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事跡編類 (四庫全書本)/卷上
六朝事跡編類 巻上 |
欽定四庫全書
六朝事跡編類巻上 宋 張敦頥 撰
總敘門第一
六朝興廢
呉
大帝〈即位在魏太和七年壬寅歳〉
權字仲謀姓孫氏呉郡富春人堅之次子兄為呉侯將死以事授之破曹操於赤壁襲關羽於荊州黃武元年四月即位在位三十一年年七十一𦵏蔣陵
年號
黃武〈七〉 黃龍〈三〉 嘉禾〈六〉 赤烏〈十三〉太元〈二〉
會稽王〈即位在魏嘉平四年壬申歳〉
權少子諱亮字子明母潘氏權薨即位至太平三年謀誅大將軍孫綝不克綝黜亮為㑹稽王永安三年孫休鴆殺之在位七年
年號
神鳳〈二〉 五鳳〈二〉 太平〈三〉
景帝〈即位在魏甘露四年戊寅嵗〉
權第六子諱休字子烈母王氏亮廢孫綝迎休即帝位綝典禁兵謀逆休因臘受賀縛而殺之永安七年七月休薨在位七年
年號
永安〈七〉
歸命侯〈即位在魏咸熈二年甲申歳〉
權廢太子和之子諱皓字元宗母何氏休薨丞相楊興大將軍張布説太后朱氏迎皓即帝位皓既得志驕淫麤暴誅興布殺景後天紀四年晉遣王濬舟師至建鄴之石頭皓降之舉家西遷晉太康元年詔賜歸命侯越五年死在位十七年年四十三
年號
元興〈一〉 甘露 寶鼎〈三〉 建衡〈三〉
鳳凰〈二〉 天冊〈一〉 天璽〈一〉 天紀〈五〉
右呉四主共六十二年
呉初都鄂後遷建業𫝊世四東據江南盡海置交〈理龍編今安南府〉廣〈理畨禺今廣州〉荊〈理南郡今江陵〉郢〈理江夏今鄂州〉四州有州四十二以建平〈歸州〉西陵〈陜州陸遜陸抗鎮守〉樂郡〈江陵松滋縣東〉南郡〈江陵〉巴丘〈岳州魯肅孫皓鎮守〉夏口〈鄂州〉武昌〈鄂州縣〉皖城〈舒州〉濡須塢〈和州〉牛渚圻〈宣州〉為重鎮後得沔口邾城〈黃州〉廣陵自孫權破曹操於赤壁之後時劉璋牧益州周瑜請於權曰乞與奮威俱進取蜀而並張魯還與將軍據襄陽以䠞操北方可圖也
東晉〈繼西晉〉
元帝
諱睿字景文姓司馬氏西晉宣帝懿之曾孫琅琊恭王覲之子母恭王妃夏侯氏妃通小吏牛氏生元帝故元石圗有牛在馬後初嗣父位永嘉初用王導計鎮建鄴西都不守承制改元稱王愍帝崩凶問至遂即位〈元年丁丑〉金徳都建康帝性簡儉初拜貴人有司請市雀釵帝以煩廢不許所幸鄭夫人衣無文綵永昌元年崩在位六年年四十七𦵏建平陵廟號中宗
年號
建武〈一〉 太興〈四〉 永昌〈一〉
明帝
元帝長子諱紹字道畿母荀氏元帝貴人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即帝位〈元年癸未〉太寜二年王敦舉兵內向帝乗巴滇〈多年切〉駿馬㣲行觀敦營壘敦夢日環其城驚曰此必鮮卑奴來帝狀類外氏鬚黃故云秋七月敦水陸五萬至於南岸帝擊破之敦憤惋而死三年閏八月帝崩在位三年年二十七𦵏武平陵
年號
太寜〈三〉
成帝
明帝長子諱衍字世根母庾氏明帝崩帝即位年五歳中書令庾亮輔政〈元年丙戌〉咸和三年蘇峻作亂遷帝於石頭陶侃攻殺峻賊黨立峻弟逸為帥滕含敗逸奉御於溫嶠舟巳而造新宮遷之咸康八年六月崩在位十七年年二十二𦵏興平陵
年號
咸和〈九〉 咸康〈八〉
康帝
成帝母弟諱岳字世同咸康八年六月即位〈元年癸卯〉建元三年九月崩在位三年年二十三𦵏崇平陵
年號
建元〈三〉
穆帝
康帝子諱耼字彭祖母褚氏康帝崩帝即位年二歳禇後臨朝〈元年乙巳〉昇平五年崩在位十七年年十九𦵏永平陵
年號
永和〈十二〉昇平〈五〉
哀帝
成帝長子諱丕字千齡所生母周氏穆帝崩帝即位〈元年壬戌〉雅好黃老辟榖餌藥遂中毒不識萬機興寜三年崩在位四年年二十五𦵏安平陵
年號
隆和〈一〉 興寜〈二〉
廢帝
哀帝母弟諱奕字延齡哀帝崩無嗣皇太后迎帝即位〈元年丙寅〉桓溫欲立威權憚帝守道誣以牀第廢為東海王又為海西公安於屈辱太元十一年崩在位六年年四十五𦵏安平陵
年號
太和〈六〉
簡文帝
元帝少子諱昱字道萬所生母鄭氏廢帝廢皇太后詔綂皇極咸安元年十一月即位〈元年卒未〉二年崩年五十三𦵏髙平陵
年號
咸安〈二〉
孝武帝
簡文帝第三子諱曜字昌明所生母李氏咸安二年即位〈元年癸酉〉帝溺於酒色長星見心甚惡之於華林舉酒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嘗有萬歳天子邪初簡文帝見䜟雲晉祚盡昌明及李太后有身夢神人謂曰汝生男宜字昌明及産東方始明因以為名簡文後悟乃流涕時帝戲所寵張貴人以年幾三十當廢貴人潛怒向夕帝醉遂㬥崩在位二十四年年三十五
年號
寜康〈三〉 太元〈二十一〉
安帝
孝武帝長子諱徳宗字徳宗所生母陳氏武帝淑媛太元二十一年即位〈元年丁酉〉元興三年靈寶逼帝西上後復逼東下督護馮遷斬靈寶帝反正於江陵義熈十四年十二月崩在位二十二年年三十七𦵏休平陵初䜟雲昌明之後有二帝劉裕將為禪代密使王韶之縊帝而立恭帝以應二帝雲
年號
隆安〈五〉 元興〈三〉 義熈〈十四〉
恭帝
安帝母弟諱徳文安帝崩劉裕矯詔立帝〈元年巳未〉元熈二年六月禪位於裕裕以帝為零陵王居秣陵二年裕使人踰垣弒帝在位二年年三十六諡恭帝𦵏沖平陵
年號
元熈〈二〉
右江左十一帝都建康共一百六年
劉聰既殺愍帝元帝即位遷都建康號曰東晉傳世凡十有一爰自永嘉南渡境宇殊狹禹貢九州之地僅有其二元帝初命祖逖鎮雍丘〈今東京〉逖死北境漸蹙於是荊豫〈自淮北蔡潁濟等州以北〉青兗四州〈登萊密海淄齊州是〉及徐州之半〈徐沂等州〉陷劉曜石勒以合淝〈今廬州〉淮隂〈今楚州〉夀陽〈石季龍死後復之今夀州〉泗口〈在今泗州〉角城〈在泗〉為重鎮成帝時酇守將退屯襄陽〈今榖城縣〉穆帝時平蜀漢〈擒李勢〉復梁益之地又遣軍西伐入關至灞上〈討苻健〉再北伐一至洛陽〈討慕容雋破其將姚襄於伊水〉一至枋頭〈衛州〉所得郡縣軍旋又失去洎苻堅東平慕容暐西南陷蜀漢西克姑臧〈涼州〉則漢水長淮以北悉為堅有及堅敗再復梁益青徐兗荊河內之地其後青兗陷於慕容徳荊河司陷於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扞後梁益又陷於譙縱〈義熈初陷〉每因劉石苻姚衰亂之際則進兵屯戍在於漢中襄陽彭城然大抵上明〈今江陵松滋縣〉江陵夏口武昌合淝夀陽淮隂常為晉氏鎮守義熈以後又復青兗司荊河梁益之地而政移於劉氏之宋矣
南朝宋〈繼東晉〉
宋武帝
髙祖武帝劉裕字徳輿小字寄奴彭城人楚元王交二十一世孫父翹郡功曹母穆氏元熈二年十二月晉恭帝禪位帝表讓至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夘即位改元〈元年庚申〉都建康傳世凡八帝以儉徳先天下碎虎魄枕施直腳牀卻入筒布用葛燈籠三年五月已亥崩於西殿在位三年年六十七𦵏蔣山初寜陵廟號髙祖
年號
永初〈三〉
少帝
武帝長子諱義符小字車兵母張夫人永初三年夏五月癸亥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癸亥〉景平二年夏五月巳酉皇太后令㬥其過惡廢為營陽王六月癸丑徐羨之等弒帝於金昌亭在位二年年十九
年號
景平〈二〉
文帝
武帝第三子諱義隆小字車兒母胡媫妤少帝廢徐羨之等迎立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即帝位〈元年甲子〉三十年二月甲子為元兇太子劭所弒在位三十年年四十七𦵏長寜陵廟號太祖
年號
元嘉〈三十〉
孝武
文帝第三子諱駿字休龍母路淑媛殺元兇劭自立〈元年甲午〉元嘉三十年四月辛酉即皇帝位於新亭帝少機穎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甚美大明八年夏五月庚申崩在位十一年年三十五𦵏秣陵巖山景寜陵廟號世祖
年號
孝建〈三〉 大明〈八〉
前廢帝
