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十二至十五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十二至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0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06.djvu/5
保定府表 �����������������������������������������������������������������������������������������������������������������������������������������������������������������������������������������������������������������������������������������������������������������������������������������������������������������������������������������������������������������������������������������������������������������������������������������������������������������������������������������������������������
�����������������������������������������������������������������������������������������������������������������������������������������������������������������������������������������������������������������������������������������������������������������������������������������������������������������������������������������������������������������������������������������������������������������������������������������������������������������������������������������������������������
大清一统志
保定府〈直隶省治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东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一百十里西〉
〈至定州曲阳县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冀州新河县界三百里北至顺天府房山县界一百九十里东〉
〈南至冀州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晋州治二百二十五里东北至顺天府霸州治二百十里〉
〈西北至宣化府蔚州治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师三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尾箕析木津及昴毕大梁之次〈府东北清苑满城安〉
〈肃定兴新城容城雄县皆古燕地当析木之次为尾箕分野府西南唐县博野望都完县蠡县祁州〉
〈束鹿安州高阳新安皆古赵地当大梁之次为昴毕分野〉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周属幽州春秋战国属燕
〈战国时南境分属赵〉秦属上谷郡〈南境属钜鹿郡〉汉属涿郡〈分属中山国及〉
〈钜鹿郡〉后汉因之〈分属中山河间二国及钜鹿郡〉晋为范阳国地〈兼为〉
〈高阳中山河间博陵赵国地〉后魏为高阳郡地〈兼为范阳中山博陵北平钜鹿〉
〈诸郡地分属瀛幽定三州〉隋为河间郡地〈兼为上谷博陵信都三郡地〉唐为
莫州地〈兼为𣵠易瀛定深诸州地属河北道〉五代晋天福初割属辽
始分置泰州开运二年收复州㝷废仍为莫州地
〈周分置雄州〉宋建隆元年始复分莫州地置保塞军〈府之〉
苑郡属河北西路〈又分置广信安肃永寕顺安北平五军与祁雄二州及中山府〉
〈分属河北东西路其𣵠州地则入辽属南京道〉金天会七年升保州为顺
天军节度属中都路〈又増置遂安肃蠡安完五州与𣵠雄祁三州及中山府分〉
〈属中都河北东西路〉元太宗十一年始升顺天军为顺天路
置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为保定路〈领易祁雄安遂安肃完七〉
〈州府之疆域自此始大〉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改保定府隶
北平行中书省七年隶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后直
隶京师
本朝为直隶省治领州三县十七〈雍正二年以深泽县改属定州十二〉
〈年升易州为直隶州又以涞水县及山西之广吕县改属〉今领州二县十五
清苑县〈附郭东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八十里东至安州界四十七里西至满城县界十三里〉
〈南至博野县界七十里北至安肃县界十里东南至高阳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满城县界二十五〉
〈里东北至安肃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满城县界三十里汉置樊与广望二国俱属𣵠郡后汉皆省入〉
〈北新城晋复置樊舆县寻省改置乐乡县后魏太和元年分新城置清苑县改樊舆置扶舆县与乐〉
〈乡县俱属高阳郡北齐俱省改清𫟍曰乐乡隋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清𫟍属河间郡唐武德四年改〉
〈属满州贞观七年属瀛州景云二年改属莫州五代晋初入辽置泰州开运二年克复仍废为清苑〉
〈县宋建隆元年于县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改军置保州仍改县曰保塞为州治金大定十六年〉
〈复曰清𫟍元为保定路治明为保定府治 本朝因之〉满城县〈在府西北四十里东西距〉
〈五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安肃县界三十里西至完县界二十里南至望都县界六十里北至安〉
〈肃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清苑县治四十里西南至完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安肃县治六十里西北〉
〈至易州紫荆关一百二十里汉置北平县属中山国后汉晋因之后魏孝昌中属北平郡兴和二年〉
〈分置永乐县属南营州乐浪郡北齐属昌黎郡后周省永乐县改北平县曰永乐隋属上谷郡唐属〉
〈易州天宝元年改曰满城五代晋天福初入辽属泰州开运初还属晋徙泰州治此州寻废县仍属〉
〈易州宋景德中省入保塞县金大定二十八年复置满城县属保州元属保定路明属保定府 本〉
〈朝因之〉安肃县〈在府北少东五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六十四里东至容城县界〉
〈二十里西至满城县界三十五里南至清苑县界四十里北至定兴县界二十四里东南至安州治〉
〈四十里西南至满城县治六十里东北至新城县治九十里西北至易州治九十里战国时燕武遂〉
〈邑汉置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汉属𣵠郡晋属高阳国后魏曰新城属高阳郡永熙二年侨置南营〉
〈州五郡十一县北齐惟留昌黎郡领新昌县隋开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废十八年改新昌曰遂城属〉
〈上谷郡唐属易州五代周分置梁门口砦宋大平兴国六年以遂城县置威虏军又以梁门口砦置〉
〈静戎军并置静戎县为治景德元年改威虏为广信静戎为安肃宣和七年废安肃军为安肃县㝷〉
〈复为军仍治安肃县金天会七年改广信军为遂州安肃军为徐州俱属河北东路天德三年改徐〉
〈州为安肃州徐郡军贞元二年号遂州为龙山郡俱改属中都路泰和四年废遂州为遂城县属保〉
〈州贞祐二年复置遂州元至元二年省遂州入安肃州后复置遂州俱属保定路明初省遂州入安〉
〈肃州洪武六年降安肃州为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定兴县〈在府北少东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五十八里东至新城县界二十里西至易州界二十五里南至安肃县界〉
〈四十六里北至易州涞水县界十二里东南至容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安肃县界五十里东北〉
〈至新城县界十里西北至涞水县治三十里秦置范阳县汉属𣵠郡后汉因之晋属范阳国后魏属〉
〈范阳郡隋开皇初改曰逎县属上谷郡唐初废入易县金大定六年始改置定兴县属𣵠州元属易〉
〈州明洪武六年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城县〈在府东少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九十里〉
〈南北距六十里东至顺天府霸州界八十里西至定兴县界十里南至雄县界三十里北至顺天府〉
〈𣵠州界三十里东南至顺天府保定县治九十里西南至容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顺天府固安县〉
〈界四十里西北至易州涞水县界四十里战国时燕督亢地汉置新昌侯国属𣵠郡后汉省唐大历〉
〈四年分固安县地复置新昌县太和六年又析置新城县皆属𣵠州五代晋入辽宋时与辽分界于〉
〈此宣和四年归宋改名威城㝷入金复曰新城元太宗二年升新泰州七年复为新城县属大都路〉
〈十一年属顺天路至元七年属雄州明洪武六年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唐县〈在府西少南一〉
〈百二十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望都县界八里西至定州曲阳县界五十里南〉
〈至定州界三十五里北至完县界七十五里东南至定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曲阳县界四十里东北〉
〈至完县界十八里西北至易州广昌县界一百八十里春秋燕唐邑战国属中山汉置唐县属中山〉
〈固后汉及晋因之后魏属中山郡北齐省入安喜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五代〉
〈梁开平三年改曰中山后唐同光初复故晋改曰博陵汉初复故宋属中山府金因之元属保定路〉
〈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博野县〈在府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一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蠡〉
〈县界六里西至望都县界三十五里南至祁州界三十里北至清苑县界三十里东南至深州饶阳〉
〈县治七十里西南至祁州治三十里东北至高阳县治八十里西北至完县治一百二十里汉置蠡〉
〈吾县属𣵠郡后汉为侯国属中山国晋属高阳国后魏属高阳郡北齐废蠡吾县入博野唐宋皆为〉
〈博野县地明洪武元年移博野于故蠡吾县界属祁州六年改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望都
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东至博野县界五十五里西至唐县界〉
〈二十里南至定州界三十里北至完县界十五里东南至祁州界五十里西南至定州界三十里东〉
〈北至满城县界十五里西北至唐县界二十里战国赵都邑汉置望都县属中山国后汉及晋因〉
〈之后魏初属中山郡孝昌中属北平郡北齐省入北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望都县大业初省唐武〉
〈德四年复置属定州五代因之宋属中山府金改曰庆都元属真定路太宗十一年改属保定路明〉
〈属保定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以县与尧〉
〈母同名仍改为望都县〉容城县〈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二十七里东至〉
〈雄县界二十里西至安肃县界二十里南至新安县界十里北至定兴县界十七里东南至新安县〉
〈界十里西南至定州治四十里东北至新城县治五十里西北至定兴县治五十里汉置容城县属〉
〈涿郡后汉省入逎县晋复置属范阳国后罢后魏太和中复置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范阳〉
〈县唐武徳五年复置又于县置北义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易州圣历二年改曰全忠神龙二年改〉
〈曰逎县天宝元年复曰容城五代晋天福初入辽仍属易州周显德六年侨置容城县于雄州㝷废〉
〈宋建隆四年复置属雄州金初始合二县为一泰和八年割属安州贞祐二年改属安肃州元仍属〉
〈雄州明初省入雄县洪武十四年复置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完县〈在府西七十里东西距三〉
〈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满城县界二十里西至唐县界十八里南至望都县界十五里北至易〉
〈州界四十五里东南至望都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唐县界一十五里东北至满城县界二十五里西〉
〈北至易州界一百里战国燕曲逆邑汉置曲逆县属中山国后汉章和二年改曰蒲阴晋因之后魏〉
〈初属中山郡孝吕中分置北平郡北齐郡废改置北平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
〈通天二年改曰徇忠神龙元年复曰北平五代唐长兴三年改曰燕平宋初复故庆历二年置北平〉
〈军金改曰永平属中山府贞祐二年升为完州元至元二年降为永平县寻复为完州属保定路明〉
〈洪武二年降州为完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蠡县〈在府南少东九十里东西距三十二里南〉
〈北距三十二里东至河间府肃寕县界二十里西至博野县界十二里南至深州安平县界十二里〉
〈北至清𫟍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深州饶阳县治七十里西南至博野县治十八里东北至高阳县治〉
〈六十里西北至望都县治九十里汉置陆成县属中山国后汉省入蠡吾本初元年改置博陵县并〉
〈置郡汉末郡废以县属安平国晋泰始元年改县曰博陆并置高阳国治焉后魏景明元年改县曰〉
〈博野属高阳郡隋属河间郡唐武德四年属满州五年以县置蠡州八年州废九年复置贞观元年〉
〈又废县属瀛州永泰中改属深州元和十年复隶瀛州后又属深州五代周显德二年改属定州宋〉
〈雍熙四年以县置寕边军景德元年改永定军天圣七年又改永寕军宣和七年军废寻复故属河〉
〈北西路金天会七年升为寕州博野郡天德三年改曰蠡州属河北东路元属真定路至元三年省〉
〈博野县入州明洪武二年改属保定府八年改州为县 本朝因之〉雄县〈在府东北一百二十〉
〈里东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顺天府保定县界四十里西至容城县界二十五里南〉
〈至河间府任邱县界十二里北至新城县界三十里东南至顺天府文安县界八十里西南至新安〉
〈县治四十里东北至顺天府霸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城县治七十里战国时燕易邑汉置易县属〉
〈𣵠郡后汉属河闲国晋曰易城县后魏复为易县改属高阳郡高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唐武德五〉
〈年改置归义县属幽州㝷置北义州于容城以县属焉贞观元年省八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大历〉
〈四年改属𣵠州五代晋初入辽周显德六年收复于县置雄州宋太平兴国中改县曰归信政和三〉
〈年赐郡名曰易阳置广德军属河北东路金仍曰雄州天会七年置永定军节度贞元二年改属中〉
