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九十三至九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九十至九十二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九十三至九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九十六至九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1.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1.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1.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9-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31.djvu/5

淮安府表                 

                     

大清一统志

淮安府在江苏省江寕府北五百里苏州府西北七百五十里东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

  六十里东至海州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徽泗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扬州府宝应县界八十里北至

  海州沭阳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扬州府泰州治四百九十里西南至泗州治一百八十里东北

  至海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徐州府宿迁县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九百七十五里

︹分野︺天文斗分野星纪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扬徐二州之域春秋属吴战国属楚

  秦属九江郡汉为射阳盐渎淮阴等县属临淮郡

  西北境置泗水国即楚国地北境为东海琅邪二郡他后汉分属广陵郡及

  下邳国射阳盐渎属广陵淮阴淮浦属下邳三国属魏晋初为广陵

  郡治宋书州郡志广陵郡治淮阴后徙射阳义熙七年始分射阳地

  置山阳郡西境置淮阳济阴二郡泰始二年于淮阴置兖

  州北境置青冀二州西境入魏齐曰北兖州南齐书州郡志北兖州镇淮阴宋泰

  始二年失淮北于此立州镇建元四年移治盱眙后复故而山阳郡属南兖州梁改曰淮

  州西境初属魏置东徐州中大通四年入梁改曰武州东魏因之兼领山阳

  淮阴二郡西境仍曰东徐州北齐废淮阴郡周侨置东平

  郡隋开皇元年改郡为淮阴寻与山阳郡俱废十

  二年置楚州移治山阳大业初州废属江都郡西

  置下邳郡北境置东海郡武德四年于山阳置东楚州八年

  更名楚州天宝初复曰淮阴郡乾元初复曰楚州

  属淮南道西境为徐州地北境置海州属河南道五代唐天成三年

  杨吴升为顺化军后周显德五年军废宋初曰楚

  州山阳郡隶淮南东路宋史地理志建炎四年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

  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嘉定初节制本路沿边军马十年制置安抚使公事

  兴闲入金旋复绍定元年改州为淮安军端平元

  年又改军为淮安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淮东路总

  管府二十年升淮安路属河南行省明为淮安府

 直隶南京领州二县九

 本朝属江苏江寕布政使司领县六通志旧辖二州九县雍正二年

  以赣榆沭阳属海州宿迁睢寕属邳州俱改直隶九年析海州盐城地置阜寕山阳县

  东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东至阜寕县界七十里西至安徽泗州界一百二十五

  里南至扬州府宝应县界八十里北至清河县界四十里东南至盐城县界七十里西南至泗州盱

  眙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阜寕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清河县界六十里本秦淮阴县地汉置射阳

  县属临淮郡后汉改属广陵郡三国时废晋太康元年复置仍属广陵郡东晋后废义熙中改置山

  阳县兼置山阳郡宋齐至后魏皆因之隋开皇初郡废为楚州治大业初属江都郡唐为楚州治五

  代因之宋绍定元年改曰淮安为淮安军治端平初为淮安州治元至元二十年仍曰山阳为淮安

  路治明为淮安府治 本朝因之阜寕县在府东北一百六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

  北距一百四十里东至海九十里西至山阳县界八十里南至盐城县界五十里北至安东县界黄

  河岸九十里东南至盐城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山阳盐城两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安东县界黄

  河口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安东县界六十里本山阳及盐城二县地 本朝雍正九年析置阜寕县

  属淮安府盐城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海

  一百里西至扬州府宝应县界九十里南至扬州府兴化县界六十里北至阜寕县界七十里东南

  至海一百里西南至兴化县界一百里东北至海七十里西北至山阳县界一百四十里汉置盐渎

  县属临淮郡后汉改属广陵郡三国时废晋太康二年复置义熙中改曰盐城属山阳郡宋齐以后

  因之北齐置射阳郡陈改盐城郡隋𨳩皇初郡废以县属江都郡隋末改置射州唐武德七年州废

  复置盐城县属楚州五代南唐割属泰州宋太平兴国三年还属楚州绍兴元年属涟水军三年还

  属楚州元属淮安路明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清河县在府西五十里东西距八十六里南

  北距一百五里东至山阳县界十里西至桃源县界七十六里南至山阳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海州

  沭阳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山阳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泗州治二百十里东北至安东县治八十二里

  西北至桃源县治六十二里秦置淮阴县汉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国晋初为广陵郡治东晋末徙

  属山阳郡宋泰始中侨置兖州治淮阴南齐曰北兖州梁曰北雍州淮阴郡后改淮州东魏因之又

  置淮阴郡北齐废为怀恩县周改县曰寿张又侨立东平郡隋开皇元年复改郡为淮阴兼立楚州

  寻废郡改县曰淮阴大业初州废又并县入山阳唐初复置武德七年乾封二年复置属楚州干

  符中高骈置淮寕军五代因之宋绍兴五年废为镇明年复置咸淳九年始分西北界置清河军及

  清河县属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废清河军以清河县属淮安路明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

  东县在府东北六十里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阜寕县界三十里西至海州沭阳

  县界六十里南至阜寕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海州界八十里东南至阜寕县治七十里西南至清

  河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海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海州沭阳县界六十里汉置淮浦县属临淮郡后汉

  改属下邳国晋属广陵郡宋属临淮郡后省明帝侨置东海郡及襄贲县齐为北东海郡东魏武定

  七年改置海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涟水属东海郡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涟州贞观元年州废

  属泗州总章元年改属楚州咸亨五年还属泗州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三年于县置涟水军熙寕

  五年废为县属楚州元祐二年复置军绍兴五年废为县三十二年复为军金皇统三年降为县属

  海州绍定元年归宋属宝应州端平元年复为涟水军景定元年升安东州属淮南东路元省涟水

  县入州属淮安路明洪武初废州为安东县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 按隋书志涟水县旧曰襄贲

  置东海郡东魏改曰海安通典元和志寰宇记皆作海安而魏书志云襄贲县为海西郡治注武定

  七年改东海郡置则海西即海安之讹今从隋志桃源县在府西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

  百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清河县界四十里西至徐州府宿迁县界六十里南至安徽泗州界四十

  里北至海州沭阳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清河县界六十里西南至泗州界八卜里东北至沭阳县治

  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宿迁县界八十里汉置泗阳县属泗水国后汉省晋宋以后为宿预县地唐宋

  为宿迁县地金兴定二年于宿迁县之桃园镇置淮滨县属泗州元光二年废元至元十四年复置

  改曰桃园县属淮安路明曰桃源县属淮安府 本朝因之

 ︹形势︺水陆交通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亦无他

  阻晋荀羡北征议大江前流长淮却阻唐李途记室新书俯临淮

  海控制山东宋系年录南北襟喉江淮要冲元董抟霄淮安议

  长淮奥壤表海名邦舆地纪胜

 ︹风俗︺人多勇悍习战争晋伏滔正淮论淳实尚义务勤耕耨

  俗多轻剽士任气节隋书地理志渐渍圣化绰有儒

  风

 ︹城池︺淮安府城有三城南曰旧城周十一里门四水门二东晋时故址宋重筑明初甃砖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二十八年乾隆五年修其北曰新城周七里二十丈门五水门二元末

  土筑明洪武十年甃砖 本朝乾隆十一年修二城之中曰联城门四水门四明嘉靖三十九年

  筑以联贯新旧二域 本朝乾隆九年修三十九年重修旧城滨运河新城滨淮河濠广四丈深一

  丈二尺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俱有   御制过淮

  安城诗山阳县附郭阜寕县城分山阳盐城二县地治庙湾城 本朝雍正九年新筑干

  隆四年修盐城县城周七里有奇门四旧土城宋绍兴间筑明永乐十六年甃砖 本朝

  乾隆三十三年修清河县城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改筑安东县城

  里有奇门四水门一明万历二十六年土天启五年甃砖 本朝康熙七年桃源县

  城旧址周八里门四明正德六年土筑万历十九年重筑周七百十八丈崇祯中河决城遂湮废

   本朝顺治康熙年间屡修乾隆元年嘉庆五年重修

 ︹学校︺淮安府学在府旧城南门外宋景祐二年建建炎中毁嗣后屡建屡徙淳熙中复故

  址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屡修乾隆三年三十九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三名山阳县学

  在县治内即元𫎇古学基明洪武四年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屡修乾隆三年三十年重修入学

  额数二十一名阜寕县学即庙湾镇旧学旧为观澜书院今为学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

  修入学额数八名盐城县学在县治南三百步宋绍兴二十七年建 本朝顺治康熙

  年间屡修乾隆十二年修入学额数二十一名清河县学在县治北本朝乾隆二

  十八年建入学额数二十名安东县学在县治东南明天顺三年重建 本朝顺治十

  六年修雍正四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桃源县学在县治南元至元中建明洪武初重

  建 本朝康熙雍正年间屡修干隆二年重修入学额数二十名淮阴书院在府城西

  南 本朝干隆六年建正学书院在盐城县明嘉靖十七年建崇正书院

  在清河县明隆庆五年临川书院在清河县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建 按旧志载仰

  止书院在府城东南隅名宦祠内明正德十一年建节孝书院在府城东门外二里明嘉靖中建正

  学书院在府学西志道书院在府城西南清江书院在府城北清江浦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二十七万一百六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六十三万七千五百九十一名口

 ︹田赋︺田地七万三千二百五顷九十亩六分有奇额徴地丁正杂银十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三两六

  钱三分八釐又杂办银一百二十八两九钱七分二厘米麦五万四百四十七石二斗九升

 ︹山川︺钵池山在山阳县西北十五里以形似名冈阜盘旋凡八九里杜光庭七十二福地此

  其一也今堤此以御河患老子山在清河县西南一百里接安徽盱眙县界一名老祖山

  霍山在清河县老子山南形势起伏一峯崒然跨盱眙清河之间女工山在桃源县

  南相传远近妇女以衣兜土而成高数丈 本朝顺治十六年移城西娘娘庙建此金牛冈

  在山阳县西北十里方与胜览周世宗伐南唐尝宿兵于此阔沙冈在阜寕县射阳湖南

  自喻口起蜿蜒绵亘直抵盐城一名大沙冈沙冈在盐城县西北南抵冈门镇北距海滨接

  阜寕县界延袤起伏约百三四十里铁柱冈在盐城县北二里海岸上方舆胜览故老相传

  秦皇系马处丁家冈在桃源县黄河南岸近因河厎垫高冈形渐洼九里冈

  源县西北四十里南逼黄河北近仓基湖 本朝康熙十年増筑月堤于此仙人洞

  河县老子山西深二丈许下临淮水四壁如削龙墩在盐城县西五十里九曲河西岸

  山墩在清河县西南府志去马头镇二里许即漂母冢后人因墩下有东岳祠名为泰山墩陂

  泽中突兀一邱远望如浮翠有闸锁两河之口按今天妃闸在墩北惠济闸在墩南南北两岸皆

  为运三台墩在清河旧县有三墩旧治坐中墩左右各一为之辅状元墩

  源县东南半里桃花最盛莲花墩在桃源县西三十里县志旧在水中央经历冲漫凸起不

  没周回有棱瓣如莲花然青墩在桃源县西北四十五里自海州入安东县东为淮水会

  黄入海之口其南岸为阜寕县境又折而东南至盐城县东又东南接扬州府兴化县界元和志在

  涟水县北百四十里寰宇记盐城县人以鱼盐为业擅利巨海山阳旧志在县东二百里自盐城县

  折而西北有大海口为淮河入海处其南为庙湾庙湾之西为刘庄又西南为盐城县之姚家场皆

  沿海大镇也大海口东南有蛤蜊麻线二港为窥伺之径道盐城旧志县东至海三十里海口有三

  一为斗龙港一为新洋港由港而入一为石鿎口经县之南一为天妃口经县之北最北通射阳湖

  安东旧志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淮南水利考山阳县庙湾海口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凡山阳之涨

  水入射阳湖者自此入于海旧口阔一千六百馀步今阔六百步馀海口独有沙潮落微露其形潮

  来则翻腾而上势若排天潘季驯河防一览议者因海壅河高致决堤四溢遂以浚海为上策不知

  涨沙当海口之中潮退则见潮长则没纵乘潮退施工而一没之后浊流淤泥随复如故故海无可

  浚之理惟当导河以归之海缮治河堤俾无旁决则合流势勇沙随水出海口自不虞淤矣 本朝

  河臣靳辅于近口创筑两岸长堤一万八千馀文使河不旁流以辟海口后以𫌀沙渐多筑拦黄坝

  导黄河分由旁口入海而河流愈壅康熙三十九年   特命尽毁拦黄坝   赐名大通口

  乾隆三十年   高宗纯皇帝谕黄河入海停淤渐高不为经理恐久之不能保无梗阻四十一

  年河臣查勘黄河海口自云梯关以下三百馀里至南北尖水中淤有暗滩但潮汐往来势尚湍急

  虽不能建瓴畅流亦当不致阻𣻉四十四年三套等处水漫塌缷寻瑱补完整五十一年于北岸开

  挖二套引河冀黄河由北潮河入海旋亦淤闭嘉庆八年   仁宗睿皇帝谕若不疏通海口尾

  闾河身仍多淤垫水势日见其高仅于各工增卑培薄年复一年伊于胡厎十三年接筑云梯关外

  两岸长堤藉以束水攻沙激溜归海河臣奏明海口一带宽深并无阻遏十五年   谕海口为

  全河尾闾前人相度经营立法周备黄河千里一曲本天地自然形势非人所能强总之下游通畅

  则上游方无壅遏之虞后之治河者自应遵守前规勿参私臆是年修复海口旧河大工挑濬张家

  庄以东二木楼以下十七年云梯关至海口南黄流迅注冲入海中约四五十里马家荡

  在盐城县西北一百里接山阳县及扬州府宝应县界东西三十里南北五十里泄西北一带支河

  之水注射阳湖入海爬泥荡在清河县西北官亭镇南一云官亭荡汇桃沭之水广袤百里

  饶鱼蒲菱芡之利黄河自徐州府宿迁县东流入桃源县界迳县北百十馀丈又东入清河

  县界至县西南清口与淮河合东迳县北又东入山阳县界迳县北入安东县界迳县南又东迳阜

  寕县北过云梯关大通口入海自清口以上皆古泗水故道自清口以下皆古淮水故道也尚书禹

  贡浮于淮泗达于河汉书地理志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水经注泗水东迳陵栅南又东南迳淮阳

  城北人东南迳魏阳城北又东迳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地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

  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宋史河渠志熙寕十年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泊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

  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禹贡锥指金明昌五年河徙自阳武而东至夀张注梁山泊分为二派

  南派由南清河入淮即泗水故道也河分二派入南北清河自宋神宗十年始寻经塞治河淮并为

  一渎自金明昌五年始又元时河迳徐州与泗水合至宿迁县南又东迳桃源县北又东迳清河县

  南与淮水合入淮处谓之清口本名泗口自徐城东北至此皆古泗水为河所夺者也旧志自汴梁

  至徐经邳宿桃源三义镇入口由毛家沟抵清河县后谓之大清口会淮流过渔沟达安东县界下

  云梯关入海谓之老黄河明嘉靖初三义口塞南从清河县前亦与淮合谓之小清口经清江浦至

  草湾转西南过淮安新城北达安东万历四年开草湾河成分为两道各四十馀里复合过安东总

  下云梯关入海土人谓黄河为外河漕河为里河其漕河东岸泾涧诸河总谓之下河河防志桃源

  县黄河南岸上自白洋河接宿迁县界下至骆家营入清河县界计八十八里北岸上自古城接宿

  迁县界下至骆家营止计八十二里其汛四南岸曰烟墩汎龙窝汛北岸曰九里冈汎矶觜汎清河

  县黄河北岸上自骆家营接桃源县界下至泗铺沟入山阳县界南岸上自吴城接桃源县界下至

  季家浅入山阳县界山阳县黄河南岸上自季家浅下至海口北岸上自泗铺至颜家河入安东县

  界安东县上自北岸颜家河下至云梯关又入山阳县界下至海口止三县黄河南岸共二百六十

  馀里北岸共二百四十馀里分属山清外河山安河务两同知管辖山清外河同知辖汎四北岸曰

  清河北岸汛南岸曰清河南岸汎山阳上河汛山阳下河汛山安河务同知辖汎五北岸曰安东汎

  上河汎下河汎北岸汛南岸曰南岸汛 本朝康熙十六年大修河道河身两旁各挑引河筑两遥

  堤南岸自白洋河至云梯关长三百三十里北岸自旧清河县至云梯关长二百里并塞山阳清河

  安东三县新旧决口又于清河安东及宿迁桃源一带地方建减水坝十三座二十年桃源县烟墩

  上渡口鸡嘴坝各挑引河一道筑拦黄土坝二十一年各工吿成二十六年筑宿桃清山安五县北

  岸遥堤五万四百八十馀丈及宿清安三县䕶城堤二十七年中河成运道改由仲庄闸三十年修

  理天妃闸三十五年九里冈张家庄决旋塞又决童家营逾年塞时家马头又决三十九年大修黄

  河堤岸拆海口拦黄坝改名大通口河流由此入海而堵时家马头凡黄河湾曲处开引河使直行

  又开陶家庄引河于对岸陈家庄建立   御坝逼溜北行设灭水坝于王家营以泄黄涨俾由

  安东盐河入海四十六年开鲍家营引河起黄营大坝至北潮河入海东西两岸建束水堤及草坝

  相黄水大小与中河闸坝更互启闭雍正元年清口两边接筑大堤各一道中留口门五十丈四

  年十二月河清五年创筑桃源县黄河南岸烟墩月堤又补筑清河县黄河北岸王家营堤工十年

  建筑阜寕县北岸四套月堤山阳县南岸䶮家营徐家庄月堤十二年筑安东县黄河北岸险工又

  修筑桃源阜寕等县月堤乾隆元年建筑阜寕县蔡家马头卢铺月堤二年修筑山阳县郑家马头

  月堤又筑安东县大飞月堤四年改筑山阳县茆家圩坝里外月石工又筑阜寕县蔡家马头格堤

  五年创筑清河县王家营格堤并濬陶家庄引河加修黄河南岸添设木龙挑溜北趋又筑桃源县

  御河遥堤七年加筑阜寕县马起营等处月堤又修清河县北岸堤工创筑石马头拦黄子堰一道

  八年九年补筑山阳县新港缕堤各堡迤下堤工改建清河县武家墩埽工十一年十二年加筑山

  阳阜寕安东桃源四县月堤又将清河南岸吴城缕堤改建砖工一千丈以资捍御十四年加筑桃

  源县烟墩月堤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淮安   命改建城北土堤为石堤有

  御制阅河恭依   圣祖仁皇帝诗韵诗并  示总督尹继善副总河嵇璜诗恭依

  圣祖阅河堤诗韵诗恭依   圣祖览淮黄诗韵诗渡黄河诗十八年加筑山阳县龙门坝里外

  月石工十九年二十年修筑山阳县韩庄阜寕县陈家浦等处月堤又清河县周家庄格堤桃源县

  河北镇撑堤二十一年修筑安东县下河汎嵇家马头月堤二十二年   临幸   命修黄

  河南北两岸加筑清口东西二坝有   御制阅河恭依   圣祖仁皇帝诗韵诗并

  阅河堤诗韵诗   览淮黄诗韵诗   阅淮安石堤诗渡黄河诗观木龙诗二十四年二十

  五年修筑山清交界堤工阜寕县陈家浦格堤钱家马头月堤又安东县高家庄月堤二十七年

    巡幸驻跸清口   诏添木龙一架有御制观木龙诗阅河恭依   圣祖仁皇

  帝诗韵诗并   览河堤诗韵诗二十八年加筑桃源县古城迤下月堤三十年   巡幸

    诏于陶庄对岸添设木龙一架使大溜全归北岸尽刷积土有   御制观木龙示总河高

  晋诗阅河恭依   圣祖仁皇帝诗韵诗并  阅河堤诗韵诗及淮安石堤叠前韵诗三十

  一年建筑陶庄月堤一道又筑安束县张家庄月堤车家马头撑堤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屡修清河

