为故事薛向万泉人神宗时为江浙荆淮发运使纲舟历岁久篙工利于盗

   货常假风水沈溺以灭迹向募客舟分载以相督察王宗望固始人哲宗时为江淮发运使

   楚州沿淮至涟州风涛险舟多溺议者谓开支氏渠引水入运河岁久不决宗望始成之为公私利

   毛渐江山人哲宗时为江东两浙转运副使浙部水溢渐案钱氏有国时故事起长安堰至盐

   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开无锡武进常熟诸河入大江又开昆山诸浦东北道吴江开大盈顾汇柘湖

   下金山小官浦以入海自是水不为患沈遘临江人徽宗时为淮南发运使朝廷方督纲饷

   运渠壅涩遘使决吕城陈公两塘达于渠漕路始通而朱勔花石纲塞道官舟不得行遘捕系其人

   上书自劾帝为黥勔人张根德兴人徽宗时为淮南转运使根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

   米常平青苗米以贷流民诏褒谕之章縡浦城人提点淮南东路刑狱新钞发行旧钞尽废一

   时商贾束手或自杀縡得诉者所持旧钞为钱以千计者三十万上疏言钞法误民请如约以示大

   信帝怒罢之韩宗武雍邱人徽宗时为淮南转运判官前使者贷上供钱禁庭遣使来索

   宗武奏其状词极鲠切坐贬秩罢归向子𬤇临江人宣和初除江淮发运使主管文字淮南

   仍岁旱漕不通有欲濬河与江淮平者内侍主其议发运使檄子𬤇行子𬤇言决不可请复旧制严

   禁约则无患使者用其言漕复通张大经南城人绍兴中提点东刑狱他路有巨豪犯

   法岁久不决命移属大经豪挟权势求脱大经卒正其罪叶梦得吴县人绍兴初为江东安

   抚大使知建康兼寿春等六州宣抚使时建康兵不满三千梦得遣将分屯要害刘豫兵入寇梦得

   谕降其将八年除安抚制置大使建康留守奏防江措画八事金兵至拓皋梦得团结民兵分据江

   津金兵不得渡而去梦得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尤袤无锡人绍兴中提举江东

   常平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账贷推行朱子所讲荒政于诸郡民无流殍

   洪适番昜人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首言役法不均之弊会完颜亮来侵上亲征适觐金陵言

   本路旱百姓逐食于淮复遭金兵今各怀归而田产为官鬻请听其赎刘锜德顺军人绍兴

   三十一年金主亮自将南来以锜为江淮浙西制置使引兵屯扬州建大将旗鼓军容甚肃金万户

  高景山攻扬州锜遣员琦拒于皂角林大败之斩景山杨存中崞县人隆兴中金人攻淮

  甸诏存中都督江淮事时诸将各守分地不相统一存中集诸将调护之于是始更相为援帝亲札

  赐之曰诸帅协和互相䇿应卿之力也会金兵已深入朝廷欲舍淮保江存中持不可乃已

  兴裔开封人为江东路钤辖乾道𥘉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

  韩彦直延安人乾道中总领淮东军马钱粮会大军仓给粮径乘小舆往察之给米不如数

  捕吏置于理初代者以乏兴罢交承为缗钱仅二十万明年奏计乃四倍岳珂汤阴人任江东

  转运判官以所积经常钱籴米五万石桩留江东九郡以时济籴诸部皆𫎇其利谢深甫

  临海人孝宗时江东大旱擢为提举常平讲行救荒条目所全活百六十馀万人杨万里

  吉水人光宗时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鐡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

  其不便邱崈江阴军人为江淮宣抚使时师溃崈奏泗洲孤立淮北所屯精兵几二万万一

  金人南出清河口及犯天长等城则首尾中断堕敌计矣莫若弃之还军盱眙从之金人自涡口犯

  淮南或劝崈弃庐和州为守江计崈曰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共存亡益増兵为

  袁甫鄞人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凡州县窠名隶仓司者无新旧皆住催

  遣官分行赈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提点本部刑狱行部

  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前后持节江东五年所活不可胜计常楙

  理宗时监江淮茶盐所芜湖局不受商税赢唐璘古田人理宗时为江东运判时边事急置

  四察访使就诏璘分建康太平池州江西檄当涂宿设战具防采石拨和籴续生劵具奏捐总领所

  钱二十万缗助江防声大振耿世安为江东副总管两淮都拨发官谍报元兵至世安迎

  至鱼沟以三百骑入阵鏖击自午至酉身𬒳七创犹追杀溃兵收兵还至数里殁赵淮

  人为淮东转运使德祐中戍银树坝兵败被执阿珠使招李庭芝淮阳许诺至城下大呼曰李庭芝

   男子死耳母降也阿珠杀之弃尸江滨 阿珠旧作阿术今改正︹元︺赵良弼女直人世

   祖南征召参议元帅事兼江淮安抚使亲执桴鼓率先士卒五战皆捷禁焚庐舍杀降民所至宣布

   恩德民皆安堵商琥济阴人至元十四年拜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建康戍卒有利汤氏财

   者投戈于其家诬为反具琥知其冤罪诬者而释之华亭蟠龙寺僧思月谋叛𬒳擒其党纵火来劫

   民大扰琥亟诛其魁文法吏责琥擅诛中丞张雄飞曰江南残毁之馀盗贼屡起顾尚循常例安用

   宪台为哉萨里至元中奉使江南省风俗访遗逸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萨

   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祀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萨里旧作撒里今改正

   瑠济哩威至元中为江东道宣慰使在官务兴学诸生有俊秀者拔而用之为政严明豪

   猾吏束手不敢犯然亦无所刑戮而治 瑠济哩威旧作立智理威今改正陈思济

   人至元中授两淮都转运使奸弊尽革商贾通行岁课以足赵宏伟甘陵人大德中迁江

   南行台都事江南大饥宏伟请以赃罚钱赈之民赖以生伊克德伊尔丹大德中除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始视事见狱具陈列庭下甚备问之乃前官创置以待有罪者伊克德伊

   尔丹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无庸施也即屏去之监

   宪一年赃吏削迹 伊克德伊尔丹旧作奕赫抵雅尔丁今改正敬俨河东人至大元年擢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以议立尚书省忤宰臣意适两淮盐法久滞乃迁转运使欲以陷

   之比至首劾场官之贪污者法既大行课复増益至二十五万引河南行省参政来会盐䇲将以益

   数为岁入常额俨以亭户凋敝已甚以羡为额民力将殚病人以为己非宰臣事事遂止崔敬

   惠州人至正初迁江东廉访使抑豪强惠下穷洗冤滞兴学劝农百废具举福寿唐古特人

   至正十五年迁江南行台御史大夫明兵围集庆福寿数督兵出战势不能支城遂破百司皆奔溃

   福寿独据胡床坐凤凰台下指麾左右或劝之去叱之曰吾为国家重臣城存则生破则死尚安往

   哉乱兵四集遂遇害 唐古特旧作唐兀今改正︹明︺陈瑄合肥人宣德中以平江伯充总

   兵都督䟽清江浦引水达淮开泰州白河通大江筑高邮河堤堤内凿渠互四十里淮滨作常盈仓

   贮江南输税镇守淮安兼督漕运漕政益修漕渠在江淮间瑄功为大周忱言水人宣德五

   年始设巡抚官以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奏减苏州府田租七十二万石他府亦以次减民得

   苏息修吴淞江顾浦诸处水利至今赖之孙鼎庐陵人正统中督南畿学政教士以德行为本

   每学置本源录录诸生善行行部不使人知单舆猝至集诸生试之即日定其甲乙请托者无所容

   王竑河州人景奉时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四府徐和滁三州时大水民饥道

   殣相望竑不待报开仓发赈家赋牛种复业者无算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馀家病者给药死者

   具槥鬻子女则赎而归之还籍者与道里费由是人忘其饥李秉曹州人天顺初以佥都御

   史巡抚苏松岁饥发廪赈贷又请浒墅关税悉征米备荒内宫金保于淮安仓肆科索秉发其罪帝

  宥之令尽革其弊居职数载惠政大敷崔恭广宗人天顺初代李秉巡抚苏松浚仪征漕河

  及常镇河避江险又大治吴淞江起昆山夏家口至上海白鹤江嘉定卞家渡迄于庄家泾凡浚万

  四千二百馀丈又浚曹家港浦汇塘新泾诸水民赖其利苏松旱饥奏蠲秋粮四十馀万石民困以

  陈选临海人成化初以御史督学南畿患士习浮夸范以古礼尝止宿学宫夜巡行两庑

  察其诵读诸生竞劝文教大兴王恕三原人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旧制应天镇江

  太平寕国广德官田徴半租民田全免其后民田悉归豪右而官田累贫民恕乃减官田耗均之民

  田常州时有羡米奏以六万馀石补夏税又补他府户口盐六百万贯公私便焉水灾奏免秋粮六

  百馀万石周行赈贷全活二百馀万口戴珊浮梁人成化中以御史督学南畿抑奔竞严约

  束赏拔皆知名士佀钟郓城人宏治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首择廉干吏主仓庾侵渔

  弊绝所部灾奏免岁辨织造诸物改折漕粮五十万石留浒墅关税二年皆报许何鉴

   新昌人宏治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苏松大水民饥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赈之屡奏便民

   事宜多报可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始息朱瑄鄞县人宏治中以右

   副都御史巡抚江南濬三江下流以杀太湖水疏孟渎诸河通漕自苏州至昆山经沙河舟多覆溺

   瑄为甃石作堤树柳其上太仓镇海二卫军民杂处难治建议置太仓州减苏松岁办杂徭实心干

   济口不言钱归之日饔飧不给李充嗣内江人正德时巡抚应天岁大饥悉心赈济时宸濠

   有逆谋充嗣为之备及宸濠反自将精兵万人西屯采石传檄部内诡言京边兵十万且至贼疑惧

   会王守仁破南昌贼乃溃去就进工部尚书修苏松水利大开白茅港䟽吴淞江嘉靖初奏减正德

   时所加白粮并蠲岁办之浮旧额者民困以苏萧鸣凤山阴人正德时以御史督学南畿取

   士先德行后文艺诲谕恳挚诸生感悦以比前御史陈选称之曰陈泰山萧北斗欧阳铎

   太和人嘉靖初以右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以苏松田赋不均乃令赋最重者减耗米派轻赍以轻

