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7 (1700-1725).djvu/6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此页尚未校对

《周禮冬官考工記》:「軫之方也,以象地也。葢之圜也,以 象天也。」訂義鄭鍔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 明,無所往而不與之俱,故或以宮室而象之,或以衣 裳而象之,或以圭璧旌旗而象之,而又作車以象之。 夫車以載乘,不過一器耳,而天地日月之象實具焉。 王者乘之豈徒然哉?期得覆載照臨之道於俯仰之 間也。夫輿本方也,為之軫以承之,其制亦方,方而在 輿之下,所」以象地形之方也。不以輿象之,而取於軫 者,蓋軫又在輿之下故也。輪人為蓋,其形必員,員而 在車之上,所以象天形之員也。輪亦員而不以為象 者,蓋輪雖員而運乎下,惟葢則員而覆乎上故也。 《尚書考靈耀》:「從上臨下八萬里。天以圓覆,地以方載。」 《尚書璇璣鈐》:「上清下濁,號曰天地。」

《春秋元命苞》:「天如雞子,天大地小,表裏有水。地各承 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過。」

《河圖括地象》:「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 表,天有八氣,地有八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四 維,地有四瀆,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洛書甄耀度》:「元氣無形,匈匈隆隆,偃者為地,伏者為 天。」

《老子道德經象元》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 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子上德》篇:「天覆萬物,施其德而養之,與而不取,故 精神歸焉。與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於 天也,下莫下於澤也。天高澤下,聖人法之,尊卑有敘, 天下定矣。地載萬物而長之,與而取之,故骨骸歸焉; 與而取之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地承天, 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定寧無不載, 廣厚無不容。地勢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廣,故能久 長。聖人法之,德無不容。

《關尹子二柱篇》:「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 自中而降為地。」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 有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夢中鑑 中水中,皆有天地存焉。欲去夢天地者寢不寐,欲去 鑑天地者形不照,欲去水天地者盎不汲。彼之有無, 在此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天非自天, 有為天者;地非自地,有為地者。譬如屋宇舟車,待人 而成,彼不自成。知彼有待,知此無待。上不見天,下不 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

《管子宙合篇》:天地萬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 苴萬物,故曰「萬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 泉於地之下,外由於四海之外,合絡天地以為一裹, 散之至於無間,不可名而山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 故曰「有橐天地。」其義不傳。

《白心篇》:「天或維之,地或載之。天莫之維,則天以墜矣; 地莫之載,則地以沉矣。」

《五行》篇:「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

《形勢解》:「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 私,故小大莫不載。」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 而無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 以厚民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無取 者,天地之配也。」

《列子天瑞篇》:「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 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 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 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 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 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 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 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 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 化生』。」《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 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 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 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 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 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 出所位者也。

《莊子齊物論》:「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人間》世絕迹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 以偽。

《大宗師》今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 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 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 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天地》篇:「天地雖大,其化均也。」

《天道》篇:「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 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