孝武帝長子諱子業小字法師大明八年閏五月庚午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甲辰〉帝自以昔在東宮時不為孝武所禮及即位將掘景寜陵太史言於帝不利乃縱糞於陵肆罵孝武為齇〈壯加切〉奴又發殷貴妃墓十一月帝左右夀寂之等謀廢帝懐刀入宮弒之乃崩於華光殿在位一年年十七𦵏丹陽秣陵
年號
景和〈一○正月乙未改永光〉
明帝
文帝第十一子諱彧字休炳母沈媫妤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即帝位〈元年乙巳〉泰豫元年夏四月巳亥崩於景福殿在位八年年三十四五月戊寅葬臨沂縣幕府山髙寜陵廟號太宗
年號
泰始〈七〉 泰豫〈一〉
後廢帝
明帝長子名昱字徳融母陳氏李道兒妾人呼李氏子明帝崩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癸丑〉孝武二十八子明帝殺其十六餘皆帝殺之元徽五年七月七夕楊玉夫等入氈幄內弒帝於仁夀殿年十五𦵏秣陵
年號
元徽〈五〉
順帝
明帝第三子諱凖字仲謨蕭道成奉太后令迎立昇明元年七月壬辰即帝位〈元年丁巳〉改元徽五年為昇明元年三年四月壬辰禪位於齊齊封為汝隂王建元元年五月巳未殺之𦵏於遂寜陵
年號
昇明〈三〉
右劉宋八帝共六十年
宋武帝北平廣固〈慕容超廣固今青州〉西定梁益〈譙縱〉又克長安〈姚〉盡得河南之地長安尋為赫連勃勃所陷至廢帝景和中武牢西復陷後魏今大較以孝武大明為正凡二十有二州理建業〈今建康〉南徐理京口〈今潤州丹徒縣〉徐理彭城〈今徐州〉南兗理廣陵〈今州〉兗理瑕〈今兗州縣〉南豫理厯陽〈今和州〉豫理汝南〈今蔡州汝陽縣〉江理潯陽〈今江州〉青理臨淄〈初理厯城復理廣固後又移理臨淄今青州縣〉冀理厯城〈今濟州縣〉司理義陽〈今信陽〉荊理南郡〈今江陵府〉郢理江夏〈今鄂州〉湘理臨湘〈今潭州〉雍理襄陽〈今襄州〉梁理南鄭〈今興元府縣〉秦亦理南鄭益理成都〈今府〉寜理建寜〈今姚州〉廣理南海〈今廣州〉交理龍編〈今安南府〉越理臨漳〈今㢘州〉郡凡二百三十八縣千一百七十九文帝元嘉中遣將北伐水軍入河克魏碻磝滑臺〈今滑州〉武牢〈今河南〉洛陽〈今西京〉四城其後又失又分軍北伐西軍克洪農開方二城以東攻滑臺不克而平碻磝守之尋皆敗退於是後魏太武總師經彭城臨江屯於𤓰歩〈州〉退攻盱眙〈今楚州〉不㧞而還明帝時後魏又南侵淮北冀徐兗四州又荊河州西境悉陷沒則長淮為北境僑徐兗於淮南〈淮隂立兗州淮隂今楚州鍾離立徐州鍾離今濠州〉立青冀二州寄理贛榆〈今海州東海縣〉其後十餘年而滅亡然初強盛也南鄭襄陽垂匏〈今在蔡州形若瓠垂故名〉彭城厯城東陽〈今青州益陽縣〉皆為宋氏藩扞
南齊〈繼宋〉
髙帝
蕭氏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漢蕭何二十四世孫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受宋禪即帝位於南郊〈元年巳未〉都建康傳世凡七帝性簡儉後宮器物欄檻以銅為飾皆改用鐵內殿施黃紗帳宮人著紫皮履華蓋除金華𤓰用鐵囘釘每曰使我臨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四年三月壬戌崩於臨光殿在位四年年五十六𦵏於武進泰安陵廟號太祖
年號
建元〈四〉
武帝
髙帝長子諱賾字宣逺建元四年三月壬戌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癸亥〉明年正月辛亥改元永明帝性剛毅有斷政揔大體以富國為先不喜遊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永明十一年七月戊寅崩於延昌殿在位十一年年五十四𦵏景安陵廟號世祖
年號
永明〈十一〉
廢帝鬱林王
武帝孫文惠太子長子諱昭業字元尚小字法身永明十一年戊寅武帝崩以皇太孫即帝位〈元年甲戌〉帝淫亂賞賜左右動至百數十萬每見錢曰我昔思汝一箇不得今日得用汝未西昌侯鸞屢諌不聽帝欲誅鸞鸞使蕭諶等領兵入宮弒之在位一年年二十二
年號
隆昌〈一〉
廢帝海陵王
文惠太子第二子諱昭文字季尚鬱林王廢延興元年秋七月丁酉即皇帝位時宣城王鸞輔政帝起居皆諮而後行十月辛亥皇太后使宣城王入纂帝綂令廢帝為海陵王建武元年冬十月鸞遣御師殞之
年號
延興
明皇帝
始安貞王子諱鸞字景棲海陵王廢太后以帝纂綂建武元年十月癸亥即帝位〈元年乙亥〉永泰元年七月巳酉帝崩於正福殿在位五年年四十七
年號
建武〈四〉 永泰〈一〉
廢帝東昏侯
明帝第二子諱寶巻字智藏永泰元年七月巳酉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巳卯〉帝惑於潘妃為神仙等殿極奢麗又鑿金為蓮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蓮花也永元三年秋七月蕭衍至南豫州帝閉宮門自守十二月王珍國張稷率兵入殿弒帝斬首送蕭衍在位三年年十九
年號
永元〈三〉
和帝
明帝第八子諱寳融字智昭中興元年三月乙已即皇帝位〈元年辛已〉二年遜位於梁梁奉帝為巴陵王宮於姑孰四月戊辰殂追尊為和帝在位二年年十五𦵏恭安陵
年號
中興〈二〉
右齊七帝共二十四年
南齊淮北之地所有絶少青州理胊山〈今海州縣〉冀理渦口〈今泗州臨淮縣〉荊河理夀春〈今夀州〉北兗理淮隂〈今楚州〉北徐理鍾離〈今濠州〉又置巴東理巴州〈今䕫州〉其餘州郡悉因前代州凡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七十四其後頗為後魏所侵至東昏永光初河北諸郡相繼敗沒〈今鄧州地〉又遣軍北伐敗於圈馬屯盆城〈今鄧州界〉又失夀春後三年齊亡始全盛也南鄭〈今興元府〉樊城〈今襄州臨漢縣〉襄陽〈今襄州〉義陽〈今信陽〉夀春〈今夀州〉淮隂〈今楚州〉角城〈今泗州臨淮縣東南〉漣口〈今泗州連水縣北〉朐山〈今海州縣〉悉為重鎮
梁〈繼齊〉
武皇帝
蕭氏諱衍字叔逹蘭陵人父為丹陽尹母張氏中興二年三月壬午齊禪位於梁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帝以梁王即帝位〈元年壬午〉都建康傳世凡四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有文在手曰武帝初為兒時能踏空而行及長博學有文武才幹性溺於釋教郊廟牲牷皆代以麪宗廟薦羞始用菽粟幸同泰寺鑄十萬斤銅像幸阿育王寺設無礙法喜㑹設四部無遮會講金字三慧經三度捨身羣臣以錢億萬贖帝請臨宸極三請乃許太清三年五月丙辰侯景舉兵攻陷宮城帝憂懼寢痰崩於淨居殿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𦵏於修陵廟號髙祖
年號
天監〈十八〉普通〈七〉 大通〈二〉 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太清〈三〉
簡文帝
武帝第三子諱綱字世讚母穆貴妃太清三年五月辛巳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庚午〉大寳元年十月乙未侯景逼帝幸西川使彭雋等進觴與帝極飲帝醉寢雋以土囊壓之帝崩在位二年年四十九𦵏莊陵廟號太宗
年號
大寳〈二〉
元帝
武帝第七子諱繹字世誠母阮采女承聖元年三月王僧辯等平侯景傳首江陵十一月丙午即帝位江陵〈元年壬申〉先是魏使宇文仁恕來聘帝接遇有闕魏相安定公憾之三年十一月魏軍至柵下大攻帝出枇杷門親臨督戰兵敗見執十二月魏軍殺之帝在位三年年四十七明年四月梁王方智承制追尊為元帝廟號世祖𦵏頴寜陵