  之晨轻者征本色增耗米阴重之由是版籍不更赋无偏畤曾钧进贤人嘉靖时以右副都

  御史总理河道徐邳等十七州县连被水患钧乃䟽刘伶台至赤晏庙八十里筑草湾老黄河口馀

  三里沟新开河高家堰并建闸筑堤阅数月工成民以安居周如斗馀姚人嘉靖中以御

  史巡按苏松时倭患方𣗥而岁又不登如斗悉心经画外应军旅内抚士民奏免田租数十万石𫯠

  命监军将吏畏服期满当代以士民请更留一年曹邦辅定陶人嘉靖中以右佥都御史

  巡抚应天时倭寇犯南京破溧水邦辅督兵进剿贼走太湖追及之尽殱其众郑晓海盐人嘉

  靖时以兵部侍郎总督漕运时大江南北皆被倭患晓悬重赏捕戮其向导请增设泰州海防副使

  筑瓜洲城诸海口皆増兵设堠遂连破之斩馘甚众馀贼溃去唐龙兰溪人以右佥都御史总

  督漕运兼抚凤阳诸府寿州正阳关榷税通泰二州虚田税及漕卒船料皆人所患苦并奏罢之

  俞大猷晋江人嘉靖时为苏松副总兵时倭寇猖獗总督张经檄速战大猷不可俟诸军毕

  集大破之又击倭苏州倭出海走生擒其魁别倭犯吴江又破之于莺脰湖倭惧皆遁江南遂安

  刘景韶崇阳人嘉靖时为淮扬道副使饶将略每战必身先士卒自丁堰至庙湾大小十馀

  战巨寇毕歼又山西骁将邱升以倭警调援淮扬景韶挟与俱所向无不克后升自仲家园追贼至

  锅团轻骑先进为贼所围马蹶死于阵朱衡万安人嘉靖末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

  理河漕时河决沛县飞云桥塞运道衡开新渠一百九十四里筑马家桥堤以遏飞云桥堤决口漕

  艘通行无阻海瑞琼山人隆庆中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莫不饬厉䟽请濬吴淞白茆

  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甫半岁去小民号泣载路家绘像祀之后卒官南京潘季驯乌程人万

  历初以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总理河漕时河决崔镇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维扬高宝闲皆为

  巨浸季驯相度地势条上六事河工以成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𫯠

   旨建祠春秋致祭刘东星泌水人万历中以工部侍郎总理河漕开濬元贾鲁所浚故道

   起曲里铺至三仙台抵小浮桥又濬漕渠自徐邳至宿又奏开泇河南通淮海引漕甚便卒于官

   李化龙长垣人万历中以工部侍郎总理河道与巡抚李三才开泇河由直河入泇口抵夏

   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漕至今便焉周起元海澄人天启闲巡抚吴中为政持大

   体尚清净性刚介不畏彊御织造内监李实倚魏忠贤势贪暴不法诬勘苏州同知杨姜起元申救

   因䟽实侵克罪忠贤怒逮死狱中张国维东阳人崇祯中擢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流

   寇犯江北国维往来堵剿得稍靖在事六年以宽惠得民尤究心水道辑三吴水利全书建苏州石

   塘松江海堤濬江阴镇江漕渠立社学修常平仓并有成绩祁彪佳山阴人崇祯中巡按

   苏松诸郡首以弊政当革者十良法当复者十遍询属吏而行之风采大著吴中积猾最多访其尤

   甚者四人大会缙绅父老立杖杀之远近震慑后擢巡抚史可法大兴人崇祯八年分巡池

   州安庆监江北诸军蒐军实治战具流贼不敢犯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屡败贼众十四年

  总督漕运时漕挽每岁缺饷几至百万可法大濬南河祛除宿弊殆尽又兴屯田缮城郭威望大著

  福王时以东阁大学士督师淮扬扬州破慷慨就死何腾蛟𥠖平卫人崇祯中官淮扬兵备

  佥事讨平土寇程有宇等数万众部内晏然

 ︹本朝︺马国柱汉军正白旗人顺治四年总督江南时八旗驻防兵民不相习国柱尽心抚戢

  令行禁止兵民相安李日芃汉军正蓝旗人顺治七年搮江都御史时沿江多盗日芃令五

  里置汛兵稽之行旅晏然海寇犯镇江遣将堵剿斩获甚众刊定经赋全书创立书院来四方学者

  士民德之李嵩阳封邱人顺治七年提学江南时士习靡谲尚词华弃义理嵩阳痛革之遵

  用传注文体乃正秦世祯广寕人顺治八年巡按江南墨吏蠧胥诛逐不遗理囚多所平

  反漕卒为横索赠无艺疏请立五米五银法著为令李来泰抚州人顺治十二年督学江南

  所拔皆孤寒知名士寻任苏松粮储复分守苏松常道历官清慎能持大体不事威严而所部慑服

  郎廷佐汉军镶黄旗人顺治十三年总督江南捍海口有功石廷柱汉军正蓝旗人

  顺治十三年以镇海将军驻镇江能饬兵安民民闲称为石佛额楚满洲镶黄旗人江南都统

  善绥戢兵民吴逆之乱提兵援江右军律严明所至安堵郎赛汉军正红旗人江南都统时𥘉

  设军屯法纪严肃廛市晏然李森先平度州人顺治中巡按江南置奸胥之虐民者十一

  人于法民大悦陈培祯奉天人顺治中江南左布政以廉干称海宼薄城食尽民将为变培

  祯开聚宝门以通运人心乃安与总兵梁化凤潜开小东门出不意击贼大破之梁化凤

  榆林人崇明镇总兵海寇出没不常化凤収复平浑平安大安联福等沙寇氛稍息镇兵皆寄居民

  闻化凤始建营房处之兵民称便顺治十六年援江寕突围入守潜自闲道出击贼大败遂复润

  崔华平山人顺治进士由扬州知府擢任两淮盐运使宽于督课商得休息而赋悉办先

  是湖南长沙各府因用兵蠲引三十九万一千有奇有请补行蠲引者计课可四十馀万两华力言

   不便以两淮浮课甚重又带加斤商力疲乏若再补行蠲引必致额售者滞销误课事遂寝

   维新奉天人以副都统住镇江戢兵礼士人皆德之马祜满洲镶红旗人康熙八年巡抚

   江南疏蠲全省逋赋百九十馀万又请赈淮扬六郡之𬒳水灾者开其赋除之又濬河以时蓄泄民

   赖其利后霖雨为灾以忧卒官遗疏极陈水灾民困无一语及私方国栋顺天宛平人顺

   治举人康熙十二年除守苏松常道地滨太湖堤岸岁久倾圯国栋亲率吏民并力修筑又修沿海

   墩台及吴淞刘河两闸区画经费不以⿰扌⿳丆⺝⿱冖友-- 扰民时值官兵进征闽粤羽书旁午中独国栋事事与民休

   息刍茭糗粮之需日储以俟军兴赖以无之而民闲晏然若不知有兵事者王之鼎

   正红旗人镇海将军礼遇士人而御兵极严有古名将风靳辅汉军镶红旗人康熙中总督河

   道大挑山清高宝四州县运河详审两淮全局陈经理河工事宜八疏复请开中河三百馀里令漕

   艘由仲家庄闸而上即入中河避百八十里黄河湍悍之险劳绩茂著卒谥文襄雍正十二年入祀

   贤良于成龙永寕人康熙中总督两江贪墨吏望风解绶豪猾皆潜徙他境杜苞苴减

   火耗清营伍除蠧商创立虹桥书院檄取高才之士讲习其中亲自诲训自奉俭约以疾卒官谥清

   端入祀贤良祠汤斌睢州人康熙中巡抚江苏吴俗奢靡裁之以礼立嫁娶䘮葬定式又累䟽

   陈吴民疾苦淮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水灾倡属捐济抚吴三年食惟䟽菜还朝之日吴人攀送者数千人卒谥文正入

   祀贤良祠施世纶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中累擢淮徐道总督漕运革羡金劾贪舟除蠧役号

   称严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中总督江南荐贤能斥贪墨谳狱明慎摘发如神请

   免江寕号房蓬搭地租银八千两又䟽请江南乡试増广解额三载卒于官入祀贤良祠许汝

   霖海寕人康熙中督学江南手定甲乙厘正文体人咸服其公鉴张鹏翮遂寕人康熙中

   总理河道遍行勘履悉心经画拆拦黄坝筑高堰广辟清口疏人字芒稻等河又请改中河筑堤三

   义坝每岁粮艘通行无阻黄淮皆循故道所著有河防记入祀贤良祠张泰交阳城人康

  熙中督学江南刻苦励操虽周亲宿好莫敢干以私陈鹏年湘潭人康熙中总督河道时漕

  渠岁涩遣干吏直溯淮源䟽其上流使清水畅达会黄济运又挑濬黄河南北岸引河四道以疾卒

  于官谥勤恪入祀贤良祠张伯行仪封人康熙中巡抚江苏清正著闻豪猾望风远遁举劾

  属员无所阿徇奏请蠲瓜洲浮税赈恤高宝下河灾黎抚吴五载官吏莫敢冒法贪滥邵嗣

  尧猗氏人康熙进士以参议督江南学政杜绝苞苴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寻以

  劳疾卒士民思之为立祠祀焉徐士林文登人康熙进士乾隆年闲擢至江苏布政使时湖

  广资送山东流民经过两江数至三千有奇蜂拥江干恃眔逞刁士林分别资送处置得宜寻授江

  苏巡抚核议淮盐俱如所请徐淮海等处被水赈济抚恤全活甚众又劝捐输社仓积贮充裕以病

  卒   予入 京师贤良祠苏州名宦祠齐苏勒满洲正白旗人雍正初总督河道疏

  复瓜洲花园港运道建闸启闭以顺水势堵瓜洲城西新开河道以免江水逼城之患莅政清勤河

   防完固卒谥勤恪入祀贤良祠冯景夏桐郷人雍正中任苏松粮储道剔弊除蠧不避嫌怨

   改用小口仓斛以杜溢收尽革陋规浮费漕政肃清民成称颂又清查松常二府积欠稽核精详为

   人所不能及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年闲三任两江总督晋大学士继善恭正端厚

   前后历任二十年爱民养士整饬吏治不尚严厉而吏民畏怀不动声色而大小悉就卒谥文端入

   祀贤良祠陈宏谋临桂人乾隆二十二年任江苏巡抚寻授雨广总督二十三年以总督衘

   仍管江苏巡抚宏谋精性理之学为政综核名实清漕弊禁淫祠崇朴黜华治无不举以东阁大学

   士   予告回籍卒于途 赠太子太傅谥文恭入祀贤良祠刘墉诸城人干隆二十四

   年督江苏学政奏士习官方略云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多所瞻顾既不肯速为审断又不欲

   太分皂白阘穴怠玩讼棍蠧吏因得互售其奸  诏褒其留心政体四十二年再督学江苏官

   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入祀贤良祠康基田兴县人谙习河务洊任河道总督乾隆五

   十四年周家楼漫溢适上游挑溜大埽将陷基田上埽抢镶被大溜翻入河底为埽所压捞救得生

   屡缘事降禠俱留工效力嘉庆十三年以知府衔随尚书长麟等赴江南勘河查出天龙闸迤东十

   八里屯有前河臣靳辅所建石闸二座足以减黄利运请   旨兴修   赏加道衔并花翎

   胡高望仁和人乾隆戊申己酉两科连主江南试旋𫯠   命督学江苏者再端士习拔

   寒畯被其化者谓爱人如慈父诲人如严师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嘉庆三年卒五年𥙷谥文恪入

