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静观斋先生集/卷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静观斋先生集
卷之十一
作者:李端相
1681年
卷十二

[编辑]

与闵大受鼎重○甲辰

[编辑]

即惟初寒。兄巡宣启处万安耶。近日则久台及季周次第入去。公务之暇。必多欢会之乐。恨不得置此身于其间也。迩令上来后。弟未入洛。尚不得相见。顷以书问之。且告以自今若不杜门省愆。痛自刻责。刮尽前日麤厉之习。以纯灰百斛。洗涤胸中草木。则更无所望。而吾辈亦难保平昔之旧云。则渠答以在北时。流闻兄厚得某名。以前后责我之辞观之。则宜得反此之名。流闻可怪。到京谛闻。且听亲旧所传。兄之主意。全在于分释彼此云。此岂非为国深念云。而多有自悔自责之语。仍曰来时与受令稳作连夜话。且有往复长书。兄若见此。则可知之云。未知渠于与兄相会时。亦多愧服者耶。苟觉其非。则便即愧服勇改者。此是渠平生长处。而吾辈尝以频复不已。遂至迷复为深虑者也。今渠又若愧悔。则许其自改可也。何必先闭渠改新之路耶。呵呵。弟于近日与尤丈。亦有往来长书。颇论其事。而不欲容易烦泄。当从容追议于兄耳。近日则因久台入去。虽暂多事。而若过此行。则营门多暇。想无簿领之劳。未知兄能不废看书之工耶。弟则顷者亲行释奠。重伤于初寒。伏枕大痛者今已浃旬。以此尤不免虚送光阴。今岁骎骎。又将暮矣。回头点捡。极可懔懔耳。

答闵大受乙巳

[编辑]

岁晏穷山。风色惨栗。闭户独坐。嗒然丧我。世间万事。都不入心。而只此憧憧一念。长绕于兄之伯仲季之间矣。顷者因便。伏奉伯氏老兄之问。即又承兄初二日逾磨天岭书。湖伯兄问札。亦于此时入手。有若鼎坐谈讨者然。信乎神交相感。千里咫尺。南北山川。不能间之也。不审日来巡宣起居万安。想今已还咸营耶。此地近北。连遇北来人。治化之美。达于京师。何谓之钝劣当剧耶。恐是谦谦之太过也。弟今始遂此东冈之计。心事稍安。家人虽数米而炊。或有不继之时。亦当任之。旧有赐书数百卷。已才携来。待得病势少间。作一蠹鱼。以送馀生。则此自足矣。宁复有他望。果能保此没齿。则只当含笑入地耳。所示与春丈出处与同者。何兄见教之不称耶。弟是何人。而乃与此丈同进退。况遭何许境界。而乃欲复立于清朝耶。弟亦非全然丧性者。亦岂欲自阻图报之路。而奈此病不从心何。如弟者。固不须言。而以春丈地位。亦不免狼狈而去。痛叹而已。

答闵大受

[编辑]

自山居以来。闭窗于空谷积雪中。绝无跫音。惟对一树盆梅。终日看书。或遇会心处。得见古人情状。便觉千载为近。始知人间至乐无过于斯。而近为女昏所恼。殊损静中闲趣。然亦复任之耳。此际忽承兄连纸之书。亟披疾读。恍若对床剧谈。此间喜倒。尤当如何也。第闻顷为暴寒大雪所伤。累日有愆云。不任惊虑。今年酷寒。近古所罕。况长白磨天之间。其惨栗可想。弥月驱驰之际。安得不致伤也。更须千万慎护。以副公私之望。希天无事入去。喜慰可言。别语文字。苦被希天恳求。不得不牵帅应副。真是病热人呓语。而兄今如是称诩。恐非兄我间相爱勉勖之道也。顷者与尤丈往复问答。有驰骋文字之戒。以此较彼。则未知孰为真相爱真勉勖耶。呵呵。春丈之遁。固是吾儒例事。而归后一疏。大触时忌。春丈尝责弟以语默之节。而及当不得不已之地。未免还自蹈之。可呵。数日前。春丈之书。自久台所传来。书中多有说话。可见其疏语之出自血忱也。自上留中不下。不知毕竟终如何出场否也。徐令事。兄示是矣。可谓善言徐令也。弟既犯大易无交而求之之义。何足责渠也。云令居间。以左揆诸公之言。欲为相解重合之地。弟以若谓兄作一远涉江湖之客。则得无劳乎等语为答。而仍发一咲也。

与闵大受丙午

[编辑]

阻音此久。恋傃可言。即惟旱热。兄巡宣起居万福。内而南疏之变。外而北查之辱。恐是天地间气数使然。不知前头时事竟将如何。思之气塞。田壑之忧。岂有减于廊庙之上耶。自外至者。固无奈何。而其在内者。则惟望兄从速还朝。与久令诸人。聚会精神。以救一半。久令之意。政亦如此。而不但天意尚以锁钥为重。至于庙议。亦竟请仍。缓急轻重。似不免倒置。只自咄叹而已。弟新秋心事。益复难堪。杜门田庐。掩泪度日。近者幸得一区林壑于此地紫芝山洞中。颇有幽静之趣。方营数椽于溪上。以为终焉之所。而第书生计拙。未易完就。可叹。持叔兄顷有书约来访。而恐不能办也。极备极无。并臻于一年之内。想北土亦然。未知量事何时可完。而兄之归期。的在何间耶。草此付候。不具。

答闵大受戊申

[编辑]

好雨终朝。万品昭苏。方此伏枕涔涔。而亦不觉惊喜起坐。拓窗远望矣。此际忽有人来传兄手札。辞意缕缕。恍若对晤。此间喜倒。如何如何。兄既位高任重。非他人等闲进退之比。则朝命所迫。不得遂其初计。势固然矣。第险艰方始。忧虞渐深。则虽不克黾勉在朝。宁复有好趣耶。承此来示。亦可以坐想兄意。然今日四面之责。终舍兄不得。恐不可不益殚忠赤。以救一半耳。弟癃病自废。拟没此身于丘壑者久矣。夫岂丝毫复有当世之念也。又此承召。未即蒙递。势将更费疏状。递而后已。惶恐转深。闷闷奈何。锡台之前后困人多矣。当此头势。反欲引入于胶漆盆中耶。亲旧相爱之道。恐不当如此。可叹可咲。

答闵大受

[编辑]