〈都路元初军废至元二十三年属保定路明洪武初省县入州七年改州为县属保定府 本朝因〉
〈之〉祁州〈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东西距四十七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博野县界十七〉
〈里西至定州界三十里南至定州深泽县界三十五里北至清苑县界四十里东南至深州安平县〉
〈治六十里西南至深泽县治六十里东北至博野县治三十里西北至望都县治九十里汉置安国〉
〈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属博陵郡后魏真君七年并入深泽景明二年复置属博陵郡北齐废隋〉
〈开皇六年复置改名义丰县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曰立节神龙元年复曰义丰五〉
〈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初改曰蒲阴县景徳元年移祁州来治亦曰蒲阴郡属河北西路金仍为祁州〉
〈元属保定路明初省蒲阴县入州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束鹿县〈在府南少西二百五十五〉
〈里东西距五十八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深州界八里西至正定府晋州界五十里南至冀州新〉
〈河县界四十五里北至定州深泽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冀州界四十五里西南至赵州寕晋县界三〉
〈十里东北至深州安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深泽县界七十里汉置安定郻贳三县皆属钜鹿郡后〉
〈汉改郻县曰鄡省安定贳县入之晋属赵国后魏曰�仍属钜鹿郡北齐改曰安国隋开皇六年改〉
〈为安定十八年改曰鹿城属信都郡唐武德四年属廉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十七年州废属冀州〉
〈先天二年又属深州至德二载改曰束鹿五代因之宋初改属镇州淳化九年还属深州金因之元〉
〈至元三年改属祁州明因之 本朝属保定府〉安州〈在府东少北六十里东西距二十五里南〉
〈北距六十里东至新安县界十二里西至清苑县界十三里南至高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容城县〉
〈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三十里西南至蠡县界五十里东北至新城县界二十五里〉
〈西北至安肃县界二十里战国时燕葛邑汉为𣵠郡高阳县地隋为河间县地唐如意元年析河闲〉
〈置武兴县属瀛州长安四年属易州㝷复属瀛州神龙元年改名唐兴县景云二年改属鄚州五代〉
〈晋改曰宜川寻复故周显德六年省入鄚县宋太平兴国七年改置唐兴砦淳化三年建为顺安军〉
〈属河北西路至道三年徙军治高阳县金大定二十八年升葛城为县移安州来治属中都路泰和〉
〈八年徙州治渥城以葛城为属县元初州还治葛城至元二年省入高阳后复置安州仍治葛城隶〉
〈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葛城县入州改安州为县十四年复置安州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高
阳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河间府任邱县界五十里西至〉
〈清𫟍县界二十里南至河间府肃寕县界五十里北至安州界五里东南至肃寕县治六十里西南〉
〈至蠡县界十五里东北至新安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安肃县治一百里战国时燕高阳邑汉初置高〉
〈阳县属𣵠郡后汉属河间国晋属高阳国后魏为高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满州大〉
〈业初州废属河间郡唐武德四年复置满州贞观元年废属瀛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自唐兴砦〉
〈移顺安军来治熙寕六年省为镇八年复为县仍为顺安军治金天会七年升为安州大定二十八〉
〈年州徙葛城以高阳为属县泰和八年改属莫州㝷复故元属安州明洪武八年并入蠡县十二年〉
〈复置永乐后属保定府 本朝因之〉新安县〈在府东少北八十二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
〈距三十五里东至雄县界二十里西至安州界十五里南至河间府任邱县界十五里北至容城县〉
〈界二十里东南至任邱县界二十里西南至高阳县治六十里东北至雄县治五十里西北至容城〉
〈县治三十里汉容城县地曰浑渥城金泰和四年析置渥城县八年移安州来治元至元二年州县〉
〈俱省改为新安镇入归信县四年割入容城九年复置新安县属保定路明洪武七年省入安州㝷〉
〈复置属安州本朝属保定府〉
︹形势︺城临四野地址坦平〈图经〉二水交流夹绕州治〈元志〉
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控雁门
之紫塞引鸡距之清流〈元刘因赋〉前有弥潴大陆之利
北有重关天险之固〈广志〉群山西峙众水东潆〈旧志〉
︹风俗︺古号多豪杰劲勇而沈静〈宋苏轼集〉性缓尚儒仗气
任侠〈文献通考〉稍事诗书之业略无嚣竞之风不以浮
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元志〉地势广阔民物蕃庶〈方舆〉
〈志〉土无奇货民务农桑〈旧志〉
︹城池︺保定府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濠广五丈明建文四年筑隆庆初甃砖 本朝雍正〉
〈七年修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三年重修 清苑县附郭〉满城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二濠〉
〈广一丈五尺辽时旧址明成化十一年甃砖 本朝康熙十八年修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安肃
县城〈旧有南北二土城相传五代时筑后南城毁明景泰中增修北城周四里门二甃以砖濠〉
〈广二丈 本朝顺治年间修乾隆九年三十一年重修〉定兴县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濠〉
〈广一丈五尺金大定七年筑明隆庆五年甃砖 本朝顺治十年修乾隆七年三十一年重修〉新
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二濠广三丈明时因旧址増筑 本朝康熙十四年修乾隆十九年〉
〈重修〉唐县城〈周四里有奇门三明因旧址增筑 本朝屡加修葺〉博野县城〈周四〉
〈里有奇门三濠广二丈有䕶城堤明洪武二年筑崇祯中甃砖〉望都县城〈周四里有奇门〉
〈二濠广四丈相传唐武德四年筑明时修葺 本朝顺治五年修康熙四年甃砖乾隆七年三十一〉
〈年嘉庆十五年重修〉容城县城〈周三里有奇门三濠广三丈五尺明景泰后相继修葺〉
〈本朝康熙元年甃砖乾隆六年修〉完县城〈周九里有奇门三隋时旧址明成化后屡修崇〉
〈祯中甃砖引尧城河水为濠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乾隆二十九年嘉庆十五年重修〉蠡县
城〈周八里门二濠广三丈明天顺中因旧址筑崇祯中甃砖又筑䕶城堤 本朝顺治五年修并〉
〈引唐河水绕隍干隆四十二年重修〉雄县城〈周七里有奇门三环以濠明洪武初因旧址建〉
〈 本朝康熙年间修〉祁州城〈周六里有奇门三濠广二丈明成化中因旧址建隆庆初増筑〉
〈外城〉束鹿县城〈周六里有奇门四濠广二丈馀明天启四年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葺〉
安州城〈旧土城周五里有奇门四濠广丈馀宋杨延朗筑明时増修 本朝乾隆四十四年〉
〈改建砖城〉高阳县城〈周五里门四濠广四丈明天顺中建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修二十〉
〈九年重修〉新安县城〈旧土城周七里有奇门五外有濠明洪武间因旧址建崇祯十一年〉
〈修 本朝乾隆十七年重修四十四年改建砖城〉
︹学校︺保定府学〈在府治东南元中统二年建 本朝屡经修葺入学额数二十名〉清
苑县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八年建 本朝顺治以来相继増修嘉庆十五年重修入学额〉
〈数二十三名〉满城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大二年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安肃县
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定兴县学
〈在县治南元至元三年建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新城县学〈在县治西〉
〈元建 本朝顺治康熙中屡经修葺入学额数十五名〉唐县学〈在县治西唐开元中建金〉
〈泰和中重建 本朝顺治以来相继増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博野县学〈在县治东明洪〉
〈武二年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一名〉望都县学〈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中因〉
〈元旧址重建 本朝康熙年闲再建入学额数八名〉容城县学〈在县治东北旧在东南明〉
〈洪武中迁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完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正中建明洪武初重建 本朝康熙〉
〈八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蠡县学〈在县治东南元天历三年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入学〉
〈额数二十二名〉雄县学〈在县治北旧在东北明洪武八年迁建入学额数十五名〉祁州
学〈在县治东元大德初建入学额数十八名〉束鹿县学〈在县治南明天启中建 本朝〉
〈顺治六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安州学〈在州治西元时旧址在东明洪武八年迁建 本朝〉
〈康熙四年修入学额数十八名〉高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修八〉
〈学额数二十三名〉新安县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初建入学额数十八名〉莲池
书院〈在府治南 本朝雍正十一年 世宗宪皇帝命各省督抚于会城建立书院各〉
〈 赐银千两以为肄业诸生膏火直隶总督李卫即元张柔莲花池故址修建讲堂延师课诵名〉
〈莲池书院乾隆十五年总督方观承复加修葺 高宗纯皇帝巡幸嵩岳五台屡经 临〉
〈憩 御赐万卷楼蕊幢书院榜额并御制莲池书院诗及莲池十二景诗 按莲池上〉
〈有临漪亭临鸡泊水名胜志鸡泊泉亭馆临漪即此又有君子亭亦张柔所建又有柳塘西溪北潭〉
〈皆引导维水幽景特胜〉玉川书院〈在满城县治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建〉古遂
书院〈在安肃县城东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建〉康衢书院〈在望都县治〉燕平
书院〈在完县城东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建〉静修书院〈在新安县西二十里元邑〉
〈人刘英李𫎇軰尝从刘门学因殁英等于此建祠祀之皇庆间赐额静修书院 按旧志载上谷书〉
〈院在清𫟍县西北明万历中建忠孝书院在完县北元至元中建正学书院在安州东北明嘉靖中〉
〈建今俱废谨附记〉
︹户口︺〈原额人丁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今滋生男妇大小共一百七十万五千一百六十三名〉
〈口计三十九万九千六百二十七户〉
︹田赋︺〈田地四万五千二百二十七顷九十九亩七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二十一万八千六十九〉
〈两三钱三分七厘豆一百五十七石九斗七升三合二勺屯榖一十三石六斗三升八合八勺〉
前提调官〈臣〉沈兆沄恭纂辑
提 调 官〈臣〉王广䕃恭覆辑
校对 官〈臣〉李孚忠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保定府〈二〉
︹山川︺陵山〈在满城县西南三里形如巨舟顶有一亩石上有仙人迹南面数大相传为齐顺〉
〈王陵故名〉抱阳山〈在满城县西南金史地理志清苑有抱阳山旧志在今县西南十里两峯〉
〈环抱南向中谷温和隆冬冰雪不积故曰抱阳又以花木蓊翳亦曰花阳有石洞数十处又有龙潭〉
〈水常不竭山上为圣教寺有石林石井石门又有宝珠岩岩下有明珠窝滴水成池〉鱼条山
〈在满城县西北五里形如巨鱼即水经所谓鱼山也山极险旷又黄土山在县西北十里〉荆山
〈在满城县西北十五里山多产荆树故名旁有松山多松树风雨撼之每作笙簧声〉眺山〈在满〉
〈城县北三里巍然特立不与西山脉络相属山北有舞马黄金二洞又有谒山在县北七里山势东〉
〈出状如朝阳又北眺山在县北十五里孤特高耸故亦名眺〉玉山〈在满城县北十五里山多〉
〈白石如玉所谓燕石次玉者也下有玉山店又环山在县北二十里一名紫口山〉班姬山
〈在安肃县西一名班妃山九域志遂城县有班姬山隋炀帝东征于山上置班姬庙故云明统志班〉
〈妃山在安肃县西五十里县志今在县西四十里 按魏书地形志永寕县有班姬神石䦨神永寕〉
〈今清苑县齐时曽省北新城入永寕地本连接所谓班姬当即指此〉羊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
〈旧志宋咸平元年田敏败辽于羊山即此今亦名杨山〉釡山〈在安肃县西四十五里东临峭〉
〈壁中有谷甚宏敞初入曰釡阳口内有釡山村泉甘土肥物产鲜美黄帝合符釡山或以为即此其〉
〈西又有黒山背阳面阴土壤深黒汉末张燕据此号黒山贼〉围道山〈在安肃县西四十五〉
〈里四面高爽中为大谷豁然平旷道路围绕其内故名〉龙山〈在安肃县西隋书地理志遂城〉
〈县有龙山括地志在遂城西南二十五里其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寰宇记唐天宝七载敕改遂城〉
〈山安肃县志在今县西五十里俗名龙堂玻盘郁蜿蜒上有瀑布〉药栏山〈在安肃县西六〉
〈十里有黄伯阳洞〉牟山〈在安肃县西北五十里土阜无石一望坦夷地脉深厚人多耕占为〉
〈田谓之牟山村〉磨岩山〈在唐县西十五里形如磨石罅有水名滴翠泉〉狼山〈在唐县西〉
〈二十里水经注唐水经桹山北隋书地理志唐县有郎山按今县志作狼山盖郎桹狼三字通也〉
风山〈在唐县西三十五里上有石穴风吹有声其鸣如钟故名〉罗乔山〈在唐县西三十〉
〈五里四面环抱松柏交翠世传罗道成乔仝二仙所居故名〉父子山〈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下临唐河山腰有明伏洞其相接者曰神活山旧名石河山居民避兵得免因改今名又有白合山〉
〈亦临唐河上有白合寨〉柏岩山〈在唐县西北六十里山南有贾岛洞乾隆十一年十五年〉
〈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皆有 御制诗〉葛
洪山〈在唐县西北七十里山与恒岳相接峯峦环簇岩壑奇胜相传葛洪修道于此故名〉
〈高宗纯皇帝命学士张若澄绘葛洪山图 御题长句以记其西南有老姑峪〉大茂
山〈在唐县西北太平御览北岳恒山一名大茂山与辽分界旧志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北互云〉
〈蔚南连正定为河东河北之捍蔽其麓有石门村详见正定府曲阳县〉尧山〈在唐县北汉书〉
〈地理志唐县尧山在南注张晏曰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水经注唐城北去山五里俗谓之都香〉
〈山即是尧山在唐县东北望都界皇甫谧曰尧山一名豆山今山于城北而如东崭绝孤峙虎牙桀〉
〈立山南有尧庙是即尧所登之山也地理志曰尧山在南今考此城之南无山以应之论者咸以地〉
〈理志之说为失旧志唐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一曰唐岩山〉粟山〈在唐县北十三里水〉
〈经注唐水出中山城之西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水锐上若委粟焉疑即地道记所云望都县有委〉
〈粟关也唐书地理志唐县北有委粟故关〉封山〈在唐县北十八里山下有封庄社俗呼为丹凤〉