   祀贤良祠费淳仁和人乾隆六十年任江苏巡抚嘉庆四年总督两江奏挑徐州食城河以利

   农田就漕粮调济以济疲丁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恪岳起满洲镶白旗嘉庆四年

   任江苏巡抚严禁州县浮收䟽清查漕弊章程  诏褒其操守清㓗在督抚中最为出众卒赠

   太子太保衔许兆椿云梦人嘉庆初历松江江寕知府擢苏松粮道十四年授漕运总督

   奏请减造江广漕运剥船节省银四十万两卒祀名宦祠









                       总纂官王广隆恭纂辑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覆辑

                       校对官吴思权恭  校

                       校对官贺式韩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江寕府江苏省治在苏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东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东至镇

  江府丹阳县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安徽寕国府宣城县界二百四十

  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镇江府溧阳县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

  府当涂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北渡江至扬州府仪征县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北渡江至安徽滁州

  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四百四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牛女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之域春秋吴地战国属越后属

 楚置金陵邑秦改曰秣陵属鄣郡汉为丹阳郡地

  北境为临淮郡地后汉因之北境堂邑改属广陵建安十六年孙权

  建都吴志权徙治秣陵明年改秣陵为建业移置丹阳郡兼置杨州

  晋平吴因之东晋改丹阳内史为尹北境侨置秦郡宋齐

  梁陈因之隋开皇初废郡改曰蒋州大业三年

  曰丹阳郡唐武德三年复曰扬州七年又改蒋州

  八年复曰扬州置大都督府九年扬州移治江都

  分属宣润二州至德二载置江寕郡乾元元年

  曰昇州唐书方镇表是年置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寕军使治昇州寻徙苏州上元

  二年州废光启三年复置昇州属江南道天祐二

  年杨行密建大都督府五代杨吴武义二年改曰

  金陵府石晋天福二年南唐李氏建都改为江寕

  府谓之西都以江都为东都开宝八年复为昇州天禧

  二年升为江寕府建康军节度仁宗初封昇王也属江南

  东路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元至元十四年升为

  建康路二十三年自杭州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

  于此天历二年改为集庆路明太祖元年始定都

  于此改曰应天府置江南行中书省永乐二年

  为行在正统六年定为南京

 本朝改曰江寕府隶江苏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

  增设江寕布政使司府为司治领县八雍正八年以溧阳县

  改隶镇江府今领县七

  上元县附郭府治东北偏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九里东至句容县界九十里西至

  江寕县界五里南至江寕溧水二县分界处五十里北至大江中流六合县界四十九里东南至句

  容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江寕县界四里东北至句容县治一百十里西北渡江至六合县治一百二

  十里战国楚金陵邑秦为秣陵县地汉因之后汉建安末孙权都此改置建业为丹阳郡治晋太康

  三年改业为邺建兴初又改曰建康东晋复都此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省建康改置江寕县仍为

  丹阳郡治唐武德三年改曰归化为扬州治八年改县曰金陵九年又改曰白下属润州贞观九年

  仍曰江寕至德二载于县置江寕乾元元年为昇州治上元二年州废改县曰上元属润州光启三

  年复为昇州治五代杨吴为府治南唐为西都宋为建康府治元为集庆路治明洪武初定都于此

  为应天府治 本朝为江寕府治江寕县附郭治城西南偏东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一百

  里东至上元县界五里西至大江中流江浦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溧水县界九十五里北至上元县

   界五里东南至溧水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当涂县治百三十五里东北至上元县界六

   里西北渡江至江浦县治四十里汉置秣陵县属丹阳郡后汉建安中并入建业晋太康元年分置

   临江县二年更名江寕三年又分建业置秣陵县皆属丹阳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省秣陵入江

   寕为江寕县地唐初为上元县地天祐十四年吴复析上元置江寕县与上元皆为昇州治宋元

   因之明为应天府治 本朝为江寕府治句容县在府东九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东至镇江府丹阳县界五十里西至上元县界二十里南至溧水县界五十里北至大江

   中流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府仪徴县界七十里东南至镇江府金坛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寕县界一百里东

   北至镇江府丹徒县治一百十里西北渡江至江浦县治一百四十里汉置句容县属丹阳郡后汉

   及晋宋以后皆因之隋改属江都郡唐武德三年于县置茅州七年州废县属蒋州九年属润州至

   德二载属江寕郡乾元初属昇州上元二年属润光启三年仍属昇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吴属金陵府南唐属江

  寕府宋天禧四年改曰常寕寻复曰句容属建康府元属集庆路明属应天府 本朝属江寕府

  溧水县在府东南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镇江府溧阳县界五十

  里西至安徽太平府当涂县界五十里南至高淳县界六十里北至江寕县界五十里东南至溧阳

  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当涂县治百五十里东北至句容县界四十里西北至江寕县界四十五里汉

  溧阳县地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溧水县属蒋州大业中属丹阳郡唐武德三年属扬州九年属宣州

  乾元初属昇州寻复属宣州光启三年又属昇州五代因之宋属建康府元元贞初升为溧水州明

  初复为县属应天府 本朝属江寕府江浦县在府西北四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

  五十里东至大江中流江寕县界二十里西至安徽滁州全椒县界五十里南至大江中流安徽和

  州界二十里北至六合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江寕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和州治一百里东北至六合

  县治百里西北至滁州界六十里汉堂邑全椒二县地东晋为尉氏县地刘宋大明七年置怀德县

  兼置临江郡永光元年郡废以县属秦郡萧齐属临江郡梁末置临滁郡东魏因之陈郡县俱废隋

  以后为六合县地明洪武九年始析六合县及滁和二州地置江浦县属应天府 本朝属江寕府

  六合县在府北百二十里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百二十里东至扬州府仪征县界三十

  里西至安徽滁州来安县界五十五里南至江浦县界七十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长县界五十里东

  南渡江至句容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江浦县治百里东北至仪征县治五十里西北至来安县

  治七十五里春秋楚邑后属吴汉置堂邑县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晋仍属临淮郡惠帝永兴元

  年分立堂邑郡安帝改为秦郡又改堂邑置尉氏县刘宋因之萧齐永明初罢秦郡以尉氏县属齐

  郡梁复置秦郡大宝元年侯景以郡置西兖州后齐改秦州陈大建五年州废十年复置州曰义州

  后周改曰方州又改郡曰六合隋开皇𥘉郡废四年改尉氏县曰六合大业𥘉州废以县属江都郡

  武德七年复置方州贞观初州废属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五代南唐时改置雄州周显德中州徙仍为六合县宋

  至道二年改属真州元因之明洪武三年属扬州府二十一年改属应天府 本朝属江寕府

  淳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镇江府溧阳县界七十里西

  至安徽太平府当𡍼县界三十里南至安徽寕国府宣城县界四十里北至溧水县界三十里东南

  至安徽广德州建平县治一百里西南至宣城县治百二十里东北至溧水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当

  涂县界二十五里汉溧阳县地隋为溧水县地宋置高淳镇明宏治四年分置高淳县属应天府

  本朝属江寕府

 ︹形势︺锺山龙盘石头虎踞晋书王导传长江天堑险过汤

  池南唐东以赤山为成皋南以长淮为伊洛北以

  锺山为曲阜西以大江为黄河艺文类聚控制长江呼

  吸千里足以虎视吴楚应接梁宋宋胡安国集控引二

  浙襟带江淮漕运储谷无不便利宋李纲集外连江淮

  内控湖海东南形势莫重建康宋张浚集

 ︹风俗︺山川浑深土壤平厚故人物敦重质直罕翾巧

  浮伪宋戚纶志俗毅且英士清以迈地大而才杰宋杨万里

  君子勤礼恭谨小人尽力耕植祥符图经风流文物

  冠映古今汪藻建业自六代为都邑民物浩繁人

  才辈出实士林之渊薮汤演

 ︹城池︺江寕府城周九十六里门九旧十三门明初惟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旧更名聚宝

  石城三山改建通济正阳朝阳太平神䇿金川锺阜仪凤定淮清凉十门 本朝闭锺阜定淮清凉

  三门顺治十六年改神策为得胜以旌破海寇功又外城周百八十里门十六亦明初建 本朝因

  之 上元江寕二县附郭句容县城周七里门五环城有濠明嘉靖三十三年因旧址甃

  溧水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六环以濠明嘉靖三十六年始甃石 本朝康熙十三年

  修乾隆三十七年重修江浦县城周十六里有奇门七明洪武四年筑浦子口城后迁

  治旷山口万历元年土筑 本朝康熙年闲修乾隆三十一年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六合县

  城周六里有奇门六有濠明崇祯九年筑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高淳县城

  因冈阜西南藉淳溪为池设关防门楼七明嘉靖五年上筑

 ︹学校︺江寕府学在府治西北鸡鸣山之阳明洪武十四年建为国子监 本朝改江寕府

  顺治九年康熙二十一年雍正十三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上元县学

  治东南宋景祐中建为府学明洪武初改为国学后又改应天府学 本朝顺治六年改为上元县

  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十二年庆十一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江寕县学

  元县同入学额数二十五名句容县学在县治南明𥘉因宋故址建 本朝顺治十年

  雍正四年乾隆六十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五名溧水县学在县大西门内明嘉靖三

  十九年即朝元观基址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修乾隆四十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江浦

  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九年创建于浦子口城二十五年移今所 本朝康熙元年修二十三

  雍正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六名六合县学在县治西明洪武五年建 本朝康熙三

  十四年移建于小东门外五十二年修雍正四年乾隆三十八年嘉庆十二年重修入学额数十六

  高淳县学在县治东明宏治六年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修五十八年乾隆十五

  年四十三年嘉庆四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文昌书院在江寕府学成贤街明国子监

   文昌阁万历闲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额曰文昌书院明道书院在府城南镇淮

  桥东北明嘉靖初建尊经书院在府治县学内本尊经阁地明贮经籍及二十一史板

  本朝嘉庆十年阁毁布政使康基田重建即其地设书院凤池书院在府治县学忠义祠

  后原名文会楼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改建锺山书院在上元县治北钱厂桥西 本

  雍正二年总督查弼纳建   世宗宪皇帝赐   御书敦崇实学扁额十年   赐帑

  金一千两置田为士子膏火之资华阳书院旧在句容县治察院东明万历闲建 本

  雍正十年学使改驻府城乾隆六年知县宋楚望以旧学使院知本堂为华阳书院延师讲学其

  高平书院在溧水县治学宫旁本朝乾隆四十一年珠江书院

  浦县治学宫旁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知县曹袭先等建六峯书院 养正书

  院在六合县治 本朝乾隆十一年建 按旧志载句容县有句曲书院三友书院江左书院高

  淳县有高淳书院今并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十九万八千五百十八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八十七万四千十八名口