郑丈之丧。尚令人痛怛不自禁。松相风流。从此尽矣。今其后事。只有兄家酷似一块肉在耳。更须倍加奖勉成就。以世其家风也。此今日亲旧之望耳。尤丈之意既如此。则早晩葬地必定于湖中。临穴永诀之计。亦恐难成。尤可痛也。兄之复入铨地。固知非兄初志。而势如安峡校生。其奈无让与他人之地何。中外四方之责铨地。比台阁尤隆。兄若以递宪职为诿。谓不能副亲旧之望云。则恐非今日所望于兄者也。如弟癃病废蛰者。何有于其间。而乃以此见教耶。果欲以此为铨地塞责之一端。则兄之前头所做。槩可想矣。岂不大失望于中外四方耶。呵呵。

答闵大受

[编辑]

昨今问讯相续。何异面晤也。今日身任世道之责。可以救得一半者。惟兄一人而已。自古通才。宁有经术文章钱谷甲兵之异耶。是以先正诸贤。多以地部陞擢者。兄于此若思先朝知遇之感及今日陞授之眷。则岂无殚竭报效之意耶。弟之此言。实非朋友间私喜私贺之言也。兄反谓弟随俗作贺。何其不知弟意之若此乎。弟若只贺兄官高禄重而已。则兄宜以此为言。而弟之期责于兄者甚深。更须毋孤士友之望。以幸公私如何。两函丈来留国门之外者已久。而弟之踪迹。既涉非便。且因丧祸忧患。无由往拜承诲。只自怅慕而已。

答金久之寿恒○癸巳

[编辑]

数日不相见。悬恋方深。即奉兄札。慰慰。弟有此霜刃未曾试者已十年。既有临分之赠。兄何必更问。果能佩去。一动燕市人则好矣。此扇弊甚。而犹可便面于滦河孤竹之间。只合吹起清风。而勿令腥尘污人。使中华之士。知兄为东国夷齐之孙。此亦足替别语。兄无更迫也。兄行未发前。当乘昏一进以别也。

答金久之辛丑

[编辑]

斗津之别。令人黯结。还入洞天。心摇摇犹若悬旆。不翅寻常作恶而已。信乎情根之尚未断也。弟于十三夕。归泊寒碧楼下。锦屏秋色已烂漫。夹江枫林。倒影波底。真是锦绣世界。夜倚疑清阁。吹铁笛。对中秋三五月。神思清越。仙仙欲轻举。而只以不得与兄同此赏。方切怅叹。此际承兄札。倾慰如何。舍兄于前头。果作藏史之行。则当与弟相会于石门玉笋之间。何由拉兄落樽前也。思之依怅耳。伏闻文庙爵献及宁陵展谒之礼。皆在于今月云。玉体虽安。恐或有致伤之候。区区外臣。不能无北望忧恋之怀耳。馀希对时加重。

答金久之壬寅

[编辑]

自有迩令此事之后。众谤喧起。不胜其纷纭。迩之所为。泛然观之。则诚宜有或者之疑。而然兄亦熟知此友。其为人。岂是挟私憾攻亲友。助异论附戚里之人哉。况兄辈之于迩令。或有所憾。而迩之于兄。惟当自谢之不暇。宁有一毫可憾者耶。此则决不然。然非心肝相照之人。则何知其迹则然而心必不然也。弟于迩令。固不可谓不亲且切。而亦何可以心肝相照自期也。虽不曾置疑于方寸间。而亦不能无意外之虑。上年冬初。自中原上洛。迩令与禹瑞来宿。弟以专攻上身。以沽直于下者。固不是。专攻大臣以下。以取悦于上。亦不可。兄于日后必得情外之谤云。则渠颇以弟言为然。而犹不能有改。竟以此陷此地。咄叹奈何。然此令前后事。皆是性执。且或误入而然。此弟之顷日抵渠书中所谓好处虽多。不好处亦甚多云者此也。夫岂有心术之回邪。一如右相及或者之论者耶。以此言之。迩之论兄。语极无据。而然其心则断然无他。既无他意。则有何一毫可怒事也。兄之方寸间。必不萌此念。则弟所知也。然世人之观兄。何可必其一一如弟耶。兄之乘此机会。必欲倂免兼带者。实是衷赤。决无一毫所挟。而世情先疑其挟怒。虽极口自解。外应而心不信。此今日世情之难。而文中子所以有心迹判之语者也。世之人。果若以有挟疑兄。则我心不然。外言虽不足恤。亦岂非苦境耶。况既以此决意。辞递之后。便即休官。更不蹈正卿之班。则犹可有诿。而已陞之资。今不可还降。今日朝廷。亦岂使兄久处闲地耶。若或不然。则今日苦辞一向不出者。徒不过为挟怒之归而已。此岂非可念处耶。弟意兄既以此再陈辞章。若又更一疏然后出仕。今姑行公从容。以不可久带之意。别辞文衡。则似为得中。未知兄意以为如何。

答金久之癸卯

[编辑]

数日前偸闲上南汉。方留天柱寺。日与主尹令兄相对。且见兄僧轴诸诗。引领西望。何言不及兄也。不意此际。因家人所传。得承兄在湾时手札与一律。恍若与兄对话于诸天丈室之间。此间倾喜慰倒。如何如何。驱驰之中。能无所伤。可见吉人之天相。尤可喜也。兄之为此任。其所带官衔。一如弟之先祖考辛丑时。而其年则又先四岁。此实近世罕觏之事也。只恨逢此缺陷世界。无复旧时胜事。时展东槎先集。只叹吾辈之生丁不辰而已。今承兄所示志感之作。再三玩读。不能释手。其中两联。写出实际情景。深味之馀。令人酿泪。想兄可嘿会此心也。

与金久之甲辰

[编辑]

想于路上。必多吟咏。幸须一一录示。以破此病中离索之怀。更宜痛存两斧之戒。以副区区之望也。此两戒。有若敬义知行之夹持双行者。暂懈一戒。一辄随之。信不可不并加痛戒。槩吾辈虽不曾并陷两坑。而其一则亦不可谓不陷。弟则尤是伤虎者。而常有并陷之惧其。敢以相爱之意。谩此及之。幸兄持以自戒之馀。推戒于季周。如何。每见退陶老先生抵奇高峯书。心常懔懔。吾辈于此不可不十分持戒耳。

与金久之

[编辑]