〈山〉育山〈在唐县东北十里〉灵源山〈在唐县东北十五里半山有灵源寺山上有井〉
〈可以下窥晓月〉望都山〈在唐县东北汉书张晏注望都县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
〈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后汉书郡国志注尧山望都山相去五十里水经注唐城东有山孤峙世以山〉
〈不连陵名之曰孤山孤都声相近疑即所谓都山也元和志孤山即都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旧志〉
〈在县东北十八里〉紫微山〈在传野县北紫气浮腾土色熻赤亦名紫微阜〉伊祁山
〈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伊祁山隋书地理志北平县有伊祁山寰宇记尧住此山后因作〉
〈姓旧志在县西二十里祁水发源于此或以此为尧山〉大蒐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山势〉
〈巍峩五云泉发源处又有油山在县两南屹然峭峙石壁莹润故名〉坛山〈在完县西二十五里〉
〈与马耳山相接有金龙桃花二洞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洞前阔仅丈馀壁立百仞上透青霄其石〉
〈温润如玉有龙蛇之状云兴辄雨〉马耳山〈在完县西三十里与唐县接界双峯并峙形如〉
〈马耳上有桃花洞岁旱祈雨屡应山前有石臼泉旧志东属完县双峯微小西属唐县二峯较大〉
林尖山〈在完县西北八十里峯巅高耸其尖如林〉蒲阳山〈在完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曲逆县蒲阳山蒲水所出元和志在北平县西北四十里旧志白崖山在完县西北四十里峯峦秀〉
〈拔四面多白石故名盖即古蒲阳山以声近而讹也〉峩山〈在完县北十二里〉大雄山
〈在雄县西南二里又小雄山在县东南一里许旧志大小雄山皆培𪣻耳宋景德中积土城隅以御〉
〈辽自后构亭其上更加修筑遂有雄山之名〉漫谷岭〈在满城县西二十里又元和志有五〉
〈回岭在县西北五十里高四十里许今详见易州〉唐梅岭〈在唐县西北三十里岭路石砌〉
〈崎岖上下长五里许一名墁石道〉十八盘岭〈在唐县西北六十里为云中要路高峻插〉
〈天不能直上盘旋曲折而过因名又有摔手岸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长数里两山壁立路甚狭险中〉
〈有矿洞〉五斗岭〈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黄冈岭〈在唐县北六里育山西南岭后〉
〈多黄土沟雨过难行又北四里为城子岭〉齐云岩〈在唐县北又鹞子岩亦在县北百二十里〉
〈唐河东岸〉安头岭〈在完县西三十五里〉摩天岭〈在完县北二十里又一箭岭在县北〉
〈四十里〉金沙岭〈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自氾头村跨旧城历楼堤以入任邱隐约蜿蜒若〉
〈见若伏岭断处沙如金色〉郎峯〈在安肃县西八十里接易州界〉兴隆冈〈在博野县西中〉
〈心高耸洪水不能没又有沙罔在县西南蠡村绵互数里〉束鹿岩〈在束鹿县北三十里外隘〉
〈内广可容千人俗名三邱古洞今仅存土邱〉黄邱〈在束鹿县南魏书地形志鄡县有黄邱旧〉
〈志又有青邱牛邱驰邱灵邱与黄邱共为五邱〉龙王峪〈在满城县西北十五里有石洞及泉〉
〈井〉百花屿〈在清苑县南双溪上高数仞广数十丈百花繁富舟楫回环〉神仙洞
〈在安肃县西洞有石床行百步许益高敝俨如台上有石龙下垂〉清苑河〈在清苑县南源〉
〈出满城县一亩鸡距二泉东南流绕清苑县南又东与方顺河合即古卢水也亦名沈水汉书地理〉
〈志北平县有卢水至高阳入河水经注沈水出蒲城西地理志曰北平县有沈水即是水也东迳其〉
〈城又东南左入徐水地理志曰东至高阳入河今不能也寰宇记沈水在清苑县北又清苑县因满〉
〈城县清苑河为名宋史河渠志縁边塘泺起安肃广信军之南至保州西北蓄沈苑河为塘横广三〉
〈十里纵十里曰沈苑泊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方田横广十里曰西塘泊明统志清苑河〉
〈在府西二里自鸡距泉至此分流绕城南北至东合流入黄狗窊元张柔作新渠凿西城以入水水〉
〈循市东行转北别为东流垂及东城又折而西双流交贯由北水门而出夏秋之交芰荷如绣水禽〉
〈上下游人共乐焉旧志今有奇村河在满城县东十五里发源村西北四里许泉水涌出其阔一亩〉
〈名一亩泉其西南二里许又有泉喷出状如鸡距名鸡距泉二泉合流迳奇村故名奇村河东流至〉
〈清苑县分流绕城为濠有西闸东上闸东下闸启闭蓄天津贾舶直抵南城下又东合石桥河〉
方顺河〈自完县发源曰祁水东南流迳满城县界为方顺河又东至清苑县南为石桥河与〉
〈清苑河合即古濡水也汉书地理志曲逆县注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水经注濡〉
〈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其水自源东迳其县故城南枉渚回湍率多曲复亦谓之为曲逆水也又〉
〈东与苏水合又东得蒲水口又东北经乐城南又东入博水元和志濡水在北平县西五里旧志源〉
〈出伊祁山俗名祁水曲折东流迳县南又东至满城县境曰方顺河土人云本名曲逆河以其名不〉
〈美故改曲为方改逆为顺流经县南五十里又东迳清苑县南二十里曰石桥河至县东南御城西〉
〈隅与一亩泉合亦名梁河又折东北至安州界会徐河为依城河 按舆图今方顺河上流有二派〉
〈一在完县之北流迳县东一在完县之西流迳县南至县东南会为一在北者盖即古之蒲水在西〉
〈者有五云石臼二泉合流而东当即古濡水之源石臼泉即古苏水也详见下又按古濡水有二方〉
〈顺河为南濡其北濡即北易在今易州界下流为定兴县之沙河明统志混而为一误〉界河
〈源出望都县东流入清苑县南又东北入安州界即古博水也汉书地理志望都县博水东至高阳〉
〈入河水经注博水出望都县东南流迳其县故城南濳入地下又东南重源涌发东南迳三梁亭南〉
〈又东南迳榖阳亭南又东迳阳城县散为泽渚谓之阳城淀又伏流循渎届清凉亭西北重源又发〉
〈又东经自堤亭南又东经广望县故城北又东合崛沟又东北濡水注之自下博水亦兼濡水通称〉
〈又东北徐水注之又东入滱旧志今有灞龙河源出望都县南五里曰灞龙泉东北流七里与清水〉
〈龙泉河合又东入清苑县界曰界河流迳县南七十里至安州界与方顺河合即古博水也又有清〉
〈凉河在清凉城北哑吧沟在府西南三十馀里黄龙沟在府西南皆流入界河〉渝河〈在满城县〉
〈西北十五里发源易州岭流迳县西北伏流于地几三十里至一亩泉涌出〉徐河〈源出易州〉
〈五回岭东南流迳满城县北又东迳清苑县北又东入安州界合清苑石桥二河汉书地理志北平〉
〈县徐水东至高阳入博水经注徐水出广昌岭东迳郎山又迳北平县又东南流历石门中俗谓之〉
〈龙门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垂崖倾澜泄注七丈有馀渀荡之音实为壮猛〉
〈触石成井水深不测东南出山迳其城中其水又东流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破之顺水北顺〉
〈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又东迳蒲城北又东迳清苑城又东南与沈水合又东左会曹水又东南迳祭〉
〈过城又东流入博水宋史河渠志太平兴国六年八作使郝守濬于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五十里〉
〈入白河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景德元年北面都钤辖阎承翰引保州赵彬堰徐河水入鸡距泉〉
〈以息挽舟之役范成大北使录徐河在清苑北十里金人谓之馈粮河旧志徐河源发易州五回岭〉
〈东南流迳满城县十里名大册河亦曰要庄河至清苑县北十五里为徐河又迳安肃县南四十里〉
〈折而东入安州境与依城河合〉曹河〈在安肃县南三十里东南至安州入徐水水经注曹水出〉
〈西北朔寕县曹河泽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又东南迳北新城县故城南又东入于徐水高阳记曹〉
〈水出釡山南东流迳羊角淀北新城西有伏龙泉入焉安州志曹河自安肃之高桥村至城西李家〉
〈庄三十馀里每遇水溢浸涝民田因筑长堤二束水使东入依城河 本朝乾隆九年以曹河之入〉
〈依城者停淤倒漾于臧家湾挑濬减河五里并接筑河堤二十八年复加疏濬于是水益通利无浸〉
〈溢之患〉雹河〈即瀑河亦名鲍河自易州流入迳安肃县北门外又东南迳容城县南二十里〉
〈又东南迳安州北二十里又东迳新安县西南与依城河合为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也汉书地理志〉
〈北新城注桑钦言易水出西北东入滱水经注代之易水出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俗谓之为雹河〉
〈自故安东屈经长城西又东南过武遂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易水东〉
〈分为梁门陂又东梁门陂水注之陂水北接范阳陂自下易水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
〈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又东渥水注之又迳浑渥城南东合滱水自下滱易〉
〈互受通称又东迳易京南又东迳易县故城南又东迳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寰宇记〉
〈南易水又名为雹水历遂城县界又东流过容城县之南入高阳县界与滱水合宋史河渠志咸平〉
〈五年顺安军都监马济请自静戎军东拥鲍河开渠又自顺安军之西引入威虏军置水陆营田于〉
〈渠侧以达粮漕隔辽骑帝许之旧志雹河自易州西南发源东南流历安肃容城安州界至新安县〉
〈西南五里为长流河一名长沟河至县南三里又曰梁头河自此汇诸水入雄县界穿莲花淀会高〉
〈阳河至县西郭与白沟合抵瓦济门外为瓦济河今故道变易自淀东过易阳桥至雄县东南二十〉
〈五里合玉带河又至县东南三十五里与清河合曰三河又东入保定县界通志雹河由新安县〉
〈之黑龙口归杂淀新安县三面皆水惟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之下流雨潦南下则大激淀一带〉
〈尽为邻壑 本朝雍正三年怡贤亲王于三台村引雹河经小王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烧车淀〉
〈南岸筑堤建闸以时节宣堤内大激淀数百顷遂成田乾隆二十八年总督方观承奏请疏濬凡〉
〈河之纡曲沙涨处悉经栽削又于安肃姜女庙支河口筑滚水石坝一三十年以瀑河修睿宽展其〉
〈所经由安肃容城新安三县旧有木石桥十三座随河之势改造宽长〉巨马河〈即涞水自〉
〈易州涞水县流入南迳定兴县西至县南为白沟河又东南迳容城县东北又东迳新城县南又东〉
〈南迳雄县西又东入保定县界汉书地理志广昌县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水经注涞水迳逎县谓〉
〈之巨马河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又东郦亭沟水注之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
〈沟水注之又东南迳益昌县寰宇记巨马河在雄州北三十里从易州流入下至霸州许元宗奉使〉
〈行程录白沟河阔止十数丈深可二丈宋与辽以此为界过河三十里到新城县旧志巨马河在定〉
〈兴县西一里自涞水县流入至县南河阳渡与易水合自下通名白沟河以宋辽分界于此亦名界〉
〈河俗又名曰北河东南流至白沟店南其地北去新城县三十里西南去容城县二十八里东南抵〉
〈雄县三十里旧自白沟店北东流明永乐末徙于店南故道遂淤又东南流由永通桥环雄县城西〉
〈南而东出瓦济桥又东八里许为柴禾淀始与九河合流入茅儿湾其一支由容城县分流至雄县〉
〈西三里名黄河湾又迳新安流入四角河 按水经注督亢沟亦承涞水东南至𣵠县谓之白沟又〉
〈南入巨马河白沟乃巨马支津下流在今𣵠州界自宋以来始总号巨马为白沟又按水经注元和〉
〈志寰宇记诸书皆作巨马后人误加手旁作拒马遂谓刘琨拒石勒于此而名皆傅会也〉马村
河〈自涞水县流入迳定兴县新城县西入巨马河即古督亢沟也水经注督亢沟水自逎县东迳〉
〈𣵠县郦亭楼桑里南又东迳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其水自泽枝分东北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
〈白沟水南迳广阳亭西合南枝沟又南入巨马河旧志马村河在新城县西北四十里起涞水县东〉
〈稻子河流入定兴县东北界新诰村逶迤东迳新城县界马村固名马村河又南数里入白沟河〉
斗门河〈源出新城县西北二十里李家营即宋何承矩辟斗门兴水利处南流迳定兴县东〉
〈为界河下流又为西沟可南入白沟河〉琉璃河〈在新城县东自𣵠州流入旧志明初有南〉
〈里河在县东北二十里琉璃河支流也由县东南迳雄霸旧止小沟嘉靖三十二年其沟自厎突涌〉
〈烈土成河与运河相通今琉璃河迳流自𣵠州茨村西南行迳县东至县南十里合紫泉河又南至〉
〈白沟店入白沟河盖自嘉靖后又改流也〉故浑河〈在新城县东三十里旧自顺天府固安县〉
〈分支流入经雄县东北界入霸州自明以来迁徙无定 本朝顺治十年水大涨由固安之故城村〉
〈南决泛滥县之东北下入雄县康熙十一年复归固安三十七年永定河功成始不复入县境〉紫
泉河〈在新城县西源岀县西北十五里龙堂村有泉数派合而为一旧南流绕县城入高桥洼〉
〈今改入琉璃河相传元泰定中水色一夕忽紫故名明胡广过新城诗南接新城北𣵠州紫泉出郭〉
〈向西流即此其地建有 行宫 高宗纯皇帝时巡驻此有 御制紫泉行宫十景诗〉
唐河〈即滱水也源出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由倒马关流入迳完县西北唐县西南界长二百里〉
〈又东南过定州入望都县南界又迳祁州南会沙滋二水又东北迳博野蠡二县南又东北迳高阳〉
〈县东又北迳安州东入白洋淀水经注滱水自广昌县又东迳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又屈而东〉
〈合两岭溪水又东左合县水又东流纳鸿上水又东迳左人城南唐水注之又东左会雹水又东恒〉
〈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右苞马溺水又东迳中人亭南又东迳京邱北又东迳白土北又东迳乐羊城〉
〈北又东迳唐县故城南又有唐水注之自上历下通得唐川之兼称焉又迳卢奴城卢水注之又东〉
〈迳汉哀王陵又东右会长星沟胡泉水迳安喜县南乡城北又东历安国县东分为二水一水支分〉
〈东南流迳解渎亭南又东南迳任邱城南又东南迳安郭亭南又东南流入滹沱滱水又东北迳解〉
〈渎亭北又东北迳蠡吾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博陵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又东北迳陵〉
〈阳亭东又北左会博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又东北至长城〉
〈注于易水元和志滱水一名唐水西去唐县百五十步又在望都县西南四十二里宋史河渠志景〉
〈德元年北面都钤辖阎承翰自嘉山东引唐河至定州酾而为渠直蒲阴东六十二里会沙河迳边〉
〈吴泊入界河以达方舟之漕旧志唐河自倒马关口流入迳完县西北七十里入唐县界旧迳县西〉
〈南二十里折而东迳县南十里其后自下素决而南趋自符城以东溃为沙川十馀里历定州北又〉
〈东南迳祁州南十五里至州东南三岔口与沙滋二河合入博野县界名蟾河自此折而东北迳县〉
〈东南二十里入蠡县界又名杨村河旧入河闲府境明正德十二年北决经县东入高阳县界为马〉
〈家河迳县东三里又东北入安州界为邱家道口可至州东南三十里汇于白洋淀其下流迳雄县〉
〈西南二十里为高阳河过莲花淀合易水 按水经注滱水自陵阳亭又北会博水至依城谓之依〉
〈城河盖滱水故道本由今清苑东南与濡博诸水合流注易后徙而东不入县境明统志有土尾河〉
〈在清苑东南九十里源出蠡县经县境至安州合易水当即唐河支流也〉清水河〈在望都县〉
〈南源出县西南一里曰清泉东北流入隍经南门又东流三里与灞龙河合〉龙泉河〈一名〉
〈九龙泉在望都县北源出县北三里平地涌出迂𮞉南下直抵隍中与清水河合亦名玉带河 按〉
〈今龙泉河由望都入青苑县阳城村境至太平桥历刘家庄入安州界计长一百十五里清苑县西〉
〈境之大庄新开引河十二里馀所以分龙泉河之水也 本朝乾隆三十年重加修濬嘉庆六年大〉
〈雨淤塞十八年疏瀹深通又永丰河在县东南永丰镇东半里许延袤十馀里由王家营达龙泉河〉
〈今淤〉小陈河〈在蠡县西北十二里源出望都县界流经县北又东入高阳界与杨村河合〉
玉带河〈在雄县东南二十五里自河闲府任邱县鄚州流入东至孝儿湾入顺天府保定县〉
〈境与王各庄引河合下流为会同河 按王各庄引河在张青口一名月河自茅儿湾分支东入于〉
〈十望河 本朝乾隆十年开濬长八里十望河在王带河之北即王带分流西接张青口东入中亭〉
〈河二十九年亦经疏濬通流无阻〉雄河〈在雄县南易水分流围绕县城经瓦济门东下亦曰〉
〈瓦济河又闸河在县南五里相传为宋杨延昭运粮河〉沙河〈在祁州西南自定州流入合于〉