 ︹田赋︺田地五万二千三百三十九顷四十八亩五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五万三千四百一

  两四钱六厘又杂办银三百二十六两八钱六分六厘米十万四千九百九十九石四斗三升四合

  六勺豆二十九百三十五石四斗九升八合二勺

 ︹山川︺白山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三十里建康志南连蒋山北连摄山西有水下注平陆阶础

  碑石悉出此山宋书昇明中刘述与从弟秉同谋诛萧道成事败走白山被执陈书韦载传天嘉元

  年去官有田十馀顷在江乘之白山遂筑室而居汤山寰宇记西接云穴山有汤泉六穴出

  山下汤㵎绕其东南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六十里云穴山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八十五

  里有洞甚幽邃天欲雨则穴中出云故名建康志周二十里南有水流入石驴溪东山

  土山晋太元中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唐韩滉筑石头城自京口至土山皆修坞壁寰宇

  记土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丹阳记云安旧隐会稽东山筑此拟之故名上无岩石下有湖水建康志

   在县东南二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东山诗舆地志

   上元县有两东山一在锺山乡去县十五里宋刘勔隐居之地青龙山建康志在上元县东

   南三十五里周二十里前有蘼芜㵎通志山趾石坚而色青郡人多取为碑础唐李白诗白鹭映春

   洲青龙见朝暾指此又祈泽山亦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十里有彭城山方山在上元县

   东南晋元帝时张闿自至方山迎贺循宋元嘉末何尚之请致仕退居方山又隐逸传周韶居湖熟

   之方山元和志在县东南七十里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是所凿之地也寰宇记在县东南五十

   里四面等方孤绝舆地纪胜一名天印山建康志东南有水下注流溉平陆明𥘉败元将陈埜先于

   此进至蒋山遂克集庆通志葛仙翁所居上有石龙池下有葛公井一名洗药池秦淮水经其下

   雁门山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南六十里建康志周二十里山势连互类北地雁门因名东

   北有温泉能治冷疾通志李白诗绿水向雁门黄云蔽龙山即此又大城山在县东七十里西连雁

   门山北连竹堂山竹堂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石头山建康志在上元县西二里北缘大江

   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南徐州记曰此山与卢龙幕府诸山相连迤逦达

   于京口江乘浦出此东入大江又曰石头西岭下临大江当崭绝之处有洞户真诰云此小有洞天

   之南门也俗呼为龙洞口又曰石城之东有巨石俗呼为塘冈即王敦害周𫖮戴渊处府志在上元

   县西四里自江北而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明建都城皆据冈陇之脊通志在府西石城

   门内后有驻马坡诸葛亮尝驻此以观形势谓之石头虎踞是也又相近有冶城山清凉山

   通志在府西六里清凉门内旧有清凉台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

   制清凉山诗鸡鸣山本名鸡笼山宋元嘉十五年征庐山处士雷次宗至建康为开馆于

   鸡笼山使聚徒教授齐永明二年竟陵王子良镇西州开西邸于鸡笼山即此寰宇记西接落星冈

   北临栖元塘状如鸡笼晋元帝等五陵皆在山之阳建康志在上元县西北六七里许覆舟山之西

   其北临元武湖上宋时尝以黒龙见湖中改名龙山府志明初于山巅筑台置仪表名观象台亦名

   钦天山左右列十庙缭以朱垣东麓有凭虚阁普济塔在阁后又西为祇暗山山顶有北极阁 本

   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临幸其上   御书旷观二字勒碑建亭乾隆十六

   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登鸡呜山即事诗二十二年   御制题鸡鸣山凭虚

   阁诗二十七年 御制鸡鸣山诗 四 望山晋书咸和中苏峻据石头温峤于四望矶

   筑垒以逼贼寰宇记在上元县西北十五里西临大江南连石头北接卢龙山县志吴大帝尝与葛

   元共登通志在府西北十里定淮门外马鞍山建康志在上元县西北十里西临大江东

   接石头山又江寕县东南三十五里亦有马鞍山卢龙山寰宇记在上元县西北二十里

   西临大江旧经云晋元帝𥘉渡江以其山连石头开凿为固故以卢龙为名建康志在县西北二十

   五里旧与马鞍山相接秦时凿山至今沟内石骨连焉府志山首突出城堞明太祖尝伏兵大破陈

  友谅于山下又有金陵冈在卢龙马鞍二山之下秦所凿以断王气者相传即瘗金处幕府

  山宋书礼志元嘉二十五年设武帐于幕府山南史敬帝末齐军逾锺山将据北郊坛陈霸先率

  麾下出幕府山南大战齐师大溃陈书祯明初幸幕府山校猎舆地纪胜晋元帝初过江王导建幕

  府其上因名有虎跑泉俗传即古宣武场也建康志在城西北二十里周三十里南接卢龙石头府

  志山陇多石居人于此煅石取灰又名石灰山明初陈友谅侵建康太祖命常遇春伏兵于石灰山

  侧即此山有五峯南曰北固峡中有石洞幽邃中峯有虎跑泉西北峯曰峡萝亦名翠萝上有违摩

  洞又东南麓曰武帐冈宋元嘉二十二年以衡阳王义季为南兖州刺史饯之于武帐冈即此 本

  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幕府山诗三十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制望幕府山百咏诗大壮观山陈书太建十一年幸大壮观阅武建康志在上元县

  北十八里东接锺山南临元武湖北临蠡湖西有水下注平陆陈宣帝起大壮观于此府志山与直

   渎山接旧有蠡湖元时筑为塘以溉田今废直渎山建康志在上元县北三十五里傍有

   直渎洞东西有水流入大江通志在府北二十五里观音山旧志在上元县北三十里𮗚音

   门外北滨大江西引幕府诸山东连临沂衡阳诸山形如绣错皆悬崖峭壁共捍大江真天设之险

   也有观音阁永济寺有石临瞰江水形如飞燕曰燕子矶通志燕子矶磴道盘曲而上丹崖翠壁凌

   江欲飞绝顶有亭 本朝   圣祖仁皇帝南巡屡幸此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书德水香林江天净界觉岸气摄怒涛扁额及对联   御制观音山诗燕子矶诗永

   济禅院花笑轩小憩诗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叠邀   宸翰

   天章照耀江表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扈   跸有   御制燕子矶诗锺山

   在上元县东北朝阳门外诸葛亮曾使建业谓孙权曰锺山龙蟠其后权避祖讳改名蒋山晋咸和

   三年苏峻自横江济至蒋山宋高祖初周续之移病锺山元嘉二十四年萧思话从帝登锺山北岭

   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齐永元元年崔慧景叛遣千馀人鱼贯缘蒋山自西岩夜下鼔

   叫临城中台军惊溃梁天监十一年筑西静坛于锺山太清二年侯景迫台城邵陵王纶自京口入

   援径指锺山营于爱敬寺景党大骇陈祯明末隋贺若弼趋建康进据锺山皆即此地隋书志江寕

   县有蒋山唐六典江南道名山之一元和志在县东北十八里古金陵山也县邑之名由是而立吴

   大帝时蒋子文发神异于此因改名曰 蒋山宋复名锺山江表上已常游于此为众山之 杰寰宇记

   在县东北十五里周六十一里东连青龙雁门等山西临青溪北连雉亭南有锺浦水流入秦淮晋

   谢尚齐周容梁阮孝绪刘孝标并隐居此山建康志山高百五十八丈其最秀者有屏风岭东有八

   功 德水西有道光泉宋熙泉其北 高峯绝顶有一人 泉仅容一勺挹之不竭皆山之 胜处道书为第

   三十一洞名朱湖大生之天明通志有漆园桐园㯶园皆在锺山之阳洪武中植以备用者府志嘉

   靖中诏改为神烈山 又名紫金山以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云望之 常有紫气也又名圣游山又

  名北山 本朝乾隆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锺山诗覆舟山

  龙舟山又名元武山宋书礼志晋成帝世立北郊于覆丹山南太祖以其地为乐游苑陈书大建七

  年甘露频降乐游苑诏立甘露亭元和志覆舟山在上元县东北十里锺山西足也形如覆舟故名

  方舆胜览覆舟山东连锺山北临元武湖宋元嘉中尝改名元武建康志周三里高三十一丈东际

  清溪北临真武湖东麓为东陵桓元使桓谦屯处又东为白石坡陶侃斩苏峻处通志在府东北太

  平门内旧有甘露亭瑶台阆风亭藏冰井临沂山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北四十里周三十里

  东北接落星山西临大江西南有东晋侨置之临沂旧县城又雉亭山亦在县东北四十里与旧县

  相望俗呼为骑亭山石迈古迹编齐武帝东游锺山射雉故名又东北五里有衡阳山西北有水下

  落星山寰宇记在上元县东北三十五里东接临沂西接摄山北临大江南徐州记云

  临沂县前有落星山吴大帝时山西江上置三层高楼吴都赋云飨戎旅于落星之楼建康志有落

  星墩去城四十里县志在摄山北摄山齐书建元中明僧绍住江乘摄山寰宇记在上元县

  东北五十里高百三十二丈东连画石山南接落星山舆地志云山多药草可以摄生故名江乘记

  云山形方正四面重岭似伞又名伞山建康志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周四十里西北有水注江乘浦

  入摄湖中有千佛岩天开岩中峯㵎白乳泉品外泉诸胜一名栖霞山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游栖霞山诗驻跸栖霞行宫作诗游摄山栖霞寺用尹继善沈德

  潜倡和韵诗江寕回跸驻栖霞山诗登最高峯望江放歌诗王冠峯诗 按玉冠峯旧名纱帽峯

    御制用尹继善沈德潜韵诗得句云久闻摄山名秀如王而冠即以易之   帝锡嘉名江

  山増胜峯名今改为玉冠云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临辛叠邀

     宸翰辉映江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扈   跸有   御制栖霞八景诗

  云台山在江寕县东南六十里有泉石之胜铜山建康志在江寕县东南七十里周十

   九里里人采铜于此故名聚宝山建康志在江寕县南雨花台侧上多细石如玛瑙俗呼为

   聚宝山通志在府南聚宝门外山麓曰梅冈为郡人游览胜地又戚家山亦在聚宝门外郑文宝江

   南遗事韩熙载尝居此山县志山绝顶平旷为雨花台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皆有   御制雨花台诗梓 桐山建康志在江寕县南十五里通