倏已岁换矣。不审新正。兄起居珍胜。弟于前月念七。历入丰山新阡。适与棘人相遇。相携痛哭于空山积雪之中。真所谓一恸几绝者也。幽明相接杳无因。晓莺啼送独归人云者。石洲诚先获此心。曲写情境也。弟取煖山房。将留数旬而还。奉晤之期。似在望后耳。即因有便。晓灯草此。

大政必已定。兄能免干嘱之苦耶。弟之在洛时。亲戚知旧。谓弟与兄相亲。求荐者非一二。而弟既不能搜扬岩穴之士。以辅高明之政。则亦不宜犯私嘱之禁。或伤藻鉴之明。兹不敢溷及于书尺间。想兄可嘿会此心也。程先生谓韩持国曰。自是求者得之。不求者不得。此言切中掌铨者之病。诚宜深味而体行也。兄若使不求者得之。则思过半耳。适有所怀。并此及之。

与金久之

[编辑]

即惟夜来。启处益胜。辞本。自本州已上闻云耶。兄辈前头进退甚难。累召之后则只当还朝。而当初递推后远出。固似太过。弟则已以此为虑耳。弟于昨夕冒好雨。出来湖上。夜宿文会楼中。梦寐亦觉清凉。朝来早起高坐。山雨江风。四面而至。烧香开卷。万念俱空。若使弟家不绝炊。朝不除职。则卧此足了半生。何必区区求邑而去也。呵呵。此去兄寓不甚远。真可谓一水盈盈伊人寤寐者也。弟方施炙难动。兄亦嫌于下来。何以则可得相会一稳耶。吾辈俱无藏身之所。一遇狼狈。便不免彷徨道路。兄之即今栖遑景色。亦未必不坐于此也。顷者同春丈送书于弟曰。清阴老先生于石室。实无一亩糊口之资。而休官即出。此诚人所难及处。岂非在京后事有难而然云。此是劝弟出外之意。其言诚然。而即今吾辈之势。亦有与老先生时不同者。近者。有一族人欲许借梦村小庄。此与弟之三巴旧基相近。欲籍此为菟裘计。闻兄于顷日亦往梦村近处。而此是守梦先生亭舍云。此则难为兄所占耶。若或为兄所得。而与弟卜邻。分占瀼东西。则岂非好事也。兄若下来于广陵三巴之间。则弟虽施炙。亦可强疾起动。以一棹往会作稳而来耳。洛中风色。不欲闻。馆儒解停。此差可喜。尤丈之弟监役公。顷往尤丈所。弟有送言于尤丈者。今闻尤丈依弟言陈疏。此间少辈不知此。反以不右尤丈谤弟。可笑可笑。昨见大受到骊江书。渠亦别兄而去。倍觉怅惘云耳。协,翕辈。皆尚留其处耶。弟亦携喜儿而来此。颇有味耳。呵呵。今日在此。东望宁陵。心事尤难状。欲以一诗写怀。而不但茅塞。悲咽不能成。兄如有作。幸须示之。

答金久之

[编辑]

