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健齋先生文集/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健齋先生文集

1893年
卷一

[編輯]

義兵。本救難誅暴之謂。春秋以前。蓋有之矣。草野忠義。不由虎符。相與倡率。以赴國難者。東人謂之義兵。所以別異於官兵也。昉我穆陵壬辰。古未嘗有也。天寶之張,許,杲卿。非義兵耶。曰義則義矣。非東人所謂義兵也。彼數公者。雖不用於朝。猶帶民社之寄。守土討賊。職耳。擧旗鳴鼓。尙有應聲而起者矣。壬辰擧義諸賢。草野淪落。藿食不充。手下非有尺土一民。設以忠義倡。應之者誰也。以此知祖宗朝漸摩之深。當時風俗之正。擧義諸君子素行之高。非是三者。決不能也。雖然。難破之惑有之。私檄之前。義士何多。節鉞之下。忠臣何寡。楊,李用事十有餘年。擧天下而鑪錘之。尙不能使守土之官。盡無張,許,杲卿。壬辰宰相。巧擇金晬,李洸輩。置之方面。反使草野藿食。行張,許,杲卿之事。此所以古往今來。志士之淚無乾日。大抵天下事。至於不得已而有義兵。則宰相可以羞死矣。吾願表以出之。以告天下萬世之爲宰相者。正鎭自不省事時。參聽里中長老語。於當日擧義殉節諸公。偏有慕於健齋金先生之風。蓋以其正學也。實才也。其殉義。特公之一節耳。及讀遺事。益信先生之於學。蓋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者。先生之才。可謂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者。先生志事未集。中途殞折。或疑其疏於才。請姑以才言之。

穆陵之初。群賢彙征。謂盛世亦可矣。先生之與栗,牛二先生言。若有焚溺迫頭。效被髮纓冠之爲者。此非知微乎。倭以四月渡海。而先生不掘虎符。不待朝令。遽以六月登壇。非知彰乎。留江華也。或以逗遛疑先生。而先生不變。非知柔乎。入晉州也。衆以衆寡怵先生。而先生不撓。非知剛乎。見幾應變。皆有深識存焉。難與不知者道也。遺文變後蕩失。片言隻字之傳者特幸耳。光岳不頹。先生之正氣不死。先生豈待文字而不朽者乎。雖然。聞其剞劂有役。正鎭以傍近後生。不能默然雲。

崇禎五丁卯正月丁卯。幸州奇正鎭。謹序。

舊序

[編輯]

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此對衛靈公雲爾也。夫子焉不學。故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若倡義使健齋金先生。其善學聖人也哉。方公之冠章甫衣縫掖。眇然進趨也。人見其繩行而尺步。孰知有鷹揚虎虓之氣也。建國家起諸林下。待之以遺逸。延之以臺端。淸風高躅。傾動一世。又孰謂其橫戈躍焉。矛浙劍炊。成江淮保障之功哉。乃公自倭釁始聞。卽馳馬試弓。若蹶張之爲者。及壬辰難起。舍黃卷而操干櫓。出緇帷而衽金革。馳騁於塵沙砲矢之間。援畫桴而鼓之。儼然眞將軍也。昔子貢用戈以入齊師。季康子問曰。子之於軍旅。性之乎。抑學之乎。子貢曰。學於孔子。夫聖人何嘗把臂而敎之戈哉。惟其性與天道之聞。可以旁推而無不通也。然則俎豆之於軍旅。其理豈異也。如曰吾知讀書而已。戰陣非吾事也。則是豈聖人之道也哉。以此論之。公之學聖人。殆無愧於端木子矣。若其戰而不能克。乃氣數之使然。安足爲公恨也。當其時。國家昇平二百餘年。士不知兵。民不見敵。一朝變生。土崩瓦解。蓋不待秀吉兵到。而國勢之危。已十八九矣。公以林野儒臣。無制閫分符之寄。無寸兵匹馬之資。而登壇一呼。義聲四馳。在在響應。如雲而起。上以闡敵愾之義。傍以遏無強之寇。下以鎭伏漬散離叛之民心。雖其不移一步。不斬一馘。而國家元氣。已有泰山四維之固。不寧此也。自其後每遇事變。如丙子,戊申之難。輒有草野義旅效忠討賊。意氣奮發。風聲不絶。此皆公一倡之功也。今之僅以保全湖南。爲公之力。立僅晉城。爲公之烈者。烏足以論公哉。而況其本原於學聖人之工。充擴而發揮之。鼓動興起於當日與後世。如是其大且遠者。復孰有知之者乎。公始學於一齋。又從遊栗,牛之間。必多論學文字之可傳者。而旣散佚於兵火。後事又絶而僅繼。今始裒聚一二篇。將剞劂而行之。亦多訛缺不可讀。然公之善學聖人者。固有在矣。何待是集而傳也。余夙慕公德業。而歎世人之不能盡知。今適叨相讐校之役。因識其所感者如此。崇禎三壬戌日南至。淸風后人金世淵。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