   志下有谢氏诗楼及翻经台府志山北为石子冈又紫岩山翠屏山俱在府南十五里岩山

   宋书符瑞志元嘉二十五年甘露降秣陵岩山又大明四年甘露降秣陵龙山寰宇记在江寕县南

   四十里其山岩险因名宋孝武改曰龙山府志在牛首山东北有上公山在断石冈南又东为大山

   小山皆相连夏侯山建康志在江寕县南二十二里梁夏侯亶居此因名湖山

   志在江寕县南三十里上有湖久旱不竭观子山建康志在江寕县南三十里东有水下注

   新林浦府志一名观山牛首山一名牛头在江寕县南宋书礼志移南郊坛于秣陵牛头

    山西梁书何允曰世传晋室欲立 阙王丞相指牛头山曰此即天阙也陆倕石阙铭 假天阙于牛头

    元和志山在县南四十里山有二峯东西相对名曰双阙建康志在县南三十里周四十七里六朝

    记云自朱雀门沿御道四十里至山下西峯中有石窟不测深浅又南有芙蓉峯北有大石如卧鼓

    中空可容数十人吴时呼为石鼔宋建炎四 年金乌珠趋建康岳飞设伏于牛头山上大破之 府志

    自山 椒起石磴数百级杉桧行列 而上 有白龟池虎跑 泉南有舍身台台侧悬岩突 出曰 兜率岩其

    下为文殊洞南为芙蓉峯峯巅有雪楼六合亦有牛头山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

    帝南巡   御赐万法皆如扁额二十七年  御制牛首山诗 乌珠旧作兀术今改正

    祖堂山建康志在江寕县南四十五里周四十里东有水下注平陆宋大明三年于山南建

    幽栖寺因名幽栖山唐贞观𥘉改名祖堂府志谓之花岩山在牛头山南五里其顶曰芙蓉峯又有

    桃花洞西风岭石窟献花岩拱北峯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赐

   扁额   御制祖堂诗献花岩诗二十七年  御制祖堂诗戏题献花岩诗三十年

   御制祖堂诗吉山寰宇记在江寕县南五十里周二十馀里宋将军吉翰葬此故名建康志

   在县南四十五里西临大江阴山建康志在江寕县西南十二里临大江三山

   寕县西南晋太康中王濬伐吴自牛渚顺流鼔棹径造三山元和志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寰宇记

   舆地志云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三峯南北相接吴时为津济所府志上三山在江寕镇西下三山

   在镇东大江从西来势如建瓴而此山特当其冲一名䕶国山又六合县亦有三山麻山

   寕县西南六十里江寕镇自太平府境延亘而来凡数百里烈山舆地纪胜在江寕县西南

   七十里烈洲傍临江中流旧志今舟行自采石东下未至三山江中有山即烈山也有矶突出湍闲

   曰乱石矶白都山吴志孙峻杀诸葛恪又追杀恪子竦于白都寰宇记白都山在江寕县西

   南八十里西南面临大江舆地志昔白仲都隐居于此故名龙山建康志在江寕县西南九

  十五里接当涂县界府志又有龙口山在县西南七十五里江寕镇慈姥山在江寕县西南

  接当涂县界积石临江岸壁峻绝舆地志山南有慈姥神庙寰宇记山上出竹堪为箫管故历代常

  给乐府名为鼔吹山天竺山舆地纪胜在江寕县西南百二十里本名多墅山唐上元中有

  天竺僧居此因名建康志东南有水下注慈姥浦其北连冈十里凤台山寰宇记在江寕

  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㵎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

  声谐和众鸟群集乃置凤凰里起台于此山号为凤台山府志凤凰冈近凤台门南傍秦淮通志在

  府西南聚宝门内虎耳山在句容县东三十里通志一名苦耳山茅山在句容县

  东南梁书齐永明十年陶宏景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日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

  天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又真诰云句曲地肺土良水清谓之华阳洞天

  又茅君杂记云东西四十五里南北二十里洞五东通王屋西达峨嵋南接罗浮北连岱岳隋志句

  容县有茅山元和志在县东南六十里本名句曲以形似已字句曲有所容故邑号句容寰宇记山

  跨句容金坛延陵三县界舆地纪胜三茅峯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曰大茅中茅小茅垒玉山在大茅

  峯东南三山垒积石与王类又龙尾山在大茅峯东又积金峯在中茅峯侧梁陶宏景所居五云峯

  在小茅峯侧通志高三十里周百五十里有丹砂镇此山泉皆赤色饮之延年 本朝康熙四十四

  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御书第八洞天四宇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茅山正讹文良常山在小茅峯之北建康志秦始皇登句曲山北垂叹曰巡狩

  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矣乃改句曲北垂为良常之山道书为第三十二洞名方会之

  天又伏龙山在柳⿰氵幵 -- 汧之闲与中峯相近上产金雷平山在伏龙之东北有柳⿰氵幵 -- 汧水一名柳谷泉又有

  衔珠山在雷平山东仙凡山在县东南四十里茅山侧四平山在句容县东南舆地纪胜

  真诰云大茅西南有四平山俗曰方山旧志方山在大茅峯南周八十五里山顶平衍故名下有方

  台洞接金坛县界又青龙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接溧阳金坛二县界瓦屋山在句容县东南

  接溧阳县界通志作石屋山秦山建康志在句容县南三里有明月湾通秦淮相传谢安垂

  钓于绛岩山在句容县西南三十里新唐志绛岩故赤山天宝中更名寰宇记在绛岩

  湖侧上有龙坑祠一名丹山郡名丹阳之义出于此建康志周二十四里一名赭山极险峻山之巅

  颇坦甲山在句容县西南五十里射乌山建康志在句容县西北五十里县志

  汤泉出此一名汤山亭山建康志在句容县北三十五里又胄山亦在县北三十五里通志山

  高耸如介胄又胄山东有葆山北与华山接花碌山寰宇记在句容县北五十里有古取

  矾坑华山梁书云武帝东行过此因问华山何如蒋山高薛秦答云华山高九里似与蒋

  山等泉水倍多也府志在县北六十里亦曰花山竹里山晋隆安初王恭举兵京口会稽

  王道子遣兵戍竹里元兴三年刘裕讨桓元自京口军于竹里元和志在句容县北六十里涂甚倾

  险行者号为翻车岘山闲有长㵎高下深阻说者云似洛阳金谷通志六朝时京口至建康皆取道

  戍山建康志在句容县北六十里北临大江相传齐沈庆之尝戍守于此铜冶山

  元和志在句容县北六十五里出铜铅历代采铸建康志谓之铜山仑山建康志在句容县东

  北五十里第四十二福地也唐肃宗时谒者伍达灵于此山得道记于绝顶石壁下有伍达灵潭其

  东相连者曰驹骊山青山建康志在句容县东北六十里郁冈山西北临大江又郁冈山在小

  茅峯东北俗呼为大横山学道者多居于此山下有泉中山在溧水县东十里元和志在县

  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寰宇记在县东南十里又名独山不与群山相连前有水源号为独

  东庐山隋志溧水县有庐山寰宇记在县东二十里山谦之丹阳记云溧水县西八十

  里有庐山与丹阳分岭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形似庐舍因名舆地纪胜谓之东庐山建康志

  山有水源三一自西流入秦淮河一自东北流入马沈港一自东南流为吴漕河入丹阳湖

  山建康志在溧水县东三十七里与句容茅山相接旧志上有朝阳洞相传葛仙翁修道于此

  芦塘山建康志在溧水县东南二十三里梁大同二年尝采铜锡于此鸾山在溧水县

  东南二十五里顶有奇德泉味甘冽中有蜥蜴土人逢旱取水祷雨辄应下有塘光澄如练

  占山建康志在溧水县东南三十五里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又囘峯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上

  有龙池下有龙泉东有水注平陆仙杏山舆地纪胜在溧水县东南四十里绝顶有杏林

  及仙人迹建康志上有仙坛三所及丹井一名仙坛山下有清泉流入丹阳湖赭山建康志在

  县东南五十里旧志有观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山形陡峻中有石屋可容数十人上有池四时不涸

   本朝顺治二年土贼王聘徴啸聚其闲副将彭永琦擒斩之相近有分界山半入溧阳县界

  破山建康志在溧水县东南五十五里梁大同二年采铜于此入方山在县东南六十五里上

  有青龙洞芝山建康志在溧水县东南七十里上有李子洞燕洞相去三百步可容数千人李

  洞有泉沸涌燕洞有石燕遇雨则飞有洞数十通志在县东南接高淳及镇江府溧阳两县界又荆

  山亦在县东南七十里或曰即隋志溧水县之楚山也杜城山在溧水将南十二里周五

  十里隋大业末杜伏威尝屯兵于此因名又荆塘山建康志在县南十里㔶船山寰宇记在

  溧水县南十二里一名感泉山有清丝洞泉脉澄澈四时不绝旧志有无想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形

  环抱与杜城诸山相连中有南唐韩熙载读书台址山顶有泉下注岩石闲成瀑布曰凤泉

  茅山建康志在溧水县西南五里新志一名玦山又西南二里有璚山俗名竹山皆尝产玉

  澳洞山建康志在溧水县西南二十五里内有祈雨潭禀邱山寰宇记石臼湖东临

  禀邱山建康志在溧水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井泉又有石羊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铜山