洛中哓哓。真似蚊响之乱耳。何足挂意也。弟虽不作长书于尤丈。而果有以言语问于尤丈者。未知弟见果大误否也。弟辈于此论有嫌。固不欲是非。而然缄口结舌。不能出一语。亦似太过。故略有所云云矣。今之谤者。必以此为言耳。大槩今日此论所争。非是仇之报不报。只是凡有仇之之义者。未免以彼正朔书官教之朝以仕。而于其间与彼人相接与不相接而已。盖上自五代祖。下至于主友之仇。固皆有可报之义矣。至于未免立朝以仕。而上自五代祖。下至于主友之仇。凡有仇之之义者。皆不欲与彼人相交接。则此必无之理。且是必不行之事也。今使某人为西路某任。则渠以为吾有五代祖之仇。不可为此任往此地。吾有从兄弟再从兄弟以至朋友之仇。不可为此任往此地云。则此岂理也哉。尤丈之意。必不如此。北伯之遽。乃截断于父母祖父母之间。便以三纲期三年之制为言。而便云他不与焉。有若祖父母。则不入于三纲五伦之中。此则果极无识。然其所谓凡有仇之之义者。上自五代祖。下至朋友之仇。不可都无差别。虽不知当限于何亲之仇。而不可无定制之意。则不可谓之非也。今者一种说云。此不可。自朝家有定制。为者则为之。不为者则不为之云。此言甚不是。此事系人伦纪行实。虽仍废仕。亦必欲不为。况依旧立朝以仕。而只不见彼人不往彼地。则此是何等好事。而人欲不为耶。然则上而有曾高五代祖之仇者及下而有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朋友之仇者。皆将请于朝。不欲出见彼人入往彼地矣。未知自朝家皆将许之耶。上而既许曾祖。则有高祖之仇者。又必请矣。此亦不可不许。既许高祖。则有五代祖之仇者。又必如此矣。下而既许有昆弟之仇者。则有从昆弟之仇者。又必欲如此。既许从昆弟。则以至于有再从昆弟朋友之仇者。皆将如此矣。此岂理也。亦岂可行之道哉。若曰上自五代祖。下至朋友。皆无报仇之义云。则苟非丧失心性者。必不为此言。况复仇尽五代。乃是礼记疏说。而朱子著于戊午谠议序中。为堂堂定论。则谁为此五世复仇不可之语也。百世复仇。是乱说。复仇尽五代。乃亲亲之恩。欲至五世而斩。此是朱子语类中语也。凡有仇之之义者。一与彼人相见之后。则更不得报复。则上自五代祖。下至朋友之仇者。皆不出见可也。不然则有父母祖父母之仇者。固不忍出见。而其下则酌其轻重。为一定制。恐不得不已。盖父母祖父母。则私恩为重。公义为轻。请不出见可也。其下自从兄弟以下。则私恩为轻。公义为重。虽不可无必报其仇之心。而亦不可不隐忍而与彼相接也。父母与祖父母之间。谓无分毫之差。则人情天理。恐不必如此。朱夫子亦既有自是稍轻之训。虽有分毫之差。而便同一科可也。至于昆弟之仇。弟亦不能的定其当如何也。尤翁前日不出见彼人。岂但以有昆弟之仇而然也。此丈一队诸人。身任大义。有复雪之义则仕。无复雪之义则不仕。同春,泰之诸丈。亦皆有昆弟之仇。而不与彼相接耶。清阴老先生于先朝时。不与彼相接。亦岂因仙源先生而然耶。老先生以下诸丈。有复雪之义。则出而仕于朝。而不书彼人正朔于官教。此则堂堂义理撑柱宇宙。真可谓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外此诸人。则不可与此混同而言之也。尤翁向日疏中以当身前日不出见彼人为言者。不过引此以为引罪之地耳。必不谓凡有仇之之义者。自五代祖。下至朋友之仇。立朝奉正朔以仕。而独于与彼相涉一款。都不可出见也。果若如此。则前日弟辈及右相诸人之出见彼人也。何不严辞斥之。使之不为耶。然昆弟之仇。只下祖父母一等。礼虽有衔君命。虽遇不斗之文。而此之当出见不当出见与否。则弟亦不能的定。槩吾辈前日所为。只不过汎随乱后俗例而已。实不能详究义理而为者。今若知果伤于义理。则此后请于朝不出见而已。岂有吝改前过。而遂为此遂非之言之理耶。父母祖父母之仇。则固不可出见。昆弟之仇。则弟亦虽不能详知。而此外则断不可无斟酌轻重。有所限制之理。弟意不过如此矣。北伯疏语。只以渠之拳算。遽敢截断于父母祖父母之间。至谓之他不与焉者。诚极无识。宜乎公议之斥之如此。然其欲有一处限制之意。则不可全非。尤丈疏语。固是正论。而然若谓之凡有仇之之义。而今日立朝以仕者。上自五代祖。下至从昆弟朋友之仇。都无差别。皆不可出见彼人而入往彼地。与彼事相涉云尔。则弟不敢以为是也。不得不隐忍相见。而后乃必报其仇及常有必报其仇之意者。自古何限。若以因公义之重。私恩之轻。未免出而相见。而便谓之元不以为仇。且无欲报其仇之意云尔。则其可乎哉。大槩避不见仇人。古无明文。不西向不同堂之类。非此之谓也。凡有仇之之义者。相见而后可报其仇。岂有隐避不见之理也。周礼地官调人职。父之仇。避诸海外。兄弟之仇。避诸千里之外云者。此非谓有仇于人者。自避其仇之意也。苟若如此远避。则何时可报其仇耶。若是杀人之人。则自有士师之职而治之。若不至为杀人。而被杀者之子孙兄弟。私以为仇。必欲报之者。则周公之制。不可任其私报。故必欲调和之。使之相避于海外或千里之外。使不得相就而仇之也。今若设譬而言。则李文雄必欲杀李守白。自朝家不可任其杀。故送李守白于济州。使李文雄不得就近而仇之也。郑注甚明白。其理亦岂不如此。而顷者赵楷等之疏。引此为避仇人不相见之明文。岂不可咲。北伯又不知此。乃以此谓为此是周公之经。礼记所云。乃是孔子之权云。尤可笑也。古虽无避仇不见之文。而今此有父母祖父母之仇者。不忍出见彼人者。以匹夫之力。既无报复之势。故自不忍出见。此虽无可据古训。而人情天理。本自如此。宜乎不忍出见也。故丙丁后之遭此者。固有此例。若遂因此。便谓虽不得不出而仕于朝。而与彼相接时。上自五代祖。下至朋友之仇者。既谓之仇皆不可出见云尔。则此岂可行于今日者。亦岂有如此之理也。初若以为吾有如此之仇。而元不立朝以仕。则本无与彼相接之事。虽欲如是为之。实无不得行之势矣。既未免立朝以仕。而父母祖父母外。上自五代祖。下至从昆弟朋友。凡有仇之之义者。皆欲不见彼人。不干彼事。则必无其理。弟意虽如此。亦不能的知其义理之如何。故顷者尤丈之弟监役公下去时。弟以此等语意。一一言送。详问于尤丈耳。且尤丈疏中所引刘珙事。未免错记而误引。此是刘子羽事。非刘珙事。而尤丈引以为珙有祖父之仇云。而据以为金万均祖孙之证。弟念此事详载于朱子大全刘子羽碑及南轩所撰墓志,名臣言行录本传中。人皆可见。而尤丈偶失照管。致有此误引之举。告君之辞。不可觉后掩置。况如尹鑴,许穆辈。皆足以知之。虽使北伯闻而知之。而或有及于疏中。则尤丈之窘。不但如追崇时愚伏之窘于完城而已。况既窘之后。则善道辈。亦不无借口之患。此不可不深忧隐虑处。故弟以此等诸书所考出者。一一详示于监役公。使以弟之此意。往告于尤丈。果若错记误引。则莫若先以此及于疏中而待罪云矣。尤丈之今此疏中谓为误引一款。乃由弟此言而出也。朱子大全刘珙墓志铭中。刘珙于宋孝宗初年。借衔礼部尚书。入往金国。入辞母夫人而行。到境上。虽因他事。未出疆而还。而朱子于此谓公于此已以一死许国云。以此言之。则刘珙于金国。有祖父母之仇。而珙乃奉命于仇庭。朱子亦有此许之之语。此义理亦未能详知。故并言于监役公。使质于尤丈。今之少辈所谓弟为北伯左袒。作长书于尤丈。以五世复仇为不可云而为之谤者。必以此也。兄于静中。若以礼记曲礼檀弓,春秋纪侯大去其国下公羊传,周礼地官调人职及前所谓朱子大全等书而详细见之。则可以知之。弟意本自如此。而不欲烦言于人矣。今者兄有此示。故暂此信笔而书之。胡乱可笑。兄须览而丙之。或送示于仲氏兄前。亦无妨耶。

答金久之乙巳

[编辑]

即惟初寒。兄服履如何。向者雷变。尚今惊惧。近闻连有二司之箚及轩相之疏云。未知大段消弭之道。果何事耶。春翁。归后尚不闻消息。想兄连得见书耶。似闻首揆还出去。又方做何事业耶。世间万事。都不欲闻。而今蒙兄详示。弟亦有不待示而求闻之时。无乃尚不能持塞兑杜机之戒而然耶。可呵可呵。进宴退行。亦足少慰天怒。而畿内税太之减。最可以纾民困之一分耳。弟闭户空山。日与药裹书册为伴。非无静专之味。而从前所得者。只是病祟也。有何他所得耶。愧叹愧叹。我东儒贤行迹。不但弟曾有意。朴弟和叔。亦曾有裒聚者。约与勘撰。以成一家之业。而不但弟连以忧病。力有未遑。且必欲上自羲轩以下道统源流。古今诸先圣先儒行迹。为上下篇。而以东贤附之。故此非容易可就者。兹未及卒业。如或就緖。岂不求正于兄耶。幸姑缓而俟之也。昏事之报。具在别纸。