年號
承聖〈三〉
敬帝
元帝第九子諱方智字恵相母夏貴妃承聖三年七月辛丑王僧辯納貞陽侯蕭明自採石渡江入建鄴丙午即偽位司空陳霸先殺王僧辯黜蕭明而奉帝紹泰元年九月丙午即帝位〈元年乙亥〉太平二年十月遜位於陳陳奉帝為江隂王薨在位三年年十六追諡敬皇帝
年號
紹泰〈一〉 太平〈二〉
右梁四主共五十六年
梁氏州郡多沿舊制天監中有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有二其後更有析置大同中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此初武帝受禪數年即失漢州及淮西之地〈梁州刺史夏侯道降後魏魏將元英○義陽今申州〉其後諸將頻年與魏軍交戰於淮南淮北互有勝負雖得瓠城俄而又失又克夀春中大通初大舉北伐淮北城鎮相次克平直至洛陽暫為梁有其後諸將又復漢中〈自天監二年失漢川凡經四十三年克復〉至侯景〈東魏將〉以河南地降逆亂相尋有名無實及景平後江北之地悉陷髙齊漢川蜀沒於西魏〈太清初侯景以十三州來降旋為東魏將慕容紹宗所敗二年景又圍建康陷之承聖初齊將辛術南伐盡得淮南江北之地得傳國璽反於齊三年西魏將逹奚武陷漢川尉遲迥陷蜀川其漢川經九年而復〉大抵雍州〈今襄州地〉下溠〈側駕反音搓〉戊〈今隨州棗陽縣〉夏口〈今鄂州〉白茍堆〈今蔡州真陽縣〉硤石城〈今潁州地〉合淝鍾離淮陰朐山為重鎮
陳〈繼梁〉
武皇帝
陳氏諱霸先字興國吳興人都建康𫝊世凡五帝所出甚㣲初仕鄉為里司又為油庫吏後仕梁為陳王太平二年十月辛未梁敬帝禪位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即帝位於南郊柴燎告天〈元年丁丑〉帝雄武多英畧性甚仁愛初平侯景及立敬帝子女玉帛皆班將士三年六月丙午崩於璿璣殿在位三年年五十七𦵏萬安陵廟號髙祖
年號
永定〈三〉
文皇帝
武帝兄始興昭烈王之長子諱蒨字子華永定三年六月丙午即皇帝位〈元年庚辰〉帝少沈敏有識量美容儀留意經史武帝甚愛之常稱吾家英秀初起自布衣知百姓疾苦每雞人伺漏傳籖於殿中者令投籖於堦石上鎗然有聲雲吾雖得眠亦令驚覺天康元年夏四月癸酉崩於有覺殿在位七年年若干𦵏永寜陵廟號世祖
年號
天嘉〈六〉 天康〈一〉
廢帝
文帝長子諱伯宗字奉業母沈氏天康元年夏四月癸酉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丁亥〉帝性仁弱刑政皆歸冢宰故光大二年冬十月甲寅宣太后令廢為臨海王太建二年四月乙卯薨在位二年年十九
年號
光大〈二〉
宣帝
始興昭烈王第二子諱頊字紹世小字師利太后既黜廢帝以帝入纘皇綂〈元年巳丑〉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即帝位十二年九月癸未夜天東南有聲如風水相激十四年正月甲寅崩於宣福殿在位十四年年五十三𦵏顯寜陵諡孝宣廟號髙宗
年號
太建〈十四〉
後主
宣帝長子諱叔寳字元秀小字黃奴母栁氏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已以皇太子即帝位〈元年癸卯〉帝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常使張麗華孔貴妃等八人夾坐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號為狎客是年秋自建鄴至荊州江水色赤如血天外有如風水相激之聲帝設㑹捨身大赦天下禎明三年正月隋將賀若弼韓擒虎進軍宮城帝逃於井中以繩引之而出至京師見宥隋仁夀四年十一月壬子終於洛陽在位七年年五十二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諡煬𦵏河南洛陽之芒山
年號
至徳〈四〉 禎明〈三〉
右陳五主共三十三年
陳氏土宇彌蹙於梁西不得梁漢北失淮淝以長江為境〈文帝初湘州之地為周軍所陷後克平之今鼎溫潭衡等州之地是也〉有州四十有二〈地轉狹而州益多〉郡百有九縣四百三十有八宣帝太建中頻年北伐諸將累㨗盡復淮南之地〈吳明徹斬髙齊將於夀春〉更經畧淮北大破齊軍於呂梁及旋師屬髙齊亡又總軍北伐至呂梁周軍來拒又大破之〈自太建五年北伐七年破齊軍九年又破周將梁士彥悉得於梁淮北城鎮下邳朐山〉旋為周軍所敗悉虜其衆〈十年周將王執來伐吳明徹退師全軍沒於清口〉自是江北之地盡入於周復以長江為界〈十二年周將以淮西地來降又遣將克新野尋失之〉及隋軍來伐遣將守狼尾灘〈今峽州宜都縣界是〉公安〈今江陵府縣是〉荊門安蜀地〈今峽州夷陵縣界是〉巴陵〈今岳州〉巳下並風靡退散〈信州道大總管楊素自峽中舟師東下東之守將相繼而破信州即今雲安郡歸州是也〉隋軍自採石〈隋將韓擒虎襲陷之〉京口〈賀若弼襲陷之〉渡江而平之
六朝建都
南朝建都之地不過建康京口豫章江陵武昌數處其強弱利害前世論之詳矣吳孫䇿以㑹稽為根本大帝嗣立稍遷京口其後又嘗住公安又嘗都武昌蓋往來其間因時制宜不得不爾及江南巳定遂還建鄴保有荊揚而魏蜀抗衡其宏規逺畧晉宋而下不能易也故孫皓捨建鄴而之武昌吳因以衰梁元帝舍建鄴而守江陵梁遂以亡李嗣主舍建鄴而還洪府南唐遂不能以立王導斷然折㑹稽豫章之論而以建鄴為根本自晉而下三百年之基業導之力也故孫皓議遷都武昌陸凱上疏曰武昌土地危險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沈漂陵居則峻危童謡雲寜飲建鄴水不食武昌魚寜還建鄴死不止武昌居夫民謡本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而知民所苦也蘇峻亂宗廟宮室並為煨燼溫嶠議遷豫章三吳之豪請都㑹稽二論紛紜未有所適王導曰古之金陵聖皇所居孫仲謀劉𤣥徳皆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以豐儉移都茍冠衛文大帛之冠何往不可若不績其麻樂土為墟矣由是嶠等之議不行齊蕭頴胄議遷夏口栁忱以巴峽未實不宜輕捨根本搖動人心帝不從俄而巴東之兵至峽口遷都之議遂息梁元帝臨荊峽二十年情所安戀不欲歸建鄴故府臣僚皆楚人並欲都江陵周洪正諌曰士大夫言聖王所都本無定處若黔首未見入建鄴便謂猶列國諸王今日副百姓心不可不歸建鄴南唐嗣主用唐鎬計遷豫章而王都官舍軍壘十不容其一二自公卿下至軍士莫不思歸自此論之六朝以來都邑之議莫不以建康為根本也
六朝宮殿
吳孫權遷都建鄴徙武昌宮室材瓦繕治太初宮吳實錄有曰臺城蓋宮省之所寓也有曰東府蓋宰相之所居也有曰西州蓋諸王之所宅也有曰倉城蓋儲蓄之所在也宮室記雲皆不出都城之內輿地誌雲都城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吳宮址葢謂是也晉琅琊王渡江鎮建鄴因吳舊都修而居之即太初宮為府舍及即帝位稱為建鄴宮更明帝不改至成帝繕苑城作新宮窮極伎巧侈靡殆甚宋齊而下因之稱為建康宮以此攷之六代宮室門墻雖時有改築然皆因吳舊址晉新宮在吳太初宮之東吳昭明宮〈孫皓所起〉在晉建康宮城西南惟元帝建鄴宮乃仍吳太初宮之舊今〈缺〉行宮之東北乃其地也
太初宮
建康實錄吳孫權黃武中徙武昌材瓦而增起即長沙王孫䇿故府在晉建康宮城西南即臺城之西南也
建康宮
建康實錄晉成帝咸和七年新宮成名曰建康宮亦名顯陽宮注云即今之所謂臺城也輿地誌雲在法寳寺之南今在府北五里
新宮
晉謝安作新宮造太極殿欠一梁忽有梅朩流至石頭城下因取為梁殿成乃畫梅花於其上以表嘉瑞楊修有詩云玉案金爐對御牀巋然應是魯靈光螭頭直上雙魚尾不讓西京舊柏梁