  县包家闸迤下堤工创筑安东县时家马头岸堤加筑桃源县北岸堤工三十八年修筑清河县周

  家荡堤工安东县十堡月堤四十年重修桃源县南岸堤工四十一年   命抚臣萨载开浚陶

  庄引河俾河流远避清口以除倒灌之患新河长一千六十丈原挑河头宽四十丈河身河尾宽三

  十丈至三十五丈于流后两注刷宽河头至七十馀丈河身河尾至五六十丈河厎水深一丈四五

  尺顺𮜿安流直抵周家庄始合清水东下去清口较昔远五里仍   命于陶庄积土外添筑新

  堤及新坝一道以为保障有   御制河神庙碑记四十五年   临幸阅河有   御制

  五依   圣祖仁皇帝阅河堤诗韵诗命大学士阿桂督臣萨载同勘陶庄黄河及入海

  口事毕后覆   命有   御制志事诗阅老坝合龙处诗阅淮安石堤三叠前韵诗渡黄河

  诗阅木龙叠乙酉韵诗四十九年   圣驾六巡有   御制阅木龙再叠乙酉韵示总督萨

  载总河李奉翰诗阅老坝诗阅淮安石堤四叠前韵诗恭依   圣祖仁皇帝阅河堤诗韵诗五

  十年添筑周家庄埽工五十五年疏浚桃北临河集冈浅接筑桃庄引河河尾嘉庆八年培筑南北

  两岸大堤十一万三千馀丈创筑圏越堤八道加培旧越堤四道添筑土坝十道圏堰二道十四年

  增培大堤单薄处所十五年   仁宗睿皇帝谕黄河之性总在去路通畅则其流猛迅大溜直

  走中泓河身引涤日深使水势不至抬高自无旁趋漫溢之患所谓束水攻沙其效莫捷于此现据

  查奏河水自云梯关至八滩而下直至海口南尖俱深二三四丈至五丈馀尺不等瞭望海流亘起

  直由南北尖之外冲入海中约有四五十里此即黄流迅注尾闾明效大验至全淮汇入洪湖以清

  刷黄尤为治河良药惟清水非豫为储蓄则力弱不足以敌黄昨己有旨谕令修复五坝即使工费

  浩繁不能同时并举本年当选择何坝最要先行修整完结其馀再以次递修务令全复前人旧规

  然后治河关键得有把握清水治而黄水益治实系全河至要机宜也十八年黄河近海堤工接长

  添设六汎海阜厅属三汎曰仁和汎曰十巨汛曰海南汎海安厅属三汛曰云梯汎曰十套汎曰海

  涧河在府城东门外上流自运河灌城中市河出东门直达射阳湖旧为盐城运河淮南

  水利考洪武三年知府姚斌开淮安城东北菊花沟以通海运道菊花沟一名涧河临河有闸启闭

  蓄水以济运而东方诸乡及诸州县之米刍货物亦由此通时诸船自此车盘入淮一时称为水陆

  之便者也万历初总漕王宗沭濬之阔四丈深七尺长三十里泄三城潴水建闸以备蓄泄天启四

  年知府宋祖舜濬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重濬又罗柳河在城北门外满浦等坊自王公堤成各坊

  潴水不能泄明万历初知府邵元哲穿渠引由䕶城河入涧河故城河在府城东南五十里

  古名夀河即涧河支流也上接黄浦下达射阳湖盐城运道由此淮南水利考唐景福元年朱全忠

  将时溥遣兵南侵至楚州杨行密将张训李德成败之夀河即此永济河在府城南十里

  上自窑湾下合通济闸长四十五里今淤河渠考万历十年督漕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

  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七十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

  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未几闭塞泾河在府城南五十里西通运河河口有闸水涨则

  启泄入射阳湖明嘉靖间濬修万历四十五年重修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复修濬明河渠考山阳

  泾河坝上接漕河下达盐城旧置绞关以通舟岁久且敝又恐盗泄水利遂筑塞河口正统五年

  民请修坝并复绞关河防志山阳县里河东岸有泾河闸其河下通射阳湖长八千二百五十丈宽

  五丈深六尺康熙三十九年濬深补闸以备蓄泄乾隆五年疏浚闸口引河分流由马家荡归射阳

  湖入海嘉庆二十年重濬运河在府城西自扬州府宝应县北至府城南六十里黄浦入山阳

  县又北至府城西清江浦折西北入清河县界达清口逾黄河由县东入杨家庄口为中河在府城

  南者即古䢴沟亦名山阳渎明初以来之旧运河也自清江浦达淮入黄河者明永乐中平江伯陈

  瑄所开名清江浦即宋之沙河故道也左传哀公九年秋吴城䢴沟通江淮杜预注于䢴江筑城穿

  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宋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水经淮水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

  白马湖东北注之注县有中渎水首受江于广陵郡之江都县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城东

  南筑䢴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亦曰䢴⿰氵𡨋 -- 溟沟自江东通射阳湖地理志所谓渠水也西北至宋口

  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

  阳城西又东谓之山阳浦又东入淮谓之山阳口者也隋书高祖纪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

  通运漕大业杂记大业元年发淮南诸州郡丁夫十馀万开䢴江自山阳至于扬子入江寰宇记淮

  阴县有浊水今谓之山阳浊东南自楚州郭下西北流经县北入于淮即古䢴沟也唐宋以来运道

  皆由此宋史河渠志初楚州北山阳湾尤迅急多有沈溺之患雍熙中转运使刘蟠议开沙河以避

  淮水之险未完而受代乔维岳继之开河自楚州至淮阴凡六十里舟行便之漕河考自宝应县二

  十里至黄浦又北十里至泾河又北十里至平河桥又三十里至杨家庙又十里至淮安府城皆渎

  河故道也又十五里至板闸关十五里至清江浦三十里至清口明河渠考成祖初命平江伯陈瑄

  督运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盘五坝过淮仁义二坝在东门外东北礼智信三坝在西门外西北皆

  自城南引水抵坝口其外即淮河清江浦者在淮城西永乐二年尝修一闸其口淤塞则漕船由二

  坝官民商船由三坝入淮挽输甚劳苦瑄访之故老得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筑乃凿清江浦导水

  由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

  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于淮上建仓转输自是漕运无阻隆庆三年淮水涨溢自清江至淮安城西淤

  三十里决礼信二坝出海其冬自淮安板闸至清河西湖嘴间濬垂成而里口复塞未几自泰山庙

  至七里沟淮河淤十馀里其水从朱家沟旁出至清河县河南镇以合于黄河总河潘季驯筑塞诸

  决漕船𫉬通万历元年从总河万恭言建天妃庙口石闸五年河漕侍郎吴桂芳増筑山阳长堤自

  板闸至黄浦闭通济闸不用而建兴文闸且修新庄诸闸筑清江浦南堤创板闸漕堤南北与新旧

  堤接堤闸并修淮扬漕道渐固六年潘季驯修复陈瑄故迹筑高家堰及清江浦柳浦湾以东加筑

  礼智二坝修宝应黄浦等八浅又拆新庄闸而改建通济闸于甘罗城南专向淮水使河不得直射

  十年总漕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险阻乃自浦西开永济河七十里合通济闸更置闸三

  以备清江浦之险是时漕河既治淮扬免水灾者前后十馀年天启元年黄淮涨溢决里河王公祠

  外河十馀口淮安知府宋统殷力塞王公祠三年建清口矶嘴濬正河自许家闸至惠济祠长千四

  百馀丈复建通济月河二闸 本朝康熙九年修淮扬堤岸十年挑濬淮扬里河十六年于洪泽

  湖下流高家堰以西至清口一带河身两旁各挑引水河一道自运河西岸历七里墩至周桥闸北

  筑堤一万二千八百馀丈挑濬清口至清水潭十七年从文华寺挑濬至七里闸以为运口并大修

  清江浦大小闸座十九年加筑山阳潘家洼遥堤改建运口大石闸令粮船由七里新庄二闸出口

  二十一年工竣二十五年修濬下河海口三十三年黄水内灌清口淤挑裴家场帅家庄烂泥浅引

  河导淮出口于大墩外筑挑水大堤对岸开引河杀黄势畅淮流三十五年淮黄并涨王公堤漫塌

  清口高堰及高宝江东西二堤漫溢七十九处次第修筑三十九年大修高家堰挑张福口引河导

  清水入运于张福口裴家场之间开大引河一道会诸路河水并力以敌黄又大修运河堤岸挑濬

  清口讫界首四十五年于文华寺开浚引河分运河涨水由杨庙等处入白马清荡诸湖乾隆二年

  于运河南岸天妃闸以下开新河一千馀丈中建正闸二座迤南开月河一道建月闸二座将旧运

  河南堤改作北岸另开南堤展宽地基三年大浚运河并筑运口挑水坝四年加旧桃源县运河东

  西堤岸七年于山阳县䕶城堤尾接筑遥堤下建涵洞以资蓄泄十年十一年疏文华寺闸引河又

  达清河桃源运河东西两岸堤工十六年大修运河堤岸自漂母祠迤北石马头至北角楼建石工

  四百五十丈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亲示机宜于运河头坝外建筑拦黄坝一道有

    御制运河诗二十三年挑濬桃源县运河二十七年修筑惠济通济福兴正越六闸以泄洪湖

  清水四十五年   临幸有   御制运河夕景诗四十九年   临幸有   御制运

  河诗五十年酌定运河戽水限制五十一年开放太平引河济运宽展张家庄裴家场等引河五十

  四年帮培运河堤工五十五年补筑运口头二三坝等工挑捞淤浅杀落嘉庆四年挑浚山阳县䕶

  城河以资蓄泄七年开挖运河河沟六处计一千五百馀丈建筑加培堤坝十三处共计二千馀丈

  均属险要十五年堵筑山阳县三铺运河堤河防志运河自宝应县北至黄浦入淮安府山阳县界

  自山阳县黄浦起北至甘罗城迤西山清外河交界清口止计程九十六里有奇自黄浦至季家浅

  长八十一里有奇系山阳县境自季家浅至甘罗城迤西长十五里有奇系清河县境其汛三曰里

  河下汛里河上汎运口汛有张福口引河一道长一千二百三十五太张庄引河一道长一千六百

  七十丈又有裴家场烂泥浅三岔等引河老鹳河在府城西七十里古谓之灌口隋大业中

  筑汴堤自大梁至灌口即此五代周尝凿之今堙通鉴周显德五年正月已丑上欲引战舰自淮入

  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上自往观

  之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胡三

  省注今楚州城西老鹳河是也草湾河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外河北岸清江浦下十里地形

  低下明嘉靖三十二年河决于此分流成河过朱家嘴新河共十五里至颜家渡又二十五里至头

  铺与旧黄河合又十里至安东县万历四年总漕吴桂芳复开濬之其后通塞不时十七年大河复

  由此分流夺正流十分之七凡六十里至安东赤晏庙仍合正河丹沟河在阜寕县南上

  承东塘河入射阳湖达海 本朝乾隆九年渔深河在阜寕县南宣泄上游高宝兴盐诸

  水入射阳湖归海本朝乾隆九年 戴 沟河在阜寕县南上承丹沟河下达小关分泄

  东西塘河及高宝兴泰诸湖荡之水入野潮洋归海原设矶心闸一座以资蓄泄 本朝乾隆二十

  二年窑头河在阜寕县西南上通苏家嘴下至凤谷村由渔滨河入马家荡归射阳湖

  达海 本朝乾隆五年曹沟河在阜寕县西南上自童家营下至射阳湖宣泄民田积水

  入湖归海 本朝乾隆八年濬二十三年又濬穿里河在阜寕县西上自马起营下至射阳

  湖宣泄民田积水入湖归海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杨家河在阜寕县西北上自北沙

  李家茔下接横沟河宣泄民田积水入射阳湖归海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大沙河

  寕县西北上自单家港下达射阳湖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濬又小沙河在县西亦分流入射阳湖

  乾隆九年濬十字河在阜寕县西北宣泄民田积水达大沙河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

  郭墅河在阜寕县西北上承王家山运料小河下达射阳湖 本朝乾隆七年横沟

  河在阜寕县北上自冈根套下达獐沟宣泄民田积水入射阳湖归海 本朝乾隆九年

  平河在阜寕县黄河北岸上自六套起下达安东县民便河汇入引洋河归海 本朝乾隆二

  十三年濬九灶河在阜寕县东北上通獐沟下达射阳湖 本朝乾隆九年放生

  河在阜寕县东北上承西坎运料河下达射阳湖 本朝乾隆十一年串场河

  有二一在盐城县东南自泰州及兴化县流入绕范公堤北流经伍祐场至县西会盐河由石鿎闸

  入新洋港出海一在县治西北其水由汊河分支经新兴场上冈镇绕范公堤东北流七十里至阜

  寕县入射阳湖出海即运盐河也明时所开岁久淤塞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   特遣都统孙

  查齐开濬长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四丈在盐城境者自便仓起至石鿎口止长六千五百四十一丈

  二尺由是积水畅流归海雍正六年复遣官浚治筑堤置闸乾隆八年重濬十八年又濬自是淮扬

  二郡下河之水有所宣泄水害永除而淮南盐灶利赖无穷矣官河有二一在盐城县西南四

  十里马鞍湖西南源出大踪湖北入盐河东入东塘河一在安东县北三十里源自西涟河南通中

  涟河东北至县东北七十里五港口接遏蛮等河通海州诸盐场明嘉靖四十五年挑濬深通为商

  旅辐凑之道二河于 本朝乾隆九年濬又封子河在盐城县西十八里自马鞍湖分流东入官河

  乾隆十年濬东界河在盐城县西南八十里自扬州府兴化县流入定港为河与兴化县

  分中流为界西流由东塘河入射阳湖又西界河在县西南一百里自旧运河分流达石鿎口亦与

  兴化县分中流为界西北入射阳湖 本朝乾隆三年挑浚九年又浚又冈沟河在县西南二十里

  自界河分流北合盐乾隆二十二年盐河有二一在盐城县西上流会大踪诸湖之水东

  流经县西会串场河又东出石鿎天妃二口汇新洋港入海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浚一在清河县

  中河北岸康熙二十六年开浚分中河水东北历山阳县朱元庄至安东县界毗连海州趋串场河

  达苇荡入海每年六七月开放建筑大堤以卫田畴遇有淤塞随时疏浚以济盐运新阳河

  在盐城县西百十里自大踪湖合流为河达射阳湖东塘河在盐城县西北五十里源出大

  踪湖西北流通官盐二河入射阳湖又西塘河在县西北九十里亦出大踪湖西北流迳马长汀入

  射阳湖凡庙湾运盐者皆由东西塘河经大踪湖达扬州府兴化县兴化诸水亦由此泄入射阳湖

  归海又九曲河亦在县西五十里自马鞍湖分流西北合东塘河俱于 本朝乾隆五年十一年浚

  芦沟河在盐城县西北六十里即东西二塘河合流处也又西北贯高姥张岐二塘北迳侍

  汊射阳湖上冈河在盐城县西北六十里旧名廖家港其水自东塘河东北流至上冈

  镇入北串场河 本朝乾隆五年浚改今名二十八年重濬草堰河在盐城县西北七十

  五里旧名院道港其水由东塘河东北流至草堰口入北串场河 本朝乾隆五年濬改今名二十

  三年重濬淮河在清河县南自安徽泗州流入汇为洪泽湖至县西北清口黄河自西北来会

  之又折东北经山阳安东阜寕三县境入于海其下流今通谓之黄河水经淮水迳盱眙县又东北

  至下邳淮阴县西泗水从西北来注之人东过淮阴县北中渎水出白马湖东北注之又东两小水

  流注之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寰宇记淮水在淮阴县西二百步禹贡锥指淮水又束北迳清

  河县南与泗水合谓之清口又东北迳山阳县北又东北迳安东县又东北入于海此导淮会泗沂

  东入海之故道也自元时河夺汴泗以入淮而两渎并为一渎清口以东淮悉成河矣又汉志云至

  淮陵入海淮陵故城在今安徽盱眙县西北八十五里此地距海甚遥淮何得于县界入海淮陵乃

  淮阴之讹也县志自安徽盱眙县龟山益折而北又二十馀里而洪泽阜寕泥墩万家诸湖环汇于

  东岸又东北至县东南五里为运河口折而北五里合大河为黄淮交会之冲河自北而来河身比

  淮为高故易以遏淮淮自西而来淮之势比清江浦又高故易以啮运病淮必至于病运者莫如河

  利淮即所以利运者莫如淮黄运两河之枢机实皆自淮操之明河渠考初淮自安东云梯关入海

  无旁溢患迨与黄会黄水𫝑盛夺淮入海之路淮不能与黄敌往往避而东陈瑄凿清江浦因筑高

  家堰旧堤以障之淮扬恃以无恐而凤泗间数为嘉靖十四年总河刘天和筑堤以卫泗陵而高

  堰方固淮畅流出清口隆庆四年濬淮工竣淮益无事至万历三年高家堰决高宝兴盐为巨浸而

  黄水蹑淮且渐逼凤泗会河从老黄河奔入海淮得乘虚出清口六年总河潘季驯言高堰淮扬之

  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湮河必决溢

  上流而邳徐凤泗皆为巨浸皆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于是筑高堰堤长八十里

  使淮不得东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简张福二口泄入黄河水力分清口易淤浅且黄水多由此倒灌

  入淮乃筑堤捍之使淮无所出黄无所入全淮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十九年淮水溢泗州自后连

  年东决高良涧西灌泗陵遣给事中张企程往勘议者多请拆高堰总河杨一魁与企程不从而力

  请分黄导淮乃建武家墩泾河闸泄淮水由永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又建高良涧及周桥减

  水石闸以泄淮水一由岔河入泾河一由草子河宝应湖下子婴沟俱下广洋湖入海又挑高邮茆

  塘港通邵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涨而淮水以平其后三闸渐塞崇祯间淮黄涨溢

  议者复请开高堰淮扬在朝者公疏力争议遂寝然是时建义诸口数决下灌兴盐淮患日棘矣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阅高家堰   谕朕于治河之事究心年久黄淮