别纸

[编辑]

昏礼事。详悉示意。来此行之。则兄示如此。可喜。亲迎之礼。必欲苟简行之。恐涉胶固之示。亦是矣。弟初非不知其如此。而犹欲与兄相议者。乃出于爱礼存羊之义。今者兄意如此。敢不仰从耶。兄示中所谓乃反无难于行先祖之所未行云者。未知兄意何以如此也。以此见之。则虽入城行礼。亦将必从家间旧式。仍行俗礼之意也。弟于此实不觉惘然失图。此乃世俗凡人之言。初不料兄之亦为此也。若以亲迎之礼。谓非周公,孔子,程朱诸先生之所勘定则已。若以为是周孔,程朱之法而后世之所必可行者。则其行与不行。顾不在此而已耶。丧祭从先祖。此是膝之百官父兄之所已言也。人情固皆如此。此所谓世俗凡人之言也。老先生平日虽未及自改其家间旧式。未免仍行旧例。而未尝不以古礼为可行也。若有将婚之家欲行古礼者。则老先生岂有谓此非我家旧式。而必欲仍行俗礼之理也。论语三年无改注曰。此谓可以当改而未改者云。于此可知其义也。此等事。若在三年之内。则以此为语亦可也。不然则恐伤于义理。为害大矣。兄之此语。无乃非老先生平日之旨耶。老先生若以此后子孙必不可行古礼为教。则兄之此教是矣。兄不为无据之人。则弟将为无据之人云者。虽出善谑。义理亦有不如此者。弟之所以不遵弟家之旧而前日必行亲迎者。是以俗礼为不可行。古礼为必可行。而即于其后次女之昏。还行初以为不可行之俗礼。此所以为无据也。兄则平日虽行家间旧例之俗礼。而今将婚家欲行古礼。是固可行之礼也。吾可从而从之而已。此乃朱夫子所谓人何故不行者也。此则不但为有据而已。何反为无据也。兄示若每如此。则殊失所图也。如何如何。

答金久之

[编辑]

昏书之式。当依疑礼问解所载而为之。但丘仪则不鄙寒微之下。有曲从媒议四字。而疑礼问解去之。丘仪则兹有先人之礼下云。谨专人纳采。而问解则改为敬遣使者行纳币礼。此沙溪先生所谓参酌而用之者也。曲从媒议四字。则去之固宜矣。沙溪所改使者二字。则乃因家礼本篇有乃使子弟为使者之语。而行亲迎之时。则真以子弟为使者。以行纳币之礼。故如此改之。今者罗公虽照管领来。整齐以送。而实不欲亲领来到。弟家则毋宁还用丘仪本文。改敬遣使者行纳币礼八字。曰谨专人纳采。或谨专人行纳币之礼则如何。惟在兄量处。既未备礼。虽或少有违式处。亦何妨也。

答金久之问目丙午

[编辑]

冠礼宿宾之宿字。何义。

[编辑]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曰。宿。进也。贾公彦疏曰。训宿为进者。谓进之冠日当来也。朱子语类。问宿宾。朱子曰。是戒肃宿也。是隔宿戒之也云。盖仪礼本注曰。宿者。必先戒。戒不必宿。其不宿者。为众宾。或来或否。疏曰。戒不必宿。即所戒之宾。除正宾及赞冠者外。但戒知之而已。后更不宿也。

襕衫何衣。

[编辑]

朱子君臣服议曰。直领者。古礼也。上有衣而下有裳者是也。上领有襕者。今礼也。今之公服。上衣下襕相属而不殊者是也。丘琼山曰。襕衫。专为生员之服。今生员之服。儒巾,襕衫,丝绦,皂靴云。以此见之。则其制可知也。

女子所服背子。何羕衣。

[编辑]

家礼昏礼篇。不言女子之服。昏礼图所谓纯衣𫄸衻者。从仪礼也。家礼笄礼。是以戴记补仪礼之缺。故本经无明文。此所谓背子者。是宋朝之制。非出于古经也。女子之笄。即男子之冠。而男子初加之服。是深衣。然则此是对深衣者。而仪礼士昏礼亲迎条曰。女纯衣𫄸衻立于房中。郑注曰。衻亦缘也。衻之言衽也。以𫄸缘其衣。象阴气上任也。又曰。士妻嫁服禒衣云。此是女子摄盛之服也。今此笄礼。虽无摄盛之文。而宋朝女服背子之制。亦恐类此。以对子男之深衣也。然其后诸儒无的指为此是今之某服者耳。

冠巾。其制各异耶。

[编辑]

戴记郊特牲曰。始冠。冠。缁布之冠也。注。缁布为之。不用笄用𫠆。缺婢反笄也以围发际而结于项中。因缀之以固冠耳。此冠。后世不用。而初加暂用之。不忘古也。冠礼既毕。则敝弃之可也。缁布冠。制小仅可撮其髻。仪礼士冠礼疏曰。诸侯亦以缁布冠。为始冠之冠云。会通曰。始加宾跪加缁巾。冯氏集说曰。国朝亲王冠礼。以网巾为始加。士民所当法也。再加或幅巾。三加时制幞头云。以此观之。则冠巾之制可知。盖冠则缁布冠。巾则幅巾。而礼辑。或改以方巾耳。

丧礼免布之免字。何义。

[编辑]

朱子语类曰。免或读如字。谓去冠也。蓝田吕氏曰。免以布为卷帻。以约四垂短发而露其髻。士冠礼所谓缺项冠者。必先着此而后加冠。故古者。有罪免冠而缺项。独存。因谓之免者。以其与冕弁之冕音相乱。故改音问。杨氏复曰。免布之升数。未详。

方相二字。何义。

[编辑]

周礼曰。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裳朱衣。执戈扬盾。逐疫。会通曰。轩辕本记云。帝周游时。元妃螺祖死。因置方相。亦曰防丧。盖始于此。周礼曰。方相氏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注曰。郑玄曰方相。放想也。可畏怖之貌。方良。罔良也。国语曰。木石之怪夔。罔两。天中记风俗通曰。周礼。方相氏。入墟驱魍魉像。好食死者肝脑。人家不能当。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魍像。畏虎与柏。故墓上树柏。路头石虎云。

大小功功布之功字何义

[编辑]