未央宮長樂宮建章宮長楊宮
南史宋前廢帝景和元年以東府城為未央宮以石頭城為長樂宮以北邸為建章宮南第為長楊宮東府城在古青溪橋
金華宮
輿地誌雲梁大同中所築昭明太子蔡妃所居在青溪東
披香殿
楊修金陵詩注云在臺城後宮庾子山賦雲宜春苑中春巳歸披香殿裏作春衣蓋指此也
靈和殿
在臺城內晉武帝時殿下栁本蜀郡所獻條如絲縷帝曰此栁風流可愛似張緒少年時緒字思曼楊修有詩云得地恩深雨露偏丹墀左右玉堦前君王屬意君知否好似風流一少年
六朝郊社
終吳之世未暇禮文宗廟社稷不見於史晉初置宗廟在吳都城宣陽門外輿地誌雲在縣東二里圗經雲大社大稷壇在縣南二里宋齊而下時有改易晉元帝二年作南郊在宮城南十五里郭璞卜立之輿地誌雲在今縣城東南十八里圗經雲古南郊壇在縣南十八里成帝作北郊壇於覆舟山之陽制度一如南郊實錄雲北郊壇在縣東八里潮溝後東近青溪又按通典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於鍾山北原道西今鍾山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濶數十丈乃其地也南唐郊壇在長樂郷去縣十二里遺址尚存今為藏氷之所
六朝郡國
三國鼎立之後土宇分裂得失不常魏武定霸所置郡國十二〈新興 樂平 西平 新平 畧陽 帯方 譙 樂陵 章武 南鄉 隂平 襄陽〉而省者七〈上郡 朔方 五原 雲中 定襄 漁陽 廬江〉文帝置七〈朝歌陽平 弋陽 魏興 新城 義陽 安豐〉明及少帝增二〈上庸 平陽〉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巴東 巴西 梓潼江陽 汶山 漢嘉朱提 宕渠 涪陵〉後主增二〈雲安興古〉得漢郡者十有
一焉吳大帝初置郡五〈臨賀 珠崖 武昌 廬陵 新安〉少帝景帝各四〈臨川 臨海 衡陽 湘東 建安 建平 天門 合浦北部〉歸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始安 始興 邵陵 九徳 吳興 東陽安成 新昌 武平 桂林 滎陽 宜都〉得漢郡者十有八焉晉武太康元年既平孫氏凡增置郡國二十有三〈滎陽 頓丘 上洛 臨淮 東莞 襄城 汝隂 長廣 廣寗 昌黎 新野 隨郡 隂平義陽 毗陵 宣城 南康 晉安寜浦 始平 畧陽 樂平 南平〉省司𨽻置司州
別立梁秦寜平四州仍吳之廣州凡十九〈司豫冀兗荊徐青幽平並雍梁秦涼益寜交廣〉郡國一百七十三〈仍吳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十一仍魏所置二十一仍漢舊九十三置二十三〉惠帝不君中州盡棄永嘉南渡建鄴〈今建康也〉開基九州之地有二焉自茲以降國分南北更王迭霸疆理不常宋至孝武大明中州凡二十有二郡二百三十有八縣千一百七十有九南齊繼綂又置巴東一郡餘並因之為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七十有四頻與元魏侵吞互相得失蕭梁之時多沿舊制天監中有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縣千二十有五其後更有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郡縣亦稱於此陳氏較之土宇彌蹙西不得蜀漢北失淮淝而以長江為境有州四十有二是其地愈狹立名益多為郡百有九縣四百三十有八此皆疆宇之列乎南者也
六朝保守
晉蔡謨曰時有否泰道有屈伸㬥逆之冦雖終滅亡方其強盛皆當詘而避之要終歸於大濟而已為今之計莫若養威以俟時王羲之曰以區區江左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中興之業政以道勝寛和為本力爭武功非所當作二人者能言之而不得行之行之而足以安江南者孫權一人耳陸瑁嘗勸權曰九域盤互之時率須深根固本愛力惜費陸遜嘗勸權曰施徳緩刑寛賦息調權報之曰發調者蓋謂天下未定事以衆濟若徒守江東修崇寛政兵自足用何以多為顧坐自守可陋耳以此知權之志未嘗不在於天下然以傳考之亦未嘗求逞於中國曹公來侵則破之拒之而巳治艦立塢築堤遏湖作凃塘明烽燧始終所以偹魏者至矣及移牋於曹公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則權固未嘗得志也嘉禾中因蜀冦魏一攻淮南聞明帝東行則遽歛避諸將之攻樊城司馬懿救之亦引軍亟退自後世觀之謂之怯可也而權不以為恥豈非天下之勢既未有可投之隙與其力爭而取敗不若退守而待時也耶史稱權繼父兄之業有臣以為腹心股肱爪牙兵不妄動故戰少敗而江南安此權之所以為智也及嗣主立諸葛恪為政首侵邊以怒敵東興之戰幸㨗顧不能持勝復違衆大舉一敗塗地恪既䘮軀而孫氏之業因以衰焉則權之兵不妄動利害果何如也其後孫皓用諸將計數侵入晉鄙陸抗曰茍無其時雖復大聖亦宜養威自保不可輕動今不務力農冨國審官任能明黜陟慎刑罰訓諸司以徳拊百姓以仁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凋弊冦不為衰而我巳大病矣夫爭帝王之資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姦謀非國家之良䇿也抗之言兼有陸瑁陸遜蔡謨王羲之之論而皓不之用此其所以亡也東晉自庾亮經營征伐皆不能有成謝安父子乗苻堅傾敗之餘圗之如恐不及也至於渡河入鄴訖無尺寸之得宋文自以富強詰戎兵於元魏道濟再行無功皆諸將以敗繼敗而胡馬遂至𤓰步梁武遭魏氏之亂陳慶之以數千兵入洛而嵩髙之襲幾至殲盡及貪河南之地納叛將棄睦鄰而身國顛覆陳宣帝始稍闢土宇於北齊旋失淮泗於後周雖以桓溫劉裕非常之才度越厯代諸將而溫伐苻健慕容暐皆幾成而敗裕平南燕滅姚秦亦既得而失則六朝用兵攻伐之策可見矣
形勢門第二
鍾阜〈建康之東餘見寺苑門蔣山寺〉
圖經雲在縣東北周囘六十里髙一百五十八丈東連青龍山西臨青溪南自鍾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漢末有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於鍾山吳大帝為立廟封曰蔣侯吳錄雲大帝祖諱鍾因改名曰蔣山按丹陽記雲京師南北並連山嶺而蔣山岧嶤嶷異其形象龍實作揚都之鎮諸葛亮嘗至京觀秣陵山阜雲鍾山龍盤葢謂此也又按輿地誌雲鍾山本少林朩宋時使諸州刺史罷職還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山之最髙峯地有五願樹樹柞朩也宋元嘉中百姓祈禱率有應驗寰宇記雲自梁以前立寺七十所今存者六又按南史宋散騎常侍劉勔經始鍾嶺之南以為棲息聚石蓄水朝士雅素者多從之游又雷次宗元嘉中開館雞籠山文帝為築室於鍾山西巖下謂之招隠館至齊周顒亦於鍾山西立隠舍休沐則歸後顒出為海鹽令孔稚圭作北山移文以譏之舊經雲晉謝尚齊朱應吳苞孔嗣之梁阮孝緒劉孝標並隠於此唐大厯中處士韋渠牟亦隠此山號遺名子顔真卿題其所隠之堂曰遺名先生三教會宗堂又陳後主與張機遊是山嘗以松枝代麈尾故梅摯詩有千松〈缺〉麈尾之句又按文選沈休文鍾山應教詩云靈山紀地徳險峭資岳靈又雲勢隨九疑髙氣與三山壯葢美之也荊公絶句雲偶向松關覓舊題野人休誦北山移丈夫出處非無意猿鶴從來自不知又一絶雲澗水無聲遶竹流竹間花影弄春柔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又一絶雲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今屬惟政鄉去縣十里