〈唐河即古派水也元和志派水在义丰县西二十五里州志沙河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北去唐河十〉
〈里通志其水来自山西流经新乐定州至祁州东南三岔口与滱滋二水汇归猪龙河〉滋河
〈在祁州西南三十里北去沙河五里亦自山西发源流迳正定府界自深泽县东北流入至三岔口〉
〈与沙河合又北会唐河归猪龙河计长三十五里亦名资河宋史太平兴国八年祁之资水溢为患〉
〈即此〉滹沱河〈在束鹿县南四十里自正定府晋州流入又东入深州界滹沱旧由县北界其〉
〈后渐徙而南明正德十四年由晋州𣵀槃口决入县境天启二年再决因徙县治以避之 本朝顺〉
〈冶十二年自晋州寨子村决入由县东南百尺口入冀州界清水河康熙五年又由寨子口决入分〉
〈为五道皆经县南入冀深二州界雍正三年又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城弥漫四野四年〉
〈世宗宪皇帝命怡贤亲王亲行相度得旧河一道由禾邱南至焦冈入河遂自第四沟开濬深通〉
〈导之南流于周头筑坝障其东下自是县境无冲溃之虞 按汉书注滹沱水经深泽县东南元和〉
〈志在虎城县西北四十二里寰宇记在高阳县东北十四里盖昔时滹沱去今束鹿县治七十馀里〉
〈由深泽入安平饶阳其分流曰鸦儿河自晋州流入束鹿旧县又东北至博野合唐河今盖徙而南〉
〈故道皆淤滹沱河由束鹿西境之曹家庄至赵马村出境入寕晋泊汇归阳河〉依城河
〈在安州北自清苑县流入又东入新安界即古濡滱诸水下流也旧志按左传昭公七年齐燕盟于〉
〈濡上杜预注濡水出高阳县东北至鄚县入易水经注滱水自博陵陵阳亭又北会博水博水自合〉
〈濡水又合徐水又东北入滱滱水又东北迳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据杜氏则依城河为濡水据郦〉
〈氏则依城河为滱水自宋兴塘泺水道变迁滱水自蠡东入河间不复北行而依城河止上承濡水〉
〈与杜氏之说适符近者土俗称州为濡上是也本朝乾隆九年总督高斌奏请开濬又于善马庙〉
〈寨头村同口 村各建闸一二十八年复经疏濬历州境四十二 里 按今徐曹一亩方顺诸水至州〉
〈西会流为依城河经州北至新安县西南会雹水为长流河明统志谓徐曹二河相合曰温义河在〉
〈新安县南八里南与长河合盖依城河入新安界又名温义合雹水总名长流明统志专指徐曹二〉
〈水为温义又以安州北之依城为易水皆误又旧志云安州为九河下流九河者自北而南曰雹曰〉
〈徐曰曹曰平曰一亩泉曰方顺河曰唐曰沙曰滋张寅曰平水无考疑即古之博水今考徐曹一亩〉
〈方顺界河五水会于州西至新安界始合雹水唐沙滋三水会于祁州由博野高阳入猪龙河而经〉
〈州东界河即古之博水初无平水之名也〉猪龙河〈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由三岔河口会唐〉
〈沙滋三河之水建安手博望蠡县界入县境又东历安州界归白洋淀春久时褰衣可渉至夏秋汛〉
〈涨最难捍御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加筑挑水坝复于河之淤曲处裁直通流遂免奔溢之患 按〉
〈旧志猪龙河在高阳旧城东三里相传古有猪龙化而成河旧南纳高河后高河堙塞独此为水潦〉
〈所归北受白洋之逆流可二十馀里明万历中尝塞车道口以捍之后马家河东决遂开车道口以〉
〈出南水复为水门以时启闭新志潴龙河在新安县南六十里即高阳之马家河流入雄县为高阳〉
〈河盖旧时猪龙河在马家河之东今自蠡县杨村河下流竟由猪龙河趍淀马家河故道又淤矣〉
高河〈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亦曰泔河滱水支流也旧自蠡县东北经高阳故城南旁入猪龙〉
〈河又东北入白洋淀明洪武中河决旧城圯遂迁今治而高河淤今县东南三十里有罗汉淀东二〉
〈十里有梁淀皆高河所潴又县西南六里旧有运河相传为宋时转漕处今亦堙〉鱼水〈在满〉
〈城县西南水经注鱼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水发其下东流注于蒲水〉易水〈在定兴县西南〉
〈自易州流入与巨马河合即中易也汉书地理志固安县易水东至范阳入濡水经注易水自固安〉
〈东经范阳故城南又东与濡水合县志易水初不甚宏自合诸涧势渐澎湃故又名百涧水自落堡〉
〈入县境至河阳渡与涞水合味甘洌宜酿〉濡水〈在定兴县西自易州流入与易水合今名沙河〉
〈即北易也汉书地理志濡水至范阳入涞水经注濡水自固安又东南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
〈合易水而注巨马河宋雍熙三年曹彬等败趋易州濒沙河而饭即此县志沙河有四源一出易州〉
〈西北白杨岭一出州北梁村合流入县界至长安城北一出州东北之马跑泉亦合流焉一出涞水〉
〈县之乐平山即逎阑河南流入县界与三水合流而东名曰沙河又东南与易水合又东入巨马河〉
唐池水〈在唐县西南水经注唐县城西有一水导源卢奴县之西北泉涌而出俗亦谓之唐〉
〈水东流至唐城西北隅堨而为湖俗谓之唐池莲花被水胜游多萃其上其水南入小沟下注滱水〉
马溺水〈在唐县西水经注马溺水出上曲阳城东北东北流经伏亭又东流注于滱〉鸿
上水〈在唐县西北徐广曰鸿上水源出葛洪山水经注鸿上水出唐县西北近溪东南流注于〉
〈滱水〉苏水〈在完县西南汉书地理志曲逆有苏水东入濡水经注苏水出蒲阴县西南近山东〉
〈北流迳尧姑亭南又东迳其县入濡旧志今有放水河源出唐县东北马耳山石白泉东流入完县〉
〈界会五云泉至县东会为方顺河疑即古苏水盖亦方顺河之南源也〉五灵水〈在完县西〉
〈二十里源出大嵬山一名五云泉发源处五窍如龙流至县西南十里会祁水〉流九水〈在完〉
〈县西二十里平地九泉浅而不竭又有店头水在县西三十里曲律峪二水并合五云泉入祁水〉
蒲水〈在完县北汉书地理志蒲阳山蒲水所岀东入濡后汉书郡国志蒲阳山蒲水出也水经〉
〈注蒲水出西北蒲阳山西南流积水成渊东西一百步南北百馀步深而不测其水又东南迳安阳〉
〈亭东俗名斯川为安阳圹又东南迳安阳关下出关北流又东南迳夏屋故城又东南流迳蒲阴县〉
〈故城北右合鱼水又东入濡旧志蒲水发源完县西北三十里道务村流迳县北又东南至故曲逆〉
〈城东南与曲逆水合今县北有蒲上村蒲上社〉古衡漳水〈在束鹿县南旧自冀州流入又〉
〈东北流入深州界今改流而南不迳县界水经注衡水自昌城县又迳西梁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桃〉
〈县故城北合斯洨故渎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得厥名又北迳邬县故城东又右迳〉
〈下博县故城西元和志衡漳水在鹿城县南十里寰宇记在县南九十里亦名苦水西南自寕晋县〉
〈界流入〉古斯洨水〈在束鹿县西南自晋州流入今堙汉书地理志绵曼县斯洨水首受〉
〈大白渠东至鄡入河水经注白渠迳敬武县又东谓之斯洨水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
〈之百尺沟东注衡水斯洨水自枝津东迳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左纳白渠枝水又东〉
〈迳西梁城南又东北经乐信县故城南又东入衡水〉广利渠〈在唐县西南源出山西灵邱县〉
〈下达淀泊金太和六年县今刘弁开渠风山下引唐河水灌田数千亩又导而东以灌邻邑其后河〉
〈流南决渠废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县杨一桂复濬之其水本东南流挽之使东北注建九闸以时蓄〉
〈泄稍前至雹水村有客水沟横界其前视渠身下三尺许乃架木为槽以过水号曰腾桥使沟穿桥〉
〈下渠行桥上凡濬渠七十里历村落三十八分析闸渠二十五由是安行抵满城方顺桥合九河溉〉
〈田无算后渐淤塞 本朝乾隆十年重加疏濬引唐河之水入渠并建涵洞二十七座以资灌溉二〉
〈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过此有 御制诗〉范阳
陂〈在定兴县南水经注范阳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
〈淀注易水亦谓之范水旧志县西南五十里阎台之西有狼儿淀地形洼下郎山之水潴焉下流为〉
〈曲水河至安肃县西入雹水盖即古盐台陂阎台乃盐台之讹也又有鸡爪河亦在阎台平地涌岀〉
〈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阎台经安肃入雹河盖即陂水之南通梁门为范水者〉海子淀
〈在新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受紫泉斗门西洼之水大雨后诸水灌注于此旧有小沟疏淀东注浅狭〉
〈易淤又有黒洋淀在县东南五十里浑河所淤可以耕种〉阳城淀〈在望都县东南水经注博〉
〈水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遍饶菱藕世谓之阳城淀阳城县故〉
〈城近在西北故陂得名焉元和志阳城淀在望都县东南七里周围三十里〉苍耳淀〈在雄〉
〈县东十五里又马务淀在县东三十里皆方三十里〉柴禾淀〈在雄县东南十馀里长三十里〉
〈白沟河诸水皆汇于此淀北岸有浑河旧口东南岸有玉带河口折而东北为茅儿湾清河之水由〉
〈此东趋保定〉五官淀〈在雄县东南七十里柴禾淀南方三十里与河间府任邱县接界王〉
〈带河所汇也〉莲花淀〈在雄县西南十里方三十里新安高阳诸水所汇也宋史河渠志沿〉
〈边塘泺东南起保定军西北抵雄 州合百水淀里洋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 里纵二十五里〉
〈或十里又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
〈里纵三十里或四十里〉刘家淀〈在安州西二十里源出清苑县石桥一亩泉二河流入州〉
〈境汇而为淀北流入于易水又菱子淀在州东南二十里自唐滋沙三河分流入白洋淀〉大涝
淀〈在高阳县东旧马家河所潴又马棚淀在县东北白洋淀南宋马棚牧地也周围二十里〉
延福淀〈在高阳县西南十里杨村河所潴也东口决则由圈头而下西口决则冲横堤〉洛
汪淀〈在新安县南十八里明成祖过此命军士筑台名曰乐驾〉白洋淀〈在新安县南二〉
〈十里周六十馀里南高阳西安州东任邱北新安东北雄县五州县环之而新安十数村居其中古〉
〈九十九定之一也相传明宏冶以前其地可耕而食中央为𭣣马场自正德间杨村河决入始成泽〉
〈国今合相近诸淀之水总名曰西淀通志西北诸山之水皆汇于西淀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西〉
〈自安州来者曰依城河西北自安肃来者曰瀑河南自高阳来者曰猪龙河而赵北口居其中建设〉
〈桥座诸水由此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 本朝干隆十八年 高宗纯皇帝御舟经此有〉
〈 御制白洋淀诗〉杂淀〈在新安县西五里周三十里雹水芦草湾水所猪又县南有杜家淀〉
〈周围十馀里县东有鸭圈淀长流河所潴杨家淀在鸭圏淀南王家淀在县东皆与白洋淀相通〉
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即古大渥淀也一名泥淀水经注渥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
〈之大渥淀小渥淀水南流注易水谓之渥同口寰宇记大泥淀小泥淀并在容城县南三十里通志〉
〈大溵淀在新安县西北五里周四十里即大渥淀 本朝雍正四年疏渠水营田数千顷为膏腴〉
〈之地乾隆二十七年复经开濬又有殷家淀在县东北三里长流河水所潴即小渥淀也〉烧车
淀〈在新安县东北十里连雄县界南北二十馀里与白洋淀接相近有留通淀在雄县西十馀里〉
边吴泊〈在安州西南亦曰边吴淀今堙宋史河渠志缘边塘泺东起顺安军边吴淀至保州〉
〈合齐女淀涝淀为一水衡广三十里纵百五十里旧志今有南北二边吴村及边吴塔皆在州西南〉
柳湾〈在安肃县东北十里即宋辽分界处今俗呼芦草湾值夏霖雨水涌奔激成渠〉茅儿
湾〈在雄县东四十里上接柴禾淀下通保定县王带河为诸水经流要口又东三里许为张青口〉
〈接保定县界〉兰沟〈在定兴县东南四十里相传范阳有五沟青白蓝红黄白沟已为河此即〉
〈蓝沟也〉龙潭沟〈在唐县西北葛洪山北一名龙门湖两山壁立万仞水出其中长九里墴〉
〈三里有瀑布泉五注盘石下沬如轮声如雷〉古沟〈在容城县北门外其西有村名曰沟西白〉
〈河水溢经村西直抵城下由沟北泄东入新安白洋淀〉木刀沟〈在祁州南自正定府无极〉
〈县流入今堙元和志长林沟今名木刀沟在义丰县南三十二里〉大鹿泽〈在束鹿县南元〉
〈和志在鹿城县南十里详见深州及顺德府〉 高 桥洼〈在新城县南 二十里受紫泉斗 门二〉
〈水又东南三十五里有高桥河即白沟支流河源壅塞故道犹存〉柳滩〈在安州 东南三十 里〉
〈白洋淀西堤与浦口赵口陶口相连〉盐石渊〈在祁州界魏书地形志安国县有盐石渊〉龙
潭〈有二一在高阳县东南四十里一在县南二里〉一 亩泉〈在满城县东贤台社泉自地涌〉
〈出方广一亩故名东流合鸡距泉迳清苑县城濠南为清苑河又东入滱水迳安州雄县达于海一〉
〈名尚泉亦曰西塘泊〉鸡爪泉〈即鸡距泉状如鸡距故名在定兴县西界东支发源于陈村至〉
〈中支汇流长五里许中支发源于李家庄三岔口长十里许南支发源于马家庄至三岔口汇流长〉
〈六里许诸泉皆会安肃界南归瀑河 本朝乾隆卜一年兴修水利特濬此泉附近田亩皆资灌溉〉
涌鱼泉〈在望都县西南三里北流经通济桥东转又北至南关左而两分一东汇灞龙河一〉
〈北抵隍中又沈家泉在县西南二里东北流汇清泉入隍又曲家泉在县西半东流入隍〉西堤
泉〈有二皆在望都县西北二里合流东入龙泉河又北有坚功泉亦东汇龙泉河〉黄黒泉
〈在望都县北里许龙泉河内二泉相去仅丈馀其色分明不溷旧志县境凡九泉汇为城濠又东注〉
〈为龙泉河〉善利井〈在唐县西一名天王井〉灵井〈在唐县西北寰宇记隋图经云唐县〉
〈中山城西北隅有一大井俗名赵母井昔云醇酎千日即是此井所醖后以石盖之人不敢开〉倾
井〈明统志在束鹿县西南四十里汉光武师过其地渴甚此井忽倾欹泉水涌出〉
前提调官〈臣〉沈兆沄恭 纂 辑
提调 官〈臣〉王广荫恭 覆 辑
校对 官〈臣〉邓遇辰恭 校
校对官〈臣〉李孚忠恭 覆 校
大清一 统志
保定府〈三〉
︹古迹︺樊舆故城〈在清苑县东南汉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修为侯国属𣵠郡后汉省后〉
〈魏太和中复置改曰扶舆属高阳郡北齐省入水寕水经注雹水经樊舆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
〈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寰宇记樊舆废城在今县东三十五里一名隅城旧志今谓〉
〈之御城 按水经注樊舆城在北新城东容城西应在今清苑东北安肃县东界与寰宇记不合又〉
〈魏书地形志晋复置樊舆属高阳国后罢今晋志无此县盖失载耳后魏既改扶舆而隋志仍曰樊〉
〈舆疑后魏时又尝复故名也〉乐乡故城〈在清苑县东南汉书本纪高帝十年过赵问乐〉
〈毅后得其孙叔封之乐乡号曰华成君水经注濡水东经乐城南即此后魏始置乐乡县属高阳郡〉
〈北齐省入永寕寰宇记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 按魏书地形志乐乡县注云前汉属信都郡后〉
〈汉罢晋复置汉时信都为今冀州与今县相距三百馀里其界不能至此又考水经注信都之乐乡〉
〈县在下博县东不云乐叔所封其地在今深州界盖汉时信都之县与乐叔之邑本为二地乐叔虽〉
〈有封邑未尝置县也魏志不考混二地为一旧唐志寰宇记皆仍其说误〉广望故城〈在凊〉
〈苑县西南汉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忠为侯国属涿郡后汉省水经注博水东经广望故城北寰〉
〈宇记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旧志有王莽城在县东南四十里疑即广望之讹也〉清苑故
城〈在今清苑县治东北七里魏书地形志高阳郡领清苑县太和元年分新城置隋书地理志河〉
〈间郡清苑县旧曰乐郷后齐省樊舆北新城清苑乐乡入永寕改名焉开皇十八年改为清苑寰宇〉
〈记县本乐乡高齐天保七年自满城界移永寕县理此隋改清苑因县界清苑河为名 按隋志本〉
〈谓北齐改永寕为乐乡寰宇记则以改乐乡为永寕矣二说不合〉永乐故城〈在满城县〉
〈西北鱼条山下后魏兴和二年置属乐浪郡北齐属昌黎郡后周移治北平故县而此城废〉北
平故城〈在满城县北元和志满城县东北至易州一百四里本汉北平县属中山国高祖以〉
〈张苍为北平侯后汉世祖追铜马五幡贼于北平破之即此后魏于此置永乐县天宝元年改为满〉
〈城以县北故满城为名五代史晋开运二年杜重威引兵攻辽泰州破满城寰宇记是年以满城路〉
〈当冲要移泰州理满城州寻废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六年析易州满城之南境入保塞县金史地〉
〈理志满城县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县塔院村置旧志元太祖十四年张柔取满城开府于此二十〉
〈二年以满城地隘还治清苑明初移今治汉故城在县西二里眺山下明初废为柴炭厂又有古满〉
〈城在县东北十里〉北新城故城〈在安肃县西南二十里汉置县阚骃曰河间有新城〉
〈故此加北后魏去北字北齐仍曰北新城寻省入清苑〉遂城故城〈在安肃县西二十五〉
〈里战国时燕之武遂也史记赵悼襄王二年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魏书地形志南营州永熙二年〉
〈置寄冶英雄城领郡五昌黎辽东建德营邱乐浪县十一龙城广兴定荒太平新昌石城广都富平〉