仪礼丧服注曰。大功者。用功麤大。其言小者。用功细小也。朱子语类曰。生布加碾治者为功也。戴记取象于天地注曰。九月。象物之三时而成也。五月。象五行。三月。象一时云。仪礼士丧礼曰。功布。大功之布也。道有低昂倾亏。以布为抑扬左右之节。七升以下之布云

翣画黼黻画云气。何义耶。

[编辑]

戴记曰。周人墙置翣。注曰。翣以饰柩。而翼蔽如羽。又曰。在路障车。入椁障柩。周礼辇车有翣。注曰。辇车。王后宫中所乘。有翣。所以御风尘。盖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其状两已相肯。丘琼山曰。黼为斧形。礼唯诸侯得用黼翣。今拟大夫用黻翣二。云翣二。士用云翣二。周礼。缫席画纯。次席黼纯。注亦曰。画谓云气也。以此见之。则画黼黻画云气之义。可知也。

加灰隔内外盖

[编辑]

灰隔。隔灰之薄板也。状如外棺。内外盖。乃隔灰薄板之内外盖也。内盖在柩上。以镕沥青。外盖在沥青上。以隔灰沙。以此解之。则自可知其释也。

与金久之

[编辑]

晦日果次温泉。而两宫气候。一向安宁耶。今则想必已试汤浴。伏未知慈候见效。亦如上年否。伏此田壑。不得与留都百官之列。频奉行朝曰安之报。人臣分义。扫地尽矣。只自席稿南望耳。岭儒之启。已得蒙允耶。自上初既痛处。到今持难于台启之请者。亦可仰揣圣意。而如是之际。还有伤于事体。中外听闻。反或归于未快。深叹当初之不能详审也。亦关后弊之虑。诚亦是矣。前日左揆送书。其意亦如兄示。而以初令亦不得自由为辞。其间形势。可以坐想。奈何奈何。数日内。得见玉堂馆学陈卞疏箚。主意措语。显有全归之于今制与国制者。以致自上榜示中外之教。辞意亦如此。此则恐似有小失尤丈之本意者。彼中诸人。必有悠悠之说。是可叹也。其中可以痛卞处。亦未能明白说破。恨叹奈何。凡奇可闻者。必须详示后便也。纸尽只此。

与金久之

[编辑]

行朝凡奇。别无可闻否。似闻又遣承宣于两丈处云。虽以尤丈之形势。似亦不得不起。未知今已赴召。而李令与吉甫。亦已来诣否。湖儒疏批。想今已下耶。即因永兄所示。得见疏草誊本。则首尾语意。明白婉顺。曲尽洞快。其所卞破之说。一一破的。彼辈虽有喙三尺。其口自柱。此疏疏语。不但破岭人之胆。亦可解世人之迷惑。极可喜也。极可喜也。自上览此疏。伏想尤以为快耳。

答金久之

[编辑]

年年今日。辄自摧伤。况在此山中。瞻望乔陵。哽咽之极。不觉痛哭。忽于此际。承兄委札。始审兄今乃差祭到宁陵。可见抱弓之痛彼此同之也。况有转自石室来访弊寓之示。令人倾喜难状。弟因顷才省扫。姑不作嘉陵之行。明当与令郞扫室以待耳。

答金久之

[编辑]

弟疏未蒙递。数日内。当又呈状。此后若不更为举论于除拜间。则岂不幸也。若或又有所除。则亡兄初期时。亦恐不得入城。情势极为闷迫。而然何可向人道此也。湖西伯之拟见兄书。始知此是铨曹所为。抑是庙堂之意耶。极可惊怪。极可惊怪。弟虽在向日。其能为此者耶。顷日筵中所陈说话。则弟亦何由得详也。似闻左台首以弟为言。其所陈达之意。不但不似而已。极可骇可笑。副学持叔。继其后而益张之。最后仍请并召尹台以下三人。弟之一时不安。固不足言。而岂不贻讥于人耶。其后沂台送书。使我勿嗔怒。至举栗谷先生荐进牛溪先生时事。以为虽不敢自比昔贤。而其意则一也云云。看来不觉大噱。不意此丈至发如此可骇之语耳。兄之再箚及筵说誊草。见后还呈。今番洊雷后。自上有大震惧奋励之意。虽未闻有实效。而警动之意则至矣。今见兄箚。箚语如此。想必大有所启悟圣心。遂因此乃有前后开讲引接等事耳。登对所陈。亦极切实。至于留宿禁中一款。外方亦得闻之。若果不虚。则岂不寒心之大者耶。今若因兄所陈而更无如此之事。则岂非国家之福也。弟之疏语。则只是病状情事。故别无可观。兹不送呈。

与金久之丁未

[编辑]