石城〈建康之西〉
呉孫權沿淮立柵又於江岸必爭之地築城名曰石頭常以腹心大臣鎮守之今石城故基乃楊行密稍遷近南夾淮帶江以盡地利其形勢與長干山連接輿地誌雲環七里一百步在縣西五里去臺城九里南抵秦淮口今清涼寺之西是也諸葛亮論金陵地形雲鍾阜龍盤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正謂此也及晉伐吳王濬以舟師沿江而下自三山抵石城劉夢得金陵懐古曰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鎻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舊枕寒流而今四海歸皇化兩岸蕭蕭蘆荻秋宋順帝昇明元年以司徒袁粲出鎮於此由晉以來常為戰守之地左太沖吳都賦雲戎車盈於石頭蓋謂此也宋大明中以其地為離宮及齊武帝為世子即以為世子宮城之東有巨石俗呼為塘岡乃王敦害周伯仁戴若思之處按建康實錄晉元帝永昌元年敦收周顗戴淵殺於石頭城東塘頽石上百姓寃之至今紀其處至陳宣帝太建二年其城復加修築以貯軍倉後主禎明元年徐孝克為都官尚書性清素常以石頭津稅給之唐武后光宅中徐敬業舉兵使其徒崔洪渡江修石頭以拒之敬業平分軍三百人守之尋置為鎮仍徙縣倉以實之故唐書地理志雲昇州有石頭鎮中宗神龍二年廢鎮即移倉於冶城徳宗時浙江觀察使韓滉迺於石頭築五城今遺址尚在江南野史汪台符上書陳民間九患為宋齊邱所沮後齊邱使人夜縛其口沈石城下先主聞而歎之江淹侍始安王石頭城詩曰開局遶天邑襟帶〈闕〉何遜登石頭城詩曰天暮逺山青潮去邊沙出皆謂此也
朱雀航〈建康之南〉
晉咸康二年作朱雀門新立朱雀浮航在縣城東南四里對朱雀門南渡淮水亦名朱雀橋輿地誌雲吳南津大航橋也王敦作亂溫嶠燒絶至是始用杜預河橋法作之地誌雲朱雀門北對吳都城宣陽門相去六里為御道夾御溝植栁自朱雀門南渡出國門羅鄴金陵野步望宮栁詩云色承陽氣煖隂帶御溝清里俗相傳今桐樹灣相對浮橋即其地也
真武湖〈建康之北〉
按建康實錄吳後主皓寳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廵遶殿堂窮極伎巧至晉元帝始創為北湖故實錄雲元帝大興三年創北湖築長堤以遏北山之水東至覆舟山西至宣武城又按南史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築北堤立真武湖於樂逰苑之北湖中亭臺四所後黑龍見於湖側春秋使道士祀之至孝武大明五年常閱武於湖西七年又於此湖大閲水軍按輿地誌雲齊武帝亦常理水軍於此號曰昆明池故沈約登覆舟山詩南瞻儲胥館北眺昆明池蓋謂此也又於湖側作大竇通水入華林園天淵池引殿內諸溝經太極殿由東西掖門下注城南塹故臺中諸溝水常縈流廻轉不舍晝夜又按南史元嘉二十三年開真武湖文帝於湖中立方丈蓬萊瀛洲三神山尚書右僕射何尚之固諫乃止今圗經雲湖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不知何所據也本朝天禧四年改為放生池其後廢湖為田中開十字河立四斗門以洩湖水跨河為橋以通往來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為後湖見作大軍教場處是也
城闕門第三
越城
春秋時越既滅吳盡有江南之地於是築城江上以鎮江險圗經雲周囘二里八十步在秣陵縣長千里後崔慧景冦建鄴蕭懿入援自採石濟岸頓越城舉火臺上鼓譟相慶茲建康之南也今南門外有越臺與天禧寺相對見作軍寨處是也
吳固城
圗經雲在溧水縣西南九十里髙一丈五尺羅城周囘七里二百三十步子城一百一里九十步勝公廟記吳時瀨渚縣也楚靈王與吳戰吳兵不利遂陷此城吳乃移瀨渚於溧陽南十里改為陵平縣靈王崩平王立使蘇廼為將戰於吳吳軍敗收吳陵平縣自平王聴費無忌佞言伍胥奔吳闔閭用為將舉兵破楚奔南海固城宮殿逾月煙焰不滅其城遂廢
金城
建康實錄金城吳築晉桓溫咸康七年出鎮江乗之金城後溫北伐經金城見為琅琊時所種栁皆十圍因歎曰朩猶如此人何以堪因攀枝執條然流涕楊修金城詩亦引此為據又按古圗經晉中宗於金城立琅琊郡溫嘗為琅琊內史至咸康七年出鎮金城前雲琅琊蓋指此也今去府城三十五里
冶城
今天慶觀即其地也本吳冶鑄之所因以為名寰宇記晉元帝太興初以王導疾久方士戴洋雲君本命在申而申地有冶金火相爍不利遂移冶城於石頭城東以其地為園徐廣晉記雲成帝適司徒府觀冶城園即此也
琅琊郡城
寰宇記雲晉元帝過江為琅琊王國人立也其城在江乗縣界王隠晉書及山謙之南徐州記雲江乗南岸蒲洲津有琅琊城並立琅琊內史以治之圗經雲在縣東北六十三里今句容縣有琅琊郷亦其地也又按寰宇記齊武帝永明六年移琅琊郡於白下在縣北十八里圗經直以蒲洲津城為白下非也又按南史武帝永明六年於琅琊城講武習水步軍九年又幸其城講武觀者傾都梁徐欽業登瑯琊城詩曰表裏窮形勝襟帶盡巖巒登陴起遐望囘首見長安
建康縣城
吳冶城東今天慶觀東是其地寰宇記雲在縣西一里晉太康三年分淮水北為建康縣上元之地居多
同夏縣城
南史梁武帝以宋孝武大明元年生於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及即位大同元年分同夏里為同夏縣寰宇記雲在城東十五里其地在長樂鄉
白下縣城
按圗經及寰宇記引輿地誌雲本江乗之白石壘也齊武帝以其地帶江山之勝移琅琊居之唐武徳元年罷金陵縣築城於此因其舊名曰白下貞觀七年復舊治此地遂廢今攷唐書地里志雲武徳三年更江寜縣曰歸化八年更歸化曰金陵九年更金陵曰白下𨽻潤州貞觀九年復更白下曰江寜前説興廢本末與此不同宜以唐史為正又按南史齊武帝欲修白下城難於動役劉係宗啓謫役在東晉者上從之後武帝講武白下履行其地曰係宗為國家得此一城圗經雲在西北十四里今靖安鎮北有白下城故基父老傳雲即此地也屬金陵鄉去府城十八里
臨沂縣城
按輿地誌雲晉成帝咸康三年分江乗縣置臨沂縣𨽻瑯琊陳亡廢矣在府城北三十里
蔣州城
杜佑通典隋平陳於石城置蔣州寰宇記輔公祏據江東用為州唐趙郡王孝恭平公祏又於其城置揚州大都督後徙州於廣陵此城遂廢
臺城
建康實錄晉成帝咸和七年新宮成名建康宮注云今之所謂臺城也在縣東北五里周囘八里又按輿地誌雲同泰寺南與臺城隔路今法寳寺及圎寂寺即古同泰寺基故法寳亦名臺城院以此考之法寳圎寂寺之南葢古臺城地也今之基址尚在元和初陸喬家於丹陽一夕有叩門者曰我沈約也呼左右召青箱來俄一兒至約指謂曰此吾子也近從吾過臺城命為感舊詩因諷曰六代舊山川興亡幾百年繁華今寂寞朝市昔喧闐夜月瑠璃水春風栁色天傷時與懐古垂涙國門前楊修有詩云六朝遺跡好山川宮闕灰寒草樹煙江令白頭歸故國多情合賦黍離篇
檀城
輿地誌雲本謝𤣥之別墅太傅謝安與𤣥奕棊所勝者至宋屬檀道濟故名檀城圗經雲在縣東八里今按建康實錄在墅城東八里非去縣東八里也地圖謂之城子墅今清風鄉有城子墅在黃城橋之西即其地去府城四十里
石闕
縣北五里有四石闕在臺城之門南髙五丈廣三丈六寸梁武帝所造及成朝士銘之時陸倕字佐公其文甚佳士流推伏侯景作亂焚燒宗廟城郭府寺百無一存尋髙麗百濟等國入貢見其彫殘遂哭於闕下楊修有詩云雙石巍巍慰眼青滿朝珍重佐公銘宮城府寺俱灰燼翻使夷人謾涕零
朱雀門
晉都城南門也按晉作新宮立三門於南面正中曰宣陽與朱雀門相對王導嘗出宣陽門望牛首山兩峰相向導指為天闕牛首山在今城南門近東面勢正與桐樹灣相對以其地考之今上元左南廂也
白下門