  水势相敌则清口刷而海口通淮水弱则黄水倒灌河底淤垫堤势危而海口塞矣高家堰既有减

  水坝不可又令分流使淮河水弱四十二年 谕向来黄河水高六尺淮河水低六尺不能敌

  黄所以常患淤垫今将六闸堵闭洪泽湖水高力能敌黄则运不致有倒灌之患四十六年

  谕天然坝一带旧有河形当挑濬此河酌量可容漕艘建立闸座水小则闭闸蓄湖水以敌黄水大

  则开闸使之畅流一面由武家墩通至运河一面通至高部湖则商民船只皆得长行似为永久利

  益又   谕清口湖水七分敌黄三分济运今应将大墩分水处西岸草坝再加宽大挑清水多

  出黄河一分少入运河一分则运河东堤不致受险又于蒋家坝开河建闸引水由人字河芒稻河

  下江由下河及庙湾等处入海不惟洪泽湖之水可以宣泄而盱眙泗州积水田地亦渐次涸出水

  小则下板蓄水敌黄水大则启板泄水且便于商民舟楫往来其祥符闸口门甚窄趁此黄水不甚

  高之时将归仁安仁利仁三闸改宽泄水则徐州一带民田可无淹没之虑乾隆十六年   高

  宗纯皇帝南巡临幸淮安   谕朕经过淮安见城北一带内外皆水虽有土堤为之防而人烟

  凑集之区设有异涨其何以堪亟应改建石工以资保障著总河高斌等会同总督黄廷桂确勘详

  估及时建筑二十二年   谕五坝之水泄自洪湖但使洪湖之水从清口畅流会黄入海则黄

  水不致倒灌之虞而五坝之过水似可稍减向以河臣惟恃䕶堤转致河涨遂有一溃难收之𫝑而

  清口则收束迫隘托言济运不知近日运河之水患其多不患其少前曾降旨白锺山等以清口东

  西二坝古人具有深意惟淮水力弱则资其堵御并力刷黄淮水涨盛则早为宣泄以减其𫝑至于

  五坝则不得已而设此尾闾也因令于五坝过水一寸则东坝开宽二丈过水二寸则开宽四丈以

  期宣泄通畅不致奔溢五坝以为下河之患可将此旨勒石于清口及运河东坝俾治河诸臣永远

  遵行二十七年   谕朕阅视高堰堤工自武家墩迤北于乾隆二十二年命建砖工以来整缮

  坚致足资保障惟由济运坝至运口五百馀丈许尚存土坝之旧未免间有汕刷宜一律接建砖工

  以期巩固河道总督高晋即遵谕行又   谕江南濒临河湖沮洳之区南则高宝甘泉北则宿

  清海沭最称洼下每遇伏秋大汛霖潦堪虞而下游蓄泄机宜惟洪泽一湖尤为关键昨驻跸苏城

  时先命大学士刘统勲协办大学士兆惠会同督抚河臣将归江归海诸路详悉标志朕囘銮取道

  按阅讲求指示其在高宝一带应宣导归江者自邵伯以下如湾头闸壁虎桥凤凰桥等处河身宽

  展足资分泄惟金湾滚坝宽五十丈而新开引河仅宽十五丈厎宽八丈未能畅达应再为展宽以

  河厎十文为率迤下地势稍仰并挑濬深通俾成建瓴之势又东湾滚坝前年巳改落低三尺而西

  湾坝尚仍其旧诸臣议请一体落低三尺朕量该处泄水情形至为便捷应再落一尺共低四尺则

  平日巳有尺水入江循序而进庶可豫减暴涨之𫝑其金湾六闸应拆去中二闸添建石坝接筑土

  堤并量挑引渠湖水自无阏壅之患然此特为三湖旁疏曲引起见耳(⿱艹石)其溯源挈要为釡底抽薪

  之䇿莫如广疏清口乃今第一义现在测验洪湖高堰五坝高于水面七尺及七尺五寸不等清口

  口门现宽二十丈当即以此酌定成算将来俟两坝之水如再长三尺清口不必议展如长至四尺

  即将清口拆宽十丈湖水以次递长则清口以次递宽总以上坝増一尺之水下口加宽十丈之门

  为准其或入夏后水势旋长旋落不必急事堵塞以过秋汛为定逐渐收口仍至二十丈或十数丈

  如此则全湖𫝑畅以视求助于分支别派者其功奚啻倍蓰哉至骆马湖水由永济桥东注为六塘

  河源流既远所受支河甚多河中淤埂阻滞溜𫝑一遇暴涨猝难容泄田庐易致漫淹应视两岸中

  间窄狭者再加宽展切去河中淤埂俾游波宽缓不致出槽堤身浅缺者量为修补以资捍御其六

  塘河尾闾横经盐河由东岸武障等河下泄入海原设条石滚坝为过水之准其旁并设草坝水小

  则蓄水运盐水涨则拆坝消水商利蓄而民利消彼此各争其便当权其缓急利害立定限期以时

  启闭其草坝以下各有引河及六塘河北岸之丁家沟南岸之马家河鲍营河形势纡曲阻塞者均

  如诸臣所请估挑办理务使通流以达于海所有应添石坝大堤及一切䟽浚各工该督抚河臣会

  同盐臣核议以闻 按有明以来淮不敌黄为患滋久   圣祖仁皇帝躬亲相度洞悉机宜自

  清口辟而黄不倒灌自六坝闭高堰筑而全淮并力我   高宗纯皇帝临工阅视   睿虑

  周详疏清口以畅其流通江海以消其涨昔之黄强淮弱者今则淮强黄弱矣安澜之绩利赖万世

  谨录   圣祖仁皇帝谕旨四条   高宗纯皇帝谕旨四条以见治河大要其历年修筑详

  见运河及高家堰下崇河在清河县南崇河集前自徐州府宿迁县刘老涧分流东经桃源县

  北四十里又东经清河县界会沭河支流入东通安东县涟河相传石崇所凿故名久淤鲍营

  引河在清河县南鲍家营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命于王家

  营迤下鲍家营疏引河泄黄河涨水由张家集范家河三岔口历石项湖入五丈河下潮河入海两

  岸筑堤于河口建坝以时宣乾隆八年二十七年屡濬郭家河在清河县西宣泄鱼沟浪

  石龙窝等处民田积水入民便河下注南六塘河达海 本朝乾隆九年民便河

  河县西上承桃源县民便河水趋安东县南股六塘河达海又西北小民便河亦宣泄县境桃源县

  民田积水注响水河下注南六塘河达海俱于本朝乾隆九年濬二十三年五十八年俱重濬

  周桥河在清河县西宣泄渔沟东北湾周家东西二塘积水入民便河下注南六塘河达海

   本朝干隆九年濬包家河在清河县西上自桃源县遥堤竹络坝起及县内永丰金城等

  镇民田积水由包家闸趋注达海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屠家河在清河县西宣泄桃

  源县陇沟一带民田积水至响水河入包家河下注南六塘河达海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

  河在清河县西北胡贤口北其左右皆军营田故名府志康熙十年河决桃源七里沟三汊下流

  沙淀漕艘囘空者由新河入营河南经半边店娘子庄迤东南出王家营溯于淮大涧河

  在清河县西北分泄民田积水入安东县南六塘河达海 本朝乾隆九年周家河

  河县西北接泄桃源县民便河之水至响水河入包家河汇注南六塘河以达海 本朝乾隆二十

  三年马家河在清河县西北上承刘皮涧等处大河积水入大涧河韦家闸归安东县

  南股六塘河达海 本乾隆二十八年中河在清河县西北即运河下流也由清口出

  黄河顺流数里至县西杨家庄入口又西北经桃源县东又北经宿迁县东至骆马湖口入新河按

  运河旧由清口达张庄历黄河险溜二百里每遇风涛动淹两月康熙二十六年   特命河臣

  于黄河北岸遥缕堤内加挑中河一道上接张庄运口及骆马湖之清水下历桃清山安入海粮艘

  既出清口即截流迳渡由仲家庄闸直入中河北上又开盐河一道自清河县至安东潮河入海用

  泄暴涨三十一年仲家庄迤下陶家庄地方添闸一座两闸行运三十二年建两岸子堤以东水势

  又于仲家庄陶家庄两闸左右各添建一闸以利节宣三十八年以南岸洼下子堤不能建久于盛

  家道口起挑新中河一道改北岸为南岸另筑北堤嗣因新河河头湾曲三义坝迤上河身浅窄复

  筑拦河堤一道改旧中河入新中河合而为一坝以上粮艘由旧中河坝以下仍由新中河四十二

  年以仲庄闸口与清口相直水势冲激逼溜南行清口水不得畅出遂改建闸口于杨家庄起黄河

  崖至中河盐坝桃引河一道更筑南堤二千九十馀丈北堤二百三十馀丈建   御示闸及花

  家庄盐坝自是清水畅流蓄泄有赖重运遄行无阻靳辅治河书自南北通运以来浮黄河而达者

  凡五百馀里明河臣李化龙开泇河以避黄河三百里之险至今赖之嗣后直口塞董口淤骆马湖

  浅涩河臣因有开皂河之请而泇河之尾闾复通然自清口以违张庄运口河道尚长二百里重运

  溯黄而上日不过数里运者或至两月方能进口而漂失沈溺往往不免盖风涛激驶固非人力所

  能胜也康熙二十五年加筑北岸遥堤后复加筹酌若于遥缕二堤之内再挑中河一道上接张庄

  运口并骆马湖之清水下历桃清山安入平旺河以达于海而于清口对岸清河县西仲家庄建大

  石闸一座既可以泄山左诸山之水而运道从此通行避黄河之险溜大利也乃决计题请兴工至

  二十七年正月工竣连年重运一出清口即截黄而北由仲庄闸进中河以入皂河避黄河之险二

  百里抵通之期较历年先一月盖自唐宋元明漕东南以济西北者无不仰藉黄河以为灌输既欲

  去其害又欲收其利故治河愈难至我 朝而运道之利黄河者仅七里矣或议于中河北岸宿迁

  境内建减水坝数座以泄涨者臣曰不可盖中河之水但患其弱而不患其强若北岸遥堤减坝一

  建则清水弱而黄必有内灌之忧河身立淤矣惟将遥堤再加高厚更于中河之北挑重河一道即

  以挑河之土筑成重堤于西安锡成两桥之间建闸一座既以分泄东省之异涨又以灌溉宿桃清

  等七州县之田亩即遇黄淮并涨亦可分泄入中河以并出平旺归海真永赖之䇿也又运艘自清

  口入仲家庄闸虽曰截流而北然逆流而西者居多若于清河治东陶家庄再建一闸重运由陶庄

  而入囘空由仲庄而出则俱顺流矣且两闸并建用备不虞尤为万全也河防志向者漕舟自清口

  出黄河溯流而上至支河口入运河康熙二十六年总河靳辅以黄河风涛之险请自骆马湖凿渠

  历宿迁桃源二县至清河仲家庄出口名曰中河三十八年总河于成龙因桃清中河南岸逼近黄

  河地势卑下潴水弥漫难以筑堤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弃中河下段改凿六十里名曰新中

  河次年总河张鹏翮又以新中河浅狭未足行运且盛家道口河头湾曲漕船挽运不顺乃于三义

  坝以下用新中河之半三义坝以上用旧中河之半合为一河重加挑浚四十二年   圣祖仁

  皇帝南巡驻跸清口   谕仲庄闸清水出口逼流使南恐运口有碍乃移建闸座于陶家荘迤

  下杨家庄令中河之水从此出口于是运道大通漕艘利涉矣乾隆四年修筑中河堤岸八年大浚

  淤塞并建涵洞十座十一年修筑竹络坝口门引黄入运十六年䟽濬闸下引河二十三年修筑清

  河县盐河石闸以资蓄泄   高宗纯皇帝六次南巡并有   御制阅中河杨庄口诗恭依

     圣祖仁皇帝杨庄闸诗韵诗五十二年接筑双金闸杨家庄等坝五十五年复筑五十六年

  改筑中河东岸钳口坝旧志自清河县杨庄运口起至桃源县交界三岔止计程一十七里自桃清

  交界三岔起至宿迁境内张庄运口止计程一百四十里有奇线河在清河县北一名泄河泄

  县内之水入县西北金家湖迤东北达蒋家湖至浪石镇东入吕家荡出九冲口由搭连沟下大防

  河达安东县新安镇入海市河在安东县东百馀步即大东二城相间之城濠也自中涟入澳

  河澳河在县东南百步许一名龙潭南临淮河古寨河在安东县西北三十里西接西涟东

  南至县西北十五里为成子河又南至县西十五里为支家河又南通山阳新沟至县西南十二里

  入淮河宋史河渠志元符元年工部言淮南所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赐名通涟河又王

  宗望为江淮发运使楚州沿淮至涟州风涛险舟多溺议者谓开支氏渠引水入运河岁久不决宗

  望始成之为公私利明河渠考洪武二十七年山阳支家河县志有响水河在县西一里明洪武

  三年开引支家河中涟水南流入淮又大防河在县西二十里西接清河涧东入支家河涟河

  在安东县北源出硕䕶湖分为三曰中涟东涟西涟即古游水也汉书地理志临淮郡淮浦㳺水北

  入海水经注淮水于淮浦县支分北为游水历朐县与沭合又沭水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元和郡

  县志涟水县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流入寰宇记涟水县北涟水西自沭阳县界分流

  南入县界在沭阳名涟水入县界名北涟水南流四十九里与南涟水合流于钦齐乘沭水南至沭

  阳县入桑𫭟湖由湖东入于海沭水至此正名涟水故县氏焉道元又谓沭水下流古分为二今名

  南涟北涟县志源自西北大湖流至县西北三十里曰西涟河又东至县北三里曰中涟河又东三

  里曰东涟河中涟阔八十馀丈北通官河南通市河东西涟皆阔三十馀丈又东南经县东谓之涟

  口明万历三十六年水涨徙去居民作坝相隔涟水虽仍入河离县东旧口巳十五里名曰堑土

  按唐书地理志泗州涟水县故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间以通海沂密等州或谓即今县北十

  里之官河古今水道屡更遗迹难考大约此三涟水为近是白头河在安东县北一百里

  元史至元九年遣武骑趋涟州攻破白头河城堡即此一帆河在安东县东北五十里南

  接东涟北通海州伊卢山 本朝嘉庆十八年挑濬平望河在安东县东北八十里 本朝

  康熙二十八年濬盐河自清河县流入合于此河两岸旧无堤防乾隆二十一年筑建子堰又砦河

  在县东北九十五里遏蛮河白杨河俱在县东北一百里七里河在县东北一百十里团墟河在县

  东北一百二十里盐场河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凡七河一带相连俱西接官河东入一帆河合众

  流以归海其合流处通谓之潮河程子河在桃源县南七十里接安徽泗州界受马牙湖

  谷庄湖水东流入洪泽湖白洋河在桃源县西六十里白洋镇接徐州府宿迁县界即潼水

  之下流也今涸六塘河上承骆马湖南通刘老涧由桃源县经清河安东分为南北两股一

  趋南串场河归南潮河入海一趋北串场河注北潮河入海正流至板浦趋涟河入海 本朝乾隆

  八年加筑子堰十一年十三年于南北两岸并筑砖堤一道十八年挑浚河身二十七年   高

  宗纯皇帝南巡   命疏河身下游以通⿰氵扵有   御制命疏六塘河下流诗以纪事三十

  年   临幸有  御制叠前韵诗学 城古河在桃源县北三十里泄六塘河堤南

  积水入清河县包家河 本朝乾隆十一年砂礓河在桃源县北经沭阳入海 本朝干

  隆二十二年濬港河在桃源县河头集分泄六塘河之水由沭阳入海州之涟河 本朝乾隆

  十二年新开二十二年濬射阳湖在山阳县东南七十里接盐城阜寕及扬州府宝应界周

  三百里即古射陂也汉书广陵厉王胥传相胜之奏夺王射陂草田以赋贫民注张晏曰射水之陂

  在射阳县水经注韩江东北通射阳湖旧唐书地理志山阳东南有射阳湖寰宇记在县东南八十

  里与盐城阜寕宝应四县分湖为界唐大历三年与洪泽并置官屯自后所收岁减遂停废县志阔

  三十里周三百里其南北浅狭而东西深广府境东南积水皆汇于中复灌输于淮以入海明嘉隆

  间黄淮交涨溃高宝诸堤并注于河而潮沙溢入日见浅淤因盈溢侵诸州县万历九年漕臣凌云

  翼橔令开濬由庙湾新丰市入海其患乃止又花园头引河一道专泄射阳湖及西南诸荡湖之水

  归海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挑濬洪泽湖在山阳县西南九十里洪泽镇西亦名富陵湖

  长八十里淮河汇入其中毗连清河桃源接安徽泗州盱眙等境东岸即高家堰为两河之关键宋

  史神宗四年开洪泽湖达于淮又马仲甫为发运使自淮阴经泗上浮长淮风涛覆舟岁罹其患仲

  甫建议凿泽渠六十里漕者便之漕运考在县西南九十里自东北而西南迤逦滂湃于山清桃泗

  天长高宝之间此湖往代三之二皆民田自黄河渍疾全淮壅注不得畅流入海漫衍四及遂为淮

  凤间一巨浸其中犹有洪泽村寥寥居民数十浮沈于洪涛之中而巳其广袤约数百里西北堤曰

  归仁所以障黄河淮河及灵芝诸湖水之北入东南堰曰高堰以障淮流之东出务使之全注清口

  以会黄入海也按湖合泥墩诸湖为一上承凤泗诸水达清口会黄河入海又引入运河济漕注于

  江旧志富凌湖在洪泽西本名富陵河源出盱眙唐山凡四十里至刘家渡入本河其后渐汇为湖

  有沟通淮后湖面益广地连三郡广鱼蒲之利河防志洪泽湖筑高堰南北堤岸所以东淮水出清

  口敌黄济运也于清口筑新大墩一座导水七分敌黄三分济运若遇桃伏秋三汛湖水盛涨易起

  风暴欲保堤岸以卫运道民生故于山盱汛建滚水坝三座其坝身尺寸与清口黄河情形𫝑相等

  应取势足敌黄过则听其滚去此四季测量水平审度至当乃定坝址历年著有成效如春夏之交

  黄水先长湖水微弱清口清水稍弱恐不足以敌黄则启归仁湖三闸之板放水入洪泽湖以助清

  口水势敌黄而济运我   圣祖仁皇帝命设救生桩于石堤之外使沈溺之人得以攀援而上

  全活甚多乾隆八年大修石堤建筑古沟东坝十一年   命添设䕶堤救生坝二十三年修筑

  惠济正闸仍照旧例启闭节制湖流   高宗纯皇帝六次南巡并有   御制阅洪泽湖恭

  依   圣祖仁皇帝诗韵诗乾隆五十年挑挖通湖引河五道曰张福口引河裴家场引河太平

  河引河张家庄引河天然引河五十一年于天然河张家庄裴家场三道引河总汇处展宽二十丈

  嘉庆八年于运口迤南湖水汇出之处建筑两坝酌留口门宽二十丈候湖水大小随时此展九年

  补修风掣石工管家湖在山阳县西望云门外隔旧仁济桥为南北二湖府志宋嘉定间安

  抚应纯之言本州向西一带湖荡相连可以设险令别开新河接于运河取土填垒捍岸则旧运河

  与湖通连水面深阔形𫝑益便遂开一河于湖北筑垒河岸以限湖水又自马家湾西至陈文庄就

  湖筑滩二百七十馀文自管家湖老鹳湖相接处置斗门水闸自此西湖之浸相灌楚城西北隐然

  有难犯之势岁久崩淤明永乐初陈瑄于湖东北畔界水筑坝砌石自西门抵板闸以便漕运名为

  新路一名西湖俗名南湖其北为北湖按湖在淮安府城西今淤为田旧有长堤见存随时修筑东

  运河水𫝑以济输挽阜安湖在山阳县高家堰西南二十馀里西接洪泽湖淮水盛涨往往

  挟湖水为患堤防最要马鞍湖在盐城县西南三十里其水东溯官河西北达东塘河由

  射阳湖入海大踪湖在盐城县西南八十里东南去扬州府兴化县四十五里东西广十

  五里南北袤三十里与兴化县分湖心为界南接鱼鯮湖北由马长汀东西塘等河达射阳湖无史

  董抟霄传抟霄从丞相托克托征高邮分戌盐城兴化贼巢在大踪德胜两湖间凡十有二悉剿平

  之即其地筑芙蓉砦贼入辄迷故道尽杀之自是不敢复犯 托克托旧作脱脱今改正三角

  湖在清河县西北八里四围高阜水潴其中积雨涨溢则入于大清河县志县治自西北至东北

  境湖泽相连大小以数十计傅湖在安东县西北六十里广六里袤十里西连大湖东通官

  硕𮑮湖在安东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硕灌湖又名硕项湖又名大湖西接海州沭

  阳县界为涟水之上源元和郡县志硕𮑮河在涟水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元

  史董抟霄传抟霄招善水战者五百人与贼战安东之大湖大败之遂复安东明一统志在县西北

  一名灌湖接海州赣榆沭阳等境湖面约三万四千五百馀顷旧志硕项湖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一名大湖西通沭阳桑墟湖东南各有小河达于淮袤四十里广八十里海州沭阳安东各得三分

  飞湖在安东县东北六十里周四里皆通官河东通大飞浦今淤为田止存一河通舟

  大庄湖在桃源县东南三十五里又东为马厂湖皆通黄河邵家湖在桃源县西南

  谷庄湖在桃源县西南四十里又马牙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皆通程子河长湖

  在桃源县西十五里又柴林湖在县西二十里皆通黄河赤鲤湖在桃源县北七十里水通

  涟河元史褚布哈传刘甲守韩信城城门通沭阳阻赤鲤湖即此 褚布哈旧作褚不华今改正

  唐家涧在山阳县西南五十里无源流潦所汇下通白马湖 本朝乾隆八年疏濬

  州涧在山阳县西南六十里宋刘瑾言楚州淮阴县青州涧等处可兴置令转运使选官覆按

  从之即此 本朝乾隆八年疏濬高良涧在山阳县城西南九十里由清河涧沙埠桥西

  入淮明万历二十二年淮决于此总河褚钦议于涧口为滚水石坝㝷改为减水石闸泄淮水东注

  宝应诸湖 本朝康熙十二年及十五年淮水连决于此十七年塞决口十九年改筑减水坝为高

  堰六坝之一刘老涧东岸属挑源县西岸属徐州府宿迁县长二十馀里分泄运河异涨

  之水下入六塘河向无子堰每致漫溢民田 本乾隆十一年建筑二十七年疏浚并建九孔石

  闸一黄浦在山阳县城南六十里南接扬州府宝应县界东南至故晋口入射阳湖西达

  三角村入双沟沟在城西南七十里潦则溢旱则干新杨浦在盐城县西百十里其水自大

  踪湖合流入浦达射阳湖归海又有南浦在县南环数里今堙公路浦在清河县西南久堙

  水经注淮阴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术向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清江

  浦在清河县北一里旧为沙河土名乌沙河古运道自郡城东北入淮旧志宋转运使乔维岳开

  此直达清口明永乐初陈瑄重濬置闸更今名为水陆之孔道 本朝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并有   御制清江浦诗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随扈有自清江浦

  放舟过淮安诗大飞浦在安东县东八十五里上自一帆河接飞湖县北之五丈河东北之

  夏口河朱家庄河悉汇于此又刘村浦臧家浦俱在县东四十里自东涟河流入孙村浦在县西南

  十二里自支家河流入建义港在山阳县城东北八十里东南流合通济沟入射阳湖北

  流入芦浦港在山阳县城东北一百二十里东南入射阳湖西入淮双洋港

  在阜寕县北一百二十里马家港在盐城县西五里自旧运河北流入转东达射阳湖

  港在盐城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踪湖湖经马长汀至新杨浦入射阳湖温山沟

  阳县西南运河西泄水注白马湖本朝乾隆八年疏濬二十三年重濬文渠沟在山阳县

  西上接清江浦之玉带河由永济闸入盐城河归䕶城河向无堤岸日久淤成平陆嘉庆四年挑复

  并设石闸一座本桥三座双沟在山阳县西北四十里出泗州迮家湾通流入淮人朱家沟在

  县南六里今皆汇为湖通济沟在山阳县东北六十里东经马逻洛入射阳湖西自横沟

  鰕沟 须沟二沟俱在盐城县西北一百馀里会上流涧河之水及宝应县子婴

  沟水由戛梁达射阳入海 本朝康熙四十年  特命河臣张鹏翮开濬长一万六百七十丈

  四十五年重濬乾隆五年又濬河防志山阳县涧河水自兴文闸入折而东北七十五里至盐城县

  界刘均沟入马家荡由荡东北一支入虾沟十一里至轧东沟一支入须沟十七里至魏家滩两沟

  会流又一支入戛梁河二十里至徐家社亦会流皆由朦胧镇入射阳湖经庙湾入海泗沟

  在清河县西或作泗口三里沟在清河县西入淮置闸通运响水沟在安东县

  西一里北接支家河引沭水大湖中涟南流入淮水流有声因名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

  洲在山阳县山阳湾对岸有上洲中洲下洲或云诗谓淮有三洲是也庙湾在府东北百八

  十里射阳湖会诸水由此入海有镇为近海要地河防一览元岁漕江南之粟由扬州直北出庙湾

   棠梨泾在清河县西南唐时所开久堙唐书地理志淮阴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

   二年滚龙池在府西清江浦常盈仓前旧志明武宗尝泛舟濡衣于池因名枸𣏌

   井在府城内开元寺中旁有枸杞树唐刘禹锡有诗丹井在安东县治东北明一统志神

   仙传袁真人于涟城得灵泉炼药功成履而去郡人为之立祠又建迎仙阁刘真君井

   在桃源县南门外一里许县志宋刘太尉所凿天旱不涸水泉甘冽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纂辑

