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109
五行六 ◄ |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 司隶 |
► 郡国二 |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臣昭案:志犹有遗阙,今众书所载,不可悉记。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据而未备者,皆先列焉。〉以为《郡国志》。〈本志唯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新注证发,臣刘昭采集。〉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帝王世记曰:“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锺,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锺,斗建在卯,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沈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协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锺,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锺,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闲。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而佗说称日月所照三十五万里。考诸子所载,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近为虚诞。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乱德,其制无闻矣。洎颛顼之所建,帝喾受定,则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阯,西蹈流沙,东极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至尧遭洪水,分为十二州,今虞书是也。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九百(一)〔三〕十万(八)〔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财用,俭则有馀,奢则不足。以男女耕织,不夺其时,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年之储。及夏之衰,弃稷弗务,有穷之乱,少康中兴,乃复禹迹。孔甲之至桀行暴,诸侯相兼,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民离毒政,将亦如之。殷因于夏,六百馀载,其闲损益,书策不存,无以考之。又遭纣乱,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民众之损,将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错,民口千三百七十一万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万一千人,周之极盛也。其后七十馀岁,天下无事,民弥以息。及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厉之乱,平王东迁,三十馀载,至齐桓公二年,周庄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内,非天王九傧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于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万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万四千人。其后诸侯相并,当春秋时,尚有千二百国。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至于战国,存者十馀。于是从横短长之说,相夺于时,残民诈力之兵,动以万计。故崤有匹马之祸,宋有易子之急,晋阳之(国)〔围〕,县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周之列国,唯有燕、卫、秦、楚而已。齐及三晋,皆以篡乱,南面称王。卫虽得存,不绝若线。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馀万,推民口数,尚当千馀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犹以馀力,行参夷之刑,收太半之赋,北筑长城四十馀万,南戍五岭五十馀万,阿房、骊山七十馀万,十馀年闲,百姓死没,相踵于路。陈、项又肆其馀烈,故新安之坑,二十馀万,彭城之战,睢水不流。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自孝惠至文、景,与民休息,六十馀岁,民众大增,是以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武帝乘其资畜,军征三十馀岁,地广万里,天下之众亦减半矣。及霍光秉政,乃务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虽时征行,不足大害,民户又息。元始二年,郡、国百三,县、邑千(四)〔五〕百八十七,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万五十五人,汉之极盛也。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三)〔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于孝和,民户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闲,兵饥之苦,民人复损。至于孝桓,颇增于前。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垦田亦多,单师屡征。及灵帝遭黄巾,献帝即位而董卓兴乱,大焚宫庙,劫御西迁,京师萧条,豪桀并争,郭汜、李傕之属,残害又甚,是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陕津之难,以箕撮指,安邑之东,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剥庶民,三十馀年。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授)〔受〕禅,人众之损,万有一存。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所领兵户凡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汉永和五年,南阳户五十馀万,汝南户四十馀万,方之于今,三帝鼎足,不逾二郡,加有食禄复除之民,凶年饥疾之难,见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自禹至今二千馀载,六代损益,备于兹焉。”臣昭案:谧记云春秋时有千二百国,未知所出。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盖千八百国。转相吞灭,数百年闲,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