〈永安带方永乐隋书地理志后齐惟留昌黎一郡领永乐新昌二县馀并废开皇元年州移三年郡〉
〈废十八年改为遂城元和志县北至易州七十里隋开皇三年移后魏新昌县于此十六年改遂城〉
〈 按县城即战国时武遂城也后魏孝武以韩瓒为营州刺史行达此城值卢曹构逆就置南营州〉
〈以瓒为刺史所部三千馀人并雄武冠时因号英雄城寰宇记遂城县今理釡山村旧志废县今为〉
〈遂城社〉范阳故城〈在定兴县南史记张耳陈馀略地燕赵蒯通说范阳令先下汉书地〉
〈理志范阳县注劭曰在范水之隅隋书地理志上谷郡逎县旧范阳居此俗号小范阳开皇初改〉
〈为逎元和志范阳故城在易县东南六十二里寰宇记范阳故城后魏孝昌二年为杜洛周所破高〉
〈齐武平七年移治故城北十七里伏图城谓之小范阳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
〈之名于涞水县又于伏图城别置逎县属昌黎郡大业十年又移逎县于伏图城西南即今州东南〉
〈三十四里故逎城是十三年陷入寇二城俱废旧志今为故城镇讹为固城在县南四十里明洪武〉
〈八 年 置巡司 今 废〉 新 昌故城〈在新 城县 东三 十 里 汉 置 县属𣵠 郡宣 帝本 始 四 年 封 燕〉
〈刺王 子 庆 为 侯 国 后 汉 废 唐 复 置 属𣵠 州 宋 初 因之后 省 寰 宇 记 汉 新 昌 故 城 在 固 安县 南 三 十 里〉
〈其 地下湿 俗亦 谓之陷 城〉新 城故城〈在 今 新 城 县 治 北 唐 书 地理 志 𣵠 州 新 城 县 太 和 六〉
〈年以 故 督 亢 地 置 寰 宇 记 在州 南 六 十 里后 唐 天成四 年 析 范 阳 县 置 宋 王 曽上 辽 事 自 雄州 白 沟〉
〈驿渡 河 四 十 里 至 新城 又七 十里至 𣵠 州 旧 志 故城在 县 北 近 督 亢 亭后 迁今 治 按 寰 宇 记 与 唐〉
〈志 不 同 盖 唐 末 尝废 后 唐 复 置 也〉唐 县故城〈在 今 唐 县 东 北 汉置县 本 尧 所 封 国 春秋〉
〈时 北 燕之邑 也 春秋昭 公 十 二 年 齐 高 偃 帅 师 纳北 燕 伯于阳 左 传齐纳 北 燕 伯 于 唐 杜 预 注 阳 即〉
〈唐燕 别 邑 汉 书 地 理 志 唐 县注 应 劭 曰 故 尧国张晏曰 尧 为 唐 侯 国 于 此 阚 骃十 三 州 志 唐 县故城〉
〈在 中 山 国 北 七 十 五 里 水 经 注 唐 县 南 北 二城 俱在 滱 水 之 阳 应 劭 曰 县 西 四 十 里 得 中 人 亭今 于〉
〈此 城 取中 人 乡 则 四 十 也俗 以 为 望都 城 误隋 书地 理 志唐 县 后 齐 废 开 皇十 六 年 复旧 唐 书地 理〉
〈志唐县旧治左人城圣历二年移于今所元和志县东南至定州五十里旧志以旧唐志考之盖自〉
〈北齐废县后隋改置于左人城唐时复移治而汉时故城遂废今有长古城在县南八里即唐县也〉
〈唐后又移今治〉蠡吾故城〈在博野县西南汉置县属𣵠郡后汉永建五年更封河间王开〉
〈子翼为侯国北齐废入博野水经注滱水东北经蠡吾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县故饶阳之下乡〉
〈也后汉书注蠡吾故城在今博野县西旧志今有蠡吾乡分管县西路村社其地蠡村有蠡吾故城〉
〈后魏时为滹沱水所淹东南城角犹存 按今之博野及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及〉
〈唐宋以来之博野自北齐废蠡吾入博野历隋唐时蠡吾故地为博野之西境宋置永寕军金改蠡〉
〈州并以博野为倚郭元至元初省博野三十一年复置博野县于今蠡县界属保定路其时蠡州与〉
〈博野始分然博野之名犹在故地也明洪武元年迁于西南十八里为今治由是博野蠡县名称互〉
〈易皆非故地明统志但据现在之名不考分合徙置之由所载沿革皆误且彼此混淆今特订正〉
望都故城〈在今望都县西北三十里本战国时赵庆都邑按史记秦始皇七年将军𫎇骜〉
〈攻龙孤庆都即此汉置望都县张宴曰尭山在北尧母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隋书〉
〈地理志后齐并望都入北平开皇六年又置大业初又废旧唐书地理志望都县武德四年分安喜〉
〈北平二县置初治安险故城贞观八年移于今治元和志县西南至定州五十里〉容城故
城〈在今容城县西北汉置县属涿郡景帝十三年封匈奴降王徐卢为侯国后汉省晋复置寻又〉
〈废后魏复置北齐省入范阳隋为逎县地唐初亦置逎县天宝初复汉故名元和志县西北至易州〉
〈八十八里五代周显德六年移县于雄州城中寰宇记废城在雄州西北五十里是也辽又侨置容〉
〈城县于巨马河北新城县界仍属易州在州东八十里自此容城之名南北并置金初省南容城入〉
〈北容城明景泰二年复迁于巨马河南北去旧县十馀里旧志有古城在今县北十五里城子村周〉
〈回七里即故县也 按容城志谓隋移逎县于容城旧志駮之曰隋逎县在定兴不在容城虽新唐〉
〈书志容城下有本逎二字为可 疑考元和志容城县高齐省入范阳开皇元年改 属逎县所为本逎〉
〈者谓其本属逎县耳非即逎县之治且谓唐初未尝名容城为逎惟神龙二年尝改名逎其言虽似〉
〈其实皆非旧唐书明言容城隋改为逎县武徳五年置北义州领逎县又割固安归义属之寰宇记〉
〈亦云武徳四年置北义州仍改为逎县以属焉皆与新唐书同不得谓唐初未尝名逎县也今容城〉
〈北距定兴仅五十里旧志既云隋改范阳置逎县在定兴南四十里容城故城在今县北十五里而〉
〈谓隋之逎县不在容城可乎元和志虽不言武徳再置逎县而以天宝元年改为容城直接隋改属〉
〈逎县一语可知改属属字乃为字之讹旧志误解耳〉曲逆故城〈在完县东南左传哀公四〉
〈年齐国夏伐晋取逆时战国时曰曲逆齐䇿魏处曰赵可取唐曲逆是也汉置县属中山国高帝七〉
〈年击韩王信于代南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屋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雒阳与是耳于是更封〉
〈陈平为曲逆侯水经注汉章帝章和二年行巡北岳以曲逆名不善因山水之名改曰蒲阴后魏改〉
〈属北平郡北齐废括地志蒲阴故城在北平县东南十五里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纯〉
〈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有 御制曲逆故城诗 按水经注章和二年当作元和三〉
〈年〉北平故城〈在完县东北汉北平县在今满城县界后魏改置北平郡于此魏书地形〉
〈志北平郡孝昌中分中山置治北平城元和志北平县西南至定州八十三里本秦曲逆县地后魏〉
〈孝明帝于今县东北二十里置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阴望都北平三县属之高齐省北平郡及蒲〉
〈阴县以北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属定州唐万岁通天二年辽攻围七旬不下敕改为徇忠寻〉
〈复旧名 按魏书地形志北平郡领北平县即汉之北平后周改名永乐今满城县是也其北平郡〉
〈所治北平城乃隋唐定州之北平今完县是也魏时郡县异治相去本不甚远故北平城在北平县〉
〈界中至北齐时废郡因移县就故郡而以魏时旧县并入永乐至周乃移永乐之名于故北平县故〉
〈隋志永乐县下又云旧曰北平周改名焉二县之名虽同而汉县在永乐此是蒲阴故地明统志于〉
〈完县下云汉置北平县于满城县下反云汉北平县地误〉博陵故城〈在蠡县南汉置陆成〉
〈县武帝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贞为侯国后汉废入蠡吾本初元年桓帝以蠡吾侯入立追尊父〉
〈翼为孝崇皇陵曰博陵因改置博陵县于此晋改博陆后魏改博野水经注博陵故城即古陆成汉〉
〈封刘贞为侯国者也今谓是城为野城寰宇记寕边军治博野县以居博水之野为名旧志故城在〉
〈今县南十五里魏隋时移今治 按晋改博陆县本合博陵陆成为名九域志乃因霍光封博陆侯〉
〈遂谓博野县有霍光墓县志因之皆误〉归信故城〈今雄县治五代晋时归义县入辽周〉
〈分故县南界置雄州及归义县于此寰宇记雄州本归义县之瓦子济桥在涿州南当九河之末旧〉
〈置瓦桥关晋建军城周显德六年收复三关以其地控扼幽冀建为雄州仍移易州之容城并归义〉
〈二县于城中旧志宋太平兴国初避讳改县曰归信明初县始废其城宋至道间知州何承矩筑景〉
〈德中李允则复増筑共九里有奇又筑外罗城周十八里濬濠引水谓之雄河〉易县故城
〈在雄县西北十五里汉置县本燕故邑也世本燕桓侯徙临易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五年与燕鄚易〉
〈括地志易县故城在归义县东南十五里寰宇记归义县东南十五里有大易故城是燕桓侯之别〉
〈都后魏移理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即今县理高齐天保七年省入鄚县又有小易城在大易城〉
〈北二里〉归义故城〈在雄县西北三十五里唐武德五年以故易县地置属涿州五代晋〉
〈时随州入辽仍曰归义金始并入归信寰宇记县在涿州南一百二十里〉蒲阴故城〈今祁〉
〈州治寰宇记蒲阴县在定州东六十里本汉安国县地隋开皇六年自鄢城移安国县于郑德堡属〉
〈定州今县是也其年仍改安国为义丰唐神功元年改为立节神龙初复改为义丰宋改蒲阴县宋〉
〈史地理志祁州景德元年移治于定州蒲阴 按清类天文书金天会初祁州别筑西城移州治焉〉
〈元复移于东城旧治盖即一城中分为东西非更筑新城也〉安国故城〈在祁州南汉初〉
〈高帝六年封王陵为侯国后为县属中山国三国魏封王肃为安国侯又明帝追封后父毛嘉为安〉
〈国侯皆即此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入深泽景明二年复置魏书地形志安国县有安国城〉
〈又蒲阴县有安国城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安国故城在义丰县东南旧志安国城在州东南六里即〉
〈汉安国县 按元和志安国城本在唐河南今此城在河北道里不合又旧志今州西南三十里有〉
〈村曰固城故县或在其地〉郻县故城〈在束鹿县东汉置郻县后汉曰鄡更始二年光武击〉
〈铜马于鄡即此水经注衡水又北经鄥县故城东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
〈曰商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北齐移安国县于此隋改置安定县而故城废隋书地〉
〈理志鹿城县旧曰鄡后齐改曰安国开皇六年改为安定十八年改鹿城章怀太子曰郻县故城在〉
〈鹿城县东 按颜师古曰郻苦么反与鄡同水经注作邬地形志作�通典旧志作𨜔寰宇记作鄢〉
〈皆鄡字之讹也又旧唐书地理志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𨜔城与隋志后汉书志〉
〈不同详见深州〉贳县故城〈在束鹿县西南汉高帝六年封越将傅胡害为侯邑后为县属〉
〈钜鹿郡后汉更始二年光武驰赴信都击堂阳贳县皆降之即此县寻废水经注百尺沟东南经育〉
〈城西斯洨水东经育城北育城即贳城之讹也〉安定故城〈在束鹿县西北三十里汉本始〉
〈元年封燕刺王子贤为侯国后汉初马武从光武击尤来五幡等进至安定即此寻废魏书地形志〉
〈�县有安定城旧唐书地理志束鹿县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束鹿故城
〈在今束鹿县北隋开皇六年改安国置安定县后改鹿城唐又改今名元和志鹿城县东至深州二〉
〈十五里本汉安定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十八年改为鹿城取县东故鹿城为〉
〈名通鉴注束鹿本鹿城县安禄山叛元宗改县为束鹿以厌之九域志县在深州西四十五里旧志〉
〈明天启二年滹沱河决城圯移治县南圏头市故城在今县北三十五里今有旧城集〉高阳
故城〈在今高阳县东战国时燕封宋荣蚠为高阳君汉置县应劭曰在高河之阳因名寰宇记〉
〈县在瀛州西北七十里旧志明洪武三年河溢县始迁丰家口即今治东去古城二十五里 按司〉
〈马贞索隐县即古高阳氏所兴高阳记故城一名化龙城周回九里颛顼所筑今其地名化龙村皆〉
〈传讹也〉渥城故城〈今新安县治水经注渥同口水侧有浑渥城寰宇记浑泥城在容城〉
〈旧县南四十里水经注云泥同口有泥城汉景帝改为亚谷城封东胡降王庐它之为亚谷侯即此〉
〈地也金史地理志泰和四年改混泥城为渥城县属安州八年移州治渥城旧志元以金移安州治〉
〈此故曰新安 按寰宇记讹渥为泥金时亦曰混泥城而置县则曰渥城盖当时尝经考正也〉乐
信废县〈在束鹿县西汉神爵三年封广川缪王子强为侯国属钜鹿郡后汉省〉晏城
废县〈在束鹿县西隋开皇十六年分鹿城置晏城县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桑显和击刘黑闼〉
〈于晏城破之即故县也〉葛城废县〈今安州治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
〈燕以与赵后汉书郡国志高阳有葛城水经漃水经依城北地说无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括地〉
〈志故葛城又名西阿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北五十里寰宇记废唐兴县在鄚县西北五十里本汉高〉
〈阳县地旧名葛乡城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闲县置武兴县隶瀛州至神龙初改为唐兴县石〉
〈晋改为宜川县周显德六年并入鄚县旧志宋太平兴国七年高阳关镇将败辽于唐兴口因置唐〉
〈兴砦淳化三年于砦建顺安军至道三年移军治高阳此城遂废金始置葛城县为安州治明初省〉
〈县入州唐兴故城在州东南二十里〉广养城〈在清苑县东六里城周五里南有河薮相传燕〉
〈昭王筑以养马处又养老城在县西南去望都二十里〉柏陵城〈寰宇记汉武帝封赵敬肃〉
〈王子终古为柏陵侯废城在清苑县南 按柏陵史记作柏阳汉书表作柏畅皆与寰宇记不同〉
壁阳城〈在清苑县西南三十里五代时营垒也晋开运二年符彦卿等败辽于此〉白城
〈在清苑县西南三十里宋咸平六年王继忠与辽战于康村傍西山而北至白城即此今有白城集〉
清凉城〈在清苑县西南四十里接博野县界亦曰将梁汉元朔二年封中山靖王子朝平为〉
〈将凉侯水经注崛沟北迳清凉城即将梁也魏书地形志蠡吾县有清凉城〉徐城〈在安肃县〉
〈东九域志安肃县有古徐城周景王时大将徐峻所造旧志在县东十里又敌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相传战国时赵将赵葱颜聚与秦将王翦相持处又有空城在县西南三十里解王城在县西北四〉
〈十里〉桑邱城〈在安肃县西南战国时燕之南界也汉鸿嘉元年封东平思王子顷为桑邱侯〉
〈括地志桑邱城俗名敬城在遂城县〉长城〈在安肃县西北二十五里战国时燕赵分界处水经〉
〈注易水东流屈经长城西即此今其地名长城口东接新安西北之三台城绵延断续势如冈阜〉
百楼城〈在定兴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唐太宗征辽还于此筑城以息将士今为百楼村〉
长安城〈在定兴县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在易县东南二十七里汉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
〈尚范阳公主主思长安乃筑此城象长安故名城中有𬃷树花而不实枝皆向西南俗谓之思乡枣〉
古燕城〈在新城县西北十四里相传辽太后所筑有梳妆楼钓鱼台遗址〉伏城〈在唐〉
〈县西南水经注马溺水出上曲阳城东北流经伏亭疑即八渡关尉宿治旧志符城在县西南四十〉
〈里唐河西岸盖即故伏城后人误伏为符耳〉雹水城〈在唐县西三十里唐河东岸〉王
陵城〈在唐县西三十五里唐河东岸相传汉高祖因于白登王陵将援兵屯此因名 本朝干〉
〈隆十一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并有 御制〉
〈诗〉灌婴城〈在唐县西四十里唐河西岸与王陵城相对旧𫝊灌婴所筑晋太和五年秦苻〉
〈坚灭燕追慕容𬀩至灌城即此〉中人城〈在唐县西北三十里岭上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
〈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史记赵世家敬侯十一年伐中山战于中人后汉书郡国志唐有中人亭注〉
〈博物记曰中人在县西四十里张曜中山记中山郡初冶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靖王受封始〉
〈移治卢奴水经注中山城俗亦谓之广唐城在卢奴城北如西六十里括地志中山故城一名中人〉
〈亭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左人城〈在唐县西北列子赵襄子使新穉穆子攻狄取左人中人〉
〈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有左人乡注博物记曰在唐县西北四十里水经注滱水经左入城南应劭曰〉
〈在中人城西北四十里 按唐旧志谓唐圣历初移县治左人城而县距定州仅五十里疑太近据〉
〈后魏书孝昌二年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反于定州西北之左人城似又当在今唐县西南去定州不〉
〈远也〉鸿城〈在唐县西北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丹邱华阳䲭之塞注徐广曰䲭一作鸿正义〉