                   提调官贾克慎恭覆辑

                   校对官孙家良恭 校

                   前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淮安府

︹古迹︺射阳故城在山阳县城东南汉县也汉书地理志临淮郡射阳注应劭曰在射水之

  阳后汉书臧洪传注射阳故城在今楚州安宜县东江表传广陵太守陈登治射阳宋书州郡志射

  阳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太康二年复立江左侨置于江南而故县遂废水经注

  中渎水自广陵出山阳白马湖迳山阳城西即射阳县之故城也汉高祖六年封楚左尹项纒为侯

  国也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治此十七年为王国城本北中郎将庾希所镇寰宇记射

  阳县晋义熙九年省隋末韦彻复置射阳县在今盐城县界盐渎故城在盐城县西北

  汉县也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晋义熙中改名盐城旧唐书地理志楚州盐城久无城邑隋末韦

  彻于此置射州立射阳安乐新城三县武德四年归国因而不改七年废射州及三县置盐城县于

  废射州仍属楚州寰宇记盐城县在楚州东南二百里九域志盐城县在楚州东南二百四十里

  按九域志所记盐城去州道里与今略同而寰宇记少四十里疑宋太平兴国后南徙今治也县志

  载射阳城在今县西九十里盖即韦彻所置又山阳县有安乐乡即彻所置安乐县也淮阴

  故城在清河县南秦县也汉封韩信为淮阴侯后为县属临淮郡后汉属下邳国水经注淮水

  右岸即淮阴也城北临淮水南齐书州郡志北兖州镇淮阴穆帝永和中营立城池宋泰始二年

  淮北于此立州镇建元四年移镇盱胎旧址对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唐书地理志

  楚州淮阴郡淮阴武德七年乾封二年析山阳复置寰宇记淮阴县在楚州西五十里汉县宋后

  废隋开皇三年复置宋史地理志楚州淮阴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元史

  地理志至元二十年并淮阴县属山阳明一统志淮阴城在府城西四十里东晋刘隗谢安皆于此

  屯兵为重镇清河县志淮阴故城在县东南五里其北一里许为甘罗城或云即淮阴城淮阳

  故城在清河县西南晋县也宋书州郡志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魏书地形志东楚

  州淮阳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四角城绥化昭义淮阳水经注淮水东迳广陵历淮阳城南城北临

  泗水岨于二水之间述征记淮阳太守治自后置戍县亦有时废兴也隋书地理志下邳郡淮阳梁

  置淮阳郡东魏并绥化吕梁二郡置绥化县后周改县为淮阳开皇初郡废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

  年省淮阳县入宿预寰宇记淮阳城在徐城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西临泗水晋末所置又郡国志云

  淮阳县有抱月城城抱淮泗之水形势似月也角城故城在清河县南或作甬城晋义熙

  中置属淮阳郡宋因之梁天监三年入魏隋开皇三年入淮阳魏书地形志淮阳郡角城武定七年

  改梁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有昌武城高闾传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水经注淮泗之

  会即角城也左右两川翼夹二水决水之所所谓泗口也隋书地理志淮阳有东魏甬城县后齐改

  曰文城县后周又改曰临清开皇三年省入焉寰宇记角城在宿迁县东南一百十一里旧理在淮

  水之北泗水之南亦谓之泗城淮浦故城在安东县西汉县也宋省水经注淮水东至广

  陵淮浦县入于海应劭曰浦岸也盖侧淮𣸣故受此名禹贡锥指今安东县治或云即淮浦故城

  按今安东即唐涟水县元和志通典皆以涟水为汉厹犹县地厹犹为今宿迁县相去二百馀里中

  隔泗阳凌县其境不得到此以汉志及水经注考之今县之为淮浦无疑矣泗阳故城

  在桃源县东汉县也后汉省汉书地理志泗水国泗阳水经注泗水又东南迳魏阳城北城枕泗州

  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枉渚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或以魏文帝幸广陵所由因以改名未

  详也寰宇记泗阳故城在宿迁县东南八十里山阳旧城即今山阳县治晋县也宋书州

  郡志山阳太守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寰宇记楚州山阳县晋义熙九年置汉吴王

  濞反于广陵山阳王率众拒之于此因名山阳者以旌忠也元史地理志淮安路山阳至元十二年

  安东州归附以本县马逻军置寨作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新城

  入焉县志今县有三城南曰旧城相传即义熙故址 按寰宇记谓汉山阳王率众拒吴濞于此因

  名其地为山阳其说本之通典今考濞反时汉无山阳王梁孝王之子名定立在后此十年于事不

  合后汉建武十五年封子荆为山阳公山阳之名盖即此也清河旧城在清河县西大

  清河口宋史地理志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元史地理志淮安路清河本泗州之清河口宋

  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清河县旧志故城在县东十里大清口宋咸淳九年淮东置制使李庭

  芝筑元泰定元年河决城圯县尹耶律布哈迁治于甘罗城天历元年达噜噶齐又以地僻水恶再

  迁小清河西北即今县治明崇祯末知县周必强复迁甘罗城 本朝初复旧治乾隆二十六年

  治清江浦运河南岸 耶律布哈旧作耶律不花达噜噶齐作达鲁花赤今俱改正涟水旧

  城在安东县北宋泰始中侨置襄贲县属东海郡齐移置涟口为东海郡治东魏改郡曰海安隋

  开皇初郡废改县曰涟水仍属东海郡唐武德四年置涟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泗州总章元年

   改属楚州咸亨五年还属泗州周显德三年于县地复置涟州宋太平兴国三年升为涟水军熙寕

   五年仍为县属楚州元祐二年改为军绍兴五年又为县三十二年复为军绍定五年属宝应州端

   平元年复为军景定初升安东州元省县入州南齐书周山图传建元二年山图表移东海郡治涟

   口元和志泗州涟水县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厹犹县地后汉为徐县地晋为宿迁县境宋明帝

   于此置东海郡又于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改为海安郡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

   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为名寰宇记涟水军西至宿迁县一百九十六里西南至山阳县六十

   一里刘宋于此置东海郡仍于此城北三十里东海王城别置襄贲县南界又置冀州寄理于此以

   为边镇防扼之所安东县志县治东旧有三城曰大城曰东城二城相连夹城有濠谓之市河又有

   西城稍远百馀步亦有濠俱宋嘉熙中知军萧均所筑宋史李坛以涟水三城来归即此元末废

   按魏志襄贲属海西郡而隋书元和志通典震宇记诸书皆作海安郡疑西字讹也今从隋书

  城废县在山阳县西三十里元史地理志淮安路至元十四年领新城县二十年并新城入

  山阳府志新城宋咸淳间置为控扼之所金城废县在安东县北三十里唐武德四年

  涟水县置属涟州贞观元年省入涟水九域志涟水县有金城镇即古襄贲县刘王城

  阳县城东南十里运河西岸相传汉吴王濞所筑又有韩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射阳湖之阴

  城在山阳县城西北寰宇记山阳县有故仓城东南接州城隋文帝初将伐陈因旧城修筑储盖

  军粮有逾百万迄大业末年恒有积榖隋乱荒废府志故仓城在府东南六十里柘塘城

  在山阳县城西南四十里府志其城三座约围一里许俗传炀帝游江都聚粮于此西辽城

  在山阳县城东二里相传唐太宗征辽时征兵屯此因名巢城在盐城县北一百二十里喻口

  镇明一统志相传黄巢将寇广陵屯兵于此因筑此城又盐城废守御所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三十

  年建隶淮安卫 本康熙十七年甘罗城在清河县西天妃闸北旧尝移清河县冶

  此今为运口重地设山清河务同知及清河县丞驻此明一统志甘罗城在旧淮阴县治北相传秦

  甘罗所筑陈沂南畿志雨后常于土中得小钱状如钟有篆文不可识俗号甘罗钱或云宝应有甘

  罗庙此其葬处府志甘罗城或云即淮阴故城今属清河界去马头巡检司一里许韩信城

  在清河县西寰宇记淮阴县有韩信城县志在淮阴城东接山阳县界又有韩王庄在淮阴城西北

  信冢宅皆存焉吴城在清河县西南黄河南岸宋南渡后尝置县于此名胜志吴城在清河治

  西二十里大清口之厓东西二城相向遥隔五里宋会要云绍兴五年十一月罢楚州吴城为镇当

  时城中居民才八十馀家遂废又安羊城在清河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安娘城鹰城在清河县东北

  大河口故城西亦名丁谓城相传宋丁谓尝贮鹰于此故名抱月城在安东县西北二十

  里支家河西营城在安东县北十五里元末董抟霄驻兵于此又沙将军城在县东北五十

  里一帆河东灵城在桃源县西北十五里俗传楚灵王所筑陆城在桃源县西五里相

  传吴陆逊筑古城在桃源县西北六十里明置古城巡司 本朝康熙二十年移于宿迁县

  之归仁堤盐城监在盐城县南唐书地理志盐城县有盐亭百二十三寰宇记盐城监古之

  盐亭也历代海岸煎盐之所南唐以为盐城监其后因而不改管盐场九在县南俱临海岸曰伍祐

  曰柴庄曰南八游曰北八游曰丁溪曰竹子曰新兴曰七惠曰四安府志府境盐场在盐城者四曰

  白驹曰刘庄曰伍祐曰新兴在山阳者一曰庙湾筹边堂在府城内旧府治方舆胜览轮

  奂壮丽甲于邻郡豹隐堂在安东县城内  文庙前县志宋赵㮣未遇时尝游学涟水

  及贵人名其堂曰豹隐石延年有诗月波楼在府治旧通判𠫊镇淮楼舆地纪胜

  在山阳县城旧州桥西宋镇口都统司酒楼湖光亭在府旧城西门外放生池上

  淮亭在山阳县城朝宗门外揽辔亭在山阳县城望云门外杏花村一名澄清亭

  水教亭在山阳县城西管家湖上府志宋郡守应纯之凿湖以教习舟师因建此亭

  南昌亭在清河县东南史记淮阴侯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索隐按楚汉春秋南

  昌作新昌寰宇记亭在山阳县西三十五里三亭在清河县东南以韩信枚皋步骘得名曰

  韩亭枚亭步亭方舆胜览淮阴县有三亭晁端彦诗韩枚步骘建三亭故显当时将相名千金

  亭在清河县东南县志近胯下桥韩信既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人筑亭表之今废

  老鹳亭在安东县东北金城镇东北六十里自县境趋山东登莱之道韩侯钓台

  在山阳县北与漂母祠为邻刘伶台在山阳县东北七里临淮唐许浑诗刘伶台下桃花

  晚韩信庙前枫叶秋枚乘宅在清河县东南寰宇记枚乘宅在淮阴县南二百步唐赵嘏忆

  山阳诗云家在枚皋旧宅边谓此洗墨池在安东县治后宋郡守米芾涤砚处漂母

  岸在清河县东南淮阴城唐崔灏有漂母岸诗婆罗树碑初在故淮阴县南唐海州

  刺史李邕撰文并书碑久沦没明万历间知府陈文烛𫉬拓本重模勒于郡治之宝翰堂今在府治

  

 ︹关隘︺柳淮关在山阳县东三里亦名下关南锁关在山阳县南一里泾河

  关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旧于河东坝设禁私盐久废安乐关在山阳县西北三里

  安钞关在山阳县西北十一里板闸镇明宣德后岁遣御史一员征收商民船料其后易以

  南京户部主事 本朝康熙三年归淮扬道八年复差官管理淮北关在山阳县北十里

  云梯关在山阳县东北二百里大河北岸其地南岸有头巨至十巨北岸有一套至十套大

  河卫指挥旧驻此防守关外即大通口黄淮由此入海河防志乃黄淮入海故道相传旧时关外即

  为海口所以立关设营有守备驻札关以外舟楫所不及也潮落沙淤沧海变为桑田南北两岸有

  港有套有渠本无堤岸前河臣靳辅以一望平滩不分是河是地若不为之一束则虽黄河全归故

  道而大溜到此四散而去究无入海之路因筑长堤一万八千馀丈北关在清河县东北通济

  闸口县志旧有部司于此收商税又张福口关去北关二里许旧为通淮小道北关部差尝就稽巡

  商贩商船防其潜渡漏税明末乃移于河北更立小关五港口䕶盐关在安东县

  东北七十里当团墟七里遏蛮官河五水会处元至元九年遣步骑趋涟州攻破五港口城堡即

  板闸镇巡司在山阳县西北十里 本朝乾隆三十九年裁淮安府大军仓大使

  童家营巡司在山阳县黄河北岸分防汛地草堰口巡司在阜寕县

  黄河北岸分防汛地羊寨巡司在阜寕县西北又有把总同驻于此修防黄河北岸上自

  云梯关起下至泗汾港止大套巡司在阜寕县庙湾又有大使河防志大套大使驻札大

  套修防黄河南岸上自云梯关对岸陈家社起下至陆家社止马逻镇巡司在阜寕县

  东北九十里元至元十二年以马逻军寨作山阳县即此明洪武中置马运巡司 本朝因之河防

  考驻札卢铺修防黄河南岸汛地上自童家营起下至陈家社止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将童家营