  志在溧水县西南四十里昔尝采铜于此𬬻冶旧址犹存腊山建康志在溧水县西南六十里

  又凤栖山在县西南七十里皆西并石臼湖府志山翠湖光极云水烟岚之胜雀垒山

  记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俱在石臼湖中琛山建康志在溧水县西十五里昔尝产玉因

  名石湖㵎出此横山寰宇记石臼湖北枕横山建康志在江寕县东南百二十里接太平州界

  高二百丈其山四方望之皆横又名横望有十五峯正峯顶有陶宏景丹井春秋楚子重伐吴之所

  至也旧志在溧水县西三十里周百里跨上元县及安徽当涂县界其在县境者曰白莲山茅连山

  乳山溧水县志乳山从横山西来二峯耸峙岩石巉削形如双乳下有玉乳泉又有独山在县西三

  十里亦谓之东独山以其在横山之东独起一山故名又六合县亦有横山望湖山

  水县西三十里登其巅望石臼湖中尽见故名赤虎山建康志在溧水县北三十三里又大

  人山通志在县北三十五里一峯崛起淮水绕其前遥望蔚然深秀金家山在江浦县东二

  十里浦子口城内山壁立数百丈眺望江南诸峯如画阴陵山在江浦县西南四十五里

  又西南十里有四溃山皆接安徽和州界龙洞山在江浦县西二十五里上有泉洞

  龙山在江浦县北十二里孤峯插汉映带长江中多岩洞之胜灵岩山舆地纪胜在扬

  子县西北七十里山岭高峻南北为偃月岩前有凤凰台左有鹿跑泉又有白龙泉玛瑙㵎龙斗港

  府志在六合县东十五里岩峦层耸四面如一玛瑙㵎雨后出石卵所谓灵岩石也县志玛瑙㵎五

  色文石有云霞草木人物鸟兽之状甚至字画天然一石数金邑人以山为市方山在六合县

  东三十里接仪征县界舆地纪胜隋立方山府于此有黄龙池横山舆地纪胜在扬子县西三

  十里与方山并峙府志在六合县东三十里接仪徴县界元魏尝置横山县宋建炎中刘纲尝聚保

  此山咸淳中施忠亦拒敌于此瓜步山刘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至六合登瓜步隔江望秣

  陵才数十里因凿山为盘道于其上设毡殿鲍照瓜步山揭文瓜步山者江中之眇小山徒以因迥

  为高据绝作雄而凌清瞰远擅奇舍秀亦居势使之然也寰宇记在六合县东南二十里东临大江

  南兖州记南临江中涛水自海注江冲激六百里许至此岸侧其势稍衰赤岸山在六合县

  东南四十里郭璞江赋鼔洪涛于赤岸寰宇记引南衮州记云瓜步山东五里有赤岸南临江中舆

  地纪胜其山岩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旧志亦名红山石帆山在六合县东南四十里宋

  鲍照常过小帆山出佛洞傍有石帆因为之铭舆地纪胜谓之石帆堆又曰出佛洞在小帆山北寰

  宇记即小石山也旧志在瓜步山东矗起江中形若张帆通体皆石无草木山之东即黄天荡

  口山在六合县南十八里临滁水相对者为城子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晋王山

  合县南六十里通志旧有晋王城相传即隋伐陈时晋王广所筑桃叶山隋开皇九年伐

  陈晋王广屯军于此舆地纪胜在县南六十五里府志亦谓之晋王山六合山在六合县

  西南接江浦县界寰宇记六合县因六合山为名开皇三年于此山置六合镇舆地纪胜即定山

  也有寒山狮子石人双鸡芙蓉妙高六峯相接谓之六合山又有虎跑珍珠白鼍三泉府志在六合

  县西南六十里山有六峯五峯在县境惟狮子峯入江浦界中旧志狮子峯在江浦县东北二十五

  里西南麓有卓锡泉后有汤沟泉龙山在六合县西北五十里接安徽来安县界蜿蜒如龙

  亦名东龙山以其西有西龙山也三山舆地纪胜巴山麝香山盘石山为三山并在竹镇府

  志在县西北六十五里接安徽天长来安二县界竹镇港之水出马流入滁河马头山

  合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势雄秀泉石奇胜上有龙洞岁旱居民祷雨辄应苻融山在六合县

  东北三十五里相传苻融曾筑城于此俗讹为芙蓉城东畔有泉溉田数百亩蛾眉山

  合县东北四十里绵秀如峨眉接扬州府仪征县界冶山在六合县东北五十里产铜铁及磁

  石相传吴王濞铸钱于此坑冶之迹尚存牛头山在六合县东北五十里冶山之北峯峦耸

  秀高入云表有泉西南流为冶浦河大游山在高淳县东建康志上有石坛相传孔子适楚

  尝经此府志在县东三十七里又三里曰游子山一名小游山接溧水县界又东五里有溧山

  军山建康志山北有水下入固城湖旧志在高淳县东五十里固城湖滨并峙者有画眉山

  木城山在高淳县东六十里四面皆山平地特起一峯崖石奇峻昔红巾之乱民避兵其上

  树栅守之故名花山在高淳县东南四十里山最高上产白牡丹故名黄悦岭

  浦县西北十五里明𥘉凿通江淮东葛驿路为南北孔道又篠岭在县西北三十里白土冈

  在上元县东梁绍泰末齐兵进及儿塘周文育侯安都顿白土冈旗鼔相望陈祯明三年隋将贺若

  弼进据锺山顿白土冈之东南金陵记在城东十三里南至淮即锺山南麓 本朝顺治十六年

  海寇于此又有西陵亦在锺山南麓即吴大帝葬处亦曰孙陵晋咸和三年卞壸与苏峻战于孙陵

  败绩齐武帝建商飇馆以九日宴群臣于此世又呼为九日台三井冈寰宇记在江寕县南

  三里有三井汲一井则二井俱动故名旧志有土门冈在县南长干里即宋杨邦乂死节处今其地

  有杨巷褒忠祠在焉梅岭冈寰宇记在江寕县南九里舆地志晋豫章太守梅赜家于冈下

  石子冈吴志建业南有长陵名石子冈葬者依焉孙峻杀诸葛恪投尸于此隋书韩擒

  虎自黄江至新北任忠迎降于石子冈寰宇记在江寕县南十五里周二十里舆地志宋大明中起

  观风亭于上即新亭冈古送行处府志今城南高座寺后即石子冈之地段石冈寰宇记在

  江寕县南二十里有大碣石长二丈折为三段故名碣即吴皇象书也舆地纪胜在县南三十里西

  接牛头山有吴纪功德碑孙皓所建后移置学舍中落星冈南齐书陈显达平旦以千人登

  落星冈梁王僧辩讨侯景于石头西连营立栅至于落星墩胡三省通鉴注石头城西有横陇谓之

  落星冈亦名落星墩建康志在江寕县西南五十里西临大江明一统志在县西南九里一名落星

  墩又名落星矶 按此与上元县之落星山名同地异胭脂冈在溧水县西十里其下即

  胭脂桃花冈在高淳县东南十五里有九十九墩又界牌墩在县东南十十里接安徽

  建平县界蜀冈在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南接仪征北接江都延亘数十里华阳洞

  容县东南大茅峯下寰宇记去县四十里建康志华阳西南有二洞西洞在崇寿观后南洞在元符

  宫东其门有五三显二隐三茅二许俱得道于此又玉柱洞在西洞之南中有石乳其大如柱茅洞

  在太茅峯南直下可行七八里能容三百人谢公墩在上元县北六朝事迹在半山报安

  寺后谢安与王羲之尝登此县志城北二里有山亦名谢公墩土色赤俗呼为红土山道士

  墩在江寕县南齐末萧衍东下至新林命邓元起据道士墩以逼台城县志旧在台城南五里

  赤石矶在江寕县东南通志长河东来有赤石枕中流居人竞种石榴每盛夏时缘堤灿若

  霞锦为画舫欢游之所蚵蚾矶建康志在江寕县西南后唐宋齐邱疾汪台符之才使人

  诱之痛饮推沈石城蚵蚾矶下又有𥐻砂夹在县西南七十里张耒有𥐻砂夹阻风诗大江

  南岸自安徽当涂县界北岸自安徽和州界东北流入经江寕县西四十里北岸经江浦县东南三

  里又东北经上元县北四十里北岸经六合县东南二十五里又东经句容县北七十里与扬州府

  仪徴县分界又东入镇江府丹徒县界亦曰扬子江又称宣化江晋纪魏文帝之在广陵吴人临江

   为疑城自石头至于江乘垣以木植衣以苇席加彩饰焉一夕而成南史宋纪元嘉二十七年魏太

   武率众至瓜步声欲渡江都下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寰宇记始吴临江建国谓得天险之

   固东晋遂定都焉今从江寕县西百二十里承当涂县分𫚖浦上田为界纡回屈曲二百九十三里

   与和州乌江及扬州六合并分中流为界建康志大江隶府界者百二十里西至和州乌江县四十

   里以鳗鯬洲为界北至真州六合县界四十里以瓜步中流为界东北至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子县界七十里以下蜀

   镇中流为界通鉴注江水东流自武昌以下渐渐向北至江寕江流愈北盖建康当下流都会望浔

   阳武昌皆直南望历阳寿阳皆直西故建康谓历阳皖城以西皆曰江西而江西亦谓建康为江东

   建康谓姑孰为南京京口为北府皆地势然也府志今府境之江南岸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二

   百里而遥北岸上自浮沙口下至东沟不及二百里一名扬子江又名宣化江江流南北迁徙今昔

   迥殊异时江泊石头后渐徙而北今又渐南自慈姥浦而东下为镰刀湾又东为烈山港有矶名乱

  石矶又东北即白鹭洲其南岸曰犊儿矶上接江寕浦口下为大胜河其东有水数曲曰响水沟灯

  盏沟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其北岸则芝蔴河穴子河王家套八字沟浦子口在江浦县境南岸自

  下新河而东分为三股名三汊河又东为草鞋夹夹外为道士洲有江心营近南曰䕶国洲中口洲

  皆属江寕县境自中口州而下有山曰焦家嘴又东为观音港港口曰燕子矶又东历涛山唐家渡

  袁家河东阳港接黄天荡其中有洲皆属上元县境北岸自浦子口东有栏江工部官洲老洲柳洲

  赵家扁担等洲其东为扁担河其北即滁河口江流至此亦曰宣化漾有洲亦名新洲其下有矾山

  又数里为西沟近黄天荡又东为东沟皆属六合县界南岸自龙潭而东有斜腊洲太子洲洲外为

  老鸦夹又东为天寕洲皆句容县境境内诸水分流入江斜沟尤为险要古中江在高淳县

  北自芜湖县东流入又东入溧阳县界自唐宋时筑银林五堰而水中断建康志芜湖县南有支江

  俗称为县河流经县市中东达黄池入三湖至银林止所谓中江也自筑银林五堰中江不复东而

  宣歙诸水皆由芜湖西出达大江故滨湖之地皆堤为圩田而中江亦渐隘狭按中江即元和志所

  谓芜湖水非禹贡中江也黄天荡在上元县东北八十里宋建炎闲韩世中与全乌珠相持

  于此通鉴注大江过昇州界浸以深广自老SKchar嘴度白沙横阔三十馀里俗呼黄天荡秦淮

  源自溧水县北西北流合诸水经上元县东南入通济水门横贯府城中西出江寕县三山水门又

  西北沿石头城西又西北入大江晋书王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淮水绝王氏灭晋阳秋

  秦时所凿故曰秦淮南史梁天监九年新作缘淮塘又陈祯明二年淮渚暴溢溧没舟乘元和志淮

  水源出华山在丹阳湖熟两县界西北流经林陵建康二县之闲入江寰宇记淮水源从溧水县西

  北流百五十里萦纡京邑之内至石头入江延互三百里宋史乾道五年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有

  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茅山由赤山湖至府城东南合而为一流经上水闸

  入府城别为两派正河自镇淮新桥直注大江又府东门有顺圣河正分秦淮之水自南门外直入

  于江故秦淮无泛溢之患今一半淤塞为田请疏导之建康志引实录云本名龙藏浦有二源一自

  华山经句容西南流一自东庐山经溧水西北流入江寕界至方山埭合流注江或曰方山西渎直

  属土山三十里是秦所开府志自吴至大朝都城皆南去秦淮五里史所称栅塘是也梁时作塘又

  作两重栅自石头至方山运渎总二十四渡皆浮航往来亦曰二十四航杨吴时改筑金陵城乃贯

  秦淮于城中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秦淮歌二十七年

   御制秦淮曲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随扈   御制秦淮歌小新河建康志在

  上元县东门外土桥之东宋嘉定八年江东运副真德秀开自蒋山至半山寺而止旧志又有御河

  在故宫城内明初所凿合于城濠靖安河在上元县北宋纪略大江自金陵抵白沙风涛

  至为险阻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公得古漕河于靖安镇之下缺口取径道于青沙夹趋北岸入仪征