似闻永宁殿。今将设都监修改。而将欲一倂撤毁。改建正殿十间。自穆,翼,度,桓,恭文以下。以至仁,明之祧主。皆欲一体奉安于正殿云。然耶。弟以此事。年前有所妄发。况今退伏丘壑。尤何敢容喙于此等事。而第念兄以礼官之长。方为都监提调。则似不宜放过于此。以贻无穷之悔。后世之讥也明矣。弟之于兄。既有所怀。则岂可有隐而不尽也。大槩年前诸公之议。皆以为恭文以下祧主。初奉于永宁。因无奉安之所。姑未免苟且奉安于祭服祭器所藏之夹室。既是同为祧主。则永宁殿。既是祧庙也。祧庙之中。又何有正殿夹室分奉之异也。今因其狭窄。一倂撤毁。改建正殿十间。一体奉安为可。遂以此意。仰陈于榻前。故圣意亦以此为可。自下所达既如此。则圣意之以此为可者。其势然也。盖子孙祧主。藏于始祖庙之夹室者。乃是古礼。详在周礼及朱书等书。详细考见则可知也。况世宗朝。礼曹启建永宁殿时。请依宋之绍煕间四祖殿之制而建庙四间。以迁穆祖祧主。其后四祖祧主。次次迁奉于正殿四间。而恭文以下祧主。则藏于夹室。此必有深意。岂以恭文以下祧主。则无他奉安之所。姑藏于祭服祭器所藏之夹室耶。况宗庙夹室之制。元非为祭服祭器而设。若见朱书释宫篇。则可详知也。设令当初姑藏于此。祖宗祧主之奉。是何等重事。而以堂堂国家。不能添建数间正殿。至今三百年。仍奉于祭服祭器所藏之处耶。求之于理。近乎否乎。恭文以下祧主之与穆翼度桓祧主。一体奉安于永宁正殿者。若非世宗大王当初建庙之意。则恭文以下在天之灵。亦岂自安。而后虽有无穷之悔。贻万世之讥。亦复奈何。古礼之如何。皆姑置而勿论。只以一事言之。宣庙壬辰乱时。宗庙永宁。尽为灰烬。后至丁未。始乃改建。其时大臣则白沙,汉阴。礼判则象村。外有沙溪先生。非可以苟为者。朝廷初欲为都宫之制。象村以书往复于沙溪。而终未免还寝。遂复为同堂异室之制。永宁则其时恭文以下祧主。亦藏于夹室。而犹不改为正殿屡间一体奉安之制。此非有深意而何耶。丁未改建时。犹不为此制。则今因其狭窄。必欲废祖宗朝以正殿四间奉安四祖之制。而乃必欲以恭文以下祧主一体奉安于正殿十间之内者。恐无其义。此弟之终始有疑者也。今之议者。以五礼仪永宁殿下迁奉祧主之庙六字。为一大证。必欲并奉于正殿十间者。殊可笑也。五礼仪。成于成宗朝。其时祧主。只是四祖而已。故此所谓迁奉祧主之庙云者。即迁奉四祖祧主之谓也。非以恭文以下祧主。并奉于正殿之意也。何可以此据以为断也。大槩宗庙之制。若复都宫之古制。一变千古之谬。则固是盛举。其次则依朱子所定。以穆祖为太庙之第一室可也。其次则以恭靖以下祧主。依先王祧主藏于世室之制。移奉于太祖之夹室可也。此皆难行。则莫若依前仍奉于永宁夹室而稍加恢拓。俾不至狭窄难容。可也。若难于添建夹室。不得不一体改建。则亦不过依前仍为正殿四间之制而添建夹室间数。以无失祖宗之制可也。不如此而必欲改建正殿十馀间。以四祖及恭文以下祧主。一体并奉于正殿。则既非古礼。又非祖宗之制。未知果如何也。年前议此时。尤丈则送长书。深以弟之所论为是。春丈及兪武仲。则初以正殿十间一体并奉之议为无妨。后见弟议。亦以弟论为可耳。今此奉告于兄者。只欲使兄详知如许之意。俾无后悔而已。非欲必遂愚见也。幸独览而即丙之。

与金久之

[编辑]

数日无入去便。不得修候。颇觉怅菀。不审兄侍奉启处如何。李谏之避。何其张皇侵斥之至此。圣批辞意。亦可谓太迫也。兄之疏语。未见有太怒者。而领台之至以此达于榻前者。何也。欲以此收得少辈之意耶。可发一笑。李谏之如此。固不须言。而持叔诸人。又从而激之。何也。出而有不改嫁者。则张楦之母。固不敢同焉。且必欲以张楦。比之于子思。虽清班显职。皆无所碍。则参以我国之制。亦固有不得如此者。而必如李谏一队之论。虽失节前所生或出其母而母后母者。皆不可不一切永塞仕路云。则岂有此理。昨日。彝仲自其松楸来访。半日稳话而去。其论于此事颇适中。以为出其母而母后母者。则尤当有间。而持叔,永叔之论。反谓之甚于改嫁子孙。其见殊不可知云。此言最精。持永之如此。抑何见也。早霜之惨至此。苍仓之意。已可见矣。不知朝家将何策拯救。顷有户判兄与吏判柳将特命引见之举云。未知有何事耶。儒辈之疏。还堪一笑。真可谓狂生之语耳。馀在后书。姑此。

答金久之

[编辑]

皇家一脉尚在南隅之示。读未终。不觉涕簌簌欲下。天虽此醉。岂令宇宙都归长夜耶。我国若不惜数百金。密付使行。使之探知云下事。则宁有全然不知之理。而朝廷吝此锱铢。一不生意于此。李一善辈一声虚喝。则虽费数千金而不敢惜。天下宁有如许国耶。闻庙议已定。将绑送此人等于北京云。此举殆有甚于椵岛锦州之役者。不知将何以拜太祖高皇帝神宗皇帝之灵于九地也。痛咄奈何。耽罗之初不故为放遣。而必此捉留驰闻者。何也。可痛可痛。闻有别纸一张同来于状启中。兄或可誊出见示耶。切企切企。

答金久之

[编辑]

倭差既已出来云。自此酬答。固极难便。而然不过自彼致诘而已。似不至于生梗耶。殊可虑也。近日连夜有苍白气如匹练。昏后起于西方。其长亘天。夜深乃灭。见之颇阴惨。未知都中所见。亦如此耶。虽未知果是彗孛蚩尤旗之类。而然必非瑞气也。亦可惊虑耳。

答金久之己酉

[编辑]

弟近来别无大段所痛处。而元气苏复。苦未易。两脚骨立。尚无一点肉。春和之前。恐难起动于家中。他尚何言。欲待望日自上大庙展谒礼过后。以方在三司之列。而病状如此。不得趋谢陪从。请伏刑章之意。具疏上送。若因此得被罪罚。则岂不甘心耶。此疏若未蒙递。则又陈一疏。犹未蒙递。则欲复呈状。极知惶恐。决是分义之所不敢为。而亦无可奈何。不知毕竟将何以出场也。赵丈事。无心做错之举。竟至于此。咄叹何言。顷日筵中。尤相以赵某至诚忧国。朴某孝友清白。罚已行矣。宜速叙用云。则自上亦以为然。尤相又曰。李敏迪。士望所归。擢用于六卿亚卿之列。似可云。则自上答以随才用之为可。又陈西路设科之意。蒙允。且请世子入学。同春仍请以入学别试。进定于春间。广取其数。慰悦人心。式年则退行于秋间。自上答以世子未行冠礼先入学。有违祖宗朝旧例。然当更议为之。尤相请罪阙中出入妖巫。自上答曰。此岂是难事。令该曹囚禁重治。又请勿选宫女。自上答以中间若有受赂之举。则当摘发重治。而抄选之举。亦当观势停止。尤相又以我国之俗。姓字同而本贯异。则相为婚姻。此甚非礼。请自今禁断。自上以自今永为定式痛禁为教。此皆昨日永安兄所报初四初五两日召对时说话也。想兄或未及闻。故略此及之。罢榜事。兄示诚然。乙亥年间。老先生宪长时事。弟虽后生。亦曾闻而知之。今番轩相之议。独有此意。其外则尤相以下皆以为当罢。竟至于此。奈何。