  之马逻沈家围一带险工改归马逻司巡检并山清外河营把总管理沙沟镇巡司

  在盐城县西南百里上冈镇巡司在盐城县北五十里马头镇巡司

  河县南近淮阴故城为漕运往来要道河防考驻札甘罗城修防清河县黄河南岸汛地五港

  口巡司在安东县东北七十里又有把总河防考与下河把总俱驻札佃湖修防黄河汛地

  上自彭家滩起下至云梯关止长乐镇巡司在安东县东北一百里有白头䕶盐关设

  于此舆程考由安东县东北三十里至金城镇又四十里为对江口又三十里为白头关由陆路趋

  海州之道三义镇巡司旧名三汉镇在桃源县东三十里旧置三岔关于此明末移于

  白洋河河防考驻札三岔修防黄河北岸上自渡口下至清河县界史家集巡司

  源县黄河北岸 本乾隆二十七年平桥镇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枕堤跨河田畴沃美

  帆樯驿络为淮甸门户北神镇在山阳县城北县志一名北辰镇即今县北新城也

  湾镇在山阳县东北百八十里盐场所在有城今设海防同知及游击驻守为府境要隘旧志

  庙湾镇城在射阳湖滨去盐城宝应海州皆百八十里淮北盐运分司所属场为淮郡极险门户诸

  场适中之区海舟鳞集商货阜通明初设巡司戍嘉靖二十六年三十八年再经倭寇万历十九

  年添设游击驻防二十二年筑城周四里高二丈馀门五又设海防同知与游击协守朦胧

  镇在阜寕县西南六十里县志广洋射阳诸湖下流昔时俱由朦胧喻口出庙湾入海北沙

  镇在阜寕县西北五十里元史董抟霄传至正十六年剿平北沙庙湾沙浦等贼砦即此

  冈镇在盐城县西南五十里县志又西南十里为唐桥镇皆商民辏集之所冈门镇

  在盐城县西十八里旧置税课司今裁新河镇在盐城县西五十里安丰镇

  城县西百二十里清沟镇在盐城县西百四十里明初设巡司今裁喻口镇

  城县西北百二十里有喻口渡下河津要也明初设巡司今裁新兴镇在盐城县北十八里

  即新兴盐场清江浦镇今为清河县治河道总督驻此旧名沙河宋志雍熙中漕臣刘

  蟠议开沙河避淮水之险凡六十里府志运河由此出清口为水陆孔途洪泽镇在清河县

  西南九域志淮阴县有十八里河洪泽渎头三镇县志在县西南六十里滨淮河古南北大道设洪

  泽驿及巡检司自高堰筑后湖水泛溢镇遂堙废老子山镇在清河县西南接安徽泗

  州及盱眙县界渔沟镇在清河县西北名胜志唐皇甫冉寄赵员外诗欲逐淮潮去暂停渔

  子沟即此县志旧有水道通海口明万历十四年议者欲自桃源县界三汊镇濬老黄河经渔沟浪

  石又东至瓦子滩颜家河仍合安东县赤晏庙之正河是也涧桥镇在清河县西北西有

  汤家涧旧引涟沭二水以通南北舟楫今久堙塞官亭镇在清河县西北旧名崇河集明

  初都金陵此为山东驿传中道设爬泥荡铺建有官亭故名北接沭阳西接海州桃源东距安东南

  通爬泥荡桥多鱼蒲菱芡之利后因河决地⿰氵扵程考自老官亭至半边店五十里又至山阳县五

  王家营镇在清河县西北黄河北岸为陆路入京孔道 本朝康熙六年居民以河

  决分为东西营又西北十五里至浪石镇三十里至渔沟镇十五里至包家河接桃源县界

  河口镇在清河县西北十里即县旧治娘子庄镇在清河县东北五十里

  上镇在安东县治东南即涟水坝为淮滨之要津明置巡司后废太平镇在安东县

  北九域志涟水县有金城太平二镇鱼场口镇在安东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张泗

  冲镇在桃源县东十里崔镇在桃源县西北三十里河防考桃源县黄河北岸千总驻

  札崔镇修防黄河汎地上自宿迁县界下至河北岸白洋河镇在桃源县西北六十里接

  徐州府宿迁县界 本朝顺治中设游击驻防于此今裁留千把总及宿迁县主簿修防黄河南岸

  又北八里为华铺村河北镇在桃源县北一里赤鲤湖镇在桃源县北八十里

  淮安卫在山阳县治南明洪武初建大河卫在山阳县治东北新城内明洪武二

  夏村营在安东县东河防考安东主簿上河把总俱驻札夏村营修防黄河汎地上自

  县东门下至彭家滩伍家营在桃源县西四十里相传伍员故里庙湾盐场

  阳县东北一百八十里伍祐盐场在阜寕县东南三十里刘庄盐场

  城县东南六十里白驹盐场在盐城县东南七十八里新兴盐场在盐城县

  北十八里以上五盐场俱有盐课大使穿城在桃源县北五十里河泊所在安东县

  城东旧在金城镇明洪武十五年迁此久裁杨家庙集在山阳县西南五里月城

  集亦名越城集在山阳县西南九十里陆家集在山阳县西三十里黄家集

  阳县西四十五里市冈集在桃源县西南四十里柴林集在桃源县西二十五

  众兴集在桃源县北中河北岸为水陆必由之道河防考桃源县北岸主簿桃源河营

  守备俱驻札众兴集修防黄河北岸上自徐州府宿迁县界不至渡口册说自集西二十里至悦来

  集又二十里至江家洼三十里至  关帝庙古镇十五里至卜家道口三十五里至仰化集接徐

  州宿迁县界自集东十里至陈大户庄十里至刘家冈橘圜二十里至来安集十里至包家河十里

  至西崔接清河县界学城集在桃源县北二十里石家营集在桃源县北三十里

  淮阴驿在府城望云门外运河西岸旧志明洪武三年知府姚斌开菊花沟通运迁于新城

  东北宣德六年复还旧址舆程考自驿至实应县安平驿八十里杜诗淮阴清夜驿即此清口

  水驿在清河县西旧在县东五里明洪武四年宏治间为河水冲啮迁于县西二里嘉靖初

  复迁于此舆程考自桃源县桃园驿至县界清口驿自清口至府界淮阴驿皆六十里又旧有洪泽

  驿在县东南洪泽镇金城驿在县北六十里皆久废桃源驿在桃源县北四十里陆道所必

  经也舆程考自徐州府宿迁县锺吾驿至古城驿自古城至桃源驿又自桃源至清河县清口驿皆

  六十

 ︹津梁︺东仁桥在山阳县新城东门外又西义桥在新城西门外旧名西铁桥为行旅辏集之

  伏龙桥在山阳县东八十里奉国村平桥在山阳县南五十里南至宝应六十

  里为往来通衢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有   御制平桥诗三十年

   御制晓发平桥诗周家桥在山阳县西南九十馀里高堰上北去高堰五十里又南为古

  沟唐埂淮水东溢往往从此奔冲为高宝一带之患今筑断改置减水坝罗家桥在山阳县

  西北三里罗家沟通津桥在山阳县东北十里会龙桥在阜寕县东南升仙

  桥在阜寕县西南清沟镇通济桥在盐城县东南伍祐镇仁和桥在盐城县

  西南沙沟镇登瀛桥在盐城县西门外方桥在盐城县西冈门镇一名安福桥

  新杨浦桥在盐城县西一百二十里通海桥在盐城县北门外永安桥

  在盐城县北新兴场永济桥在盐城县北草堰口旧于此建闸 本朝乾隆五年闸移刘团

  浦改建桥   高宗纯皇帝五次南巡并有   御制渡永济桥诗三   孔桥在清河县

  贺家堆 本朝雍正八年筑通京道路自王家营起至通州止于清河县境内建泄水屠家庄三孔

  等桥以便行旅往来沙埠桥在清河县东六十里霍山涧桥在清河县西南九十

  棠梨沟桥在清河县北十里爬泥荡桥在清河县北七十里瓦子

  滩桥在清河县东北三十里化龙桥在安东县东东市桥在安东县东

  西市桥在安东县北半里太平桥在安东县北一里因近太平镇故名兰墩

  河桥在安东县东北四十里长乐南乡遏蛮河桥在安东县东北七十里

  望河桥在安东县东北八十里白洋河桥在安东县东北九十里盐场

  河桥在安东县东北百里张泗冲桥在桃源县东二十里崔镇桥在桃源县

  西北二十二里崇河桥在桃源县北四十里穿城桥在桃源县北五十里穿城集通

  徐州府宿迁县及海州沭阳县大道赤鲤湖桥在桃源县北七十里上关渡

  阳县来连坊西下关渡在山阳县旧淮阴驿后颜家河渡在山阳县黄河自清

  浦东下十里草湾分南北二支其北十五里即颜家河也清江浦渡在山阳县西三十里

  清沟渡在阜寕县西南百里喻口渡在盐城县北百二十里为淮河津要大清

  口渡在旧清河县东北十里小清口渡在旧清河县东北五里卢家渡

  在桃源县东二十里一名义渡口为南北要津白洋河渡在桃源县西六十里崔镇

  渡在桃源县西北三十里

 ︹堤堰︺运河堤在山阳县西南河全考明万历五年总漕吴桂芳等增筑山阳运堤自板闸至

  黄浦长七十里筑清江浦南堤以御湖水加河岸以御黄淮创板闸漕堤北接旧堤南接新堤靳辅

  治河书山阳县运河西岸堤上自新河县界下至宝应县界长一万三千五十九丈四尺东岸堤上

  自清河县界下至宝应县界长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九丈四尺王公堤在山阳县西北黄河

  南岸明万历三年总漕王宗沐筑河防志王公堤石工自海神庙至老坝口长五百九十五丈明万

  历三年漕督王宗沐捐筑以御河患民为立碑庙祀号曰王公堤岁久淤垫乃筑外越堤长六百二

  十文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谕王公堤甚属险要须加高宽修筑

  坚固又四十四年   谕王公堤应相度形势修建挑水坝雍正六年又加帮山阳县王公堤工

  长二千三十丈靳辅治河书此堤一线石工内捍运河外抵黄淮二渎为数百万国储咽喉地最难

  保䕶若开引河则地形未便惟有岁修石工排桩固址随时补葺而于上流层次筑逼水坝二三重

  以䕶之则堤址愈固永无冲决之虞矣西长堤在山阳县西北黄河傍胡应恩淮南水利

  考自清江浦药王庙起至柳浦湾止长六十里乃合吴北神堰宋平津堰而为一者明永乐间平江

  伯陈瑄嘉靖闲都御史连矿皆修之水辄败万历间都御史王宗沐知府陈文烛重修高厚加于昔

  时而高家堰抗淮水于西南西长堤障河于西北盖至是而居者田者皆有安处矣靳辅治河书山

  阳县黄河南岸堤上自清河县界起下至云梯关止长三万二千三十五丈五尺内有王公石堤五

  百九十五丈一尺又自云梯关起至海口七巨港迤西止长一万二百六十一丈三尺黄河北岸堤

  上自清河县界起下至安东县界止长三千六百六丈八尺又上自云梯关安东界起下至六套迤

  东止长八千一百四十二丈五尺又山阳黄河之险俱在南岸险工凡十二曰王公堤曰老坝口曰

  草湾汤董庄曰颜家河上张庄曰真武庙曰周家渡曰唐家堡曰小茭陵曰何家庄曰大茭陵曰马

  逻沈家围曰罗家左家口二十里 按水利考所云北神堰即古宋口也通鉴周显德五年上欲引

  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注堰在楚州城北五里吴王夫差沟通江淮后人于此立堰以淮

  水低沟水高防其泄也县志宋天圣四年易为平水堰自新河导而北神堰遂废范公堤

  在盐城县东门外二里即捍海堰也南抵通泰北接山阳长五百馀里唐黜陟使李承建宋范仲淹

  重修故名宋史河渠志淳熙八年提举淮南东路常平盐茶赵伯昌言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

  东距大海北接盐城袤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黜陟使李承所建遮䕶民田屏蔽盐𫁘其功甚大时

  久颓圯至天圣改元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时风潮泛溢淹没田产毁坏亭𫁘请于朝调四万馀

  夫修筑三旬工毕遂使濒海沮洳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自后寖失修治才遇风

  潮怒盛即有冲决之患自宣和绍兴以来屡被其害每一修筑必大兴工役然后可办望令淮东常

  平茶盐司今后捍海堰如有塌损随时修葺务要坚固可以经久从之又张纶传纶除江淮制置发

  运副使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纶表三

  请愿身自临役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民利之府志即捍海堰在盐城东二里自东北直抵通泰

  海门唐大历中李承为淮南节度判官谓海潮漫为盐卤良田必废因自楚州盐城南抵海陵筑堤

  绵亘两州宋天圣中张纶刺泰州锐意修复时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悉力赞之谓当移堤𫝑而西稍

  避其冲仍疉石以固其外迤逦如坡不与水争天圣五年功成长百四十三里有奇下阔三丈面一

  丈高一丈五尺元詹士龙为兴化尹复增筑之延亘三百馀里明万历十年总漕凌云翼重修建泄

  水涵洞水渠一十七处石闸一座 本朝乾隆七年重修以后商民时修工不费而堤永固民灶两

  利河防志自庙湾沙浦头历盐城兴化泰州如皋至通州界止共长五百八十二里沿堤墩台四十

  三座闸洞八座此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乃滨海一带之屏障也清水墩

  堤在清河县西自文华寺迤东南至七里墩接山阳县界长八百六十三丈以障湖水东侵所以

  利漕运䕶郡城也运口堤在清河县西南旧自运口南岸越通济闸而北迤窑弯一带至

  季家桥山阳县界止长七里有半 本朝思年修筑于运口南北雨岸挑濬引河加筑长堤又有新

  旧大墩拦湖堤及束水坝河防志里河运口汛自甘罗城迤西起至季家浅止南岸堤长三千六百

  六十八丈北岸堤长二千九百十三丈五尺又七里闸西岸太山湖周围一带堤长二千五百五十

  六丈六尺运口曾经屡改今仍在旧大王庙前有迎清逼黄之势旧筑大墩一座置头二三四草坝

  束水济运康熙四十年于旧大墩西接拦湖堤一道长一百四十丈又接建新大墩周三十五丈逼

  清水七分敌黄三分济运又于大墩下运河口门筑拦河坝长二十四丈以御湖水暴涨乾隆三年

  修筑堤工于旧运口河道添建桃水坝加筑束水纤堤一道长八十丈太皇堤在清河县

  西县志明万历间河决桃源崔镇因筑遥堤束水北岸自古城至清河长一万八千四百馀丈 本

  朝康熙八九年河水屡决乃因旧址加筑南接横堤又自县东加筑至龙王庙止长三千三百三十

  四丈皆高一丈又自旧县向西绕筑顺水堤一道长二百五十丈至准提庵迤西而北又一百八十

  丈接太皇本堤河防志清河县黄河北岸汛自路家营桃源县交界起至中河口西岸止缕堤长二

  千三百四十丈五尺自中河口东岸起至四浦沟山阳县交界止缕堤长六千四百六十三丈一尺

  南岸汛自吴城桃源县交界起至张福口横堤头止缕堤长三千五百一十丈自张福口至清口西

  坝止横堤长四百九十丈又䕶县堤在清河县旧治后自娘娘庙起至龙王庙止长一千四十二丈

  八尺康熙二十六年开中河筑堤以䕶县治又清河县黄河北岸险工曰石人沟长五百丈玉皇阁

  长六百九丈古淮堤在安东县东十五里府志起依淮岸以东直接海一百四十里用防

  淮水泛溢靳辅治河书安东县黄河北岸堤上自山阳县界起下至云梯关山阳县界止长二万三

  千三百十一丈河防志安东县黄河险工曰邢家河曰郑家马头曰时家马头曰便益门曰县南东

  两门曰汪家庄曰二塘曰窑湾曰龙潭口曰老堤头曰佃湖龙窝口堤在桃源县东南

  黄河南岸即古老黄河也宋元时漕运由此明开通清口此道遂塞万历八年筑堤 本朝顺治十

  六年增筑月堤以䕶之河防志桃源县黄河南岸龙窝汛自烟墩旧险工东头起至骆家营清河县

  界止缕堤长七千七百四丈八尺康熙九年创筑内有张庄险工长四百三十丈四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   命筑挑水坝一座淡家庄险工长二百七十文马厂堤在桃源县

  东南黄河南岸明隆庆四年河决于此万历四年因冈筑堤以防决 本朝康熙十二年重筑河防

  考地势平漫黄水涨则从此入淮水涨则从此分入河而清口弱筑横堤于此所以障黄淮之漫淫

  烟墩堤在桃源县西黄河南岸距县一里逼近黄河最险 本朝康熙二年筑䕶城堤

  四十二年筑挑水坝河防志桃源县烟墩汎临河堤上自宿迁县界白洋河钞关起至旧缕堤止长

  一千四十一丈康熙十七年筑自临河堤头起至烟墩旧险工东头止缕堤长七千二百九丈六尺

  康熙十七年筑烟墩险工旧长二百五十八丈康熙四十一年增一百五丈四十二年   圣祖

  仁皇帝亲阅   命于大王庙东建挑水坝一座又烟墩迤东旧有䕶城堤长五百七十丈今接

  筑月堤六百一丈以资防御九里冈堤在桃源县西北黄河北岸河防志桃源县九里

  冈汎自宿迁县起至河北镇止缕堤长八千十二丈五尺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修筑岁修险工长

  三百三十三丈三尺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建筑挑水坝于大王庙东四十四年又于

  龙门增建二坝又有上渡口险工长六十丈矶觜坝堤在桃源县东北黄河北岸河防

  志桃源县矶觜坝汛自河北镇起至清河县界止缕堤长六千八百二十九丈一尺岁修险工五十

  七丈又新庄口桩工一百四十丈 本朝康熙二十七年筑三岔险工一百十九丈坝台二十四丈

  常丰堰在府城东南唐书地理志山阳有常丰堰大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人李承传

  迁淮南黜陟使奏置常丰堤于楚州以捍海潮灌屯田塉卤𭣣常十倍他岁高家堰

  阳县西南四十里洪泽湖之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安徽盱眙县界长九十里相传后汉广

  陵守陈登始建明永乐中平江伯陈瑄重筑万历六年总河潘季驯再筑张兆元两河指掌明永乐

  间平江伯陈瑄筑高家堰自新庄镇至越城计一万八千一十八丈横亘西南淮水无东浸之患南

  河全考万历六年总河潘季驯筑高堰堤长六十里内砌大涧口等处石堤三千一百一十丈河渠

  考潘季驯两河议曰高堰去宝应高丈八尺有奇去高邮高二丈二尺有奇高实堤去兴化泰州田

  高丈许或八九尺其去堰不啻卑三丈有奇矣淮一南下因三丈馀之地势灌千里之平原安得有

  淮南数郡耶 本朝康熙十一年大修高家堰十六年自周桥闸至翟家坝筑堤三十二里并堵高

  良涧决口三十四处十七年增筑高家堰十八年塞翟家坝决口三十二年修筑高堰自史家㓠至

  周桥一万四百馀丈堤工三十九年大修高家堰筑武家墩小黄庄至周桥新旧石工尽堵六坝改

  为三滚水坝并设天然坝二座以备涨水四十五年高堰三滚坝下各桃引河筑堤东水由草字河

  塘曹河入高邵诸湖四十六年桃高堰天然坝下引河自蒋家坝至罕贻涧共一万四千四百馀丈

  两岸筑堤五千一百馀丈   圣祖仁皇帝六次南巡闭六坝䟽引河皆   躬亲相度雍正

  四年于王家沟口建滚水坝一座其周家桥以南滚水坝二座各改低一尺五寸又加高高家堰土

  湜靳辅治河书洪泽湖在山阳县之西南北距大河东俯高宝诸壑淮水远自豫省复挟汝颍涡汴

  寻川之水汇而入马潆𭰁激荡惟下之是趋而其地东北为下趋而北则出清口而达于海趋而东

  则高宝诸壑滔天而淮扬之民其鱼矣汉末陈登首建高堰障其东而使之北后世治水者皆守其

  旧而不变至宋黄又徙而南湖日宽广成巨浸而是堰之所孙愈重庆历间一修于发运使张纶明

  初再修于平江伯陈瑄至万历间河臣潘季驯复大修之且砌以石者三千馀丈愈巩固焉顾 南

  一带自周桥至翟坝三十里空之而弗堤曰此处地形稍亢天然减水坝也但当时湖低深而能纳

  虽不筑堤湖水常低于岸而惟遇霪雨暴涨始漫溢而出故季驯又曰周桥漫溢之水为时不久诸

  湖尚可容受也迨黄流倒灌之后湖底垫高则湖水亦因之而高况决口九道汕刷成河地形愈陷

  以愈高之湖放愈陷之地于此三十里稍亢之区昔所称漫溢不久今且终岁滔天东注而不止不

  特清口之力分无以敌黄而淮且反引黄水以俱东二渎交腾高宝诸湖盈科而不受此清水潭所

  以大决而不可塞而下河七邑遂同⿰氵𡨋 -- 溟渤也惟将诸决尽塞自清口至周桥九十里旧堤悉增筑高

  厚并将周桥至翟坝三十里旧无堤之处亦创堤之其仍旧减水者六处计二百丈盖湖水之高于

  黄水者常五六尺若一任其建瓴而出则所蓄无几一逢亢旱上源细微既不足以济运又恐黄水

  之乘其弱而入故烂泥浅一带湖滩昔人称之为门限今不使尽辟欲清水常流有馀然设遇大水

  连旬洪波骤溢清口一道之所出不胜数百里全湖之涨不有以减之势必寻隙而四溃故堤以防

  之不虞之溢复坝以减之然后节宣有度旱不至于阻运而涝不至于伤堤也虽然洪泽周围三百

  馀里合阜陵泥墩万家诸湖而为一又上受全淮之委空𪷟浩瀚每西风一起怒涛山涌而以一线

  之长堤捍之浪头之所及土崩石缷虽岁岁增高培厚终不能御窃思水柔物也惟激之则怒苟顺

  之自平顺之之法莫如坦坡乃多运土于堤外每堤高一尺填坦坡八尺如堤高一丈则填坦坡八

  丈以填出水面为准务令迤斜以渐高俾来不拒而去不留是年秋黄水大涨奇风猛浪倍异寻常

  而汹涌之势一遇坦坡而其怒自平惟有随波上下无所逞其冲突始知坦坡之力反有倍蓰于石

  工者故障淮以会黄者功在堤而保堤以障淮者功在坦坡也惟是填积坦坡以来垂及十载风涛

  之所汕刷平铺卸去离堤巳四十五丈矣(⿱艹石)用帑填积既所费不赀又功程难见应每年令河兵岁

  夫逐渐加功立为定制每岁堤工一丈填王二方务使所增之数适称所耗之数如是久之离堤百

  丈之内必渐垫而高因丛植柳芦茭草之属俟其根株交结茂盛蔓延则虽狂风动地雪浪排空终

  不能越百馀丈之茂林深草而溃堤矣雍正七年   世宗宪皇帝特发帑金一百万两遣官督

  修八年帮筑高堰坝下河堤九年复大修高堰石工至十年而石工告成乾隆四年增筑高堰堤工

  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亲示机宜仁义礼三滚坝下添建智信二坝并立水则以次递开

  而天然坝则永禁开放有   御制阅高堰工诗阅高堰坝示河臣诗十九年二十年大修石堤

  工三千六百馀丈并修高堰草坝一百九十八丈二十二年   命于武家墩迤北改建砖工有

     御制阅高堰工诗二十四年将高堰马鞍柴工改建石工二十七年   命自济运坝至

  运口太平庄止一律接建砖工有   御制命筑高堰砖工诗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并有

     御制阅接筑高堰堤工诗五十九年风损高堰石工自武家墩起至山盱所属之蒋家坝止

  嘉庆十年高堰大堤于旧工卑矮处所间段加高石工普律加帮土工寻以江省操运石块办理竭

  蹶石工改用砖工计一万一千七百六十馀丈十三年加筑高堰大堤后戗土坡十四年议筑碎石

  坦坡大堤砖工仍改石工十六年议加培二堤  仁宗睿皇帝谕高堰大堤须熟筹经久之策

  朕因保障民生节年来颁帑已至四十馀万两若果碎石坦坡有效岂复惜此区区惟现有坦坡处

  所大堤仍不免塌缷二堤在大堤之外该处保障究恃大堤若大堤不得力二堤岂复可恃此时自

  应将大堤残缺之处补筑齐全然后再将二堤筑办如式可收重门保障之益十七年培筑大堤后

  戗及大堤子堰冈门镇堰在盐城县西府志自冈门至新河转至侍其汣皆有古堰

  口堰在盐城县西二十一里冈门镇西府志东临运河西达马鞍湖以通商贾侍其汊

  堰在盐城县西北一百里府志岁旱塞之以资灌溉遇潦则决之入射阳湖相传油葫芦港出口

  数里即其处今废广惠鿎在盐城县东门外二里即石鿎口也府志鿎旧捍海潮名白波

  湫遇运河水溢则从此决入海以杀水势夏秋海潮浩大亦由此冲入浸田宋淳熙六年教授刘炜

  摄县事始甃砖石绍兴五年知县徐挺之重修明洪武三十九年主簿蔡叔瑜重修今废南河全考

  万历二年漕臣王宗沐修盐城石鿎海口以疏下流入海之路淮南水利考石鿎口在盐城县东北

  八里凡高邮兴化盐城之涨皆由此入海凡射阳湖水多黄沙亦漫至此南至兴化县志在县东门

  外一里旧有木桥以便往来后潮长桥坏明万历四年知县杜善教请濬河建闸河通潮涌至败民

  田居民溺死者不可胜计八年巡盐御史姜璧题请筑塞命知县杨瑞云督塞之仍于石鿎别置闸

  以备宣泄自是海潮无冲决之患矣大通鿎在盐城县北门外三里洪武二十九年主簿

  蔡叔瑜建即天妃口也县境大踪诸河及串场河之水皆由石鿎天妃二口汇入新洋港归海而天

  妃尤为𦂳要自闸座久废内河之水无以蓄泄海潮灌入地成斥卤民地屡受其患 本朝雍正七

  年大濬淮扬下河于石鿎口建闸一座天妃口建闸十座以时启闭自是旱涝有备水患永安

  坝在府城北明永乐中陈瑄建漕河考永乐十三年建淮安五坝仁义二坝在新城东门外东北

  自城南引湖水抵坝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运船经此入淮礼智信三坝在新城西门外西北

  引湖水抵坝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则官民商船经此入淮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奏旧置五

  坝信坝以近淮城系黄河扫湾久废仁义二坝原共一口出船亦系黄河扫湾又与清口相邻恐有

  意外冲漫不复修筑止将礼智二坝修复与新庄闸为车盘三灞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命

  于山旴汛建南北中滚水石坝三座三坝下挑河筑堤束水入扬州府高邮州邵伯诸湖乾隆十六

  年以前三坝为仁义礼新增二坝为智信定为五坝三十四年仁义礼三坝添筑子堰三十八年封

  筑智义二坝五十二年补修五坝坝厎工程嘉庆十三年修筑智礼二坝十八年议另建仁义礼三

  坝先挑仁义两引河十九年拆建智坝石厎二十一年挑礼宇引河二十二年建仁义礼三坝于蒋

  家坝迤南二十四年接挑礼字引河河尾南锁坝在山阳县西南一里其地旧有砖闸宋时

  运粮由此至洪泽入淮明洪武十年开菊花潭以通舟楫闸遂废六坝在山阳县西南高家

  堰上自北而南曰武家墩曰高良涧曰周家桥曰古沟东曰古沟西曰唐埂又南为翟家坝皆 本

  康熙十七年筑以泄淮水之涨三十九年改建三滚水坝并天然坝二座河防杂记武家墩坝长

  十丈高良涧坝长十丈二尺周家桥坝长十四丈古沟东坝长三十四丈五尺古沟西坝长五十三

  丈五尺唐埂坝长四十八丈二尺河防志周桥迤南旧减水坝六座康熙三十五年大水冲决三十

  九年堵塞改建滚水石坝三座南北两座各宽七十丈中一座宽六十丈建天然草坝二座一宽六

  十丈一宽六十二丈三尺凤阳厂坝在山阳县西北运河西岸 本朝康熙十九年筑减

  清江闸上流之水由运料新河历杨家庙入山阳运河满浦坝在山阳县北门外四里府

  志地接窑沟板闸岁涝不常长堤为障陈家庄挑水坝在清河县东黄河南岸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建河防志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驻跸于此   相度河