兩漢地里志未有白下縣按南史宋明帝時聞人謂宣陽門為白門以為不祥甚諱之右丞江謐誤犯帝變色曰白汝家門按唐㑹要及地理志武徳二年更江寜曰歸化八年又更歸化曰金陵九年更金陵曰白下貞觀九年又更白下曰江寜則白下縣始於此然未知其得名之因一説謂春秋時楚使子朩之子勝處吳邑為白公金陵吳邑也恐白之得名自此始一説謂本江乗縣之白石壘以其地帶江山之勝故為城於此曰白下城東門謂之白下正其往路也一説謂齊武帝時巳閱武於白下自唐武徳以後因之也荊公東門詩有東門白下亭之句參寥訪荊公詩曰苦嫌榮祿早收身歸與漁樵共隠淪白下門西山迤邐興來長是岸烏巾徐師川詩曰廣陵才過又金陵白社還思白下亭鴈翅夾連千里浪蛾眉山出兩峯青正謂此也
丹陽門
丹陽丹楊丹徒各自有義按前漢志秦鄣郡乃漢丹陽郡武帝二年更名也九域志引江南地誌雲漢丹陽郡北有赭山丹赤故因名曰丹陽至東晉始以丹楊為義按地理志建鄴秣陵丹楊句容溧陽江寜皆𨽻丹陽郡屬揚州所綂注云丹陽山多赤栁在郡西故曰丹楊丹徒春秋時謂之朱方按建康實錄孫權鎮京口注曰秦始皇發赭衣刑徒伐山開道故名邑曰丹徒
樓臺門第四〈亭館附〉
落星樓
圗經在縣東北臨沂縣前吳大帝時山上置三層樓樓髙以此為名左太沖吳都賦雲饗戎旅乎落星之樓是也今石步相去一里半有落星墩里俗相傳即當時建樓處今去城四十里
烽火樓
圗經雲在石頭城西南最髙處楊修詩注云沿江築臺以舉烽燧自建康至江陵五千七百里有警半日而達按南史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至𤓰步聲欲渡江始議北侵朝士多有不同至是帝登烽火樓極望不悅謂江湛曰北伐之計同議者少今日貽大夫之憂在予過矣又齊武帝登烽火樓詔羣臣賦詩蕭頴胄詩合㫖帝謂頴胄曰宗室便不乏才
景陽樓
輿地誌雲宋元嘉二十二年築至孝武大明中紫雲出景陽樓因名之今法寳寺西南遺址尚存
入漢樓
東晉書雲義熈八年於石頭城東起入漢樓在城西門外
梁昭明書臺
舊傳梁昭明太子著書於此今遺址尚存蔣山定林寺後山北髙峯上
衛玠臺
晉書雲玠字叔寳初字豫章南辭王敦歸建鄴都人聞其姿容觀者如堵尋以疾終年二十七時人謂之看殺塟江寜楊修有詩云年少才非洗馬才珠光碎後玉光埋江南第一風流者無復羊車過舊街其臺傳在城南十里
周處臺〈亦名子隠臺〉
府雉東南有故臺基曰周處臺今鹿苑寺之後梅摯記雲按西晉史處字子隠義興陽羨人弱冠時好馳騁不修細行州曲患之自知為衆所惡慨然有激勵之志里人以三害切諷於是射虎斬蛟往見陸雲具以誠告曰古人學道貴朝聞夕死君前途尚可第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遂退而嚮學有文言必信行必謹如是期年州府交辟仕吳為東觀左丞吳平入洛累遷郡太守率有善狀拜御史中丞凡所紏劾不避權貴卒樹功名沒世逺耀噫天地至大根一氣陶萬化未始無過隂陽寒暑小有繆戾則從而改之卒歸大順而況於人乎古聖賢本天地之性以修其性亦未嘗諱過後之人不獨諱之而巳抑又從而文之自底悔尤良可嗟惜惟子隠少而不逞長乃自悟一旦畨然去惡即善遂為名世忠賢可不重乎則中人所稟因物染遷為時詿誤徳有小眚言有小疵未甚子隠之害於其鄉又何憚改為哉予因來是臺新是堂非止卜髙明之居也包逰覽之勝而與民同樂亦將有激時世雲
九日臺
南史齊武帝永明四年四月作商飇館於孫陵岡世呼為九日臺十道四蕃志雲武帝九月九日以宴羣臣孫陵岡即吳大帝蔣陵今在鍾山鄉蔣廟之西南俗呼為松陵岡去縣十二里楊修有詩云甲光如水戟如霜御酒杯浮菊半黃東日西風滿天仗簫韶一部奏清商
雨花臺
梁武帝時有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感得天雨賜花天廚獻食荊公有詩云盤直長干有絶陘並包佳麗入江亭新霜浦漵綿綿靜薄晚林巒往往青楊無為有詩云空書來震旦康樂造淵㣲貝葉深山譯曼花半夜飛香清雖透筆蘂散不霑衣舊社白蓮老逺公應望歸
新亭
晉初元帝渡江僕射周顗與羣臣逰宴坐中歎雲雖風土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因而流涕王導曰諸公當須戮力中原以壯王室何為作楚囚悲邪衆皆肅然整容宋孝武即位於新亭僕射王僧達改為中興亭城南十五里俯近江渚楊修有詩云滿目江山異洛陽北人懐土淚千行不如亡國中書令歸老新亭是故鄉
五馬亭
晉元帝與彭城王𤣥西陽王羕南頓王宗汝南王宏南渡之後當時䜟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謂此也亭今廢其地屬金陵鄉去城西二十五里幕府山之側
賞心亭
丁晉公建也公以家藏袁安臥雪圗張於其屏乃唐周昉筆經十四太守無敢覬覦者後為一太守以凡筆畫蘆鴈易之王琪密學來作守登臨賦詩曰千里秦淮在玉壺江山清麗壯吳都昔人已化遼天鶴舊畫難尋臥雪圗冉冉流年去京國蕭蕭華髮老江湖殘蟬不㑹登臨意又噪西風入坐隅荊公有詩云檻折簷傾野水傍臺城佳氣巳消亡誰披草莽尋千古獨倚青冥望八荒坐覺塵沙昏逺眼忽看風雨破驕陽扁舟此日東南興欲望江流萬里長又詩云霸氣消磨不復存舊朝臺殿只空村孤城倚薄青天近細雨侵尋白日昬稍覺野雲成晚霽卻疑山月是朝暾此時江海無窮興醒客無言醉容喧
白下亭
李白金陵白下亭留別詩云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王荊公有詩云東門白下亭摧甓蔓寒葩則亭在東門明矣荊公舊宅在今報寜寺故基其詩有門前秋水可揚舲有意西尋白下亭之句今廢矣
東冶亭
晉太元中於汝南灣東南置亭為士大夫餞送之所楊修有詩曰忍淚相看酒共持一生心事幾人知年年折盡東亭栁此別綿綿無盡期舊𫝊在縣東八里
翠㣲亭
城西五里清涼寺山頂南唐時建林逋有詩云亭在江干寺清涼更翠㣲陳軒金陵詩集註雲清涼寺翠㣲亭最為佳處
三山亭
城西五里清涼寺石頭城之西面對三山其地屬金陵鄉
儒學館
南史宋文帝元嘉十五年立儒學舘於北郊命雷次宗居之即今覆舟山之南也
湯泉舘
徐鉉有湯泉舊館詩今遺基尚存在神泉鄉湯山之下
儀賢堂
建康實錄吳時造號為中堂楊修詩注云在臺城內梁武帝謙恭待士大通中有四人來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丏經年無人知者帝召入儀賢堂給湯沐解御服賜之帝問三教九流及漢舊事了如目前帝心異之舉朝無識者惟昭明太子識而禮重之四人喜揖昭明如舊交時目之為四公子楊修有詩云兩兩鶉衣白髮翁講筵談柄坐生風昭明太子歡相得應與商山四皓同
祓禊堂
楊修金陵詩注云在縣北五里臺城內天淵池中架石引水為流杯之所六朝上巳日宴錫公卿於此輿地誌雲宋元嘉二十二年鑿天淵池造景陽樓今法寳寺之南有景陽樓古基側有池舊𫝊即天淵池歳久湮沒今不復有堂矣
聽箏堂
晉元帝幸謝安宅命讌安侍坐使桓伊吹笛為一㺯畢又撫箏按金縢曲聲伊慷慨俯仰可觀安淚下霑襟乃越席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媿色此堂基至今樵採者不敢近楊修詩云鴈柱鸞十有三南山安石位巖巖逡巡奏罷金縢曲堂上霑襟嘆不凡
蠶室
𨽻縣北七里耆闍寺前沙市中六朝皇后親蠶之所也楊修詩云摘繭抽絲女在機茅簷葦箔舊堂扉年年桑柘如雲綠翻織誰家錦地衣
三閣