〈曰鸿上故关今名鸿城在唐县东北六十里水经注滱水又东流历山世谓是处为鸿头疑即晋书〉
〈地道记所谓鸿上关者也关尉治北平而画塞于望都东北去北平不远寰宇记唐县有鸿山关今〉
〈名鸿城俗呼为鸿郎城即帝尧时丹朱所居旧志今有鸿城社在县西北七十里〉大茂城
〈在唐县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古隘口也〉夏屋城〈在唐县北水经注蒲水经安阳关又东经〉
〈夏屋故城实中𡽗绝竹书纪年曰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者也〉贾复城
〈在唐县北五十里亦名寡妇城魏书地形志唐县有寡妇城水经注夏屋城东侧因河仍墉筑一城〉
〈世谓之寡妇城贾复从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转故有是名元和志寡妇故城在〉
〈唐县北九里〉高昌城〈在唐县东北魏书地形志望都县有高昌城水经注唐城南如东一〉
〈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旧志高昌社在县东北十八里有故城在县东〉
〈北二十五里亦名尧城周二里〉柳宿城〈在望都县东南寰宇记柳𪧐城在望都县东四十二〉
〈里汉宣帝母王夫人微时与父母别处本柳宿侯国汉书王子侯表曰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盖〉
〈为柳宿侯是也旧志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有柳宿村又有柳宿河在村西二里东北达清苑界今淤〉
阳城〈在完县东南五十里后汉书郡国志蒲阴有阳城水经注阳城故城在阳城淀西北蒲阴〉
〈县东南三十里通鉴晋隆安元年燕主宝间魏王珪攻信都遣赵王麟攻阳城〉尧城〈在完县西〉
〈南八里水经注望都城东有一城名尧始城又苏水经尧始亭南旧志今县西八里有尧城社 本〉
〈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有 御制尧城诗〉朝
阳城〈在完县西魏书地形志望都有朝阳城旧志县西南十里有朝阳村〉甘城〈在完县西〉
〈北三里水经注蒲阴县西昌安郭东有舜氏甘泉及舜二妃祠〉侯世城〈在蠡县东北水经注〉
〈滱水又东北经侯世县故城南〉郭丹城〈在蠡县东北四十里九域志宋与辽相持筑此城以〉
〈约和至今名为和甸〉阳关城〈在雄县西相传宋将杨延昭守关南时所筑〉易京城
〈在雄县西北后汉书公孙瓒传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
〈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
〈魏志瓒与袁绍战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
〈十丈自居焉建安四年为袁绍所破魏书地形志易县有易京水经注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
〈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地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
〈一丈馀基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堡也通典易京城在归义县南十八里〉祭过城〈在安〉
〈州西北徐水入滱处水经注徐水又东南经一故城北俗谓之祭过城〉安都城〈在高阳县〉
〈西南三十八里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志为安都侯即此又县西有广信军新城宋时议移广〉
〈信军于此因筑此城寻罢〉三台城〈在新安县西寰宇记在容城南三十五里城冢记云燕魏〉
〈二国分易水为界燕筑三台登降耀武汉赤眉贼起兵于此亦増筑三台旧志在今新安县西二十〉
〈里亦名刘盆子砦下有洞〉戾城〈在新安县西十里相传戾太子所居北一里又有涞城〉梁
门砦〈今安肃县治战国时赵汾门也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
〈与燕后汉书郡国志北新城有汾水门水经注武遂津北对长城门谓之分门亦曰分水门又谓之〉
〈梁门寰宇记静戎军本易州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在州东南九十里太平兴国六年升为静戎军〉
〈割遂城县三乡属焉九域志是年以静戎县为军治景德元年改军县俱曰安肃旧志有南城在今〉
〈县南一里〉旧大寕都司〈在府治西明洪武二十年建北平都司于大寕建文三年燕王〉
〈迁此永乐初改为大寕都司领卫十一千戸所一有保定左卫保定左右中前四卫俱在都司治西〉
〈又有保定后卫在都司治东今皆裁 按元刘因有宣化堂记即大寕都司之后堂至元中治中周〉
〈孟戡建〉云川故卫〈在雄县治北明洪武初置永乐中迁于白杨口〉君子亭〈在府〉
〈治南元张柔凿莲花池建亭其中又有柳塘西溪北潭皆引鸡水为府中之胜〉拟江亭〈在安〉
〈肃县南十里元泰定间知州高俣建张莘为记〉北海亭〈在定兴县东南十五里明鹿善继讲〉
〈学之所〉郦亭〈在新城县西北水经注郦亭沟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
〈六世祖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络墟圃匪直田鱼之赡可怀信〉
〈为游神之胜处也旧志今有郦村郦哥庄皆在县西北四十里〉督亢亭〈在新城县北一里紫〉
〈泉芹河之间遗址突峙高二三丈又见𣵠州及固安县盖自易州涞水以东及𣵠州固安之界皆古〉
〈督亢地也〉三梁亭〈在望都县东水经注博水东南经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竹书纪年曰〉
〈燕人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者也今广昌东岭之东有山俗名曰浊鹿〉
〈罗地势相邻或近是〉望山亭〈在雄县城内元皇统二年建后改名均乐亭〉安郭亭
〈在祁州东南水经注滱水自任邱城又东南经安郭亭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传富为〉
〈侯国〉解渎亭〈在祁州东北后汉阳嘉初封河间孝王子淑为解渎亭侯即灵帝之祖也元和〉
〈志解渎故城在义丰县东北九里〉高阳关射亭〈在高阳县东旧城宋初建梅尧臣有〉
〈诗〉万木亭〈在高阳县北门外〉云锦亭〈在安州城东南隅金郡守完颜安远建下〉
〈临清沟荷蕖覆水故名〉白团卫村〈在清苑县西南石晋开运二年败辽于阳城师还至〉
〈白团卫村今有白团村在县西南四十里又有白团集在县西南三十里〉廉梁村〈在清苑县〉
〈西南十里宋史真宗纪咸平二年镇定都部署言败辽于廉梁路旧志鸡水经此有石梁谓之廉梁〉
黄村〈今定兴县治金史地理志𣵠州定兴县大定六年以范阳县黄村置割涞水易县近民属〉
〈之〉藻西庄〈在满城县一亩泉傍元刘因曾⺊居于此〉驻跸庄〈在新城县西北三十〉
〈五里元至治中英宗游畋于此尝赐丞相拜住为别业俗呼高密店〉六家庄〈在高阳县西南〉
〈六里金兴定四年封伊拉仲奕努为河间公以献蠡安深州河间肃寕武强饶阳六家庄郎山寨隶〉
〈焉今为六家庄社 伊拉仲奕努改见顺天府古迹〉光春宫〈在安肃县界金史章宗纪泰和〉
〈三年敕行宫名光春其朝殿曰兰皋寝殿曰辉安地理志遂城县有光春宫行宫〉韩家宫
〈在安州边吴村东相传宋韩琦为定州路安抚使筑此〉建春宫〈在新安县治西南为金章〉
〈宗行宫明改为行太仆寺〉万卷楼〈在府治内元守帅贾辅建以经𫝊子史百家法书名画别〉
〈为九等置其上又邀致郝经筑堂楼侧以居之经有记〉横翠楼〈在府治东北元张柔建刘〉
〈因有赋〉鸣霜楼〈在府治东北明宣德间知府周监建〉卷石楼〈在清苑县北郭明知〉
〈县崔泌之筑硕果园建楼其中〉齐云楼〈在安州城西北隅金大定闲郡守完颜安远建〉读
书堂〈在满城县抱阳山东北岩下圣教寺中唐张说读书于此一名张燕公石穴亦名相公堂〉
〈又元郝经读书堂在县铁佛寺经自有记〉望马台〈在清苑县东北一百里宋将杨延昭筑以〉
〈相马〉北台〈在唐县西明统志慕容垂都中山时尝登此台望马耳山〉天风台〈在唐县西〉
〈北葛洪山巅相传洪隐居修炼之所〉驻驾台〈在雄县东七里相传周世宗驻跸于此又城子〉
〈台在县东南八十里平地突起状若城垣晾马台在县西北三十里高数丈相传燕魏分易水为界〉
〈筑二台以登陟而耀武 按晾焉一曰凉马后燕录慕容垂自凉马台结筏而渡名胜志谓即此地〉
〈容城县东二十馀里亦有晾马台相𫝊杨延朗筑〉爱景台〈在雄县北宋何承矩筑〉慷
慨台〈在安州署内东偏相传金刺史徒单航就义之处〉秋风台〈在安州城北易水旁〉
〈即燕丹送荆轲处〉高阳台〈在高阳县东旧城宋曽布镇高阳所筑〉抱阳南轩
〈在满城县抱阳山中亦名志庵宋绍圣间亓仲良父子讲业于此〉百花园〈在清苑县城南〉
〈双溪上亦名百花屿〉矮松园〈在清苑县城西南隅元刘因有矮松赋即此〉高氏园
〈在清苑县城东北隅元郡人高氏所创景物秾秀人皆游赏内有翠锦堂刘因为记〉古木厂
〈在唐县西三十三里唐河东岸〉石柱〈在定兴县西北寰宇记石柱在易县东南三十里临易水〉
〈州郡志云魏末杜葛乱杀人如麻齐神武拾遗骸葬于此立石柱以志之〉
︹关隘︺八渡关〈在唐县西北一名马溺关水经注晋地道记曰望都县有马溺关中山记曰八〉
〈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关势带接元和志八渡故关在唐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有水屈曲八渡〉
〈水上置关因名汉戍也县志关在县西北六十里即横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军城巡司于此 本〉
〈朝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有 御制十八渡诗〉阳
安关〈在完县西北水经注蒲水南迳阳安亭东晋地道记曰蒲阴县有阳安关盖阳安关都尉〉
〈所治又东南迳阳安关下俗名关皋为唐头坂元和志阳安故关在北平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志今〉
〈县西北二十七里有东西安县二村〉瓦桥关〈在雄县南易水上唐大历九年卢龙留后朱滔〉
〈讨田承嗣军于瓦桥周显德六年伐辽宋太祖先至瓦桥关辽守将姚内斌举城降因以瓦桥关为〉
〈雄州通鉴注瓦桥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桥关宋白曰瓦子济桥在涿州南易州东〉
〈当九河之末旧置瓦桥关后周于瓦桥关地置为雄州沈括曰瓦桥关素无关河为阻仁宗时何承〉
〈矩守关始因陂泽之地临水为塞庆历中内侍杨怀敏复踵为之熙寕中又开徐村柳庄等泺皆以〉
〈徐鲍沙唐等河叫侯鸡距五眼等泉为源东合滹沱易白等水并大河于是自保州西北沈远泺东〉
〈尽沧州泥姑海口凡八百里悉为渚自是以为藩篱〉南关〈在祁州南接深泽县界又北关在州〉
〈北接博野县界二关俱明天启五年建〉高阳关〈在高阳县东旧县治宋初曰关南以其地〉
〈在三关之南也太平兴国七年改置高阳关庆历八年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承静〉
〈保定干寕十州军为控扼要地金废〉草桥关〈在高阳县西二十里周显德六年复三关以控〉
〈燕蓟雄曰瓦桥霸曰益津高阳曰草桥俱置重兵 按旧志于霸州失载益津关而误列高阳之草〉
〈桥关今改正又畿辅通志于高阳县亦失载草桥关而于高阳关下注云一名草桥盖误以高阳关〉
〈为草桥关不知草桥关在高阳县西高阳关则在县东不得混而为一附辨于此〉张登店
巡司〈在清苑县南五十里道出望都为往来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顺桥巡司于此 本朝〉
〈因之其北有保安镇明万历十五年建〉倒马关巡司〈在唐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水经〉
〈注滱水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元和志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
〈为之倒因名通鉴注自蔚州广昌县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石迳逶迤沿〉
〈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关隘考倒马关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于城南三〉
〈里复筑下城南跨横冈北临巨水屯驻官军成化以来相继増修屹为重镇旧志明初设巡司防守〉
〈景泰三年増设守御千戸所嘉靖二十九年设倒马关参将 本朝初设副将顺治十年改设都司〉
〈佥书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 按汉志代郡有常山关方舆纪要以为即倒马关刘昭后汉书注〉
〈引博物记唐关在中人亭西北百里计其道里亦即今倒马关也〉横河口〈在唐县西旧设〉
〈巡司于倒马关后移置此以守唐县曲阳之界今仍移驻倒马关〉岳岭口〈在唐县西北一〉
〈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巡司于此后裁〉鹰捕岭口〈在完县西北五十里东北去水〉
〈谷口二十里西南去五虎岭口二十里西去银山口十里县志自水谷口至完县周家堡凡十三关〉
〈口〉百尺口〈在束鹿县南四十里有桥曰百尺口桥旧设巡司今裁〉边吴淀口
〈在安州西宋会要边吴淀西望长城口尚百馀里皆山阜高卬水不能至辽每言宋人安事塘泊吾〉
〈骑驰突得此路足矣明道末引塘水开方田始有险可恃〉拱辰镇〈在满城县西南五十里明〉
〈万历十三年招抚流移创置今居民甚众〉巨河镇〈在新城县西南旧有巡司久废〉赤岸
镇〈在唐县南唐武德六年葛开道自易州南掠赤岸镇九域志镇在定州〉军城镇〈在唐〉
〈县西北十九里南去曲阳县八十里北至倒马关六十里宋杨延昭于此筑城屯军金时置镇明洪〉
〈武初置马驿于此〉永安镇〈在博野县南唐水之阳旧置巡司又鐡灯盏巡司在县东南滋〉
〈水之阳今俱废〉永丰镇〈在望都县东南又有来安镇亦在县境〉新桥镇〈在蠡县东〉
〈北六十里九域志博野县有新桥镇〉张山砦〈在安肃县西山地绝陡峻鸟径扳缘而上〉乌
鸡砦〈在安肃县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间有姚氏兄弟七人结砦于此〉水谷砦〈在完县西〉
〈北金末靖安民尝戍守于此今县西北有水谷等口〉张家砦〈在雄县东南六十三里九域志〉
〈归信县有张家木场三桥双柳木涡大姑红城新垣等八寨皆宋时所置今俱为村〉王家砦
〈在新安县东南十里又马家砦在县南八里〉陉阳店堡〈在满城县南三十五里又县西〉
〈南三十里有北铺店堡五十里有方顺桥堡俱明嘉靖二十五年筑又置墩台十二亦设小堡以便〉
〈守望〉周家铺堡〈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东路隘口也明洪武间置巡司今裁〉陈
家堡〈在容城县东北十里〉五女堡〈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一名五女店〉龙化堡
〈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之北又惠伯口堡在县东五十里利家口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进庄〉
〈堡在县西二十里俱明嘉靖间筑〉北罗〈在唐县界有主簿驻此〉大王店〈在安肃县〉
〈西南四十里有集宋太平兴国四年燕王德昭屯兵大王镇即此〉三甲店〈在新城县北三〉
〈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高密店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唐湄店〈在唐县西北四十里〉
〈路通倒马关南北山路﨑岖 本朝康熙三年设兵防守后移镇关厢〉刘陀店〈在博野县〉
〈东又县北有陶墟店明洪武闲建铺于此〉白沟店〈在容城县东三十里〉生章村〈在束〉
〈鹿县有县丞驻此〉金台驿〈在清苑县东一里许宋金台顿也明置驿于此 本朝因之又〉
〈有递运所在县西南五里明永乐七年置今裁〉陉阳驿〈在满城县南三十五里明置旧有驿〉
〈丞今裁〉白沟驿〈在安肃县治东明洪武六年自县北十里移置于此 本朝因之又旧有〉
〈递运所在雹河北今裁〉宣化驿〈在定兴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置 本朝因之又旧有递〉
〈运所在县东门外今裁〉翟城驿〈在望都县治北明 永乐中置 本朝康熙三年 裁后复置〉
〈又旧有递运 所在县东关外今 裁〉归 义驿〈在雄县西故归义城明洪武中置 本朝顺治〉
〈十六年裁后复置又旧有递运所在 县南瓦桥关西北河泊所在县东三十里俱明洪 武闲置天顺〉
〈闲废〉
前提调官〈臣〉沈兆沄恭纂辑
提调官〈臣〉王广䕃恭覆辑
校对官〈臣〉贺式韩恭 校
校对官〈臣〉李子忠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保定府〈四〉
︹津梁︺天水桥〈在清苑县南门外跨一亩泉水明宏治四年建隆庆五年修 本朝乾隆十一〉
〈年修二十一年嘉庆十五年重修〉广福桥〈在清苑县西南九省通衢上游白草沟河下达〉