  势   亲定方所   命筑坝挑黄水北入陶庄引河不致逼向运口有冲决之患今称为

    御坝雍正八年复于   御坝下接筑头二三坝并建   御书亭后筑扫工䕶堤乾隆

  五六年间添设木龙五架挑溜北趋以䕶堤基四十一年   命河臣于陶庄新河头下唇至第

  三架木龙处添坝一道为重门保障天妃坝在清河县东自惠济祠起南接甘罗城长亘三

  百四十馀丈乃淮黄交会要害之处通漕类编明万历七年建河防志天妃坝石工三百四十七丈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筑三十一年増设鸡嘴坝长十丈又惠济祠前后旧扫工自天妃坝尾至

  厐家湾长一百六十丈康熙三十九年改建石工乾隆十年修筑清口东西二坝

  在清河县东清口两岸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雍正元年重建俾清水三分敌黄七分济运乾隆

  五年接筑东坝每遇伏秋洪湖涨溢量拆东坝二三十丈使清水畅流以保高堰堤工霜降水落量

  行补筑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亲临阅视   特命广疏清口复定水则有   御制

  定清口出水志诗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临幸俱有   御制观清口出水志疉前

  韵诗五十年移建东西二坝先是二坝原建于风神庙前四十一年移下一百六十文于平成台处

  建设四十四年复移下二百九十丈于惠济祠前建设四十七八九等年相机拆筑俱属得力至五

  十年黄流北趋二坝距清黄交汇处五百馀丈乃复移下三百丈于福神庵前建设 按清口关键

  全在东西二坝而二坝之外尤多增筑乾隆五十二年筑清口御黄束清二坝五十三年接筑御黄

  坝二百三十丈东清坝一百馀丈嘉庆八年移筑清口束水坝二道东坝在桃清坝之外筑做西坝

  在对岸张家庄盘基筑做十六年建筑御黄二坝二十三年增筑御黄二坝坝门水深三丈七八尺

  比旧坝口门深至七八尺以外向来高堰湖水十一月后每日消一寸自增筑二坝后二旬仅消三

  寸钳束甚为得力以上各工俱关清口蓄泄事宜附载于此王家营大坝在清河县

  东北王家营西 本朝康熙十八年石筑坝内挑引河以泄黄河涨水由盐河入海四十年改建土

  嘉庆十一年勘请移建添设二闸二十一年重修并于坝外临黄堤埽盘建裹头以资钳束

  水坝在安东县东南二百五十三步茆良口坝在安东县东南黄河北岸又有莲花

  庵坝俱 本朝康熙十九年白水塘在山阳县西南接扬州府宝应县界寰宇记在淮阴

  县南九十五里邓艾欲平吴修此塘置屯四十九所灌田以充军储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三年

  淮南路之白水塘黄家疃等处立洪泽屯田万户府府志阔三十里邓艾所筑于此屯田积榖以制

  吴本与安徽盱眙芦浦山破斧塘相通溉田一万二千顷隋大业末破斧塘水北入淮此塘亦涸南

  唐保大中楚州刺史何敬洙请修是塘屯田以实边冯延巳以为便李德明又请大辟旷土为屯田

  修复所在渠塘堙废者吏因缘侵扰大兴力役夺民田甚众唐主命徐铉按视之铉籍民田悉令还

  主遂罢其役宋嘉定六年议者谓白水塘东至浮图庄南至褚庙冈脊大堰废而冈脊存可复之与

  高宝诸湖相接本州委官相度申报略云塘周一百二十里地连山阳盱眙两县堰水通富陵河其

  源出自塘山在盱眙之南山盖因塘得名此山高阜重疉谿涧潆纡凡四十里乃至刘家渡入富陵

  河而白水塘三堰一曰潭头下堰二曰河喜中堰三曰刘家上堰自下至上十七里其上又有螳螂

  堰在塘内盖三堰既制则塘山间四十里内水不入富陵河然后东汇为白水塘若三堰不坚则沿

  淮受害非轻卒未能复元初始建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引塘水灌屯田张岐塘在盐城县

  西北十里阔三丈长三十里其东为高姥塘茶陂在山阳县西南陆羽茶经茶陂北产茶寰

  宇记在淮阴县南二十里县志在今县西南北枕管家湖兴文闸在府城南十里涧河口明

  万思五年漕臣吴桂芳建以泄运河之水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泾河闸在山阳县南五

  十里泾河口板闸在山阳县西北十一里明永乐中建自板闸以至清河新庄闸或为四闸

  或为五闸以时增减今废旧志明永乐十四年江伯陈瑄建其时以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闸不

  能节水仓卒建木闸次年乃甃以石乡人至今仍呼板闸云石鿎口闸在盐城县东一

  里明万历四年置后废 本朝雍正七年重建干隆六年二十二年屡修嘉庆五年与天妃正越等

  闸同时修上冈闸在盐城县北四十五里上冈镇 本雍正七年建又北三十里有草堰

  闸亦于雍正七年建干隆五年移建刘端浦惠济闸在清河县马头镇东南旧名通济闸

  明嘉靖中置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建改今名亦名七里闸运道考明嘉靖三十年漕臣连矿以

  新庄闸口北接黄河淤沙冲射岁烦挑濬乃南凿三里沟西接清淮谓之通济闸在甘罗城东南马

  头镇东南半里县志康熙二十三年建引淮水以达漕运后以河水南浸闸厎淤垫至是新凿漕河

  于迤南三里更建闸座为新运口今现行漕通济闸在清河县南淮阴故城南即浊水入

  淮处明永乐中陈瑄筑名新庄闸嘉靖中废改置通济闸于三里沟隆庆六年河臣潘季驯迁于甘

  罗城南后因之 本朝干隆二年重建二十七年修文华寺闸在清河县西南旧永济河

  新庄闸在清河县西惠济祠东天妃口明永乐中建为运河入淮之口嘉靖中以闸口

  淤塞改由通济闸万历元年总河万恭复建闸于此旋又淤塞六年河臣潘季驯拆新庄闸改建通

  济闸于甘罗城南此闸遂废运道考甘罗城东有天妃闸祠东北为天妃口明永乐初陈瑄置新庄

  闸于此为入淮之口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建天妃庙口石闸万恭治水筌蹄天妃口自陈平江开

  清江浦六十里由此入黄河官民便之嘉靖中黄水泛入清江淤河臣费十万开新河以北接于淮

  其说以为接清流不接浊流可不淤不知黄河非安流之水也伏秋水盛则西拥淮流并灌新开河

  夫天妃口一黄河之淤耳若淮黄会于新开口是二淤也乃岁役千夫濬淮黄交会之浅而患愈博

  矣今于天妃口建石闸直出黄河黄水盛则闭闸谢绝黄水以杜淤黄水落又启闸以利官民新开

  口勿濬可也 按明初新庄闸即万历初之天妃闸在天妃庙口故名今甘罗城之天妃闸乃万历

  六年改建之通济闸也非故地矣或谓今天妃闸即新庄闸者误龙王庙闸在清河县

  西分水入市河福兴闸在清河县清江闸西五里明万历六年置后废 本朝乾隆二年

  建添设越闸一座二十七年修有闸官杨庄闸在清河县西陶庄迤东杨家庄旧在县西

  三里仲家庄亦名仲家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开中河城建闸为运口三十三年复修改名广济

  闸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   阅视中河以仲庄口与清口相直水势冲激逼溜南

  行使清水不能畅流   命改运口由杨家庄于仲庄筑拦河大坝而移闸于此今名杨庄闸为

  中河运口有闸官   高宗纯皇帝六次南巡   阅视中河并有   御制临幸杨庄闸

  恭依   圣祖仁皇帝诗韵诗康济闸在清河县西陶家庄亦名陶庄闸 本朝康熙

  三十一年建于陶庄引河上为中河东运口有闸官清江闸在清河县北清江浦又名龙王

  关明永乐中建旧制分司主事驻此今有闸官其北有越河小闸又南北岸有檀度寺闸 本朝康

  熙三十五年建又南北岸有永利闸皆减水闸也天妃闸在清河县草坝下北岸堤内明

   万历六年河臣潘季驯移建通济闸于甘罗城南泰山墩北俗讹为天妃闸 本朝康熙十六年

   运道于三汊河七里闸二十三年以天妃闸水势湍急改为草坝三十四年修葺改名永济四十一

   年重建大石闸仍名天妃闸乾隆十年移建今所嘉庆五年修治

御示闸在清河县东北中河口引河上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命建闸以蓄泄中河之

   水五十三年挑越河堵闭盐河闸在清河县东北中河北岸盐河口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陵墓︺︹周︺公冶长墓九域志山阳县有公冶长墓︹汉︺韩信母墓在清河县

   东汉书韩信传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敞地令傍可置万家者水经注淮阴城东有两冢西即漂母

   冢周𮞉数百步高十馀丈东一陵即信母冡也府志韩信母墓在韩信城下半里与漂母墓相对俗

   呼东西冢漂母墓在清河县东县志漂母墓今名泰山墩在县东去焉头镇二里许突兀陂

  泽中锁两河之口枚乘墓在清河县东寰宇记枚乘墓在淮阴县南二百步又明一统志

  枚皋墓在旧淮阴县治南︹唐︺王义方母墓在安东县东十里︹宋︺赵师旦

  墓在山阳县东三里塘徐积墓在山阳县东三里赵立墓在山阳县北北神镇

  陆秀夫墓在盐城县西南五十里秀夫死于厓山乡人葬其衣冠于此张耒墓

  在清河县东旧淮阴县︹明︺金濂墓在山阳县城东门外沈翼墓在山阳县城南

  平河桥东岸四里许叶淇墓在山阳县城西移风闸西岸有神道碑祠宇潘埙墓

  在山阳县城南平河桥成均墓在盐城县西新河庙旁朱笈墓在桃源县西北

  四十里仓基湖西南岸

 ︹祠庙︺四贤祠在府学内明一统志旧有宋赵师旦徐积塑像后增张未陈瓘两像东曰忠孝

  祠西曰文节祠漂母祠在山阳县望云门外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制题漂母

  贞烈祠在山阳县西北十里明正德四年建祀烈女何氏范公祠在盐城县

  儒学内祀宋范仲淹陆公祠在盐城县儒学西祀宋陆秀夫潘公祠在盐城县治北

  祀明河臣潘李驯三河臣合祠在清河县北祀 本朝故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嵇

  曾筠乾隆十六年   御赐扁额陈恭襄祠在清河县清江浦明正统六年建祀平江

  伯陈惠济祠在清河县旧治东旧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建祀天妃嘉靖初赐额惠济

   本朝雍正二年重修   敕封天后圣姥碧霞元君乾隆十六年   御赐重修惠济祠碑

  文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并有   御制惠济祠诗   赐扁四聨

  四旁建   行殿  御赐扁二联二 旌 武庙在山阳县清风门内祀宋韩世忠

  褒忠庙在山阳县东门内舆地纪胜庙在楚州城隆兴二年魏胜自海州移守楚金兵来

  侵胜单骑入阵死焉立庙曰褒忠淮渎庙在山阳县新城北门下大王庙

  阳县城外西南隅宋处士谢绪隐于金龙山下宋亡赴水死屡显英异有功于河后人立庙祀之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赐扁额又一在清江一在板闸一在南湖所禹王庙在山阳县

  西南八十里高堰湖堤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书扁额淮阴侯庙在山阳县城南

  祀汉韩信宋苏轼有淮阴侯庙碑铭楚元王庙在山阳县治西南祀汉楚元王刘交 按

  汉楚元王交封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其墓亦即在焉此为汉射阳县地属临淮项纒所食邑与

  元王无涉不知何缘此地有庙而九域志巳载明一统志且云旧在西门外宋建炎中贼李成来攻

  王颇著灵异乃移建城中今有司春秋祠享列在祀典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者欤旧志以府境有

  地名交陵遂认为元王墓故庙祀于此误显忠庙在山阳县西门外祀宋赵立汉高

  祖庙在山阳县西四十五里赵康州庙在山阳县治东北明一统志赵康州庙与

  徐夫子庙俱在山阳治东宋郡守苗仲渊立以祀赵师旦徐积并作诗美之龙王庙

  河县西十五里直隶厂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纯皇帝南巡   御赐扁额四十五

  年复有   御制谒分水龙王庙诗风神庙在清河县清口 本雍正十年重建

  陶庄河神庙在清河县西陶庄引河新口石坝上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奉   命

  创建有   御制陶庄河神庙碑记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并有   御制陶庄河神庙瞻礼诗

 ︹寺观︺湛真寺在府治淮北里旧名绍隆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改建四十四年   敕赐

  今额并御书供奉寺内闻思寺在府治西湖嘴旧名大悲庵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敕赐今额佑济寺即湖心寺亦曰十方禅院在府城西北五里背堤面湖 本朝

  康熙四十四年  敕赐今额 诞 登寺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钵池山后即洪福寺宋淳

  熙年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敕赐今额雍正十年重修 报 恩寺在山阳县治东

  宋建元废明洪武初重建开元寺在山阳县西南明一统志唐开元间建内有枸杞井

  兴寺在山阳县治西北舆地纪胜唐万岁道天中泗州僧伽尝居此明一统志晋建景慧

  寺在山阳县西北二十馀里钵池山上相传王乔炼丹于此明正统间重建永安寺

  城县治北唐武德三年慈云寺在清河县清江浦 本朝雍正十三年奉   旨动帑

  兴修乾隆四年   颁赐龙藏全部供奉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并有   御制慈云寺瞻礼诗

  觉津寺即檀度寺在清河县清江浦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   敕赐今额兴国

  寺有二一在清河县东南半里许元皇庆间建一在桃源县治西宋太平兴国中建能仁

  寺在安东县治西一里许旧名承天寺宋祥符中赐额紫霄宫在山阳县城东南汉时建

  旧名紫极宫舆地纪胜紫极宫在楚州城西南隅熙寕中杨杰作记云尝有神仙来游题诗于壁笔

  迹渍入刮之不灭又有李公麟画马苏轼题字陈师道题诗灵慈宫即天妃宫在清河县

  清江浦明宣德间平江伯陈瑄建杨士奇为记

大清一统志

 淮安府

︹名宦︺︹晋︺枣据长社人为山阳令有政绩孔衍鲁国人明帝在东宫领太子中庶子王敦

  恶之出衍为广陵郡虽郡邻接西寇犹教诱后进不以戎务废业石勒常骑至山阳敕其党以衍儒

  雅之士不得妄入郡境视职期月卒于官︹南北朝︺︹周︺李彻岩绿人宣帝时从韦孝宽

  略定淮南每为先锋淮南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欢心︹隋︺高劢蓚人高祖时楚州刺

  史民安之先是俗敬鬼神城北有伍子胥庙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

  百姓乎乃告谕所部自此遂止︹唐︺韩思彦南阳人高宗时为山阳丞初尉迟敬德子姓陷

  大逆思彦按释其𡨚至是赠黄金良马思彦不受至官阅月自免去宋璟南和人睿宗时与姚

  崇奏出太平公主于外贬楚州刺史薛珏宝鼎人代宗时为楚州刺史初州有营田宰相遥瓴

  使而刺史得专达俸及他给百馀万田官数百员以优得迁别户三千备刺史厮役珏至悉除去之

  租入赢异李承高邑人徳宗时淮南西道黜陟使奏置常丰堰于楚州以御海潮溉屯田塉卤

  收常十倍他岁李听临泽人宪宗讨李师道出听楚州刺史淮西兵绵弱郓人素易之听日整

  勒士皆奋即掩贼不虞趋涟水破沭阳绝龙沮堰遂取海州攻朐山降之怀仁东海两城望风送款

  以功兼御史大夫︹五代︺︹南唐︺何敬洙广陵人为楚州团练使常微服出游察民

  疾苦有科调辄为经画民不知劳坐廰事与宾佐谭䜩民有诉事者立引入亲自剖析曲直皆厌服

  铉广陵人保大中唐主使亲吏车延规筑楚州白水塘以溉屯田时力役暴兴吏縁为

  奸强夺民田为屯田江淮骚然铉因奏陈其弊寻铉行视铉至楚州悉取所夺田还民诘责车延

  规欲榜之白水塘役遂赖以止张彦卿为楚州防御使周世宗亲攻楚州彦卿死守及城陷

  犹列阵巷战日暮兵矢皆尽彦卿收绳床搏战及兵马都监郑昭业等千馀人皆死之无一人生降

  ︹宋︺邢昺济阴人太宗时知泰州盐城监昺以监处楚泰间泰僻左而楚会要盐食为急

  请改隶楚州从之乔维岳南顿人太宗时为淮南转运使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阳湾水

  势湍悍运舟多罹覆溺维岳规度开故沙汀自末口至淮阴凡四十里后罢使权知楚州张傅

  谯人向敏中荐知楚州会岁饥贻书发运使求贷粮不报因叹曰民转死沟壑矣报可待耶乃发上

  供仓粟赈贷所活万计因拜章待罪诏奖之范仲淹吴县人真宗时监楚州粮料院

  长卿扬州人仁宗时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母敢轻去长

  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段少连开封人仁宗初为太常博士论刘从德遗奏恩滥降

  秘书丞监涟水军酒税孙沔会稽人仁宗时再知楚州皆著能迹张奎临濮人仁宗时

  知楚州风力精强吏不敢欺李先临颍人仁宗时知楚州楚有民迫于输赋杀牛鬻之里胥

  白于官先愍焉但令与杖通判孙龙舒以为徒刑毁其案明日龙舒来先引囚曰汝罪应杖以通判

  贷汝矣遣之出李载黎阳人仁宗时知涟水军以宽厚称米芾吴人仁宗时知涟水军风

  雅有政声王宗望固始人哲宗时为江淮发运使门涟州支氏渠引水入运河为公私利

  石公弼新昌人徽宗时调㳠水丞有供奉高公备纲舟行淮以溺告公弼曰数日无风安有

  是使尉核其所载钱失百万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备与寓客妻通杀其夫畏事觉所至窃官钱贻其

  下故诡为此说即收捕穷治皆伏辜赵立徐州人建炎中忠州刺史金围楚州急宣抚杜充命

  立将所部兵往赴连七战胜而后达楚诏以立守楚州金人攻城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立引兵出

  战大破之朝廷以立为徐州𮗚察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会粮尽承州既陷楚势益孤金知

  外救绝围益急攻东城飞炮中立首左右驰救之曰我终不能为国拒敌矣言讫而绝众巷𡘜金人

  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馀城始陷讣闻赠奉国节度使谥曰忠烈韩世忠延安人绍兴六

  年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世忠披草莱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夫人梁氏亲织薄为屋

  将士有怯战者世忠遗以巾帼设乐大宴俾妇人糚以耻之故人人奋励抚集流散通商惠工山阳

  遂为重镇在楚州十馀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魏胜宿迁人隆兴二年知楚州时和议尚

  未决金人乘其懈欲侵边胜觇知之身率忠义士拒于清河口金人诈称欲运粮往泗州由清河口

  入淮胜知其谋欲御之都统制刘宝不许金骑轶境胜率诸军拒于淮扬力战不支又遣人告急于

  宝迄不发一兵矢尽救不至谓士卒曰我当死此得脱者归报天子乃令步卒居前骑为殿至淮阴

  东十八里中矢坠马死李大性四会人孝宗时通判楚州郡守吴㬢与都统制刘超合议

  欲撤城移他所大性谓楚城晋义熙间所筑最坚持不可台臣将劾其阻挠会从官送北客朝命因

  俾廉访具以实闻遂罢戎帅陈敏石城人乾道中守高邮时言事者议欲戍守清河口敏言

  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馀里通北方者五通南方以入江

  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縁自违愿朝廷留意卒移守

  楚州北使过者观其雉堞坚新号银铸城李孟傅上虞人为楚州司户参军单车赴官公退

  闭户读易郡守部使者不敢待以属吏修复陈公塘有灌溉之利黄师雍福州人宝庆𥘉

  为楚州官属出盗贼白刃之冲不畏不慑李全反状已露师雍密结忠义军别部都统时青图之谋

  泄全杀青师雍不为动秩满朝议褒异周子镕理宗时淮安主簿为金所俘数遣蜡九谍

  报边事后归国授朝奉郎彭义斌理宗时为统制屯楚州李全杀许国牒义斌听节制义斌

  斩赍牒人告天誓众出兵败全进攻真定降金将武仙众至数十万致书赵善湘曰不诛逆全恢复

  不成贼平之后收复一京三府然后义斌战河北盱眙诸将襄阳骑士战河南神州可复也未几与

  元兵战内黄之五马山死之王孝忠为镇江前军统制兼淮东路分戍淮阴杨贵叛孝忠

  率众迎战胜气百倍俄水军统制朱信降贼孝忠孤军力不敌死焉耿世安宋末为淮东副

  总管两淮都拨发官元兵至制置使贾似道调世安提兵戍涟水军世安迎至渔沟以三百骑入阵

  鏖战身被七创犹能追杀溃兵收兵还至数里殁事闻赠五官︹元︺许维祯遂州人至元十

  五年为淮安总管府判官属县盐城及丁溪场二虎为害维祯默祷于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

  内旱蝗维祯祷而雨蝗亦息是年冬无雪父老言于维祯曰冬无雪民多疾奈何维祯曰我当为尔

  祷已而雪深三尺朝廷闻其事方欲用之而卒梁曾燕人至元三十年淮安路总管到官兴

  学校励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褚布哈石楼人至元中淮东副使汝颍盗发

  势张甚布哈守淮安五年前后数十百战城中食且尽贼攻围益急总兵屯下邳相去五百里凡遣

  使十九辈告急皆不听城中饥者至家人老穉更相食力既尽城陷布哈犹据西门力斗中伤见执

  为贼所脔次子班格冒白刃䕶之亦见杀 褚布哈旧作禇不华班格旧作伴哥今俱改正︹明︺

  薛祥泸州人洪武初授京畿都漕运使分司淮安濬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繇役均平民无

  怨疾山阳海州民乱诖误甚众祥会鞫无验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劝莫为恶负薛公及考满还