陳後主至徳二年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髙數十丈並數十間其牕牖戸壁欄檻之類皆以沈檀為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設寳帳其服玩之屬瑰麗皆近古所未有每㣲風至香聞數里朝日初照光映後庭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竒樹雜以花藥後主自居臨春閣張麗華居結綺閣〈麗華本兵家女以織蓆為業〉龔孔二貴妃居望仙閣並複道交相往來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捨等為女學士後主每引賔客江揔等對貴妃逰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艶麗者以為詞被以新聲采宮女有容色者千百數習而歌之分部迭進持以相樂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麗華聰慧有神采嘗於閣上靚粧臨於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才辯強記善候人顔色薦諸宮女後宮咸徳之又工厭魅之術假道以惑後主置淫祀於宮中聚諸女巫使之鼓舞時後主怠於政事百官啓奏並因宦者蔡臨兒李善度進請後主每置張麗華於膝上共決之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譛之言無不聴於是張孔之權熏灼四方內外交結貨賄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及隋軍克臺城二妃與後主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廣命斬之於青溪柵下北史髙熲傳隋平陳晉王廣欲納張麗華熲曰武王伐紂戮妲巳今陳平不宜取麗華乃命斬之當以北史為正
馳道
宋孝武帝作馳道自閶闔北出承明抵𤣥武湖十餘里為調馬之所也楊修有詩云路平如砥直如官栁千株拂翠煙玉勒金羈天下駿急於奔電更揮鞭
齊雲觀
陳後主禎明二年建在臺城內國人歌曰齊雲觀寇來無際畔楊修詩云上界笙歌下界間縷金羅袖鬱金裙倚欄紅粉如花面不見巫山空暮雲
層城觀〈亦名穿針樓〉
輿地誌雲齊武帝七月七日使宮人集此是夕穿針以為乞巧之所亦曰穿針樓在臺城內楊修有詩云秋星如彈月如梳宮妓香添乞巧爐萬縷千針同一意眼穿腸斷得知無
桂林苑
寰宇記雲桂林苑在縣北落星山之陽左太沖吳都賦雲數軍實乎桂林之苑即此地也
樂遊苑
輿地誌雲在晉為藥園宋元嘉中以其地為北苑更造樓觀後改為樂遊苑宋孝武大明中造正陽林光殿於內侯景之亂焚毀畧盡陳天嘉六年更加修葺陳亡遂廢又按實錄宋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禊飲于樂遊苑㑹者賦詩顔延之為序南史梁大通三年武帝幸樂遊苑時新造兩刀矟〈山卓切〉成帝因賜羊侃河南國紫騮馬試之侃執矟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觀者登樹樹俄而折因號其矟為折樹矟及陳宣帝即位北齊使常侍李騊駼來聘賜宴樂遊苑尚書令江摠作詩以贈之寰宇記雲其地在覆舟山南去縣六里
上林苑
南史宋孝武大明三年於真武湖北立上林苑建康實錄雲在縣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為飲馬塘楊修詩注云其苑連雞籠山在縣北七里
芳林苑
寰宇記雲芳林苑一名桃花園本齊髙帝舊宅在府城之東秦淮大路北武帝永明五年嘗幸其苑禊宴王融曲水詩序雲載懐平浦乃眷芳林葢此也又按南史齊時青溪宮改為芳林苑梁天監初賜南平元襄王為第益加穿築果朩珍竒窮極雕靡命蕭子範為之記蕃邸之盛無過焉
芳樂苑
齊東昏侯方在位時與宮人於閲武堂元㑹皇后正位閹人行儀帝戎服臨視又於閱武堂為芳樂苑窮竒極麗多種樹朩日與潘妃放恣䙝瀆不可言明帝崩竟不一日蔬食居處衣服無改常潘妃生女百日而亡制斬衰杖絰衣悉粗布羣小來弔盤旋地坐舉手受執蔬膳積句不聽音樂左右直長閹䜿等共營餚羞為天子解菜又於苑中立店肆模大市日游市中雜所貨物與宮人閹䜿共為禆販以潘妃為市令自為市吏錄事將鬬者就妃罰之帝小有得失潘則杖又開渠立埭躬自引船埭上設店坐而屠肉於時百姓歌雲閱武堂種楊栁至尊屠肉潘妃酤酒
江河門第五〈溝渠溪井附〉
大江
西接江寜界東接句容界北接真州六合縣界沿流一百二十里按三國志吳書魏文帝有渡江之志徐盛從建鄴築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彌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退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羣無所用也又按江南野史周世宗問孫忌江南虛實忌曰長江千里險過湯池可敵十萬之師世宗聞而忌之
秦淮
秦始皇東巡㑹稽經秣陵因鑿鍾山斷金陵長隴以疏淮〈或雲斷金陵長隴乃方山也〉其淮本名龍藏浦上有二源一源發自華山經句容西南流〈華山在句容縣界髙九里似蔣山〉一源發自東廬山經溧水西北流入江寜界〈東廬山在溧水縣東南十五里髙六十八丈周回二十里山西一源入秦淮〉二源合自方山埭西注大江其分𣲖屈曲不類人功疑非秦皇所開而後人因名秦淮者以鑿方山言之楊修詩曰一氣東南王鬥牛祖龍潛為子孫憂金陵地脈何曾斷不覺真人已姓劉
直瀆
吳後主孫皓所開𨽻鍾山鄉去縣三十五里西至霸埂東北接竹港流入大江楊修詩注云瀆在幕府山東北長十四里濶五丈深一丈初開之時晝穿夜復自塞經年不就傷足役夫臥其側夜見物來填因嗟嘆曰何不以布囊盛土棄之江中使吾徒免殫力於此傷者異之曉白有司如其言乃成瀆道直故名曰直瀆輿地誌曰白下城西南蟹浦浦西北有直瀆伏滔北征記雲吳將甘寜墓在此俗雲墓有王氣孫皓惡之乃鑿其後為直瀆又按晉書蘇峻舉兵溫嶠帥師救京師遣王愆鄧期兵為前鋒次直瀆即此地也楊修有詩曰晝役人功夜功陽開隂闔㡬時終不聞擲土江中語爭得盈流一水通
橫塘
吳大帝時自江口沿淮築堤謂之橫塘楊修有詩云早潮纔過晚潮來一一軒窓照水開鑑面無塵風不動分明倒影見樓臺
青溪
建康實錄吳赤烏四年冬鑿東渠名為青溪寰宇記雲青溪在縣東六里濶五丈深八尺以洩真武湖水輿地誌雲青溪𤼵源鍾山入於淮連綿十餘里溪口有埭埭側有神祠曰青溪姑今縣東有渠北接覆舟山以近後湖裡俗相傳此青溪也其水迤邐西出至今上水閘相近皆名青溪陶季直京都記雲京師鼎族多在青溪埭尚書孫瑒尚書令江摠宅當時並列溪北又南史齊永明元年望氣者言新林婁湖有王者氣帝廼築青溪舊宮作新婁湖苑以厭之又實錄雲郗僧施泛舟溪中每經一曲作詩一首隋煬帝平陳斬張麗華孔貴妃二人於此柵下楊修有詩云傾城傾國兩妃嬪此地聞名不見人潛想舊時紅粉面落花風裏歩香塵
潮溝
輿地誌潮溝吳大帝所開以引江潮建康實錄雲其北又開一瀆北至後湖以引湖水今俗呼為運瀆其實自古城西南行者是運瀆自歸蔣山寺門前東出至青溪者名潮溝其溝向東已湮塞西則見通運瀆按實錄所載皆唐事距今數百年其溝日益湮塞未詳所在今府城東門外西抵城濠有溝東出曲折當報寜寺之前里俗亦名潮溝此近世所開非古潮溝也
霹溝
王荊公詩云霹𮦷溝西路柴荊四五家憶曾騎欵段隨意入桃花在城東五里
北渠
吳後主引北湖水入宮城巡遶堂殿極機巧費役萬工楊修有詩云金殿分來玉砌流黑龍湖撒鳳池頭後庭花落恩波斷翻與南唐作御溝在城北二里
蟹浦
輿地誌雲白下城西南有蟹浦源出鍾山北流九里入大江在城西北十六里
覆杯池
晉元帝中興頗以酒廢政丞相王導奏諌帝因覆杯於池中以為誡楊修有詩云金杯覆處舊池枯此後還曾一醉無東晉中興股肱力元皇亦學管夷吾今城北三里西池是也
落義池
蔣山寳公塔之東悟真菴前舊傳迦毗羅神隋梵僧密多至此與神交戰落義於此池因以得名
三巖石
臺城內千福禪院本梁同泰寺後吳順義二年置院前有醜石四各髙丈餘又三巖山西有白蓮閣閣下有小石池面方一丈餘言是陳時景陽井今有古石井欄其上本鐫刻文字悉已殘毀惟戒哉二字可辨今名法寳院楊修有詩曰蘿蔓藤花歳自添露痕還似雨痕霑莫將廢苑為閒地猶可巖巖使具瞻
邀笛步