司隶
[编辑]河南尹
[编辑]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应劭汉官曰:“尹,正也。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后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罚纤釐之恶,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尤著明也。”〉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万八百二十七。
〖雒阳〈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阳。”魏氏春秋曰:“有委粟山,在阴乡,魏时营为圆丘。”皇览曰:“县东北山苌弘冢,县北芒山道西吕不韦冢。”〉〗周时号成周。〈公羊传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帝王世记曰:“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晋元康地道记曰:“城内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里)〔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城东北隅周威烈王冢。”〉有狄泉,在城中。〈左传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预曰城内太仓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绕之。案:此水晋时在东(官)〔宫〕西北。帝王世记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东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又太仓中大冢,周景王也。”〉有唐聚。〈左传昭二十三年“尹辛败刘师于唐”。〉有上程聚。〈古程国,史记曰重黎之后,伯休甫之国也。关中更有程地。帝王世记曰“文王居程,徙都丰”,故此加为上程。〉有士乡聚。〈冯异斩武勃(也)〔地〕。〉有褚氏聚。〈左传昭二十六年“王宿褚氏”,杜预曰县南有褚氏亭。〉有荣锜涧。〈左传周景王“崩于荣锜氏”,杜预曰巩县西。〉有前亭。〈杜预曰县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有圉乡。〈左传昭二十二年单氏“伐东圉”,杜预曰县东南有圉乡。又西南有戎城,伊雒之戎。〉有大解城。〈左传昭二十三年晋师次于解,杜预曰县西南有大解、小解。〉
〖河南〈帝王世记曰:“城西有郏鄏陌,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本传有(员)〔负〕犊山。〉〗周公时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郑玄诗谱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宅雒邑,使邵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博物记曰:“王城万七百二十丈,郛方(七)〔一〕十里,南望雒水,北至陕山。”地道记曰去雒城四十里。左传定八年“单子伐谷城”,杜预曰在县西。〉东城门名鼎门,〈帝王世记曰:“东南门九鼎所从入。”又曰:“武王定鼎雒阳西南,雒水北鼎中观是也。”〉北城门名干祭。〈左传昭二十四年“士伯立于干祭”。皇览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灵王冢,民祠之不绝。”〉又有甘城,〈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有蒯乡。〈左传昭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晋地道记曰:“在县西南,有蒯亭。”〉
〖梁〗故国,伯翳后。〈有阳人聚。史记曰:“秦灭东周,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有霍阳山。〈左传哀四年“楚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有注城。〈史记曰魏文侯(四)〔三〕十二年败秦于注。博物记曰:“梁伯好土功,今梁多有城。”〉
〖荧阳〗有鸿沟水。〈文颖曰:“于荧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即官度水也。”〉有广武城。〈西征记曰:“有三皇山,或谓三室山。山上有二城,东者曰东广武,西者曰西广武,各在山一头,相去二百馀步,其闲隔深涧,汉祖与项籍语处。”〉有虢亭,虢叔国。有陇城。〈左传文(三)〔二〕年“盟于垂陇”。〉有薄亭。有敖亭。〈周宣王狩于敖。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秦立为敖仓。〉有荧泽。〈左传宣十二年楚潘党逐魏锜及荧,杜预曰县东荧泽也。〉
〖卷〈左传成十年晋郑盟修泽,杜预曰县东有修武亭。〉〗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史记苏秦说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有垣雍城,或曰古衡雍。〈史记无忌谓魏王曰:“王有郑地,得垣雍”者也。杜预曰即是衡雍。又今县所治城。〉有扈城亭。〈左传庄二十三年“盟于扈”,杜预曰在县西北。〉
〖原武〗
〖阳武〗〈有武彊城。史记曰曹参攻武彊。秦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
〖中牟〈左传宣元年诸侯救郑,遇于北林,杜预曰县西南有林亭,在郑北。〉〗有圃田泽。〈左传曰原圃。尔雅十薮,郑有圃田。〉有清口水。〈左传闵二年遇于清,杜预曰县有清阳亭。〉有管城。〈杜预曰管国也,在京县东北。汉书音义曰:“故管叔邑。”〉有曲遇聚。〈前书曹参破杨熊。〉有蔡亭。
〖开封〗〈左传哀十四年“逢泽有介麋”,杜预曰在县东北,远,疑〔非〕。徐广曰逢池也。〉
〖菀陵〗有[C97B]林。〈左传宣元年诸侯会于棐林,杜预曰县东〔南〕有林乡。徐齐民北征记曰:“县东南有大隧涧,郑庄公所阙。又大城东临濮水,水东溱水注于洧,城西临洧水。”〉有制泽。〈左传(宣)〔成〕十〔六〕年诸侯迁于制田,杜预曰县东有制(城)〔泽〕。〉有琐候亭。〈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之师次于琐,杜预曰县东有琐侯亭。〉