  京皆焚香祝天愿薛公再来或写真生祠之陈瑄合肥人永乐初封平江伯以总兵官督漕

  运时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甚钜瑄用故老言自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

  清河浦导湖水入淮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赀李信圭泰和人洪熙时知清河县俗好

  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且令书其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人变县

  当冲要使节络绎民罢于役信圭上疏乞申明前令公事亟者舟与五人缓者则否又请自仪真抵

  通州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皆从之自是他郡亦𫎇其泽正统元年擢知蕲州清河

  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奏还之天久雨淮水大溢奏请赈贷

  并停岁办物料及军匠厨役濬河人夫往来道死者为三大冢瘗之在清河二十二年擢知处州府

  彭远南昌人宣德中知淮安府淮南北大饥流民四至远构舍以居日给二糜稍宽鹾禁全活

  者万计民间故乏牛为假贷之后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宗命复留之王竑

  人景泰初以佥都御史出督漕运淮安徐州大水竑不待报发仓赈之山东河南饥民咸就食廪不

  能给发徐州广运仓以赈乃自劾专擅罪并请令死罪以下得入粟赎帝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

  竑躬自巡行散赈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及富户出米以给饥民全活无算流徙复业病者给药

  死者具槥鬻子女则赎而归之还籍者予道里费人忘其饥颂声大作辑其事为救荒录以传后淮

  人立祠祀之陈锐瑄曾孙成化中以平江伯镇淮安总督漕运建淮河口石闸筑堤疏泉修

  举废坠淮扬饥疫锐煮糜施药多所存济徐镛兴国人宏冶初知淮安府岁饥亟修籴赈法循

  行乡邑劝课农桑岁转丰稔穷民苦无告者劝富室助其婚葬学校圯葺而大之程㸅

  人正德中知盐城县旱蝗民饥力行赈恤有𡨚狱论死者十九人为申雪之筑堤捍决渠建水次仓

  便转运诸为民兴除利弊务殚其力杨宏西安左卫人世宗时督漕运镇淮安悉心经画多所

  厘正岁大饥疏请节民力宽商税弛盐禁减漕粮乞帑金易米煮粥存活万计淮人立祠祀焉

  继鲁云南右卫人嘉靖中知淮安府以清节闻织造中官过淮继鲁与之忤诬逮至京大学士

  夏言救免继鲁不谢邵元哲贵阳人万历初知淮安府城东涧河通射阳湖入海为输灌咽

  喉久淤元哲白部使者濬之又筑城西长堤以防黄河下流之决潘季驯乌程人万历六

  年为河漕尚书筑崔镇以防决口建高堰以东淮水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要

  增筑设防置官建闸经理悉当淮民赖之著河防一览十二卷练国事永城人万历末知山

  阳县大水决堤国事躬捍卫两月始平史可法大兴人崇祯间督漕运大濬南河尽除弊

  政福王立以功进大学士与马阮不协督师淮扬分江北为四镇自王家营而北最冲要可法自任

  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正

 ︹本朝︺白登明盖平人由贡生授河南柘城令擢江南太仓州康熙间起授高邮州知州值岁

  旱蝗继又大水请蠲劝赈全活无算筑湖堤严禁胥吏克减以劳卒于官贫无馀资乡里立祠私祀

  者凡四所云靳辅奉天人康熙间总督河道上陈河务事宜八疏悉奉   俞允大发帑

  金专任委成辅治河十七年经理无不曲当既老病剧又疏陈两河善后之䇿请豁开河筑堤废田

  之粮沿淮军民感诵治绩不衰著有治河书十二卷奏疏八卷齐苏勒满洲正白旗人康熙

  间总督河道莅政清勤河防完固疏复瓜洲花园港运道建闸启闭以顺水势堵瓜州城西新开河

  道以免江水逼城之患尤为伟绩嵇曾筠无锡人雍正间总督南河叠遇山水暴涨相机

  堵泄淮民受其利旋奉   命发帑大修高堰石工曾筠悉心经理屹然巨障下河七州县恃以

  无患著河防奏议十卷

 ︹人物︹汉︺韩信淮阴人家贫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梁败又属项

  羽为郎中羽弗用亡楚归汉滕公言于汉王以为治票都尉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亡何自追之曰

  诸将易得如信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于是汉王拜信为大将遂听信计举兵

  东出陈仓定三秦汉兵败却彭城齐赵魏皆反汉王以信为左丞相进兵击魏虏魏王豹进击赵代

  破代东下井陉击赵破赵军斩成安君擒赵王歇发使于燕燕从风而靡拜为相国发兵击齐齐平

  遂立信为齐王将兵会垓下项羽死高祖徙信为楚王信初之国有变告信欲反帝用陈平谋伪游

  云梦信谒于陈缚之至洛阳赦为淮阴侯陈豨反帝自将信称病不从其舍人弟上书变告信欲反

  状吕后斩之枚乘淮阴人为吴王濞郎中王初谋为逆乘奏书谏不纳去之梁从孝王游景

  帝即位吴王与六国谋反乘复说吴王还兵疾归吴王不用乘策卒见擒灭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

  宏农都尉以疾去官归淮阴武帝为太子闻乘名及即位乘年已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之道死

  皋乘子年十七上书梁共王召为郎见谗恶亡至长安上书自陈枚乘之子召见使赋平乐馆善

  之拜为郎贵幸比东方朔从巡狩游观帝有所感辄使赋之陈球淮浦人少涉儒学善律令

  阳嘉中举孝廉累迁至廷尉熹平元年窦太后崩官者积怨窦氏中常侍曹节等欲别葬太后诏公

  卿大会朝堂令中常侍赵中监议既议坐者数百人各瞻望中官莫肯先言球曰皇太后以盛德良

  家母临天下宜配先帝是无所疑便操笔下议公卿以下皆从之于是乃定六年迁司空㝷免光和

  元年迁太尉明年为永乐少府与司徒河间刘郃谋诛宦官未发曹节闻之诬以谋议不轨下狱死

  子瑀吴郡太守瑀弟琮汝阴太守并知名臧𪰋射阳人有干事才熹平中历匈奴中郎将还京

  师太尉袁逢问其西域诸国土地风俗人物种数𪰋具答言西域本三十六国后分五十五稍散至

  百馀国其国大小道里远近人数多寡风俗燥湿山川草木鸟兽异物名种不与中国同者口陈其

  状手画地形逢奇其才叹息言虽班固作西域传何以加此转拜长水校尉终太原太守臧洪

  𪰋子年十五举孝廉补即邱长中平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时董卓图危社稷洪说超诛

  除国贼为天下倡义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引洪与语大异之后袁绍以洪领青

  州刺史任事二年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时曹操围张超于雍邱甚急洪闻超围徒跣号泣从绍

  请兵绍不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城陷被执洪据地瞋目数绍绍知终不

  为用乃杀之陈容射阳人少为诸生亲慕臧洪随为东郡丞城未破洪先使归绍容见洪当

  死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先诛忠义岂合天意绍惭使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

  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愿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

  也遂复见杀陈珪球兄子举孝廉官沛相袁绍欲结吕布为援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术遣使

  以僭号告布并迎妇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说布曰将军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

  名必有累卵之危布亦怨术女已在涂追还绝婚陈登珪子忠亮高爽深沈有大略举孝廉

  除东阳长曹操以为广陵太守率兵进围吕布功加伏波将军孙䇿遣军来攻登大破之迁东城太

  守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先主共论天下人先主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

  难得比也按元龙登字︹三国︺︹魏︺陈琳射阳人初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

  听乃召四方猛将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諌进不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归魏

  为司空军谋𥙊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所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吴︺步骘淮阴人避难江

  东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为主计后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骘徇

  斩之威声大震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武陵蛮蠢动骘讨平之黄武二年改封临湘侯五年徙屯

  沤口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都督西陵时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骘上疏谏权悟

  遂诛吕壹前后荐达屈滞救解患难书数十上赤乌九年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

  有如儒生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洪得众喜怒不形声色而外内肃然︹隋︺张奫

  淮阴人好读兵书尢便刀楯以勇决知名高𥘉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平陈有功进开府仪同三司

  封文安县子率水军破贼管子游于京口薛子建于和州徴拜大将军寻从杨素征江表别破高智

  惠于会稽吴世华于临海开皇中从汉王谅征辽东诸军多物故奫众独全高祖善之仁寿中迁潭

  州总管卒︹唐︺王义方涟水人客于魏事母谨甚举明经补晋王府参军直宏文馆显庆元

  年擢侍御史会李义府纵大理囚妇淳于氏迫其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义方上言奸臣肆虐

  杀人灭口请下有司杂治即具法冠对仗叱义府下跪读所言帝方安义府狡佞恨义方以孤士触

  宰相贬莱州司户参军吉中孚楚州人登宏词科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工吟咏名列大

  历十才子中赵嘏山阳人会昌进士杜牧见其诗有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称为赵倚楼官

  渭南尉所著有渭南集︹宋︺刘承规山阳人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雍熙中累加官

  恳辞真宗时朝陵东封及祀汾阴皆留掌大内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改新州观察使承规以廉使

  月廪归于有司卒赠镇江军节度谥忠肃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掌内藏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

  式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寝疾惟以公务为念赵师旦山阳人以荫试将作

  监主簿历知康州侬智高破邕州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智高怒害之事平赠光禄少卿徐积

  山阳人三岁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读孝经辄涕落不能止事母至孝从胡翼之学应举人都不

  忍舍亲徒载而西登进士第举首许安国率同年生入拜具致百金为寿谢却之以父名石终身不

  用石器行遇石则避而不践母亡庐墓三年雪夜伏墓侧𡘜不绝音吕溱过其庐闻之曰使鬼神有

  知亦垂涕也甘露岁降兆域杏两枝合为干乡人有争讼多就取决州以行闻诏赐粟帛元祐初近

  臣合荐为楚州教授每升堂训诸生闻之者裣祍敬听转和州防御推官改宣德郎卒政和六年

  谥节孝处士张耒淮阴人弱冠第进士范纯仁以馆阁荐累迁著作郎史馆检讨绍圣初知

  润州坐党籍谪官徽宗召为太常少卿出知颍汝二州㝷复坐党籍落职耒有雄才笔力绝健诲人

  作文以理为主作诗晚岁效白居易体乐府效张籍建炎初赠集英殿修𢰅王资深

  人第进士累官尚书郎初擢御史首论在廷大臣章具将上蔡京遣所亲谓曰慎勿言当以此位相

  处不答翌日出知扬州寻改明州尝注周书及方言扈再兴淮人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被发

  内袒徒跣挥双刀奋呼入阵人马辟易金人犯襄阳枣阳再兴设伏掩击大败之授神劲统制自是

  无日不战又破顺昌县淅川镇入邓州破高头进攻唐州斩其将从义围唐州截其归路𫉬其副綂

  军广威将军努克特寻以病卒子世达亦以名将称官至都统制 努克特旧作衲挞达今改正

  米立淮人三世为将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署为帐前都统制元兵略江西立迎战于江坊被执

  不降系狱行省遣万石谕之立曰侍郎国家大臣立一小卒耳何足道但三世食赵氏禄赵亡何以

  生为万石再三说之不屈遂遇害陆秀夫盐城人景定初进士李庭芝镇淮南辟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性沈静不苟求人知每宴集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

  芝益器之德祐元年边事急庭芝上其名累擢至宗正少卿二年以礼部侍郎使军前请和不就二

  王走温州秀夫追从之与陈宜中张世杰等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时君臣

  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每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王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一子尚在

  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乃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厓山

  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元至元

  十六年厓山破秀夫走卫王舟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缪朝宗

  人知梅州文天祥入闽福安朝宗间道从之孜孜奉公军府政令悉出其手空坑之败自经于山间

  天祥有诗哀之张孝忠淮人德祐初吕文焕导元兵东下调孝忠逆战团湖坪矢尽孝忠挥

  双刀击杀百馀人前军稍却后军绕出孝忠后众惊溃孝忠中流矢死黄文政淮人戍蜀

  军溃间道走静江马塈邀与同守城破文政被执大诟不屈元军断其舌以次劓刖之文政含胡叱

  咄比死不绝声龚开淮阴人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宋亡不仕尝为文天祥陆秀夫作传

  人拟之迁固︹元︺赵筼翁山阳人延祐甲寅始设科取士筼翁成进士授泗州判官后为

  总管中大夫补著雅乐有覆瓿集金原举盐城人善吟咏博通经史光工楷书篆草弱冠

  为郡学录历州郡守有云谷集︹明︺杨靖山阳人洪武进士选庶吉士擢户部侍郎以称职见

  重于帝制大诰奖靖等以激励群臣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调刑部𡨚狱多所平反尝鞫一武弁门

  卒检其身得大珠僚属惊异靖徐曰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嘉其有四善焉会征龙州诏靖

  谕安南输粟以白衣往反复谕之安南遂奉诏帝大悦召为左都御史靖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

  察而不深文坐小事赐死年三十八时论惜之金濂山阳人永乐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

  东廉能称最正统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军务八年拜刑部尚书与陈懋等讨福建贼邓茂七等有

  功景泰初召改户部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卒赠沭

  阳伯谥荣襄王瑜山阳人以总旗选隶赵王府䕶卫永乐末皇太子裁抑宦寺中官王俨等

  惧潜与赵府䕶卫指挥孟贤谋将令中人毒帝废太子立赵王其党高正密告瑜瑜大惊遂诣阙告

  变帝乃急捕贤等尽得其邪谋皆伏诛授瑜辽海卫千户仁宗立擢锦衣卫指挥同知戒同官勿慢

  瑜事必白瑜乃行瑜持大体不为苛细廷中称其宣德八年进左副总兵镇淮安董漕运累迁左

  军都督佥事淮安瑜故乡也人以为荣在淮数年有善政叶淇山阳人景泰进士授御史天顺

  初石亨谮之下吏考讯无验出为武陟知县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抚孝宗立召为户部侍郎迁尚书

  哈密为吐鲁番所陷守臣请给其遗民廪食处之内地淇曰是自贻祸也寝其奏奸民献大名地为

  皇庄淇议归之有司内官龙绶请开银矿淇不可帝从之后绶请长芦盐二万引鬻于两淮以供织

  造费淇力争竟不纳居户部六年直谅有执能为国惜财用每廷议用兵辄持不可乞休归卒赠太

  子太保子䞇天顺进士历官刑部右侍郎以清操闻刘世安其先山阳人袭世职为卫指挥

  使勇敢善战延绥用兵以战功累迁都睿同知改左副总兵协守大同宏治中镇甘肃与巡抚许进

  袭破吐鲁番于哈密复其城而还进左都督安有胆智孝宗时称良将焉卒赠广昌伯杨文

  母丧庐墓晨奉栉颒夕奉浣濯成化中旌王𬭎山阳人父母及祖父母相继殁俱躬负土成坟

  庐其墓三载刻木为像晨昏泣奠成化中旌韦斌山阳人成化进士官给事中尝曰假弹劾

  以快私雠掇细微以卖公道吾所深耻出为福建学使衡鉴精明拒绝私情多所造就苏勤

  安东人自其五世祖至勤六世同居不殖私财敦尚礼义成化间旌为义门朱勇安东人五

  世同居宏治间旌丁震山阳人自其高祖父义以来五世同居正德中旌蔡昂

  人少颖异嗜读书每假人书一览成诵正德甲戌进士在史馆几三十年有声于时历官礼部侍郎

  有颐贞堂集潘埙山阳人正德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性刚决弹劾无所避论都御史王鼎南

  京兵部尚书刘机鼎竟罢去复劾保定巡抚甯果天津督兵御史陈天祥贪暴诏俱召还乾清宫灾

  埙上疏切谏报闻迁兵科都给事中以争右都督毛伦袭荫事中旨外调开州同知嘉靖七年累官

  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为乱山西巡抚讨赋无功敕埙会剿大破之捷闻帝将大赉

  适以他事罢去及给事中夏言核上平贼功埙为首桂萼恶之但赉银币而已陈斗南

  人嘉靖进士事继母至孝母病疽悲号七日口吮所患母立愈人称孝感丁士美清河人嘉

  靖进士第一授修撰万历初历吏部左侍郎为人谦厚不露廉锷居官绝馈遗与人处退然若无能

  意所不可辄怫然见辞色以父老屡请终养不许及闻讣哀毁成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恪

  锦山阳人母疾侍汤药不解衣者三月侍父鸾寝处不入私室者十数年每冬月父足冻裂以舌

  䑛之父患剧疾尝其粪嘉靖中以岁贡当赴京锦念父老不忍离𰯌下竟不行孔金山阳人父

  早亡母谢氏遗腹三月而生母为大贾杜言逼娶投河死金长屡讼于官不胜乃乞食走诉阙下不

  得达还墓所昼夜号泣里人陈其事于府知府张守约坐言大辟卒死狱中金子良亦有孝行父病

  刲股为羮以进旋愈比卒庐墓哀毁万历四十三年父子并得旌邱度山阳人万历进士授

  南康推官迁主事榷税九江正课既足尽弛关禁任舟楫往来历迁光禄卿卒赠户部右侍郎度居

  官廉介持法不避豪强初为诸生时知府高其文行延为弟子师不可念其贫为置田复遗之金皆

  不受始艰于子家人为置妾久而还之仍处子也其操行如此岳锺秀山阳人性至孝为儿

  时即刲股愈父疾母病尝粪知不起𥸤天求代居丧毁瘠骨立万历丁酋举于乡以知县征授刑部

  主事详谳囚册出死罪百馀人富豪杀人论死贿庖人埋金驿馆求赦锺秀怒将执治之庖人夜遁

  历郎中出为云南参议迁贵州副使所至以清操闻张世显大河卫人天启初为戚家堡游

  击闻警出战兵败他部皆走部卒亦请暂避世显不可血战重围中力尽援绝身被数十创死

  宏安东人白莲寇起宏应募往剿被执不屈钉于二树间骂不绝口而死潘宏山阳人崇

  祯中以贡生知舞阳县李自成攻陷南阳所属州县皆失守进攻舞阳宏发炮击之多毙诸生潜遣

  人约降乃开门缚宏以献贼索印胁降宏怒骂不屈乃断其手支解之子澄澜痛愤大𡘜投井死

  岳荐山阳人少嗜学该涉经史尤好濂闽书岁饥已食糠核文母甘旨未尝缺有庶弟甫生其

  母卒荐适生女命妇弃女而乳其弟持身严重接人和易诲子弟谆切不倦终身未尝去书而不喜

  著述乡人称为西来先生赵世选山阳人崇祯八年以贡生授和州训导扺任九日献贼逼

  城与知州誓死守三日城陷骂贼不屈死事闻赠国子监学录周文炜清河人官商州同知

  署州事癸未闯贼犯境文炜竭力守御城陷骂不绝口为贼所磔子元生哭父骂贼亦被杀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愍 锺 希贤清河人冀北道参议崇祯十一年闯贼乱城陷

  不屈死同县王茂远知灵璧县与希贤同殉节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并   赐谥节愍

  应选桃源人知龙安县崇祯十七年贼入蜀誓死守城比陷举家遇害 太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王百度盐城人崇祯末为崇明守备捣贼崇明中流矢死 本朝乾隆

  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刘 永昌安东人崇祯末镇守江淮总兵官闯贼陷应州父被

  执招之不屈投江死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张纬安东人崇祯末官铜陵训

  导城破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李 干才盐城人崇祯末生员甲申

  闻京师破不食死同县生员石盘与都司酆某同举兵兵败被执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入昭忠祠