〈清苑河 本朝嘉庆十五年修〉大冉石桥〈在清苑县北大冉村跨石桥河 本朝顺治十〉
〈七年修〉方顺桥〈在满城县南五十里隋开皇闲建长十五丈石室雕栏坚致雄伟 本朝〉
〈以来屡加修葺乾隆二十六年四十六年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过此有〉
〈 御制诗嘉庆十五年复修〉北石桥〈在满城县东北奇村西又中石桥在县东南奇村西〉
〈南石桥在县奇村南皆鸡距一亩泉河之要津〉徐河桥〈在安肃县南三十五里〉雹河
桥〈在安肃县北关外〉田村桥〈在安肃县北二十里水出平地三派分流经柳湾入淀明〉
〈天顺中建〉时济桥〈在定兴县南四十里固城村北明成化闲建〉升仙桥〈在新城县〉
〈南关相传金时有人尝卖药桥上后仙去因名〉泗庄桥〈在新城县东南十五里〉马村
河桥〈在新城县西三十里〉腾桥〈在唐县西三十里雹水村南明万历中建柱縦三行横九〉
〈行相去各七尺许长五丈〉大夫桥〈在博野县西西章村明都御史吴槚建又村西有淑人桥〉
白沟桥〈在容城县东三十里跨白沟河〉黒龙口石桥〈在容城县南二十里〉新
兴桥〈在完县东十五里又五郎桥在县东北八里皆跨蒲水〉下叔桥〈在完县南六里〉
〈西有唐县柳河放水二水北有伊祁五云诸泉山水总会经此〉尧城桥〈在完县西南七里通〉
〈祁水乃下叔河上流也本朝乾隆五十四年修〉 瓦 济桥〈在雄县城南关 本朝嘉庆十〉
〈三年修〉月漾桥〈在雄县南十二里接河闲府任邱县界亦曰易阳桥明建文时燕王破李〉
〈景隆于雄县伏兵月漾桥即此新安高阳诸水皆经此达茅儿湾 本朝嘉庆十三年修 按此桥〉
〈接任邱之赵北口临白洋淀环万柳堤桥梁相接凡十馀座〉永通桥〈在雄县西一里横渡〉
〈白沟河明景泰中建〉望春桥〈在祁州东道通府城〉涌泉桥〈在祁州西又西为张村桥〉
双凤桥〈在束鹿县东南二十里〉无阂桥〈在束鹿县西南十五里滹沱河上〉西
安桥〈在安州西十里路通保定明成化中建〉安济桥〈在安州北关跨依城河元大定〉
〈闲建〉东渡桥〈在高阳县东南二十里明崇祯六年建势极高耸远望如长虹饮水〉宏济
桥〈在高阳县南三里许跨马家河明景泰中建名马家桥正德中移建于桥西一里许更名通济〉
〈嘉靖中迁此改今名〉云衢桥〈在新安县东南隅〉长流桥〈在新安县西南五里濡滱〉
〈诸水合流经此俗呼为大桥〉三台石桥〈在新安县西跨雹河〉漕河渡〈在安肃县〉
〈南二十五里〉河阳渡〈在定兴县南十里涞易沙三河合流于此当河北通津明洪武闲置〉
〈巡司万历中移于县南四十里固城镇后复移此今裁〉
︹堤堰︺千里长堤〈起清苑县界讫河间府献县之臧家桥周㢠于顺天保定河闲三府之境〉
〈长千馀里缘河绕定为数十州县生民之保障本朝康熙三十七年发帑金 命河臣王新〉
〈命修筑雍正三年怡贤亲王奉 命重修乾隆二十七年复修〉三岔河堤〈在清苑县〉
〈东自高阳县马家庄至县夹河铺延接安州〉刘家口堤〈在清苑县东长三十八里明嘉〉
〈靖十六年筑以防一亩泉河泛溢〉拒马河堤〈在唐县西北军城西北明万历闲建〉石
堤〈在唐县北 本朝顺治三年筑以防山水后屡修〉滋河堤〈在博野县南又南有沙河〉
〈堤宋时筑〉界堤〈在望都县南三十里以防滱水泛涨〉长堤〈在容城县东北东接雄县西接〉
〈定兴长四十馀里以防白沟河水〉抹尖口堤〈在完县东南濡蒲二水会合之下流水势〉
〈湍急 本朝康熙十年修〉曲堤〈在蠡县东北〉万柳堤〈在雄县南即赵北口官道也其〉
〈地为高阳新安诸水汇流处旧有桥明正德中筑堤植柳为固 本朝顺治康熙年闲屡修雍正四〉
〈年加筑乾隆二十七年又经修葺 高宗纯皇帝銮辂时巡经此均有 御制诗〉唐
河堤〈在祁州南唐河北长二十里与蠡县博野相连又有清水河东堤长十馀里沙河北堤长〉
〈十里许皆明嘉靖以来修筑通志自祁州以下岸土挟沙最易颓圯宜于顶溜扫湾筑挑水迎水等〉
〈坝以䕶岸固堤〉南堤〈有四俱在束鹿县南防鸦儿河者曰赵念红花防滹沱河者曰张岔口白〉
〈莲口〉邱家道口堤〈在安州东南长三百五十丈又万柳堤在邱家道口南长二十里安〉
〈亭堤在州东南三十里自邱家道口至高阳东北长十五里大涝淀堤在州东南三十五里长十五〉
〈里〉直亭口堤〈在安州西南长九里〉徐曹河堤〈在安州西北徐曹二水合流之〉
〈地南北岸各五里明嘉靖中筑〉古堤〈在安州北易水之滨东延雄县南接蠡县以防九河之水〉
倒义口堤〈在安州北长十二里又濡阳堤在州北十里长十六里坛台口堤在州西北与〉
〈䕶城堤相接长一万七百二十丈俱明嘉靖中筑〉楼堤〈在高阳县城东延袤五十里以防猪〉
〈龙河〉车道口堤〈在高阳县东猪龙河之尾明万历末筑以补唐堤之缺〉唐堤〈在高〉
〈阳县东二十五里楼堤之北南接任邱界宋唐介令任邱时所筑〉龙河堤〈在高阳县旧治〉
〈东南约长二十里〉白牛堤〈在高阳县东南相近有骆驼湾堤皆以防蠡县水之溢齐口者〉
马家河堤〈在高阳县东南自南至北长三十里又横堤在县西南六里长六七里榆堤在〉
〈县东南长二十里 本朝康熙元年筑皆以防马家河〉莲子口堤〈在高阳县南接蠡县〉
〈界长二十里〉三岔口堤〈在高阳县西南长十五里防土尾河〉关家湾堤〈在新〉
〈安县东长十五里直抵安州又杨柳口堤长五十里烧场口堤长二十五里白家洼堤长二十二里〉
〈俱在县东南〉大河南堤〈在新安县南其南又有围子堤〉圣母淀堤〈在新安县〉
〈西南长七里〉长城堤〈在新安县延袤数十里又砖瓦口堤孟家沟堤俱在县西〉水堰
〈在望都县东十二里明永乐闲筑截河水溉田植稻崇祯中易土以石穴孔以时蓄 本朝康熙〉
〈年闲修〉雹河堰〈在新安县西北长十七里明嘉靖闲筑〉汤家闸〈在清苑县东汤〉
〈家庄明嘉靖闲建即今上闸又青杨树闸在县东青杨树村即今下闸〉积水闸〈在清苑县〉
〈西吴家湾明嘉靖闲建 本朝康熙年闲修〉滚水石坝〈在安肃县之姜女庙支河口以〉
〈防瀑河之水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建〉
︹陵墓︺颛顼陵〈在高阳县东旧城东门外又有庙在县东一里〉尧母陵〈在望都县城内〉
〈明嘉靖中修建祠寝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东南百步许 本朝嘉庆十五年修〉宋三陵
〈在清苑县东南御城西北僖祖曰钦陵顺祖曰庆陵翼祖曰安陵太平兴国中以祖宗陵墓所在因〉
〈置保州〉︹周︺廉颇墓〈在清苑县西十里廉梁村有祠堂〉剧辛墓〈在容城县东二〉
〈十五里剧村〉樊於期墓〈在蠡县北四十里旧有庙碑〉︹汉︺张苍墓〈在满城县〉
〈西十里又县南门外有北平侯庙详后〉中山康王墓 中山顷王墓
中山宪王墓〈皆在唐县西北水经注滱水又东迳京邱北京南对汉顷王陵滱水〉
〈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滱水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陈平
墓〈在完县西北六十里陈侯村〉蠡吾侯冢〈在蠡县东二里汉桓帝父蠡吾侯翼所葬〉
〈后追崇曰博陵〉蔡仲冢〈在高阳县东寰宇记九州要记云汉南阳太守高阳侯蔡仲冢在城〉
〈北仲晓厌胜之术其至今无狐狸穴〉王尊墓〈在高阳县东北旧城北接安州界寰宇记〉
〈冢元在武垣城东北隅尊为东郡太守而卒其柩一夜自归今犹祀之呼为东郡阿翁归〉︹唐︺郝
英杰墓〈旧志葬唐兴县招贤乡有碑记〉张行成墓〈在望都县东南张娥村〉崔
子玉墓〈在祁州西南隅〉张兴墓〈在束鹿县北三十里地名红草陂其草独红相传为〉
〈忠血所化〉许远墓〈在安州东南二十里高阳县界〉︹宋︺杨业墓〈在唐县西北一百十〉
〈里相传业战殁葬此〉程氏祖茔〈在博野县东南二程子五世祖茔也明初碑始废又有博〉
〈士程炎墓亦在村中〉周王元俨墓〈在容城县东北十里石碣犹存元俨太宗子真宗弟〉
〈也〉︹金︺章宗妃李氏墓〈在新城县南段村北五里〉时立爱墓〈在新城县〉
〈西北里许〉︹元︺尚野墓〈在满城县西北五里子师𥳑附葬〉张柔墓〈在满城县北十〉
〈五里冈头村亦名张家峪〉解诚墓〈在定兴县南〉张宏范墓〈在定兴县西南十八〉
〈里〉王纲墓〈在新城县西三台村〉王夀墓〈在新城县西二十里中王村〉史弼
墓〈在博野县东东阳村〉刘因墓〈在容城县东北十五里今名贤冢〉焦用墓〈在雄〉
〈县西二里子徳裕墓在其左〉穆茂墓〈在束鹿县北六十里〉︹明︺金毓峒墓〈在清〉
〈苑县西南金容庄〉张罗彦墓〈在清苑县城西南隅〉杨继盛墓〈在定兴县西南〉
〈八里旧在容城县东明万历三年迁此 本朝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制表忠论勒石〉
〈旌之〉寇深墓〈在唐县东南十八里〉邸鹏墓〈在唐县西北四十里白合山麓〉王寅
墓〈在容城县北白沟河右〉郭镇墓〈在雄县西南二里〉袁宗儒墓〈在雄县西〉
〈七里〉侯瓒墓〈在雄县东北二里子观墓在其东一里〉王骥墓〈在束鹿县南三十里〉
王思祖墓〈在安州东南一里许〉田景旸墓〈在高阳县西三里〉孙承宗
墓〈在高阳县城北二里〉
︹祠庙︺忠愍祠〈祀明杨继盛有四一在府治西明隆庆二年建 本朝顺治中 世祖章〉
〈皇帝御制碑文立祠内额曰表忠乾隆十五年 高宗纯皇帝西巡经此有 御制旌忠〉
〈祠诗一在府西关外明万历二十九年建一在定兴县河阳渡明天启中建 本朝康熙二年水啮〉
〈移建县南北河店一在容城县学东明万历四年建〉二贤祠〈在府学西元刘因郝经沟道保〉
〈定路后人立祠祀之〉贤良祠〈在府城内北街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嘉庆九年修〉怡贤
亲王祠〈在府治东北 本朝雍正九年建王奉 诏营田濬渠竭忠尽瘁惠浃畿甸民〉
〈感其德请立祠祀焉〉忠烈祠〈在府城西关外 本朝康熙六年建祀明末殉难诸臣雍正九〉
〈年修〉圣女祠〈在清苑县东南寰宇记女姓薛字义姜钜鹿人嫁为樊舆王文妻死于城隅就〉
〈而祭之俗名祭隅城〉鹿廷尉祠〈在定兴县城中祀明鹿善继崇祯十年建〉二忠祠
〈在新城县南里许祀宋张叔夜文天祥明万历闲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纯皇帝南〉
〈巡经此有御制二忠祠诗〉 紫 泉龙祠〈在新城县西南三十里旱祷辄应元苏天〉
〈爵有记〉灵济祠〈在唐县西南 本朝乾隆十年总督高斌引唐河以兴水利因建祠以祀〉
〈河神右有秀木轩十五年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有 御〉
〈制诗〉二程祠〈在博野县东南元时建祀宋程明道伊川 按二程子五世而上居博野曽祖〉
〈而下迁河南〉刘靖修祠〈在容城县治西南元至正闲建祀刘因〉忠孝祠〈在雄〉
〈县易阳门内祀元孝子王庸明臣杨松潘忠〉张将军祠〈在束鹿县旧城南祀唐将张兴〉
三守祠〈在安州治西北祀宋杨延昭金徒单航元完颜安远又容城县西北有杨将军庙专〉
〈祀延昭〉文正祠〈在高阳县南关祀明孙承宗〉齐公祠〈在高阳县西关外明天启〉
〈中建祀唐相齐映〉许睢阳祠〈在高阳县西祀唐睢阳太守许远〉城隍庙〈在府〉
〈城北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总督方观承奏请修建 御赐额曰畿南保障〉北平侯
庙〈在满城县南门外祀汉丞相张苍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有 御制诗〉赵𥳑子庙〈在满城县北眺山下晋永康元年建旧传蕑子〉
〈筑北平城以拒燕故祀之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 銮舆经此〉
〈有御制诗〉 燕 昭王庙〈在定兴县西三十里黄金台上以郭隗乐毅配〉河神
庙〈在唐县西三十三里明万历中建〉汉高帝庙〈在唐县东北育山之阳相传帝解围〉
〈白登驻跸于此后人追思立庙〉尧母庙〈在望都县城内东隅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
〈敕修 御书额曰中天启圣嘉庆十五年重修〉帝尧庙〈在望都县北郭元至元三年建〉
〈又有庙在唐县治西儒学之东明嘉靖中建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 敕修 御书额曰〉
〈巍焕如瞻嘉庆十五年重修〉孝烈庙〈在完县东即木兰祠相传木兰尝代父戍此唐封孝〉
〈烈将军 本朝乾隆十一年四十六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经此有 御制木兰祠〉
〈诗〉双忠庙〈在雄县北白沟祀宋张叔夜明陈复初以二人殉节处故祀之〉邳彤庙
〈在祁州南门外〉崔府君庙〈在祁州南祀唐崔子玉元宗时封为𤫊圣侯宋真宗时封为䕶〉
〈国西安王〉光武庙〈在束鹿县西南二十里倾井村〉禹王庙〈在新安县治北乡民建以〉
〈镇水〉
︹寺观︺永安寺〈在府治南元中统二年建贮佛经五百卷〉灵雨寺〈在府城西 本朝干〉
〈隆十一年 高宗纯皇帝巡幸五台经此有 御赐额二前殿曰筏通彼岸后殿曰现清〉
〈净身二十五年复 赐寺门榜一二十六年四十六年 銮舆重临皆有 御制诗〉
龙泉寺〈在满城县东府志故老相传建自隋唐四无墙垣古木森列后有鸡距泉右有红花〉
〈泉上通一亩泉为游赏胜地〉大觉寺〈在满城县北明洪武初因旧址重建置僧会司〉东
林寺〈在定兴县治东南金明昌中建明洪武中重建旧为唐贾岛修持之地〉万夀寺
〈在定兴县西江村明鹿善继讲学于此禅室皆寓生徒僧行亦尚儒雅书声达旦者三十年〉铁
瓦寺〈在定兴县南四十里明正德中建屋瓦罗汉皆鐡铸〉开善寺〈在新城县城内东北〉
〈隅大殿内藤胎八金刚仰俯各四如唐吴道子笔意 高宗纯皇帝有 御制开善寺诗〉
法果寺〈在唐县西寺前有塔唐垂拱中建高数百尺〉石佛寺〈在唐县唐岩山之东〉
〈腰寺后有风雨二池本朝顺治九年重建〉 灵 源寺〈在唐县东北灵源山唐上元二年建〉
灵光寺〈在博野县东南二十五里唐高宗时建有古塔明洪武中重建〉稽古寺〈在完〉
〈县西六十里唐开元中安国侯陈思杰因三藏法师元奘葬母骨于此乃建寺名寄骨寺后有三藏〉
〈舍利塔明天顺时修易名曰稽古〉演法寺〈在完县西前后层峦耸翠殿宇壮丽为县西第〉
〈一丛林〉双泉寺〈在完县西北五十五里周围山列如屏寺畔双泉喷涌故名〉铁佛
寺〈在完县伊祁山元至元十五年建山牢有尧母洞崚嶒苍翠古柏森然〉法云寺〈在完〉
〈县城内东北隅明洪武中建古木森列颇称幽静〉宝安寺〈在蠡县西南隅明洪武中修铁〉
〈佛高二丈四尺所坐铁狮长一丈八尺〉珍珠寺〈在束鹿县北三十五里〉北极层
观〈在安肃县故遂城北宋杨延昭建观左有临瀑亭〉建福观〈在定兴县百楼村其地即〉
〈公孙瓒避世筑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遗址犹存金时始为道观〉九崚观〈在唐县西七十〉
〈里葛洪山前宋政和初建〉
︹名宦︺︹汉︺班彪〈安陵人建武中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刘梁〈寕阳人桓帝时除北新城长告〉
〈县人曰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乃大作讲舎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
〈劝诫身执经卷试䇿殿最儒化大行〉︹南北朝︺︹魏︺李绘〈平𣗥人拜高阳内史高阳旧多〉
〈陂淀绘至后淀水皆涸乃置农正专主劝课垦田倍增家给人足瀛洲三郡人俱诣州请为绘立碑〉
〈于郡街〉︹隋︺张允济〈北海人隋末为高阳郡丞郡缺太守独统郡事吏民畏悦贼帅王须〉
〈拔攻郡粮尽士食槐叶无叛志〉︹唐︺李寰〈德宗时守博野王庭凑叛寰与乐夀传良弼固守诏〉
〈使寰所领士隶右神䇿号忻州营以寰为都知兵马使廷凑之乱联军十五万无成功而乐寿博野〉
〈截然峙中者累岁议者以为难〉︹五代︺︹晋︺沈斌〈下邳人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辽人入塞〉
〈过祁州斌邀击之辽以精骑薄门赵延夀招斌降斌从城上骂曰斌能为国死不能效公所为也城〉
〈䧟一门殱焉〉︹宋︺杨重进〈太原人太平兴国中为高阳关都部署辽兵至力战殁于阵〉
李继宣〈浚仪人雍熙中为高阳关行营都监端拱初辽骑至瀛镇继宣率步骑万人入敌境〉
〈焚聚落辽兵引还于易州至高阳为望橹七所举烽以候警淳化三年徙知保州筑关城浚外濠葺〉
〈营舍千五百处造船百艘入鸡距泉以运粮人咸便之〉张昭允〈卫州人端拱初为雄州监〉
〈军辽骑乘秋掠境上昭允袭击却之〉刘福〈下邳人端拱二年为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署〉
〈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领雄州五年郡境〉
〈安谧〉安守忠〈晋阳人淳化二年知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阍者仓卒入〉
〈白守忠言笑自徐顾左右曰此辈酒狂耳擒之可也人服其量〉杨嗣〈瀛州人淳化二年知〉
〈保州门无私谒转运使言其治状迁威虏军再知保州有战功嗣与杨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
〈时谓之二杨〉杨延昭〈太原人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咸平二年辽兵南侵延昭在遂城城〉
〈小无备辽兵围之数日众心危惧延昭集丁壮登陴䕶守会天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水坚滑不可〉
〈上辽军遂清去景德中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卒延昭智勇善战所得俸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号令〉
〈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战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馀年辽人惮之〉