〖平阴〗
〖谷城〗[E767]水出。〈博物记曰:“出潜亭山。”〉有函谷关。〈西征记曰:“函谷左右绝岸十丈,中容车而已。”〉
〖缑氏〈左传曰吕相绝秦伯,“殄灭我费、滑”,杜预曰滑国都于费,今缑氏县。案本纪,县有百坏山。干宝搜神记曰:“县有延寿城。”〉〗有邬聚。〈左传王取邬、刘,杜预曰邬在县西南。〉有轘辕关。〈瓒曰:“险道名,在县东南。”〉
〖巩〈巩伯国。左传曰“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曰县西南有汤亭。帝王世记曰:“汤亭〔在〕偃师。”又曰:“夏太康五弟,须于雒汭,在县东北三十里。”〉〗有寻谷水。〈左传昭二十三年王师、晋师围𬩽中。史记(曰)张仪〔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徐广曰县有寻口。〉有东訾聚,今名訾城。〈左传昭二十三年“单子取訾”,杜预曰在县西南。晋地道记曰在县之东。〉有坎[C279]聚。〈左(氏)〔传〕,周襄王出,国人纳之坎埳,杜预曰在县东。地道记在南。〉有黄亭。有湟水。〈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杜预曰有黄亭,在县西(北)〔南〕。〉有明谿泉。〈左传昭二十(三)〔二〕年“贾辛军于谿泉”。〉
〖成睾〈史记曰,成睾北门名(王)〔玉〕门。左传“破燕师于北制”。杜预曰“北制,一名虎牢”,亦即此县也。穆天子传曰:“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献天子,命为柙,而畜之东虢,是曰虎牢。”左传曰郑子皮劳晋韩宣子于索氏,杜预曰县东有大索城。尚书禹贡“至于大岯”,张揖云成睾县山。又有旋门阪,县西南十里,见东京赋(曰)。〉〗有旃然水。〈左传襄十八年楚伐郑,次旃然。〉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左传曰周襄王处郑地汜。〉
〖京〗〈郑共叔所居,左传云“谓之京城大叔”。应劭曰:“有索亭。楚汉战京、索。”北征记又有索水。〉
〖密〈春秋时曰新城,传曰新密。僖六年诸侯围新城,杜预曰一名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有草焉,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尪)〔{艹狼}〕,服者不夭。”〉有梅山。〈左传曰襄十八年楚伐郑,右回梅山,在县西北。〉有陉山。〈史记魏襄王六年伐楚,败之陉山。秦破魏华阳,地亦在县。杜预遗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产,邪东北向新郑城,不忘本也。”〉
〖新城〈左传曰文十七年周败戎于邥垂,杜预曰县北有垂亭。史记秦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徐广曰“与阳人聚相近,在雒阳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闲”。〉〗有高都城。〈史记苏代说韩相国以高都与周者。〉有广成聚。〈有广成菀。〉有[D822]聚,古[D822]氏,今名蛮中。〈左传昭十六年楚杀鄤子,杜预曰县东南有蛮城。又祭遵获张满也。〉
〖匽师〈帝王世记曰:“帝喾所都,殷盘庚复南亳,是为西亳。”皇览曰“北有睾繇祠”,又曰“有汤亭,有汤祠”。〉〗有尸乡〈帝王世记曰:“尸乡在县西二十里。”〉,春秋时曰尸氏。〈左传昭二十六年刘人败子朝之师于尸氏。前书田横自杀处。〉
〖新郑〗《诗》郑国,祝融墟。〈皇甫谧曰:“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平〗
河内郡
[编辑]高帝置。雒阳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怀〗有[DAF4]城。〈左传曰王取郑隰城,杜预曰在县西南。传又曰却至与周争鄇田,杜预曰县西南有鄇人亭。〉
〖河阳〈左传曰王与郑盟,杜预曰县南孟津。〉〗有湛城。
〖轵〈左传曰王以苏忿生田向与郑,杜预曰县西北地名向上。〉〗有原乡。〈左传曰王与郑原,杜预曰沁水西北有原城。〉有[CA4D]梁。〈左传曰襄十六年诸侯会湨梁。〉
〖波〗有[D13D]城。〈左传曰王与郑𫄨,杜预曰在野王县西南。〉
〖沁水〗〈山海经曰沁水出井陉东。〉
〖野王〗有太行山。〈山海经曰:“其上有金玉,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麋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驒还。”郦食其说曰“杜太行之道”,韦昭曰在县北。〉有射犬聚。〈世祖破青犊也。〉有[B534]城。〈史记曰纣以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徐广曰“鄂”一作“邘”。武王子封在县西北。〉
〖温〗苏子所都。济水出,王莽时大旱,遂枯绝。〈皇览曰:“县郭东济水南有虢公冢。”〉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臣瓒曰:“丘名也,非国,在襄国西。”〉有李城。〈史记曰邯郸李同却秦兵,赵封其父李侯,徐广曰即此城。〉
〖山阳〗邑。有雍城。〈杜预曰古雍国,在县西。〉有蔡城。〈蔡叔邑此,犹郑管城之类乎?〉
〖武德〗
〖获嘉〗侯国。
〖修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左传僖四年晋文公围南阳。史记曰:“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山海经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郭璞曰:“修武县北黑山亦出清水。”〉阳樊、攒茅田。〈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阳樊。”杜预曰县西北有(赞)〔攒〕城。左传曰定元年魏献子田大陆,杜预曰西北吴泽也。〉有小修武聚。〈春秋曰宁。史记曰高祖得韩信军小修武,晋灼曰在城东。〉有𬯎城。〈左传隐十一年“以𬯎与郑”。〉
〖共〗本国。淇水出。〈前志注曰水出北山。博物记曰:“有奥水,流入淇水,有绿竹草。”〉有[B02A]亭。〈凡伯邑。〉
〖汲〗〈晋地道记曰有铜关。〉
〖朝歌〈有鹿腹山。〉〗纣所都居,〈帝王世记曰纣糟丘、酒池、肉林在城西。前书注曰鹿台在城中。〉南有牧野,〈去县十七里。〉北有邶国,南有宁乡。〈史记旡忌说魏安僖王曰“通韩上党于共宁”,徐广曰有宁乡。左传曰襄二十三年“救晋,次雍榆”,杜预曰县东有雍城是也。〉
〖荡阴〗有[BD39]里城。〈韦昭曰:“羑音酉。文王所拘处。”〉
〖林虑〗故隆虑,殇帝改。有铁。〈徐广曰:“洹水所出。苏秦合诸侯盟处。”班叔皮游居赋亦曰“漱余马乎洹泉,嗟西伯于牖城”。〉
河东郡
[编辑]秦置,雒阳西北五百里。〈博物记曰:“有山泽近盐。沃土之民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二十城,户九万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万八百三。
〖安邑〈帝王世记曰:“县西有鸣条陌。汤伐桀,战昆吾亭。左传昆吾与桀同日亡。”地道记〔巫〕咸山在南。〉〗有铁,有盐池。〈前志曰池在县西南。魏都赋注曰在猗氏六十四里。杨佺期雒阳记曰:“河东盐池长七十里,广七里,水气紫色。有别御盐,四面刻如印齿文章,字妙不可述。”〉