 ︹本朝︺张弨山阳人精六书贫而嗜古尤究心金石后以聋废而考证弥勤顾炎武音学弨所写

  张新标山阳人顺治进士有文名官考功司甚举其职徐越山阳人顺治进士授

  行人擢御史在諌垣十有三年条奏皆关大政言漕河事先后十六疏历陈淮黄分合变迁及两河

  冲决州县被灾状尤悉迁兵部督捕左理事官引疾归陆求可山阳人顺治进士知裕州

  垦荒田苏驿递民以父母歌之历官福建学道求可少孤事祖母与母极孝笃志好学为时所称

  邱象升山阳人顺治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讲通判琼州黎酋恃险梗化选兵进剿戮其渠

  帅入为大理寺副部议有与律未合者多所駮正弟象随贡生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历官洗马象随

  少有才名性至孝父殁庐墓三年族人称之刘昌言山阳人顺治进士知岑溪县邻寇彭

  奇犯境以忠义激励士卒协力固守复设方略诱之寇党遂缚奇以降并献名册昌言诛其魁焚其

  册全活数千人岑俗轻生小忿辄茹毒陨命为立严禁摄苍梧县卒李铠山阳人少孤力学笃

  于孝友顺治进士历知绥阳盖平二县俱著循绩又举博学鸿词授编修纂修明史屡擢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铠博览群籍至老弥笃所著诗赋外有史断读史杂记诸篇张鸿烈山阳人康

  熙已未举博学鸿词授检讨纂修明史疏请开支河转漕以避河险又时兴殿工采木远省复有宽

  期减数之请事悉施行鸿烈词藻丰蔚一时推为钜手宋曹盐城人工诗善书初举山林隐

  逸郡县敦趋上道曹辞疾不就大臣复以博学鸿词荐坚辞时称为射陵先生嵇宗孟

  人天资颖异善属文顺治举人历守杭州乞归举博学鸿词以疾辞不赴著有立命堂集楚江蠡史

  阎若璩其光自太原徙山阳若璩淹贯经史学博而精尤长于考订所著有尚书疏证

  四书释地困学纪闻注等篇周振采山阳人博学能文名著大江南北以选贡生终艺林

  卢顺桃源人嘉庆九年由营伍拔补山东营把总以防守有功洊升署淮扬河营游击寻

  署参将二十三年调赴豫省堵筑马营霸将合龙坝心陡蛰顺抢险陷殁事   闻赏加副将衔

  荫恤云骑尉世职

 ︹流寓︺︹唐︺李华赞皇人李岘领选江南表幕府擢检校员外郎去官客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

  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

  历初李珏赵郡人客居淮阴孤事母以孝闻︹宋︺陈瓘南剑州沙县人以得罪蔡

  京窜徙旋居南康又移楚州不使一日少安宣和六年卒高宗时谥忠肃

 ︹列女︺︹唐︺王义方母涟水人义方擢侍御史将劾奏李义府意必得罪问计于母母曰昔

  王陵母伏剑成陵之谊汝能尽忠吾死不恨义方即上言义府罪贬莱州司户参军赵氏女

  山阳人父盗盐当死女诣官诉曰迫饥而盗救死耳情有可原能原之耶否则请俱死有司义之许

  减父死女曰身今为官所赐愿毁服为浮屠法以报即截耳自信侍父疾卒不嫁︹五代︺︹南

  唐︺刘仁赡妻薛氏清河人周世宗攻寿春急仁赡死守少子崇谏渡淮谋降为军

  校所执仁赡命腰斩之监军使人求救于薛氏氏曰崇谏幼子固所不忍然贷其死则刘氏为不忠

  之门促命斩之然后成丧闻者皆为出涕及仁赡死氏不食五日而死︹宋︺北神烈妇

  山阳人夫为商载之同行夫死贫无以殓同舟商贷为丧具自恃有恩既葬势逼妇欲乱之妇抱婴

  儿赴淮死宋徐积记其事︹元︺耶律养正妻韩氏山阳人名惟秀养正为盐城令

  卒于官氏无子终丧还父母家其弟敏与妻继卒独居养父母敏生二子曰肃曰宽肃早卒妻杨氏

  年十九守节宽官户部侍郎卒继妻丁氏生子立与杨同守立亦早卒妻金氏年二十亦守节不渝

  一门四节妇俱旌表︹明︺韩安妻孙氏山阳人嫁八月而夫死抚遗腹子守节终身宣

  徳间旌表申进妻徐氏山阳人年十九嫁三月夫挽漕没于京既而同行者自京回还

  其夫衣物氏衣其衣投水死正德四年祀贞烈祠名曰双烈孔椿妻谢氏山阳人即

  孝子孔金母年十九适椿明年椿死妊三月生金纴织以奉姑姑卒盐贾杜言逼娶之投淮死尸逆

  流数十里至贞烈祠前止逾旬颜色如生及金长悲愤其母之死号诉于官卒寘言于法贞女

  鲍氏山阳人李挥使之子聘妻也未嫁李氏子卒父母欲夺其志女诡辞以服阕展墓焚楮毕

  即如命父母从之每夜假诵经需油阴渍所著衣及期展墓焚楮巨万急跃入火中死万历四年官

  表其墓后人建祠于墓所 本朝乾隆六年 旌表颜遂妻胡氏盐城人年二十一夫

  死舅姑为其贫而无子潜以许人聘礼至门悲号几绝是夜自经死刘存仁妻王氏

  盐城人存仁病卒氏自缢嘉靖初旌表朱价妻张氏盐城人夫死遗孤朱金长娶钱

  氏未几金亦亡无子姑妇相依守志弥坚张年八十三钱年七十五俱以节终易无极妻

  孙氏盐城人夫亡氏断发破面誓不改适子之兴方幼刲股以疗母疾诏旌其门曰节孝

  刚妻周氏清河人年二十夫亡即自缢死李政继妻范氏清河人政知胙

  城病殁子元夫妇相继死遗孙男女俱幼时氏年十八杜门纺绩抚养二孤守节终身事闻旌表

  苏正二妻邵氏安东人夫卒氏年二十二兄欲夺其志氏不从守节终身庄尚

  妻胡氏桃源人年二十九夫亡抚棺号哭绝而复苏久之自缢死陈性善妻胡

  氏桃源人夫亡守节崇祯末为流贼所劫拥之上马氏詈骂不从贼怒碎其首同时有葛一麐妻

  朱氏见贼渐逼自缢

 ︹本朝︺徐文采妻潘氏安东人夫亡守节孝养孀姑孤成立顺治十二年 旌

  华宗妻张氏山阳人成婚三日夫亡殉节康熙年间 旌赵树仪聘妻

  王氏盐城人未嫁夫亡守贞同县薛熏聘妻赵氏赵廷对聘妻蒋氏陈继中聘妻王氏均未嫁

  夫亡守贞孝烈女薛国琳聘妻沈氏刲股救父疾未嫁夫亡殉烈唐氏刘氏均守正捐躯俱康熙年

   陈 秉继妻刘氏桃源人夫亡守节孝事翁姑孤成立康熙年间 旌

  汪起鹄妻徐氏山阳人夫亡殉节同县程元相妻俞氏王起祯妻周氏均夫亡殉节

  俱雍正年间 旌杨子厚妻郑氏盐城人夫亡殉节同县曹芝节妻高氏吕震男

  妻朱氏王椅臣妻胡氏成肇孙妻王氏刘暗士妻许氏张允曙妻王氏张树名妻蒋氏成昌代妻高

  氏薛衷妻杨氏均夫亡殉节俱雍正年间 旌汪之灏妻张氏清河人灏病剧氏刲

  股救之不愈时年十八以死守遗腹生子必达抚养成立必达妻丁氏年二十六夫亡守节家贫纺

  绩养姑教子成立称一门双节同县丁元棫妻吴氏张植妻杨氏张兆栋妻王氏仲又秘妻王氏张

  文郁妻陈氏张文彬妻宋氏妾潘氏均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间 旌徐贡瑞妻孙氏

  安东人夫亡守节同县刘三纲妻夏氏亦夫亡守节烈妇张敦良妻王氏夫亡殉节贞女梁世伟聘

  妻郑氏朱克裕聘妻张氏孙兆凤聘妻赵氏汪宣琇聘妻郑氏均未嫁守贞俱雍正年间 旌

  宗礼妻陈氏桃源人夫亡守节同县陈朝鼎妻王氏亦夫亡守节俱雍正年间 旌

  成䎦妻武氏山阳人夫亡守节同县胡禹龄妻杨氏周坦生妻马氏任珏妻马氏汪国

  宝继妻童氏王举妻陈氏丁荣登妻张氏邱象升妻张氏妾郭氏彭皆六妻黄氏杨吉士妻丁氏卢

  文贵妻解氏张联元妻潘氏李睿妻张氏俞国麟妻宋氏施于政妻薛氏孙志升妻朱氏陈应暲妾

  娄氏吴安谟妻沈氏张鸿炯妻邱氏祁孟鸿妻朱氏王国栋妻于氏周天孙妻刘氏禹治定妻杨氏

  程奎妻刘氏程之桥继妻方氏龚三捷妻经氏沈擎柱妻马氏程巩妻查氏龙国宝妻郭氏石铭修

  妻程氏王洪士妻张氏何密妻邹氏施烺继妻刘氏张宗嗣妻胡氏宋君符妻赵氏李为椿妻马氏

  罗之琳妻陆氏周凝祉妻张氏田奕叶妻沈氏潘可荣妻陈氏方廷元妻李氏程国佺妻许氏黄玉

  茗妻姚氏许桧龄妻范氏邹预妻王氏邱懋妻许氏邱说妻吴氏陈金录妻张氏王兆䕫妻王氏邸

  士玙妻时氏谢宜生妻魏氏盛大柏妻杜氏周子常妾朱氏李守正妻许氏程之椿妻洪氏徐震妻

  詹氏李熹妻邱氏胡尔王妻传氏郝士瑚妻张氏任宗元妻李氏任士麒妻钱氏梅雨三妻任氏李

  蕡妻徐氏魏德甫妻张氏卢豸御妻方氏赵德吾妻鞠氏许灜孙妻王氏周祯妻魏氏张生鲁妻周

  氏戴星妻张氏刘永祎继妻程氏妾贺氏王炳妻陈氏陈廷谏妻嵇氏戴钦妻项氏马似龙妻王氏

  叶馠继妻黄氏许驈妻韩氏张坊妻范氏潘有邑妻田氏王益宽妻黄氏高伦妻开氏徐一襄妻谢

  氏李应溥妻程氏周延士妻朱氏俞汉斌妻陈氏戴大系妻杨氏戴大𫄸妻李氏黄浚妾梁氏沈铠

  妻王氏叶梦鳌继妻黄氏章豹妻王氏高全偀妾蒋氏陆毓妻安氏舒大宗妻李氏童瓒美妻安氏

  史严叟妻张氏陈宏智妻程氏杨芸妻吴氏程国镇妻许氏程国锡妻李氏马映奎妻陆氏梁文炜

  妻杜氏许一翥妻袁氏程建言妾陆氏高全俸继妻熊氏高璹妻陈氏杨曾妻王氏周顺孙妻程氏

  杨恺妻吴氏熊登龙妻姜氏李宫妻曹氏邱之玖妻余氏李天祥妻程氏周䌹妻葛氏陈世韬妻王

  氏史彭年妻陈氏张志炳妻王氏杨维舜妻王氏孙如璠妻葛氏葛光璧妻许氏王佩妻葛氏张是

  妻杨氏邱怙妻王氏苏宏应妻鲍氏吴昌远妻胡氏陆志超妻刘氏刘恢妻周氏刘镐妻杨氏崔隆

  居妻张氏邱直方妻沈氏王容妻徐氏蔡天毓妻徐氏马鼎发继妻杨氏万延禧妻周氏施可为妻

  程氏杨颜妻张氏阮应商妾姜氏梁伊妻杨氏丁瑄妻杨氏程䩪妻查氏王昙妻胡氏丁泰妻陈氏

  孙遵妻郝氏尚朝妻霍氏郝文璧妻张氏汪宏远妻郑氏王子高妻丁氏方廷魁妾王氏张天简妻

  张氏周志学妻牟氏毛希仁妻陆氏朱演妻陈氏倪鹔远妻林氏万鹏妻宰氏支廷璋妻陈氏丁承

  绪妻曹氏卢廷俊妻汪氏周诒孙妻邱氏丁允益妻倪氏沈从祖继妻张氏张镕妻毕氏汪𫄸妻孙

  氏陈宪妻郭氏彭文光妻钱氏乐晋妻王氏陈潜濬妻张氏刘体元妻高氏朱永寿妻吴氏黄士连

  女黄氏卢士亮妻张氏蒋玉妻阎氏均夫亡守节贞女李士达聘妻曹氏江希仁聘妻胡氏林世潮

  聘妻潘氏王位聘妻董氏石曰孚聘妻王氏程氏均未嫁夫亡守贞烈女李某聘妻黄氏徐氏余得

  水女陶顺远女均未嫁夫亡殉烈俱乾隆年间 旌汪常子妻陈氏阜寕人夫亡殉

  节同县周永禄妻庄氏顾相干妻陈氏顾自𬤊妻周氏张九思妻蒋氏周兆熊妻崇氏戴志津妻田

  氏孙天笃妻申氏周永涛妻李氏杨必至妻田氏张朋妻费氏周颂妻李氏李绍公妻朱氏高含妻

  陈氏顾成麟妻周氏均夫亡殉节烈女戴大斌聘妻王氏何其位聘妻郭氏均未嫁夫亡殉烈俱干

  隆年间 旌卞士颀妻朱氏盐城人夫亡守节同县钱士高妻万氏陈天祐妻顾

  氏曹法曽妻刘氏潘兆晟妻陈氏张峒妻罗氏万方泰妻吴氏王肇修妻刘氏姜可则妻陶氏王建

  伯妻胡氏吴公穉妻薛氏陈利国妻刘氏陈武前妻林氏成应芳妻张氏张𬭸妻易氏子汉妻洪氏

  程可信妻仓氏程又川妻叶氏张全略妻王氏夏铭妻毕氏陈方来妻高氏姜有栋妻夏氏胡君圣

  妻朱氏叶恒楷妻项氏潘玑妻杨氏唐琦妾孔氏张汉节妻洪氏郭调鼎妻史氏吴其中妻倪氏均

  夫亡守节贞女张氏未嫁夫亡守贞俱乾隆年间 旌张翠妻卢氏清河人夫亡守

  节同县丁焞妻汪氏丁尔培妻张氏张元文妻孔氏刘大𬙋妻金氏周可求妻宗氏张静如妻周氏

  郑文彝妻袁氏刘佳妻许氏吴沆妻陈氏吴廷枢妻仲氏张钥妻周氏周经妻刘氏倪鼐妻金氏刘

  玙妻蒋氏仲信妻周氏陈苌松妻张氏丁延澄妻何氏杜益妻李氏杜美生妻张氏陈有志妻孙氏

  叶廷芳妻陈氏陈仁瀚妻范氏丁塘妻王氏王宏祖妻刘氏朱三近妻蒋氏孙国柱妻李氏均夫亡

  守节俱乾隆年间 旌程元龙妻杨氏安东人夫亡守节同县程朝征妾朱氏金

  天灏妻费氏金人岳妻程氏周璜妻徐氏徐国达妻朱氏高人依妻吕氏李立妻陈氏王増妻薛氏

  朱衣妻徐氏江元熹妻林氏王咸受妻薛氏嵇雯光妻贾氏张嵩妻赵氏李子仁妻沈氏张栋妻马

  氏毕天𨱅妻张氏妾黄氏刘忠亮妻汪氏刘忠京妻汪氏谢文掞妻皇甫氏陈秉埈妻汪氏施会生

  妻蔡氏罗聘妻陈氏王维方妻胡氏俞颀妻汪氏朱受泰妻张氏孙恒源妻张氏张绎思妻嵇氏任

  必达妻王氏贾密妻万氏严宗妻朱氏王世儒妻贾氏贾象升妻刘氏王言妻刘氏程灿妻舒氏沈

  殿玉妻朱氏左绍孟妻钱氏朱志忠妻卢氏胡巨浩妻郑氏胡管妻李氏唐却卿妻贾氏程植妻车

  氏左秉彝妻梁氏江绍宗妻侍氏陈樊继妻张氏朱伟妻孙氏徐某妻贺氏郑文举妻林氏嵇文进

  妻张氏均夫亡守节贞女张氏未嫁夫亡守贞俱乾隆年间 旌胡始生妻王氏

  桃源人夫亡守节同县王维后妻刘氏刘尽谷妻潘氏傅斌徕妻张氏曹文科妻姜氏庄万人妻王

  氏刘让妻王氏宋士麟妻刘氏陈调先妻胡氏曹应谋妻王氏袁三捷妻田氏袁三魁妻钱氏陈榴

  妻袁氏曹技善妻孙氏李永茂妻刘氏韩冠玉妻胡氏张潜睿妻周氏葛文照妻吴氏倪诜妻林氏

  孙柱啛唐氏熊竒麟妻金氏叶之藻妻孟氏王敕妻时氏黄自珍妻颜氏王二聘妻彭氏薛有魁妻

  蒋氏均夫亡守节俱乾隆年间 旌沈绍宗妻范氏山阳人夫亡守节同县程钧体

  妻杨氏沈恒妻阮氏陈天和妻周氏叶镇妻汪氏陈伟继妻胡氏虞缙妻秦氏高永义妻王氏叶从

  龙妻谈氏潘毓蕃妻刘氏邱庭楷妻许氏朱锡绂妻刘氏丁承绂妻濮氏刘文辉妻王氏均夫亡守

  节烈妇吉殿英妻刘氏裴广妻周氏均守正损躯贞女白守礼聘妻衡氏潘廷辉聘妻刘氏均未嫁

  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间 旌薛谌妻蔡氏阜寕人夫亡守节同县梁文俊妻姜氏卞

  漋妻周氏陈乃疆妻刘氏裴玉麟妻宋氏夏钧妻伏氏戴杰妻李氏陈肇敏妾崔氏周允涛妻李氏

  均夫亡守节烈女朱氏项八龙聘妻朱氏均守正捐躯俱嘉庆年间 旌马贯文妻丁

  氏盐城人夫亡守节同县吴鉴妻许氏孙履祥妻沈氏王谟妻吴氏蓝玙妻朱氏金冠年妻陈氏

  徐嘉颍继妻沈氏均夫亡守节贞女马安邦聘妻刘氏张麟性聘妻陶氏王有光聘妻周氏均未嫁

  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间 旌杜长元妻丁氏清河人夫亡守节同县万家骏妻萧

  氏郑英妻徐氏孙沅戒妻刘氏均夫亡守节贞女朱嘉树聘妻张氏未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间

  陆文祥妻李氏安东人夫亡守节同县李士顺妻潘氏尤某妻朱氏孙燮妻马

  氏朱向昻妻刘氏孙春耀妻薛氏朱伟妻孙氏程樊继妻刘氏杨伯埙妻李氏严履忠妻杨氏姜之

  洁妻张氏严⿱⿵乃𰀁皿 -- 盈川妻左氏程乔枝妻王氏王镜继妻周氏朱崧继妻冯氏徐廷标妻刘氏丁瑗妻王

  氏刘师圣妻嵇氏吕如椿妻高氏程耀祖妻马氏嵇莹妻刘氏侯如英妻薛氏吕涂妻唐氏均夫亡

  守节贞女李日远女刘氏女洪世荣聘妻薛氏黄墀聘妻王氏均未嫁夫亡守贞俱嘉庆年间 旌

  臧勤修妻吴氏桃源人夫亡守节同县李学妻翟氏倪金山妻林氏杨大用妻李氏

  陈预勲妻谢氏陈豫乐妻陆氏均夫亡守节贞女张选奎聘妻史氏王有安女费兴祚女均未嫁夫

  亡守贞烈女王德仁女守正捐躯俱嘉庆年间 旌

 ︹仙释︺︹宋︺孙卖鱼不知其名尝卖鱼楚州市极暑中遇一道士谓曰汝鱼馁矣能饮我可使

  鱼活遂饮以斗酒因与谈论自此言人祸福辄应宣和中召至京师赐号尘隐处士复还楚州靖康

  初尝于亳州太守宫号咷大𡘜而去人莫解其故有记其时日者乃汴京陷之日也后不知其所在

  娄道者安东人生有异相长为承天寺僧后有新知军入境不喜仙释道者谓其徒曰缘尽

  矣知军命焚之不动忽风雷灭火口出白烟自焚独留目晴与舌本耳

 ︹土产︺铁汉书地理志盐渎有铁官唐书地理志盐城有盐府志山阳有庙湾场盐盐城有刘

  庄伍佑新兴白驹四盐场唐书地理志楚州贡赀布纻布皮货府城出府志海内共推淮

  安皮箱笋荚以其硝皮最精熟也鼓尤佳寰宇记楚州产淮白鱼又涟水军产白鱼海鰡鱼

  海螵蛸明统志山阳盐城二县俱出府志靛种最青河南种靛其种多产于淮










                          前提调官张日章恭纂辑

                          提调官贾克填恭覆辑

                          校对官孙家良恭  校

                          前校对官章诒燕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