张凝〈无棣人淳化中累迁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咸平初辽人南侵凝据要害断其归路纵〉
〈兵击之尽夺所掠景徳初为保州驻泊兼北面安抚使善训士卒缮完器仗前后赏赐多以犒师家〉
〈无馀赀〉何承矩〈河南人淳化中知雄州因积潦蓄为陂塘大作稻田以足民食边民有告〉
〈机事者屏左右与之接款故辽人动息皆能前知至道元年辽以精骑数千夜袭城下承矩整兵出〉
〈拒斩𫉬甚众真宗嗣住复遣知雄州尝诏听边民越拒马河塞北市承矩疏其非便即停前诏咸平〉
〈三年拜引进使州民诣阙乞留诏书嘉奖复遣之景德二年复知雄州辽遣使奉币承矩以朝廷待〉
〈边人之礼悠久可行者悉疏以闻手诏嘉纳〉李允则〈并州孟人真宗时知雄州河北既罢〉
〈兵允则治城垒不辍辽主曰南朝尚修城备得毋违誓约乎有诏诘之允则奏曰初通好不即完治〉
〈恐他日颓圯因此废守边患不可测也帝以为然允则善抚士卒皆得其用盗发辄𫉬人亦莫知所〉
〈由身无兼衣食无兼味不蓄赀财在河北二十馀年事功最多〉王能〈定陶人咸平𥘉知静戎军〉
〈建议决鲍河断长城口北注雄州塘水为戎马限方舟通漕以实塞下又开方田尽静戎顺安之境〉
〈北边来寇能击走之〉耿全斌〈信都人真宗时知安肃军尝绘其山川险易为图以献辽兵来〉
〈侵自山北抵河浒斌遣子从政焚桥砦分率精兵击走之〉康保裔〈洛阳人真宗时为高阳关〉
〈都部署辽军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闲保裔选精锐赴之辽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
〈临难母茍免决战二日杀伤甚众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李重贵〈河阳人真宗时为高〉
〈阳关行营副都部署康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钤辖张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时〉
〈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
〈也帝闻嘉之〉阎承翰〈景德中为北面都钤辖自嘉山东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酾而为〉
〈渠直蒲阴县东六十二里会沙河径边吴泊遂入于界河以达方舟之漕又引保州赵彬堰徐河水〉
〈入鸡距界以息挽舟之役自是朔方之民灌溉饶益大𫎇其利〉刘承宗〈邢州人大中祥符中〉
〈知雄州在郡有治绩诏书嘉奖〉王德用〈赵州人天圣初知广信军城垣久不治徳用率禁军〉
〈增筑之有诏褒谕〉高继勲〈𫎇城人仁宗时知雄州辽猎燕蓟候卒报有兵入钞边州皆警〉
〈继勲曰辽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耶居自已乃知渤海人叛辽行剽两界也〉张利一
〈开封人知雄州辽人刺两属民为兵民不堪其辱利一绥徕之有大姓举族南徙慕而来者至二万〉
〈利一发廪赈恤且移诘涿州自是不敢复刺〉赵滋〈开封人仁宗时知保州强力精悍有吏能〉
〈会辽民数违约乘小舟渔界河中后又遣大舟自海口运盐入界河朝廷患之以滋可任徙知雄州〉
〈滋戒巡兵舟互辄捕其人杀之渔者遂绝在雄州六年辽惮之辽尝大饥旧米出塞不得过三斗滋〉
〈曰彼亦吾民也令出米无所禁边人感其德〉葛怀敏〈正定人知雄州会岁旱塘水涸怀敏〉
〈虑辽使至测知其广深乃壅界河水注之塘复如故〉张田〈澶渊人通判广信军时夏竦杨怀敏〉
〈建䇿增开七郡塘水诏通判集议田曰此非御敌策也坏良田浸冢墓民被其害因疏奏极论〉王
果〈饶阳人为高阳关路兵马钤辖中官杨怀敏领沿边屯田事大广塘水边臣莫敢言果独抗辩〉
〈谓水浸良田无益边备怀敏怒诉果不法左迁青州兵马都监〉田敏〈易州人为北平砦兵马钤〉
〈辖先是两地供输民多为辽向导敏自鱼台此悉驱南徙凡七百馀户送定州迁总管辽入寇敏败〉
〈之于杨村又夜袭破辽主营遂引去〉刘涣〈保塞人知保州州自戍卒叛后兵益骄涣至虎翼军〉
〈谋举城叛民大恐涣单骑叩营械首恶者归斩之一军帖服〉李纬〈楚邱人知雄州治兵颇岩〉
〈不事厨传节公使钱贮米三十斛为常平积奏下其法他州〉刘兼济〈祥符人知雄州先是〉
〈边民避罪逃者辽辄纳之守将畏事不敢诘兼济悉移檄责还〉张亢〈临濮人辽聚兵幽𣵠闲以〉
〈亢知安肃军因人对曰其主孱而岁歉惧中国见伐特张言耳非其实也万一背约臣请擐甲为诸〉
〈军先〉张载〈长安人为祁州司法参军〉刘几〈洛阳人神宗时知保州治状为河北第一〉刘
舜卿〈开封人神宗时知雄州在雄六年恩信周浃〉李格非〈济南人绍圣中通判广信〉
〈军有士人说人祸福出必乘车格非遇之涂叱左右收之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杨应询
〈徽宗时知雄州朝廷多取西夏地辽以姻娅为言遣使乞还之不得拥兵并塞中外恫疑应询曰是〉
〈特为虚声吓我耳愿治兵积粟以示有备彼将闻风自戢明年果还兵〉︹辽︺马人望〈辽东〉
〈人咸熙中知新城县县与宋接境驿道所从出人望治不扰吏民畏爱〉︹金︺范承吉〈皇统〉
〈中为顺天军节度使属地震坏民庐舍有欲争先营葺者工匠过取其直承吉命官属董其役先后〉
〈以次不问贫富民赖以省费后复镇顺天奚卒散居境内率数千人为盗承吉绳以法惧不敢犯〉
完颜宗贤〈皇统中为永定军节度使天徳初召入雄州父老相率张青䋲县明镜于公署〉
〈老幼填门三日乃得去〉富蔡鼎夀〈上京赫书河人大定二年历蠡州刺史有惠政百姓〉
〈刻石以记之 富蔡鼎夀旧作蒲察鼎夀赫书河旧作曷速河今并改正〉丁𬀩仁〈宛平人大〉
〈定中为祁州刺史𬀩仁前节度武定祁为支郡士民闻𬀩仁之官相率欢迎界上相属不绝〉伊
拉温〈辽横帐人世宗时为定武军节度使岁旱且蝗乃割指以血酒中祷而酹之既而雨霑〉
〈足有群鸦啄蝗且尽是岁熟人以为至诚之感 伊拉温旧作移刺温今改正〉刘仲洙〈宛平〉
〈人大定中为祁州刺史以六善为教民化之〉张行𥳑〈日照人章宗时为顺天军节度使帝〉
〈曰卿至保州如何治之对曰臣奉行法令不敢违失狱讼之事以情察之钤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镇〉
〈静为务庶几万分之一〉完颜衷〈中都司属司人章宗时历蠡州刺史平赋役无扰民立石〉
〈颂遗爱〉刘弁〈泰和中为唐令莅政公勤开广利渠引唐水溉田数千顷又引而东以灌邻邑〉
〈世赖其利〉徒单航〈为安州刺史会元兵大至声言都城失守可速降航尽出家财以犒军民〉
〈尽力备御度不可支乃先缢其妻孥遂自缢城破人犹力战死者甚众〉博舒鲁福夀
〈为唐邑主簿元兵攻唐邑福夀与战死之赠官三阶 博舒鲁福夀旧作孛齐鲁福夀今攻正〉︹元︺
益良特穆尔〈回鹘人太祖以中原多盗选充大断事官从额真出镇顺天等路布德化〉
〈宽征徭盗遁奸革州郡以安 益良特穆尔旧作岳璘帖穆尔额真旧作干真今并改正〉耶律
伯坚〈桓州人至元九年授清苑县尹初安肃州苦徐水之害大司农欲夺水故道导水使东东〉
〈则清苑被其害伯坚力陈利害事遂得已县西有塘水溉民田甚广势家据以为硙伯坚命决水注〉
〈之田许以溉田之馀月乃得堰水置硙著为定制县居南北之冲岁为亲王大官治供帐于县西吏〉
〈缘侵渔其费不赀伯坚命筑公馆以代供帐其弊遂绝凡赋役尤重于他县者必诣府力争之在清〉
〈苑四年民亲戴如父母比去立石颂其徳〉吴鼎〈燕人至大元年授保定路总管时太后欲幸五〉
〈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𮞉岭以取捷径遣使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陡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
〈宜往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额尔鲁克布哈〈𫎇古人至正中除保定路达鲁噶齐〉
〈保定岁输粮数十万于新乡苦弗便额尔鲁克布哈请输京仓以便之俄除吏部尚书父老诣阙乞〉
〈留遂以尚书知郡事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额尔鲁克布哈〉
〈疏请留其兵自统黒军数千人围结西山八十二寨军势大张贼皆遁去及召还民绘像祀之 额〉
〈尔鲁克布哈旧作月鲁不花达鲁噶齐旧作建鲁花赤今并改正〉︹明︺陈哲〈宣徳中知博野〉
〈县民大爱之以旧官还职当去部民恳诉于巡按御史言旧官不逮哲远甚乞还哲以活百姓御史〉
〈以闻诏许之〉盛容〈无锡人景泰中知束鹿县县苦徭役不均为之立九则法上下称便母忧〉
〈去民俟其服除诣阙乞还容命再任益不用鞭扑讼者喻之辄叩头听受邻邑讼不决亦皆赴诉片〉
〈言折服惠政并敷〉杨集〈常熟人景泰中知安州有政声筑堤植柳以防水患民甚德之〉秦
纮〈单县人天顺初知雄县奉御杜坚以捕天鹅至从人暴横纮执而杖之坐下诏狱民五千人诣〉
〈阙为纮讼冤乃调边县〉吴岳〈汶上人嘉靖中为保定知府敦教厉俗不事摘发而胥吏市猾〉
〈自无越轶百姓莫不戴德〉严清〈云南后卫人嘉靖中知保定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议〉
〈罢之赈荒弭盗善政著闻人以比前守盛容吴岳〉萧文清〈庐陵人嘉靖中知祁州会水灾〉
〈发仓以赈全活甚众筑堤捍水植柳数千株世赖其利〉谷中虚〈海丰人嘉靖中为高阳知〉
〈县时年十九发奸摘伏无遁情吏民骇服御史欲试其才仓卒行部中虚规画井然诘以疑事立判〉
〈御史大奇之荐诸朝〉王象乾〈山东新城人万历时为保定知府岁凶借马价银万两赈诸邑〉
〈约明岁输银粟还官至期𫉬利数千悉散贫民资牛种〉王象复〈山东新城人官保定同知〉
〈以不拜魏忠贤祠削籍归〉冒守愚〈如皋人万历中知高阳县修筑河堤三十里夹河植柳名〉
〈曰万柳金堤〉杨一桂〈安邑人万历时知唐县开渠七十里导唐水以灌田历村落三十八〉
〈建闸二十五以时蓄所溉田无算民立祠渠上祀之〉段纬〈崇祯中知庆都县修筑堤堰易〉
〈土以石随时潴泄民赖其利〉秦三辅〈三原人崇祯中知新城县李九成等攻城与训导王〉
〈协中御之并死赠三辅光禄少卿建祠祀之〉崔泌之〈鹿邑人崇祯中知清苑县多惠政士〉
〈民感之辅臣周延儒憾御史王宗昌异已嗾知府史躬盛讽泌之摭其令县时不法状泌之毅然曰〉
〈杀人媚人吾不为也以是𫉬谴去后死难〉黄承宗〈崇桢时知庆都县有吏才恤民隐抑豪右〉
〈十一年城破死之〉李献明〈夀光人崇祯中为保定推官大兵临遵化时献明以查盘在〉
〈城或劝之行献明曰莫非王土安敢避难与巡抚王元雅死之赠光禄少卿〉郑延任〈临清〉
〈人崇祯时为安肃知县 大兵破安肃延任与妻俱死教谕灵夀耿三麟亦殉节〉熊嘉遇
〈滦城人崇祯中官定兴教谕城破死之〉陈显元〈崇祯十五年知新安县值大乱后抚民以〉
〈恩惠政甚著以城堞倾颓不能守率士民入保阙门塞流贼至死守旬馀城陷大骂不屈为贼支解〉
何复〈平度州人崇祯十七年授保定知府闻流贼已薄城单骑兼程抵任同知邵宗元以印授〉
〈之复不受曰公部署已定我与戮力可也遂昼夜守御及事急复自爇西洋炮火燎几死未几贼火〉
〈箭焚城楼死焉〉邵宗元〈砀山人崇祯末为保定同知有治行李自成来犯宗元集诸生讲见〉
〈危致命章词气激烈讲毕登城分守及都城陷贼以书说降宗元手裂之诘日寇大至络绎三百里〉
〈城中守益坚贼稍稍引却会督师大学士李建泰辇饷求入城不得已纳之贼攻益急建泰与中军〉
〈郭中杰等为内应城遂陷宗元不屈死之是日去都城之陷已五日矣〉刘忠嗣〈清苑人崇〉
〈桢末为保定后卫指挥同知性忠勇为侪辈所服李自成犯境忠嗣守东城将陷召女弟适杨千户〉
〈者归令与妻毛氏媳王氏同处一室以弓弦勒杀之复登陴拒守城破奋刀斫贼贼支解之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又守备张大同与子之坦力战死同死者指挥文运昌刘洪恩戴〉
〈世爵刘元靖吕九章吕一照李一广中军杨儒秀镇抚管民治千户杨仁政等二十四人〉
︹本朝︺胡延年〈光州人顺治七年知保定府遇事敢为郡猾隐占民田为之清理凡千有馀亩〉
〈豪强慑服威惠咸著〉武国楹〈奉天人知保定府时民闲坟墓圈入旗地不复容子孙葬祭国〉
〈楹请还之民〉郭宸郛〈泾阳人顺治十二年知清苑县以廉直称布衣蔬食不异寒素遇事〉
〈挺然上官不能折以忧去行李萧然一仆一婢一羸马而已〉姚文燮〈桐城人康熙初知雄〉
〈县时浑河泛溢田庐漂没民多流徙文燮悉招徕之捐资修城筑堤造桥以利渉者人名之曰姚公〉
〈桥俗以浑河有龙乃仿韩愈祭鳄鱼故事为文檄之水果退邑岁贡狐皮苦累无已遂条陈十三难〉
〈上之大吏题请𫉬免又立屯丁为圑长以守望而盗贼不敢入境百姓咸称颂之〉阎兴
〈宣府人知新城县革吏胥之弊令民自纳丁银息讼劝耕捐俸修学政绩甚著〉赵士麟〈云南〉
〈河阳人康熙初知容城县县有不便民者二十事力请除之会县境盗起士麟密迹其巢牒安肃合〉
〈兵剿捕盗遂空尝建书院与诸生讲论学者辑其语为敬一录共传习焉〉邵嗣尧〈猗氏人康〉
〈熙时以巡抚于成龙荐授清苑县砥砺廉明声称藉甚咸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复以尚书王隲〉
〈荐升任去〉
前提调官〈臣〉沈兆沄恭 纂辑
提调 官〈臣〉王广䕃恭覆 辑
校对官〈臣〉李孚忠恭 校
校对 官〈臣〉沈维钰恭覆校
- 945年 (提及)
- 960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275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711年 (提及)
- 540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533年 (提及)
- 1004年 (提及)
- 1125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1214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909年 (提及)
- 586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959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46年 (提及)
- 500年 (提及)
- 955年 (提及)
- 987年 (提及)
- 1286年 (提及)
- 501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757年 (提及)
- 692年 (提及)
- 704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997年 (提及)
- 1374年 (提及)
- 1208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475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76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810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79年 (提及)
- 1759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773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998年 (提及)
- 748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983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前124年 (提及)
- 前127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1219年 (提及)
- 前243年 (提及)
- 581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576年 (提及)
- 614年 (提及)
- 130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761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前201年 (提及)
- 前59年 (提及)
- 1003年 (提及)
- 前20年 (提及)
- 397年 (提及)
- 199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401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982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550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789年 (提及)
- 1808年 (提及)
- 1698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804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782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278年 (提及)
- 989年 (提及)
- 991年 (提及)
- 995年 (提及)
- 1005年 (提及)
- 1272年 (提及)
- 1308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