〖杨〗有高梁亭。〈左传曰僖(九)〔二十四〕年晋怀公死高梁,杜预曰在县西南。地道记有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邑也。〉
〖平阳〗侯国。〈左传曰成七年诸侯盟马陵,杜预曰卫地也,平阳东南地名马陵。又说在魏郡元城。〉有铁。尧都此。〈晋地道记曰有尧城。〉
〖临汾〈博物记曰有贾乡,贾伯邑。〉〗有董亭。〈左传曰晋改蒐于董,杜预曰县有董亭。〉
〖汾阴〈博物记曰:“古之纶,少康邑。”〉〗有介山。〈县西北有狐谷亭。郭璞尔雅注曰:“县有水口,如车轮许,𣸣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
〖蒲板〗有雷首山。〈史记曰赵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饿人祇弥明。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所耕处。又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马融曰在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有沙丘亭。〈左传曰文十二年秦晋战河曲,杜预曰在县南。汤伐桀,孔安国曰河曲之南。〉
〖大阳〗有吴山,上有虞城。〈杜预曰虞国也。帝王世记曰:“舜嫔于虞,虞城是也。”亦谓吴城,史记秦昭王伐魏取吴城,即此城也。皇览曰:“盗跖冢临河〔曲〕。”博物记曰傅岩在县北。〉有下阳城。〈虢邑,左传僖二年虞、晋所灭。县东北三十里。〉有茅津。〈左传曰“秦伐晋,遂自茅津济”,杜预曰在县西。南有茅亭,即茅戎。〉有颠𫐉坂。〈左传曰“入自颠𫐉”。博物记曰在县盐池东,吴城之北,今之吴阪。杜预曰在县东北。〉
〖解〈左传曰咎犯与秦晋大夫盟于郇,杜预曰县西北有郇城。博物记曰有智邑。〉〗有桑泉城。〈左传僖二十四年晋文公入桑泉,杜预曰在县西二十里。〉有臼城。〈左传曰晋文公入取臼衰者也。杜预曰在县东南。博物记曰:“臼季邑。县西北卑耳山。县西南齐桓公西伐所登。”〉有解城。〈左传僖十五年晋侯赂秦,内及解梁城。〉有瑕城。〈左传文十二年秦侵晋及瑕,杜预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
〖皮氏〗有耿乡。〈尚书祖乙徙耿。左传闵元年晋灭耿,杜预曰县东南有耿乡。博物记曰有耿城。〉有铁。有冀亭。〈左传僖二年,晋荀息曰“冀为不道”,杜预曰国,在县东北。史记苏代说燕王曰“下南阳,封冀。”〉
〖闻喜〗邑,〈博物记曰县治涑之川。史记曰伐韩到干河。郭璞曰:“县东北有干河口,但有故沟处,无复水。”左传曰僖三十一年“晋蒐清原”,杜预曰在县北。〉本曲沃。〈曲沃在县东北数里,与晋相去六七百里。见毛诗谱注。〉有董池陂,古董泽。〈左传曰“改蒐于董”,“董泽之蒲”。〉有稷山亭。〈县西五十里。左传曰宣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有涑水。〈左传吕相绝秦,曰“伐我涑川”。〉有洮水。
〖绛〗邑。〈县西有绛邑城,杜预曰故绛也。〉有翼城。〈左传隐五年曲沃伐翼,杜预曰在县东八十里。〉
〖永安〗故[E5E9],〈史记曰周穆王封造父赵城,徐广曰在永安。博物记曰有吕乡,吕甥邑也。〉阳嘉二年更名。〈杜预曰县东北有彘城。〉有霍大山。〈尔雅曰:“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左传曰闵元年晋灭霍,杜预曰“县东北有霍大山”。史记曰原过受神人书,称“余霍大山山阳侯天吏也”。又蜚廉于山得石椁,仍葬也。〉
〖河北〗《诗》魏国。有韩亭。
〖猗氏〗〈地道记曰:“左传文十三年‘詹嘉处瑕’,在县东北。”〉
〖垣〗有王屋山,兖水出。〈史记曰:“魏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记曰:“山在东,状如垣。”〉有壶丘亭。〈左传襄元年晋讨宋五大夫,寘诸瓠丘,杜预曰县东南有壶丘亭。〉有邵亭。〈博物记曰:“县东九十里有郫邵之厄,贾季迎公子乐于陈,赵孟杀诸郫邵。”〉
〖襄陵〗〈晋地道记曰晋武公〔自〕曲沃徙此。〉
〖北屈〈左传曰“二屈”,杜预曰“二”当为“北”。传曰“屈产之乘”,有骏马。〉〗有壶口山。〈禹贡曰:“壶口治梁及岐。”〉有采桑津。〈左传僖八年晋败狄于采桑,杜预曰县西南有采桑津。〉
〖蒲子〗〈左传曰晋文公居蒲城,杜预曰今蒲子县。〉
〖濩泽〗侯国。有析城门。〈前志曰在县西南。〉
〖端氏〗〈史记曰,赵、韩、魏分晋,封晋端氏。〉
弘农郡
[编辑]武帝置。其二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户四万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万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农〗故秦函谷关,〈左传曰“虢公败戎于桑田”,杜预曰在县东北桑田亭。〉烛水出。〈前志出(衡)〔衙〕(山)岭下谷。〉有枯枞山。〈本传赤眉立盆子于郑北,古今注曰在此山下。〉有桃丘聚,故桃林。〈左传曰守桃林之塞,博物记曰在湖县休与之山。〉有务乡。〈赤眉破李松处。〉有曹阳亭。〈史记曰,章邯杀周章于曹阳,晋灼曰县东十三里。又献帝东归败处,曹公改曰好阳。〉
〖陕〈史记曰:“自陕以西,邵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本虢仲国。〈杜预曰虢都上阳,在县东〔南〕。有虢城。〉有焦城。〈故焦国,史记曰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有陕陌。〈博物记:“二伯所分。”〉
〖黾池〗穀水出。〈前志曰出穀阳谷。〉有二崤。
〖新安〗涧水出。〈博物记曰:“西汉水出新安入雒。”又有孝水,见潘岳西征赋。〉
〖宜阳〗〈有金门山,山竹为律管。〉
〖陆浑〗西有虢略地。〈左传僖十五年晋侯赂秦,东尽虢略,杜预曰从河曲南行,而东尽故虢。〉
〖卢氏〗有熊耳门,〈山海经曰:“其上多漆,其上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鱼。”〉伊水、清水出。〈晋地道记:“伊东北入雒。”〉
〖湖〗故属京兆。〈前志有鼎湖。〉有閺乡。〈皇览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闅乡南。”秦又改曰宁秦。〉
〖华阴〗故属京兆。〈史记曰魏文侯三十六年齐侵阴晋。前志曰高帝改曰华阴。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高诱曰“或在华阴西”。诱又曰“桃林县西长城是也”。晋地道记曰“潼关是也”。〉有太华山。〈左传晋赂秦,南及华山。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武王放马牛于桃林墟,孔安国曰在华山东。晋地道记山在县西南。〉
京兆尹
[编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建武十五年属。雒阳西九百五十里。〈决录注曰:“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十城,户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万五千五百七十四。