  新河抵新城下安流八十馀里以易大江百五十里之险旧志在县西北二十里有龙安津在靖安

   河口亦曰新安津即靖安渡也芦门河在上元县东北六十里建康志建炎四年韩世忠以

   舟师扼金兵归路相持于黄天荡乌珠不得渡或教之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馀里上接江口出世

   忠上流得绝江遁去古迹编云芦门河在芦门漾之侧建炎闲始开以通真州亦名蕃人湖

   河在江寕县西南建康志在白鹭洲西南流通大江宋建炎闲金乌珠所开汪藻奏议敌于锺山

   雨花台各札大寨抱城开两河以䕶之此其一也明一统志有上新河在江东门外稍南五里又有

   新河皆洪武中新开流通大江江中舟船尽泊于此以避风浪 按新河有三通志谓下新河自三

   山桥历石城定淮诸门由草鞋夹以达于江中新河在江东门外五里上新河又在其南三河口通

   江处与北岸江浦县新河口正相对旧志江浦新河在县东南新路西三里明洪武中新开通江通

   志失载 乌珠改见前牛头山注胭脂河在溧水县西十里明洪武中议通苏浙粮运命

   崇山侯李新凿开胭脂冈引石臼湖水会于秦淮以为运河因名胭脂河有龙潭在县西南二十里

  南通石臼湖北入胭脂河浦子口河在江浦县东二十里源出定山卓锡珍珠二泉由浦

  子口城西东流入江直江寕道士洲沙河江水支流也在江浦县东三十里东流经六合县长

  芦镇一曰西河亦曰长芦江流至瓜步口复入江宋会要天圣三年发运使张纶请开真州长芦口

  河属之江即此 按府志谓天禧中范仲淹领漕事以大江风涛之险开此河引江水未知何据

  芝蔴河在江浦县南六十里接安徽和州界分大江支流合白马河曰穴子河出西江口入

  江其白马河在县南四十里又石碛河在县西三十五里会县西境诸山水东南流通白马河

  河自安徽滁州东流入经江浦县北三十里又东经六合县南又东至瓜步镇东南入江一名后

  河亦名大河孙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滁塘以淹北道陈太建五年吴明彻攻齐秦州州前江浦通

  滁水齐人以大木立栅水中五代时南唐于滁水上立瓦梁绍兴十一年海陵王南侵屯重兵

  滁河造三闸储水即此方舆纪要凃水即滁河源出安徽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冶浦

  河在六合县东二里源出牛头山北通天长南入滁河漆桥河在高淳县东三十里源从

  溧水西北诸山西南出漆桥入固城湖胥河在高淳县东南四十里自广德州建平县界流

  入即古桐水杜预左传注桐水西北入丹阳湖旧志春秋伍子胥伐楚时所开故名流经东坝下坝

  之中曰中河长十馀里分为二一自驿桥而东入溧阳三塔湖一自东坝而西经固城渡入固城湖

   按明初常以胥河为运道于东坝建闸启闭凡苏浙粮运直过东坝由胥河入固城湖由胭脂河

  会秦淮直达金陵永乐后废闸连筑土坝胥河始专注固城湖而西入江不复东通震泽矣

  阳河在高淳县西南三十里与安徽宣城县分界燕雀湖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四

  里梁昭明太子墓侧建康志其水流入青溪县志一名前湖明大内正值其地迎檐湖

  元县西北宋书符瑞志元嘉七年建康额檐湖二莲一蒂齐书作雒檐湖寰宇记在县西北八里周

  五里其水坳下不通江河南徐州记云县西五里有迎檐湖晋永嘉中衣冠席倦过江客主相迎湖

   侧遂以迎檐为名建康志在石头城后五里今为田苏峻湖在上元县西北咸和二年

   峻叛据石头陶侃督䕶李阳斩峻于白石陂岸建康志在县西北十五里南徐州记本名白石陂

   元武湖丹阳记后湖一名练湖晋元帝时为北湖肄舟师于此在上元县北南史宋元嘉二

   十三年筑北堤立元武湖于乐游苑齐永明二年幸元武湖讲武梁太清二年邵陵王纶入援台城

   由蒋山而前军元武湖陈至德四年幸元武湖肄舻舰阅武寰宇记在上元县 北七里周四十里

   东西两派下入秦淮宋天禧初知昇州丁谓言城北有后湖往时旱水竭给为民田凡七十六顷今

   宜复旧制疏为堤塘以蓄水四年给为放生池熙寕八年王安石请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馀水

   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自是开十字河立四斗门以泄水湖遂废为田岁久旧迹益堙惟

   城北十三里仅存一池府志明初复濬中有旧洲新洲及龙引莲萼等洲置库于洲上以贮天下图

   籍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元武湖即景杂咏诗二十二年

   御制泛舟后湖览古诗半汤湖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北四十里水同一壑而冷热相半

  建康志又名半阳湖周十五里二处皆有鱼互相入则死居民种稻则溉热水一年再熟摄湖

  在上元县东北五十里摄山之侧周二十里旧志摄山之水流入江乘浦注于摄湖又北入于江

  娄湖在江寕县东南与上元县分界南史沈庆之有园舍在焉大明四年一夕徙居之齐永明

  初望气者言新林娄湖有王气因作新娄湖苑以厌之陈书纪太建十年立方明坛于娄湖元和志

  溉田数十顷吴张昭所开昭封娄侯故名寰宇记在县东南十里流入舰澳通秦淮其澳梁武帝所

  阳刘湖寰宇记在江寕县东南六十里周三十里在阳刘村前因名葛塘湖

  齐书刘善明子涤清贫太祖赐以葛屯谷建康志在江寕县东南七十里慈湖在江寕县

  西南五十里接安徽当涂县界莫愁湖在江寕县三山门外明时为中山王徐达园府志相

  传为莫愁旧居因名赤山湖在句容县西南南史齐明帝使沈瑀筑赤山塘元和志在县南

  三十五里新唐书志县西南三十里有绛岩湖麟德中因梁故堤置后废大历十二年复置周百里

  为塘立二斗门以节旱暵开田万顷建康志在句容上元两县界上接九源山下通秦淮周二十里

  南去百步有磬石建二斗门以为䟽闭之节通志有江城湖在县西北六十里沙湖在溧水县

  南六十里周五十馀亩今以资灌溉名沙塘石臼湖在溧水县南四十里高淳县北

  二十里西与安徽当涂县分界寰宇记在溧水县西南三十里西连丹阳湖岸广百六十馀里北枕

  横山东连禀邱山建康志在县西南四十里纵五十里衡四十里其水旧有二派入龙潭梅梁港通

  浊水旧志有芦溪在高淳县西北十里为渔舟所泊长十里迤逦接于石臼湖丹阳湖

  淳县西接安徽当涂县界旧名南湖应劭曰溧水出南湖三国吴志永安三年都尉严密建丹阳田

  作浦里塘郭璞江赋旁有朱浐丹漅丹即此也元和志在溧水县西南二十八里与当涂县分中流

  为界建康志即应劭所谓南湖张铉金陵志周百九十五里东北连石臼湖明统志在高淳县西北

   三十里府志源有三一出安徽黟县者为舒泉一出安徽广德州白石山者为桐水一出溧水县东

   庐山者为吴漕水俱汇于此其流有二一西出安徽芜湖一西北出安徽当𡍼姑孰俱入江旧志按

   杜预左传注止有丹阳湖至寰宇记始有石臼固城之名盖元和志所云即今石臼湖也固城

   湖在高淳县西南元和志在溧水县南百里周九十里多蒲鱼之利建康志南北三十里东西二

   十五里环楚王故城与丹阳石臼号曰三湖有水四派明统志在高淳县南三里府志北通丹阳石

   臼二湖与安徽当涂宣城分界俗又谓之小南湖长溪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南六十里丹阳

   记湖熟县前有长溪东承句容县赤山湖水入于秦淮又曰有长溪埭在县东南五十里堰秣陵浦

   水过秦淮锁石溪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南四十八里源发白石岩北流经摄湖六十馀里入

   青溪在上元县东北寰宇记在县北六里泄元武湖水南入秦淮舆地纪胜吴赤乌四年

   凿东渠名青溪自锺山西南流通城北堑潮沟东出于青溪闸口接于秦淮及杨溥城金陵始分为

  二在城外者自城濠合淮在城内者堙塞仅存上元县志今自旧内傍绕出淮青桥与秦淮河合者

  是青溪所存之一曲也其接秦淮处有闸口 本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沌皇帝南巡

   御制青溪览古诗二十七年   御制青溪曲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随扈   御

  制青溪曲龙渊溪源出句容县南四十里仇山下流入赤山湖又有高平溪后白溪蒲里溪

  俱出县南浮山西北流入赤山湖上容溪在句容县南九域志县有上容溪建康志源出

  中茅峯入赤山湖旧志今县南三十里有上容路横溪在高淳县西南二十里上流受固城

  湖水西出澄沟河入芜湖落马㵎在江寕县西南宋书元凶劭兵败竞奔落马㵎㵎为之满

  寰宇记在县东南五里水下秦淮即劭败死处建康志一名南㵎在县南五里东北流入城濠陈亡

  竭涸明统志谓之跃马湖王安石诗小㵎何年跃马蹄即此楚王东西㵎在句容县

  东南建康志在茅山崇禧观东又冷水㵎在玉晨观北旧志冷水㵎在中茅峯东北旧名苍龙溪水

   漱石出其色如玉坚润可爱即茅山石也冷水㵎在溧水县西南二十五里源出荆塘山西

   南流九曲入石臼湖又石湖㵎花溪港俱流入石臼湖曲水在上元县北建康志晋海西公

   于锺山立流杯曲水以延百僚水经注云旧乐游苑晋元嘉中以其地为曲水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制曲水用谢惠连韵即效其体诗亭水在句容县东建