答闵持叔维重○丁未

[编辑]

向闻兄归袖飘然。尽室出寓于广陵之别墅。此是昔年弟与仲氏台兄相会留连之地。至今时入梦想。今闻兄又出此。屡违恩召。计不草草。极欲往会以续旧游。而病骨怯寒。闭户块伏。不敢为出山计。家乏僮使。又未即伻候。引领瞻叹。只自驰神而已。即者委札之问。传自洛里。忙手开缄。疾读一过。恍若对榻稳话。倾喜难状也。弟堇保旧状。他何足道。光阴荏苒。岁不吾与。五十之年。忽焉将至。而工夫易间断。义理难推寻。夙夜怵惕。不知所以脱乎小人之归。独坐穷山。四顾茫然。益叹上无明师之诲。傍无彊辅之助。南望湖云。第增向往。大槩窃观今日头势。投闲处静。以永古人所谓向里之事者。最为吾人安身立命之所。而只恐如兄者。朝廷必不轻舍。虽欲久与兄过从讲讨于宽闲寂寞之滨。有不能得也。仲氏台兄。还朝已久。而无由面晤。何异于千里相思时也。唐城老兄起居如何。玉署天曹。尚靳恩点。固不无公私之郁叹。然朱夫子以得一小县优游卒岁为上策。想亦必以为乐而不以为苦耳。兄将未即赴召。久处江外。则春和日暖。时或可相约一会于石室院中耶。万万非尺纸可尽。不具。

答崔德裕宣○丁未

[编辑]

杜门空山。忽奉委札之问。凭审静况珍胜。不任倾慰。况此两纸所示。可见兄随处穷硏。必欲沿流溯源。以造其极之盛意。此岂今世学究辈所可仿佛耶。敬叹敬叹。第前后以象数之学与礼学心学著说投示者若此勤矣。而弟未尝一番往复论难。殊无相资相益之义。退陶所谓自我而止者。可谓近之矣。然弟之皆未敢遽为文字。以犯古人之戒者。亦有其意。此则兄已悉之矣。然岂可胶守此戒。终不陈其浅见。以俟高明之裁择耶。幸兄姑宽而俟之如何。

与崔德裕

[编辑]

竟日山窗。惟闻鸟音上下。时展古书。或不无依俙领会者。而奈无明师彊辅开发而进益之何。真所谓工夫易间断。义理难推寻。岁月如流。甚可忧惧者。奈何奈何。今月晦间。弟欲往留光陵寺十馀日而来。未知兄有意来会否。虽于其前。兄若无事故。又蒙来访。则弟新得一书。切欲与兄讲讨。而不敢坐屈高盖。未知兄意以为如何。前去礼书与天原发微等书。必须携来为妙。九经衍义。尚未卒业耶。

答崔德裕戊申

[编辑]

阻音久矣。悬傃方深。即承委札。凭审静况珍重。倾慰倾慰。第闻涔涸之急至此云。以兄家形势。安得不如此也。朱夫子所谓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意者。正指此境界而发也。不如此其何以谓平日为学耶。子重之讣。忽闻于千万意外。或云以灸疮致此云。然耶。未必非向来窜谪之为祟。尤可恸怛恸怛。弟新有除命之后。即以病呈状。有勿辞调理上来之教。其后再度陈疏。皆以从速上来为批。槩闻向日筵中又有自下陈达之语。故如此云。尤极悚悯。然亦更无奈何。势将稍过近日。又为陈疏。期于必递而后已。非不知姑从权宜之道。俾不至亢而有悔之地。而第念既从权宜之后。则其毕竟有悔。恐不止于亢之为悔而已。故不得不如是为定耳。格物解。则虽不无所思。而庶几日有所进。姑未及成文字。若成则当依教送呈也。高宗梦傅说一条。弟亦见之熟矣。此亦足为心到物理到心之非之证。程子所谓心与理一而人自不能会之为一云者。似最是格物物格之头脑处也。其所谓心与理一者。即指人之性而然也。格物者。心与理未及会之为一时也。而其所以格之者。即理与气合而为心。然理为性而不能自格。格之者。气也。阮格之后。则物理与人心之性。会之为一。故自无彼到此此到彼之分也。既格之后。犹分而为二。则不可谓人心之性与物理为一也。其所以如此者。既略知之。而但物理之自到其极者。终难明白下语。幸于后便。详思示之。心学指南序文。再三披读。详玩后还呈。记所谓人者。只指人而言也。非直指心也。心固人之主宰。而然此记礼者之言。于人与心之间。不无宾主之分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即理与气而已。心之所以为心。亦理与气而已也。然则此书既以心学为名。当于心之一字之下。详论理与气合而为心。与太极二仪动静不测之妙。同其体用之意。其下遂分学庸易范而言之可也。此文。于禀是气为形受是理为性者。言理气。而于心之所以为心处。更不详言理与气合而为心。心之性为太极之理。动静为阴阳之气。其所以妙万物者。即鬼神之会之意。只以统是理气而参天地赞化育者。非此心而何云云。无乃详于人之禀气为形处。而略于理与气合而为心与心之体用实同于太极二仪神妙不测处耶。若于起头。先曰夫所谓太极二仪者。理与气而已也。是以记曰云云。而其下禀是气为形受是理为性之下。又别为详论心之所以为心之理及其体用动静。实与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相合。其所谓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即不过太极二仪之理气之意。则语意似备。文体亦整。未知如此修润则如何也。其所谓治心之法。与因天地阴阳鬼神之变而明此理云云者。亦无乃一脚短而一脚长耶。然则所谓治心之法云者。亦宜详论其治之之法。如性情动静存养省察等语。引以为语。使与天地阴阳鬼神一句为对。则似尤整齐而语圆意足矣。亦未知如何。此以下则虽间有文字未妥处。而皆非大段。程子所谓四端不可谓之心之用者。何谓也。岂只以端字见之。则虽是用处。而四者本具于性。不可谓之用之意耶。然则今之为语。当曰四端之体则具于心。而四端之用则在七情云云。可也。而今泛云心之用则四端七情而已。以为八卦九畴之对。而又谓非以四端为心之用也。四端之用。在七情。故以四端合七情而言云云。则本文文意之如此。何以知之也。虽有此注脚。恐未分晓。此亦改下语为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