〖长安〗高帝所都。〈汉旧仪曰:“长安城方(亦)〔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顷。城中皆属长安令。”辛氏三秦记曰:“长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所传,尽凿龙首山为城。”皇览曰:“卫思后葬城东南桐(松)〔柏〕园,今千人聚是。”〉镐,在上林菀中。〈孟康曰:“长安西南有镐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曰:‘为吾遗镐池君。’”古史考曰:“武王迁镐,长安丰亭镐池也。”皇览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镐聚东杜中。”〉有细柳聚。〈前书周亚夫所屯处。〉有兰池。〈史记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盗兰池。三秦记曰:“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为鲸鱼二百丈。”〉有曲邮,〈前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有杜邮。〈史记曰白起死处。三秦记曰:“长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杜预曰“毕国在西北。”〉
〖霸陵〗有枳道亭。〈前书秦王子婴降于轵道旁,地道记曰霸水西。〉有长门亭。〈前书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立五帝坛。〉
〖杜陵〈杜预曰古唐杜氏也。〉〗酆在西南。〈杜预曰:“在鄠县东。”决录注曰:“镐在酆水东,酆在镐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郑〗〈史记杀商君郑黾池。郑桓公封于此。黄图云:“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巡复之。”〉
〖新丰〗有骊山,〈杜预曰:“古骊戎国。”韦昭曰:“戎来居此山,故号骊戎。”三秦记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斋戒往,即疾风暴雨。人理欲上,则杳冥失道。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案关中图,县南有新丰原,白鹿在霸陵。〉东有鸿门亭〈前书高帝见项羽处,孟康曰“在县东七十里,旧大道北下阪口名”。关中记云始皇陵北十馀里有谢聚。〉及戏亭。〈周幽王死处,苏林曰县东南四十里。〉有[C37D]城。
〖蓝田〗出美玉。〈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地道记有虎候山。〉
〖长陵〗故属冯翊。〈蔡邕作樊陵颂云:“前汉户五万,口有十七万,王莽后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领户不盈四千。园陵蕃卫粢盛之供,百役出焉。民用匮乏,不堪其事。”〉
〖商〗故属弘农。〈帝王世记曰:“契所封也。”左传哀四年“将通于少习”,杜预曰少习,县东之武关。〉
〖上雒〗侯国。有冢领山,雒水出。故属弘农。〈山海经曰雒水出(护)〔讙〕举之山。案(众)〔史〕记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经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东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谓之雒汭。〉有菟和山。〈左传哀四年,楚司马军于菟和。〉有苍野聚。〈左传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师军苍野,杜预曰在县南。〉
〖阳陵〗故属冯翊。
左冯翊
[编辑]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雒阳西六百八十八里。〈决录注曰:“冯,冯也。翊,明也。”〉十三城,户三万七千九十,口十四万五千一百九十五。〈潘岳关中记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光武东都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
〖高陵〗
〖池阳〗〈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县瓠中是也。地道记“有嶻辥山,在北。有鬼谷,生三所氏”。案:史记鬼谷在颍川阳城,与地记不同。〉
〖云阳〗〈有荆山。帝王世记曰:“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祋祤〗永元九年夏。[1111]
〖频阳〗
〖万年〗〈帝王世记曰“秦献公都栎阳”是也。〉
〖莲勺〗
〖重泉〗
〖临晋〗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乡。〈古芮国,与虞相让者。〉有王城。〈史记曰秦厉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即此城也。左传晋阴饴甥与秦伯盟王城,杜预曰后改为武乡,在县东。〉
〖郃阳〗永平二年夏。
〖夏阳〗有梁山、〈诗云:“弈弈梁山。”在县西北。公羊传曰河上之山也。杜预曰古梁国。史记曰本少梁。尔雅曰梁山,晋望也。〉龙门山。〈书曰导河积石,历龙门。太史公曰“迁生龙门”,韦昭曰在县北。博物记曰:“有韩原,韩武子采邑。”〉
〖衙〗〈左传文二年晋败秦于彭衙。皇览曰:“有苍颉冢,在利阳亭南,坟高六丈。”〉
〖粟邑〗永元九年夏。
右扶风
[编辑]秦属内史,武帝分,改名。〈决录曰:“扶风,化也。”〉十五城,户万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万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大丘,〈又名废丘,周懿王、章邯所都。〉高帝改。
〖安陵〗〈皇览曰:“县西北毕陌,秦武王冢。”〉
〖平陵〗
〖茂陵〗
〖鄠〈古扈国。〉〗丰水出。〈左传曰“康有酆宫之朝”,杜预曰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有甘亭。〈帝王世记曰在县南。夏启伐扈,大战于甘。又南山有王季冢。〉
〖郿〗有邰亭。〈史记曰封弃于邰,徐广曰今斄乡。又案王忳传,郿之斄亭,为冤鬼报戮故亭长者也。秦是荣县,后省。帝王世记曰:“秦出公徙平阳。”新论曰:“邰在漆县,其民有会日,以相与夜中巿,如不为,则有灾咎。”〉
〖武功〗永平八年夏。有太一山,本终南。垂山,本郭物。〈前志在县东。〉有斜谷。〈西征赋注曰:“褒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陈仓〗〈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
〖汧〈尔雅(曰)十薮,秦有杨纡,郭璞曰在县西。〉〗有吴岳山,〈郭璞曰:“别名吴山,周礼所谓岳山者。”〉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来歙开道处。〉
〖渝麋〗侯国。
〖雍〈左传邵穆公采邑,史记有鸿冢。〉〗有铁。〈帝王世记曰秦德公徙都。〉
〖栒邑〗有豳乡。〈郑玄诗谱曰:“豳者,公刘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又有刘邑。〉