   康志源出亭山南流绕县城东又南与赤山湖合流入秦淮旧志又有石溪在县北三十里源出胄

   山与亭山水合流入赤山湖 按秦淮水诸书言一源出句容华山今华山无水当即亭山诸水也

   舆图句容县东北有水南流经县东西南流有运河水自东南来注之西流经柘塘镇北与溧水县

   之水合西北流汤泉水自北来注之又西北入上元界即此吴漕水在溧水县南流入石

   臼湖建康志源出东庐山南流入吴漕又曰溧水一派西流为吴王漕杨行密时漕运所行

   山水在溧水县西三十五里有两源出横山东会于望湖山下至石湫坝合秦淮河鄱阳

  浦在上元县西建康志在石城西上通秦淮下入马昻洲九里达江乘梁鄱阳王尝于此置屯田

  因名又江乘浦在上元县西北十七里南徐州记江乘县西二里有大浦源出石城山东入大江

  蟹浦在上元县西北十六里舆地志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锺山北流九里入江秣陵

  浦建康志在江寕县东南五十里溉田四十顷舆地志以旧县为名源出竹堂山北流十里入葛

  塘湖又十里入长溪合于秦淮府志源出上元县竹堂山牧马浦建康志在县东南三十九

  里黄元之丹阳记云牧马亭东南一里有牧马浦晋永和中所置流入秦淮浦南朝放牧多在此又

  有义沟渎在县东二十里源出东青村下入秦淮溉田百馀顷王安石诗霹𩆝沟西路柴荆四五家

  舆地纪胜沟在县东五里江寕浦在江寕县西南南史梁敬帝初王僧辩迎立萧渊明于齐

  既济江会于江寕浦建康志在县南七十五里源出安徽当涂县界板桥浦在江寕县西南

  晋康帝时谯王无忌饯禇裒于板桥齐谢眺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梁太清二年侯景犯建

   康由板桥至朱雀航南寰宇记在县南四十七里源出观山流三十七里注大江建康志在城西南

   三十新林浦在江寕县西南齐永明五年起新林苑梁太清二年侯景之叛韦灿柳中

   礼等赴援合军屯新林宋开宝七年曹彬等伐南唐自采石败其兵于新林港建康志在县西南二

   十里源出牛头山西流七里入大江大桑浦寰宇记在江寕县西南十二里吴大帝时平南

   将军吕范屯大桑即此其水从蔡洲通大江查浦在江寕县西晋苏峻之乱陶侃入援屯于

   查浦又义熙六年卢循犯建康刘裕屯石头栅淮断查浦宋元徽二年桂杨王休范之乱陈显达自

   查浦渡淮縁石头北道入承明门建康志吴时夹淮立栅自石头南上十里至查浦又南上十里至

   新亭又南上十里至新林又南上十里至板桥又东上三十里至烈洲通鉴注在大江南岸直秦淮

   口旧志在县西南十里又西有沙门浦温峤屯军处便民港在上元县东旧有沙溪一道自

   镇江师古滩迳句容至上元长百里许岁久湮塞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督臣奏请开濬宽深引注

   江水入新港自镇江舟行至江寕可越黄天荡江路之险行旅称便四十八年   赐名曰便民

   港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便民港纪事诗竹篠港在上元县

   东北建康志竹篠河西至靖安东至石步南连直渎北临大江由靖安港口至城四十里有竹篠镇

   接句容县界石步港在上元县东北建康志摄山西有石步港去县四十里北达大江有

   罗落浦在县东北六十里合于摄湖又曰石步桥下为罗落浦宋武帝进至罗落桥即此大城

   港在江寕县西南三十里纳大江东流会板桥新林等浦之水又东与阴山河合又东北与秦淮

   河合又北为三汊河流至龙江关外入江明初改为大胜港置大胜关于此下蜀港

   容县北唐书上元初刘展以广陵叛潜自上流济袭下蜀宋史绍兴十一年海陵王南侵虞允吝驻

   京口命苗定驻下蜀为援建康志在县北六十里府城东北百里后有河入大江俗曰官港即古漕

   蒲塘港在溧水县南二十五里又还步港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二水皆源出方山西流

   入石臼湖或曰即孙吴时蒲里塘也程驾港在六合县西二十里其水上通竹镇源出三山

   南流入滁河运渎舆地纪胜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建康志吴赤乌二年使左台御史郄俭

   凿城西开沟入秦准通吴越运船也城内有仓名苑仓府志今自三山门内斗门桥南引秦淮北流

   至内桥与青溪合又西从铁窗棂出城者其故迹也直渎在上元县东北晋书温峤讨苏峻遣

   王愆期屯军直渎舆地纪胜在幕府山东北建康志在城东北三十五里东北接竹篠港流入大江

   傍有直渎山直渎洞其道直故名破冈渎在句容县东南六朝时运道也吴志赤乌八年

   遣校尉陈勋将三万人凿句容中道山直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其后因曰破冈建康志在县

   东南二十五里建康实录吴凿以通吴会船舰上下十四埭晋齐宋因之梁以太子名纲改为破墪

   渎寻潮沟在上元县西梁书天监四年以严植之兼五经博士开馆潮沟舆地纪胜在县

   西四里舆地志吴大帝所凿以引潮接青溪抵秦淮西通运渎北连后湖又建康志有铁冶沟在县

   北马鞍山下有地三亩馀皆铁梁时聚江南之铁载往淮上弃所聚之馀于此其地坚不可入

   曲沟在句容县治东南河子沟在六合县东南二十五里旧名急流江今名急水沟

   旧志宋淳熙中所开新河也下流入大江又岳子河在沟东金乌珠屯瓜步岳飞遣其子云凿此河

   袭之因名今俗呼鸭子河东沟在六合县东南瓜步山之东接仪征县界旧志宋绍兴闲所开

   为商旅舣舟之所江防隘口也舟子洲寰宇记在上元县西五里舆地志梁天监十三年

   朱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水患乃凿通之中央为洲四方诸郡秀士上计者憩止于此金陵记在

   城南隅周回七里当朱雀航长乐渡之闲马卭洲在上元县西北梁太清三年南兖州刺史

   南康王会理等援台城至马卭州寰宇记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南滁洲记临沂西入江北三里有洲

   晋帝渡江牧马于其所故名通鉴注即江乘蒲洲之地与白下城相近新洲在上元县北三

   国志孙𬘭使具党孙虑袭执朱据于此晋书孙恩至白石欲掩建康不备闻刘牢之引军还至新洲

  不敢进而去宋书武帝微时尝伐荻新洲建康志一名薛家洲在县北四十里与幕府山相对有上

  新洲下新洲通鉴注在京口西大江中意即今之金珠沙也阖庐洲在上元县北晋书元

  帝初江东草创盗贼多有贺循言江中剧地惟有阖庐一处地势险奥逃亡所聚宜以重兵备戍即

  穊洲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北七十五里周三十八里南徐州记石垅山北中有洲百姓于

  洲上穊种所收倍于平陆烈洲在江寕县西南晋书会稽王昱会桓温于烈洲共议征讨寰宇

  记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六十里舆地志吴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舟商人多停此以避烈风故名亦

  名溧洲上有小山形如栗相近又有龙潭洲迷子洲在江寕县西南王安石诗迷子山前

  涨一洲建康志在县南四十五里又簰枪洲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志南唐保大中治宫室取材上

  江成巨筏至此时会潮退为浮沙所沫涨成洲渚又董云洲在县西南十五里西有小江名曰澧江

  又名澧冮场上有田五百顷茄子洲在江寕县西南晋咸和中陶侃等讨苏峻郗鉴自广

  陵帅师渡江与侃会于茄子浦寰宇记在县西南十三里永昌初忽崩陷数里其形曲折凡作九湾

  舟行者依马蔡洲在江寕县西南晋书王敦在石头欲禁私伐蔡洲荻参军温峤曰中原有

  菽庶民采之乃止又苏峻之乱陶侃温峤等入援舟师四万次于蔡洲元和志在县西十二里江中

  寰宇记周五十五里通鉴注在石头西岸又梁承圣元年王僧辩督诸军至张公洲注张公洲即蔡

  洲之别渚白鹭洲在江寕县西南唐李白诗朝别朱雀门暮宿白鹭洲又二水中分白鹭洲

  宋史曹彬伐南唐破其兵于白鹭洲寰宇记在县西三里大江中心通志在府西三里与新林浦相

  长命洲寰宇记在江寕县西四里舆地志梁武帝遣人放生于此仍置十户在洲中掌

  谷粟以饲之建康志在石头城前九里汀在上元县东南五十里东下入秦淮溉田五百

  二十顷即九里固汝南湾建康志在上元县东八里当秦淮曲折处晋汝南王渡江居此

  因名此水酿酒极佳湾东冶亭也又桐林湾在秦淮南逼近府城旧植桐甚盛故名乌龙潭

  在上元县北建康志水旱祈祷屡应旧志近清凉门虎踞关夏月多荷西岸皆园亭濮家潭

  在高淳县东五里广百亩大旱不竭又潭湾在县东南十五里广二百馀亩长二里天渊池

  在上元县北宋书景平二年游天渊池建康志宋元嘉二十三年凿一名天泉池陈江总有华林园

  天渊池铭今宫城后法宝寺西南荒池尚馀一亩即此池也西池在上元县北晋书明帝为

  太子时起西池楼观温峤谏止之丹阳记吴太子登所凿谓之西苑晋明帝为太子时重修建康志

  在太初宫西门外县志今名太子湖在县北六里九曲池在上元县东北建康志在台城

  东东宫城梁昭明太子所凿覆杯池建康志在上元县北三里元帝以酒废政王导諌之

  帝覆杯池中以为戒因名龙池在句容悬东南明统志在茅山天圣观梁陶宏景养龙子于池

  中宋真宗尝敕中使取龙以进寻送归池有御制观龙歌刻于石天池在句容县茅山绝顶

  又有碧玉池饮马池在江浦县西十五里西华山北俗传项羽曽饮马于此六合

  龙池舆地纪胜在六合县南五里今为放生池旧志周十里傍临大道水味如泉莲花

  池在高淳县南三十里尚书塘在溧水县西琛山周数十里渊深莫测大旱不涸

  泉建康志在句容县东虎耳山又丹阳记县东三十五里有龙冈冈顶有沸潭周十二丈闻人声

  便朱沙泉即丹沙浤明统志在句容县燕洞山东有大石盆常无⿱⿵乃𰀁皿 -- 盈耗续志在中茅峯

  抚掌泉在句容县东南建康志在茅山崇寿观前虽旱不涸闻击掌之声涌出如沸其味甚

  佳冬时常暖亦呼冬温泉又田公泉在茅山玉晨观东南一里玉液泉在茅山崇寿观后海眼泉在

  积金中茅之西汤泉府境百二一在句容县西北射乌山之东麓南麓俱有泉喷涌初出处太

  热不可手探土人用其流处为池贮水以供澡浴之用一在江浦县西南三十五里数泓涌出流入

  后河近泉之田赖以灌溉相传梁昭明太子曾浴于此因名太子泉明初更名香泉汤沟泉

  在江浦县北三十里骆驼岭下北入三汊河溉田数十顷珍珠泉在江浦县东北二十里定

  山西南麓东流入江龙王泉在高淳县东三十里味香冽能俞疾景阳井在上元县

  北建康志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台城内舆地纪胜今白莲阁下有小池面方丈馀或曰即景阳

  应潮井酉阳杂俎蒋山有应潮井在半山闲舆地纪胜在上元县东十里蒋山头陀寺

  中与江潮盈缩相应宝公井在上元县大市街心响井在江寕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

  井栏有元祐五年四字或以纱帛𫎇其上击之作鼔声投以瓦石则其声如钟磬上方井

  在溧水县西二十里上方寺中县志井上有石刻世传孙钟种瓜井也戴桥井在溧水县

  南五里其水香冽可愈疾又金井在县南其泉可灌溉天井在高淳县东六十里竹山东畔

  深尺许泉促石孔出居民引以溉田寻真井在高淳县北二十五里寻真观内相传许旌阳

  炼丹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