舊名蕭家渡在城東南青溪橋之右今上水閘是也晉書雲桓伊善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伊素不與徽之相識自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令人諭之曰勝聞君善吹笛為我一奏伊是時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牀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故今名為邀笛步也
迎擔湖
南徐州記雲費縣西北八里有迎擔湖昔晉永嘉中元帝南遷衣冠席巻過江客主相迎湖側遂以此為名在府西北五里石城後其湖溉田三十里
太子湖
吳宣明太子孫登所創謂之西池晉元帝即位明帝為太子更加修之多養武士於池內築土為臺時人呼為太子西池建康實錄雲晉太元十年夏四月苻堅為姚萇慕容沖所迫遣使求救詔太保謝安率衆救秦帝自行西池在城北六里周囘十里
蘇峻湖
南徐州記雲迎擔湖西北有蘇峻湖本名曰石陂建康實錄晉成帝咸和二年蘇峻舉兵於石頭陶侃溫嶠庾亮陣於白石使將軍楊謙攻於石頭峻輕騎出戰謙詐奔白石壘峻逼之纔交鋒峻墜馬侃督護李陽臨陣斬峻於白石陂岸至今呼此陂為蘇峻湖在城北十五里周囘十里
半陽湖
輿地誌雲江乗縣南有半陽泉半冷半熱又南徐州記雲江乗縣南有半陽泉半冷半熱熱處可爛物冷處如氷熱處魚入冷處即死冷處魚入熱處亦死民種稻則溉熱水一年再熟今廢楊修有詩云江南龍節水為鄉水不絶隂又半陽一片湖光共深淺兩般泉脈異溫涼在城東北四十里周囘十五里
絳巖湖
圗經雲在句容縣西南三十里源出絳巖山周回二十里溉田一百頃舊收歳課錢二百二十貫咸平三年正月奉敕除放
固城湖
圗經雲水路在溧水縣南九十五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三十里有四派東經五堰經常州宜興縣界入太湖
丹陽湖
圖經雲在溧水縣西八十里與太平州當塗縣分界昔唐李太白常遊此湖酷愛其景乃張帆載酒縱意往來而作詩曰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龜逰蓮葉上鳥宿蘆花裏少婦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溧陽湖
圖經雲在本縣西北四十里曹姥山西經溧水縣東流入縣界又南流三十里入長塘湖一名瀨水吳越春秋雲伍子胥奔吳至瀨渚遇女子因跪乞食女食之授以壺漿誡曰勿言既濟女巳投水後子胥伐楚還投金於瀨水以報之須臾有嫗行哭而來曰吾女三十不嫁遇窮人食之投水而死乃取金以歸水次有碑李太白文
五馬渡
圗經雲在縣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晉元帝與彭城等五王渡江處按晉書太安之際童謡雲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雲五馬之名取此
桃葉渡
圗經雲在縣南一里秦淮口桃葉者晉王獻之愛妾名也其妺曰桃根獻之詩曰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不用楫者謂橫波急也嘗臨此渡歌送之楊修有詩云桃葉桃根栁岸頭獻之才調頗風流相看不語橫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麾扇渡
圗經雲在縣東南四里故朱雀航之左晉廣陵相陳敏反南渡江時假顧榮丹陽內史榮發舟南岸敏率衆萬餘人出不獲濟以白羽扇麾之其軍遂自潰因以為名也楊修有詩云旌旗爍日刃凝霜甲光如龍人似狼羽扇一麾風偃草䇿勳多謝顧丹陽
白鷺洲
圗經雲在城西南八里周回十五里對江寜之新林浦唐李白詩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長命洲
梁武帝放生之所也在石頭城前帝日市鵞鴨雞豚之屬放此洲名為長命洲置戸十家常以粟穀餧飼歳各千石而為狐狸所食及掌戸竊而烹者各半輿地誌魏使李恕來聘帝時於此放生問恕曰北主頗知此事乎對曰魏國不殺亦不放帝無以應之楊修詩曰梁武慈悲不鼎烹䝉恩豢養亦虛名狐狸口腹應潛飽就死多於日放生
葛仙丹井
仙公葛𤣥煉丹井也按建康實錄吳大帝好道術𤣥嘗與遊處後𤣥白日昇天其井尚存外有石欄相傳雲南唐所造今去城四十里方山頂上是也
景陽井〈亦名胭脂井〉
臺城中景陽宮井也按南史隋克臺城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俱入井隋軍出之故杜牧之詩云三人出眢井謂此也其井有石欄上多題字舊傳雲欄有石脈以帛拭之作胭脂痕或雲石脈之色類胭脂故云圖經不載楊修有詩云擒虎戈矛滿六宮春花無樹不秋風倉惶益見多情處同穴甘心赴井中唐李白金陵歌曰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鍾山龍盤走勢來秀色橫飛厯陽樹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隨東流白馬小兒誰家子太清之歳來關囚金陵昔時何壯哉席巻英豪天下來冠葢散為雲霧去金輿玉座成寒灰扣劍悲吟空咄嗟梁陳白骨亂如麻天子龍沈景陽井誰歌玉樹後𨓍花此地傷心不能道目下離離長春草送爾長江萬里心他年來訪商山皓
應潮井
蔣山頭陀寺中塔記雲梁大同元年後閤舍人石興造山頂第一峯佛殿後有一井泉與江潮盈縮增減相應楊修詩云碧甃時時減復增山頭海面密相應古來泉脈誰穿鑿潮落潮生不暫澄
藏氷井
覆舟山上有凌室乃六朝每歳藏氷於此也楊修詩云尤喜凌人職未隳閉藏出納示箴規戰兢國步艱難者常似臨深履薄時在城東北十里
六朝事跡編類巻上
<史部,地理類,雜記之屬,六朝事跡編類>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265年 (提及)
- 280年 (提及)
- 342年 (提及)
- 386年 (提及)
- 371年 (提及)
- 372年 (提及)
- 396年 (提及)
- 424年 (提及)
- 453年 (提及)
- 464年 (提及)
- 472年 (提及)
- 477年 (提及)
- 493年 (提及)
- 502年 (提及)
- 549年 (提及)
- 552年 (提及)
- 554年 (提及)
- 555年 (提及)
- 503年 (提及)
- 559年 (提及)
- 568年 (提及)
- 570年 (提及)
- 569年 (提及)
- 582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573年 (提及)
- 465年 (提及)
- 587年 (提及)
- 706年 (提及)
- 336年 (提及)
- 446年 (提及)
- 341年 (提及)
- 488年 (提及)
- 282年 (提及)
- 618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337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450年 (提及)
- 445年 (提及)
- 486年 (提及)
- 438年 (提及)
- 588年 (提及)
- 565年 (提及)
- 434年 (提及)
- 529年 (提及)
- 487年 (提及)
- 241年 (提及)
- 483年 (提及)
- 922年 (提及)
- 385年 (提及)
- 1000年 (提及)
- PD-old