〖美阳〗有岐山,〈左传椒举曰:“成王有岐阳之蒐。”山海经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有周城。〈杜预曰城在县西北。帝王世记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漆〗有漆水。〈山海经曰:“(〈革俞〉)〔羭〕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诗云‘自土沮、漆。’”地道记曰水在县西。皇览曰:“有师旷冢,名师旷山。”〉有铁。〈杜预曰豳国在东北。帝王世记曰有豳亭。〉
〖杜阳〗永和二年夏。〈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
右司隶校尉部,郡七,县、邑、侯国百六。〈汉(书)旧仪曰:“司隶治所,故孝武庙。”魏(志)略曰:“曹公分关中置汉兴郡,(国)〔用〕游楚为太守。”献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渝麋、杜阳、陈仓、汧五县也。”〉
校勘记
[编辑]三三八五页 九行 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 按:细注既进为大字,则山川地名与郡县名同为大字,殊欠分晓,今郡县名悉用黑体字以别之。
三三八五页 九行 新注证发 汲本“新”作“细”。钱大昭谓闽本亦作“新”。
三三八五页一0行 帝王世记 按:别本“记”皆作“纪”,今悉依原本。
三三八五页一一行 自斗十一度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费直周易分野寿星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寿星起斗六度,陈卓云斗十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 自婺女八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
三三八五页一二行 至危十六度 按:惠栋谓陈卓云十五度。
三三八六页 一行 自危十七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 二行 自奎五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奎二度,蔡邕起奎八度。
三三八六页 三行 自胃七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娄十度,蔡邕起胃一度。
三三八六页 四行 自毕十二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毕九度,蔡邕起毕六度。
三三八六页 五行 自井十六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井十二度,蔡邕起井十度。
三三八六页 五行 自柳九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柳五度,蔡邕起柳三度。
三三八六页 五行 至张十七度 按:惠栋谓陈卓云十六度。
三三八六页 六行 斗建在未 按:“斗”原讹“中”,迳改正。
三三八六页 六行 自张十八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张十三度,蔡邕起张十二度,陈卓起张十七度。
三三八六页 七行 自轸十二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轸七度,蔡邕起轸六度。
三三八六页 八行 今韩分野 惠栋谓陈卓云郑之分野,郑玄案堪舆书,寿星,郑也,作“韩”者误。按:王先谦谓韩灭郑,故亦称郑,竹书可证,惠以“韩”为误字,非。
三三八六页 八行 自氐五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氐十一度,蔡邕起亢八度。
三三八六页 九行 自尾十度 按:惠栋谓费直起尾九度,蔡邕起尾四度。
三三八六页 九行 至斗十度 汲本、殿本“十”作“七”。 按:惠栋谓陈卓云斗十一度。
三三八六页一一行 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 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各言星度之数,下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不应于北方星度独言四分度之一也,“四分度之一”五字自是衍文。今据删。
三三八七页 二行 定垦者九百(一)〔三〕十万(八)〔六〕千二十四顷 据殿本改。按:以下不垦者之数合计九州之地数,殿本是。
三三八七页 二行 不垦者千五百万二千顷 按:“千”原讹“午”,迳改正。
三三八七页 三行 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 按:惠栋谓“垂”一作“极”,下“北垂”同。又按:惠栋谓自“禹使大章”至下“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山海经无此文,淮南子坠形训有之。
三三八七页 四行 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惠栋补注本“三千”作“二千”,注云“二”一作“三”。汲本、殿本及惠栋补注本“五百里”皆作“三百里”。今按:淮南子坠形训作“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三三八七页 四行 又使竖亥步〔自〕南极(北)尽于北垂 王先谦谓以上文例之,“南极”上夺一“自”字,“北”字衍。今据删补。按:淮南子作“步自北极,至于南极”。
三三八七页 五行 出水者 按:惠栋谓一作“出水之山者”。
三三八七页 五行 〔经〕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经)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惠栋谓“经”字当在“名山”上。今据改。
三三八七页 六行 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 按:惠栋谓自“东西二万八千里”至此,皆山海经中山经之文,彼文“九”下有“十”字。
三三八七页一二行 平王东迁三十馀载至齐桓公二年 张森楷校勘记谓案东迁至齐桓公二年七十九年,非三十馀载,文有讹。今案:“三”疑“七”之讹。
三三八七页一五行 晋阳之(国)〔围〕 据殿本改。
三三八八页 三行 不过三十万 按:“三”字原讹“二”,迳改正。
三三八八页 四行 武帝乘其资畜 按:汲本、殿本“乘”作“承”。
三三八八页 六行 县邑千(四)〔五〕百八十七 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按前汉书地理志,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然则合计千五百八十七也,本文“四百”应是“五百”之讹。今据改。
三三八八页 七行 民户千三百二十三万三千六百一十二 按:前志作“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
三三八八页 七行 口五千九百一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人 按:前志作“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
三三八八页 九行 口(三)〔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 据汲本、殿本改。按:惠栋补注引李心传说,谓西汉户口至盛之时,率以十户为四十八口有奇,东汉户口率以十户为五十二口。此上云“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以十户为五十二口计之,祗二千一百万馀,则原作“三千一百万”,讹也。
三三八八页一四行 文帝(授)〔受〕禅 据殿本改。
三三八九页 二行 尚有数十 按:“十”字原空白,据汲本、殿本补。
三三八九页 五行 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 按:“郡”字原空白,据汲本、殿本补。“画”原讹“尽”,迳改正。
三三八九页 六行 罚纤釐之恶 按:汲本、殿本“罚”作“贬”,“釐”作“介”。
三三八九页一一行 荧阳 汲本、殿本“荧”作“荥”。按:段玉裁谓荧泽、荧阳,古无作“荥”者,浅人任意窜易,以为水名当作“荥”,不知泲水名荧,自有本义,于绝小水之义无涉也。
三三八九页一二行 有(费)〔荧〕泽 集解引惠栋说,谓“费泽”无考,案注及济水注当作“荧泽”。今据改。
三三九0页 一行 谷城 前志作“谷成”。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古字通以“城”为“成”,见刘宽碑阴及韩敕别碑。
三三九0页 三行 成睾 汲本“睾”作“睾”,殿本作“皋”,注同。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睾”当作“皋”,字形相涉而讹。校补引柳从辰说,谓睾为皋之或体字,作“睾”者,盖偶讹缺一笔,未可概指为讹。黄山谓睾亦可通“皋”。
三三九0页 五行 新城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城”作“成”,古字通。
三三九0页 五行 今名蛮中 集解引惠栋说,谓说文“新城〈糸言糸〉中”,古蛮〈糸言糸〉字或相通。按:黄山谓栾〈糸言糸〉相通,盖古本名栾中,故说文作“〈糸言糸〉中”耳,非蛮〈糸言糸〉字相通也。说详校补。
三三九0页 六行 匽师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书“匽”作“偃”。
三三九0页一0行 为地三百(里)〔顷〕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页一三行 在东(官)〔宫〕西北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0页一六行 伯休甫之国也 按:“甫”原讹“川”,迳改正。
三三九一页 一行 冯异斩武勃(也)〔地〕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页 四行 即泉戎也 按:殿本“戎”作“城”。
三三九一页 五行 单氏伐东圉 按:“圉”原讹“园”,迳改正。
三三九一页 六行 昭二十三年晋师次于解 按:依左传“三”当作“二”,“晋”当作“王”。
三三九一页 七行 本传有(员)〔负〕犊山 集解引马与龙说,谓本书刘昆传,昆避难河南负犊山中,彼注云“郡国志河南郡有负犊山”。作“员”者,形近致讹,李贤所见本尚不误。今据改。按:“本”原讹“才”,迳改正。
三三九一页 八行 郛方(七)〔一〕十里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一页一四行 以阳人地〔赐周君〕 据殿本考证齐召南说补,与史记秦本纪合。
三三九一页一六行 魏文侯(四)〔三〕十二年败秦于注 按:魏文侯立三十八年卒,无四十二年。败秦于注,乃三十二年事。各本皆未正,今据史记改。
三三九一页一七行 于荧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汲本、殿本“荧”作“荥”。按:荧阳之“荧”本从火,作“荥”者后人妄改,见前“荧阳”条校记。
三三九二页 三行 左传文(三)〔二〕年盟于垂陇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二页一三行 左传闵二年遇于清 “二”原作“一”,迳据汲本、殿本改。按:左传闵二年无此文。
三三九二页一六行 在县东北远疑〔非〕 据殿本补,与杜注合。
三三九二页一七行 县东〔南〕有林乡 惠栋谓诸本皆脱“南”字。今据补,与杜注合。
三三九三页 二行 左传(宣)〔成〕十〔六〕年诸侯迁于制田 集解引惠栋说,谓诸侯迁制田,成十六年事,注误。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 二行 县东有制(城)〔泽〕 据集解引惠栋说改,与杜注合。
三三九三页一0行 汤亭〔在〕偃师 据集解引惠栋说补。
三三九三页一二行 史记(曰)张仪〔曰〕 按:注所引乃张仪说秦惠王之辞,“曰”字当在“张仪”下,今乙正。
三三九三页一四行 左(氏)〔传〕 王先谦谓“氏”例当作“传”,此驳文。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一四行 地道记在南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水经注“南”当作“西”。
三三九三页一五行 左传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 按:“二十二年”原讹“一十二年”,迳改正。
三三九三页一五行 在县西(北)〔南〕 集解引惠栋说,谓“西北”今左传注云“西南”。今据改。
三三九三页一六行 昭二十(三)〔二〕年 惠栋谓“三”当作“二”。今据改,与左传合。
三三九三页一七行 成睾北门名(王)〔玉〕门 据殿本改。按:前书及通鉴并作“玉”。
三三九四页 二行 见东京赋(曰) 汲本“曰”作“云”。按文此字当衍,殿本无,今据删。
三三九四页 四行 周襄王处郑地汜 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襄王所处在颍川之襄城,注文重出,当去此存彼。
三三九四页 六行 一名密县 按:今左传杜注作“新郑,郑新密,今荥阳密县”。惠栋云注文有脱误。
三三九四页 七行 多美垩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今山海经云“多美玉青垩”。
三三九四页 七行 其名曰(尪)〔{艹狼}〕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四页 八行 在县西北 按:“在”上当脱“杜预曰”三字。又按:左传杜注“西北”作“东北”。
三三九四页一五行 楚杀鄤子 校补引柳从辰说,谓今左昭十六年经传“鄤”均作“蛮”,注误。
三三九五页 五行 有𫄨城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𫄨”说文作“郗”。
三三九五页一二行 王取郑隰城 按:“取”疑“与”之误。左隐十一年王以苏忿生田与郑,有隰郕,杜注“在怀县西南”。僖二十五年传“隰郕”作“隰城”。
三三九六页一三行 左传僖四年晋文公围南阳 按:注有误。僖四年重耳方出亡,安有所谓“晋文公围南阳”事?
三三九六页一三行 太行之山 按:“行”原讹“时”,迳改正。
三三九六页一五行 县西北有(赞)〔攒〕城 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九七页一一行 洹水所出 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水经“洹水出上党泫氏县”,注云“出洹山,在长子县也”。又“东过隆虑县北”,注云“县北有隆虑山”。是隆虑非即洹水所出。
三三九七页一三行 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绝也 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大衣冠”不词,疑“大”下有“族”字,“衣冠”属下为句。
三三九七页一五行 蒲阪 按:前志“阪”作“反”。
三三九八页 五行 兖水出 集解引惠栋说,谓“兖”当作“沇”。又引钱大昕说,谓兖即沇字,古人从水字或横写,沇作兖,亦是以立水为横水,隶省为六尔。兖州本以沇水得名,非两字也。按:说文“沇”下段注云,古文作{儿口},小篆作沇,隶变作兖,此同义而古今异形。
三三九八页 六行 有(祁)〔析〕城山 据殿本改。按:钱大昕谓“祁”当作“析”。
三三九八页 七行 〔巫〕咸山在南 王先谦谓“咸”上脱“巫”字,班志可证。今据补。
三三九八页一0行 僖(九)〔二十四〕年晋怀公死高梁 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注引左传纪年多讹,晋文公入国而后杀怀公于高梁,是僖二十四年事。今据改。
三三九八页一一行 卫地也平阳东南地名马陵 按:注引杜注有误。春秋成七年杜注作“马陵,卫地。阳平元城有地名马陵”。又按:王先谦谓“卫”当作“魏”。
三三九八页一四行 县有董亭 按:校补谓今左传注作“汾阴县有董亭”。考晋志无汾阴县,此或据魏旧言之,而其时亭地已改隶汾阴耳。
三三九八页一五行 古之纶少康邑 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梁国虞县有纶城,少康邑,注失考。
三三九九页 五行 盗跖冢临河〔曲〕 集解引惠栋说,谓案皇览,冢临河曲,直宏农华阴山潼乡,注脱“曲”字也。今据补。
三三九九页一0行 在县西二十里 按今左传杜注作“在河东解县西”,不言“二十里”。
三三九九页一四行 杜预曰猗氏县东北有瑕城 按:今左传僖十二年无此注。僖三十年“许君焦、瑕”,杜注“晋河外五城之二邑”,即此,然不云“猗氏县东北”也。
三四00页 七行 在县东八十里 按:左传杜注云“在平阳绛邑县东”,不言“八十里”。
三四00页一一行 得石椁 按:汲本、殿本“椁”作“棺”。
三四00页一六行 晋武公〔自〕曲沃徙此 据集解引马与龙说补。按:马与龙谓注“曲沃”上脱“自”字。汉书地理志“河东郡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注地道记说盖即本班志,当在前“绛邑”下,不知何以置此。地道记不应若是之误,刘昭亦不应误引若是,当由后人传写误脱,因妄窜耳。
三四0一页 八行 有务乡 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刘圣公传作“蓩乡”,音莫老反。
三四0一页一三行 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此注错简,当在下“陕有陕陌”之下。杜预左传注云“桑田,虢地,在弘农陕县东北”。盖旧志陕有桑田亭,而刘昭引此文为注也。又按:注“桑田亭”原讹“桑里亭”,迳改正。
三四0一页一四行 出(衡)〔衙〕(山)岭下谷 按:前志“衡”作“衙”,水经河水注及开山图亦作“衙”。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衡”当作“衙”。又前书补注引段玉裁说,谓“岭”误析为“山领”,古“岭”祗作“领”字。王先谦谓段云“山”字衍,是。今据以改删。
三四0二页 四行 虢都上阳在县东〔南〕 按:左传僖五年“晋侯围上阳”,杜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今据补。
三四0二页一0行 从河曲南行而东尽故虢 按:今左传杜注作“从河南而东尽虢界也”。
三四0二页一四行 奏又改曰宁秦 按:齐召南谓此注六字亦错简,当在下华阴注“高帝改曰华阴”之上,证以前志自明。
三四0二页一七行 名曰肥遗 殿本“遗”作“{遗虫}”,与今山海经合。按:校补谓{遗虫}后起字,疑本通作“遗”。
三四0三页 七行 有(严)〔掫〕城 按:集解引洪颐烜说,谓本书刘玄传注引续志作“掫城”,“严”是“掫”字之讹。今据改。
三四0三页一0行 长安城方(亦)〔六〕十三里 据校补引钱大昭说改。按:史记吕后纪索隐引亦作“六十三里”。
三四0三页一一行 葬城东南桐(松)〔柏〕园 据集解引惠栋说改。
三四0四页一七行 雒水出(护)〔讙〕举之山 集解引惠栋说,谓“护举”山海经作“讙举”。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水经亦作“讙举”。今据改。
三四0四页一七行 (众)〔史〕记云 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0五页 三行 左传曰(昭)〔哀〕四年楚(左)〔右〕师军苍野 据左传改。
三四0五页 三行 杜预曰在县南 按:今左传杜注云“在上雒县”,不言“南”。
三四0六页 一行 杜预曰古梁国 按:左传文公十年,晋伐秦,取少梁,杜注“少梁,冯翊夏阳县”。与此异。
三四0七页 五行 尔雅(曰)十薮 按文“曰”字当衍,今删。
三四0八页 一行 汉(书)旧仪 按:“书”字衍,今删。
三四0八页 一行 魏(志)〔略〕曰 集解引陈景云说,谓今本魏志无此文,疑出魏略,“志”字偶误。按:游楚事见魏志张既传注,正引魏略,今据改。
三四0八页 一行 (国)〔用〕游楚为太守 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国”当作“以”。今按:何焯以宋残本校,“国”作“用”,国用形近易误,今从何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